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洋枭雄-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内的话,倒是因为赵东云部队里应用了大量迫击炮引起了一定的重视,不过目前来说江南和汉阳两厂也没有展开仿制生产,所以南方军阀暂时还无法得到迫击炮。

    至于北方诸多军阀,比如段祺瑞他手底下顶多也就是有一个修械所,修理修理枪支还勉强可以,但是其他的就不行了。他们连步枪、子弹和炮弹这些都不能自产,更别指望他们能自造迫击炮了。

    “另外你也要多注意,福厂那边的货款能不拖延就别拖延,他们这个月又给我打了报告,说你们这边又拖欠了他们三十万的货款?”赵东云继续道:“福厂的重要性想必你也清楚,拖延他们的货款对我们没什么好处!”

    赵东平道:“前头他们发货过来的两批炮弹都存在质量问题,几个炮兵团的主官都找到我这边来说这几个批次的炮弹不但威力比原来的小,而且还容易出事故,半个月前的训练中出现了炸膛事故,我军不但损失了一门75毫米的过山炮,而且死伤了多人,根据我们军械处的调查,是福厂那边调换了炮弹的装药才出现质量问题,所以职部这边才暂缓了炮弹采购款项的支付!”

    不料赵东云却道:“这事我之前已经知道了,是我让他们换装新式猛炸药的!”

    “之前我们的各类炮弹用的都是进口的猛炸药,迫击炮的炮弹用只是黑炸药,随着近年来进口炸药逐渐昂贵,所以福厂那边就自己仿制研发了猛炸药!这刚弄出来嘛,肯定会有些许问题,也怪我为了降低价格让他们用上这些新药,回头我给他们去个信,让他们先用回进口火药,你这头也别拖着款子了,不然他们的炮弹分厂就得关门了!”赵东云说着也是叹了口气。

    这研发并生产猛炸药的难度其实比生产火炮的难度还要大!

    历史里的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性能好不好另外说但是火炮好歹造的出来,然而却不能大规模的量产苦味酸或者tnt炸药,国内所需的炮弹炸药从清末到1949年长达半个世纪里都是严重依赖进口。

    一枚中小口径的炮弹装药一般有两种,其一是火药或称发射药,顾名思义这种火药就是把炮弹发射出去的。发射药前有黑火药、栗色火药,后有无烟火药,目前国内诸多兵工厂最近几年都已经迈入了无烟火药的时代,不存在技术和产量的问题。

    其二就是炸药,炸药的作用就是让炮弹爆炸,而当代使用的炸药大体上有三种,那就是传统的黑火药,当代日‘本使用的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下濑火药、其他列强使用的tnt。

    福厂进口用于75毫米炮弹的也是tnt,由于进口的tnt价格昂贵,为了降低成本,所以福厂生产的另外一种炮弹也就是迫击炮弹所装的炸药则是黑火药。

    为了能够自产猛炸药,福元机器厂也是前几年就开始尝试仿制苦味酸和tnt,去年年底成功仿制苦味酸成功,年初的时候开始小规模试生产并装入75毫米的炮弹里。

    然而苦味酸这玩意实在不够稳定,加上福元机器厂的技术还略有欠缺,研发时间也过短,这匆忙装弹后出现事故也就不意外了。

    弄出苦味酸来是一回事,如何安全的利用起来却也是个麻烦事,人家列强为什么不用苦味酸啊,就是因为这玩意不够稳定,全世界里也就日‘本人敢大规模用这玩意了。

    福元机器厂同时也在仿制tnt,不过这种火药更加难仿制,各国对此的技术也是相当保密,在尝试购买专利失败后,福元机器厂只能自己组织科研人员研发仿制,什么时候能弄出来只有老天才知道了。

    所以尽管知道苦味酸不够稳定,用起来麻烦但是赵东云还是决定先少量用着先,以后慢慢改进嘛,人家日‘本人就用了几十年,没道理我们就不能用啊!

    但是他没有想到这刚试生产呢,就出现了重大事故!

    不过尽管发生了事故,暂时也打算停用苦味酸炸药,但是赵东云却不打算就此放弃苦味酸炸药了,只要tnt炸药一天没研究出来,这苦味酸他就得用一天,再怎么样也比天天进口昂贵无比的tnt炸药来的好。

    这装上自家生产的苦味酸炸药,不但75毫米所用的炮弹成本能够下降很多,而且奉天陆军里广泛使用的迫击炮炮弹也能够采用苦味酸炸药,以较低的成本上涨来获得更大的爆炸威力。

    毕竟如今都1907年了,哪怕是迫击炮的炮弹也不能一直用黑火药啊!

    处理完和福元机器厂相关的事务后,赵东平并没有离开,而是又道:“大帅,去年我们从德国订购的第二批火炮也到了,您要不要去看看?”

    “哦,那批加农炮到了?”赵东云听罢露出喜色:“前面几个的75毫米炮也就罢了,不过这六门一百五十毫米的加农炮却是要去看看的!”

    赵东云从德国订购的多个批次火炮里,除了数十门75毫米野战炮外,还有十二门一百毫米的加农炮!

第两百三十五章 重炮和炮战

    说起这一百毫米的加农炮,还得从去年说起!

    去年赵东云率部进攻京师的时候,虽然各方面打的顺风顺水,但是却也吃了不少的亏,比如火炮上,当初虽然赵东云所部装备了不少火炮,而且还有大量的迫击炮,可谓是占据了火炮优势,但是人家冯国璋和王士珍手底下的炮兵却也不是吃干饭的,大量的炮击给予了进攻的奉军极大压力。

    而当时赵东云手底下也没有远程重炮可以直接敲掉冯王两人的炮兵部队,所以当时的赵东云就是想着看看能不能购进一些远程重炮,不为别的就为了以后打掉敌人的炮兵部队。

    有了这个想法后,赵东云就是派赵东平和外国的洋行们洽购,先后排除了洋行推荐而来的各种大口径火炮,最后选中了德国人克虏伯厂的100毫米加农炮。

    该炮身管长达三十倍,采用德国火炮一贯采用的液压弹簧式制退装置,战斗射速虽然不算太快,但是也有每分钟五发以上,和德国1906年型88毫米速射加农炮每分钟十六发的速射比起来自然是没发比,但是赵东云选择这款100毫米加农炮却不是没有理由的!

    他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在各**火商所提供的所有射程能够达到一万米以上的各种加农炮里,这款火炮口径最小,重量最轻,嗯,价格也是最便宜的!

    说白了就是赵东云对口径和速射没有太大的要求,他只要求射程至少要一万米,这样才能在炮战中压制国内尤其是北洋各军中广泛装备的75毫米野战炮,而对其他方面的要求不大。

    这款1904年型100毫米加农炮的最大射程达到了一万两千多米,其重量只有两千八百公斤,对于当代中国的交通而言,勉强可以接受。

    至于其他的那些火炮,比如德国克虏伯厂大力推荐的120毫米野战榴弹炮甚至150毫米的榴弹炮,还有其他的120毫米加农炮,150毫米加农炮就是被赵东云所拒绝,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他们要么射程不够,要么实在太重不利于在中国的落后交通环境下进行机动。

    当然了,也和这些大口径火炮价格昂贵有关!口袋里没什么钱的赵东云是只要求射程,其他的什么速射啊,口径威力啊对于他来说都是浮云!

    比如说每分钟十六发速射的德国88毫米速射野战炮,这速射是厉害了,但是射程只有七千五百米,还不如赵东云现有装备的75毫米野战炮呢,根本起不到压制敌军75毫米火炮的作用,而且还贵的要死。

    又比如说120毫米野战榴弹炮,这玩意倒是不贵,日‘本人就向德国人采购了很多,并且仿制生产了不少,但是这种火炮的射程更短,只有五六千米左右,这个射程比奉天陆军大量装备的120毫米重型迫击炮也强不了多少,射速又没迫击炮那么快,两者的炮弹如果用同种装药的话,那么爆炸威力也相当,也就是精度上榴弹炮会比迫击炮好一些。

    这种情况下赵东云宁愿装备多两门120迫击炮,也不愿意花费宝贵的资金去进口120毫米野战榴弹炮。

    至于120毫米的加农炮甚至150毫米的加农炮,这些射程是够了,但是也重的要死,在平原地区还好,但是中国的西部和南部都是多山地区,脱离了铁路这些五六吨甚至十吨重的火炮根本没法机动。

    而且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那就是120口径以上的加农炮价格非常昂贵,寻常列强国家都装备不了几十门,何况赵东云这个小军阀,根本买不起甚至用不起这些昂贵无比的大口径火炮。

    结合射程、速射以及重量还有价格因素,赵东云才是选择了这款1904年型100毫米加农炮,无独有偶,远东地区里日‘本人也是从德国人引进了100毫米的加农炮并仿制出了三十八年式10cm加农炮,性能上和赵东云从德国人购买1904年型大体类似。

    赵东云其实也找日‘本人尝试购买该款火炮,不过日‘本人自己的产量也低,日俄战争后日军正处于新旧大换装的时代,很多后世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武器其实赵东云都买不到,比如日‘本人一系列的三十八年式武器,比如三十八年式步枪、三十八年式七十五毫米野战炮、三十八年式七十五毫米过山炮、三十八年式重机枪等等,这日俄战争中定型的新一代武器日‘本本身产量有限,短时间内至少这一两年内很难从日‘本手中获得这些新式武器,人家日‘本人现在买的都是三十年式系列的二手货。

    从日‘本人那边买不到的情况下,赵东云才是从德国进口,这价格自然又是贵上好几分!

    这苦等了小半年,这十二门的100毫米加农炮终于是回来了,这让赵东云有些兴奋,这75毫米的野炮和过山炮玩的多了,但是这100毫米的加农炮却还是头一回装备。

    而且为了这十二门100毫米的加农炮以炮弹,赵东云为此可是付出了将近四十万两银子的代价,这花了大价钱买回来要是看都不去看一眼,实在对不住自己的钱。

    于是乎,数日后的某个风和丽日的上午,赵东云就是带着一群将军们齐齐抵达了沈阳郊外的军营。

    沈阳南郊军营,这里驻扎着奉军大量部队,有第十师的两个步兵团,一个炮兵营以及骑兵团。和西郊军营里驻扎的一个巡警团、一个陆军步兵营工程组成了沈阳的主要控卫力量。

    此外,刚组建没有多久的奉天陆军重炮营也会驻扎在这里,而今天赵东云要来看的就是这个刚宣布组建的重炮营了。

    “一个月前我们就开始抽调军官和骨干炮兵了,如今虽然部分炮兵和辎重部队的士兵还是新招募的,不过有原先的大量骨干在,这架子也算是搭起来了,顶多三个月该营就能具备初步的战斗力!”方壁永一边走在赵东云身边,一边介绍着:“这位是魏安坡中校,该营营长!”

    方壁永介绍着的时候,魏安坡也是上前两步,然后立正向赵东云敬了个军礼,身穿军服的赵东云仔细打量着这个魏安坡,脑海里也是略微回忆关于此人的履历。

    如果赵东云记得没错,此人应该是从第三协时代就跟着自己的老炮兵了,记得当初还是他第一个组建迫击炮部队的,不过当年不过区区副军校的他经过这几年,显然也是爬到了中校了,如今又是担任重炮营营长一职,显然比普通炮兵营的营长更加资深。

    “嗯,安坡你这几年也是变的成熟稳重了,好!”一晃也是五六年过去了,当年就跟着赵东云一起混的很多手下不过二十来岁,但是如今一个个也都是三十多了,就连赵东云自己也是临近奔三了。这时间过去了诸多人变化也大,原来的小队官,营官带们一个个也都是成为了军中高层,看不见往日的那种年轻活力了。

    “这两天训练的如何了,有没有信心把等下的演习打好!”赵东云走上前,握住了魏安坡的手,然后用着鼓励的神情看着他。

    魏安坡脸色有些激动:“职部所属虽然训练日短,不过职属多为军中精干之士,绝不会辜负大帅重托!”

    这的确算是重托了,奉军里头炮兵部队可不少,这年头的北洋军可不是后世里的国民革命军或者解放军,上万人的师也拉不出十几门火炮,如今的北洋军,不管是赵东云麾下还是王士珍以及段祺瑞他们手底下的部队,都还保留着袁世凯时代的大量底蕴,加上他们最近半年来的大力外购,这火炮数量其实并不少。

    赵东云麾下的三师五旅满编后,迫击炮就不说了,单单是75毫米的传统身管火炮就有十四个炮兵营,加上备用的火炮就足足有两百多门。王士珍和段祺瑞他们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是多则百余少则数十是肯定有的,可比南方联邦的炮兵部队强多了。

    然而奉军如此多炮兵部队,里头拥有数十名中级炮兵军官,他魏安坡却是担任了唯一个一个重炮营营长,这如果还算不上重托那么什么才算是?

    “嗯,这就好!”赵东云随口说着,然后左右看了看,眼见下面的人也准备好了,当即道:“既然大家都准备好了,那么就开始吧!”

    随着赵东云的一声令下,今天的这场炮兵演习也算是开始了,不过名为炮兵演习,不过既然弄出一场演习来了,参谋部的人自然不会放过机会,所以又是临时加入了一个营的步兵和一个骑兵连,弄出了一个步骑炮三军齐全的联合演习来。

    首先出场的自然是骑兵和步兵部队,不过很快双方阵地上就是升起了炮兵较射气球,双方的七十五毫米火炮开始发射训练弹,为前方的步兵们提供掩护。

    不过很快,战场的更后方又是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炮兵较射气球。

    方壁永也及时对赵东云解说着:“那边就是重炮营的阵地,他们已经升起较射气球,预计不用多久就能够确定射击诸元了。”

第两百三十六章 人才争夺(一)

    果然,不用多久,重炮营那边就是开火了,100毫米的加农炮发射时候的声音比75毫米的火炮更为响亮,这让人一听就知道发射的不是中小口径的火炮,而是大口径的火炮。

    随着100毫米加农炮的开火,再经过炮兵较射气球的较射后,很快对面的炮兵阵地就是相继停下了炮击,那边的演习裁判们迅速得出结果:乙队的75毫米野战炮阵地遭到毁灭性打击,被摧毁半数火炮后被迫撤离。

    尽管这个结果在演习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下来,正常演习就算是演戏一样,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演戏至少也要这一百毫米拥有过万米的射程才能演得起来啊。

    所以赵东云对演习结果还是相当满意的!

    甚至他都想着,等自己第二次带着部队入关的时候肯定是要和王英楷打一仗的,届时自己可就要用这些射程超远的加农炮给王英楷好好上一课,什么才叫做战争之王,什么才叫做真正的炮战!

    “很,很好,你们要继续加强训练,争取百发百中!”赵东云自然不会吝啬自己的夸奖。

    魏安坡呵呵笑着:“只要训练和实弹充足,我部的训练就绝不会落下!”

    “这个是自然的!”他当即转头,对着赵东平道:“重炮营所需的训练弹你要多注意,尽量优先满足!”

    赵东平道:“这个没有问题,我已经和福厂那边进行商讨,让他们仿制生产100毫米的炮弹,应该不用多久就能够出来了,再有该炮也随同进口了数千发的炮弹,短期内够用了!”

    赵东云说着也是叹息:“如果福厂那边能够仿制这款火炮就好了,有个三十五门的话可以极大的提高我军战斗力啊!”

    赵东云对于仿制这款加农炮的事也就是想想而已,福元机器厂虽然自诩技术能力是中国第一,可以生产步枪,机枪甚至过山炮和迫击炮,但是这几年来愣是没搞出来长身管的野战炮。

    毕竟这些动辄身管三十倍以上的野战炮可不是那种十多倍口径的过山炮,对于短身管的过山炮来说,福元机器厂那边依靠唐山钢铁厂的钢材,勉强还可以生产出来,但是说如果要生产长身管的野战炮,那么唐山钢铁厂的钢材质量就略有不足了。

    这两年试作的两门都是以炸膛而告终,后来福元机器厂又想办法直接进口炮管用料,然后自己进行加工,但是发现进口诸多原料后,自己竟然还无法大规模加工,勉强动用了大量经验丰富的老技师来料手工加工了几门后,发现造出来的成本价比直接进口德国货还贵一半!

    于是乎福元机器厂就是彻底打消了短时间内量产长身管野战炮的幻想,开始逐步逐步进行技术攻关,先是练出合格的炮管用料,然后再解决炮管加工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只有等他们真正解决了这些技术问题后,福元机器厂才能够谈得上进行大规模量产长身管的野战炮,现在嘛,也就是玩玩短身管的过山炮和迫击炮了。

    但是福元机器厂造不了这些长身管的野战炮,不代表他们连炮弹也无法生产啊!

    当年福元机器厂在过山炮都还没研发出来的时候,可就是已经有了多条的炮弹生产线,日俄战争时期赵东云卖给俄国人的炮弹,几乎全都是福元机器厂生产出来的,产品线不但有北洋陆军大量使用的75毫米系列炮弹,甚至连海军所用的炮弹也能供应一二。

    共和之前,福元机器厂不单单是北洋各省陆军的军械供应商,同时还为北洋水师提供部分的军械弹药,甚至还造过少量的八英寸炮弹用于海圻号巡洋舰上,不过水师那帮家伙嫌福元机器厂制造的炮弹质量不如进口货,所以只接受了少量后就拒绝采购该厂的八英寸炮弹,转而继续进口。

    所以制造大口径炮弹对于福元机器厂来说不算什么问题,当然了质量方面你也别指望能够把进口货相比。

    如今让福元机器厂那边生产一些一百毫米的炮弹,自然不存在什么问题。

    看完了这重炮营的演习后,赵东云又是顺路视察了其他几支部队,期间免不了又有看望士兵,嘘寒问暖的举动,随行的记者也是会让赵东云摆出姿势来,拍几张照片。

    于是乎两天后的奉天日报上,就是刊登了这么一条新闻:共和国副总统兼东三省巡阅使赵东云大帅某某日前往军营慰问,给士兵们带去了亲切的问候,上头还有一副赵东云和士兵代表合影的照片。

    这些举动在后世人看来是明显的不能再明显的做戏了,但是在当代赵东云这种和放下神丹给士兵以及民众亲自问候的举动,绝对是属于当代统治者的异类。

    在人们心中,赵东云这样的人应该是和王英楷、张之洞他们一样高高在上的,眼神瞧都不瞧底层人民一眼的,然而赵东云却是三天两头就搞什么视察,慰问,他做也就算了,偏偏他还喜欢带着官方的记者一起去,然后就是大篇的报道,生怕别人不知道。

    赵东云这种为了自身政治影响而做的举动,毫无疑问让他在士兵阶层以及民间里赢得了大量的关注,可以说在当代的中国几个实权军阀里,赵东云在媒体上的曝光率是最高的,其他几个人的话往往要在通电里才能够看到他们的片言只语。

    然而赵东云却是喜欢搞视察、慰问,又喜欢时不时的搞一场演讲,,演讲又经常冒出一些极为新鲜的概念来,让人们为之更加关注。

    比如三月中,他在奉天大学的小礼堂里面对该校的师生以及部分士绅进行的演讲里,除了老生常谈说共和外,还再一次把国家和民族这几个词汇挂在嘴边大谈特谈,最后叫嚷着国家和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边缘,号召有志之士勇敢的站起来,为国家和民族而战。

    临了他又不要脸的抄袭了一把为什么读书这个话题,最后神情严肃对着奉天大学的上百学生道:“我恳请诸君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于是乎第二天的报纸上,一句‘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就是充当了奉天日报的头条,然后这句话在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群体里引起了广大反响,不管是年轻一代的学生们听到这句话如雷贯耳,就连那些手捧四书五经的老夫子们也不得不承认这话说的好,当然他们对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这话非常赞同,但是读什么书他们就是有意见了。

    在东北尤其是在沈阳,你几乎天天都能从报纸上看到赵东云的消息,不是这里视察就是那里慰问,再不济也是为了解决人民的幸福生活福祉而召开工作会议,总之一句话:领导很忙!

    频繁地曝光,偶尔喊出几句煽动人心的话来也是让赵东云在国内民间的影响力开始大力增加,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的心中,赵东云几乎就是充当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典型正面形象。

    他年轻,嗯,这一点非常重要,没什么年轻人喜欢把一个老头子当成自己的人生前进目标。第二点,他的军阀生涯目前来说很成功,这点更重要,因为没人喜欢把失败者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赵东云对国内年轻人的影响力之大,实际上早几年就显示出来了,当初人们看到了年纪二十几岁的赵东云成为封建大臣的时候,国内不知道有多少年轻学子以他为目标,试图重复他成功的途径,这里从越来越多学子前往德国留学就可以看的出来。

    要知道历史上虽然也有国内士子去德国留学,但绝大部分人选择的却是去日‘本,少数人则是去英国或者美国,而去德国的非常少,然后自从赵东云之后,国内就是掀起了去德国留学的风潮,其中又以军事留学生为主,这几年国内各省派遣到德国的军事留学生已经和派遣到日‘本陆士的留学生不相上下了。

    单单是在柏林军事学院毕业以及还在就读的学生就有七人之多,在德国其他各所军校留学的军校生高达一百余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袁世凯时代的北洋体系派遣过去的,赵东云主政后,今年年初也是派遣了三十余名的留德学生,甚至王英楷今年也是仿效袁世凯时代,向德国派遣了二十余名军事留学生。

    当代中国里,如果说寻常学子要学文理科的话,那么首选的留学国度就是日‘本,近几年来前往日‘本的留学生每年是以千人为单位的。不过如果要学军事的话,南北不同,南方各省主要派遣到日‘本,以日‘本陆士为主。

    而北方也就是北洋体系的话,首选的却是德国,袁世凯时代开始几乎每年都派遣数十名最顶尖的精英前往德国,然后报告该国的各所军校,其中又以柏林军事学院为主,不过能考入该校的屈指可数,大部分都是转考德国的几所士官军校。本来前几年北洋除了向德国派遣留学生外,也向日‘本陆士派遣留学生,不过后来日‘本留学生出现大量革命党后,就是减少派遣数量。

    到了1907年的今天更是完全停止了向日本派遣军事留学生,其中理由很简单,因为南方各省派遣的大量陆士生回国后在南方联邦军队任职,成为了北洋的敌人,再加上革命党的因素导致赵东云和王英楷都是没在向日‘本派遣军事留学生了,不然的话派出来的留学生学了几年后估计就跑到南方联邦军队任职,然后成为自己的敌人了。

    赵东云和王英楷今年继续派人去德国留学的同时,自然也会有学生今年学成毕业回国,对于这些袁世凯时代就派遣出去,在德国各大军校学习数年后回国的精英人才,不管是赵东云和王英楷、还是段祺瑞和王士珍,他们都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试图把当代中国里仅有的几个接受过现代化军事教育的人才拉拢到自己麾下。

第两百三十六章 人才争夺(二)

    说起香港,后世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它是东亚地区的大型城市,亚洲四小龙,然而1907年的香港虽然已经作为殖民地被英国人经营了数十年,但是依旧是个不甚繁华的港口城镇,其最大的作用就是作为英国人的远东海军基地,至于经济发展只能是说呵呵了。

    当代说起远东大城市,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上海,第二反应还是上海,第三反应就是除了上海,远东还有现代化城市吗?

    爱丽丝号,这艘三千多吨的英国客轮正缓缓驶入维多利亚港,它从英国伦敦出发,途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以及印度等多个港口,最后跨越万里抵达香港。

    它所乘搭的乘客多数都是欧洲各国想要前往远东发财的流氓,商人,而除了这些白人面孔外,还有数名少见的东方人面孔。

    头等舱甲板上,一身德式军服的,佩戴着德军中尉军衔的伊良旭正端着美酒混迹在几个贵妇人中,不时可以看见贵妇们用带着的手套的手轻捂红唇,同时还不时传来低笑声。

    这让刚出来甲板的李想浓眉略皱,随即他轻咳了一声,然后道:“景晨兄!”

    他刚出来,那边的几个贵妇小姐就是齐齐转过头来,其中一个贵妇赫赫笑了起来:“又一位德皇陛下的军官来了!”

    那边的伊良旭原本也想打趣两句,但是看见李想神色有些严肃,当即就是收回了玩笑话,然后站起身来,用着略微滑稽的德式法语道:“几位小姐,容我失陪!”

    说着的时候,还挤了挤眼,又是让那几个太太小姐发出哈哈低笑!

    伊良旭走了过来,看着眼前这个和自己穿着同样的德式陆军军服,但是却佩戴着上尉军衔的李想道:“卫国兄,你怎么上这来了,我记得你去了二等舱甲板找陈兄和方兄了啊!”

    “我刚才也找过他们了,如今二等舱的几个都在下层甲板呢,我来叫你去一趟!”

    李想听罢道:“怎么不叫他们上来啊!”

    “你又不是不知道那些固执的英国人不让他们上来!”李想说着的时候又是皱眉。

    这年头可没人跟你说不许阶级歧视,他们这一行人今年从德国各大军校毕业,然后结伴返回国内,在登船的时候人家买票的死活不肯给他们的另外几位同窗头等舱的船票,当然人家还不至于用民族歧视这么落后的借口,人家的理由简单而实用:身份有别!

    一同回国的这些中国留学生里头,除了柏林军事学院毕业,曾在德国参谋部服役,并被授予了德国陆军上尉和中尉军衔的两位‘德皇陛下的军官’外,其他几个只是寻常士官军校毕业,毕业后也没有被授予德**官军衔的留学生,这些人在那些固执的英国人严重显然没资格登上头等舱,和那些绅士小姐们待在一块的。

    事实上如果不是英国人看来李想和伊良旭这两位军官的面子上,人家连二等舱的票都不会卖给他们,只会给他们三等舱的票,让他们和平民百姓呆在一块。

    伊良旭低骂了一声:“这些顽固的英国人!”

    不过骂归骂,伊良旭和李想他们自然不会为其他同胞抱不平,他们还没那个觉悟。担待等级之分不仅仅是在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