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朝阳-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人!”

    一听要当面对质,孙田功只觉双膝一软,整个人便跪了下来。

    “小,小的也是一时让猪油蒙了心,起了贪念,就,就是一块肉。小的退、退赔便,便是了……”

    这是怎么了?

    眼前的这一幕,让唐浩然顿时一愣,与宋玉新互视一眼,便颇有兴致的站于一旁。

    “你这不争气的东西,就那么点肉便蒙了你的心!你不知道公署里的纪律吗?”

    在孙田功的乞求声中,方言靖行是训斥一番,可瞧着他那副可怜的模样,又轻声劝说道。

    “民政长,我看就算了。反正又不是什么事!毕竟孙田功平素工作还算勤勉!”

    确实不是什么事,十斤肉。还不值两角银元!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心底念叨着这句话,眉头紧锁的秦朗立即联系到于汉城行政学校学习时,老师反复强调的一个原则,实际上这也是府中对贪腐渎职实施零容忍的原因,别说是两角银元,那怕就是一个铜元……

    站于二堂边看着眼前这一幕的唐浩然,现在反倒是好奇着这位民政长准备如何处置此事了。于东北各地民政长是一地的最高长官,在朝鲜时设立这一职务,不过那时是为了从朝鲜官员“争权夺利”。

    而现在之所以仍然沿用民政长这一职务,唐浩然却有他自己的考虑——是某种行政体制上的尝试。民政公署只是暂时性的民政机构,在将来仍然会出现地方咨议局之类的机构,而市长、县长则是由咨议局选举产生。

    若是任由咨议局控制地方,又有可能导致地方主义的盛行,正如另一个时空中的晚清一般。这无疑将会对中央集权造成挑战,甚至会导致中央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平衡地方力量。

    如何在地方与中央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民政公署就是一个并不算成熟的想法,未来的民政公署长官虽由中央派出,但其又需要接受中央和地方的双重监督,也就是市县长以及咨议局的监督。

    如此一来,地方权力依然为中央控制,但地方上又对中央派出官员加以监督,进而令双方不至偏差,既令地方主义不至横行,又能保证地方官员不至因权力无人监督,进面贪腐成性。换句话来,就是互相给彼此加了一个“紧箍咒”,通过建立一种互不统属,互不干涉而互相监督的地位,令双方都不敢越雷池半步。

    现在之所以未设市县长,就是为了将来设立咨议局推选市县长铺路。在市县长为地方掌握之时,权力仍旧属总督府。

    不过也正因如此,现在的民政长作为一地最高长官反而处于一种半监督状态——一府只设立了一位监察长,自然不可能监察所有官员。

    在这种监察出现漏洞的局面下,眼前的这位民政长又会如何处置此事呢?就在这时唐浩然听到那人厉声说道。

    “既然明知是错,又岂能一概化了?若是公署职员借权勒索敲诈之事不加处置,百姓如何看待我等?”

    可即便是他们拿着每月八元的薪水,仍然不可避免的利用手中的那点权力,鱼肉百姓!而他们之所以能鱼肉百姓,恰恰是建立在如方言靖这样的科长们对地方政务的不了解上,若非如何,方言靖又岂会依赖与其,并为其求情?

    更何况,若是不治此事,将来公署中若是皆以小事而人人心存侥幸,到那时这局面又该如何挽救,到时候恐怕就不是开除一个职员的问题了。

    “扣除孙田功这个月的工资,通报开除!”

    一声开除传到孙田功的耳中时,孙田功只觉得浑身一软,自己的这个饭碗就这么给砸了!

    “大人,大人……”

    瞧着瘫在地上,泪鼻横行满面可怜状的孙田功,秦朗所想的却是读书时学过的那句“任你官清似水,难免吏滑如油。”。

    于心底感叹着胥吏的奸滑与可怜,将视线投向民政科科长,

    “至于方科长你……”

    盯着方言靖,秦朗先是长叹口气,而后又摇头叹道。

    “你作为主官自然需负直接责任,先写份检查,我会随检查一同上报副监察长!”

    什么!原本还为孙田功求情的方言靖脸色顿时一变,他压根就没想到自己竟然也有责任,不过只是几毛钱的事情,对于三个月前从汉城行政学校毕业的他来说,他自然知道总督府的行政体系中,各省监督长是总督府监察厅直接派出,与法官一般独立于民政系统之外,其虽说没有民政权力,但却负责对省内民政公署加以监督,一但上报监察长,无论那边作出什么样的结论,都意味着他不可能再获得任何晋升——有污点的事务员不可能获得职务晋升,这是最基本的原则,那怕只是极其轻微的污点。

    就在他脸色煞白的试图辩解时,又听秦朗说道。

    “冯警官,你立即去那家山货店,请店东过来,我亲自向他道歉!”

    直到唐浩然一行退出民政公署,也没有人注意到他们, 在走出公署数十米后,唐浩然瞧着似有所思的宋玉新问道。

    “杰启,你怎么看?你是不是觉得他处置的重了?”

    重了?

    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如此,原本将涉事的雇员解雇,就已经能够给此事划上句号,实际上这也是处置“临时工”的最好办法,然后百姓们看到了官府的“公道”,他们为高喊着“大人英明”,进而为官府唱起赞歌来,感激着大人为他们主持了公道。

    中国从来都是如此,现在是这样,百二十年后,同样也是这样。他这么处置此事,即便是唐浩然自己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当事人已经被处置了啊!

    被开除了,饭碗子都因为这么点小事被砸了,如何能不满意呢?可那位秦朗并没有就止收手,又要求民政科科长要求写检查,还将此事上报副监察长。结果会是什么呢?对于那位民政科长来说,其最好的结果就是政治前途尽毁,甚至极有可能会被开除。毕竟当初自己对监察厅的要求就是“小事变大事”,而不是“小事化了”。

    既然如此,他还是没有罢手的意思,还要对公署中的雇员以及科长进行调查。换句话来说,他正在把“小事变大事”。

    “处置的确实重!”

    宋玉新行是肯定一声,然后又把话峰一转。

    “可这个时候,就需要这样要杀鸡给猴看!治世先治官;治官先治吏。有清一朝,书吏擅权鱼肉百姓早就是积重难返之弊病。在官场上有一句话:“任你官清似水,难免吏滑如油。”说的就是县衙胥吏,旧时胥吏如此,那些雇员又焉能不加以效仿?这胆子都是一点点的养大的,今日他能用二块铜元,买上十斤肉,明天他就能敲诈几十上百两银子,到时候,恐怕就是那些科长也有可能被拉下去,他这么一治,才能令公署雇员收敛贪婪之心,令官员心生警意!”

    有时候,总需要杀鸡给猴看,治国之道不靠权术,可总归还是离不开权术,权力总还是需要监督的,尽管于心底这般感叹着,但唐浩然仍然无意现在就推行那一套市政民政互相配合而又互不统属,互不干涉而又互相监督的“行政体系”,毕竟现在的东北所需要的是独断专行。

    “好了,杰启,这盖平是没什么看的了,我们明天就直接去奉天吧!”

    (弱弱的求一下定阅和月票,无论您看的是不是正版!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150536833欢迎你的加入)(未完待续。。)

第15章 工地(求月票!)

    月亮像一个圆盘高高的悬挂在夜空。月光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样,微风轻轻地吹来,给人们带来了阵阵凉意……

    坑坑洼洼夯土官道上,停了几辆西式的马车,牵引马车的是洋式的挽马,而在马车附近,还有几十骑荷枪实弹骑兵警惕的注视着周围,这一切只使得这个静夜气氛顿时一紧。

    在其中的一辆马车旁,唐浩然的双手抱于胸前,凝望对面的工地。帽沿的阴影遮住了他有些深沉的眼睛。离开盖平县之后,他并没有直接去奉天,而是继续沿着官道沿途考察,不过在途径大孤山镇的时候,瞧着那座位于镇子东南的大孤山时,却依然有些失望——那里便是后世有名的鞍山,那座东北最大的钢铁城。

    甚至这座铁路已经被发现了——早在铁路公司勘探铁路时,在汤岗子一带往西测量时弄错了方向,测量人员发现指南针多次失灵,于是便认定这里有丰富的铁矿,随后便发现了大孤山铁矿。不过进一步勘探结果并不喜人——大孤山铁矿的地质品位仅只有33。6%,还不到朝鲜 铁矿的一半,而此时贫铁矿的精选技术并不成熟,直到数年后瑞典人发明了新式球团矿造团焙烧技术,才克服了贫铁矿利用的成本问题,从而为如鞍山等贫铁矿的利用铺平道路。

    但对于球团矿唐浩然根本就不了解,如此一来,眼下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这座铁矿,至于北洋钢铁。只能 继续依靠朝鲜的 铁矿。不过为了避免钢铁基地完全置于外藩可能发生的变故。北洋钢铁仍然于本溪投资兴建的一座铁矿以及钢铁厂,至于兵工署更是计划将汉城机器局的炼铁高炉拆运至沈阳,用于东三省兵工厂的建设。

    实际上固然这是某种程度上的工业转移,是将工业重心由朝鲜转往东北的必然,同样也是东北未来建设的必然,毕竟相比于朝鲜,东北的资源更为丰富。而正是东北的资源决定了东北未来的发展。

    而针对东北的发展,总督府已经与公司一同聘请数十位欧美专家。共同制定一个旨在完成初步工业化的“四年计划”,这个“四年计划”不同于这个时空的任何工业计划,实际上是唐浩然借鉴了后世苏俄的“五年计划”,是未来东北地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东北地区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而在这个四年计划的总路线则是:“逐步实现地区的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统制。”。

    “四年计划”的重点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铁路为核心的工业带建设。也正因如此,在离开大孤山之后,唐浩然便来到了这片铁路的工地上,在未来的四年中。铁路将是总督府最为重要的建设任务,而

    “四年计划”的核心也是初步构成东北铁路网。

    这条“十”字型的铁路东西走向以京奉铁路连接关内。以安东铁路连接朝鲜,南北走向则是旅顺至长春,如工期、资金准许下将会进一步向北延伸,从而构成辐射东北全境的两条干线铁路网。

    而未来东北的建设将完全仰赖这两条铁路,煤铁矿的开采、土地的开发以及大规模的移民,还有的就是沿铁路线分布的一个个城市,总督府已经开始详尽规划东北三省大小不等的42个城市的建设;这样进行全面系统地规划的同时,需要的是一条辐射型的铁路网。

    实际上未来的城市建设也好,工业建设也罢,都是围绕着铁路作文章,以铁路为核心,这同样也是这个时代的特色,正像后世最为出名的那句话一样“要想富,先修路”,铁路作为这个时代最快捷、运力最大的陆上交通工具,自然是陆上经济的核心。

    可以说,两条铁路将是未来东北的根本,无论是建设亦或是他日的南征,都需要这两条铁路,而修建这两条铁路需要多长时间?

    三年!

    这是总督府给铁路公司的时间,尽管铁路公司早在去年就已经于东北进行考察,确定了两条铁路的路线,与后世的铁路路线几无多少差距,相比于多山的朝鲜,除奉天义州的铁路位于山区之外,其它地区大都为平原或丘陵,简单的地质条件意味着铁路可以修建的更快,筑路成本更低。

    工地上,几处篝火与工地间燃着,一盏盏煤油灯如夜星一般散落于这片荒原,这是一片荒原,因为这里尚未被垦殖,而随着铁路的筑通,唐浩然相信,很快,在这片大地上会出现一座座新的农庄,新的城市。

    “大连至奉天的铁路什么时候能够筑通?”

    话声稍稍一顿,唐浩然又继续反问道。

    “一年?还是一年半?”

    总督的一声反问让蔡锦章这位铁路工程师略微一顿,作为铁路公司的工程师他又岂不知道总督府对这条铁路的重视,这甚至直接关系到明年总督府是否能够顺利迁入大连。397公里的铁路,在其它任何地方工期少则需要两年,而对于已经易名为“东北铁路总公司”的公司来说,却只有不到18个月的时间。

    “请大人放心,十八个月内,铁路一定会投入使用!”

    蔡锦章的回答让唐浩然略微点下头,一万战俘、五万劳工,相对应的还有一千名因伤残退役的军人,在过去的一个半月中已经进入这片工地。而他们依然采用在朝鲜屡试不爽的分段施工,397公里铁路被分成了数十个施工段,而工期最为耗时的铁路桥建设上,其更是已经于路基同时施工以保证工期。

    18个月,至少能够连忙关内以及朝鲜并于辽宁初步建起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而这是东北。准确的来是辽宁地区工业的基本前提。无论是抚顺或阜新的煤亦或是本溪的低磷铁,都需要铁路运出,至于千百万移民亦需要经过铁路转运至少东北各地。

    “锦扬,这铁路直接关系到整个东北的将来,按计划,从今年开始,在未来十年中,咱们要组织两百万户。一千万人移民东北,充实边疆人口,若是没有铁路,十年移民两百万户无疑就是空谈……”

    唐浩然一边走,一边向蔡锦章解释着铁路对于东北的重要性,而移民两百万户,这是府内就移民问题初步达成的共识,不过共识也仅限于“两百万户”以及“移民应以家庭为单位”这两点,前者是数量上的要求,后者则是为了东北的长治久安。历史上闯关东大都是男人先行。这些孤身闯关东的人,因无家眷拖累自然也就无所顾忌。久而久之其中一些头脑灵活,擅长打架斗殴的人开始了抢夺,渐渐地打砸抢成为了这些人的职业,由此又演变为土匪。

    相比于放山伐木亦或是垦荒种地,土匪这个职业无疑更轻松,更自在,就像曾于东北土匪中流传的那首歌“当响马,快乐多,骑着大马把酒喝,搂着女人吃饽饽(乳、房)”。这都是有实打实好处的。但如果有家眷相随,壮丁成为土匪的可能性自然随之降低。再则家眷移民亦将有助于屯垦点的建立,有助于未来的征兵。

    “请大人放心,我等一定争取尽早完工!”

    心知铁路重要性的蔡锦章连忙向大人表述着决心,而在另一方面,他未尝不知道,在铁路公司中,公司聘请的数百名日裔铁路工程师正在挑战着像他这样的留美幼童出身,半路出家的铁路工程师的地位,而东北铁路的筑建,就是某种程度上的竞争。

    无论是在公司,亦或是总督府中竞争是无处不在的,而现在最为激烈的竞争却存在于华裔职员与日裔职员之间,情感上前者自然更为亲近,而在专业方面,即便是作为竞争对手,蔡锦章亦不得不承认,那些日裔工程师的专业素养极为优秀,而且从事工作时亦极为认真可谓是一丝不苟,其敬业心尤令人佩服。纵是在心底暗自与其较量着,却又不妨蔡锦章于自己主持的大奉线上使用十数名来自日本的铁路工程师担任要职。当然,这却是为了主持京奉线修建工作的日裔工程师竞争的需要。

    在蔡锦章离开后,已经进入工地的唐浩然便在工地工棚中走着,昏暗的光线从一个个帐蓬的布缝里溜出来,透过那布缝可以看到帐蓬中酣睡的劳工,这是普通劳工的营区,在不远处,还有俘虏营,关押着被俘的旗兵。

    当然俘虏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对于东北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从关内如山东、安徽、江苏、河北等地招募的劳工,他们现在是工地上的劳工,将来则会成为工厂中的工人或者城市居民,而他们又会带着乡邻来到东北,成为为人信任的“宣传机”。

    看看表,已经是凌晨一点钟多了,可是在这个时候,帐蓬里却偶尔会传出咳嗽声、哈欠声、板凳的响声和杂乱的说话声。依然还有些人没有睡,实际上纵是疲惫不堪,在工地上仍然会有一些人睡的很晚,会有些人忍不住在帐蓬里推着骨牌,赌耍着小钱,对于这些工人来说,这或许是他们唯一的娱乐活动了。

    偶尔的会有一些输掉身上最后一个铜板的工人从工棚里陆陆续续走出来。他们的神情疲惫,有的声音沙哑,有的眼里布满血丝,有的心事重重,有的眉头拧起,肝火挺盛……大伙一出工棚,都不约而同的望望天空,打着哈欠,然后骂上一句,似乎是为自己的运气抱怨着。

    最后,从一个大帐蓬里走出来,是一个身形粗壮的劳工,与普通的劳工不同,他的劳工服上带着中队长的领衔。

    这是源自朝鲜时期的习惯,通过在劳工中推行军衔来确定劳工群体中的阶层,进而维持劳工群体中的纪律,令其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实际上就是半军事化的劳工团体。这个中队长左手提个藤制的安全帽。脚上穿着双牛皮靴。显然是军用靴。裤筒挽在膝盖跟前。身上有水泥味。泥土味还有浓浓的烟味。

    瞧那模样和工地上个挑土筐子的劳工没有什么区别,可那中队长的领衔却告诉别人,他是一个工段的负责人,手下指挥着三个小队一百多名劳工,甚至就在他的腰间,还能看到的装着转轮枪的枪套,这一切都在表露着他于劳工中与众不同的地位。

    不过他走起路来却是一瘸一拐的,瞧着他走路的模样。唐浩然隐隐猜出他的身份,也许是一个退役的士兵,许多因伤退役的士兵被安置于工地上,负责指挥工人。

    “奶奶的,一个月的饷钱,全他娘的输了……”

    可他的话未说完,待借着月光瞧着不远处走来的那个穿着军装的青年时,那双眼睛便猛然一瞪,那脸上全是不可思议之状,突然。他把厚敦敦的右手举起,就在他将要说话的时候。唐浩然一边走一边笑着制止道:

    “行了,这大半夜的,就免了吧!”

    心知这个劳工队长认出自己的唐浩然接着说道。

    “怎么样?从部队上到了这里还适应吗?”

    总督大人的询问让赵富的心底一热,那脸上全是感激之状。

    “适应,适应,那能不适应!若不是长官的赏赐,我这个残废不定……”

    可他这话还没说完,一旁站着只当这年青人是中队长旧时长官的劳工便开口说道。

    “好了,中队长,你平常不是成天的抱怨着,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日子,这成天睡着帐蓬又算是啥个事嘛!”

    工友们的话让赵站在总督面前的赵富神情一窘,面带感激状的他,用力吸了一口气,想说什么,却没有张口。当兵吃粮的粮子,伤了残了搁过去没人问,现在大人非但问了他,还给他安置了这么一份一个月拿7块大洋的工,他又岂能不感激。

    “嗯,确实,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确实是个日子,这风餐露宿的……”

    确实不是什么好日子,但凡有点盼头的人,又岂会愿意成年积月的餐风宿露的过日子?难怪眼前的这个老兵会有些抱怨。

    对于退役老兵的安置,府中秉持的原则非常简单,适用者转作警察,甚至因为警力的不足,还特意令两千五百余名官兵退役,以充实地方警察力量,而那些刚刚伤残得复的官兵中,有很多因文化、训练等各方面的原因,甚至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俘补兵”,所以大都被安置于劳动团或者垦殖团。

    而这种安置显然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就像眼前的这位,相比于餐风宿露的铁路工地上,他更渴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至少是那种正常的生活。

    看着面前神情拘谨的的退役伤兵,唐浩然想到那些相比于安置,退役的“俘补兵”更希望领取十个月的安置饷回到家中的事例,便用开平缓的口气问道:

    “来,和我说说,若是不在当劳工,对将来你还有啥打算?”

    在大人同这几名劳工说话的时候,跟在身边的则不声不吭地的吩咐随行保镖从一旁搬来了一个马扎,然后又在空地中用升起了一堆篝火,然后十几围坐在篝火边谈了起来。

    “种地!”

    没有任何犹豫,面对总督的询问,赵富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甚至有些期待的看着总督大人,轻言轻语而又不太自信的说道。

    “长,长官,俺过去在山东老家的时候,就是庄户人家,虽说现在腿脚不灵活,可俺核计过,这几年俺也攒了几十块钱,东北这地方,地多……”

    提及“地多”时,他双用期待的眼神朝着左右看了一眼,那目光中充满了对土地的渴望,这种对土地的渴望早在过去的数千年间便刻进了国人的血脉之中。

    “俺想置下几十亩地,再置头马,至多也就是一两年的功夫,到时候这日子自然也就不用愁了,再托人从老家娶房媳妇儿……”

    像是生怕大人恼怒似的,赵富连忙说道。

    “长官,俺不是不想给大人效命,大人对俺们那是恩重如山,可俺总归是个废人,不想,不想拖累了大人,现在俺还能干动活,还能对得起那饷钱,若是将来干不动了……俺要是种了地,那,那不吃官府的兵饷不说,还能交税纳粮,……”

    这似真似假的一句话传到唐浩然的耳中时,他望了望既紧张而又期待的赵富,好一会才说道。

    “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那才是日子啊……”

    一声感叹,唐浩然眼睛直盯着面前的这些劳工,神情凝重的问道:

    “若是没错的话,你们也是这么想的吧?”

    “那是,长官,要不是想过这日子,俺们就留在老家了,还用到东北来!”

    “可不就是这个理儿,干上几年,在东北这地方置上十几亩田,那日子……”

    (弱弱的求一下定阅和月票,说实话,作一个写手,真的非常悲剧,每天拼命将几乎所有时间都用码字,完全没有时间陪妻儿,所为的一是自己那么点爱好,二则是那么一点辛苦费,而有些盗版网站的流量甚至大过正版的流量,让无语情何以堪,您的每一分定阅、打赏、月票,以至点击、推荐,对无语而言都是莫大的鼓励,都是无语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谢谢您的支持,正是你们的支持陪伴着无语度过一天又一天!再次拜谢!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150536833欢迎你的加入))(未完待续。。)

第16章 总督府(第一更,求月票)

    (现在几乎每一章,求定阅和支持已经成为了惯例,实在是迫于无奈啊!现在盗版太过猖獗,这正版的流量都比不过盗版,让人情何以堪!在这里无语想再一次感谢一下支持正版的读者,您的每一个点击、推荐,定阅、打赏以及月票,对无语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正是在你们的支持下,无语才一路坚持至今!拜谢!)

    绵绵秋雨中,总督府外卫兵持枪而立,虽说雨水不时顺着帽檐滴在卫兵的脸上,可那门神样的面孔没有一点表情的变化。当一名军官通过敞开的辕门时,卫兵只是略扫视一眼,依是纹丝不动的站着。

    这座曾经的盛京将军府现在已经易名为总督府,以未来的规划中,东北的总督府行辕所在应为大连,但因为大连城尚处规划建设中,现在的总督府行辕却设于奉天,而这座总督衙门则是东北三省的心脏。毕竟从东三省建省时,这东北三省便与内地不同,东北三省虽已建省,但其却未设巡抚,仅设民政长官,而三省总督与民政长官则是事实上的的“上下级关系”。

    而在东北三省总督的职权构建上,从一开始,作为设计者的唐浩然便将自己的权力凌架于国内其它的总督,在他设计的总督职权中,除重大外交事件须由其同意后上报朝廷,交总理衙门以及议政会“咨商协办”外,三省以及朝鲜财政、兵权及一切内治之事,均由东三省总督一人负责,从而令总督的方针、政策绝不至于牵掣。甚至亦正因如此。总督府才设于大连。这是出于“总督不专驻一省,随时巡视各地,分类指导,统一部署”的需要。

    当然,现在受困于大连城市未建以及铁路未通的现实,这东三省总督府依然临设于奉天。

    但这样的制度设计,抬高了东三省总督地位,扩大的总督的权力。准确的来说东三省总督的权责,与西方的殖民地总督更为相近,恰如同总督府下设的诸如总务部、内务部、度支部、农商工部、司法部以及警察部等机构一般,在一定程度上,这总督府几乎等同一个国家的内阁。

    正因众多机关云集于总督府的现实,才使得每日总会有许多文职官员进出总督府,千百名官员的云集此处,只令这总督府显得极为拥挤,某些科室甚至不得不十几人挤于一间办公室中办公,而农工商部殖产局正是如此。

    相比于倍受关照的工商局。殖产局在某种程度上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以至于殖民产局三十余名官员只挤于三间办公室中办公。即便是作为农务科科长的加腾敬一,这会即只能同同事们挤于开放的办公室中,完全没有任何自己的空间。

    不过虽是如此,他却依然在完善着手中的方案,作为总督府中少有的日裔官员,加腾素来都有“敬业”之名,在主持的垦殖事务期间更是与垦殖劳工一般餐风宿露,而正是参与主持垦务的一个月,使得他比其它人更了解垦殖,更了解其对于东北的意义。

    “……名义上东北有700万人,可实际上,根据目前统计来看,东北三省人口不超过600万人,奉天人口应在400至450万之间,黑龙江与吉林人口应在150万左右,如此广阔的土地,如此稀少的人口……啧啧……”

    感叹中,加腾敬一把声音微微一提,看着面前的程世绩说道。

    “如此一来露国人若是不生出野心来,那可真就奇怪了!”

    尽管加腾敬一说着一口比程世绩还要流利的南京官话,可在言语中却依然带着日语的习惯,如对俄国的称呼。

    “所以,移民实边就是当前唯一的选择,部里才会主张移民实边抵御沙俄的侵略,而且亦能依靠民垦增加收入!”

    移民实力是现实之需,而后者则是现实之利,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主张全面放垦的一方,正是基于民垦之利,在他们看来大规模自由放垦不仅能为政府带来巨额田赋,而且还能带来数千万“土地登计费”,这正是“债台高筑”的总督府所需要的。

    “部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