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庶子风流-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即便是镇国公,也不至于如此罔顾王法吧。

    刘大夏已经徐徐到了殿中,而后沉默地跪下,朝着朱厚照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大礼。

    朱厚照早就看穿了刘大夏是个盗名欺世之人,按照朱厚照这性子,自然对他没有好脸色,反而冷哼一声。

    这一下子,更令殿中的百官哗然了,陛下怎么可以如此?

    难怪那叶春秋如此胆大包天,现在看陛下对刘大夏的态度……

    刘公乃是高士啊,更是先帝时的元老,他为朝廷立过多少大功?现在陛下对他的态度,真是让人生寒。

    刘大夏却并不在乎,而是朗声道:“陛下,臣腐朽老迈之人,蒙先帝不弃,委托重任,虽据高位,却未立寸功;而今陛下念臣老迈,准臣乞老,臣今本该是闲云野鹤之人,理应放归乡中,不涉政事,可是今日,老臣斗胆,却有一言,恳请陛下念臣行将就木,已到了古稀之年,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声也悲;恳请陛下,听老臣一言。”

    他说出此话时,中途咳嗽了两次,却还是努力地用尽了气力,使人不由生出怜悯之心。

    一个已经致仕的人,尚且还愿意为朝廷略尽绵薄之力,为社稷而担忧;反观自己,身居高位,食君之禄,却只能沉默。

    殿中不由传出了许多叹息声。

    朱厚照却是踟蹰着该不该让他说,他朝刘健看了一眼,只见刘健朝他点了一下头。

    朱厚照只好道:“刘爱卿但说无妨。”

    他没有称之为刘师傅,而是以爱卿相称。

    态度不言自明。

    (未完待续。)

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图穷匕见

    面对朱厚照的冷遇,刘大夏依然不以为意,他重重咳嗽,叹息道:“老臣命不久矣,可是祖宗之法,岂可变也?自陛下登基以来,先是新政,此后又是镇国公擅改祖宗之法,长此以往,陛下这是要将太祖高皇帝置之何地?而今天下,固然与太祖时有所不同,可祖法乃是高皇帝所订,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而治,参等守职,遵而勿失,有何不可?倭国,乃我大明不征之国,这在高皇帝时,就有明令,而今镇国府袭倭国,老臣自知,这绝非是陛下的意图,实则是叶春秋恣意妄为的结果,于是天下人议论纷纷,非议四起,陛下难道不该严惩叶春秋,以平息非议吗?”

    说到这里,刘大夏顿了一下,才又道:“臣与叶春秋,无冤无仇,可是陛下非但偏袒叶春秋,更是使他骄纵,自他进京,户部侍郎卢文杰遇刺,锦衣卫打死了读书人,此后叶春秋又在众目睽睽之下杀死举人方唐镜。”

    “方唐镜,乃是福建举人,此番进京,是为了进京赶考,只因一时义愤,而妄言了几句,便被叶春秋当众格杀,陛下,朝廷难道就没有王法了吗?”

    “老臣老迈之躯,今日恳请陛下,治罪叶春秋,妄自袭扰他国,使我大明陷于无信的境地,骄纵谄上,此乃奸贼是也,无端杀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介国公,更该以命偿命,臣请陛下下旨,拿下叶春秋,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一番话说罢,刘大夏对着朱厚照重重地磕了个头,最后才道:“今日若镇国公依然逍遥法外,老臣请陛下赐臣一死,老臣愿引颈受戮。”

    嗡嗡……

    殿中又是无数的窃窃私语。

    刘大夏显然是决心已定,他这是抱着必死之心了。

    他的话,可谓是振振有词,品德更是令人钦佩,身后的几个御史亦是拜倒道:“若陛下不严惩镇国公,臣等也愿追随刘公赴死。”

    一个个的说要赴死,使得满堂哗然。

    很显然,刘大夏的话还真是很有感染力的。

    更重要的是,今日这殿中之事,异日必定会传遍天下,单单这些人甘愿赴死的行为,就足以让人为之倾慕。

    在这殿中的百官里,有人开始内心挣扎起来,就在这时候,又有人拜倒道:“臣亦如此。”

    接着越来越多的人拜倒,十个,二十个,三十个,四五十个……

    某种程度来说,这应当是道德裹挟,大家都要死要活地跪下了,你若是还站着,那么迟早有一日会被人质问,当日你为何还能无动于衷?

    所以有人虽不愿趟这趟浑水,却还是乖乖地跪下,跪下之人,多是清流,而名声,乃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本。

    坐在龙椅上的朱厚照已是惊呆了,这么多人要拼命,再想想宫外的那些读书人,想想着两京十三省,那些闻讯的其他生员……

    朱厚照不由懊恼地皱了皱眉,想了想,咬着牙道:“这件事,朕会好好思量,从长计议……”

    朱厚照实在是想不到好办法,只能用了最实用的一个办法,那就是拖!

    可到了这个地步,刘大夏还怎么可能让朱厚照以拖待变呢?

    而且朱厚照的慌乱之态,不就是刘大夏最是想要的效果吗?

    刘大夏正色道:“忠臣死节,本该如此,陛下若是不处置,依旧包庇放纵,那么就请陛下下旨,将臣赐死吧。”

    “陛下,陛下啊……”有人已经恸哭起来。

    朱厚照在这个时候,不禁没有主张起来,连忙求救似地看向刘健,而刘健的脸色更加阴沉,却依旧冷眼旁观着刘大夏所主导的一切。

    “陛下……”正在这时,却有人徐徐站了出来,此人正是叶春秋。

    这才是正主儿啊,朱厚照很是郁闷地看着叶春秋,却见叶春秋徐徐到了殿中,道:“臣要自辨。”

    “好,你说!”

    朱厚照是巴不得叶春秋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可是许多人看叶春秋的目光,可就全然不是这么回事了。

    到了如今,你还想要自辨?你拿什么自辨,难道还是刘公冤枉了你吗?

    叶春秋只是淡然地看了刘大夏一眼,而后气定神闲地道:“刘大夏欲加之罪,臣弟一桩也不认!”

    若是叶春秋的态度好一些还好,大家倒还能体谅是因为叶春秋年轻气盛,所以才做下那些荒唐事,可是现在,叶春秋直接来一句欲加之罪,在所有人眼里,就显得有些失格了,吓,刘大夏是什么人,你当他是秦桧?欲加之罪都出来了,他这样的君子,难道还能冤枉了你?就算其他事是冤枉的,你擅杀方唐镜,那可是众目睽睽之下,现在还想抵赖,太儿戏了。

    朱厚照听了,不由点头,这话,他挺爱听的,很有道理嘛,本来就是欲加之罪。

    朱厚照鼓舞道:“不错,说的很有道理,很令朕发人深省,看来双方各执一词,朕左思右想,此事争议颇大,需得要徐徐图之,不可冤枉了好人,也不能放纵了坏人……”

    朱厚照的意图,即便是傻子都能明白,他还是想拖。

    “陛下若是袒护叶春秋,臣等唯死而已。”人群之中,不知哪个人厉声道。

    朱厚照脸色一冷,怒喝道:“是谁?是谁说这样大胆的话?”

    他本以为这样可以将人吓住,谁料却有人站了出来,拜倒在刘大夏的身侧,此人乃礼部给事中:“是臣所言。”

    朱厚照不禁瞪着他,眼眸中,本是杀机重重,却见他一副甘愿请死的样子,竟又是说不出话来。

    朱厚照叹了口气,只得看向叶春秋道:“叶爱卿,你还有什么可以辩驳的?”

    “臣弟无法自清。”叶春秋摇了摇头道:“不过,臣倒是有一个人证,可以证明臣的清白。”

    人证?

    许多人不由地显得满头雾水,这样的事,还能有什么人证?何况,你一个人证,难道有刘公的人证多嘛?

    朱厚照似乎也觉得叶春秋的话不太靠谱,很没有底气地道:“噢?不知人证是谁。”

    叶春秋一字一句地道:“太祖高皇帝所册封了金印的倭国国王,倭国的征夷大将军足利殿下。”(未完待续。)

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胆大包天

    倭国国王?

    当叶春秋说出这四个字的时候,顿时又引发了满朝的哗然。

    倭国虽有所谓的‘天皇’,而实际上,大明是从不承认天皇的,因此在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向日本派遣使节,要求日本取缔倭寇并向明朝朝贡。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代,占据九州一带的南朝怀良亲王答应取缔倭寇,接受了明朝“倭国国王”的敕封。

    从此以后,怀良亲王以“倭国国王怀良”的名义向明朝朝贡,并开始明日贸易。室町幕府驱逐了怀良亲王的势力后,室町幕府和九州一带的大名仍旧以“日本国王怀良”的名义与明朝进行贸易。

    等到室町幕府统一了南朝,幕府的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便以“倭国国王臣源义满”的名义,遣使携表文向明朝朝贡。建文帝敕封足利义满为倭国国王。

    然而使者滞华期间,明朝发生了靖难之变,文皇帝以武力打败了金陵的侄子建文帝,夺了帝位。被责以篡位恶名的文皇帝,眼见“外夷”日本的使臣到来,文皇帝十分高兴,认为蛮夷来朝,是作为天子之德的铁证,因此立即册封足利义满为倭国国王,赐倭国国王之印,发给堪合符,正式与倭国通交。

    到了正德朝,双方的交往,也可谓是一波三折,不过这并不打紧,重点的是,倭国按理来说,已与大明绝交,可是现在,倭国国王居然来了,这就足以令所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了。

    起初所有人都认为,叶春秋现在是罪无可恕,尤其是叶春秋第一条罪状,便是擅自行动,袭击倭国。

    原本这就够叶春秋是百口莫辩,而叶春秋竟在太庙跟前杀死方唐镜,就引起了所有人的怒火滔天。

    大家本是等待叶春秋被治罪,可是现在,叶春秋一句倭国国王,却犹如投下了一枚炸弹,让人不由匪夷所思起来,甚至有些反应不过。

    倭国国王来了?

    若非要让大多数人非要做出一个有逻辑的理由,这就不能不让大多数人认为,该不是叶春秋绑架来的吧?这个家伙,还真是胆大包天啊。

    可是连倭国都敢擅自袭击,连举人都敢杀,他还有什么不敢的?

    可若是绑架来的,他就更加可恶了,话又说回来,若是绑架来,肯定有所痕迹,怎么会戳不穿呢?

    他就当真深信这倭国国王,堂堂一个国主,到了御前,不会告御状吗?毕竟,被叶春秋胁迫是一回事,可是真正到了御前又是一回事。

    刘大夏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的表情,可他心里还是不免有些震惊,他万万料不到叶春秋居然早有准备,可是细细一思,却又觉得若是如此,必定会有破绽,不难猜穿,如此一来,他反而淡定了。

    朱厚照则是一头雾水,卧槽,给你机会,叫你为自己自辨的,你倒是好,把倭国国王都搬了来了,他不禁佩服起叶春秋的大手笔。

    只是……现在还能如何呢?既然叶春秋都说了人证了,朱厚照觉得,那国王来了,会说什么,也只有天知道了。

    可是他心里不免想,自己若是倭国的国主,被叶春秋这家伙带着舰队把自己的国家炸了个稀巴***如叶春秋的船队袭击了宁波,然后将宁波夷为平地,死伤数万乃至十几万人,多半朱厚照是绝对会将叶春秋恨透了的。

    而且,朱厚照这个时候还记起了一件事,此前倭国曾派出使臣来到大明,那一次,叶春秋将出使来的倭国亲王足利义文杀死了!

    若真是倭国国主来了,他会为叶春秋说好话吗?

    朱厚照摇了摇头,突然感觉叶春秋挺作死的,可是现在情况复杂,他也不好叫叶春秋到近前来细问清楚,只好道:“那么,人证来了没有?传进殿来。”

    早有宦官火速去寻这倭国国主去了。

    大殿之中,便死一般的寂静起来,因为没有人确认这倭国国主到底会说什么,甚至根本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可是更多对叶春秋心怀不满的人,现在却是不约而同地看着叶春秋,不少人脸上带着不怀好意之色,似乎就等着看叶春秋倒霉。

    当然,也有英国公、定国公以及寿宁侯这些股东们对叶春秋颇为担忧的,可是想到叶春秋在作死,虽然有人为他捏了汗,却又不免腹诽,大家是让你建水师,是去挣银子的,你倒是好,偏偏要惹是生非,现在惹了这么大的麻烦,现在也不知如何收场。

    可是一旦叶春秋完了,镇国府多半也要完了,于是不少人暗暗叹息。

    叶春秋却是知道,镇国新军和倭国国王正从天津卫赶来,按照时间推算,现在应该快进京师了,不过想必还需要一些时间。

    既然心里早是有了打算的,他便没什么担心的,反倒显得百无聊赖起来,抬眼一看,正看到寿宁侯朝着他挤眉弄眼,一副我特么的非要吃了你的表情。

    这时,叶春秋反而想起了一件事来,他徐徐道;“陛下,这证人只怕还需要再静候一些时候,臣弟恰好有一些事,需要启奏。”

    朱厚照早就感觉闲出了个鸟来,正拿手无聊的扣着御案,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他又不好和叶春秋胡扯,倒是叶春秋上来说话,这使他忧心之余,却也一扫了郁闷之情,道:“爱卿所奏何事?”

    叶春秋道:“臣在倭国,倭国上下,无不欢声雷动,于是上上下下,凑了纹银五百万两,金两千斤,赠与了镇国府,聊表心意。”

    “……”

    如果说,方才说出的证人,还只是说出来吓人的,可是这五百万纹银,和两千斤黄金,却是足以让人咋舌了。

    这是一笔何其巨大的财富啊,要知道现在的朝廷的现银岁入,也不过是两百万两而已,这等于是国库两年半的岁入,虽然大明开征的乃是实物税,现银不过是关市税而已,可是这五百万,依旧是让人咋舌了。

    朱厚照顿时张大了嘴巴,竟是说不出话来。

    (未完待续。)

第一千一百五十章:臣服

    叶春秋说话的时候,很是淡定从容,可他的话却是让朱厚照不淡定了!

    朱厚照不相信叶春秋说出这话,只是信口开河的,那么这件事就应该是真的了!

    只是……五百万啊!

    朱厚照此时恨不得立即寻个算盘来,好好寻思一下。

    宫中在镇国府里占有两成股,这五百万能分得多少?可是细细心算出来,却差点没被吓死,一百万,竟是足足一百万两!

    一百万要存多久,朱厚照没有多少概念,他只知道他很穷,尤其是没有镇国府的时候,就为了区区二三十万的内帑,还得要那些该死的宦官们,在各地镇守,想方设法的为宫中搂银子才成。

    结果叶春秋却是大手笔的,直接从倭国拉了五百万两来。

    在这殿中,其实被震撼到的,何止是朱厚照呢?

    这百官之中,在镇国府占有股份的人,可不在少数,有的是明面上占股的,有的却是背地里占得股,细细一算,无论是谁,都算是一笔大横财,譬如张家兄弟,百分之三的股份,那就是十五万两纹银,绝对不是小数目了。

    何况这银子,还只是捡来的。

    张鹤龄和张延龄对视了一眼,这一对兄弟,都从对方的眼眸中看出了喜色。

    如果非得要找个词来形容一下,这绝对是打劫,好无耻,好liu氓,不过却是一下子给不少股东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他们一直的概念就是,大明富有四海,而那些蛮夷呢,绝大多数却是穷逼,说实在话,去抢他们,劳民伤财之余,多半也抠不出多少油水来的,可是现在,叶春秋却给大家指出了一个金光大道。

    难怪这姓叶的,铁了心的也要缔造水师,不少人还为曾建造水师的那笔银子,心疼不已呢,可是现在……他们终于明白了。

    于是许多人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精神,若说方才,大家还在怪叶春秋这个家伙惹是生非,现在他们大彻大悟起来,这哪里是惹是生非,这是为了大家而富贵险中求啊,原来……缔造水师,竟有这样大的好处。

    那些本想袖手旁观的人,现在也有一点儿闲不住了,甚至连英国公张懋,突然都有一种捋起袖子要为镇国公出头的心思。

    钱,是挣不完的,可是钱却是好东西,这玩意儿虽然俗了一些,可是上至勋贵,下至走卒,哪一个不爱它不需要它?

    结果,叶春秋一副轻描淡写之态,直接给大家带回了一笔横财,这样的人,还能受到严惩吗?他若是严惩了,往后水师还怎么可能随意出去友好交流(劫掠勒索)?今日若是让刘大夏得逞,这就是自断自己的财路啊。

    不少人虽然假装平静,心里却早已翻起了惊涛骇浪。

    也有不少人错愕,他们心里更加愤怒了,呀,原来你姓叶的不但袭击了倭人,竟还去打劫了,耻辱啊,耻辱……

    可是这些人又细细地想,这叶春秋在倭国,肯定是犯下了不少的滔天大罪,否则……倭国怎么会费尽全力,也要乖乖地筹措这么一大笔银子呢?

    他们可不相信倭国是心甘情愿送钱给叶春秋的。

    事情总有两面性,叶春秋怕是把倭人欺负得狠了,呵……这倭国国主即将到来,到时候,少不得要对叶春秋秋后算账,叶春秋……这完全是找死。

    隐隐之间,朝中竟开始曲径分明起来,有人打定了主意,要坚定地站在叶春秋的立场,他们必须得为这一次的袭击开脱,都是为了银子啊,若是水师只因为这个,而使叶春秋受到了严惩,往后,还哪里来的横财?

    可另一方,却是不少怒火中烧的大臣,毕竟无论是五百万还是五千万,银子是不会落入他们的口袋的,而叶春秋跑去袭了倭国,结果却是对倭人敲骨剥皮,这就令人更觉得义愤了。

    还未等大家消化这个消息,却有宦官匆匆进来,拜倒在地道:“禀陛下,倭国国王足利义材,率其使臣若干,特来见驾。”

    还真是来了!

    既然正主儿来了,这势同水火的双方,此刻都打起了精神,不约而同地朝着那大殿的门外看去。

    紧接着,一身蟒服的足利义材带着数十个倭国使臣缓缓地走了进来。

    这一身蟒服,乃是文皇帝钦赐给倭国国王的,平时倭人才懒得穿,而实际上,真正御赐的蟒服早就朽坏了,这一身不过是量身定制的罢了。

    只看足利义材这一身行头,却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因为虽然大明册封了诸国之后,都会赐穿蟒服,可是实际上呢,却没有人将这个当一回事,各国国王即便到京,那也是穿着本国的礼服,可是足利义材,却是心甘情愿地穿着这个堂而皇之地入殿。

    这又不禁让许多人想到,定是叶春秋胁迫的,否则,以倭人最是桀骜不驯的性子,又怎么可能穿着这一身行头来?

    先是袭了人家,之后还得了五百万纹银,再加上胁迫倭国国主到了京师,穿着却是蟒服,这叶春秋对倭人也真够狠的,看来今日,这倭国国王少不得要来叫屈。

    却见那足利义材慢慢地到了殿中,而更不可思议的却是,足利义材在殿中竟然拜倒在地,显得极为的恭谨:“下国国主足利义材,见过大明皇帝陛下,吾皇万岁。”

    这里的人都知道,有明以来,还真没有倭国的国王亲自跑来大明,并且跪在朱厚照的脚下的。

    倭人历来桀骜不驯,这几乎是所有人共识。

    见这足利义材恭恭敬敬的样子,朱厚照居然有一种很爽的感觉。

    他一直将南倭北虏当做自己的目标,而现在,看到倭国国主这屈膝恭谨的样子,心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朱厚照心里高兴极了,却是极力露出一副肃然之色,正色道:“嗯?你便是足利义材,朕倒是对你也有所耳闻,只不过,却是不知卿家入朝,所为何事?”

    此时此刻,所有人都紧张了起来,大家都在等,等足利义材的答案。(未完待续。)

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爹

    在众人惊异的目光,足利义材竟是上前对朱厚照行了君臣大礼。

    此时,他依旧拜倒在玉阶之下,随即道:“日本国开辟以来,无不通聘问于上邦。道义幸秉国钧,海内无虞……”

    这一番话出,令人感受到的不是惊异,而是惊悚了。

    倭国渐渐脱离掌控,这是早已有之的事,毕竟倭国悬孤海外,相对于朝鲜诸藩国,无论是人口,还是土地面积,都足以自成体系了。

    也正因为如此,大明对于倭国的态度是,只要你不滋事就好,所以国使之中,倭人是最嚣张跋扈的。

    上一次,朝廷终于驱逐了倭使,双方正式断绝了交往,可是足利义材这个倭国国王现在居然亲自来到大明,而且态度之谦卑,让人实在觉得不可思议。

    日本开辟以来,无不通聘问于上邦,这不但是承认了大明朝天朝上国的地位,而且还说到了自古以来……这自古以来啊,倭国国内发生什么大事,都要先得到天朝上国的准许,如此自行矮化,甚至到了屈膝奴颜的地步,就恨不得说一句,爹,我是你儿子啊,自古以来都是你的儿子,你可不要不认啊。

    朱厚照先是感到无比震惊,接着便有些无语。

    偶尔,也会有藩国的国王来到大明,不过都是南洋的小国,据说人口不过数万,说穿了,名为国王,说他们是一个部落的酋长都算是看得起他们,而且这种小国,就是来捡便宜的,大多数呢,也没什么文化,很多人住在京师,就不肯回去了。

    为啥?因为在他们的国家,虽然贵为国王,可他娘的住的还是茅棚,说不准他的大臣还在树上搞呢。

    而倭国就完全不同了,这是个体量不小的藩国,国力甚至不下安南,而且人家文化水平也高,尤其是汉话的水平,就连遣词造句,听着都舒服。

    足利义材此时又道:“前次臣遣使而来,使者竟目无大明纲纪,而惹怒了皇帝陛下,以致上邦断绝下国交往,臣诚惶诚恐,夜不能寐,上邦乃是下国父母也,臣失父母,犹如悬孤海外之子,失去了父母音讯,于是心忧如焚,哀哀欲绝,泣涕如雨……”

    可是不是有些……臭不要脸了?

    莫说是朱厚照,便是站在一旁的几个宦官,心里都禁不住想骂人了,见过不要脸的,也没见过这样不要脸的啊。

    你还真把自己当儿子了?

    若说第一句还只是隐晦,第二句就完全属于厚颜无耻了。

    这一下,又是满朝哗然了。

    无数人骇然地看着足利义材,见他果然是一副悲痛莫名之状,也是醉了。

    有这么下贱的吗?

    不至于吧……

    难道是被叶春秋威胁的?

    却又不对,叶春秋固然可以威胁,可是到了天子面前,他为何还要听叶春秋的指使?现在好是他跑来哭告的好时机啊,狠狠地在此倒打叶春秋一耙,岂不是好?

    不少人更是想,姓叶的可是杀了你的子民,毁了你的城池的,有点出息可以吗?

    刘大夏的面色绷紧,不发一言,可他的心有些沉了,他感觉到了不对劲,可是又一时间想不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刘大夏是很清楚倭人的,按理来说,倭人最是桀骜不驯,而且经过了倭寇的屡次侵扰,使得倭国国内已经开始有了妄自尊大的苗头,可是现在……

    足利义材的脸皮厚得很,居然真的哭了,然后继续道:“臣思前想后,惶恐再三,于是特遵往古之规法,而亲率使团赶赴父母之邦,重修旧好,再献方物:金千两、马五十匹、薄样千帖、扇百本、屏风三双、铠十领、铜丸三十领、剑八十腰、刀五十柄、砚筥百合、同文台一个。又得知倭寇凶残,竟私下掳掠上邦人口,于是搜寻海岛漂寄者几许上邦子民还之。”

    总算进入了正题,老老实实地纳贡。

    不过今次的贡物,却是往年的数倍不止。

    不但倭国国王亲自来认罪,而且送上了十倍的贡品,这还不算是诚心可鉴?

    说完了这些,足利义材狠狠地以头抢地,带着几分哭腔道:“义材诚惶诚恐,死罪死罪,顿首顿首,再拜。”

    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总算完成了仪式。

    此时,没有人说话,每一个人都是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看着这倭国国王很不要脸的样子,可是,谁也没有嘲笑。

    胜利!

    这无疑是一场外交上碾压式的胜利。

    作为天朝上国,最要的就是面子,可能有人会认为,这种面子不值一提,其实却是大错特错,面子既是给自己看的,其实也是给别人看的。

    人都会有模仿的效应,人是如此,国家也是如此,倭国桀骜不驯,若是大明不能有效地进行反制,就会产生连锁的反应,藩国们看了,会怎么想?你奈何不了倭国,谁还会在乎你。

    可是不在乎的下场呢?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我自己玩自己的,你大明玩儿蛋去吧,这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可惜,大明虽然不喜欢和人打交道,这个朝贡体系,却是有很深的战略考虑的,后世之人,可能会嘲笑祖宗们吃饱了撑着,非要维持一个天朝上国的脸面,而实际上,历来这个中央王朝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种惠而不实的方略,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维持了这种一超的格局。

    何谓一超?就如西洋诸国,有安南,有占城、有苏门答腊、有阿鲁、有满剌加、有吉兰丹、有古里、有暹罗、有真腊、有爪哇、有旧港诸如此类,可谓是百国林立。

    可是这些对于大明来说,都是穷乡僻壤之地,没有任何占领的意义,你就算花费了巨大的民力物力,派了大军翻山越岭,占领了该国,可是该国物产并不丰饶,收益远远低于支出,这样有什么意义呢?

    没有意义。

    可是大明真正忌惮之处就在于,整个西洋合二为一,安南国力强盛,若是它吞并真腊,步步蚕食占城、满剌加呢?

    ……………………

    有件事得跟大家说说,接下来,老虎要参加起点的活动,所以这段时间,更新会相对少一些,但是老虎还是会尽力多抽时间码字,尽量保持每天五更以上,希望大家能体谅!

    (未完待续。)

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大功

    不难想象,只要诸国之中,出现一个霸主,势必会对诸国进行统一,一个西洋小国,自然不值一提,可是数十上百个国家合为一,便成了一个无法忽视的力量。

    中央王朝是决不允许在自己的南疆,出现一个庞然大物的,若是你自己关起门来,不和他们交往,依照历史进程,最后西洋一统,不是没有可能。

    而朝贡体系却是保证了这一点,大明作为上邦,将所有的小国全部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大明承诺对所有国家进行保护,即便这时,诸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