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的朝阳-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府带来巨额田赋,而且还能带来数千万“土地登计费”,这正是“债台高筑”的总督府所需要的。
“部里太过短视了!”
一声轻蔑的言语从加腾的口中道出时,程世绩倒是没有觉得诧异,这些日裔官员从来都是如此,一方面他们对权威恭顺服从,对于部里分配的工作从来都能做到及时完成,但在另一方面,他们却总喜欢挑战权威,比如现在对部里的这般嘲讽。
“加腾君,注意隔墙有耳啊!”
程世绩适当的提醒了一声,同时朝左右看了一眼,此时于这总督府的花园之中倒也算清静。
“就是当着徐部长的面,我也会这么说!”
加腾毫不客气的看着程世绩说道。
“你看看徐部长他们弄的是什么?每个关内移民只需要交纳十元登记费,便能在三省内得60亩土地,连续耕种5年之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合法主人。哼哼,果然不愧是留美生,整个照抄林肯的《宅地法》。”
一声冷笑后,加腾敬一又继续嘲讽道。
“他们完全不顾《宅地法》移至东北是要水土不服的,60亩耕地,五年免税,除去十元登计费之外,政府得到了什么?以其计划移民200万,所得不过两千万元,总督府可不是美国的总统府,没有充裕的财政,谈什么富国强兵!”
或许是因为日本的亡国在际之痛,才使得加腾敬一等日本人对“富国强兵”有着更为直接的体会,在他们看来在追求“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国民的利益是可以,亦是应该加以牺牲的,自然也就对于这种“浪费财富”的仿效“宅地法”行为看不上眼了。
“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颁布实施东北三省的《宅地法》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移民,徐部长他们不是进行计算了吗?他们相信颁布这一办法后,并将其告知全国,在未来五年内即可吸引不少于200万户关内移民,十年内极有可能达到400万户,届时东北官荒必将垦之一空……”
相对于加腾,程世绩则明显的倾向于部中的以《宅地法》为保障的“自由放垦”,在他看来这是最可行的办法,毕竟现在关内各地人满为患,旱涝虫灾层出不层,每年都有十数万山东、河北等地灾民闯关谋生,而现在总督府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一条法令给予这些闯关者保障,进而以律令吸引更多的关内民众移民东北。
“可是税收呢?还有自由开垦后移民如何管理?土地如何征税?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这一声反问后,加腾接着说道。
“东北现在确实需要人口,但东北需要的是在政府管理下的可课税、可征兵的定居者,而不是分散于各地,政府无从掌握的流民,流民或许会开垦土地,但是流民是不会纳税的,不要忘了,如果不是因为东北有三分之二的耕地是政府无从掌握的,土地调查又何需如此紧迫?土地调查的意义是什么?”
接连的质问门程世绩不由一哑,在他不知如何回答时,却听加腾说道。
“所以,相比于这种自由放垦,我支持大人的统一开垦的方式,不过现在农垦团只完成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加腾口中的完善,无疑就是在总督府目前达成的几点共识上,在“以农业移民”为主要内容的移民方案上添加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为此他甚至特意编写了一份移民计划书。
“我相信我的方案一但提交给总督大人,必定能够获得大人的认同,而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包括徐部长他们亦不会反对。”
“反对?”
先是一愣,随后程世绩立即反驳道。
“从没有人反对过往东北引进“农业移民”,现在府中之所以发生分歧,与其说是的在移民问题上的分歧,倒不如说是在土地问题上的分歧,部里和许多幕僚认同部里提出的自由垦殖,而总督大人却反对自由垦殖,而总督大人之所以反对,无非是因为……”
程世绩的话声微微一顿,有时候一些事情是众所周知之事,比如大人之所以反对自由垦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无序化背后富人全面介入垦殖,从而令大量荒地私有化,毕竟自由垦殖是以“谁开垦、谁所有”为前提,在这种前提下,富人以至于部分官员可以通过建立垦殖公司,引进劳工、使用火犁等方式大规模垦殖,从而令大量官有土地沦为私有。
针对垦殖公司,部里的态度亦与大人存在分歧,部里认为垦殖公司可以加快东北的垦殖,能增加政府税收,而大人则认为其会令土地流失,正是这种分歧导致在垦殖问题上的停滞不前。
“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担心土地会流入私人之手吗?以我来看,大人的这种担心无疑是正确的,垦殖公司开垦土地的成本是多少?每亩一元?是更低还是更少?”
点燃一根香烟,曾与农垦团工作过的加藤敬一又岂不知垦殖的成本,荒地垦殖的成本低为低廉,无非就是先放火烧荒,然后再加以深犁,每亩的实际开垦成本不过只是几毛钱罢了,正因为大规模垦殖的利润,才使得部中官员倾向于自由垦殖,毕竟这将会给许多人带来难以想象的利益。
“与其由私营垦殖公司将开垦土地租给关内移民耕种,令垦殖公司成为经营地主,那为什么不能像现在这样,荒地完全由农垦团进行开垦,待土地完成开垦后,再授予移民。”(未完待续。。)
第17章 借机(第二更,求月票)
(现在几乎每一章,求定阅和支持已经成为了惯例,实在是迫于无奈啊!现在盗版太过猖獗,这正版的流量都比不过盗版,让人情何以堪!在这里无语想再一次感谢一下支持正版的读者,您的每一个点击、推荐,定阅、打赏以及月票,对无语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正是在你们的支持下,无语才一路坚持至今!拜谢!)
天气阴霾;浓厚云层满布天际;豆大的雨滴哗啦哗啦滂沱直落,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细雨;冰凉的雨滴不时从窗口迸溅进来;沾在人的肌肤上;总教人能感觉到一丝初秋的凉意。 这里离总督府中的池塘很近,不过只是数步之近,雨滴落在池塘中的声响不断的传入房中。;
“三省地区内一应荒地,皆由农垦团加以开垦,待垦为熟地后,再授予移民!”
地道的南京官话从加腾敬一的口中道出时,站在窗边的唐浩然只是默默的看着那立着假山的池塘,几百年的汉化使得这座盛京将军府内亦是一派江南园林的模样,这园子、这假山无一不是仿着江南的园林所建。
结束了于辽南等地的巡视后,身为总督的唐浩然立即开始了回程,在回到奉天后的第一时间,便接到了加藤敬一递交的一份“移民报告”,与农商部提出的“移民报告”不同,尽管其同样建议以“立足东北土地资源,吸纳关内农业移民”。但其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却是对垦殖的方式上,相比于农商部如历史上一般,存在着许多隐患的“自由垦殖”。加腾敬一这个日本人提出的却是完全以政府作为主导的移民垦殖计划。
“授予移民?”
徐之林这位在兄长的资助下三年前留美归国的农商部部长。立即反问道。
“现在农垦团每开垦一亩地的成本是的0。46元。开垦一万万亩耕地政府需要支出4600万元,授予移民,政府如何负担这笔经费?”
留美的经历使得相比于政府“干涉”,徐之林更倾向于“听民自便”,政府唯一需要的就是鼓励以及法律上的支持,至于其中涉及到的私利,那不过是无法避免的问题罢了。
或许对于许多府中的官员以及公司管理人员而言,投资公司以及公司投资项目是极为稳妥的投资。但大人总督三省后,面对辽阔的土地,几乎每个都意识到,这是他们自己“当家”的有利时机,在这片土地上贮藏着太多的机会,而最简单、最有保障的恐怕就是土地垦殖,他们都有足够的金钱从事大规模的垦殖——投资公司的分红足以支持他们的垦殖事业。
相比于统制委员会对各行各业的统制,经营土地却是统制之外,而东北的大豆亦是极为重要的出口商品——而且现在东北
这样大豆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增长中,无论是贸易公司亦或是农商部都相信。在未来五年内,东北大豆的市场需求将超过一百万吨。大豆的需求激增将进一步刺激农业垦殖的发展。只不过令人失望的是。至今总督大人都未就垦殖问题作出让步。
此时,加腾的建议立即让徐之林心生警意,无论是基于个人的利益,亦或是基于政府的利益考虑,他几乎是立即加以驳斥。
“现在总督府已经欠下了超过1。5万万元外债,而且在未来三年内负债将增加至6万万元以上,大人,在如此繁重的债务之下……”
不待徐之林把话说完,加腾便急声说道。
“正是因为债务重压,所以才必须由政府统一开垦,大人!”
视线转向大人,心知大人已经为自己的《建议书》所吸引的加腾生怕大人为徐部长劝阻的他,连忙再次强调起着他的出发点。
“东北的亿万亩土地无疑是总督府最大的资本,亦是最大的依持,如何开垦并充分利用这些土地,直接关系到东北的未来!”
一番套话之后,加腾敬一便不客气的道出自己的想法。
“先前部长阁下已经表明,每开垦一亩耕地的成本是0。46元,最高亦不超过0。5元,以农商部之前的计划,每开垦六十亩荒地登计费不过十元,这意味着每六十为,政府收益仅十元,而如若政府出售六十亩熟地,以当前每亩10…15元地价,扣除每亩0。5元开垦成本,政府可获得不下数百元之利,每亩利润最高可达三十倍!”
“前提是要有人能买得起这地!”
一声冷嘲后,徐之林看着默不作声的总督大人说道。
“大人,关内移民大都为衣食无着之难民,这些难民一路忍饥受寒来到东北,早已身无分文,又何来钱款置地?若其有钱置地,又何需闯关东?”
徐之林说的是事实,甚至这亦是他支持垦殖公司的原因——由垦殖公司统一开垦,再租予移民,既能解决移民生存问题,又能增加政府税收。当然,他的这一观点早被唐浩然驳得一无是处——人性的贪婪将会令移民全无立锥之地。
与历史上不同,无论是总督府亦或是北洋公司,数以万计的雇员将会成立数千家垦殖公司,一但总督府同意自由放垦,这些公司将会“垦尽东北可垦之地”,李光泽当初的担心绝不是全无原因的。
想到当初李光泽的担心,唐浩然便随反问一声。
“既然垦殖公司可以租地予移民,那政府为何不能租地予移民?”
提及将土地租予移民时,唐浩然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后世的宝岛实施的“公地放领”,其核心心不正是以贷款方式,把政府掌握的公有地,卖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从而扶持了大量的自耕农。
“大人所言极是!”
不待徐之林反对,加腾敬一连忙恭维道。
“公司可以将土地租予移民谋利,政府亦可将耕地放予移民,从而通过收取地租的方式获利……”
曾任地方税务官员的加藤敬一恭维时亦不忘记他提出这一建议的出发点——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如此一来政府可于田赋外获得额外地租,而两者相加则意味着,土地所出50%以上,将尽入政府,以东北垦殖亿万亩为计,数年后,政府每年可得田赋、地租将高达数万万元,届时大人推行任何富国强兵之策,皆可得充裕之资金。”
增加财政收入,对于任何政府而言,这都是无法拒绝的诱惑,尤其是对于欲办大事的总督府而言更是如此,这甚至是加藤之所以自信的根源。提及数万万元财政收入时,他的内心甚至不禁嫉妒起来,曾经地地方税务官员的经历,使得他深知财力之困一直是日本发展的瓶颈,而相比之下,只需推行田赋改革,中国即可获得亿万巨税,如何不令人羡慕,纵是尽是荒野的东三省,亦能凭借土地获得巨税。
“而若任民垦殖,非但将令土地悉数集中于公司地主,亦将令巨额税金外流!”
引出一句“巨税流失”的加腾又继续加重着自己的筹码。
“大人,再就是移民的安置,任民垦殖将造成移民四散而居,垦殖、定居全无计划,政府何以掌握人口田赋?何以规划建设?因为,以属下看来,在政府进行某地的垦殖时,应当以退役军人作为核心,建立移民点,以在乡军人为核心屯垦点,可以是数十户,亦可是百户,在乡军人可作为村长,从而令三省地区所有新建村落,皆为政府掌控,同时在乡军人,亦可利用农闲,对移民加以训练,令其掌握军事技能,进而弥补东北军在兵力上的不足,一但有事,亦即可加以征召。”
这可不就是永驻东北的武装移民建议或者说是一个翻版的“农垦兵团”,平时为农,战时为兵,甚至相比于税收方面的增加,这才是真正吸引唐浩然的原因所在,正当唐浩然出言赞同时,却听到徐之林在一旁反问道。
“退役军人?加藤科长,东北军的兵力原本就有不足,现在无论是警察部亦或是铁路,还有现在的农垦团,都需要退役官兵,那有那么多兵往屯垦点送?难不成要马放南山?”
徐之林提到现实问题让加腾先是一愣,就在其思索着如何回答时,耳中却传来了大人的话声。
“马放南山不用,铸剑为犁尚欠时机,不过有入役就要有退役,向退役官兵授田,未偿不是个好办法!”
确实是一个好办法,非但能解决官兵安置的问题,而且还能解决人口问题。
“如此以来,我们就可用几种方式解决招揽内地人口,公司可以继续招工,政府亦可以组织垦户,至于军队嘛,也可以继续于内地各省征召新兵,每年几万新军,再加上其家人可就是十几万人,而且这些人可都是青壮,于乡间亦组织垦户,作为移民垦户的核心,这个办法好!”
何止是好,甚至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对移民垦户的控制,毕竟这些人即便是退役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预备役,他们甚至可以于乡间训练民团,而且……突然,唐浩然意识到另一个可能,既然决定向士兵授田,那岂不就意味着士兵退役后,可以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如此一来,又岂还需要厚饷养兵?
“我看……”
话声稍微一顿,唐浩然看着众人笑着说道。
“我看可以把这当成征召义务兵,建立征兵制的机会嘛!”(未完待续。。)
第18章 军田(第一更,求月票)
“……建立征兵制,实施义务兵,我看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办法,现在兵役改革势在必行,亦不得不行!”
在每周例行的东北军事会议上,唐浩然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征召义务兵,建立征兵制!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建立征兵制的意义。而对大人提及的义务兵,商德全、孔令塘等人无不是一阵惊讶,对于义务兵这个名词,他们并不陌生,或多或少的总听讲武堂的德国教官提及过,但对于中国,至少这个时代的中国而言,却是极为陌生的,甚至有些不切实际的。
“然帅!”
这一声称谓却是现今东北军中对唐浩然的称呼,截然不同于官场中的大人,不过现在这称呼于府中才刚刚兴起。
“这从古至今当兵的都有粮子之称,粮子、粮子,吃粮的汉子,当兵吃粮,早已是天经地义之事,这义务兵所得仅只有个人衣食以及极少之津贴,若实施义务兵制恐难征募新兵,”
作为边防军联勤处处长的,除去统管后勤之外,新兵征募亦是由其负责,只不过这征募处未于本地设立征募点罢了。
“再者,自新军创办以来,因身处朝鲜以及关东,呃,东北,两地人口稀有少,官兵都是往关内征募,这征募丁勇虽有各地官府的配合,但却要许之于厚饷,方可得行,现今关内各省皆操办新军,招募丁勇更甚于昨日,如我军意唯持十万之军,按常备军、续备军和后备军三等加以维持。每年须征募三万新兵。凭此需考虑增加兵饷。当前关内兵饷以由练军之3两普遍提至四两。”
身为联勤处长的或许可以不去关注关内各省操练新军之事,但却又不得不去关注内地兵饷的增加,而各地纷纷仿效新军建立常备军、续备军和后备军三等军备体系的同时,却又提高了军饷,这顿时给了兵员依赖内地的东北军造成了压力。
“正因如此,咱们才需要建立义务兵!实施征兵制!”
面对 的观点,唐浩然断然打断其话语说道。
“至于什么传统,我看征兵才是咱们中国的传统。我国早在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实行的是全民皆兵,部落里的老弱妇孺都参加战斗。在当时的法令,在战争期间,每个部落成员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而在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经过应征考选而来。考选条件相当严格。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秦统一七国后,更是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农民是兵员的主要来源。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人口大约有2000多万,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汉承秦制。规定男子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汉武帝时,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直到东汉末年,全国的征兵制才遭受破坏,而在三国时则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是为兵户……”
言道着中国古代的兵役历史,到最后唐浩然又总结道。
“纵观我国古代兵役制度,数千年间,征兵、军户、募兵相继出现,又互相掺杂。总的说来,军户制因为兵农合一,不用政府出钱养兵而受推崇较多,但容易废弛破坏;募兵制使军事、生产分离,有利生产发展,人口增加,但又会带来新的顽症———吃空饷,易至战力下降。总之,古之兵役制的演变和朝代更迭一样,各有所长又弊病丛生。当今既然我等意重现中国旧日之荣光,这源自商周、兴于战国,倡于秦汉的征兵制理应恢复!”
强词也好,狡辩也罢,对于来自后世的唐浩然而言,没有谁比他更清楚建立征兵制的必要性,实际上,从普法战争开始,这个世界便进入了“总体战”的时代,唯有动员举国的力量方才是制胜之道。
在另一个时空里那惨烈的八年间,若是没有建于战前的征兵制,没有那被所世人嘲笑、讽刺的“抓壮丁”,没有强制性的兵役,或许这个国家早已战败,又岂能凭着那场战争成为世界四强之一。
而在另一方面,十万陆军每月仅军饷就需六七十万两,每年千百万两兵饷无疑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如果可以省下这笔开支,则可以将更多的钱用于加强陆海军的建设。
“然帅,这征兵制虽好,可毕竟,这关外人丁稀少,行以征兵,只恐怕非但有人逃兵役,恐怕还会影响生产,影响移民……”
谨慎的提出反对意见时,商德全又特意补充道,
“我看可以先试行,征兵实为大事,还是谨慎一些的好,于关外试行时可不采用强迫,至于关内,可以继续实施募兵,如此一来既能保持部队战力,又能在试行中及时发现各种不足,在未来加以修改。”
商德全的谨慎自然得到了他人的赞同,对于先后于上校门下研习现代军事指挥学的他们来说,自然赞同于国内建立征兵制,但却又使得他们不得不考虑东三省的现实问题,尤其是中国人那种“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的现实。
“古往今来,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当年满清入关,凭借的又岂是旗兵,其靠的是于北方招降征募的数十万绿营,靠得的是倍于明军的二两兵饷,曾国藩的湘军当年不也是靠着倍饷之勇吗?”
滕毓藻在说话的时候,只差没说“新军当初之威”亦是靠着厚饷之助,虽说表面上新军兵独饷与北洋水师相仿高于陆师,但实际上新军兵饷不扣伙食、不扣服费,且又无官长克扣之虑,士兵实际所得倍于北洋,自然乐意效命,而现在若是把军饷断了,这自然会出现乱子。
“嗯,确实如此,子纯所言极是,这征兵关系甚大,不得不谨慎处之!”
先是赞同商德全谨慎处之的建议,唐浩然又看着滕毓藻说道。
“兴甫,现在十万官兵,每年兵饷不下千万两,若是百万之师呢?以厚饷养兵又需多少?”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数学题,但面对大人的反问,几人无不是纷纷陷入沉默,万万两军费又岂是国家所能负担,现在大清国一年所入不过七八千万两,若全以新军一般,又岂能练百万强军?
“募兵制的前提就是要给予厚饷,当兵吃粮是为必然,这当兵的粮子们,吃北洋的粮是吃,吃我东北军的粮也是吃,谈不上所谓的忠诚,这一仗大家都看到了,清军纵是以北洋之精锐,亦是一碰即溃,完全谈不上英勇,募兵制可带来精兵,但士兵却谈不上忠诚!”
拿着清军说事的唐浩然虽有些强词夺理,可他这么说也是为了引出自己的观点。
“相比于内地,咱们东北的优势是什么?”
反问一声,看着唐浩然将面上的笑容一敛,正色说道。
“咱们过去靠的是厚饷来吸引人当兵,可别忘了咱们的兵都是农民,都是普通的百姓,所以,想要吸引他们,除了厚饷之外,还可以用他们内心的渴望来吸引他们!这自宋代起当兵之所以贱籍,那是因为当兵无所得,若是我中国千百间不是重文轻武,也不至于落得此步田地,所以,我意恢复中国,必先恢复先秦春秋中国之武勇,故而,唐某决定,自即日起,凡我东北边防军者,服役三年后,可授田四十亩,因伤残退役者可授六十至百亩不等,地皆为农垦田垦拓之熟地!既便有弟兄战死沙场,亦可授田于其家人,此田永不收回,授予地契!”
“然帅,若,若是如此……”
不用再去寻思其它了,任谁都明白授四十亩熟地意味着什么,自此之后再也不需募兵官苦心婆心的游说,只需坐于募兵处即会有数以十万计的良民涌入东北,争相加入边防军,为的就是那四十亩熟田。
“若是如此,非但自此之后再也无须为募兵忧烦,这军心亦完全为大人所驱使!”
何止是驱使,过去部队战力维持靠的是指导员的洗脑,还有严格的军法以及宪兵的枪口,而现在靠的却是利益的捆绑,对于那些士兵来说,他们想要保住四十亩军田,就必须要义无反顾的战斗下去,否则一但失败他们会如大人、如他们一般,失去全部,包括那四十亩熟地的诺言。
“然帅且慢。”
滕毓藻的声音随即响起,他的眉头一皱,流露出的焦虑之色。
“我东北三省,的确还有亿万亩荒田可供垦殖,但,大人麾下,却不可能永远都是这十万官兵,而我边防军亦不可能永远只为东北边防,若是他日……这田地如何授予?”
面对滕毓藻的忧虑,唐浩然用力一挥手打断他的话说道。
“东北地不够,不还有蒙古、还有新疆、还有河套,这天下的土地多得狠,还不够咱们分给几百万官兵的吗?”(未完待续。。)
第19章 捆绑(第二更,求月票)
话音刚落,这书房之中便立即响起一片赞同声。
“然帅英明。”
“然帅所言极是!”
“然帅此策可谓是定国安邦之良策 !”
纵是先前对建立义务兵役制持以怀疑态度的滕毓藻等人,这会也在顷刻间将那点怀疑全都忘到了九霄云外。
没有谁比他们更清楚,田产对士兵的诱惑,甚至相比于的三年的军饷,四十亩田产无疑更为丰厚,纵是一般劣地亦能值两百元,若是良田恐怕不下三四百元。其价值远超过三年军饷不说,相比于能花尽的钱财,这四十亩却是永世不尽可传子孙后代的财产。
四十亩田产,足以让士兵退役后过上富足的生活,时下直隶、山东等地许多乡间的地主、富农所占之地不过只有几十亩,四十亩足够退役兵过上体面的生活,役前不过只是穷困潦倒的落魄后,而退役后却乡间小财东,这种日子几人不向往?
“嗯,当然,这四十亩不过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应该只会多,而不会少!”
面对几人的赞同,唐浩然倒是不觉得意外。
受两千余年的农耕传统影响,人们有了钱,通常都喜欢第一时间换成土地传子传孙,在座的这几位东北边防军的高层将领也不例外,因厚饷养兵的关系,他们的俸禄本就颇高,而且在朝鲜的时候,自己总会劝说他们购买一些新建企业的股票,他们现在每人都持有少则数万元,多则十数万元的股票。现在每年单就是那些股票分红。都超过他们的俸禄。
对于他们而言。除去继续投资公司,继续将个人的荣辱、财富,完全与自己捆绑在一起之外,最为稳妥的投资恐怕就是投资田产,而相比于在老家乡下投资,远没有于治下投资更便利,不过因为最近一段时间,部队整训之事牵绊。倒是让他们“错过”了投资垦殖公司,但这种错过却是好事。
府中与军队之间,必须要维持一种平衡,甚至于现在在将那垦殖公司的那碗肉拿走的时候,唐浩然必须考虑给军方一些肉汤,以确保军队对自己的忠诚,无论如何,府中的那些文官对自己的忠诚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自己对东北的统治,而对于半个军阀的自己来说,军队却是统治的基础。打压一方。拉拢另一方,这是最起码的政治手腕。现在唐浩然用起来到也算是娴熟,而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将手中的田产变成部队的战斗力。
“我个人的想法是按军衔不等授田,一等兵可以是20亩,上等兵是25亩,下士是35亩,中士是45亩,而上士则是60亩……”
表面看似简单的将军衔与授田亩数相互联系,但实际上这个建议却不亚于秦代时军功赏爵,毕竟军级的晋升与战功有很大的关系。
“至于军官,则是另一个等级,尉官可以是100至300亩不等,校官可以是500至1000亩,至于将官,可以是2000至5000亩,嗯,如若是官兵伤残或阵亡都可以适当的加倍授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