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魏宫廷-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你所想,大齐这边,在巨鹿郡的确驻扎着一支水军,大王已将这支水军的兵权移交给了为兄,倘若韩国果真对大魏用兵,为兄会叫那支水军北上,袭击韩国沿河、沿海城池。即是不能阻止韩国出兵,亦能拖住韩国一部分兵力。”
听闻此言,赵弘润略有些疑虑地问道:“这么做,不会影响六王兄在齐国的声誉么?”
“无妨。”赵弘昭摆摆手说道:“大王已明确表示,齐魏连横不容背弃,无论是针对楚国还是针对韩国,大齐与大魏将会是最稳固的盟国。”
听了这话,赵弘润不觉有些惊讶与意外。
可仔细一想,他就感觉这其中有些不对。
要知道,齐鲁魏三国伐楚一事之后,楚国固然是实力大跌,但齐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反而是他魏国有机会崛起。
换而言之,齐王吕僖那番承诺,可不是齐国提携作为小弟的魏国一把,而应该是到时候崛起的魏国反过来拉齐国一把才对。
想到这里,方才还笑吟吟的赵弘润,脸上的笑容逐渐收了起来。
“六哥……其实你已经没想过要回大魏了,对么?”
听闻此言,赵弘昭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未完待续。)
第625章:肃王与齐相(二)
赵弘润感到很失望,真的很失望。
他终于逐渐开始意识到,他与赵弘昭的疏远究竟因为是什么。
是因为赵弘昭用大齐来称呼齐国?
是因为赵弘昭用大王来称呼齐王?
不,是因为赵弘昭已经渐渐忘记了他在齐国作为人质的事实,正朝着一名为了齐国利益考虑的齐国左相转变。
明明是魏人,而且还是魏人的皇子,如今居然为齐国的利益考虑,这让赵弘润感到愤怒,感到失望。
屋内的气氛,随着赵弘润那一句话顿时再次冷却下来。
赵弘润目不转睛地看着赵弘昭,而赵弘昭则默默地重复斟酒、饮酒的举动,直到一连喝了三杯之后,他这才长吐一口气,幽幽说道:“我……已经回不去了。”
“那只是你的看法。”
赵弘润冷冷说道:“你我都清楚,一旦齐王吕僖过世之后,齐国究竟会变成怎样一个乱摊子……”说到这里,他微微叹了口气,伸出手劝道:“六哥,回大魏吧。此战之后,你已没有必要再作为人质留在齐国,若是你不舍得六嫂,大可将其一同接到大梁去,到时候小弟送你一座睿王府,你与六嫂,还有父皇、乌贵嫔,一家人朝夕相处,和和睦睦……”
赵弘昭闻言苦笑一声,微微摇头说道:“弘润,你误会了一件事,为兄……早已不是大魏送到齐国的质子了,哪国的质子,能担任他国的左相?”
说到这里,他抬头望向赵弘润,诚恳地说道:“大魏有你,有雍王、有襄王,人才济济,而齐国这边……虽齐王乃当世的明君,但他几个儿子皆不成器,齐王对为兄恩宠有加,视为兄如己出,为兄不忍他过世之后,齐国被楚国所吞并。……弘润,你是外来人,你不懂齐楚的仇恨。为兄也不瞒你,齐王的身体,每况愈下,命将不久,可他为何还是要强撑组织这次三国伐楚?因为他知道,若是他不作为,一旦他身故之后,齐国必定被楚国所灭。……无论是报恩也好,感恩也罢,为兄已决定留在齐国。”
听闻此言,赵弘润面无表情地看着赵弘昭,随即笑了起来。
“呵呵呵呵,哈哈哈哈……齐王正是好手段,竟将一位在我大魏时只知风花雪月、吟诗作对的皇子,教导为时刻为了齐国利益而考虑的贤臣……”
“弘润?”赵弘昭的面色微微有些难看,也有些尴尬。
毕竟想当初他在大梁时,确切没有参与任何朝事,终日里只是与那些文士作乐,可跑到齐国这边,却舍弃了曾经的生活,居然开始为齐国出谋划策,身为魏国姬姓赵氏的王室子孙,这的确说不过去。
而此时,赵弘润目视着赵弘昭,笑容苦涩地说道:“我原以为是我大魏占了便宜,非但能得到《鲁公秘录》的拓本,还能在齐国埋下一个位高权重的自己人,可谓是丰收。没想到,弄到最后居然是我大魏失去了一位拥有国士之才的皇子。……一本《鲁公秘录》的拓本,换一个可保障齐国至少二十年稳定的睿王?吕僖不去经商,真是屈才了!”
“弘润!”赵弘昭脸上闪过几丝不悦,低声呵斥道。
呵斥之后,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语气,叹息道:“弘润,这是为兄的决定,与大王……”
可刚说到这,就见赵弘润面无表情地抬手打断了他,目视着他正色说道:“眼下,我只想弄懂这一件事,那就是如今坐在我对面的,究竟是我大魏的睿王弘昭,还是齐国的左相姬昭。”
“……”赵弘昭张了张嘴,哑口无言。
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赵弘润良久,眼中闪过阵阵挣扎之色,最终艰难地开口道:“就当是……后者吧!”
……
赵弘润注视着赵弘昭,随即微微摇了摇头,站起身来,走出了雅间。
“卫骄,走了!”
站在雅间外的卫骄疑惑地发现自家殿下沉着脸,心下纳闷,虽意识到可能是发生了什么,但有不好当场问及,遂忍着心中的困惑点了点头。
而望着拂袖而去的肃王赵弘润,雅间外另外一位宗卫长费崴,脸上亦是露出了几许惊疑。
只见他走入雅间内,望着有些失神的赵弘昭,拱手问道:“殿下,您与肃王……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吗?”
赵弘昭脸上苦笑连连,长长地叹了口气。
“谈不上是什么不愉快,不过……情节却要比不愉快严重地多。”
说着这话,赵弘昭自己斟了一杯酒,又独自饮下。
大概过了片刻,田讳来到了这间雅间,对赵弘昭说道:“方才,你那位八王弟,带着人走了,似乎不大高兴的样子。”
赵弘昭闻言又苦笑了一下,苦涩说道:“应该称作,魏国的肃王殿下。”
田讳愣了愣,随即好似醒悟了什么,压低声音说道:“你……将话挑明了?”
“不是我,而是他。”赵弘昭微叹了口气,说道:“有些事,我不想瞒他。再者,也瞒不了他……索性挑明了吧。”
田讳闻言皱了皱眉,提醒道:“这……会不会出什么岔子?大王可是钦点了姬润公子为副将啊……”
赵弘昭闻言摇摇头,正色说道:“弘润才能比我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会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他只是,对有些事执念太深。”
说到这里,他见田讳仍一脸犹豫之色,遂笑着说道:“放心吧,没事的,今日且让他好好歇息,好好捋一捋思绪,明日我再去找他,应该能说服他。”
“但愿如此……”田讳点头说道。
与此同时,赵弘润已带着宗卫们以及几名青鸦众出了彭城,来到了他们魏军驻扎的军营。
说是军营,其实就是一片简单的营地而已,谈不上有多仔细,不过军营内的兵帐倒是有不少。
而待等赵弘润回到军中时,五万五千魏军正在吃酒吃肉,享受于齐王吕僖给予的犒军。
由于军营内太过于吵闹喧哗,赵弘润带着五名宗卫骑马来到泗水的上游,找了一个僻静处,眺望着滚滚的河水。
平心而论,事实赵弘昭的决定也并没有什么。
毕竟齐王吕僖那般恩宠他,非但将最疼爱的女儿下嫁给他,还将他提拔到齐国左相这个位高权重的位置上,倘若站在中立的角度,就算是赵弘润亦得觉得,赵弘昭的确是得为齐王吕僖、对齐国做点什么。
可问题就在于,人都是有私心的,作为魏人的皇子,赵弘润无法站在中立公正的角度,他的立场,理所当然是偏向魏国的。
如此一来,赵弘昭的做法就无法让赵弘润接受了。
说得严重些,这就是对魏国的背叛。
而更让赵弘润暗恨的是,他六哥赵弘昭当年是因为他决定与楚国开战,才前来齐国作为质子的。
这让赵弘润下意识地觉得,他有责任将赵弘昭带回魏国去。
没想到,事与愿违。
当日,心情纠结的赵弘润在泗水上游望了好几个时辰的河水,直到天色逐渐黑下来,才回到军营。
他并没有到彭城内去住那赵弘润为他早已准备好的下榻处,而是在军营里叫人腾出了一顶帐篷来。
只可惜,由于心情纠结,这一晚上赵弘润辗转反侧,并没有睡好。
次日清晨,赵弘昭果然还是来了。
他自认为过了一个晚上,赵弘润心中的情绪十有**应该稳定下来了。
而事实也证明,赵弘润对此那件事的纠结,确实没有像昨日那样剧烈。
当然了,言语上的挤兑,自然是免不了了。
“今日前来见本王,不知有何指教啊,齐国的左相大人?”赵弘润咬字清楚地徐徐说着,言语中的嘲讽意味非常浓。
赵弘昭闻言苦笑着摇了摇头,随即正色说道:“弘润,莫要孩子气了。……为兄留在齐国,既能报答齐王的恩情,又能为我大魏拉拢一个稳固的盟友……”
“盟友?”赵弘润撇了撇嘴,一脸的不以为然。
不可否认齐国如今的确很强,但这种强盛却维持不了多久。
“看来你今日是以齐国左相姬昭的身份来的,那好……”
赵弘润点点头,双手交叉摆在桌案上,目视着赵弘昭淡淡说道:“说服本王。”
赵弘昭闻言一愣,随即亦点点头,整了整衣冠,进入了齐国左相姬昭的角色,目视着赵弘润侃侃说道:“肃王明鉴,我大齐目前确有衰败之势,但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大齐的国力依旧鼎盛,只要能撑过楚国的反扑……”
赵弘润目不转睛地看着赵弘昭。
其实赵弘昭的话,他并没有听进去几句,毕竟在摆正心态的前提下,赵弘润亦认为与齐国结下稳固的盟约,对魏国的确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他之所以这么问,无非只是想看看,眼前这位六王兄,是否是真的“转变”成了齐国的左相,或者说,是否还保留有那位优雅的魏国睿王的影子。
而事实证明,眼前这位六王兄,仿佛已然是一名齐人,为了齐国的利益而陈说。
我大魏……不再有睿王了……
暗自叹了口气,赵弘润罔顾赵弘昭还未说出口的种种陈说之词,正色说道:“伐楚一事,以及后续的事项,我大魏会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希望你能够使齐国挽回衰败之势,不过……倘若势不可违,无论是我,还是父皇,亦或是我大魏,都希望你能够回来……”
赵弘昭愣了愣,随即脸上露出几许微笑。
“我大齐,会成为大魏最稳固的盟国,同进同退!”
说着,他朝前平举手臂,握紧了拳头。
赵弘润张了张嘴,欲言又止,但最终,他亦平举手臂,用拳头与眼前这位六王兄抵了抵拳。
“好,同进同退!”(未完待续。)
第626章:战略
赵弘润与赵弘昭的抵拳,其重大意义,相信会在随后若干年里陆续浮现出来。
不得不说,齐魏的稳固邦交,无论对于齐国而言还是对于魏国而言,都是极为有利的。
但说到底,最为得利的还得是齐国。
毕竟齐国有可能在来年,就要仰仗盟友魏国的支持了。
这一点,赵弘润固然是早已预见,而赵弘昭亦是心知肚明。
当然,其实在心底,赵弘昭稍稍还是有些担心的。
倒不是担心眼前这位八王弟日后违背承诺,而是担心他日后无法左右魏国对齐国的态度。
毕竟赵弘润并不参与魏国的皇位之争,这就意味着,其无法真正决定魏国对待齐国的邦交策略。
倘若能说服弘润继承皇位的话……
想到这一个可能,赵弘昭不由得怦然心动。
他毫不怀疑,眼前这位才能绝不逊色于他的八王弟,会将魏国治理地很好。
可不知为何,当他有意想用旁敲侧击的手法鼓动这位八王弟时,他心底隐隐泛起一种莫名的情绪。
不由得,他回想起了一段往事。
那是去年四月,他带着新婚的妻子嫆姬返回魏国看望父母双亲,几日后,眼前这位八王弟在大梁外的十里亭送别了他。
那时,他也曾鼓动眼前这位八王弟去争那个他们兄弟们皆向往的位置。
而当时,眼前这位八王弟说了一句玩笑,一句颇有豪言意味的玩笑,惊地他恍惚间看到了某种幻觉。注:具体在第二百五十九章。
赵弘润的心,很大。
是典型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要么不去做,既然要做,就要尽可能地做到最好。
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博浪沙河港。
在这个年代,没有人会用金属桩子取代木桩,但是赵弘润就偏偏要不惜代价,用巨大的铜柱来作为固定的基础。
他不想建什么十几二十年就会腐朽的河港,要建,就建百余年、数百年亦不会坍塌的宏伟建筑。
这样一个心很大的人若果真成为了魏国的君主,这对中原各国而言,真的是一件好事么?
……
赵弘昭无法回答自己内心的疑问。
此刻他的内心,着实有些纠结。
他不敢再细想下去,因为若是在想下去,他所身处的立场,便变得十分尴尬。
于是,他从怀中取出了一封地图,向赵弘润道明了他今日前来的最大目的。
“弘润,这是泗水一带的地略图,你看一下。”
说完,他并没有直接递给赵弘润,而是在帐篷内左右瞧了几眼,最后将地图铺在了赵弘润昨晚歇息的简易睡榻上,且坐在了一端。
赵弘润微微一愣,随即顿时明白过来:这位六王兄,想必是要向他解释这场战役的战略。
于是,他也走了过去,坐在地图另外一边的床铺上。
泗水,或者确切地称之为泗水郡,它与魏国颍水郡的情况差不多类似,一部分在齐鲁两国手中,一部分则在楚国手中。
因此,泗水郡历来是齐楚交锋的第一战场,当地的农业受到战火的影响,相对萧条,很多土地被白白荒废。
“这里是邳。”
赵弘昭指了指地图上标注着邳的县城。
确切地说,邳并非是一座县城,它是齐国从前年开始修缮的驻军城池,可以理解为是一座要塞,也是此番齐、鲁、魏三国伐楚的大本营。
据赵弘润所知,这座要塞内囤积了大量的粮食,供养齐鲁魏三十万联军的粮食,并且,齐国还会源源不断地从国内运输粮草到这座要塞。
关于这点,赵弘润忍不住有些羡慕齐国的财大气粗,毕竟他五万五千魏军在这场战役中的粮食消耗,皆由齐国供给,犒军的钱财,亦由齐国供给。并且看这情形,鲁**队的钱财消耗,恐怕亦是由齐国供给。
虽说这是理所应当,但也足以证明齐国的殷富。
相比之下,赵弘润打了场三川战役就消耗了魏国两年的税收,实在是弱爆了。
此时,赵弘昭可没料到赵弘润正在眼红齐国的财力,用严肃的口吻讲述着齐王吕僖对这场战役的安排。
“此番讨伐楚国,大王决定一主两辅,由他亲自担任联军的主帅,再由两个人担任副将,从旁协助。……其中一个人,就是你。”
“我?”赵弘润微微一愣。
要知道在这种规模的战役中,联军主帅的副将,那可不是在帅帐出谋划策的参谋那么简单。
虽说是副将,但其实可以理解为是偏师的领兵大将,是相当高级别的战争期间的职衔,并且,拥有着相当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说得直白点,齐王吕僖不会管赵弘润如何打这场仗,只要结果对整个战局有所贡献即可,哪怕魏军偃旗息鼓几个月,然后突然间打下了楚国的王都寿郢,这都是可以的。
当然了,话虽如此,但作为偏师,自然要起到掩护主力军的作用。
而这个临时职衔,让赵弘润很满意,毕竟他也不希望齐王吕僖随便派个什么人过来,指手画脚的命令他麾下的鄢陵军、商水军、汾陉军。
齐王吕僖,倒是挺会做人的嘛。
赵弘润微微笑了笑。
岂料,赵弘昭好似是看穿了他的心思,摇头说道:“弘润,你想错了,并不是你想的那样。……大王任命你为副将,并非是因为我大魏出兵五万的份上,而是因为你的战勋。”说到这里,他语气莫名地补充了一句:“别忘了,这是大王最后一次伐楚,这或许是他此生最后一件事,他不会允许任何人干扰。”
赵弘润闻言不由地愣了愣,随即好奇问道:“不知另外一位副将是何人?”
“田耽。”赵弘昭简洁明了地说道。
“……”赵弘润张了张嘴,有些吃惊。
齐将田耽,曾经作为护送赵弘昭与嫆姬夫妇二人前赴大梁的使节,与赵弘润等人,甚至是当时碰巧出访魏国的暘城君熊拓等人碰过面。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赵弘润这才得知,齐国有一位相当相当凶猛的战将。
记得赵弘润第一次出征,其战绩是花了前后五个月的工夫,攻克楚人十八座城池,击溃楚军十六万。
而那位猛将田耽,他的战绩则是在一年之内攻克了楚城五十四座。
此人,花了两倍于他的时间,创造了三倍于他的辉煌战果,让楚国畏之如虎。
居然是田耽……
赵弘润不觉有些意外。
因为按理来说,最佳的分配方式不该是他与鲁国国主或者鲁国什么重要的将领担任副将么?
没想到,作为联盟成员之一的鲁国,居然没有捞到副将的职衔。
基于这一点,赵弘润相信了赵弘昭的话:对于人生中最后一场战事,齐王吕僖力争做到最佳。
微吐了一口气,赵弘润正色问道:“总的战略是什么?”
听闻此言,赵弘昭手指着地图上邳县的位置,沉声说道:“在你还未率军前来之前,试探性的交锋由大王亲率的齐鲁两军负责,目的是给楚国施加压力,让楚国对符离塞增兵。”
他口中的符离塞,是楚国专门为了提防齐鲁两国的进攻而建造的要塞。
“齐王所率领的主力军,亲自充当诱饵?”赵弘润隐隐听出了些端倪,颇有些兴致地问道。
赵弘昭闻言微微一笑,点头说道:“符离塞不好打,若是用常规战术,只要楚军闭门不出,撑到入冬恐怕也不难,但……我方却等不了那么久。因此这一仗,就要看你与田耽将军了。”
“怎么说?”赵弘润目视着地图问道。
只见赵弘昭将双手的食指按在地图上的邳县位置,随即一根手指向东移,一根手指向西移,口中沉声说道:“田耽将军打东南的溧阳,至于弘润你,则强渡浍河。”说到这里,他将两根手指移到地图上符离塞的后方,沉声说道:“迂回绕后,到时候对符离塞前后夹击。”
“唔……”
赵弘润没有急着发表看法,只是默默地看着这张地图。
在他看来,这个总战略谈不上高明或不高明,只能说是很正确的进兵选择,毕竟绕开了符离塞这个楚国的雄关。
可问题在于,此次作为对手的,那可是传说中能用人海战术淹死两个国家的军队的楚国啊,虽说齐王吕僖亲自作为诱饵,但说到底,他能吸引多少楚军?
二十万?
四十万?
对于一个国内人口以两千万起步的国家来说,百万都不是什么大数目。
相信此刻盯着覆国危险的楚国熊氏贵族们,恐怕早已纠集了数百万的军队。
总结下来一句话:这仗,不好打。
而赵弘昭显然也明白这一点,正色说道:“此战关系重大,大王已明确表示,齐鲁两国会鼎力支持这场战事,若是弘润你有何需要,尽管提出来。”
“这事先不急,有需要的时候,我自然会提出来。”
赵弘润点点头,随即聚精会神地望着地图上浍河中游一个标注着铚的楚国县域。
没有料错的话,这就是他势必要想办法攻克的目标了,否则,强渡浍河只是一句空谈。
然而,从地图上显示,铚并不好打,因为它的下游就是符离塞。
就算齐王吕僖再怎么吸引楚军的注意力,一旦铚遭到攻击,符离塞的士兵势必会出动协助。
到那时,别看赵弘润手中有五万多魏军,但迎上在兵力上呈现压倒性优势的楚军,说实话并没有多大的赢面。
不过在此之前……
赵弘润的目光,向地图的北面移动,目不转睛地盯住了标注着相城的地方。(未完待续。)
第627章:首仗,相城!
铚县,是赵弘润强渡浍河的最终目标,但相城,这才是他所率领的魏军首先要攻克的战略地点。
注:铚(zhi),即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相城,即淮北的古称。在此解释一下主要是使书友了解伐楚的战场究竟发生在哪个位置,好有个参照,但请勿与现实挂钩。
相城,在十几年前时仍是宋国的边戍,后来南宫垚投靠魏国,宋国覆灭,当时负责治理宋郡的南宫垚与宋云所率的叛军打地不可开交,这一带便被楚国趁机所夺。
此后,楚国便在相城一带部署重兵,侧应符离塞。
两日后,赵弘润赶在七月的尽头,率军来到了相城东北方大概二十里的位置,吩咐鄢陵军、商水军、汾陉军三支魏军就地砍伐林木,建造军营。
而同时,在百余名肃王卫的保护下,赵弘润带着卫骄等五名宗卫,另有汾陉军的大将军徐殷、鄢陵军的屈塍与晏墨,以及商水军的伍忌,一行人悄然向南,窥探相城一带的地貌。
从赵弘昭所给的地图显示,相城虽然谈不上是四面环山,但不可否认它的西北、东面、东南皆有不矮的丘陵围绕,依次是孟山、龙脊山以及烈山。
而对于此刻身处于相城东北方的魏军来说,想要攻克相城,就必须想办法拔除孟山与烈山上所驻扎的楚军。
至于龙脊山,赵弘润觉得暂时没有必要去动它,因为据地图上的方位显示,龙脊山位处相城的正东、符离塞的正北偏西,与两地的距离都很接近,因此再怎么想,龙脊山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毕竟假若赵弘润是楚国的一方的人,他势必会在龙脊山部署重兵,侧应相城与符离塞。
因此,除非日后恰逢合适的时机,否则,赵弘润不准备去啃龙脊山这块硬骨头,索性就叫齐王吕僖去解决吧,反正龙脊山并不在他赵弘润所率领的西路偏师的进兵路线上。
不过话虽如此,眼瞅着地图上龙脊山的坐落,赵弘润亦感到有些危机感。
龙脊山,顾名思义,俨然是一片连绵的丘陵群所组成的山脉,意味着魏军一旦靠近相城,龙脊山这个天然的屏障,会将魏军这支联军的西路军,与齐王吕僖所率领的齐鲁联军的主力军隔开,形成两个不同的战场。
这就意味着赵弘润无法支援齐王吕僖,而齐王吕僖,也无法支援魏军,除非迂回绕过这片山脉。
在对照着地图观望了一阵实地后,赵弘润决定将他们魏军第一仗的重心,放在檀山。
原因很简单,只因为攻打檀山的难度最低——那只是一座很普通的丘陵,且只有一个山头。
在一般情况下,对于这类只有一到两个山头的丘陵,即是所谓的高地,笼统的解释就是地势高的地方,不过最正确的解释,则是地势高且能够俯视四周、方便控制四周视野的地点。
之所以选择这种只有一到两个山头的丘陵,那是因为这类地形的空间相对狭隘,这就意味着少数兵力就能抢占高地,对于兵少但是精锐的魏军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而似龙脊山那种连绵的山丘,就谈不上是合适的战略要地了,倘若赵弘润贸贸然去攻打,很有可能会让麾下的魏军陷进去,开始漫长的与楚军争夺龙脊山的战斗。
所谓战场上的制胜诀窍,就是在敌军尚未击穿你的防线前,先击穿敌军的防线。
这听上去仿佛是一句废话,但仔细品味,其实很有道理。
而如何抢先击穿敌军的防线呢?
就是要将有限的兵力集中到一个点,利用各种阴谋、阳谋,来达到战略上的目的。
“楚军的数量,真不是说笑的啊……”
在赵弘润的左侧,汾陉军大将军徐殷目视着远处檀山山头的楚军营寨,喃喃说道:“这么小一座山丘,居然设立了那么广的营寨……”
也难怪徐殷心中惊讶,毕竟檀山据目测,山底仅两里方圆,这在见惯了十几二十几地山底的魏人看来,纯粹就是个小土坡罢了。
对于这种“小土坡”,你意思意思安置个千余兵力差不多了吧?
可是对面的楚军倒好,居然从半山腰开始围建营寨,硬生生将檀山改造成了一座军营堡垒。
初步估计,檀山上的楚军最起码有五千以上。
人多就是好啊……
赵弘润在听了徐殷的喃喃低语后,心中暗自感慨道。
别看比较下来,檀山的楚军仅有魏军的十分之一左右,问题在于,檀山只是相城附近一个很普通的据点,按照比例算下来,相城大概有三到五万楚军。
暂且不计算龙脊山与符离塞的楚军,单单相城一带,就有差不多四万到七万的楚军驻扎。
更要命的是,相城仅仅只是赵弘润授命强渡浍河路线上的第一个必须攻克的楚国城池。
照这样算下来,魏军前往浍河的途中,沿途何止驻扎有二三十万的楚军?
这个数量,已经可以与整个齐鲁魏三国联军的兵力持平了,更别说强渡浍河之后,还有楚国的第二道天然河险——涡河。
看来日后还得想办法从各国拐人,否则,碰到像楚国这样国家,我大魏好比是先天不足……
赵弘润暗自叹了口气。
走神了片刻,他将目光投向屈塍、晏墨、伍忌等一干鄢陵军、商水军将领,微笑着问他们道:“有压力么?”
率先开口的是屈塍,只见他笑容亲和地说道:“于公,我军此番是为解放楚东受熊氏一族压迫的楚民而来,于私……肃王您恐怕难以想象我屈氏对熊氏的怨恨,那可是就连末将这个庶出的屈氏子弟,都会感到愤怒的……”
而在旁,鄢陵军的副将晏墨亦附和着说道:“殿下,楚东的熊氏贵族,比您能想象到的还要腐朽****,就算是作为一名楚军,哼哼……”
他冷笑着没有说下去,但从他的表情不难猜测,他对楚东的熊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