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庶子风流-第3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华随即摇头道:“不必多礼,这里又不是公门,礼太多了也不好。你是正德三年高中的北直隶乡试吧,和春秋倒是同榜,算是同年了。你的那篇文章,老夫恰好看过,当初北直隶的试题是君子笃于亲,你那篇文章,我只记得那一句‘俯仰古今,得失昭然,是以君子贵先自尽也’。这一句好啊,只有如周太公那般做了表率,才能使社会风气愈发的好,朝廷的事,大抵就是如此,地方上只要有一个君子,这里的风气就不会坏,老夫对你的这番话,深以为然。”
这张岩顿感与有荣焉,激动得眼睛闪亮闪亮的,忙道:“学生受教。”
“是老夫受了你的教。”
这王华说起话来,简直娓娓动听,语气之中透着亲切,和大家坐一起,渐渐也让人开始自在起来。
他决口不提一句公推的事,令诸生们心里觉得很是舒服,此前倒是听说过不少关于王华的传闻,其实对王华,本就透着尊敬,只是觉得王华不该和商贾为伍,可现在却觉得,传言并不实,王公本就是士人嘛,他对士人还是挺关心的,尤其是他的博闻强记,真令人佩服。
眼看天色不早了,王华起身告辞,周举人和诸生连忙恭敬地将王华和叶春秋送到了门口。
王华在门前驻足,道:“不必相送了,且都请回吧,老夫还有俗务,走的匆忙,倒是抱歉得很。”
于是众人纷纷作揖相送,直到王华和叶春秋上了仙鹤车,也久久不肯散去。
在回去的路上,王华倒是显得精神了一些,叶春秋与老泰山同车,道:“泰山若是乏了,且睡一睡。”
王华却是带着幽幽地感叹道:“哎,说实在的,这样的拉拢人心,老夫有些于心不忍。”
叶春秋看了泰山一眼,心里觉得这位泰山大人还是那么的正人君子,不过这个时候,倒是觉得该给这位泰山大人一个正能量的心态。话说,他不也是熬得一手棒棒的心灵鸡汤吗?
叶春秋摇头道:“泰山大人何出此言?难道这不就是下体民情吗?泰山大人,借此机会,多与读书人说说话,了解他们的心思,他们呢,也大可以借此机会,了解泰山大人是什么人。自然,期间也许会有些矫揉造作的地方,可是泰山大人说的很好,那些生员,也很是感动,我说实在话,顺义这儿,估计是多了几十个生员为泰山助选了,但是泰山大人今日来,得到的何止是周举人还有郑举人这些的支持,更多的,却是让整个顺义感受到泰山大人的关切之情,往后为人处世,也该当多学学泰山大人。”(未完待续。。)
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爆炸性
王华听了叶春秋的话,不禁失笑,这个女婿啊,鬼点子太多了。
不过他无法否认,这种效果确实极强,当王华去了周举人家,某种程度来说,就和顺义县的读书人站在了一起,这些人会自发地为王华奔走。
很多时候,这叫闻名不如见面。
不过王华还是忧心,道:“可是只靠这个,还是杯水车薪啊,老夫还是颇有几分担忧。”
其实王华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读书人反商的太多了,即便能在这几个月发动各种攻势,可终究也不可能扭转那过半以上排山倒海的坚定反商派,固然你可以拉拢不少态度不一的人,可是坚定的人,任你好说歹说,也绝不是几个月时间就可让他们改观的。
叶春秋却是悠然自若地道:“事在人为,泰山不必担心,春秋自会想办法的。”
回到了京师,送了王华回家,叶春秋便回到了家里,而后直接去了书房。
奔波了大半天,叶春秋倒不觉得疲惫,他的身子好,即便是长途跋涉,也难有倦意,悠悠然地交代唐伯虎道:“将今日的太白报拿给我看看。”
唐伯虎取了今日的报来,今日的文章,是揭发李东阳的族人仗势欺人的,说的是他一个族弟李春,在老家侵占人田地的事。
叶春秋大致地看了看,笑道:“单凭这个,可不成,这种事情,还是太小儿科了,朝中的大臣,哪一个家里没有几个不成器的?固然是可以给人恶感,却不足以闹得满城风雨。”
唐伯虎瞪大着眼睛,忍不住地道:“公爷,学生看了,就觉得很气愤了,这……还不可以?”
“不可以。”叶春秋道:“这样的文章,不会给人提起兴趣来的,文章想要夺人眼球,就得有……嗯……嗯……怎么说呢?”
叶春秋像是努力地在脑海里找着一个适合的说辞,顷刻,终于道:“是爆炸性,对,就是爆炸性,单纯欺男霸女,固然可恨,可是太多了,反而就泯然于众人,什么叫爆炸性?便是如火药一样,点燃,砰,炸开,然后吓到一片人。”
唐伯虎突然感觉挺心疼李公的,时刻有公爷这样的人惦记着,还真是……
他在心里摇摇头,竟不知如何搭话。
叶春秋定了定神,接着道:“要点什么事儿才有爆炸性呢?”
唐伯虎哑然道:“公爷可是有主意了吧?”
“呵呵。”叶春秋却只是干笑,笑里却是带着几分邪魅。
唐伯虎感觉心儿颤了颤,哎,李公上辈子是造了什么孽,这辈子才碰上公爷这样的人!
………………
有人说,忙碌的日子过得也别快,这一天,清晨天色微亮,薄雾笼罩在李家的庭院内外。
此时此刻,公推已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数十个御史联名弹劾王华,声势浩大,对此,王华的反击亦是不甘落后,整个都察院,已是势同水火。
国子监的贡生们,也都被发动了起来,针对诗社,四处与太白诗社的读书人发生争执和冲突。
礼部尚书费宏,倒是不敢轻举妄动,几次的教训证明,他做任何动作,都有可能会被人猜测是有想与李公争首辅的心思,所以索性深居简出。
天气日渐炎热,即便是清晨也带着暑气,这几日,闹出了地方官与地方太白诗社冲突的事,山东布政使司泰山府知府竟是以滋事的名义,狠狠惩治了与几个本地的生员,于是王华上书,弹劾泰山知府。
偏巧,还是山东那儿,却又出事了,当朝衍圣公孔闻韶,直接发表了一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文章,盛赞李东阳为维持纲纪礼法的能臣,一时天下哗然。
衍圣公乃是孔圣人之后,乃是儒家的一面旗帜,衍圣公亲自出面,几乎形同于表明了名教正统的发言,一般情况,这衍圣公是极少掺和朝中事务的,现在,竟直接支持了李东阳,那文章之中,对王华多有毁誉。
一篇文章,几乎形同于给王华的败选,钉下了一口钉子,虽是王华的支持持续攀升到了四成,可是很快便开始回落,以至于眼下,似乎反对王华,已成了维持儒道正统的运动,有衍圣公出面,许多大儒也不再避讳了,各自登台,很是热闹。
李东阳阴沉多日的心情总算好了些,他刚刚给山东的衍圣公修了一封书信,表达了一些感谢,接着便在厅中喝茶,预备入宫当值。
这个时候,李东阳又感觉自己找回了当初的信心,那王华终究还是太嫩了,他想要靠银子来取胜,以为有了商贾的支持,有源源不断的钱财供应,将支持他的生员组织起来,就可以动摇自己,可是他哪里想得到,正统的支持,方是最有力量的,这上千年的士农工商,延续至今,早已将儒道捆绑一起,理学的厉害,王华终究还是不明白啊。
心情大好之下,他眯着眼,想到了他真正的对头人叶春秋。
李东阳比都是清楚,这背后一切的一切,都是叶春秋在搞鬼,不过……这无妨,一点都没有妨碍,叶春秋……等公推之后,老夫便是真正的众望所归,到了那时候,所挟持的便是天下的民意,到了那时……
李东阳的嘴角微微勾起了一丝冷意,眼中有着锋利的光芒,接着他动身入宫。
可到了门口,却听到了吵吵闹闹的声音。
随即便听到门房道:“大胆,谁敢在这里放肆吵闹?来人,打!”
李东阳掀开车帘,便见外头竟跪了许多女人,手上抱着孩子的,或是披头散发的,场面一片狼藉。
他皱眉,让人停车,门房连忙走过来,道:“老爷……这几个女子真是大胆,他们口口声声的,竟然说自己是……是……是老爷的外室,有的甚至自称和老爷……在外有……有……带了孩子,说是要来寻亲,还说老爷忘情寡义,说他们抱着的那些孩子都是……都是老爷的骨肉,老爷,这都是一派胡言啊。”
(未完待续。。)
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可恶至极
李东阳听着,脸一下子绿了,本来的好心情一下子被击了个粉碎。
他连忙透过车窗细细地往外看,果然外头已围了许多人,个个翘首以盼,指指点点的。
李东阳这一下子真是给气着了,没了平日那股沉稳,带着几分气急败坏地厉声道:“简直胡说八道,太放肆了,无耻之尤,立即叫顺天府。”
其实这个时代,私生活是无可指责的,哪个老爷家里没有十个八个的妻妾?这倒也罢了,那些通房的丫头,那些家里的女婢,只要你关起门来,没有人在乎这个,食色性也,这种事心照不宣。
可这说的抛了外头的女子,弃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是陈世美啊,太薄凉了,对自己的骨肉尚且如此凉薄,何况是对别人?
这就关乎到一个人的品行问题了!
李东阳与那些在官场上沉浮了几十年的老臣子都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极是在乎自己的名声的,而现在这么一出,他的名声还要不要?
门房当然也是明白事态严重的,对李东阳回道:“已经去叫了。”
李东阳紧绷着脸,冷冷地道:“将这些人拿去了顺天府后,重重地责打,一定要将她们的底细揭露出来。”
门子道:“是,是。”
李东阳这才放下了车帘,可是脸色依旧很不好,甚至感觉心里多了几分莫名的烦躁,他听到那女子嘶声歇底的恸哭声,固然是这仙鹤车的密封性极好,可依旧挡不住这个声音,几乎可以想象,这儿几条街的人都应该被惊动了。
顺天府当然要管这件事的,这分明是有人想要给他泼脏水,蓄意为之。
可是……
李东阳……依旧还是觉得有些不妥当,却知道这个时候,自己是绝不能露面的,一旦陷入了与那几个女人对峙的情景,反而就陷入了泥沼之中。
当然,他很快就想到了那个极可能是这件事的策划者……
叶春秋啊叶春秋,你还真是卑鄙无耻啊。
李东阳虽忍不住在心里咒骂,却很快冷静了下来,心里隐隐的有了几分担忧。
他嗅到了一丝不好的意味,以至于他足足一个清晨都是心神不宁。
如常地在内阁里办公,虽是候选内阁首辅,可现在依旧还是暂代首辅之职,他面上风淡云轻的样子,心里却还在想着外头的事。
好不容易熬到了正午,才有人寻了来,一个书吏匆匆上前道:“顺天府尹今早开审了。”
“嗯?结果如何了?”李东阳沉着脸,面色不改。
书吏道:“问了,这些妇人咬死了和王公有关系,府尹在那儿预备动刑,被人截住了。”
“截住了?”李东阳一脸的冷色,怒气腾腾地道:“是谁截住的,锦衣卫?是刘瑾,还是……”
书吏很是尴尬地道:“是都察院右都御使邓健。”
李东阳一听,脸色顿时变得蜡黄了。
是邓健。
若是锦衣卫,倒也还好,因为毕竟锦衣卫干涉顺天府的事,难免给人一种阴谋的感觉;可若是都察院,都察院还真有这个职责,人家要干涉顺天府的审问,乃是理所应当的事。
何况带头的还是都察院的右都御使邓健,邓健这个人虽然人憎鬼嫌,不过他的正直,却是人所共知的。
李东阳眯着眼,冷冷地道:“用的是什么名义?”
这书吏道:“说是事涉李公,都察院要亲自来查办。”
李东阳吸了一口冷气,道:“现在人在哪里?”
“安排在了大理寺,择期这右都御使就会去审。”
既然都察院出了面,这个时候,就只能等结果了。
眼下最麻烦的,反而是这个邓健,这朝中谁不知道,邓健是个油盐不进的人,人家压根就不在乎你是谁,就算是天王老子去,他也不会理会。何况他的名声很大,现在他来过问这个案子,倒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非议。
可问题坏就坏在这里啊,李东阳不担心他不能秉公而断,怕就怕事情无法控制。
若是顺天府来办,这倒是好说话,府尹大人会看李东阳的脸色,知道要早早完结,所以一定会快刀斩乱麻,这些妇人和孩子若是不承认是栽赃陷害,那就动刑,打到他们认了为止。
可都察院过问的案子不一样,要结案,就要细细地查问,而且还不能动刑,这邓健若是不动刑,不用一点手段,只细雨春风一般的慢慢问案,结果一日不揭开,事情就会一直拖着,而李东阳永远都是那个烂透了的负心人。
李东阳眯着眼,想了想,道:“该让左都御史去过问,把这个案子接过去。”
书吏摇头道:“已经去了,却被挡了回去,邓健直接问他,牵涉这么大的案子,为何现在才想移案,早做什么去了?按律,他已接下这桩案子,除了圣旨下来,谁也休想移了案子去的。”
邓健就是这样性子的,即便是他的上官,也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强,他比你还强,你硬,他比你还硬,你要是威胁,他可以命都不要的跟你死磕到底。
李东阳面上阴晴不定,道:“还有一个月,都察院若是办案,一个月能不能结案,都是未知之数,这样拖下去不是办法,可是……”
“李公,只能让左都御史去请旨意了。”
李东阳却是沉着脸摇头道:“没有用的,陛下不会管这个闲事的。这几日,还是小心一些吧。”
他虽是依旧泰然自若的样子,可是心里的忧虑却开始深重起来。
果然不如他的所料,太白报立即开始有了动作,一篇描写了当日情景的文章在次日立即出现在了街头巷尾。
七个妇人,四个孩子,其中两个是李家出来的女婢,四个乃是jinv,还有一个,竟是个寡妇,jinv和女婢倒也罢了,可是这寡妇,却是最让人忌讳的,这个时代,提倡守贞,名节便是礼教,因而官方总要给守寡的寡妇立贞节牌坊,要表彰她们的行为,可是现在……居然和寡妇有染,这就是坏人名节,是最可恶的事。
(未完待续。。)
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高处不胜寒
李东阳所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时之间,这件事已是满城风雨起来,每一个人都是以此为谈资。
其实这很好理解,毕竟和tao色有关的东西,总是能引人遐想,于是新的论战开始酝酿。
有人自然认为是假,有人则一口咬定了是真,大家都是面红耳赤,吵得不可开交。
其实有人论证为假倒也很有证据,为何突然在这个节骨眼上才会有人跑去李家,以前为何不敢去?还有,李公的年纪这样老迈了,不至于还如此吧,那孩子大的也不过三四岁呢,李公年过六旬,怕早已没什么兴趣了。
可即便如此,还是少不得令大家要深入地探讨,既要探讨,还是不免将那些乌七八糟的想法和李东阳连接在了一起。
而这……才是真正致命的开始。
也就是说,一个人获得尊重,这种形象,源于大家固有的形象,比如你看到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你绝不会将他和一些糟糕的事连接在一起,固然每个人在私底下都会有私欲,床弟上的事,是正常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会有想法,可是人的固有印象便是,你看到一个大人物,心里一般就只有敬畏,绝不会浮想到什么龌蹉之事,就如你看到一个獐头鼠目的纨绔公子哥,也绝对不会联想到什么好事一样。
可是一旦,当你将这么个德高望重的人与那些tao色之事连接在了一起,即便你不相信他会做出这样的事,你每日为他争辩,告诉别人,这都是别人在给他泼脏水,是别人故意陷害,可是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那你的想法就开始奔放起来了,总会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不可描述的东西出现在自己脑海之中。
而这时候,当你蓦然回首去看时,再记忆起这个人形象,会不自觉地发现这个人少了许多的庄重。
噢,他们勐地意识到,原来李公也是一般人,也是食se男女,也是吃五谷杂粮的。
而一旦你有了这个想法,他身上的光环也就渐渐地剥落了,固然这时候,你还在为他辩护,还愿意支持他,可是那种肃然起敬的心思,却徒然见变得截然不同了。
更重要的是,这种一口咬定了李公不是这样人的人,毕竟不可能是绝大多数人,除了某些坚定的诗社成员,各种讽刺之外,还有绝大多数动摇的中间派,这时候,他们也不免开始狐疑起来,甚至开始渐渐地产生了动摇。
有句话很切合生活实际,那就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眼下都察院还在查办,一切都是扑朔迷离,正因为如此,才给了无数人遐想的空间。
当唐伯虎收到这些消息,知道事情发展到这般程度的时候,不禁咋舌,他终于知道什么叫做爆炸性了,人有八卦的本能啊,读书人也大抵如此,谁也逃不过啊。
固然他跟随叶春秋已经见识过许多的新奇事物,可他真是怎么也想不到,一夜之间,事情竟能轰动至此。他甚至忍不住缩了缩脖子,感觉自己的后襟有些冷,不由地庆幸自己不是站在公爷的对立面,要不然,这倒霉催的……
清早的时候,唐伯虎看到叶春秋端坐在书房里看着公文,忍不住上前道:“公爷,外头的事,你听说了吗?”
叶春秋含笑道:“怎么,伯虎兄又学习到了什么?”
唐伯虎却是道:“学生以为,这个法子并不好。虽然引起天下震动,可是案情总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公爷,莫非你还想让邓御史真冤枉了李公?邓御史,理应不是这样的人吧。”
叶春秋淡淡道:“真相如何,并不重要,没有人会妨碍邓兄查办,我相信,他一定会秉公而断的。”
唐伯虎不懂了,不解地看着叶春秋道:“可是……一旦秉公而断了,等邓御史还了李公清白,现在所做的岂不是……”
叶春秋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道:“可是等清白的时候,这场公推也已经结束了,到时候,我们为什么还要在意呢?李公要清白,那就给他清白好了,公推的结果出来之后,他便是做圣人,那也是他的事,于你我还有何干?”
唐伯虎顿然间不寒而栗,感觉后襟更冰寒了几分,卧槽,自己果然是猪啊,这样一想,所有的事都已经明白了。
此时,叶春秋道:“交代一下太白报那儿,明日写一篇文章,就以知情人的名义来写,就说可能会有别有企图的人,可能会栽赃王公……”
“啊……”唐伯虎觉得自己的脑子有些跟不上叶春秋的节奏了,只愣愣地看着叶春秋。
叶春秋噗嗤一笑,道:“这是为了以防万一啊,我们可以这样做,李东阳难道就不会照猫画虎吗?事实证明,这事如此办出来的效果是挺好的,他若是对我的泰山大人也来这么一下,怎么吃得消?所以报纸要先推测,说李公陷入这个公案,心急如焚,说不准会给王公栽赃,如此一来,李东阳若是真这样做,在大家的眼里,也不过是想要故意栽赃罢了,这叫预防针。”
唐伯虎恍然大悟,然后一脸无语的样子:“学生从前总想做上位者,想如李公、王公,还有公爷这般,成为人上人,可是现在,学生却是明白了,学生这辈子,也只是和公文打交道的这块料了。”
叶春秋看他一眼,见他叹气,看出了他的心思,人嘛,憧憬的时候,总以为自己正直,就可以指点江山,可是当真正知道庙堂上这些事,方才会知道,在这里,正直是站不住脚的。
这里的天下最大的利益交换场所,在那紫禁城的屋檐之下,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和自己所代表的利益与人争斗的你死我活,或是彼此交换共享,偏偏这里不会有正直,不会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
叶春秋含笑道:“所以才有那么句话,高处不胜寒啊,你看,在这书房里办公多好,温暖。”(未完待续。。)
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该他出马了
唐伯虎听了叶春秋的话,却还是愣住了。
他心里总觉得事情有哪里不对,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他一时也说不清。
过了片刻,勐地,他终于想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唐伯虎蓦然张眸,微皱眉头道:“公爷,可即便如此,学生觉得还有一个问题。”
叶春秋饶有兴致地看着唐伯虎道:“什么问题?伯虎兄说来看一看。”
唐伯虎道:“公爷,问题的关键,难道不是这大势吗?对啊,就是大势,就如公爷所说的那样,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公爷固然取了很多巧,能够将绝大多数站在中间的人拉拢到咱们这边来,转而支持王公,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天下反商的情绪一日不除,王公就难登大位啊。”
他顿了顿,继续道:“学生以为,反商的生员,即便是李公品行有问题,也断然不会轻易支持王公,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利益相关,人有了固有的观念,是断然不会轻易改变的,而士农工商,自理学盛行开始,便一直成为儒家的精义,天下的读书人,莫不是这样想,那些顽固不化的读书人,怎么会轻易改变呢?”
很显然,唐伯虎切中了重点。
对啊,反商的生员这么多,而且那些人思想观念极为固执,王华的基本盘还是太小了,这……怎么能行?
就算是王华争取了最大的支持,能有四成就已经算是不错了,可再多,就真没有了,而李东阳在大多数的读书人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在王华的面前,就宛如一座巍峨,且是高不可攀的山峰,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之相比。
换而言之,叶春秋忙活了那么久,不就是在做一件徒劳无功的事吗?
叶春秋听到这里,沉吟起来,一副认真思索起来的样子。
少倾,只见叶春秋的唇角勾起一抹狡黠的笑,道:“是吗?可是伯虎兄还是忘了,首辅的候选还有一个费宏,现在,该是他出马了。”
………………
自女人和孩子的事发生之后,太白报可谓是一面倒的疯狂攻讦李东阳,太白报的销量大,受众的人也多,再加上这本身就是足以让人八卦的事,一时之间,街头巷尾,竟是非议无数。
可是在靠着朝阳门这儿,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报馆,早就悄然办了起来,其实这个效仿太白报的报纸并不起眼,它的销量也低得惊人,因为它的价格足足是太白报的十倍,因此一日下来,能卖个几百份,已算是很了不起的事,它的文章,此前多是一些称颂李东阳的话,可惜因为没有银子,所以也无法维持。
不过倒也有一些铁杆的支持者愿意去买,因为这是一份**裸反商的报纸,很是迎合许多生员的胃口。
其中不少反商的内容,也算是新奇,不再只是寻常反反复复的念叨着士农工商之类的话,而是逐一阐述商贾的危害。
正因为如此,许多生员对其很是喜爱,倒也颇有一些影响。
甚至有人认为,这份报纸,理应是朝中某些大人物背后撑着的,指不定还可能和李公或者是费公有关。
这一次,李东阳弄得非议四起,小报馆却突然开始大规模地印刷起来,如太白报一样,也是一文钱一张,他们的内容,除了一如既往的痛斥商贾之外,对于李东阳的事,却是不予置评。
因为价格和太白报一样低廉,顿时便引起了许多生员的追捧,销量逐渐开始大增。
而其中的许多内容,却让人深思。
赵举人一直都在京师,等着两年之后的会试,他家里颇为殷实,在京师除了备考读书,也没有其他的事,因而对这公推的事很是热心。
他是极瞧不起太白报的,太白报虽然也是读书人的报纸,出自太白诗社,可在他的眼里,这太白报便是那些商贾弄出来的阴谋,所以他日常都会买一份反商的士报来看看。
这几日,因为和人争辩李公是不是私德有亏的事,他也是疲惫得很,许多人居然不分青红皂白,明明就是子虚乌有,甚至是另一个首辅候选者王公的阴谋,偏偏他们却是深信不疑,实在是令赵举人感到可恨。
就在这个清早,赵举人摊开了报纸,照例看着这份士报,只是看了头版的文章,赵举人的忧虑之心更重了。
这是一篇让赵举人最不敢去想象的文章,现如今,李公的声势越来越弱,以至于成了众人取笑的对象,长此以往,一旦王公胜了,到了那时,可就不好说了啊。
谁不知道王公和商贾们打成了一片,等他成了首辅,势必与商贾沆瀣一气,名教还会是名教吗?
赵举人心里一沉,这正是他所最是担忧的事,他虽然和许多的知己好友,都是铁杆的李公支持者,坚决反商,可是每每想到李公大败,那么这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尤其是这文章揭露,说是太白诗社四处出没各省,收买人心,一旦王公成为首辅,正统的读书人迟早会被打压,甚至将来会被蚕食,这理学怕是用不了多久,就要绝迹了。
看着这样的文章,赵举人禁不住有些烦躁,他很不耐烦地将报纸丢开,口里咕哝着骂了一句:“胡说八道。”
虽是这样说,可是在他心里,却又隐隐觉得,这些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这些反商的读书人心里,王公和镇国公都是卑鄙小人,都是和那些下贱的商贾们一样的货色,他们是万万不肯接受王公成为首辅的。
赵举人其实一直都在自己安慰着自己,总想着,事态总不会这样坏,自己遇到的许多读书人,依旧还是支持着李公的,可是文章中一句话却是戳中了他的心事,李公日益为人所笑,此固是小人搬弄是非,可长此以往,败绩显露,届时一旦摧枯拉朽,谁可力挽狂澜?
这话,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砸在了本来就感到不安的张举人的心头!(未完待续。。)
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势同水火
究竟谁可力挽狂澜呢?
这一句反问,惊醒了赵举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