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庶子风流-第2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看了下月票榜,果然是团结的力量最强大,谢谢大家对老虎的支持,这几天有点事,更得晚了些,很抱歉,等会还有两章还会更上来的,希望大家早些睡吧,明儿看也不累,顺道儿,在这里为十月求点保底月票,依然还在双倍月票期间,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老虎,老虎继续努力干活,谢谢大家!(未完待续。)

第九百四十七章:包藏祸心(第七更)

    叶春秋在心里沉思了一番,不由道:“周王殿下据说是有名的贤王,理应不会被那刘瑾和刘宇所挑拨吧?”

    张鹤龄则又是嘿嘿一笑,道:“这个可不好说啊,你也知道,这人哪,没有远虑,就有近忧,周王是宗室,他总要站在诸王那边的,人家可是想着千秋万代呢,春秋,想必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这一切其实不难理解。

    镇国新军的战斗力,现在人所共知。

    虽然任谁都知道,凭着这几百人,即便当真宫变,也是于事无补,可是叶春秋当初在乱军之中取了朱寘鐇首级,对于所有人来说,都过于震撼。

    若是镇国新军从镇国府剥离出去,倒也罢了,可刘瑾却非要镇国新军留在镇国府不可,显然是包藏祸心。

    对于诸王们来说,大明是他们的铁饭碗,这个铁饭碗即便只有一丁点的风险,若是叶春秋敢发动叛乱,都有可能把他们的锅砸了。

    小皇帝相信叶春秋,朝廷对此事也表示了默许,可并不代表,其他人会没有这个担心。

    周王这些人,是可以容忍叶春秋成为镇国公,甚至很愿意跟这位朝中的新贵打交道的,甚至只要叶春秋愿意,即便是烧黄纸做兄弟,那也不是没有可能!

    交情嘛,不就是一来一回,慢慢培养出来的吗?

    可是周王这些人绝不容许一个拥有镇国新军的镇国府,显然,这犯了他们的大忌,而且恰好,他们现在就要入京。

    现在刘瑾一面将镇国新军留在镇国府,却又是一面跑去周王和诸王那儿挑拨离间,这居心,难道到现在还看不出来吗?

    此时,诸王就不再是反对一个镇国新军了,而是为了以防不测,多半是连带着叶春秋一道反对,一个周王,固然未必有这样大的能量,可若是他的身后,是数百上千个宗室呢?

    宗室不能干政,可是宗室散落各地,镇守各方,虽然已经大大地削弱,可问题就在于,他们可是有钱有粮,甚至有护卫的人啊,数百上千个这样的人集合起来发出来的怒吼,朝廷还能无动于衷吗?

    叶春秋想到刘瑾和刘宇在背后玩的这个小花样,不由冷笑,其实他在朱厚照面前提及了新政的弊病,某种程度,就是说了刘瑾的坏话,当时叶春秋还颇有些觉得自己有些小人,可现在来看,自己的无耻和卑劣,和这刘瑾与刘宇相比起来,简直是云泥之别,他们处心积虑,还真是想要和自己过不去。

    张鹤龄笑呵呵地看着叶春秋,道:“这事啊,如何解决,我却是不知了,说实在话,镇国新军确实是烫手山芋,不过现在离周王和诸王入京,还有小半月呢,这位周王殿下,可是德高望重,是真正诸王都信服的人,何况又是陛下的族叔,他说的话,分量却是很重的,春秋要及早准备才好。”

    叶春秋明白张鹤龄的好意,这家伙平时很不靠谱,不过消息倒是灵通得很,叶春秋便道:“有劳舅父了。”

    张鹤龄大笑,挥挥手道:“这是什么话,春秋就这样和我生分了吗,且不说这是举手之劳,即便这是刀山火海的事,难道看着春秋有了难处,我会无动于衷?说这样的话,春秋是把我当什么人了,我们是一家人啊,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你的事便是我的事,你的钱就是我的钱……”

    叶春秋傻乎乎地看着张鹤龄,脑子有点转不过弯,这古人特么的就没有一个傻的啊,怎么一个个都贼精贼精的?

    自己有钱是没错,现在镇国府是真正的家大业大,而今这里成了自己的家族产业,叶家现在说是首富都不为过,可是我特么的才刚刚得了镇国公,你就打上主意来是什么鬼?

    叶春秋却是故意装傻起来,假作自己没有听出这弦外之音。

    张鹤龄则是豪气干云地接着道:“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总而言之,将来有什么需要帮衬的地方,春秋说一句,我和那不成器的兄弟,肯定是尽力要帮忙的。”

    叶春秋便抬眸看他:“舅父和周王有交情吗?”

    “这个啊……”张鹤龄踟蹰了:“认识倒是认识,就是……”

    见他扭捏,叶春秋心说,我可是办正事,你踟蹰什么?

    张鹤龄的脸憋得难受,最后道:“就是这周王一向以宗室尊长自居,不太瞧得上我。”

    这倒是大实话,叶春秋心里想,他若是瞧得上你就日了狗了。口里却道:“若是认识就好,能否能周王殿下入京之后,烦请舅父穿针引线,引荐一下?”

    张鹤龄露出为难之色道:“这……我可未必能帮上忙。”

    叶春秋倒是无所谓:“只需引荐就可,不过是牵线搭桥而已,其他的事,交给我就是。”

    张鹤龄脸上露出苦色,道“你是不知,这周王哪,历来是食古不化的,谁的情面都不肯给,最是喜欢拿架子,谁见了都要憷他几分,你不是想要巴结他,使他不针对你吧?你这就错了,这就是那都御史刘宇的如意算盘啊,周王殿下,可是一心为宗室谋划的,怎么可能因为你的花言巧语,就……”

    叶春秋心里想,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破刘宇和刘瑾的局,只能从这方面入手,他正色道:“舅父,实不相瞒,没了镇国府,你这昌宁大客栈,只怕……”

    “我懂!”张鹤龄叹息摇头,而后道:“既如此,那就试试看吧,不过我觉得周王不是省油的灯,想要说服他,只怕比登天还要难,你还是另想其他办法较好,那刘瑾和刘宇,岂是笨蛋,怎会轻易……”

    叶春秋摇头浅笑,却是道:“我说了,成与不成,这是我的事。”

    张鹤龄也就没有再劝,话锋一转,道:“对了,这些日子,镇国府这儿来了几个佛朗机人,哈哈,都是红头发,蓝色的眼睛的,吓死人了,走在街上,犹如妖孽一样,幸好舅父现在没心思修仙了,若是以往撞见,少不得要将这些人收了,噢,据说春秋半年前放榜在求什么东西,是吗?喂喂喂,你到底葫芦里又卖了什么药?快快说来。”

    (未完待续。)

第九百四十八章:天材地宝(第八更)

    张鹤龄现在算是明白了,只要叶春秋但凡有什么鬼主意,这都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自己不趁着抹点油,吃不香睡不着啊。

    只是张鹤龄方才的话却是令叶春秋一直拧着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佛朗机人已经来了?

    叶春秋顿时感到惊喜,当然,叶春秋在这个时代也不是没有见过佛朗机人的,那焦芳就曾勾结过倭寇,而这倭寇之中,也有一些流浪的佛朗机人混杂其中。

    佛朗机人不稀罕,可是这佛朗机人手里的某些东西,却是叶春秋十分稀罕的。

    现在佛朗机人的技艺水平还很低,这时候他们所用的火铳和火炮,甚至是造船的技术,说句实在话,叶春秋还真未必看得上。

    叶春秋真正求的,是一些大明没有的宝贝。

    叶春秋忙是摇了铃,外头便有文吏进来,恭敬地道:“公爷有什么吩咐?”

    叶春秋道:“请我舅父来。”

    还有一个舅父……很尴尬啊。

    张鹤龄虽是面不改色,心里却有点郁闷,他是晓得孙琦的,可同样是舅父,人家帮着叶春秋打理着招商局,那真正是风光得意啊,这招商局一年的流水,就是几百万两纹银呢,换成铜钱,那是数十亿,我的天……再想想自己,还在琢磨着自己的大客栈,钱是挣了,就是不得劲。

    孙琦很快来了,面带笑容,先给叶春秋打了招呼,而后看到了张鹤龄,便向张鹤龄见礼。

    孙琦是认得张鹤龄的,这人一下子摆着侯爷的谱,一下子又笑嘻嘻地和自己拉关系,叫自己老哥,没脸没皮的,偏偏孙琦又不敢得罪他,招商局门口的地,就是这么被贱价卖了去的,到现在心还疼呢。

    叶春秋便道:“放出去的榜文,果然有佛朗机人来了吗?他们可将东西带来了?”

    孙琦正色道:“前几日确实有几个佛朗机人前来,听说春秋在高价求购,他们自称是藩人将消息带去了马什么甲,一听说春秋万金求种,便不远千里地来了,是在天津那儿登陆,就这,还差点被天津卫的海路巡检拿住,幸好他们报了春秋的名字,天津卫就派人来问,我便亲自去了天津卫一趟,将人带了来。”

    孙琦又道:“只不过……他们带来的东西,到底是不是春秋所要的,我也拿不定主意,自然不会贸然将悬赏给他们,毕竟是纹银万两,所以就让他们在此盘桓,只要春秋回来,验过了东西,方才……”

    叶春秋已是长身而起,显得迫不及待地道:“噢,那就赶紧去验吧,请他们几个来。”

    孙琦知道叶春秋对这东西很看重,因为很早的时候,就通过了藩人的使节代为传出消息,尤其是那吕松和真腊国的使者,据说这两处与某些南洋的佛朗机人有些交流。

    只是最令孙琦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叶春秋要求的居然只是种子,开价高昂,一口气就是纹银万两,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叶春秋则是很庆幸,他原本并不抱太大的期望,可是万万料不到事情居然有了眉目,这使他不由精神振奋。

    细细思来,一方面是这东方的某个贵人对于那些爱冒险的佛朗机人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早就想通过马六甲继续东进,或许是马可波罗的原因,使他们自觉得东方遍地是黄金,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相信这个悬赏吧。

    自然……到底如何,叶春秋也说不上来,不管怎么样,重点是东西总算是送来了。

    不过……到底这些种子,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呢。

    那孙琦已是去安排了,张鹤龄却是瞪大着眼睛道:“春秋啊,你说实话,你这……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哎……是不是又有什么大买卖?你实说好了,我不占你便宜,我们是一家人嘛。”

    叶春秋却是抿嘴微笑,逐而道:“噢,这个啊……银子倒是挣得不多,却是利国利民。”

    一听利国利民,张鹤龄顿时没了兴趣,身子倾倒,便又陷入沙发之中,摇摇头,叹息道:“春秋有此天赋,不好好想着发家致富,却是去利国利民,可惜……可惜了啊……”

    叶春秋已经决定放弃对张鹤龄的治疗了,这厮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啊!

    过不多时,便有几个佛朗机人穿着新买的绸衣进来,他们个子其实并不高,这时代的佛朗机人并不如后世的那般高大魁梧,大抵和汉人差不多,不过眼窝深陷,鼻子高耸,身穿着汉服,倒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为首的那人还戴着一顶水手的三角帽子,再配上他的汉服,呃……

    叶春秋觉得这人是在玩行为艺术,却见他此时将帽子摘了,而后拿着帽子按在胸口,对叶春秋躬身行礼。

    叶春秋依旧坐在沙发上,人性大抵如此,太过热情只会给人不安,反而是这般高高在上,能令他们产生敬畏,越发深信这是东方的贵人。

    叶春秋听了那人说话的语言,不似是英语,多半不是葡萄牙语就是拉丁语,法语也有可能,大致……自己是无法和他进行沟通了,便朝舅父使了个眼色。

    孙琦便与那佛朗机人进行笔画,佛朗机人也连忙笔画起来,双方都很认真,用双手和眼睛还有面部的表情进行了两个文明之间的接触,自然,友谊是不会有的,对方怎样认为,叶春秋或许不知道,但是叶春秋却是深知,敢在海上到处乱窜的佛朗机人,绝对不会是什么好鸟,甚至是干过杀人买卖,打家劫舍也是必不可少。

    这佛朗机人在这里倒是很老实,深蓝的眼睛眨着,很认真地交流之后,便不断点头,而后他朝身后的一个佛朗机人交流了几句,那人过不多时,便解开身上的背囊,这背囊一打开,顿时有东西滚落了下来。

    叶春秋便看到了自己在后世最常见的东西,玉米……番薯……马铃薯……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植物种子。

    叶春秋的眼睛眯了起来,他很清楚,这一次显然是物超所值了,这些……可统统都是天材地宝啊……

    ………………

    第八更终于送上,再次求点新的月份的保底月票,好了,老虎也去睡了,大家晚安了哈!(未完待续。)

第九百四十九章:利国利民(第一更)

    面对这堆植物种子,叶春秋可以辨认出来的,就有四五种之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玉米、番薯和马铃薯。

    这三样东西都出自南美洲,在二十年前,西班牙人就抵达过南美,而此时葡萄牙的触角则伸向了马六甲等地。

    许多美洲的植物被带去了欧洲,与此同时,也渐渐地流至各地。

    叶春秋虽然听不懂那几个佛郎机人的语言,不过从他们的身份和手势,大致可以猜测到,这理应是葡萄牙人将某些美洲运来的植物送去的马六甲和天竺一带,用途嘛,却是说不清了……

    原本叶春秋以为,这些植物估计需要数年之后,才可能得到,不料惊喜来得这么快,现在就可唾手可得!

    单以食物来论,从玉米、番薯和马铃薯这三样农作物来说,简直就是这个时代的神器。

    它们都有一个特点,便都属于高产、早熟,且不需精耕细作,种植条件要求不高的作物。

    单凭这个,就足以秒杀一切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

    单说高产,同样是一亩地,在这个时代只能收两百斤粮,若是后世经过培育的番薯,就可达到亩产八千斤,固然叶春秋做不到后世的亩产水平,可是亩产一千五百斤,却是绰绰有余。

    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真正的关键在于,稻米是需要精耕细作的,而番薯、玉米、马铃薯却不需要细心照料,若是一个人可以种三十亩地,那么若换做了番薯、玉米、马铃薯,则足够照顾百亩。

    这还不够,它们对于种植条件要求也不高,比如种稻,往往需要水田,需要灌溉,可是这三种作物,甚至直接山上就可以进行种植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很多原本不可以种粮的地方,也可以种上粮食了,一个县若有三十万亩地,却完全可以开辟出六十万亩出来,再加上它的产量翻了几番,单凭这个,若是能够推广,就足够让一个县的粮产量增加五倍甚至是十倍以上,不只如此,它们的叶、径还可以充作饲料,这完全是农业社会的大杀器。

    而这三样作物,在历史上,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真正开始推广,大明的灭亡,从某种程度来说,来自于粮食的减产,可是到了清朝,同样的土地,大明朝一亿的人口都难以养活,却很快在百年不到的时间里,人口增加到了四倍。

    叶春秋大致地推测,现在大明的人口应当在六千万至八千万左右,一旦将这红薯、番薯和玉米推广开来,至少普遍的饥荒状况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粮食的价格会因此而跌至最低,同样一个村落,养活的人口可以提高数倍以上。

    叶春秋看着这些经过了无数风浪抵达这里的‘果实’,深吸一口气,这才是真正大杀四方的至宝啊,若是能迅速推广,完全可以在未来几十年之内,也就是未来人口大增长之前,一劳永逸的解决粮食的问题。

    而事实上,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贵族们将农民从土地上赶进城里去,在自家的土地里养了羊,大规模的生产羊毛,进行初期的原始资本积累,按理来说,早就发生饥荒了,而之所以没有出现饥荒,就是因为土豆的出现。

    另外几个作物,叶春秋根据光脑的搜索,倒是辨认出了几样,其中一样令他也是大为惊喜。

    是橡胶树的果实,也就是说,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培育出树苗,这就意味着……嗯……橡胶在这个时代用处很大,它具有优良的回弹性、绝缘性、隔水性及可塑性,经过适当处理后还具有耐油、耐酸、耐碱、耐热、耐寒、耐压、耐磨等作用,比如马车的车轮若是用橡胶取代,减震性能将会大大的增强,真正意义的‘车’,完全可以出现,还有各种机械制造中,橡胶的密封性亦有很大的用处,当然……它还可以做雨鞋……

    叶春秋一个个检视,大致地确认之后,便朝孙琦道:“问问他,这些种子,还有多少?”

    孙琦忙是与几个佛郎机人做手势,那领头的佛郎机人忙是从袋中取出一个银币,然后又不断比划,叶春秋便明白,他们是害怕叶春秋反悔,不肯给钱。

    于是叶春秋朝孙琦道:“先将银子给他们吧,嗯,这么多的银子,只怕带着很是不便,再送他们一辆马车吧,银子装入车中,他们随时可以带走,反正也不担心他们跑了。”

    叶春秋的银子付得很爽快,其实就算这几个佛郎机人索要十倍的价钱,叶春秋也绝不会皱一皱眉头的,这些人见了一大车的银子,顿时喜笑颜开,也来不及点验了,果然又去取了几袋种子来,叶春秋打开袋子,发现已有土豆和番薯竟是生了芽,这些作物本就是生命力极其顽强的。

    叶春秋也没有迟疑,命孙琦去招呼,却是让人抬着种子便往研究院去。

    反而是那一直插不上话的张鹤龄被落了下来,张鹤龄本想追去看看热闹的,可是想了想叶春秋所说的利国利民,便没了兴致,摇了摇头,坐上他装饰的鲜艳无比的马车,百无聊赖地走了。

    研究院下头有冶炼、农林、机械诸所,这农林所的规模很大,甚至包括了研究院后头园子里的一大片土地,都完全属于农林业所有。

    负责这里的是一个书生,名字叫杨木,他对这五谷杂粮颇有兴趣。

    杨木见了叶春秋急匆匆地来到,便忙是上前,还未招呼,叶春秋便道:“去,叫人来帮忙。”

    杨木不敢怠慢,别看农林所比不得现在受人重视的机械、冶金、化工诸所,其实日子过得也颇为滋润,毕竟他们有专门的温室,隔三差五栽培出一些反季节的花、果来,偏偏京里的大老爷们就爱吃冬天的西瓜,爱看秋日里开的花,一般农林所这儿栽培和鼓捣各种花、果之后,记录了数据,多余的就高价卖出去,得来的银子算是额外的补贴。

    ……………………

    新的月份又开始了,求点保底月票,新的开始,继续努力!祝大家国庆节快乐!(未完待续。)

第九百五十章:赐地(第二更)

    一连几日,叶春秋都待在研究院里,开始育苗。

    这里的种子很多,可是除了那几样生命力极为顽强的农作物之外,其他的就要靠运气了。

    请了几个助手,叶春秋按着后世育苗的方法,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些作物,而后让农业所的人将这培植起来的苗在温室中取不同的土壤进行培养。

    折腾了几日,总共八种作物和植物已经入土,这令叶春秋长长地松了口气,毕竟是万两银子采买来的,有一棵夭折,他都心疼,至于土豆、红薯和玉米这三样,似乎还算稳定,接下来就是想尽办法培育良种,而后再开始推广了,假以时日,只要能推广开来,那么诚如叶春秋对朱厚照所许诺的那样,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忙里偷闲,回到家中少不得要陪在静初的身边,静初感觉到叶春秋一股土腥味,却是道:“可莫要让大父知道,大父若是知道了,少不得要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之类的话,堂堂国公也去刨地……”

    叶春秋便去沐了浴,换了一身干净的衣衫。

    育苗结束,其他的就可以放手交给农林所的人去做了,他们培育花卉和其他作物已经积攒了一些经验,叶春秋还曾专门编了一部农业相关的入门书籍给他们,虽然这在后世都是最浅显的知识,可是放在这个时代,完全足够在世界范围内称得上是行业领先,吊打外国一百年了。

    不过话说回来,大明本身的农业技术和水平,本就是领先同行的。

    叶春秋不至于拔苗助长,弄出更深的农林知识来,无非只是做一个启发而已。

    现在身为镇国公,那镇国府就成了叶春秋的领地,虽然各种学科,叶春秋只是进行了笼统的归类,研究院不过是农林、冶炼、化工和机械几个方向而已,不过这几样东西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农业不能大发展,那么其上的钢铁冶炼就会举步维艰,乡村的人力难以解放出来,难道勒紧裤腰带炼钢炼铁吗?而钢铁的繁荣,才能支撑接下来的机械制造,机械制造和化工,又可回馈到农业,这是循环的发展。

    当然,现在想这些还太远,叶春秋作为镇国府的掌舵人,还是要着眼于眼前,比如那刘瑾,比如那刘宇,现在却成了自己的绊脚石。

    这二人搬弄是非,显然是想在镇国新军的上头做文章。

    叶春秋在镇国公和叶家两点一线,他已经开始有意将叶家搬去镇国府了,只是镇国府只有一个办公场所,想要容纳下女眷,少不得要在镇国府的后面修个园子,占地其实不必太大,有个数十亩地即可,自从镇国府改用了较为实用的风格之后,镇国府附近的建筑也都是争相效仿,一方面确实是因为用地的紧张,不得不偏向实用,而另一原因,也有紧跟潮流的意思在。

    所以叶春秋决定将这叶家的园林好生规划一番,将来也好做个榜样,设计的图纸几经修改之后,请了匠人去讨论,比如大规模地利用水泥和瓷砖,比如化繁为简的一些风格等等。

    过了几日,朱厚照召叶春秋入宫,叶春秋到了暖阁,便见朱厚照一副精神奕奕的样子。

    朱厚照对叶春秋道:“这两日,几位王叔就要抵京,朕也不得闲,好在现在闲了两日,怎么,你近来在做什么?”

    他鼻子灵敏,说到这里,便不由皱眉道:“嗯?怎么会有土腥味?”

    叶春秋便道:“臣……”

    “罢了。”还没等叶春秋说出来,朱厚照便摆了摆手,无所谓地道:“朕只是随口一说!”而后显出几分得意之色,接着道:“哈,你得要感谢我才好,你前些日子,不是说镇国府用地紧缺吗?你看朕,对你的事总是很上心的,你那镇国府向东一些,就是通州,那里倒是有方圆数十里的地,其中除了朕的皇庄子,就是魏国公,还有几家人的地了,朕亲自和那魏国公谈了谈,他肯把地拿出来,嗯……大致……你让镇国府给他一笔买地的钱,这地就是你镇国府的了,这是方圆十几里的地,你看,朕待你如何?”

    其实镇国府一直面临着用地紧张的情况,许多地方施展不开,现在听到朱厚照又为镇国府解决了用地的问题,叶春秋长出了一口气,毕竟他想将镇国新军搬迁到镇国府来,由于城区的扩大,少不得还要修筑一些基础的设施,更不必说随着一些工坊所生产的商品供不应求,导致那镇国府附近可谓是寸土寸金,不少的匠人和学徒,根本就无法在镇国府里住宿,不得不人住在京师,花费大半个时辰步行上工,住宿、商铺、工坊,处处都需要土地,原先的镇国府极小,不过方圆一里罢了,现在倒好,朱厚照很大方,大笔一挥,竟是一下子解决了镇国府当下最紧要的问题。

    想到这些,叶春秋又怎么对朱厚照没有感激之意呢?只是似乎他也没有什么谢礼感谢朱厚照的,朱厚照是皇帝,起码在物质上,朱厚照没什么缺的!

    叶春秋长长舒了一口气,真心实意地道:“谢陛下。”

    有些时候,感激这种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不必谢朕。”朱厚照难得很谦虚,接着道:“方才朕不过和你玩笑的,其实啊,朕虽然也花了心思,可是出力最大的,却是刘伴伴。”

    叶春秋面带微笑,却并不觉得错愕。

    原来是刘瑾啊,这个家伙,还真是……一丁点都不寂寞啊。

    可是话又说回来,叶春秋已经摸透了刘瑾的路数,这个家伙,很显然……是在捧杀。

    想想看,这镇国府不但掌握了镇国新军,还有如此大的财源,本来就已经让某些人所忌惮了,可是前脚叶春秋封爵,后脚陛下却又赐了方圆十几里的徒弟,虽然这些土地不过是一些庄子,对于朝廷或者宫中,甚至是那家大业大的魏国公府来说,确实不算什么,可这样的恩荣和礼遇,怎么不教人不忌惮呢?

    (未完待续。)

第九百五十一章:下面没有了(第三更)

    换句话来说,这在有些人的心里,纯属是顶风作案啊。

    本来镇国府已经让有心人开始忌惮,尤其是镇国新军的战斗力,若是镇国府在云南,倒也罢了,偏偏又在京师一侧,这就使人寝食难安了。

    谁晓得陛下又要封地,那刘瑾在背后如此怂恿,在叶春秋看来,这意味太明显了,刘瑾分明就是要将他高高捧起来,使入京的诸王更加寝食难安。

    他们的富贵来源于这个王朝,却又对国家的事物没有多少影响和干涉的能力,眼睁睁的看着‘天子’胡闹,要把所有人的锅都砸了,这心情,可想而知……

    一旦宗室们起了头,怕到了那时,就是墙倒众人推的局面,莫说叶春秋保不住镇国新军,可能连镇国府都保不住。

    叶春秋却依旧带着微笑,道:“原来竟是刘公公费的心思。”

    朱厚照笑呵呵地道:“你是不知道呢,自宁夏那儿传来你的死讯,刘伴伴哭得比谁都伤心,他和你确实有些误会,不过近来哪,总是念你的好,说是朕离了你是不成的,这镇国府,更是咱们大明的定海神针,他便是拼了命,能给镇国府帮衬什么,也要帮衬不可。你看看,这个家伙,总算不太惹人厌了。”

    叶春秋抿抿嘴,面对于温室中的朱厚照,叶春秋没有多说什么,这块地显然对叶春秋很是重要,虽然知道这是刘瑾所包藏的祸心,叶春秋却还是愿意甘之如饴地接受。

    能得到这么块土地,对于镇国府的益处太大了,且不说能解决眼下镇国府的用地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这块地是向着通州方向拓展的,而通州恰好是天下运河的枢纽,加上原有的土地,等于是在这北直隶建立了一个国中之国,自然,这个国不免小了一些,却足够有了让叶春秋大展拳脚的空间。

    叶春秋露出笑意,道:“至于魏国公那儿,臣弟也会亲自去致谢,陛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