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庶子风流-第3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千七百章:一切尽在掌握
“哎……”刘瑾居然一声叹息,落寞地走了。
李东阳看着他的背影,幽深的眼眸才露出不屑之色。
他当然也是不屑太监之流的,不过于他来说,所有的能屈能伸,都是为了他心中的大业罢了,他李东阳谋的是天下正道,自是不拘小节。
对他来说,现在只是一个开始罢了,接下里还有许多的事要做。
不过,这个前提却是等,他需要等青龙的消息来。
这个时候,想必鞑靼人已经开始对青龙发起进攻了吧,这……倒未必是一件坏事。
他没有去内阁,而是直接回到自己的家中休养。
叶春秋是何等聪明之人,就算善谋如他,都不得不忌惮叶春秋。可是现在,叶春秋死了,这个世界,再不会有人成为自己的绊脚石了,普天之下,放眼过去,谁还可以是自己的对手呢?
王华固然是内阁首辅,可是他的上位,完全来自于他的女婿。他的性格没有坚忍的一面,萧规曹随可以,独当一面,却未必能。
何况,叶春秋的获罪,必然会牵连到王华的身上,可以说,王华已经完了,垮台,只是时间的问题。
而太子还太年幼,固然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可这并不打紧,毕竟,这只是一只翅膀未硬的雏鸟罢了。
而刘瑾,也已经和自己绑在了一块,他想要挣扎,倒是可能,可是他除了和自己站一起,已经没有了其他的选择。
至于谢迁,他年岁大了,而今已经心灰意冷,这一次叶春秋战死,还有紧接着陛下可能传来的噩耗,足以将他的精神击垮,杨一清?
此人倒是有几分才干,也还算年轻,可也正因为这个,无论杨一清的资历还是其他,都不足挂齿。
呵,一切……尽在掌握中。
………………
事实上,在太和殿里,廷议已经无法继续了。
朱载方才在李东阳面前,虽然还算是保持住了威严,可是这幼小的心灵,却还是摧枯拉朽一般,瞬间变得无措起来。
朱载只呆呆地听着满朝文武的陈情,却是一声不吭,而百官,也都恪尽职守,各自心不在焉地奏报着所奏之事,可眼下,谁还有心听这些所奏之事,也只有天知道了。
天崩地裂了,地方上的蟊贼被平定,西南的土司进献了什么,哪里的河水决了口子,淹了几个县,这桩桩种种的事,在以往,都是值得关注之事。不值得关注,也不至于拿在这廷议里说,可是现在,这一切对朱载,对许多人来说,却是有些无足轻重了。
“殿下,昨日户部奏请。”
猛地,朱载突然张眸,豁然起身,打断了这些话:“诸位师傅们,本宫想问,父皇还在关外,亚父尸骨未寒,新军溃败,关外糜烂,天下人心浮动,而今君父与万千百姓置身水深火热之中,眼下该如之奈何?本宫……该怎么办?”
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迎来的却是沉默。
是啊,庙堂上的诸公,倒也并非没有才学,也不是没有治世的手段,可是他们治的是太平之世,而非乱世啊,他们可以侃侃而谈,立即作出上策、中策、下策的建言,可是这时候,谁敢说话?
不能说啊。
因为谁也没有底,真要提了建言,若是事情继续糜烂下去,这一切的罪责,就都在自己的身上了。
于是满朝鸦雀无声,只有偶尔的咳嗽声。
朱载茫然地看着他们,看着这满殿的人,竟都是沉默不言,心里似是明白了什么。
天下是父皇和自己的,江山社稷,维系于父皇与自己的身上,承平的时候,有的是无数建言,更有不知多少人献出无数治军安民之策,可一旦大祸临头,谁又敢说什么呢?
不是无法说,而是不能说,也不敢说。
朱载扫过一张张脸,这些人,都曾是自己信任和仰赖过的人,可是他们现在也只是无奈地看着自己,不过一声叹息而已。
朱载觉得自己要晕死过去,勉强使自己定下神,才道:“方才李师傅说,亚父有大罪,本宫看来,实则不然,他有天大的罪,有多大的失误,可他还是敢于担当,他……在用自己的命来担当啊,他在关外带着新军,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保境安民,是为了捍卫祖宗的基业,纵使他轻敌冒进,纵使他有千错万错,可是本宫也绝不加罪,因为天下之大,贤人数不胜数,多如繁星,却永远无法有人能及得上他,及得上他的担当。哎……不说这些,不说这些了,事到如今,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御驾亲征,是……是本宫的主意,是父皇非要去大同,这是我们父子的过失,若非如此,怎么会有亚父的轻敌冒进?”
“要怪,就该怪本宫,怪本宫吧……”摇了摇头,他重新落座,突然像是一下子心智更成熟了一些,虽然双脚因为短小,无法及地,依旧是吊在锦墩上,却是道:“继续议事吧,户部怎么了?”
群臣依旧无言,那此前想要上书的大臣,竟也不知该说什么好。
大殿里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朱载只得道:“方才说到哪儿了?”
“殿下……殿下……臣……臣……”
“罢了。”朱载摇摇手,意兴阑珊的样子,道:“今日就议到这里吧,逝者已逝,生者,却还要做该做的事,而今社稷风雨飘摇,本宫更该仰仗诸位师傅们才是,还请师傅们好生用命吧。”他落了脚,最后道:“你们……告退吧。”
朱载的心里,有些悲凉,这本不该是他这个年龄的人所承受的,可是他却知道,自己却非要承受不可,因为他是当今太子,这个身份,是他无法枉顾的,这个身份,让他一出生,就成为天下最尊贵的人,也是这个没有选择的身份,令他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的责任。
朱载突然想起了亚父多次跟他说过的一句话: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
他勉强笑了笑,才加快了步子,在众人的愕然之中,离殿而去。
第一千七百零一章:捷报终于来了
这时候,京师的混乱,是可想而知的。
太子殿下束手无策,满朝文武也是束手无策。
叶家上下更是如丧考妣,这个家族的主心骨叶春秋……死了。
还不等他们为失去亲人而悲痛,似有更大的风云在等待他们。
要知道,没了叶春秋的叶家,可谓是风雨飘摇,这一次甚至已有传言,一旦再有噩耗传来,这天下人都容不得叶家。
就在这弥漫着各种负面情绪的时候,一匹快马飞入了京师。
这马上的人,显然是青龙来的,他气喘吁吁地勒马穿过了街巷,接着扯开了喉咙:“捷报,捷报……大捷……大捷……镇国新军镇口大捷,鞑靼二十万铁骑灰飞烟灭,大捷,大捷……”
这报捷的声音自朝阳门,一直传到了通政司。
顿时,引来了一路的错愕。
不是不久前才报了噩耗,怎么转眼就报捷了?
有人禁不住大喜,在压抑了多日后,他们的眼中终于又浮起了几许希望,莫不是之前报错了?
可若是遇到那些心思深的人,便忍不住摇头晃脑,边露出鄙夷之色边道:“怎么可能是报错了?此前就有陛下亲自派来的人传报了噩耗,这还能有错的?更别说,内阁大学士李公,还有那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就是从那青龙回来的,他们都亲口说了镇国新军全军覆没了,难道他们也说错了?你们是不懂啊,越是如此,说明时局越是糟糕了,你想想看哪,为何突然这时候有人报捷?为的不就是稳定人心吗?可是没有捷报,却为何非要报捷不可呢?是因为国本动摇,天下动荡了啊!正因为如此,朝廷才报这个捷,虽然迟早是要被拆穿的,可稳得了一时是一时,这说明朝廷已经乱了方寸,已经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哎呀,现在细细一想,莫不是鞑靼已经压境山海关了吧?这可糟了啊,前些日子,听说山海关出兵青龙,现在关内空虚,一旦破关,京师可就岌岌可危了!要完了,要完了,哎,真真想不到啊,这才太平了多少年,就遇到这样的劫数!可当初的时候,咱们大明尚有个于谦,现在……这于太保在哪儿呢?”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方才还露出来的一点喜色和希望,顿时化为乌有!
事实上,自噩耗传来,京师各门就已经开始森严起来,这时候,就算是百姓想要南逃,也逃不出去了,而今人心惶惶,已再没有人相信大明能够挡得住鞑靼人了,那定海神针的镇国新军都完了,战功彪炳的镇国公也死了,谁还有守卫北京城的信心呢?
对于鞑靼人的夸大和恐惧,已经蔓延到了整个京师,京营各卫,有不少不争气的官兵,居然不知所踪,虽然朝廷再三的封禁了消息,可依旧是纸包不住火啊。
太子殿下在这个时候,开始巡视京营诸卫了,虽然只是做个样子,可任人都知道,这是临时抱佛脚啊。
平时朝中衮衮诸公,都将丘八们当畜生看,轻贱到了骨子里,现在倒是思起良将和义勇之士来,可又有什么法子呢?忠心的也有,可是想到那遮云蔽日的洪流,所有人都是头皮发麻,这是实力的较量,不是单凭忠心就足够的。
那捷报到了通政司的时候,通政使大人的脸色也是僵了。
细细查过这捷报,问题倒是没有,只是上头的内容,却是越看越吓人,实在是耸人听闻啊,放眼过去,尽都是全歼之类的字眼,触目惊心啊。
噢,还有杀贼数万之类。
要知道,在过去的经验里,大明和鞑靼人的作战,歼敌过万,其实是极小概率的事,能击溃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即便是文皇帝横扫大漠的时候,能杀个几百上千人,都算是一次大捷。
这倒不是明军不给力,实在是在大漠中作战,鞑靼人是那里的地头蛇,可谓是来去自如,一旦发现情况不对,转身就走,谁还追得上?
鞑靼人的作战,一向灵活得很,他们是游骑,又不是冲锋陷阵的重骑兵!
这样一想,就越发觉得匪夷所思了。
可是无论如何,他还是得通报,于是这通政使大人不敢耽误,连忙唤了一个宦官来,火速将捷报入禀宫中。
………………
此时,朱载就在暖阁里,他的心里是沉甸甸的,亚父的身亡,亲生父亲正在危难之中,他的心又怎么舒服?
每每想到那关外的厄运,还要即将极有可能面对的许多问题,就更如乌云压顶一般,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他不是自己的父皇,他深知到了这个时候,自己身上肩负着许多责任,他不能逃避,所以即便是小小年纪,什么都不懂,却都将内阁大学士叫到了身边来,一份份地批阅奏疏。
这样既可以防止自己出现错误,也可以从中学习。
几个内阁大学士,其实也在心不在焉,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却都憋着,一副不为外界干扰的样子。
他们是百官之首,是这天下的主心骨,若是连他们都慌乱得不成样子,这天下,怕早就乱套了。
所以,他们无论心里怎样想的,也得要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
就在这时,有宦官急匆匆地进来拜倒道:“禀太子殿下,青龙有奏报。”
一下子,所有人都抬眸,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若是仔细而看,更会发现他们脸上的肌肉都是紧绷着的。
奏报来了……
是青龙的……
终于还是来了啊。
该来的总会来,谁都躲不过,陛下就在青龙,现在突然来了消息,莫非是……
朱载几乎不忍心去看,若是这个时候,再有什么噩耗,他已不知自己还能不能承受了。
王华和谢迁等人,也已心乱如麻,都忍不住在心里打起了小鼓。
李东阳借故挑了挑眉,可是心里,却颇有几分期待。
若是陛下的噩耗传来,那么接下来……
想到这里,李东阳抬眼,看了伺候在朱载身边的刘瑾一眼。
第一千七百零二章:欺君罔上
触及到李东阳的视线,只一瞬间,刘瑾便故意将目光撇开,他厌恶李东阳,讨厌他这种老谋深算的样子,可是他心里也是绝望的,因为他竟发现,终是他在许多人的眼里是怎么的奸狡,可他竟躲不开李东阳的‘魔掌’。
“拿来吧。”朱载终于还是定了定神,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想躲,可躲得过去吗?
当刘瑾接过了奏报,送到了朱载面前,朱载打开,而后……
朱载整个人都僵直了。
“殿下……殿下……”
朱载的反应的确是不对劲的,王华显得有些担心,忍不住轻唤了几声。
可是朱载依旧是坐着不动,犹如石化。
完了……
许多人的心里下意识地生出了绝望,看来连陛下,怕也无法幸免于难了。
就算之前早有心理准备,可现在当真正面对噩耗的时候,大家又怎么能好受?
唯有李东阳,不经意之间,唇边勾起了一许笑意,这抹笑只是一闪即逝,随即又变成了痛不欲生的样子。
半响后,终于,朱载愣愣地将急奏放下,一脸茫然地看着几个师傅。
“殿下,到底所奏何事?”谢迁虽是心里也已有了答案,可还是忍不住急促着问着。
朱载则是呆呆地道:“里面说……说大捷,镇国新军全歼鞑靼铁骑,镇国公率军在镇口杀胡五万之众,威慑大漠,鞑靼军,溃败了。”
安静了。
暖阁了里异常的安静。
这个消息,显然是常人所无法消受的。
想当初,那令人痛入心扉的溃败消息,大家已经接受了,可怎么可能又来了一场大捷呢?
难道是恶作剧?这不对啊,谁敢在这个时候玩这样的恶作剧?
是真的?不,不,怎么可能是真的呢?即便报一个消息来说击败了鞑靼人,杀贼三千,鞑靼望风而逃,这都是可以接受的,可是结合此前的溃败,现在却突然反转,居然还说杀胡五万?这要人怎么接受?
五万啊,这是什么概念?任何谎报军功之人,也不敢拿出这样膛目结舌的数目啊!何况镇国府新军,只不过堪堪万人而已,怎么歼贼五万?
笑话,这就是笑话啊。
只有……李东阳的脸色却已变了。
不,这……一定不可能。
假若真有捷报来,岂不是说他欺君罔上?这怎么可能?虽说他没有真的亲眼看着叶春秋死,可那样的境地下,怎么能胜得了鞑靼人?
对于这个结果,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
此时,朱载果然抬头看了他一眼,显然对于这个此前在关外经历过真实战况的大学士,朱载的眼中带着许多疑问。
李东阳深吸了一口气,他的心有些乱,不过很快,他就适应了下来……
冷静,冷静,万万要冷静……
他抬头,看了一眼战战兢兢的刘瑾,接着才淡淡地道:“陛下,这定然是巴图蒙克的计谋。”
“什么?”
方才还有一点喜悦的朱载,顿时感觉自己被当头浇了一盆冰水,给淋了个透心凉。
李东阳正色道:“殿下,镇国新军覆亡,这是老臣和刘公公亲眼所见,绝不可能弄虚作假,殿下信不过老臣,难道还信不过刘公公?”
这件事,李东阳是一定要死死咬住的,因为只有他和刘瑾回来,若镇国新军没有覆亡,他们二人还活着,那么就是临阵脱逃了。
一旦临阵脱逃,再加上之前信誓旦旦的说亲眼所见,现在却突然改口,这便又是欺君罔上,每一条罪责,都不是他李东阳能够担当得起的。
下了这个定论,朱载的最后一点希望,仿佛都已经破灭!
是啊,李师傅不可能骗自己的,就算他想骗人,刘瑾难道也是骗人的吗?
此时,李东阳继续道:“所以,老臣以为,这……已是最坏的打算了,那便是……便是……哎……便是鞑靼人已经袭击了青龙,甚至连陛下,都已经惨遭了他们的毒手,他们为了麻痹大明,便借此机会袭击山海关,甚至直接袭击京师,所以这才在青龙伪造了这份捷报,要的,就是令我大明懈怠下来,他们才好借此机会,重演土木堡之难。陛下,这巴图蒙克,历来狡诈,居心叵测,他能做出这样的事,并不奇怪。”
说到这个可能,连李东阳自己都不禁信了几分,他之所以敢逃回来,也绝不是犯傻,是因为他深信新军绝不可能在郊外战胜鞑靼铁骑的主力,既然这是不可能的事,那么自己的理由,反而是最有可能的。
这就说得通了,那巴图蒙克一直都很狡猾,他拿下了青龙,还有更大的野心,可是现在大明已是如临大敌,怎么才能使大明放下戒心呢,这很简单,让人来虚报这个捷报,反正已经拿下了青龙,找青龙的官吏来撰写报捷的奏文,加盖青龙的官印,都是举手之劳的事,甚至连派来报捷之人,也都可以是青龙这边的相关人员,毕竟,总有人肯受这个要挟,也总会有人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落在鞑靼人手里,所以,这份报捷的奏文,完全可以伪装得跟真的一模一样,绝对无法找出任何的破绽。
这……
倒是一个可能性极高的办法。
此时,李东阳又道:“就请殿下速速下令,命厂卫拿下那报捷之人,立即严刑拷打,是非曲直,想必很快就清楚了,此时殿下,不但不该心怀侥幸之心,反而应该传令各处关隘,令他们如临大敌,谨守各处隘口,京营诸卫,也要有所准备,万不能松懈,否则……灾祸就在眼前了啊。”
可是在这暖阁里渐渐相信了李东阳所说的这个可能性的所有人,却不知道另一件重要的事……
就在这报捷之人前脚赶到,其实后脚,叶春秋和朱厚照就已带着一干护卫风尘仆仆地到了。
朱厚照虽是皇帝,却本就是很随意的人,他才不在乎什么仪驾,更讨厌那些繁复的规矩。心里急着回京,便带着一干护卫,一路披星戴月,日夜兼程。
第一千七百零三章:见鬼了
此番回到京师,朱厚照的心里感觉很是痛快。
大败素来英勇彪悍的鞑靼人,吐气扬眉了啊,想必这个时候,捷报已经传得街知巷闻。他心里甚至觉得好笑,这报捷的人,只怕还没自己的马快呢,毕竟一路上,他和叶春秋赛马,虽是气喘吁吁,却也是痛快至极。
按常理来说,这个时候,京师肯定已经是欢声雷动了,这是朱厚照所期待的,特么的,这报捷都来了,朕还活着,叶春秋这小子立了大功,从此之后,天下再不惧鞑靼之扰,当然应该满城庆祝了。
想到无数的喝彩,朱厚照就别提有多爽了,可是……
等他和叶春秋带了人入了京师,朝阳门的守卫本想要察验,身后的卫士已打马上前,直接亮出了禁卫的招牌,谁敢拦着他们?
可这个时候,他却是发现整个京师依旧还是死气沉沉的,朱厚照呆住了。
这跟他所预料的相差太远了,这又是什么情况?
不是报捷吗?这报捷……怎么不见有人欢呼?
见鬼了啊。
朱载那个小子,不知在搞什么明堂,你爹活着回来了啊,混蛋……
还有那些最嗦麻烦的文武百官,竟然不见人影?
噢,还有……这沿途过去,许多人家都是门窗紧闭的,这又是什么鬼?
朱厚照看了叶春秋一眼,忍不住道:“朕就知道,这报捷的快马还比不过朕的,看来他们还没有到,真没意思,早知如此,朕慢一些才好。”
叶春秋对这个倒是不看重的,道:“这捷报送来,是迟早的事,到时终究天下人是知道陛下圣明的。”
朱厚照不禁大笑道:“朕圣明,你也圣明。”
叶春秋便正色道:“臣不敢,分明是陛下到了青龙,运筹帷幄千里之外,命臣与新军在镇口设伏,一举击溃鞑靼铁骑,臣弟不过是出了一把子力气而已。”
这一路,叶春秋都咬死了朱厚照乃是首功,朱厚照虽然虚荣,却也不至于抢他功劳,这一路可没少和叶春秋打嘴仗,现在见叶春秋还是这样说,他只好瞪了叶春秋一眼,道:“你这家伙,居然提防朕?朕一直把你当至亲兄弟,你……你……”
叶春秋道:“什么?臣弟哪里提防陛下了?”
朱厚照怒气冲冲地道:“这是当然,你别以为朕好蒙,你不就是怕自己功高盖主吗?怕有人说闲话,有人在朕面前进谗言吗?呵……你这不是防备朕,又是什么?就是怕朕将来猜忌和疑心你吧,你啊,真是越大越谨慎了,这天底下的事,朕可都看得清楚,朕绝不疑心你,朕若是那样的人,就真真猪狗不如了,所以少来和朕玩这一套,朕不要你的功,朕自己要功劳,自己会去挣,该你的就是你的。到时你的赏赐,也一分不少……”
说到这里,朱厚照想了想,倒是渐渐变得肃然起来,又道:“这是你运气好,朕将来,会立个比你更大的功给天下人看看。”
说罢,他才又纵声大笑,口里道:“走,朕想见见儿,想见见母后了。”
朱厚照打马,整个人便如箭矢一般,便朝着紫禁城冲去。
叶春秋看着这个任性的家伙,也只好连忙策马追上,二人带着一干护卫,一口气赶到了午门。
午门的守备见一群人杀气腾腾而来,顿时便戒备起来,忙叫人弯弓搭箭,接着亲自挺刀上前道:“前方何人,可知道这是什么地儿?好大的胆……”
胆字刚出口,接下来的话,就说不下去了。
是皇上……竟是皇上?还有……还有……那人不是镇国公吗?
皇上难道不该是在青龙,已被鞑靼人围了,命悬一线?而至于镇国公……这镇国公,已经死了……不是该死了的吗?
可是这二人,仿佛是从天而降一般到了他的面前。
午门守备呆住了,只愣愣地站在原地,一下子哑声了。
朱厚照打马上前,提着马鞭,轻轻拍了拍他的脸:“你这家伙,倒是比朕还大胆,居然这样和朕说话?有种!朕就喜欢你这样的人,明儿自己去辽阳报到吧,朕升你做辽阳游击将军。”
“……”
朱厚照说着,已是率先策马,带着呼啦啦的骑队,直接入宫去了。
只留下那回神过来的守备,看着那已经奔驰而去的背影,不禁哭笑不得起来。
辽阳,那可是辽东啊,卧槽,辽东啊,那鸟不生蛋,天寒地冻的地方,自己是禁卫官,禁卫官去做了游击,表面上是升官了,可实际上……
他心里一阵痛,可下一刻,猛地意识到,自己真的没有眼花,是陛下,真是陛下。
他这才反应过来,连忙拜倒在地,嚎叫道:“卑下万死啊。”
只是可惜,朱厚照已经听不见他的话了,早已扬长而去。
宫中骑马,一般人是不敢的,可是朱厚照是异类,所以其他的禁卫入了宫门之后,便乖乖下马,朱厚照却是自顾自地策马前行,叶春秋本也想下马,被朱厚照呵斥道:“乖乖骑马跟上来。”
叶春秋无可奈何,索性也就没什么忌讳了。
君臣二人,在这宫中策马行走,沿途的太监和禁卫都是吓了一跳,敢在宫里骑马的人,屈指可数,所以虽然知道这是无法无天的行为,却没有人敢去阻拦,等他们凑上去,近了一些,看到了这二人的真容,却都吓尿了。
要知道,太监是最迷信的,毕竟这一辈子断子绝孙,所以总是不免要寄托下一辈子多子多福,此时看到这两个骑影,真真是跪了,眼泪啪嗒,只是朝着二骑的方向疯狂磕头,口里喃喃念叨:“陛下成仙了啊,镇国公也位列仙班了,万岁,万岁,万岁……”
等转眼到了暖阁,终于在玉阶前下马,这里有许多禁卫和宦官、女官,想来暖阁里正有人在议事。
他们瞅见叶春秋和朱厚照来,竟都像是被钉子钉在地上一样,一丝不动。连行礼都忘了,更被说会有人有气力进去暖阁禀报了。
第一千七百零四章:惊喜,还是惊吓
此时,在暖阁里,储君和臣子们已经乱成了如热锅里的蚂蚁。
李东阳足智多谋,他的分析想必是对的。
假若真是巴图蒙克的阴谋,就意味着陛下已经完了。
朱载早早就被确定了太子的地位,虽有兄弟,却并没有经历过皇家的阴谋,正因为如此,他对自己的父皇,可是很有感情的,先是亚父死了,接着父皇凶多吉少,早已悲从心起,心里痛到了极点。
他虽是年少,可是他更清楚的是,鞑靼人既然灭了青龙,就必定会乘胜追击,接下来,应该就是奔着山海关而来了,甚至在破了空虚的山海关之后,就要朝着京师来了。
这……可是祖宗们的江山社稷啊。
一念至此,朱载就有一种山雨欲来之感,心里又是悲痛,又是无措。
杨一清等人,自然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此时也在想着办法,李东阳则是这些人里最淡定的。
此时,李东阳正色道:“此时此刻,殿下,稳住人心是最为要紧的,一方面,是要拿住那报捷之人,严刑拷打,另一方面,老臣建议,为了稳住人心,显示朝廷赏罚分明,理应拿叶春秋治罪,这叶春秋虽死,可是也不能这样不了了之,唯有让人知道,朝廷对祸首绝不姑息,方能使四方军民百姓同仇敌忾,愿为陛下效命啊。若是赏罚不明,百姓们深恨叶春秋所惹来的灾祸,可是这叶春秋虽死,却得不到应有的问责,朝廷拿什么给天下军民交代。”
“还有陛下,陛下现在生死未卜,这难道不是叶春秋的错吗?若不是叶春秋执意要出关,若不是因为他一意孤行,事情怎么会到这个地步啊,恳请殿下做主,先行抄没了叶家,再发出诏书安抚四方军民,若咱们明君臣同德,军民同心,何愁鞑靼之患。”
他的话,朱载是一句都不想听,也听不进去。
可是李东阳却是不在乎,因为对他来说,这只是开胃菜而已,自己只是一步步地放上自己的筹码,他当然知道,现在自己的建议,太子肯定是不会恩准的,那么接下来,就是生员们闹,就是百官们口诛笔伐,迟早有一天,这年幼的太子,还是会顶不住压力,不得不应下的。
李东阳刻意地看了王华一眼,王华显然也已经因他所说的可能,而痛心疾首起来。
李东阳的眼中闪过几许嘲弄,心里觉得好笑,一旦叶春秋被治罪,你王华跨台,也就不远了,哪有女婿犯了大罪,泰山不会遭受波及和株连的?你现在还有心思为叶春秋为叶家难过,还不如好好担心一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