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贼-第3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娑猿济侨浩鸲ブ湎鲁】上攵

    李侍问几乎是含着一腔老泪哆哆嗦嗦的写完了致仕表文。一想到倾其一生深耕官场,居然只落得这个下场,他再夜忍不住老泪纵横。

    但世界就是这么残酷,有人官场得意,有人就必然官场失意。当官的既然享受到了为官时的权势和风光,也必然要承受权力斗争落败后带来的苦果。

    如此,李侍问便成为了继周延儒与范复粹之后第三个被赶出了内阁的老臣。

    内阁的形势让李信的亲信们大感精神振奋,多年来被这帮老家伙压制的元气终于一次都发泄了出来。

    周延儒还好点,这位首辅上台以后,公然与镇虏侯和三卫军为敌的次数不多,最解恨的是范复粹与李侍问灰头土脸的下台。

    李侍问与李信的过节大家都众所周知,而今这个老家伙被赶出了朝堂,放眼内阁之中,能够与镇虏侯为敌的人已经一个都没有了。

    天子未病倒之时在位的宰辅如今已经只剩下了刘宇亮一人,而刘宇亮曾与李信的关系不错,并且在重新入阁之后,一直保持低调,对朝局向来不发一言。

    另外,还有杨嗣昌虽然也为内阁大学士,但他先有不臣之心,拒绝率军北上勤王,已经失去了周皇后的信任,也难以对朝局施加影响力。

    现在内阁中比较活跃的就只有刚刚年及而立的状元魏藻徳,不过却因为年资浅薄毫无根基,甚至连李信都多有不如。还有一把胡子的礼部尚书蒋德璟,此人是三朝老臣,只可惜心思却与名声大不相符,一直与魏藻徳站在同一阵线上,弹劾周延儒、范复粹与李侍问时,两个人均同声同气。

    以前还有个洪承畴,在朱由检未病倒时就已经下令将其锁拿入狱。是以,在李侍问辞相后,内阁中就只剩下了四位辅臣,分别是刘宇亮、李信、蒋德璟与魏藻徳。

    李信的一干亲信忽然发现,镇虏侯于内阁中的地位竟一夜之间变得举足轻重了,发言权与从前相比也不可再同日而语。

    出于对文官排斥的本能,他们对蒋德璟和魏藻徳也持着深深的防备态度,甚至有人提议将刘宇亮拉拢过来,将这上窜下跳的一老一少也赶出内阁,到时诺大的内阁就剩下两个人,镇虏侯说话岂非一言九鼎了?

    李信却将部下们一通呵斥,眼看着大战在即,两日后就是决战的日子,还有心思搞朝堂争斗?

    不过,事情就在次日一早发生了逆转,魏藻徳与蒋德璟再次联名向周皇后上书,提出人无头不行,内阁没有首辅亦寸步难进,因此谏言,以李信为内阁首辅,总览国事。

    此议一出,立时朝野上下尽皆哗然。皇明自立国以来,内阁首辅还没有不是进士出身的,让一介马贼出身的李信进入内阁已经是破天荒,现在居然还要让他做内阁首辅,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然则,私下腹诽议论者有之,公然跳出来反对的却一个都没有,甚至还有部分官员也跟着纷纷上奏附议。

    这时距离对清军决战只剩下了一日功夫,就在大多数人决定观望之际,向来沉默少言的内阁大学士刘宇亮竟也出面上书,附议魏藻徳与蒋德璟二人的上书。

    刘宇亮的出面就像导致大堤决口的最后一块石头,反应过来的官员们,竟在一日之内纷纷上书,奏折就像雪片一样飞进了紫禁城文华殿的暖阁之中。

    面对数百封上书奏折,一向沉稳的周皇后也难以淡定了。

    太子朱慈烺却认为民心所指,当允准就是,否则岂非伤了大臣们的一片拳拳之心?

    面对儿子天真的想法,周皇后气的哭笑不得,有心狠狠教训太子一通,却又生生的忍住了。

    群臣们风口一致转向了镇虏侯李信,周皇后不但没有半分欣喜,反而遍体生寒,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

    周皇后看了一眼虚掩的暖阁门,她不知道这门外的内侍宦官究竟有几个可以值得信任,如果今日教训了太子,万一被哪个泄露出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实在难以预料?

    自从丈夫朱由检倒下以后,周皇后失去了挡风遮雨的坚实臂膀,今日直接面对汹汹压力,才理解了丈夫这十几年来所承受的压力与痛苦,难怪生生将一个温文儒雅的年轻人逼成了多疑而又喜怒无常的怪人。

    周皇后不禁叹了口气,世人都说皇帝好,为了那把椅子争的头破血流,父子兄弟相残,可只有身在其位才知道这种高处不胜寒的痛苦。放眼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自己的敌人,没有一个人是值得信任的。

    她唯一可以指望和依靠的太子朱慈烺,还是个生性天真没有城府的少年人。难怪朱由检曾“有太子恐不胜任”的评语。

    “母后,母后,究竟同不同意让镇虏侯做内阁首辅啊?”

    这时,周皇后一双冰冷而又如水的眸子里才流露出了些许暖意,轻扶着太子朱慈烺的后脑。

    “当然要同意,镇虏侯有定乱之功,做大明的内阁首辅实至名归!”

    就在李信已经成为朝野议论的中心之时,他已经身在南城的新兵营中。秉承周皇后的懿旨,京营新兵就此成立,兵员全部由京中各户的良家子所选,而且全部按照新军模式统一训练,经过初步筛选,组建了整整一个师的新军。

    李信以新军之法训练京营新军,这一点遭到了一众心腹的反对,新军乃三卫军的杀敌利器,岂可轻易授予朝廷?万一哪一天朝天卸磨杀驴,岂会有他们的好果子吃 ?

    李信对这种说法不屑一顾,在他看来,一支军队有没有战斗力不在他们手持的武器,所用的战术。

    不论战斗力多么强悍的新军,交到那帮只知道耍嘴脾子,整日里勾心斗角的文官手中,最终都要被折腾成一群软脚鸡。

    但是这支新军连基本的训练都没有完成,一日后的野外决战便不可能让他们配合参与,顶多只能维持一下北京城中的治安》

第九百四十三章:迷茫

    周皇后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了李信身上,在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夺位的危机时时如影随形,她这么做绝不是出于本心,但又有什么法子?

    这个女人今年还不满三十岁,她来到丈夫朱由检养病的寝殿,殿内仍旧弥漫着瘫痪病人特有的那种骚气。

    “狗奴才,都拖出去打五十板子!”

    周皇后突然间毫无征兆的爆发了,跟在身侧的内侍宦官都傻了眼。这寝殿中的内侍宦官可都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身边的亲信,也是天子病倒前最亲信的人。现在要打杀他们,哪一个不是胆战心惊?

    “都要做反吗?”

    有一名宦官不知何故竟然顶撞道:“奴婢不知犯了何罪,要被打杀。”

    寻常人承受十板子就要皮开肉绽,二十板子骨断筋折,若结结实实打上五十板子,就算不死也得落下残疾。

    周皇后冷笑道:“狗奴才闻闻,万岁寝殿内,到处弥漫着的,都是什么味道?”

    说罢又对身后的内侍厉声喝道:“还愣着作甚?都拖出去,拖出去……”

    奴才就是奴才,就算有理,也不该顶撞手握生杀大权的主子。

    寝殿内的宦官十有其八都被拖了出去,片刻之后外面就传来了阵阵杀猪样的惨叫。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面无表情的跪在冰冷的地面上,仿佛刚刚发生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发泄了一阵的周皇后脚步踉跄的来到丈夫的病榻前,掀起了厚厚的帷幔,那个熟悉无比的人出现在眼前。

    苏醒后的天子听到了动静,迷茫的眼神转向周皇后,突然咧开嘴,傻笑了起来,嘴巴翕动,喉头上下咕哝着,含含混混的不知在说些什么。

    山一般的丈夫突然变成了半瘫的傻子,大明朝的千钧重担全部压在了这个年轻女人身上,周皇后心头的压力与苦楚可想而知。她本想到丈夫的寝殿来寻找一下慰籍,然而面对此情此景,再也忍不住,泪雨滂沱。她宁愿朱由检还是那个刚刚中风的丈夫,从没醒来,从没变成过傻子,哪怕在昏睡中突然死去,也比现在要强上百倍,千倍。

    丈夫山一般的形象,骤然在周皇后心里崩溃垮塌,也击碎了她最后一丝伪装的坚强,面对糜烂如斯的内外朝局,已经彻底乱了分寸。

    多尔衮的清军就在城外,明日就是决战之时。沈王就像一匹阴冷的豺狼,时时在黑中窥伺着,要夺取属于丈夫的皇位。明日一战若获胜,夺位危机自可迎刃而解,可她又该如何封赏战功赫赫的镇虏侯?

    晋封国公已成定局,但今后岂能再无战事?功高到无可再赏之时,难不成还要封一个异姓王?

    啊……啊……

    床榻上半瘫的天子陡然声音奇怪的叫了起来。这时,一直跪在地上的王承恩才从地上起身,小步快走来到榻前,掀开盖在朱由检身上的锦被,一股臭气扑鼻而来,竟是失禁了。

    周皇后浑浑噩噩的逃离了丈夫的寝殿,她想去文华殿暖阁,但是太子朱慈烺因为忙碌了一夜又刚刚睡下,是以便在宫禁中漫无目的的走了一圈。

    在途径东华门时,她竟突发奇想,不如去新军军营看看,都说镇虏侯李信善练兵,练出的兵能打的鞑子屁滚尿流,倒要看看他是有三头六臂吗?

    按照明人惯例,女人是决不允许到军营中去的,就算皇后也不能例外。然则,现在的周皇后已经是紫禁城中的主宰,更何况她还刚刚打杀了十几名宦官,又有哪个不开眼的敢于阻拦?

    ……

    就在周皇后銮驾赶赴南城军营的同时,一个神神秘秘的身影进了范复粹于内城中的府邸。

    范复粹被赶出内阁以后,因为清军围城没有能够按例返乡,滞留在了北京城中。将其赶下台后,周皇后也保持了胜利者宽容大度的姿态,允许他在京中府邸闭门思过。

    “老爷,有客到!”

    范复粹仿佛早就知道有人即将到访一样,竟激动的从太师椅上站了起来,“快,将客人带到书房。”

    片刻后,神秘人出现在范复粹的书房中。

    “阁老安好!”

    “好,好,快说,令家主究竟态度如何?”

    神秘人沉吟了一下,回答道:

    “鄙家主为了大明江山社稷自是愿意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然则请恕在下直言,阁老已然失势,不知还有几分成算?”

    面对质疑,范复粹不以为忤,反而强作一笑。

    “老夫已经与周阁老联络多日,京营总兵顾平虏是他的旧部,手握九门兵权,只要时机合适,振臂一呼自可成事。”

    神秘人思忖片刻,郑重道:

    “既然阁老已有成算,不知肯否安排在下与顾军门一晤?”

    范复粹双掌交击,“自无不可!”

    送走了神秘人以后,范复粹立刻安排亲信家奴往周延儒府中联络。周延儒是从内阁首辅位置上被周皇后赶下台的,是他们这几个老家中最大的失败者,自然也不甘心就此永远退出了大明朝的官场舞台。

    不过,范周二人的目的一致,然则初衷却大不相同。

    周延儒阴损奸诈,是个地地道道的奸臣,所作所为也是为了一己之私。范复粹却耿直一生,而今为了大明朝的江山存续,连数十年来秉持的私德准则都抛开不顾。

    在范复粹看来,周皇后依靠李信平乱,无异于与虎谋皮,此子生有反骨,一旦成事,朱冠李代将不远矣。两害相权取其轻,因此他宁可与觊觎皇位的沈王合作,就算当今天子的皇位到了沈王一脉手中,这江山毕竟还是朱明的江山。

    可如果让李信那个马贼坐了江山,便真的是亡天下了!

    ……

    周皇后抵达城南军营,李信得到禀报后,大为惊讶。他倒不是因为对方是女人而心有忌讳,实在是想不通周皇后突然出现在军营的目的。

    新军刚刚遴选完毕,正在进行最基础的队列训练,这些城中的良家子显然不如淳朴的乡野山民好管理,很多人身上都养成了油滑之气。

    因此,这第一日训练中,屡屡违犯军规,受到惩罚的人数之多,已经严重影响了训练进度。

第九百四十四章:决战前夕

    为了应付周皇后的突然到来,李信不得不拿出前一世应付领导的门面功夫。这些刚刚招募的良家子弟虽然出身很好,但是绝大多数却都或多或少的抱有悲观情绪。

    也许是多年来朝廷屡屡败仗,这些家住京城的子弟们早就习以为常,在这清军围城的最后时刻应招从军,在他们眼里根本不是什么保卫家园,只是无谓的送死而已。

    试问,这样一群人,就算被送上了战场,又怎么可能是身经百战的清军对手?只怕就连张李流寇都打不过。

    好在城中有李信曾调了一个方阵步兵团进入北京作为教导团使用。正好此时拉出来充充门面,摆摆样子。

    队列与受阅是老三卫军的看家本事,李信将周皇后引入校场观兵,一列列整齐的火枪兵与长枪兵鱼贯从观兵台前经过,脚步踏地咄咄之声仿佛数千鼓槌齐齐敲下抬起,震天的口号回荡在校场上空,久久不绝。

    周皇后毕竟是一介妇人,何曾见过这等气壮山河的声势。她所有关于军队的印象都是来自于书中,无非是将有勇谋而兵不畏死。然则这些死板的文字又怎么能抵得过眼前千人同臂,千口同声的震撼呢?

    皇城禁军是周皇后见过最多的武人,但是和眼前这支千人队伍比起来,直有天上地下之感。

    “好一支虎狼之师!”

    周皇后忍不住赞了一声,在此之前,她对李信的信心究竟出自哪里深感疑惑,可在观看了千人受阅步卒的演练后,底气竟也空前的升腾起来。

    “镇虏侯,北京城外还有多少这般勇士?”

    “启禀殿下,足有五万之数!”

    李信并没如实相告,而是夸大了数倍,其实目前聚集在北京城附近的三卫军不过一万七千余人,但为了增加周皇后的信心,只能如此而为。

    此时的周皇后暂且抛却了对这位年轻侯爵的不满,一时间亦是豪气满满。

    “好!”三卫军战力不俗,以五万人对阵清军,就算不胜,也有**成的把握稳居不败之地。只要北京保卫战打的不太难看,就不会给沈王可乘之机。

    “京营新军招募几何?”

    “暂定员额一万两千人!”

    周皇后两颊不知撇了一下嘴,两颊有些发红,不知是吹了冷风的缘故还是心中兴奋所致。

    “一万太少,再招,征召十万人!”

    “谨遵殿下懿旨!”

    送走了周皇后,顾平虏在李信身后阴恻恻道:“妇道人家果然是头发长见识短,再招十万人,京城里哪还有足够的粮食养活这么多窝囊废!”

    继而他又问道:“镇虏侯不会真有扩招十万人的打算吧?”

    李信道:“大庭广众不能驳了皇后的脸面,一会上书陈明详情也就是了。”

    顾平虏附和道:“镇虏侯明断,不过咱们这位皇后比起天子来,也算是从谏如流,心怀厚道之人了!”

    李信不再说话,紫禁城那把椅子岂是寻常人可坐的?就算心地再善良的人,想坐的安稳了,也得把自己练成铁石心肠。如果说她现在还能心存厚道,也并非不实,不过时日久了以后,若还这般厚道,只怕早就丢了紫禁城中的那把椅子了。

    当天,周皇后以监国太子的名义再次下旨,晋镇虏侯李信为太傅兼太子太师,领兵部尚书衔。同时,又罢免了三个反对李信领京师之兵的给事中。

    周皇后此举等于态度鲜明的向天下做出姿态,将力挺镇虏侯李信掌兵与满清决战。由此之后,朝野上下杂音尽皆消失。

    范复粹与周延儒之间的书信往来,也在这一日间加剧频繁。两位致仕阁老府邸间,家奴往来频密,这一非同寻常的举动很快就引起了顾十四广布于京城大街小巷密探的注意。

    顾十四得到了禀报之后,冷笑三声,面前桌案上还放着一封未及拆开的书信,信封上空无半字没有收信人与落款。这是周延儒刚刚遣了家奴,通过层层关系送到京营之中的。

    一封信如此大费周长的送到顾十四手中,其用心不言自明。

    当顾十四亲自将这封书信与密探的密报送到李信面前时,李信叹了口气,树欲静而风不止。他有心放过这几个老头子,并不像落井下石,但这些人不甘寂寞,竟又在背后搞小动作,那就别怪他翻脸无情了。

    “先不要惊动他们,多派人手,密切监视,只等原形毕露,证据确凿,将这些人一网打尽!”

    顾十四道:“明日就是决战之日,万一他们……”

    李信摆摆手道:“书生造反三年不成,这些文官搞权谋无出其右,若想搞政变那就是不自量力,但有异动,可提前应对!”

    顾十四领命而去,李信收拾齐备,准备连夜出城,对已经集结待命的三卫军做最后训话。

    然而就在此时,军报忽至。位于京师之北的大批清军有调动迹象,且意图不明。

    此时已经天近黄昏,李信登城观望,果见远处一片雾蒙蒙间,清军在频繁动作。再看城下关厢,昔日的热闹繁华早就消失殆尽,入眼的只有残垣断壁以及覆盖在上面厚厚的积雪。

    这让李信想起了崇祯十一年的那个冬天,城外的关厢还有成片的完好房屋,百姓们匆匆逃离,几家灶台上甚至还摆放着未及收拾的碗盆。

    鞑子退去以后,北京城外的关厢甚至还一度恢复了昔日的繁华热闹。然而清军的这次入寇则比往年更加残暴了,在刚刚抵达北京城下时,就一把火将所有的房屋付之一炬。所有能够看到的人丁妇女一律俘获,老人不堪使用者全数杀掉。所过之处,几乎寸寸焦土。

    由于清军的频繁调动,李信不得已放弃了出城的想法。毕竟现在一身担千钧重担,多少人的身家性命都指望着他,不能再向从前一样时不时就亲自以身犯险。

    作战计划早在数日之前就已经拟定,其间更经过了数次兵棋推演,就算做不到万无一失,准备之充分在三卫军历次大战中也堪称无出其右。

    李信抬头望着烧成火红色夕阳,片刻后转身大踏步沿着甬道下了城墙。

第九百四十五章 决战与阴谋

    寅时初刻,夜深如墨,北京城南十里,三卫军新军第十一师已经全部整装集结完毕,指挥使顾全有目光中流露着大战来临之前的兴奋。

    “兄弟们,与鞑子决战的时刻到了,斩将立功的时刻到了,你们期待吗?”

    “杀尽鞑子,生擒多尔衮!”

    回应声如山呼海啸。

    作战计划早在两日前就已经送到了十一师指挥部,两年之前顾全有还是长江边靠捕鱼为生的渔民,那时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有今时今日指挥千军万马,决战于北京城下的一天。

    “出发!”

    随着行军的命令逐级传达下去,近万人的队伍在黑暗中隆隆推动。为了达到袭击的突然性,全军熄灭火把,摸黑夜行。为了这次夜行,顾全有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摸清行军路线上。

    大军沿着既定路线次第前进,经过了半个时辰的急行军以后,北京城墙已经遥遥在望。这时,顾全有下令大军缓慢推进,与此同时侦骑四处,探查清军是否有所异动。

    一处无名高地上,顾全有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清军大营一切如常,虽然白日间进行了大规模的调动,但显然只是示威的举动。

    突然,一名作战参谋急指着黑暗处灯光点点的清军大营。

    “清军大营火光大起!”

    顾全有心中一紧,又连忙举起望远镜在黑暗中费力的观察着。只见清军大营中火把灯光次第亮起。

    糟糕,还是被清军察觉了动向。毕竟万把人的规模绝不算小,即便是在黑暗中想完全彻底的掩盖踪迹,也是极为困难的,除非对手蠢到了家。

    清军显然不是蠢货,顾全有心道,如此也好,那就提前发起进攻吧。

    按照计划,他要等余下的三卫军旧军兵团进入作战位置,才正式发起进攻。但是事情的变化总是超过预期,说不得只能提前进入决战了。

    “炮兵准备,目标清军大营,炮击!”

    新军装备的加农野战炮比起以前的老野战炮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已经装备了爆破杀伤效果更好的开花弹。炮弹落点之处,不论人马牲畜,房屋栅栏一概都能轰的稀巴烂。

    轰轰轰!

    陡然间,地动山摇,巨大的炮响此起彼伏,好像整个世界瞬间就到了世界末日。

    三卫军新军更加重视对火炮的使用,仅仅顾全有的新军第十一师就拥有各式火炮一百多门,每一次齐射发出的火光就能照亮半边夜空。

    在顾全有的视野中,原本还井然有序的清军大营立时就一片狼藉,火光在胡乱的蔓延着,炮轰点着了帐篷与与易燃的木质围栏,无数个人影惶惶然乱动着。

    这种炮击的效果早在朝鲜时,顾全有就就已经见过,今时今日,因为有了这种火炮战术,步卒们仅能在铺天盖地的炮火覆盖之后再冲上去拣一些残羹冷炙。

    ……

    北京城头,值夜的将士们听到此起彼伏的隆隆炮声都不免心惊胆战。这些京营出身的明军虽然也见识过神机营的火炮,但比之今夜的场景骇人却简直有天上地下之别。

    “将军,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卫军?他们请来了雷公电母不成?半边天都被照的通亮!”

    京营的游击将军也何曾见过这等场景,但又为了不至在属下面前丢了脸面,只能硬着头皮答道:

    “慌个甚来?三卫军也是明军,能请来雷公电母岂不更好,省得咱们和鞑子硬拼,都妄自送了性命!”

    重任连声附和,都暗暗祈祷着三卫军今夜一战能赶走鞑子。

    “噤声,噤声!镇虏侯来了!”

    得到了决战打响的消息,李信又如何能够安枕。带着一干部将踏上了北京城头。不过与寻常时不同,一直紧随在他左右的顾平虏却没见踪影。

    此时的京营将士中多有传闻,这位京营总兵曾经背叛过镇虏侯,别看两个人现在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

    今夜此人的缺席似乎也印证了这个传闻。

    实际上,顾平虏此时也无暇分身,因为他受了镇虏侯之命要去见一个人。

    这个人正是被罢黜的前内阁首辅周延儒。

    “顾将军来的正好,诸位阁老也都在,说说京城外的局势吧!”

    顾平虏平静的扫了一眼密室中的诸位。范复粹、李侍问、还有几个他眼熟却叫不上名字的侍郎都赫然在列。

    “今夜之战是镇虏侯计划中决战,旨在毕其功于一役!”

    范复粹却很是担忧:“此等行径与赌徒何异?万一不敌鞑子,难不成还要大明一同跟着他赔进去不成?”

    “范阁老所言甚是,秦晋马贼出身,过惯了刀口舔血的日子,嗜赌成性,谁又能管得住了?当初如果在他未起之时将之剪除,朝廷又岂会有今日之危难?”

    李侍问跟着恨声连连,他与李信之间有着解不开的仇疙瘩,当年的火烧宅邸之辱若不雪洗,真真是死也难以瞑目。

    见气氛不对,周延儒赶紧说道:“现在不是口诛笔伐的时候,咱们就是要趁着李信那笑竖子焦头烂额之际,采取突然措施,一举将其剪除,为国除此悖逆奸贼,以正朝廷纲常!”

    范复粹与李侍问二人也赞同周延儒的说法,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了一直默不作声的顾平虏。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周阁老这一招棋布置的实在是绝妙,如今京城九门俱在京营掌握之中,只消一声令下,还怕那李信小竖子翻了天去不成?”

    周延儒摇摇头,“诸位请想想,秦晋自成名以来可曾听闻有过败绩?,没有!以老夫观察,此子鸿运当头,若是不小心谨慎,打蛇不死却被反噬,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顾平虏掷地有声。

    “京营各军该如何布置,全凭周阁老一声令下。标下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周延儒击掌赞道:“好,老夫就喜欢顾将军这等快人快语的性子。”

    他顿了一顿又骤然提高了声调。

    “即刻起,你调集心腹军兵,秘密集结,等待老夫命令,伺机铲除奸贼!”

第九百四十六章:灭明之心

    京营总兵顾平虏领命而去,在座的几位致仕阁臣眼睛里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成败在此一举,匡扶社稷之役便在今朝。

    范复粹又转向周延儒,“成国公朱纯臣世代为大明忠义之臣,天子在未病倒之前曾令其统领禁军,负责皇城守备。此人一直犹豫不定,若得他的支持,大事便已经成功了一半!”

    “还有洪承畴,这厮也不是省油的灯,亦恨李信入骨。不如将他从狱中放出来,以添助力!”

    一直没有任何作用的李侍问忽然插言,洪承畴就是因为针对李信使用了一系列不堪的手段,才被天子猜忌从而下狱。而且此人是他们这群人中唯一一个有过带兵经验的,若得相助岂非如虎添翼?

    周延儒击掌赞道:“李兄此言甚妙,老夫这就安排门生去疏通,行不行还要看天意!”说罢,他的目光转向范复粹,“朱纯臣奸猾小人,指望他为我等火中取栗那是妄想,料定此人必会作壁上观,不足为虑,只等顾平虏取得优势时,他自然便会见风使舵了!”

    “还有刘宇亮,一直从中作梗,何不趁此机会一并将其除去?”

    李侍问又恨恨然的提起了刘宇亮,刘宇亮在内阁中虽然没有权利,但一直零敲碎打,让他这个户部尚书很是添堵,再加上此人明里暗里都在偏帮着李信,便有意将此人也一并算在诛乱的范围内。

    范复粹却眉毛一扬,语气中颇为不满。

    “我等有今夜之举,乃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并非为了一己私怨,刘宇亮虽然与李信暧昧不清,却从未做过有损朝廷的坏事,岂能不问青红皂白一概而论?”

    “范复粹,你说清楚了,究竟谁为了一己私欲?”

    李侍问被戳中了痛脚,立时恼羞成怒,指着范复粹的鼻子质问。

    范复粹冷哼一声:“是谁还用范某明言吗?”

    眼见着空气陡然紧张,周延儒赶紧出面当和事老。

    “都静静心,今夜已经是最紧要关头,希望诸位能够暂且抛却异见,戮力同心,诛除国贼李信,匡扶大明社稷!”

    周延儒的话让在座诸位顿时肃容起立,同声低呼道:“诛杀国贼,匡扶大明!”

    ……

    明军大炮像犁地一样再清军大营中,反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