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庶子风流-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点。

    叶春秋道:“只听陛下说,他要去先帝是庙前,求告先帝,说是要让上天敕他为镇国公……”

    “……”

    这种思维……做皇帝的,居然要跑去先帝那,要去做镇国公?这……不是胡闹是什么?

    那样庄肃的场合,百官就位,无数的礼官、侍卫和宦官就绪,使节们远远驻足,观摩着这一场天朝上国的大礼,让他们感受一下什么叫做敬天法祖,结果……那逗比跑到了宗庙滔滔大哭,穿着一身金甲,哭着喊着要做镇国公。

    想到那样一个场面,刘健幽幽地深吸了一口气,他感觉自己有点吃不消了,干瘦的身躯都在颤抖,这是走他的路,逼着别人无路可走的节奏啊。

    刘健努力地使自己的心情平复起来,这些年,给新皇帝辅政,也算是见多识广,什么神神怪怪的事,他是见得多了,说句实在话,一般的小打小闹,刘健都已经麻木了,你爬树也好,上房揭瓦也罢,也都已经习以为常,可是你居然还玩这个?

    叶春秋也吓了一跳,觉得自己可能过了火,心里有一种很强的罪恶感,觉得挺对不起这几位老大人的。

    呼……

    刘健总算呼出了一口气来,然后淡定地道:“叶修撰,你且下去吧,劳你打探,倒是费心了。”

    叶春秋显得低眉顺眼,几乎不敢去看刘健的眼睛,只是唯唯诺诺地道:“是,下官告退。”

    茶房里很安静,只有偶尔咳嗽和茶盏碰撞的声音。

    大家都没有说话,直到良久之后,李东阳才慢悠悠地道:“刘公、谢公,这陛下,还真是什么事都做得出的。”

    这不是假话,而是实情,朱厚照的尿性,大家也早是有所见识。

    李东阳又道:“这事疏忽不得,怕就怕这个万一,实在不行,去和陛下……商量商量,让叶春秋去给陛下暗示一二,只要陛下得到了满足,或许……”

    “哼!”谢迁显然不肯让步,他知道李东阳的意思。

    刘健慢慢地呷了口茶,却是严肃起来:“我等奉了先帝的遗照,辅佐天子,若是不守住底线,如何对得起先帝知遇之恩?不能开这个先河。”

    …………

    这章算是第九更,白天另计,更得完了,让大家久等,今天的确抱歉,不过老虎现在终于能舒口气了,看看时间快两点了,熬夜真的伤不起,实在太累太困,得赶紧去睡觉了,白天继续努力!大家晚安!(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五章:罪己(第一更)

    自那次被刘健他们问话过后,内阁那儿至此便没有了音讯。

    没有再找他,倒是让叶春秋松了口气,却也不敢去待诏了,眼下是宫中和内阁卯着的时候,得避嫌才好。

    所以叶春秋也就一心忙着镇国。军的一应事宜,等到了除夕将至,袷祭也就要开始了。

    在太和殿所悬挂的匾额乃是太祖皇帝钦定的四字,既所谓‘敬天法祖’,而这四字,几乎给大明朝的礼法定了最基本的基调。

    礼不可废,祖宗不能不要。

    于是祭祀就分为了三种,一种是享祭,享祭是是常规性祭祀仪式。每年的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首月的阴历初一都要进行祭祀,太庙各个地方的牌位都要捧到享殿,而皇帝会亲自来这里祭祖。被称为“四孟时享”,简称享祭,把当时时令的蔬菜瓜果祭祀祖先。

    从外便是告祭,每遇到国家重大事情,皇帝登基或者皇帝的大婚以及册立皇后的时候都要去太庙的寝殿进行祭祀叫告祭。就如上次皇后有孕,张太后觉得是大事,就让朱厚照跑去祭祀,大抵就是告诉祖宗们,他朱厚照终于也要有后了。

    而真正的祭祀大典,则是袷祭,袷祭是一年中最大规模的祭祀仪式。在每年的除夕的前一天,历代帝后神主都将恭请到大殿合祭,届时天子将带领百官在此,缅怀历代皇帝,除此之外,礼部拟出祭文,这祭文不但要表示出后世子孙对先祖们的推崇和敬仰,还要报告今年发生了什么。

    大致,其实就是国泰民安这一套,礼部那儿到了年关,最热闹的就是这事,单单这祭文,就足够让他们头疼了。

    拟定祭文确实是很头痛的事,待拟定出来,不但要内阁拍板定案,就连翰林院也要聚起来检查。

    这等于是一封给朱厚照祖宗们的书信,能不正式,不庄重吗?

    所以到了十二月二十三,叶春秋便被召至翰林院的明伦堂,在这里,百余个翰林已是肃穆跪坐,叶春秋年轻,只好挑了戴大宾身边的位置,戴大宾朝他挤眉弄眼,笑道:“咱们翰林院的将军来了。”

    叶春秋晓得他说话虽然‘辛辣’,却无恶意,跪坐在他一边,低声道:“国史修的如何?”

    戴大宾立即露出一脸郁闷的表情,他毕竟年轻,每日与无数的文史打交道,终究是吃不消,对现在的工作不甚满意。

    倒是这时,却见礼部尚书孫需亲自带着诸官到了。

    戴大宾见了孙需,低声道:“这位孙部堂乃是新任的礼部尚书,前几年得罪了河南的镇守太监,差点儿阴沟里翻船,谁晓得后来走了大运,却获封礼部尚书,就在年中的时候,刘瑾还弹劾过他,依旧屹立不倒。”

    叶春秋眯着眼,他光脑一搜,顿时就知道自己已经改变了历史。

    历史之中,这位孙部堂显然是一个博弈的焦点,他在河南得罪了镇守太监之后,立即遭致了宦官们的报复,可是不但没有完蛋,反而升了官,以至于成为了礼部部堂,可是接下来就有意思了,背后支持他成为礼部尚书的人会是谁呢?

    而接下来更有意思的是,刘瑾开始弹劾他,而在历史上,刘瑾弹劾之后,孙需就该致仕了,可是现在,他却依然还在礼部。

    这显然是在历史上,虽然有人支持他,可是当刘瑾亲自跳出来,肉搏上阵的时候,支持他的某些人终于决心放弃,想必他们不愿意造成朝廷的分裂,或者说,闹出什么大事。

    而现在,这些孙需背后的人非但没有选择妥协,而且……似乎这孙需过得还挺滋润的。

    这是赤。裸裸的打刘瑾的脸啊,偏偏,刘瑾无可奈何了。

    叶春秋心里想:“原因无非有二,其一是后宫几位后妃有孕,国家将有太子,这个时候,给予了孙需背后之人极大的希望,他们不再心灰意冷,已经有了几分锐意进取的心思,甚至,他们开始暗中与刘瑾为首的一批人争锋相对;另一方面,是刘瑾状告叶春秋之后,受到了朱厚照的惩罚,这使他开始夹起尾巴做人,不敢再闹出大新闻了。”

    叶春秋看了一眼孙需,这位部堂大人被翰林诸学士们众星捧月般地跪坐在上首位置。

    既是专司礼法的尚书,孙需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眼皮子一抬,一旁的礼官就道:“礼部拟定祭文,诸官静听。”

    “呜呼哀哉……”

    有礼官打开典册,开始念诵起来,这祭文理应是内阁已经定巚的了,却需要来翰林走个过场,让翰林们找一找疏漏和差错,祖宗是忽悠不得的,所以一定慎之又慎。

    叶春秋跪坐在那儿听,这一听,却是哭笑不得。

    基本上,这篇祭文还是很有感染力的,将缅怀先祖的心情狠狠地渲染了一番之外,就是开始骂人了,不,理应不算骂人,而是罪己,因为祭文是以皇帝的名义写的。

    然后就告诉祖宗们,年初的时候,闹了教匪,嗯,这都是朕的错,朕糊涂,竟然不察;接着又说,河南发生了蝗灾,朕有错,朕德行有亏,这德行有亏,就是缺德的意思,朕太缺德了,所以上天下了惩罚,再之后是云南地崩,好吧,朕又缺德了;朕还喜怒无常,在某时某地做了荒唐事,朕更缺德的是……

    叶春秋心里憋得难受,差点要笑出来,这小皇帝缺德不缺德,叶春秋不知道,不过时不时被拉出来批判一番,却不知他会是什么心情。

    叶春秋没有做声,因为这显然很符合士大夫们的理念,你不缺德谁缺德?

    何况礼部拟祭文的人,大致是抱着我就爱这么写的心情来书写的,其实想必许多人都在想,这家伙真是作死,这分明是给天子难堪啊,可是偏偏,这篇祭文一路过关斩将,竟都通过了,显然特么的还是好评如潮,这大明朝的政治生态,更令叶春秋有了深刻的印象。

    …………

    抱歉,昨儿熬夜,今天又起晚了,第一更让大家久等了,还有谢谢大家对老虎的关心,老虎看到挺感动的……(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六章:陛下圣明(第二更)

    明明是一份痛骂皇帝的祭文,何以会一路通关呢?

    因为这必须通过礼部,甚至通过内阁,还有宗令府,现在还需翰林院最后的检验。

    大明的体制与其说君主****,不如说君主与士大夫二元****。

    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士大夫,说穿了,任何士大夫都需经得起读书人检验,读书人对于身居高位者有很高的道德标准,尤其最看重的就是忠直二字,你得正直。

    所以即便焦芳是靠着刘瑾上位,可毕竟这种事也只是有人怀疑而已,焦芳有没有勾结刘瑾,也不会让你看到,更何况焦芳至少在表面上是和读书人理念一致的。

    那么这份祭文就有意思了,在遴选的时候,礼部最终将它挑选出来,显然也是因为无人敢挡,若是同样的祭文,有一份满篇都是国泰民安,是风调雨顺,是君主圣明,另一篇开口就是罪己,作为礼部尚书,你会选择哪一份呢?

    当然是后者,因为选择前者可能会招致非议,这国家哪里国泰民安了?你分明就是谄媚,是说假话,是骗人,是想要讨好宫中!孙需啊孙需,想不到你是这样的人,你的理念呢,你的正直呢?

    而选择后者,显然是最稳妥的办法,虽然得罪了天子,可是这祭文终究还要通过司礼监的,反正我就选了,你们最后同意不同意是你们的事。

    等到这祭文送到了内阁,几个读书人心目中典范的内阁学士们,显然也不可能打回去,人家说真话怎么了?就不能让人说真话?你为何要挡,难道我大明朝就不能有正直之人的立足之地吗?

    内阁的人几乎是一致通过,接下来,显然是送一份去司礼监,另一份送到翰林。

    司礼监那儿,大致是会通过的,因为时间来不及了,不可能另外选一份,而且这种祭文云里雾里,拐弯抹角,一般没有进士水平的人,还真未必看得懂,司礼监那儿不吭声,翰林这儿就更无人跳出来反对!

    总之,选这份祭文,好评如潮,你好我好大家好。

    一封祭文念毕,孙需带着淡淡笑意道:“诸位可有拾漏补遗的吗?”

    一时默然无声,新任的翰林学士道:“此文甚好。”

    其实只是走过场而已,官场上的惯例,一般真正让你去核查的,往往都会放在内阁定巚之前,也就是说,真要征询意见,那么流程应当是礼部先送翰林院,之后再送内阁,可都已经先送了内阁,内阁诸公都已经拍了板,谁敢挑刺来着?

    叶春秋心里想笑,从洪武开始,这个士大夫的官僚体制就已经臃肿无比,无数的明规则和按规则犹如一团乱线,彼此缠绕,就算是身在官场上的人,只怕也未必能看得通透,何况是外人。

    叶春秋也已不再是当初不明就里的那个愣头青,一年的宦海经历,使他日渐沉稳。

    倒是这孙需呷了口茶,道:“哪位是叶修撰?”

    孙需这样一问,反而让叶春秋成了众矢之的,戴大宾朝叶春秋挤了挤眉,满是羡慕地低声咕哝:“叶修撰而今声名远播,连部堂都寻上门来了。”

    叶春秋轻轻拿手拍了拍他的膝,意思是让他慎言,而后才徐徐起身,到了堂中,行礼道:“下官叶春秋,忝为翰林修撰,见过部堂大人。”

    孙需打量了他一眼,又露出了几分笑意,道:“老夫也是上任不久,便听说近来翰林出了个文武双全的大才子,小小年纪,后生可畏,难得啊……哈……老夫老喽。”

    他这样一说,大家都跟着笑,侍讲何茂更是忍不住插了一句:“孙公是老当益壮。”

    孙需摆摆手,接着道:“叶修撰以为,这封祭文如何?”

    他一面说,一面看着叶春秋,面带微笑。

    叶春秋便知道,这位孙部堂绝不只是想看看‘才子’这样简单,某种程度,理应是试探。

    这种祭文,别人可能听得云里雾里,可是在这些饱读诗书的人听来,别看辞藻华丽,没有带一句脏字,比如里头有所为‘缺德’的词,也只是一句‘渐劳圣虑,追思己过,势必修德正身,以慰列祖”。

    听着,还特么的挺押韵的,可实际上,你没过哪里来的思?你不缺德,何须修德?

    叶春秋觉得这些人挺不厚道的,吃人家的穿人家的,还要砸人家锅。

    叶春秋能懂这篇祭文,可是孙需特意来问,其实就是想让叶春秋表明态度。

    叶春秋心里谨慎,不由在想,是不是近来和天子走得近了,所以使人生出了疑窦?这孙需特意跑来问,某种程度,却是想让自己表明自己的心迹?

    通俗一点来说,孙需的用意就是,你叶春秋还是不是咱们自己人?

    若是叶春秋说这祭文不对,国泰民安,那就糟了,一个溜须拍马、献媚宫中的议论是少不了的,孙需和他背后的人,估计也会对叶春秋疏远了。

    这是一个圈子的社会,每一个人都该有自己的圈子。

    可若叶春秋认可这篇祭文,又有些对不起朱厚照,叶春秋想了想,才道:“此文甚佳,却不知是何人所作?”

    他一说甚佳,孙需脸上便绽放出了笑容,随即道:“乃是礼部郎中张瑶所作,春秋果然有眼力。”

    呃……方才还叫叶春秋,现在一下子改口叫春秋了。仿佛一下子,这关系就亲近了起来。

    这尼玛的读书人,叶春秋也是醉了。

    叶春秋不卑不亢地行了礼,退回班中,孙需便对新任的翰林学士道:“春秋年少而多才,将来势必为栋梁。”

    翰林学士忙是点头称是,只是意味却是深长了,叶春秋在翰林中属于比较异类的人,一般没有人招惹,但是有时候行事,也未必让人喜欢。

    现在礼部部堂一句势必为栋梁,轻描淡写的一句,却不知是有心还是无心,可就只是这么一句话,足以让翰林上下改变对叶春秋的态度,显然,叶春秋现在炙手可热啊。

    (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七章:住嘴(第三更)

    待这场审核结束,孙需便动身要走,众官拥簇着他离开,孙需突然带着淡笑看着叶春秋道:“春秋今日不去侍驾吗?”

    “呃……”叶春秋见孙需目光朝他闪了闪,似是别有深意。

    “去。”叶春秋点头,不去才有鬼了。

    于是跟着郑侍学入宫,先到了待诏房,叶春秋沉默了片刻,心里不由地想,孙需没有被刘瑾的弹劾整垮,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理应是叶春秋第一次改变了历史的大方向吧,心灰意冷的内阁诸公,似乎是想有所作为,而不再是如历史那般,挂冠而去。

    过不多时,郑侍学便让叶春秋前去侍驾,叶春秋朝他行礼,方才老马识途地到了暖阁。

    只是刚到暖阁外头,就听到了刘瑾的声音。

    “陛下,这祭文是在骂陛下啊,他说陛下缺德,还说陛下无耻,连带着云南的地崩,这也算在陛下的头上,说陛下顽劣;陛下,您说说看,说说看,这……这些人才是真的缺德啊,更可笑的是,礼部尚书居然称赞祭文好,内阁呢,也是说好……奴婢听说,在翰林院,那礼部尚书孙需问叶春秋,这祭文如何,叶春秋回答说,此文甚佳……”

    “呵,你又来胡说,朕不信你。”

    “陛下啊,当时在场的有这么多人,奴婢怎敢胡说?奴婢……奴婢所言,千真万确啊。”

    “嗯?”似乎觉得刘瑾的话可以得以印证,朱厚照才稍显犹豫地道:“叶爱卿真那样说的吗……”、

    外头传出禀告声:“翰林修撰叶春秋觐见。”

    朱厚照便打起了精神,狠狠地瞪了刘瑾一眼,方才道:“叫进来。”

    叶春秋这才昂首挺胸进去,便见刘瑾趴在地上,朱厚照则是穿着一身常服,屈膝跪坐在御案后。

    叶春秋恭谨地行礼道:“臣见过陛下。”

    朱厚照目光明亮,显得精神极好,道:“又是几日不曾见你了,来人,给叶爱卿赐坐。”

    刘瑾侧目看了叶春秋一眼,飞快地闪过了一丝嫉恨之色,脸上却是堆满了笑意,道:“叶修撰,听说今日礼部的祭文到了翰林院,叶修撰以为那祭文如何?”

    叶春秋怎么还不明白刘瑾这是来向朱厚照告状的,不过他却是显得很平静。倒是偷偷地观察朱厚照,似乎朱厚照的表情不太好看,估计也为那祭文愤恨难平。

    其实这也是很可以理解,地崩、蝗灾关朱厚照什么事?你说造反倒还牵连得上,好端端的躺在宫里,却是无辜被人扣了一个屎盆子,换了谁都不高兴。

    看着刘瑾笑嘻嘻的样子,绵里藏针,叶春秋不露声色地道:“噢,是的,正巧听了祭文,方才来侍驾。”

    朱厚照目光有着狐疑,心说,难道叶爱卿当真……他心里不敢想了……

    刘瑾的眼眸里掠过一丝冷意,话里步步紧逼:“那么叶修撰以为那祭文如何呢?”

    叶春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若说不好,那么就和此前在翰林院的言论相悖,这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可若是说好,这就是说这祭文骂得好,皇帝老子就该骂。

    然后……叶春秋莞尔一笑道:“此文甚佳。”

    依旧还是那个评断,叶春秋也是面不改色。

    刘瑾不由眼中掠过了狂喜,连忙对朱厚照道:“陛下,奴婢早就说了……”

    朱厚照的脸色顿时难看起来,别人骂自己可以理解,可是你叶春秋跟着去掺和什么。

    眼见朱厚照脸色铁青,叶春秋却只是抿抿嘴,笑道:“陛下可知臣的身世吗?”

    朱厚照微楞,眼中有着不惑之色。

    刘瑾看着叶春秋,脸上则是露出几分嘲弄的笑意,心里想,陛下是最爱面子的,更是厌恶亲近人的背叛,你叶春秋就算说出一朵花来,呵……

    叶春秋徐徐道:“臣父与臣母早年私奔,这才有了臣,臣原算是个庶子,嗯……虽然认祖归宗,平时读书也还算是刻苦,可是在别人眼里,只要你有一处错,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引来别人的嘲笑。”

    这一下子,朱厚照的脸色居然缓和了一些,他很想知道接下来的故事。

    叶春秋缓缓地露出一丝微笑,道:“可是臣对这些人,对这些事,并不介意,别人无论怎么说,那是他们的事,他们越是认为臣不学无术,是草包,可只有臣知道,臣是有学识的,他们今日骂得越狠,将来臣金榜题名,他们只有惊叹的份。而且越是如此,岂不越是痛快?所以在臣心里,与其去与人争辩是非,反不如不去计较这些闲言碎语,他们认为臣不好,臣不但没有怨言,反而应声说是……”

    朱厚照禁不住点头,他想起当初王守仁骂自己不育,可是等自己一箭五雕的时候,那种浑身惬意的感觉,当真是前所未有,只恨不得立即把王守仁叫到门前来,狠狠责骂一通。

    叶春秋又道:“陛下初登大宝,确实做了许多不应该的事……”

    呃……

    朱厚照的脸又变了,换上了一脸的郁闷之色,想要反驳,却发现自己无从下口,朱厚照有一点好,自己是什么货色,大致是知道一些的。

    刘瑾一听,有些急了,这叶春秋拿自己来举例,这等于是说,连他自己被人骂,他都会附和几句,现在有人骂皇帝,他也附和,虽然皇帝心里有些不满,可是细细一想,你叶春秋都唾面自干,似乎这只是你的处世哲学而已。

    刘瑾忙道:“陛下圣明得很,叶修撰,你好大胆子,你竟说陛下……”

    “住口!”叶春秋的脸猛地一拉,突然朝刘瑾厉喝一声。

    反正已经得罪你了,反正只要有任何机会,你都会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所以我叶春秋才不管你刘瑾有多少能耐,你就是天王老子,现在也没兴趣放在眼里。

    想不到叶春秋也有在御前暴怒的时候……

    朱厚照惊得下巴都要落下来。

    刘瑾睁大眼睛,他万万想不到,一个小小修撰,竟敢如此放肆。

    (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八章:祭祀太庙(第四更)

    要知道,就算是首辅大学士刘健,当着刘瑾的面,也是客客气气的,地方的藩王和刘瑾打交道,也都得乖乖地叫一句刘老公。(老公是太监的尊称)

    可是这个小子,他……怎敢如此……

    叶春秋的目光很严厉地在刘瑾的脸上掠过,刘瑾错愕之后,心中是排山倒海的怒火。

    可是偏偏,当着朱厚照的面,他是有火发不得。好在他有独门秘籍,忙是委屈着脸,对朱厚照道:“陛下,陛下,你看看,你看看,他……竟如此……这哪里是翰林,分明是强盗。”

    朱厚照也是想不到叶春秋竟也有如此严厉的一面,平时这个家伙都是很温和,无论对着什么人,都是彬彬有礼,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是那副微微带笑的样子,连朱厚照都觉得跟他学坏了,也动不动就挂个笑容。

    只是还未等朱厚照反应,便见叶春秋朝朱厚照行了个礼,不卑不亢地道:“陛下,臣就直言了吧,陛下自登基以来,因为年纪尚轻,所以荒唐了一些,可是谁没有荒唐的时候呢?臣是如此,陛下也是如此,所以臣觉得,那祭文说的没错。”

    叶春秋顿了顿,又接着道:“祭文乃是说给宗庙之中的列祖列宗们听的,陛下的先祖有灵,难道还能对他们说谎话吗?所以臣十分赞同这份祭文,陛下身为人子,身为人孙,将自己的实情告知,亦无不可。”

    这番话,等于是直接否认掉了朱厚照的过去。

    朱厚照一脸的郁闷之色,心情变得很不好,虽然有时候,他觉得自己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可是有这样糟糕吗?

    刘瑾本来还想添油加醋地告叶春秋一状,这家伙竟然这样对自己大吼,全无礼数,倒像他是自己的主子似的,自己乃是天子的家奴,打狗还要看主人呢。

    可是听了叶春秋的一席话,刘瑾却是不做声了,这姓叶的是做死啊,他想做忠臣吗?是想学谁来着,魏征?他是魏征,可是当今皇上可不是唐太宗啊。

    叶春秋面对朱厚照难看的脸色,依然面不改色,道:“可是……”叶春秋凛然无惧地看着朱厚照:“可是别人看轻陛下,认为陛下全然只知荒唐胡闹,臣却是知道陛下怀有雄心壮志,远超陛下的列祖列宗,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陛下现在宏图大展就在即日,陛下还记得镇国府吗?很快,陛下就可以做许多事了,今日的祭文,岂不正是陛下一鸣惊人的起点?陛下若只计较于祭文的好坏,那和被人侮辱,而与人去斗口的黄口小儿有什么分别?有些事,无须争辩,与其去争,不如去做,做得比别人更好,今日撰写祭文之人,今日认同祭文的人,自然而然,将来会为今日写下的文字而后悔不迭,此文文笔甚佳,陛下其实可以好好地看看。”

    “呃……”朱厚照的眉头皱了皱眉,还要让他看……

    也不知道朱厚照是否领会了叶春秋的话,只见他忙是摇头道:“罢了,随他们去吧,朕就不看了。”

    刘瑾不禁心里堵得慌,不想就此轻易让叶春秋过关,想要说什么,朱厚照却是很不客气地道:“刘伴伴,这儿没有你的事了,你且退下,朕有话和叶爱卿说。”

    刘瑾心里委屈到了极点,还想要开口,可是见朱厚照阴沉着脸,却不敢再说了,乖乖地告退出去。

    见刘瑾一走,朱厚照急匆匆地道:“叶爱卿,刘师傅他们,怎么还没有答应镇国公的事?”

    这事儿已经许多天了,可是内阁一点动静都没有,这让朱厚照开始焦急起来。

    叶春秋心里想,陛下终究是沉不住气啊,内阁哪一个大学士不是久经宦海的人?个个精明着呢,怎么可能就这样轻易地让步?

    他只是一笑:“陛下不要急,臣自会处理。”

    朱厚照其实是挺信任叶春秋的,听到叶春秋的话,他方才脸色舒缓了一些,他看着叶春秋道:“你说朕要宏图大展,要一鸣惊人,这是什么意思?”

    叶春秋抿嘴道:“因为臣会辅佐陛下做前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啊。”

    少年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大喜功,叶春秋这样说,朱厚照便大喜,道:“朕就知道你是朕的贵人,哼哼,朕要给别人好好看看,朕可不是什么昏聩之君。”

    两日之后,腊月二十八,天空飘着雪絮,在靠近东安门的太庙处,许多大臣已经开始聚拢了,祭祀的规矩尤其多,从时间乃至于地点,甚至是大臣们站班的顺序都是一丝不苟,任何一丁点的差错都会被认为是对太祖太宗们的不敬,正因如此,大臣们必须在辰时之前聚集,在此守候,等待吉时。

    天还是乌黑黑的,叶春秋父子便出了门,二人都穿着礼服,因为下雪,叶景不许叶春秋骑马,叶春秋只好坐着轿子出门,在轿子里晃悠悠的,街上灯火昏暗,轿前悬挂的灯笼发出朦胧的光晕,雪絮飞舞的犹如乱萤,一丝丝冰凉穿过轿子的挡帘袭进来,叶春秋没有去抱手炉,却并不觉得冷。

    他的体魄绝非常人可以比拟,可以说是寒热不侵,等到了御道,却是不能继续乘轿去太庙了,于是父子二人只好冒雪步行,靴子踩在积雪上,叶景口里呵着气,语气轻松地道:“又是一场瑞雪。”

    叶春秋莞尔一笑,瑞雪兆丰年,嗯,这个社会,靠天吃饭,确实就是这个情形。

    御道上,零零散散的,许多人往太庙聚集,因为天色黑暗,雪絮又是乱舞,所以难以分辨对方的面容,也懒得打招呼,等到了太庙门口,便可看到一排排的鱼服校尉一脸肃然,按刀而立,威武雄壮,一个个察验腰牌,验明真身。

    叶春秋父子进入了太庙,接着便有宗令府的人开始登记,报了自己的官职和姓名之后,叶景和叶春秋便自此分道扬镳,各自由人领着到自己应该到的位置。

    (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九章:对不起,涨价了(第五更)

    叶春秋跟着宗令府的官员,先是过了正门和戟门,接着便有是一刀五彩琉璃门,门内则是金水桥,在雪絮之中,金水桥下的玉带河似乎已经冻住,结成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