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晋霸天下-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百二十二章 粮仓被烧

    “大将军,不好了,大将军,不好了。”一名小校急匆匆的跑到叛军主将的大帐之中。

    叛军主将眉头一蹙,不满道:“什么事情,慌慌张张的。”

    “粮仓,粮仓被烧了,近万旦军粮全部化为灰烬。”叛军小校结结巴巴的说道。

    “什么,粮仓被烧了。”叛军主将大惊,连忙起身向帐外跑去。

    出帐之后,叛军主将看着粮仓方向燃起的大火,大怒道:“谁干的,这是谁干的。”

    “大将军,是晋军,晋军抛射的火球击中了粮仓,看守粮仓的将士全力扑救,奈何火势太大,已经无法扑灭了。”小校回道。

    叛军主将闻言大怒,喝道:“混帐,怎么可能,粮仓距离北门城墙足有千步之遥,距离东西两面的城墙就更远了,晋军的霹雳车怎么可能抛这么远,奸细,一定是奸细,查,给本将细细的查,一定要找出奸细。”

    三弓床弩的射程高达千步以上,这远远超出了叛军主将的认知范围,因此,叛军主将宁肯相信城内有奸细,也不相信是晋军抛射的火球可以到达城内千步的位置。

    叛军小校闻令,带着几名士兵前往粮仓附近调查,在粮仓方圆数百步之内,他们发现了成百上千的巨型弩箭头,同时也发现了几支落在水坑,从而保存完好的巨型弩箭。

    小校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弩箭,刚开始还以为是哪个士兵将长枪丢在了水坑,但仔细一看,巨型弩箭和士兵手中的长枪并不完全一样,而且前部还绑有沾了油的破布。

    由于搞不清巨型弩箭的来头,小校将命令士兵将其全部拾起,送往主将的大营。

    “大将军,大将军,您看这是什么。”小校回到大帐,将从水坑捡到的巨型弩箭放到了叛军主将的面前。

    叛军主将看了看这些似箭非箭、似枪非枪的玩意,疑惑道:“这些东西,都是在哪里弄来的。”

    “回大将军,都是在粮仓附近捡到的,这些大的铁簇头足有成百上千个,应该是从城外的晋军阵地射来的。”小校说着将手中的几枚铁簇头拿了出来。

    叛军主将看着眼前的巨型弩箭,和小校手中的铁簇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粮仓被大火吞噬,而在粮仓的周围又出现了如此多的弩箭头,这两者之间一定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粮仓的起火和这些巨型弩箭有着必然的联系。

    叛军主将舒了口气,将一名士兵手中的巨型弩箭拿在手中仔细观察,并用手将弩箭前端有些烧焦的破布撕开。这些破布上面浸有的麻油粘在了叛军主将的手指上。

    “麻油,这些破布上面是麻油。”叛军主将大吃一惊,即使再笨,他也应该想到,这些绑有破布的巨型弩箭,就是造成粮仓被焚毁的罪魁祸首。

    而这些巨型弩箭显然不是来自城内,城内完全在其控制之下,城中的各种兵器、箭矢,没有他这个主将不认识的,唯一的解释,那就是从城外射来的。

    而且,从巨型弩箭的外形也可以看出,这应该是一种类似弓矢的兵器,只是,叛军主将有些想不通,如此巨大的弓矢,要多大的弓才可以射出。

    还有,粮仓距离北门城墙足有千步,世上真的存在一种大弓,可以将巨大的箭矢射出千步以上吗?

    但大量的箭矢就落在粮仓的周围,所有的事实都摆在那里,叛军主将不得不相信,晋军之中确实存在一种巨型弓弩,可以将巨型弓矢射出千步以上。

    得知这一事实,叛军主将不由得心里发慌,这种兵器的威力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其在战场上造成震慑效果也是极其巨大的。

    “大将军,怎么办,我军粮仓被毁,剩下的粮草已经维持不了几日了。”叛军小校提醒道。

    “什么,怎么会这样,我军不是有两座粮仓吗?城南城北各一个,城南的军粮,至少应该有几千旦。”叛军主将大怒道。

    小校一脸苦涩,回道:“大将军,多日来,晋军一直以进攻北门为主,我军主力也多半囤积在北面,辎重营为了取粮方便,将城南大营的粮草,大部分都运往城北粮仓了,如今城南粮仓的军粮只有不到两千旦。”

    叛军主将一听,军粮只剩下两千旦了,心中顿时一阵寒气,随即大怒道:“这个辎重营营主真是该死,来人,把他押到大帐,本将要亲自砍了他。”

    “大将军,粮仓起火时,辎重营营主带领士兵全力救火,已经被大火烧死了,所以……”小校说着低下了头。

    叛军主将闻言,暗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晋军主力军威鼎盛、器械精良,看来不是我军可以抵挡的啊!”

    “大将军,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小校见主将失去抵抗信心,连忙问道。

    叛军主将指着小校,下令道:“你立刻前往各城门,让各军主将前往本将的大帐,快去。”

    小校闻令立刻前去传令。

    #####

    九德城内一片混乱,大火和浓烟笼罩着整个城池,而城外的晋军却是阵型齐整,做好了随时攻城的准备。

    几百辆霹雳车将成千上万的燃烧物抛入九德城,点燃了九德城数千间房屋,但一个时辰之后,所有的燃烧物都抛完了,几百辆霹雳车也停止了抛射。

    “大哥,今日还不攻城么?”

    “城内一片混乱,正是攻城的良机。”

    王三、铁牛分别请战。

    “不,城内虽乱,但叛军主力尚存,强行攻城是下下之策。”华安仍不同意攻城。

    “大哥,老这么耗着,真能把人给憋死。”

    “已经耗了五六日了,大哥还打算耗到什么时候。”

    “朝廷的撤兵令已下,我军不能推延太久啊!”

    王三等人都有些沉不住气了。

    其实,就连华安自己也有些焦急了,但他实在不愿意与叛军拼的两败俱伤,其实,拖得越久,在霹雳车的打击下,叛军的士气会越低,而晋军心中总憋着一口气,时间愈久,这股气越大。

    无论怎么设想,都是攻城越晚对晋军越有利,但也不能无限制的拖下去,毕竟,朝廷已经下了撤军的命令。

    当然,就算攻下九德城,也并不能代表叛乱被平定了,叛军可以继续撤退,逃往南部的日南郡,而北伐军还要前往遥远的日南郡继续平叛,这样一来,以日南郡的遥远,北伐军至少还要陷在交州一个多月,如此一来,撤军就更加遥遥无期了,万一朝廷追究下来,华安也不太好解释。

    所以,华安围困九德城,最大的目的是依靠强大的武力,恐吓叛军,让其明白晋军不可战胜,从而主动投降,归顺大晋王朝的统治,这才是最好的结果。

    但叛军若是执意不肯主动投降,华安也不会手软,大晋王师已经准备了许久,华安内心的极限是十日,如今已经过去六日了,四日后,若是叛军还不投降,华安就要率军真的攻城了,而且是歼灭战,只要消灭了叛军的这支主力部队,剩下的叛军队伍,邓岳应该可以对付。

    “传令,三军立即回营,撤。”华安大声下令,说完调转马头,向后策马徐行。

    传令兵敲锣,大军缓缓后退。

    东西两门的晋军在看到北门方向的撤军命令时,也跟着后撤。

    按说东门的广州刺史邓岳,官位不在华安之下,却也心甘情愿的服从华安的军令,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但其实也很合理,毕竟,华安已经接到了朝廷撤军的命令,若是北伐军立即撤走,交州的烂摊子就要邓岳一个人来收拾了。

    虽说邓岳乃一员老将,叛军主力也已经被消灭,对付剩下的叛军应该是绰绰有余了,但蜀国的精锐大军就囤积在交州的边境,距离交趾城只有五百里,只需半个月便可兵临交趾城下,因此,邓岳需要华安的北伐军协助自己平叛,而且,华安作战勇猛,兵法精通,邓岳降低身份,服从华安的军令,也未尝不可。

    #####

    九德城叛军主将的中军大帐中,负责防守各城门的将领全都到来。

    叛军主将将城内军粮被晋军焚烧的消息告诉了各军将领,并拿出了晋军用于放火的巨型弩箭。

    “大将军,就是这个箭矢,烧了我军的粮草。”一名部将疑惑的看着主将手中的巨型弩箭。

    “大将军,这个末将见过,它就是从北门外,晋军的器械上发射入城的,射程足有千步,末将亲眼所见。”负责防守北门的部将立马回道。

    “什么,这个真的是从北门外,晋军阵地射来的。”叛军主将惊讶了一句,虽然他已经早有预料,但从部将的口中说出,他还是不免一惊。

    叛军主将捋了捋胡须,接着问道:“能发射这么粗大箭矢的弓一定很大,你亲眼看到了吗?有多大。需要几个士兵拉动。”

    “大将军,末将看的很清楚,发射这种箭矢的器械很奇怪,根本不像普通的弓弩,完全就是另外一种模样,隔着一箭远,末将看不清具体的细节,大小和霹雳车差不多,不是特别大,由三十名士兵同时操作。”

第三百二十三章 被蜀国利用了

    “哦,不是很大,样子很奇怪。”叛军主将疑惑了一下,道:“晋军有如此神器,我军只怕很难守住城池,各位将军有什么意见,都说说。”

    帐内部将很多,各将都有些顾忌,不敢开口直言,只是互相对视几眼,帐内顿时笼罩着紧张的气氛。

    叛军主将早就料到了这种情况,忙道:“各位爱将,有什么心理话只管说,不管说什么,一律言者无罪。”

    部将们僵持了一会儿,负责防守北门的部将,鼓足勇气,站了出来,大声道:“大将军,晋军攻城器械实在威猛,我部伤亡最为惨重,今日的火攻,更是将城内的数千间房屋全部焚毁,近万百姓没有住处,北门城下囤积的滚木和火油也被烧的一点不剩,将士们为了救火,也被烧伤了不少,城内已经是人心惶惶,九德城城破只在晋军主将一念之间。”

    “城破在晋军主将一念之间,这话怎么讲。”叛军主将没有听懂部将的话,连忙问道。

    部将连忙回道:“大将军,末将这些日子防守北门,已经明显感觉到晋军主将根本就没打算真的攻打九德城,在我军被晋军霹雳车压得抬不起头来的时候,晋军完全可以凭借优势的兵力和大批攻城器械对城墙发起进攻,但晋军却没有这么做,白白丧失了许多此极佳的进攻机会。”

    “哦,那以你之见,晋军主将为何要如此呢?还有,他想玩什么把戏?”叛军主将接着问道。

    部将蹙了蹙眉,道:“以末将愚见,晋军主将可能有三点考虑,第一,我军兵力高大两万,九德城也算易守难攻,就算晋军可以攻破城墙,也得死伤大批士兵,绝不会轻轻松松的就能将城池攻下。”

    “没错,晋军破城一定会付出巨大代价的,你接着说。”叛军主将插了一句,同时肯定了部将的观点。

    “第二,晋军动用大量霹雳车,抛石和火攻都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而晋军却是毫发无损,这么一点点的耗下去,我军的实力会越来越小,士气也会越来越弱,相对的,晋军就变得越来越强大了。”

    “晋军此举真的是好阴险啊!软刀子杀人啊!接着说。”叛军主将又插了一句。

    “第三,这一点只是末将的猜测,还不能完全肯定。”部将犹豫了一下,不知该不该说。

    “但说无妨,快说。”叛军主将命令部将诉说。

    部将仔细想了想,看着主将道:“大将军,晋军在城外展现强大军力,其主将似乎有逼迫我军投降的意思,胥浦城下也劝降过一次,毕竟,晋国北方面临强敌,大晋朝廷一定不愿南北同时面临威胁,只要我们愿意归顺大晋,九德、日南二郡就永远都是我们的家园。”

    “哦,这是你猜的,晋军若要劝降,为何不派使者前来。”叛军主将反问道。其实,此情此景,他自己的内心也有了和晋军和谈的想法。

    部将立即回道:“大将军,在胥浦城时,晋军已经派人来劝降了,大将军失言,率领大军撤退,晋军主将一定怀疑大将军的投降诚意了。”

    “他想让我军主动投降,这岂不有失颜面。”叛军主将有些愤怒。

    部将道:“大将军,我军城北粮仓被烧,城内剩余的粮草已经不足十日,且晋军已经对我军形成了三面合围之势,我们还有其它的选择吗?不如趁着手中尚有实力,主动归顺大晋朝廷,这样对我南越族也没有什么坏处。”

    叛军主将泄了口气,部将说的都是实话,他们现在已经没有多少资本和城外的晋军对抗了,再不投降就是自寻死路。

    而且,自从叛乱以来,他们没有从叛乱中得到任何好处,反而死了很多人,鼓动他们反叛大晋的蜀国也不曾给予任何支援,这让他有些想不通为何要造反,难道就是为了所谓的‘大南越国’这个虚名吗?

    “大将军,当初是蜀国使者鼓动大酋长反叛朝廷的,他们蜀国答应给予协助,可如今,我们的将士死了大半,蜀国却作壁上观,我们是不是中计了。”

    “没错,大将军,我们一定是中了蜀国使者的奸计了,我们和大晋朝廷拼的你死我活,蜀国便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太狡猾了。”

    “大将军,这些年,大晋虽然偏安江南,只有半壁江山,但其实力仍远远高于我们,荆州、扬州军团各有十万大军,江州、广州各有五万人马,其余,徐州军团、交州军团、北伐军团亦有数万人马,大晋朝廷总兵力超过三十万,而且,训练有素,器械精良,仅北伐军三万人马就让我军主力尽失,我南越族人马,完全不是大晋朝廷的对手啊!”

    “大将军,我们不能给蜀国当枪使,我军和晋军不能再打了,我们的主力大军已经尽在此城,若是赔光了,以后我南越族在交州将再无立足之地,甚至有灭族之忧啊!”

    “大将军,下决心吧!”

    帐中多数部将都有与晋军和谈的意思,剩下的部将则低头不言,但也不反对和谈。

    当然,这也是由于他们的境况越来越糟糕,对抵抗晋军失去了信心,是一种无奈之举,想想几个月前,他们把大晋的交州军团打的溃不成军,并进逼广州的桂林郡时,他们何曾想过被蜀国当枪使,甚至在胥浦城下,他们都还没有和谈的打算,如今,他们被晋军逼得进退不得,才想到被蜀国当枪使。

    叛军主将自然明白部将们的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但他作为全军主将,只是奉大酋长的命令,率军与晋军作战,若是私自与晋军和谈,甚至投降,都是一种不忠的行为,以忠心自诩的叛军主将,不愿做一名叛逆之辈。

    “各位将军说的都有道理,也许我们真的中了蜀国的奸计了,但和谈和投降一事,还要知会大酋长,让大酋长定夺啊!”叛军主将说着一脸的恭敬。

第三百二十四章 叛军投降

    “大将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紧要的关头,大将军应该有临机专断之权,也许过不了几天,晋军就真的攻城了,城池一破,我军便没了和谈的资本。”部将劝道。

    “是啊!大将军,九德城距后方的象林城足有五百里,一来一回要好几天,这样一来,肯定耽误事。”另一部将劝道。

    “大将军,我们不能为了背信弃义的蜀国,白白牺牲将士了,末将愿意前往晋军大营和谈。”

    在处于极度不利的态势中,所有的叛军将领都失去了作战的激情,在死亡和归顺之间,他们愿意选择后者。

    叛军主将听了部将的意见,觉得很有道理,如今,城内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了,再坚持对抗,已经毫无意义,向坐镇大后方的大酋长请命,则一来一回会浪费许多时间,万一晋军失去耐心全力攻打城池就大大的不妙了。

    “可恨的蜀国,蒙骗了大酋长和我军将士,本将心意已决,立即与晋军和谈,大酋长那边,本将会上书解释的。”

    叛军主将终于下定决心,他认为不能为了自己的一点名节,让整个南越族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大将军,我军和谈的诚意和条件是什么。”部将问道。

    其实,关于和谈的条件,叛军主将早就在心中思索了好多遍,此时也无需再想,于是,大声说道:“我南越族各部落归顺大晋朝廷,从今往后再也不会反叛朝廷,每年按时纳税,但为了防备蜀国的骚扰,需要保留部落兵制,同时,交州的九德、日南二郡是我南越族群居之地,大晋朝廷不应过多的干预,二郡的官员也要让我族人担任。”

    “大将军,这个条件不是很高,但若是晋军将领不同意怎么办。”部将问道。

    “那咱们就慢慢谈,适当的让步也是可以的。”叛军主将说道。

    “大将军英明,让末将去和谈吧!”一名部将主动请缨。

    “好,你准备一下,今晚就去。”叛军主将挥了挥手,示意诸将各自离开。

    待诸将离开主将的中军大帐后,叛军主将拿出笔墨,给远在象林城的大酋长写了一封信,信中先陈述自己的无能,表示将士损失惨重都是自己的过错,同时夸赞大酋长大度,给自己待罪立功的机会,而后,将前线的形势如实的告诉大酋长,并仔细的列出了晋军的全国兵力,表示,大晋朝廷是不可撼动的,但却并不指责大酋长的好大喜功,而是将责任全都推给了蜀国使者,大大的将蜀国使者数落了一番,并表示为了南越族的千秋万代,不能和大晋朝廷对抗,更不能被蜀国利用。

    ######

    九德城外,北伐军大营之中,华安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在思考万一叛军死活不投降,那就只有对九德城发起强攻了,而一旦如此,就算凭借精良的攻城器械,北伐军将士的伤亡也会很大,阵亡三、五千将士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当然,实际的伤亡可能比这还要多。

    华安显然不愿让自己的部下付出巨大伤亡,但万一真的需要如此,华安也不会过多的犹豫。

    此时此刻,华安就在思考最坏的情况,几日后,若叛军仍然没有归顺的打算,他就将率主力大军从北门进攻了,甚至,如何攻打,霹雳车与攻城部队如何配合,这些攻城的各个细节,华安都想到了。

    “将军,京城八百里加急。”就在华安思考如何攻城的时候,一名小校奔入了大帐。

    华安心里微微有些惊诧,忙道:“递上来。”

    小校闻令,连忙将信件递到华安的手中。

    华安轻轻打开一看,顿时大吃一惊,信中所说的内容正是他最担心的事情,北方的赵国趁着大晋君主交替,已经在边境集结了大量人马,随时有可能对大晋发起强力进攻。

    “大哥,京城又发生什么大事了。”见华安脸色大变,一旁的王三连忙问道。

    “赵国大军蠢蠢欲动,京城危险了。”华安说着将信件递给王三。

    王三闻言,也是大吃一惊,待接过信件看了一遍,忙道:“大哥,京城有变,我们不能再等了,明日攻城,后日便可返回京城,至于交州剩下的烂摊子,就交给邓刺史好了。”

    华安摸了摸额头,无奈道:“看来也只有如此了,来人,传令让军主以上将领全部到大帐集合。”

    帐外的几名亲兵闻令,立即前往传令。

    很快,北伐军军主以上的将领,全都赶往华安的中军大帐。

    华安首先向他们通报了京城的变故,而后决定来日攻城,并一举拿下九德城,第三日一早,全军开拔向京城方向行进。

    对于华安的布置,各军军主皆表示同意,没有人提出异议。

    “将军,九德城内,一名敌将前来拜见。”就在华安与部将商议具体的行动细节时,帐外传来了叛军将领前来拜见的消息。

    华安心中微微惊诧,蹙眉道:“在这个节骨眼上,叛军将领前来,多半是讲和的。”

    “大哥,既然他们来了,我们不妨一见。”王三建议道。

    华安点了点头,道:“来人,让他进来。”

    很快,叛军将领在华安亲兵的带领下,进入了大帐。

    进入大帐之后,叛军将领见华安端坐在尊位之上,两旁的将领威风凛凛的侍立两侧,心里不禁有些发虚。

    “末将参见将军。”叛军将领很有礼貌的向华安行了一礼。

    华安微微一笑,客气道:“来者是客,请坐。”

    “不敢,末将不敢。”叛军将领连忙推辞。

    见叛军将领推辞,华安也不强求,顿了顿,问道:“如今两军交战正酣,你跑到我的大营,一定有很重要的事情吧!”

    “将军圣明,我家大将军欲与将军讲和,我南越族与大晋朝廷世代友好,实在是不该兵戎相见。”叛军将领说道。

    铁牛闻言一怒,大喝道:“哼,既然是世代友好,你们为何反叛朝廷,兵戎相见是谁的过错。”

    “这,这都是蜀国使者挑唆的缘故,我家大酋长也是被蒙蔽了而已。”叛军将领极力辩解。

    雷暴闻言,奚落道:“听说你们的大酋长想做南越王都想疯了,明明是你们的大酋长意欲列土封疆,却让一个蜀国的使者做替罪羊,太可笑了吧!”

    叛军将领一听,急忙解释道:“这位将军,话不能这么说,我家大酋长在位已经二十余年,一直与大晋友好,自从被蜀国的使者鼓动之后,整个人都变了,变得暴躁和好大喜功,若没有蜀国使者的挑唆,我家大酋长是绝对不会反叛朝廷的。”

    “怎么,现在,你们的大酋长醒悟了,同意归顺朝廷了。”北伐军一名军主问道。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和谈之事是大将军全权决定的,大酋长如今还不知情。”叛军将领回道。

    “哈哈!你们的大将军倒是识时务,知道大晋王师不可抗拒。”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若是你们早些醒悟,也不会死伤这么多将士。”

    “你们的大将军有权决定吗?若是大酋长不同意,你们会不会反悔。”

    北伐军各将领连续对叛军将领进行发问。

    一连串无休无止的问话,让叛军将领不知该如何回答,豆大的汗珠挂满了他的额头。

    “够了,都住嘴。”华安呵斥了自己的部下,而后看向叛军将领,道:“说说你们大将军开出的条件吧!”

    叛军将领连忙将叛军主将开出的条件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主要的意思就是,他们愿意归顺大晋朝廷,同时,他们还想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自由。

    这个条件和南越族反叛之前,大晋与南越族人的实际关系基本一致,没有太多的出入,为此,华安觉得只要他们遵守约定,完全可以答应他们,而且,大晋朝廷知道后,也不会怪罪华安,能达到这个效果,便已经算是平定叛乱了。

    但此时,华安心里还有一些担心,所谓人心隔肚皮,万一这群南越族人反悔,在北伐军撤走之后,再一次作乱,岂不麻烦,尤其是,作为领袖的南越族大酋长并没有同意归顺大晋朝廷,被野心冲昏头脑,幻想着南越王王位的他,会不会真心的归顺大晋朝廷,如果他号召族人再一次起兵反叛,响应者会有多少,这些都是华安要考虑的。

    “将军有何忧虑,不妨直说。”叛军将领见华安眉头紧锁,连忙问道。

    华安笑了笑,如实说道:“你刚才也说了,你们的大酋长对和谈完全不知情,本将在担心,若是你们的大酋长不同意归顺大晋朝廷,命令你们与大晋朝廷为敌,你们会怎么做。”

    叛军将领想了想,道:“将军多虑了,如今我军兵力已经不多,已经无力反叛,而且自从交战一来,蜀国一直不曾给予我军任何的帮助,大酋长得知前方的情况,一定会接受归顺朝廷这个事实的,况且,我与几位将军已经商量好了,万一大酋长不同意就兵谏。”

第三百二十五章 退兵回京

    “好,既然你们这么有诚意,那本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华安说着站起身来,走到叛军将领的面前,轻声道:“你待会回去告诉你们大将军,只要归顺大晋朝廷,不再反叛,他提出的条件,大晋朝廷完全可以接受,但也要记住,万万不可再行反叛之事,否则,本将下次平叛就不会这么客气了,只怕你们南越族有灭族之灾啊!”

    华安的话中带着威胁,叛军将领听了浑身一颤,忙道:“将军放心,我们以后再也不会反叛朝廷了。”

    华安拍了拍叛军将领的肩膀,正色道:“为了显示诚意,本将会停止一切攻城计划,并主动先行撤军一万,雷暴,你立刻前去准备,天亮以后,所有骑兵全部撤往京城。”

    “是,大哥,走。”雷暴大声应了一声,带着麾下的几名军主离开了大帐。

    其实,华安这么做可谓一举两得,既在叛军将领面前显示了诚意,同时也节约了骑兵返回京城的时间。

    叛军将领见华安如此的痛快,忙道:“既然将军如此有诚意,末将这就回城,向大将军汇报这个好消息。”

    “好,你去吧!来人,送送这位将军。”华安客气了一句。

    “告辞。”叛军将领抱拳一揖,大步离开大帐。

    看着叛军将领离开的身影,华安大大的舒了口气,事情来的实在是太巧了,京城方向刚刚传来赵国蠢蠢欲动的消息,叛军恰好也在这个时候前来归顺,从而免去了一场刀兵之灾。

    “大哥,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直接撤军吗?”王三问道。

    华安思考了一会儿,轻声道:“从叛军答应归顺,到正式献上降表,所需时日颇多,个中细节也很繁琐,如今,赵国蠢蠢欲动,我们不能等在这里,应给立即撤军,叛军投降事宜全部移交给邓刺史。”

    “是,大哥,我这就去安排。”王三说着走出来营帐。

    “你们都回去准备,大军随时准备撤回京城。”华安向帐内的将领说道。

    “是,将军。”各军军主领命,大步离开大帐。

    华安从部将的脸上看到了喜悦的情绪,毕竟,他们的家乡都在京城附近,出征南疆以来已经几个月了,将士们都想家了,华安自己又何尝不是想家呢?

    九德城距离京城建康至少有三、四千里,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至少要三、四个月才能到达京城,而赵国的大军已经在边境蠢蠢欲动了,华安觉得有必要加快行军速度,以最短的时间赶回京城。

    为此,华安制定了几项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保证大军可以快速的返回京城。

    首先,由于从九德城到京城都在大晋的内部,沿途没有力量强大的敌人,最多也就是山贼土匪之流,对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