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晋霸天下-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通过短暂的思索之后,华安渐渐明白了叛军的意图,第一,大兵团行动目标太大,而叛军之所以会采取分兵的行动,就是不想被北伐军发现,从而避免在半路上与北伐军交战,从他们利用夜间行动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第二,大兵团人员太多,而交趾城附近的道路都不是很宽阔,大批人马拥挤在一起,行军速度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而行动缓慢便不能在一夜之间偷偷越过交趾城,到了白天便很容易被北伐军盯上,从而受到阻截。
分析完叛军的意图,华安当机立断,下令赵武和铁牛各率一万步兵出城,前往两条道路阻挡叛军的最后几波人马,不求全歼,务求击溃,能俘虏大批叛军士兵自然更好。
赵武和铁牛领命,连忙集结队伍匆匆忙忙的出发了,半个时辰后,两路大军几乎同时抵达预定地域。
叛军的人马大部分已经越过交趾城,赵武负责的东面道路截下了叛军的两支人马共两千人,而铁牛负责的西面道路只截下了叛军最后的一千人马,一阵短暂的厮杀,叛军抵挡不住北伐军的进攻,士兵四散而逃。
赵武和铁牛牢记华安的命令,在追击的过程中,只要叛军主动扔掉兵器投降,便一概放过,并让士兵大呼投降免死,这一仗打下来,叛军被俘近千人。
赵武和铁牛押着这一千俘虏,凯旋回到交趾城,华安亲自出帐迎接。
“大哥,我们去晚了,叛军都跑光了,只遇到一小波人马,太不过瘾了。”一回到交趾城,铁牛便有些抱怨。
王三指着身后押着的近千俘虏,道:“大哥,我们两路人马共截获叛军的三千人马,身后这些是被俘虏的叛军士兵。”
华安看着二人身后的近千叛军俘虏,高兴的说道:“好,太好了,你们做的很好,大哥会给你们记功的。”说完向叛军士兵走去。
在月光和城中火把的照耀下,叛军士兵的脸庞清晰可见,华安仔细的观察了一番,发现这些叛军士兵有很大的比例是长着娃娃脸的少年,年纪最多也就十五、六岁,看上去很是稚嫩,在华安充满威严的目光下,不少叛军士兵出现了胆怯的症状,低着头,身体微微发抖。
“大哥,这些俘虏如何处置。”身旁的王三小声问道。
华安笑了笑,道:“王三,你看,这些士兵有不少还是孩子呢?我记得,咱们进入北伐军大营时,也是这个年纪吧!”
王三一愣,回道:“没错,我们刚进大营时,的确也是这个年纪,如今,不知不觉都过去七八个年头了,大哥也从一个小小的队正,成了大晋可以独当一面的将军了。”
王三说完,脸上居然浮现出了一丝沧桑的感觉。
华安点了点头,指着眼前的叛军俘虏,道:“这些叛军士兵大部分还都是孩子,是受了少数人的蛊惑才走上叛乱的道路的,如今,他们落入我们的手中,我们要好好照顾他们才是啊!”
“大哥,这些可是叛军,两军厮杀的时候,他们可没对我军手下留情,不杀了他们就算不错了,为何还要照顾他们。”雷暴首先表示想不通。
“大哥,上次我们已经放走了一批叛军士兵,结果叛军照样攻城,照顾他们对我军一点好处也没有,完全就是浪费粮食。”铁牛接着附和。
赵武和一众部将听了,也都满脸的不满。
部将的这些反应,完全在华安的预料之中,这也是人之常情,对此,华安暂时还不想过多的解释,只是让部下将叛军被俘将士安顿好,每日三餐的伺候着,并向上一次一样,安排相关人员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遵循王化,不要有反叛朝廷的念头。
而对于部将们心中的不满,华安也渐渐向他们阐述交州地形复杂,丛林密集,利用武力完全剿灭叛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北伐军也不可能一直驻守在交州,时时刻刻保护交州的城池,唯一的办法便是安抚之计,善待叛军的俘虏便是安抚南越族人的开始。
经过华安的一番讲解,北伐军各军将领皆明白了善待叛军俘虏的好处,不满的情绪渐渐烟消云散。
第二日,尾追而来的交广二州大军进入交趾城,和北伐军主力兵马汇合,交州军团将领进城后,向华安建议立即向南进军,剿灭叛军,并要求做大军的先锋。
第三百零四章 小鸳鸯阵
华安以各路大军需要休整为由,拒绝了立即追击的建议,不过,对于交州将领请战急迫的心态倒是有些好奇,暗中了解之下,才得知,交州军团原本有近两万大军,分别部署交州的几十座城池中,其中仅交趾城就有五千人马,但面对南越族十万叛军的突然进攻,交州军团死伤惨重,若不是广州军团及时南下救援,最后的这三千人马也会成为叛军的刀下亡魂。
交州军团死伤惨重,急切要求报仇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华安却有自己的考虑,除了几路大军早已疲惫皆需要休整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等待广州刺史邓岳的到来。
邓岳此行带了万余人马,可以进一步增大晋军的实力,同时,华安还想和邓岳探讨一下接下来的行动方案,毕竟,邓岳常年镇守交广二州,对交州的情况肯定比华安清楚。
在等待邓岳军团的几天里,华安日夜苦读兵书,思考该如何对付擅长丛林战的叛军,在经过一番仔细的思索后,华安想到了一个初步的方法,那就是制定全新的作战阵型。
大晋的主要敌人是北方的赵国,因此,北伐军平时训练的阵型,都是成千上万名士兵组成的强大方阵,这种阵型虽然威力巨大,但在丛林密集的交州却是很难发挥强大的威力,大军一旦进入丛林,原有的阵型就会被树丛阻隔,从而完全失去阵型的作用,这样一来,北伐军与叛军的作战就只能凭借个人的勇武,在兵力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伤亡一定会很大,这是华安所承受不了的。
为了改变这种颓势,华安想到了后世戚家军的‘鸳鸯阵’和‘小三才阵’这两种阵型在戚家军平定倭寇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一种极为适合丛林作战的小规模阵型。
当然,后世戚家军的‘鸳鸯阵’是十二人为一队,而华安麾下的北伐军是十人为一队,若是照搬鸳鸯阵,需要对队伍的编制进行极大的改组,如此大的整编规模,短时间内很难完成,为此,华安决定就以现有的十人为一队,创造一种小鸳鸯阵。
小鸳鸯阵的结构比鸳鸯阵要简单许多,组成为前方两名刀盾兵,中间四名长枪兵,最后四名弓箭手,其中弓箭手还额外装备一把用于短兵相接的环首刀。
在地形极为狭窄和复杂的地方,小鸳鸯阵也可以分解成两个小三才阵,组成各为五人,前方一名刀盾兵负责掩护,中间两名长枪手负责刺杀,最后两名弓箭手负责远程射杀和近战肉搏。
这两种阵型机动灵活,大大增加了在丛林作战的适应性,可以很好的对付擅长丛林战的叛军。
想好阵型之后,华安将阵型的具体结构画在纸上,而后召集部将讲解要领,麾下部将在这些日子的作战中,也算尝到了叛军丛林战的威力,在听完华安讲解小鸳鸯阵的要领后,无不拍案叫绝。
新的阵型所需的兵器皆是北伐军的主要兵器,因此也不存在兵器缺乏的问题,阵型研究好之后,只需要让部分士兵换上其它装备即可。
随后,北伐军两万步兵开始重新分发兵器,并随即在交趾城内外的空地上展开了初步的适应性训练,以熟悉新阵型的应用。
交广二州军团的士兵见北伐军如此训练,也都好奇的立在周围观看,刚开始是看热闹,但很快,一些有头脑的将领便看出了北伐军阵型的巨大优越性,是克制叛军的阵法。
为此,交广二州军团的将领便向华安讨教小鸳鸯阵的奥秘,华安也不藏着掖着,毫无保留的告诉了他们,随后,交广二州大军也开始进行适应性训练,整个交趾城的军队几乎都在训练。
几日后,三路大军都能够熟悉的运用新的阵法了,而就在这时,广州刺史邓岳所领的万余大军也抵达了交趾城。
刚到交趾城外,邓岳便看到了正在刻苦训练的三军士兵,他正好奇这些士兵为何阵法混乱,仔细一看才渐渐发现一些玄机,并暗叹此阵法的奥妙。
邓岳策马走到一处正在训练的士兵面前,问道:“此阵法是何人所创。”
“回将军,这是我们华将军新创的‘小鸳鸯阵’。”一名北伐军小校如实回道。
邓岳捋了捋胡子,点头暗叹道:“这个华安真是年少有为啊!”说完策马率领一众部将进入交趾城。
在交趾城的府衙之中,北伐军和交广二州大军军主以上的将领全都齐聚一堂,邓岳和华安官职最大,坐在上首,其余将领根据官职大小分作两旁。
众将坐定,北伐军副将王三,按照华安的指示,将斥候打探到的叛军动向作了详细的汇报,并仔细的分析了叛军的战力和作战特点,并提出自己的平叛之策。
诸将听了,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随后,各位将军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大堂气氛很是活跃。
坐在上首的邓岳看着身旁的华安,道:“华将军,老夫刚到交趾城便看到士兵在操练全新的阵法,细问之下才得知是华将军新创的‘小鸳鸯阵’这个阵法很是不错,以老夫之见,足以克制交州的叛军。”
“哈哈!邓刺史过奖了,雕虫小技而已。”华安客气了一句,顺口问道:“邓刺史常年镇守大晋的交广二州,一定对南越族有很深的了解,想必心中早就有平叛之策了吧!华安愿洗耳恭听。”
邓岳闻言,蹙了蹙眉,随即干笑道:“哈哈!华将军言重了,老夫虽然对南越族是颇为了解,但对如何彻底平定叛乱,也是信心不足啊!交州极为偏僻,乃不毛之地,南越族人野蛮彪悍,不尊王化,想彻底征服南越族,让其心悦诚服的归顺大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邓岳说的都是实话,他常年坐镇番禺城,距交州最北端的交趾城尚有千余里,距最南端的象林城则足有两三千里,地域的遥远造成了控制的薄弱,要不然也不会被叛军席卷整个交州六郡,甚至连广州的桂林郡都岌岌可危。
第三百零五章 红河是红色的
见邓岳一脸的凝重,华安心下微微惊诧,顿了顿,道:“邓刺史,若是采取安抚之策,您觉得可行吗?”
“哦,怎么个安抚法。”邓岳随口问道。
“善待俘虏,减免其租税,对其有才能之人委以重任。”华安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邓岳微微一笑,摇了摇头,道:“这些方法,老夫都用过了,效果不佳啊!”
“哦,愿闻其详。”
邓岳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老夫镇守交广二州多年,交州的南越族彪悍野蛮,以前也时常有小规模的叛乱,安抚和减税只会让他们觉得大晋软弱可欺,给他们的头领封官,他们却嫌官小,和老夫平级,这个官算是不小了吧!说到底,还是大晋力量不足,难以制住这些边疆蛮夷啊!”
“邓刺史的意思是,只有彻底的打败南越族的叛军,才有可能让他们心悦诚服的归顺大晋。”华安听出了邓岳的意思,这也是华安心中所想。
“没错,正是如此,不把这些蛮夷彻底的击败,他们是不会老老实实的归顺大晋的。”邓岳回道。
华安点了点头,自信的说道:“邓刺史放心,我北伐军前来交州就是要彻底的平定叛乱,本将已有足够的把握可以收服叛军。”
“如此甚好,华将军打算何时进兵。”邓岳问道。
华安思索了一会,说道:“新的阵法需要士兵们适应一段时间,五日后进兵即可,邓刺史可否助我一臂之力。”
“这是什么话,老夫身为广州刺史,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平定交州的叛乱本就是分内之事,岂能让华将军一人前往,五日后,老夫亲率大军与华将军一同南下剿贼。”邓岳激动的说道。
“如此甚好,只是蜀国三万精兵驻扎在西面的兴古郡,距离交趾城只有五百余里,若你我二人大军倾巢南下,交趾城恐有不保,一旦交趾城失守,我大军将被切断退路,后果不堪设想,得留下一支部队防守交趾城,并负责前线的物资供应。”华安虽然急着南下平叛,但对蜀国的三万精兵也不敢掉以轻心。
邓岳闻言,低头沉吟了一会儿,大声道:“华将军所言极是,老夫麾下四万余兵马,留下两万镇守交趾城足以,老夫亲率两万大军同将军一同南下。”
“好,一言为定。”华安大声道。
二人商议完大军出征的日期,而后又和诸将一起研究具体的行军路线,并分析叛军可能据守的城池和可能采取的抵抗对策。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具体的行动方案被确定了下来,众将各自散去,回到营帐督促士兵加紧适应新的阵法。
五日后,晋军主力共五万余兵马,浩浩荡荡的向南挺进,交州军团的三千人马对地形相对比较熟悉,作为大军的前锋,华安的北伐军三万人马作为中军紧随其后,广州军团的两万大军作为后军,在广州刺史邓岳的率领下走在队伍的最后面。
几日后,大军抵达红河北岸的定安城,安定城易攻难守,叛军见大晋的主力浩浩荡荡的杀来,不敢抵抗,放弃城池,撤往红河南岸。
继交州军团进驻定安城后,北伐军和广州军团依次进入定安城,一路劳顿,大军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下,并等候后方的粮草。
站在定安城南门的城墙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前方奔腾不息的红河,红河的气势和中原的黄河有的一比,而且这两条大河都是用颜色命名的,黄河是黄色的,而红河也是红色的。
北伐军的将士全都没有到过红河,乍一见红河的颜色全都大吃了一惊,这种和人体血液一样的颜色确实会让人感到紧张。
“大哥,这水怎么是红色的,会不会有什么古怪。”王三第一个问道。
“是啊!听说过‘血流成河’可这么大的河得多少人血才够啊!”雷暴的额头凝成了一个疙瘩。
“这么大的河,肯定不是人血,不知这条河是现在才变红的,还是一直就是红色的。”赵武自言自语道。
华安自然知道这条河是红河,这是后世越南国内最大的一条河流,而红河之所以是红色的,自然是因为这条河流经热带的红土地,水中含有红土颗粒的缘故,这和中原的黄河是黄色的是一个道理。
“这是红河,一直都是红色的,千百年来从来就没有变过。”华安淡淡说道。
“大哥,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铁牛蹙眉道。
华安瞥了铁牛一眼,说道:“没事的时候,多读读书,自然知道的东西会多些。”
铁牛吐了吐舌头,不再言语。
大军在定安城休整了两天,后续的粮草已经运进定安城,负责先锋任务的交州军团也已经征集了近千艘大大小小的船只。
第三日一早,交州军团首先渡河,北伐军和广州军团随后进发,渡过红河。
在渡河的过程中,将士们可以近距离的接触红色的河水,不少将士俯身用手捞起一捧河水,好奇的看着手中的红色液体,似乎对此充满了好奇。
华安更是目不转睛的欣赏红河两岸的美丽景色,这些都是大晋的秀美河山,每一寸土地都是大晋的国土,是不容丢弃的。
经过一整天的横渡,除了广州军团留下一千人马负责守卫定安城外,其余的五万余人马全部渡过红河。
到达红河南岸,也就进入了南越族的势力范围,这里的百姓几乎全是以南越族为主的蛮夷之辈,中原人几乎见不到几个,在如此没有群众基础的地域平叛,对晋军全体将士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红河南岸往南,连续百里都没有一个可以立足的城池,有的都是一些蛮夷所建的部落和坞堡,而这些坞堡和部落对晋军主力的到来都是极不欢迎的,近半的坞堡都和叛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晋军落单的部队,时不时的便会遭到坞堡部落兵的袭扰,对此,华安只能命令部下不要分散,同时严令部下不许袭扰附近的坞堡,对于在冲突中俘虏的坞堡士兵,华安也视情况放掉一部分,同时,派遣使者抵达各个坞堡,传达大晋朝廷的善意,要求各坞堡的主人不要与大晋为敌。
第三百零六章 南越族叛军的野心
经过一番恩威并施的举措,各坞堡的主人答应不再骚扰晋军,但他们毕竟是南方蛮族,对中原人总有一些排斥,因而也不愿相助晋军,而是采取和晋军井水不犯河水的中立之策。
尽管各个坞堡都不愿相助晋军,但华安也明白他们的难处,他们都是蛮族,坞堡的子民有不少都参加了叛军,让他们相助晋军就等于是绞杀自己的子民,从感情上说,他们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而且,叛军在交州南部的影响力极大,各个坞堡都不敢明着得罪叛军。
自从大晋失去中原,实力衰弱之后,整个红河以南几乎完全受南越族人马的控制,大晋朝廷在交州南部设立的郡县也大都让南越族人掌握大权,甚至大晋朝廷镇守交州的人马也大半驻扎在交州北部的三个郡,对南部的控制可谓极为薄弱。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大晋失去了中原的半壁江山,但实力仍远远高于交州南部的南越族诸部落,因此,南越族的各个部落,多年来也不敢过于放肆,而是一直向大晋俯首称臣。
情况的突变发生在几个月前,那时,蜀国一位能说会道的大臣来到交州南部,蛊惑几名有野心的南越族酋长,让他们起兵反晋,从而占据整个交州,成就一番霸业。
在南越族酋长担忧晋国强大时,蜀国使臣信誓旦旦的表示会派遣蜀国精兵做他们的后盾,并表示晋国的主力大军都被北方更为强大的赵国拖住了,部署在交广二州的军队很少,根本就不堪一击。
在蜀国使臣的一再蛊惑下,南越族几名有野心的酋长渐渐被说动了,他们聚集了九德、日南二郡的几十名部落酋长,讨论发起叛军的可行性,没想到除了少数部落酋长不同意外,大部分都同意起兵反晋。
其实,这些部落酋长全都受到了蜀国使臣的蛊惑,对占领整个交州六郡充满信心,完全就没有考虑到大晋朝廷实力远胜他们。
对于少数不同意起兵的酋长,蜀国使臣建议杀之,以统御其部下,于是,少数不同意起兵的南越族酋长被残忍的杀害,而他们的部众也被其它的部落所兼并。
九德、日南二郡几十个南越族大部落共集结了近十万部落兵,他们集结之后,便突然挥师北上,首先占领了交州中部的九真郡,在其首府胥浦城建立了前进基地,并要求附近的各族部落服从自己,支持他们的叛乱。
随后,十万叛军人马继续北进,渡过红河后,接连攻克多座城池,并一鼓作气攻下了交州的首府交趾城,并歼灭了大晋交州军团的近两万人马,大晋交州军团残余的三千人马在广州军团及时的救援下,逃出交州,撤往广州境内。
轻轻松松的便完全占据了整个交州,胜利得来的实在是太容易了,发动叛乱的南越族酋长们野心再一次膨胀了。
他们认为整个岭南地区,包括广州全境,江州和荆州的北境,甚至支持他们叛乱的蜀国的七八个州郡都应给是他们的国土。
他们的理由可以追溯到秦朝末年,那时中原发生了大规模的起义,先是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而后更是出现了项羽、刘邦这样的强人,大秦江山岌岌可危,几乎已经无药可救了。
大秦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而后便建立了南越国,整个岭南地区全都是南越国的国土。
南越族叛军在膨胀的野心的促使下,有了恢复故土的念头,于是,以交趾城为基地,继续派兵向广州进攻,意图先攻下整个广州,而后以广州的首府番禺城为都城,恢复南越国的统治。
南越族叛军的野心极度的膨胀,这让支持其发动叛乱的蜀国君臣的心中有了一丝戒备,万一南越族叛军真的占据了整个广州,下一步会不会挥师向西,进攻他们蜀国。
心里虽然有了警惕,但蜀国依旧支持叛军向广州进攻,只是,蜀国的大军静静的驻扎在兴古郡,完全不去支援叛军,而是坐山观虎斗,随时掌握大晋与叛军作战的情况,以不变应万变。
######
晋军主力,一路向南,很快便进入了九真郡的境内,越往南道路越难走,大军行动可谓极为不便,后勤补给所需的大量物资,运输起来极为困难,大军的行动也变得缓慢起来,每日只能行走二十里,否则,后续的粮草就可能要供应不上了。
为此,华安很是好奇,叛军十万大军向南进攻的时候,可谓日行百里,他们是如何运输粮草的呢?在进行了一番调查后,华安才得知,他们的粮草只有三成是来自后方的,七成的粮草都是从附近的村镇和坞堡征集的,自然少了许多运输的麻烦。
北伐军也试着向附近的坞堡购买粮草,但各个坞堡以粮草有限,只够自己食用为由,大部分都拒绝了北伐军的要求,而北伐军也不能发兵强行抢夺,否则,这里的坞堡都将倒向叛军,整个晋军的处境将更加困难。
怎么样才能解决粮草的运输问题呢?华安取过大帐中的交州地图看了一眼,突然眼前一亮,交州丛林纵横,陆路交通极为不便,但交州紧靠大海,若是将物资装上船,从海路运输,将大大减轻后勤的压力。
在仔细研究一番地图后,华安觉得应该让后方的物资,首先由陆路运至红河北岸的定安城,而后装载上船顺着红河的水流进入大海,最后沿着海岸线向南运输,这样一来,后勤的难题就解决了。
华安的这一方案,省去了中途许多屯粮的据点,也为晋军省出了大量的护卫,让晋军主力可以全力的进攻叛军,为此,得到了广州刺史邓岳的支持,随后便传达到了后方负责运输的队伍。
既然后方物资通过海路运输,那么晋军主力也需要占据沿海的城池,或者靠近大江的城池,这样才能顺利的接收物资,为此,华安率领北伐军主力,急袭马江两岸的移风、津梧二城。
第三百零七章 胥浦城下
移风、津梧二城易攻难守,叛军慑于晋军主力部队的强大战力,主动放弃此二城,后退至九真郡的首府胥浦城。
胥浦城是座易守难攻的坚城,叛军一路连续后退,到了这里终于有了立足之地,叛军一面收拢溃散的部众,一面从后方的日南、九德二郡调集援兵,部众全部集结之后,叛军的人马已经高达八万。
这几乎是叛军全部的力量了,而叛军之所以会集结如此多的兵马据守胥浦城,是因为胥浦城对于叛军来说,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叛军向北进犯的桥头堡。
看地图便可以发现,九真郡位于交州的中部,完全卡住了交州南北交通的要道,占领九真郡向南可以控制交州南部的大片土地,向北可以随时进犯交州北部,而胥浦城作为九真郡的首府,处于整个九真郡的中心位置,守住胥浦城便是守住了整个九真郡,更可以保障南方九德、日南二郡的安全。
而且,除了胥浦城城池本身易守难攻之外,城池周围山峦迭起,丛林密集的特殊地形,也非常适合叛军发挥丛林战的优势,为此,叛军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在胥浦城周围与晋军主力决战。
叛军的全部八万人马,除了两万驻守胥浦城之外,剩下的六万大军一分为二,分别在胥浦城东北和西北五里处扎下营盘,如此一来,三支大军成犄角之势分布,形成了防御晋军主力部队的阵型。
对于叛军的部署,晋军斥候经过一番细致的侦查,已经完全掌握了叛军的兵力和部署情况。
叛军兵力雄厚,依托胥浦城部成品字形阵型,对进攻的晋军主力部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为了彻底的剿灭叛军,晋军各军将领在华安的中军大帐中,商议起了行动方案。
华安首先让副将王三,将斥候侦查到的敌情全都仔细的叙述一遍,而后针对叛军的部署特点,说出了自己的一番见解,并要求各军将领各抒己见,找出破敌的最佳方案。
一名广州军团的将领,首先说道:“叛军兵力在我军之上,我军若是分兵攻击则力量不足,只有集中力量击其一部方可战胜。”
另一名北伐军将领,反对道:“将军大谬,叛军三支主力人马呈品字形布阵,若集中主力击其一部,叛军另外两路大军一定会前往救援,我军有被包围的风险,还是分兵击敌胜算大些。”
“胥浦城易守难攻,不利于我军部队,以末将之见,不如我军兵分两路,分别进攻叛军的左右两翼,待击破叛军的两翼,再向胥浦城发起进攻,方为上策。”一名交州军团的将领说道。
“胥浦城是易守难攻,但我军亦不擅长丛林作战,进攻叛军的左右两翼未必能战胜,倒不如集中主力,急袭当面的胥浦城,而后再收拾叛军的左右两翼。”一名将领反驳道。
诸将的意见很不统一,讨论了半天也没有任何结果,华安与身旁的邓岳对视一眼,伸手示意诸将停止讨论。
“华将军,说说你的高见吧!”邓岳恭维了华安一句,示意华安先说。
华安咧嘴一笑,站起身来,指着身旁刚刚绘制不久的九真郡地形图,分析道:“邓刺史,各位将军,你们看,胥浦城处于九真郡的中心,控制了了胥浦城就等于是控制了整个九真郡,因此,叛军绝不会轻易放弃胥浦城,防守的决心也一定很大,各位将军一定不能轻敌。”
各军将领听了华安的话,无不点头称是。
华安顿了顿,接着道:“叛军八万人马呈品字形分布,掎角之势可以互相救援,形势对我军极为不利,就像刚才一些将军说的,分兵分别进攻则力量不足,若集中主力击其一部,则容易遭到叛军其余两路大军的夹击,若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唯有增兵是最好的办法。”
“增兵,我军还有援兵吗?”
“华将军的意思,莫不是要让驻守交趾城的两万大军南下增援我们。”
帐下诸将顿时都有些莫名其妙,一个个蹙着眉头看向华安。
“华将军,难道您就不担心蜀国大军会急袭交趾城。”就连广州刺史邓岳都有些怀疑华安的想法,因为他也实在想不出,除了交趾城的两万人马,哪里还有兵可增。
“邓刺史,各位将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