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血宏图-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亨利口的这个特殊的商人是谁?

    在黄埔饭店见到了其口中的商人时,约翰?斯利德尔终于知道了所谓的特殊是什么。

    她是一个女人!

    一个非常漂亮的,穿着得体的中式衣裙的女人。

    “你好,赵先生!”

    约翰?斯利德尔之所以会称其为先生,是亨利特意叮嘱的,眼前的这个商人,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商人,据说她与皇室有颇深的关系。

    “你好,特使先生!”

    流利的英语从赵紫玉的口中流出时,她特意打量了一下这个美国人。

    命运是什么?

    谁都说不清楚,但是对于赵紫玉来说,她却是深切的体会到命运的捉弄,曾几何时,她曾是山西提督,是那个人的敌人,而现在她又是什么呢?

    商人?还是?

    有时候,她自己都弄不清楚现在自己的身份,她并不仅仅只是负责赵家生意,在很多时候,她就像是个提绳木偶一样,受到那个人的控制,像赵家投资西北铁路以及其它的一系列的投资,都是受意于那个人,但这些生意现在看来,大都可以获得很极为丰厚的利润。

    他至少不会坑自己的儿子!

    赵紫玉总会如此提醒着自己,就像现在一样,尽管并不明白为什么那个人让她同这个美国特使谈一笔生意,但她相信,他不会坑自己的儿子。毕竟,他的儿子未来将是这一切的继承人。

    而对于赵紫玉来说,现在她只希望能够把这一切在将来都交给儿子,只有如此,才能够对得起死去的姐姐。所以,对于赵紫玉来说,她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把生意做好。

    比如说,眼下的这笔生意,对于公司来说,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更重要的是,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会给公司来丰厚的收益。

    作为一个生意人赵紫玉无疑是非常称职的,从与约翰?斯利德尔见面之后,在长达半个小时内,她都没有去谈这次见面的目的,毕竟,而只是谈论着一个话题,棉花,陕商长年经营布纱生意,这是众所周知之事,现在在陕西同样也有机器纱厂,所以,对于棉花自然也有一定的需求,但是对于约翰?斯利德尔来说,他现在的心思并不在棉花上,或许他可以在嘴上说着“棉花为王”,可是他很清楚,不是中国需要南方的棉花,而是南方需要中国。

    “恢复棉花的出口……”

    看着面前的这个女人,约翰提醒着自己,这个女人身份是极为特殊的,或许她不可以左右一些事情,但是如果她愿意的话,也许能够帮助自己进入帝都。在对方提出棉花出口提时候,约翰立即回答道。

    “我们从来没有阻止过棉花的出口,尽管在联盟内部有人支持棉花禁运,但实际上,现在是北方的封锁影响到了联盟的棉花出口……”

    这当然只是约翰的一面之词,在“棉花为王”这一观点的影响下,南方一直鼓吹着通过棉花禁运迫使英国介入,尽管联盟政府没有通过禁运令,但是南方的农场主们却主动的停止棉花出口,甚至生产,以迫使英国介入,当然,现在英国介入可能性为零,因为英国已经卷入与中国的战争之中,现在的英国当然不可能介入美国的战争。

    这对于南方来说不得不说是一场打击,但是却让约翰看到了新的机会与希望,他能够让中国成为南方的盟友,至少通过中国实现联盟在外交方面的突破,作为一名外交官,约翰非常清楚,对于联盟而言,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让联盟获得某一个大国的承认,只有如此,联盟才有可能得到其它大国的承认,从而摆脱现在的外交困境,最终一步步的获得来自大国的支援,正像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一样,首先谋求法国的承认,然后再获得法国的援助,如果没有法国的援助,就不会有美国的独立,现在同样也是如此!

    “我们相信,现在北方对南方的封锁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各国在联盟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贵国难道不应该为维持自己的商业利益而有所行动吗?而是像现在一样,放任联邦对联盟的封锁,我相信,贵国的商人,应该向贵国的政府提请,请求贵国政府保护自身的商业利益,而不是曲从于华盛顿的威胁!”

    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拜谢!铁血宏图群:150536833,欢迎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

第561章 商业利益(求支持)

    上午七点半,武汉三镇那充满烟尘的天空下,便响起了上工的汽笛声,此起彼伏的汽笛声一阵紧过一阵,一声盖过一声。如果从武昌城外的楚望台军械库中用望远镜看去,整个城市在这一刻都苏醒过来。

    现在的武汉三镇虽然已经不在是督政府所在,已经失去了中枢的作用,但是作为“九省通衢”之地,凭借着便利的交通,当然更重要的是凭借着当年作为督政府遗留下的工业基础,现在的武汉三镇早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样也是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这里甚至还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口过百万的城市,从当初的疮痍满目,城无余丁,再到今天城内居民百万,三镇居民不下两百万,只用了短短数年,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在上工的汽笛声响起的时候,成千上万的自行车这种多年前研制的新工交通工具,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城市阶层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尽管其价格高达每辆三十余元,但是仍然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毕竟,自行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市民阶层于城市中的交通问题。

    数以十万计的自行车在武汉三镇城区以及郊区的公路上蠕动着。车流和人流缓缓移动,从许多叉路汇集到干线上,然后再从干线分散到各家工厂里。

    汉阳兵工厂、通用机械公司、第一模范纺织厂、中央发电厂、武昌船舶工业公司……还有其他一些没有那么出名,然而也颇具规模的公司,已经开始了白班的劳动。现在的中国企业已经习惯了现代化的管理,工人们同样也习惯了白班、晚班两班倒的生产,每班十一个小时。

    十一个小时的工作或许繁重,但是这种受到劳工法保护的工作时间,却使得中国的工人相比于欧美各国的工人幸福许多,在那里工人们每天要劳动14至16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个小时,但工资却很低,而在中国,他们只需要工作十一个小时,而且每隔六天都有一天的休息时间,也正因如此,工人们一直都对皇帝陛下心存感激,毕竟,正是皇帝本人主张的十一小时工作制。

    因为煤炭粉尘的关系,所以用煤沥青与石子铺成的道路显得很脏,骑在自行车上的人们,正不断的踏着脚踏朝着工厂赶去,督促上工的汽笛声已经使他们麻木了,他们每天都会赶上六七公里的路,来到工厂,在工厂里务工。

    一但进入工厂之中,他们就立刻像一部机器一样开始转动,然后不停的工作,在整个工作过程之中,他们只有30分钟的午餐时间,以及六次三十分钟的上卫生间的时间,这是“科学管理”的证据之一,尽管中国并不是最早推行工业化的国家,但是早在多年前,就开始探索起了现代工厂科学管理的创新,从而令工场变成了工厂。

    在这一天,依如往常一样,以武汉三镇为代表的中国的工业齿轮正常的运转着,正常的转动着。

    在汽笛响之前一小时,作为汉口纱厂总经理太太的李淑芬便起床了,在家中的仆人准备早饭的时候,她便亲自给儿子们穿好衣服,他们是一对双胞胎,然后便督促他们读书,直到两个儿子们背完《千字文》之后,她才满意的点点头,尽管现在已经废除了科举,不过国学开蒙仍然大户人家的传承。甚至在很多人看来,这正是他们与寻常家庭的区别。

    在儿子们的喝着牛奶的时候这是从皇家中传出来的习惯。虽说陛下起于黄冈之后,虽说轻易夺取了湖北,可是战争却也留下了不少烈士的遗孤,于是陛下便创办了遗族学校,收容和培养战争中阵亡者的子女和亲属。为了养育这些遗族子弟,陛下便命人从欧洲引进数十多头黑白花纯种奶牛,生产出号称当时中国最好的牛奶。学校规定学生每天上午第二节课之后,必须饮一磅牛奶,可以说遗族学校中的遗族子弟都是喝着地道的鲜牛奶长大的。而遗族学校喝牛奶的风气,还影响了武昌城里的众多官绅之家,大家纷纷开始给子弟喝起了牛奶。现在这种习惯早已经成为一种官绅家庭比较普通的生活习惯。

    先看信,没有,然后便取出报纸来,扫了一眼散发着油墨味的报纸。李淑芬早就习惯了一些现代主妇应该做到的事情为丈夫准备好报纸,这是一个现代主妇必须要做好的事情,听说在贵族家庭,还有专门的仆人用熨斗熨报纸。

    因为丈夫是商人,所以《商报》应该放在最上面,当然少不了的还有《帝国时报》还有本地的《武昌日报》。现在这些报纸上总是有许多关于战争的消息,因为中华朝与英国正处于战争状态,即便是在《商报》上,与战争有关的新闻仍然占据着报纸的主要版面。

    但是李淑芬知道相比于中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他更关心美国发生了占领,不过有关美国内战的消息通常轮不上头版,总是挤在里页。在国家与他国处于战争之中的时候,谁又会注意到大洋对岸的那个国家发生的不值一提的内战呢?

    在李淑芬刚准备好报纸的时候,她看到丈夫走了进来,然后便坐在餐桌旁一边喝着粥,一边看着报纸。

    “煤炭的价格又上涨了!”

    看着报纸上的时价,王云丰的眉头紧皱着,嘴里不满的说道。

    “打了仗什么都跟着涨涨涨,钢铁在涨价,运费在涨价,煤炭也在涨价……”

    当然,棉纱以及棉布也都在涨价,战争刺激着一切,对于商人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并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因为现在一个更为恼人的问题正在困扰着所有的纺纱厂。

    “哎,这个月,从美国运来的棉花只有不到30万包,还不等到武汉,就被上海、广州的厂子给瓜分了,再这么下去,这工厂可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之所以王云丰会发出这声感叹,是因为现在因为美国内战的关系纱厂的棉花供应成了问题,一方面是爆涨的行情,而另一方面又是棉花供应不足,这如何不让他恼火。

    “老爷,既然这美国的棉花运不进来,为什么不买咱们自己的棉花。”

    虽说对于棉花李淑芬并不懂,但是在她看来,这美国的棉花是棉花,中国的棉花怎么可能就不是棉花?

    “你懂什么,美国棉花丝长质佳,国棉丝短质劣,而且棉中杂质极多、且未曾脱籽,生产多少有不便,虽说国棉价廉,洋棉价高,可若是算起来,真正用起来,价格倒也便宜不了多少……”

    就在他的嘴里这么说道着的时候,突然,在报纸的一端他看到一个豆腐块大小的文字,这块文字顿时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让他整个人的脸上顿时浮现出满面的惊喜之色。

    “这,这……这实在太好了!”

    报纸上有关的纺织业公会向外交部提请要求保护的“中国在美利坚联盟正常利益免受美利坚合众国侵害”的消息,对于中国的每一个棉纺织业者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是对于身为美国驻华大使的蒲安臣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作为外交官的他再清楚不过了。

    “这是中国可能插手美国内政的信号!”

    安国礼的话,让蒲安臣点点头,他的眉头紧皱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尽管他千方百计的阻止南方的特使进入帝都,但是随着纺织业公会的介入,事态就变得越发的微妙起来,这意味着中国的政策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改变。

    “中国自己又不是不出产棉花,为什么非要美国的棉花……”

    安国礼在那里抱怨着,作为一个北方人的他,现在显然忘记了一个事实,就在几个月前,作为外交官的他,同样也涉足美国棉花的对华出口,在过去的几年间,棉花一直是美国对华出口商品中最重要的一项,正是凭借着大量对华输出棉花,弥补了美国对华贸易的逆差,使得对华贸易呈顺差趋向,棉花贸易的兴盛,不知道令多少美国商人为之发财。

    当时和许多商人一样,安国礼恨不得中国永远都从美国进口棉花,甚至曾幻想过中国人把他们的棉田全部夷为平地,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试图通过驯化美国棉种的方式,将美国的棉花移种到中国。

    “棉花并不是最重要的!”

    摇摇头,蒲安臣神情严肃的说道。

    “对于中国来说,棉花不过只是一个借口,一个他们插手美国内政的借口,可以肯定的是,中华帝国对于美国一直都是不友好的,尽管他们在口头上经常说道着所谓的“中美友谊”,但是实际上,我的朋友,这不过只是用来欺骗他人的言语,中国人对于我们,一直都是持以恶心的,他们现在粗暴的干涉美国的内政,就是证明!”

    粗暴的、野蛮的干涉美国内政!

    尽管愤怒,但是蒲安臣却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因为他很清楚,相比于美国,中国的力量实在太过庞大,对于美国而言,现在更需要尽可能的避免招惹这样的大国。

    “阁下,现在华盛顿必须直接回应这些中国人,告诉他们,美国绝对不会容忍任何国家干涉我们的内政,让这些中国人见鬼去吧!”

    安国礼愤愤不平的嚷嚷道,像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一般,他又接着说道。

    “现在的中国并不是几个月之前,那个时候,我们或许还担心他们会不会发动战争,但是现在,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毕竟他们正身陷与英国人的战争之中,感谢上帝,现在最有可能卷入内战的两个国家他们之间爆发的战争……”

    安国礼的态度无疑代表着几乎所有支持北方的美国人的态度,在中英两国爆发战争的消息传来时,他们所有人都在心里默默的念叨着上帝保佑,甚至就连白宫中的林肯,也是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毕竟,这意味着他们不可能干涉美国的内政。

    “感谢上帝,中国人和英国人打起来了,但是……”

    嘴上说着感谢,蒲安臣看着远处皱眉说道。

    “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的是,假如中国人向我们提出抗议,要求我们解除封锁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是接受,还是拒绝?”

    这正是蒲安臣所担心的,他几乎可以肯定一点,中国人肯定会有所行动,他们的外交部为了让商人们安心,一定会郑重其事的向他提出抗议,要求美国解除封锁。

    “还能怎么办?当然是拒绝他们,难道我们还接受他们的抗议,解除对南方的封锁吗?阁下!”

    安国礼直截了当的回答道,在他看来解除对南方的封锁根本就是无忌之谈,那是美国的内政,是不容任何国家干涉。便是中国再强大,这种粗暴的行为也是绝不可以接受的。

    “我当然会拒绝他们,而且华盛顿同样会拒绝他。”

    作为一名外交官的蒲安臣非常清楚,华盛顿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华盛顿的拒绝是肯定的,毕竟美国并不是一个三流弱国,美国不是南美洲的那些小国,面对威胁时,会无奈的选择接受。

    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又很清楚,接下来中国人会怎么办?

    “现在让我担心的是中国人,中国人他们接下来会怎么办?”

    “中国人会怎么办?”

    “是的!”

    蒲安臣点了点头,然后继续说道。

    “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次我们拒绝之后,中国人会契而不舍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们提出抗议,一次又一次,最终左右会演变成什么呢?”

    这才是蒲安臣担心的原因。

    “那就让他们不断的抗议着,阁下,不要忘了,还有英国,只要英国能够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优势,那么中国人的抗议,永远是停留在口头上的。”

    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拜谢!铁血宏图群:150536833,欢迎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

第562章 归宿(求支持!)

    对于英国以及整个欧洲世界来说,1861年9月,无疑是一个令人心寒的时间,因为在短短数十天内,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就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他们不仅仅失去了香港,甚至就连同远离中国的位于太平洋腹地的澳大利亚,也遭到了中**队的进攻,数万精锐的中国海军陆战队在澳大利亚登陆。

    正当英国为中国人出现在澳大利亚而震惊不已的时候,在英国上下谈论着如何还击中国人的进攻时,一个接一个噩耗接连传来,中国的军队进入其藩属国缅甸王国控制的上缅甸,两个师多达数万中国人像潮水似的涌入下缅甸,迅速击败了下缅甸英军,在印度总督正准备调兵遣将以收复下缅甸时,暹罗也出现了中国人的影子,随后海峡殖民地遭到进攻,作为海峡殖民地首府的新加坡,这座扼守马六甲的据点,在短短两周内就陷落了。

    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从大陆、海洋四处出击的中华帝国陆海军部队就砸碎了英国在远东以及太平洋的势力基础。

    “中英战争的大局已定!”

    整个中国的报纸在举国庆祝一连串的军事胜利时,用如此文字宣称着。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情绪国家军事胜利带来的一种空前的自信心的膨胀,当然还有一种与有荣焉的荣誉感。

    总之,军事上的前所未有的胜利,在整个国家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浪潮。

    面对这个堪称是世界最强者的国家,被看做是弱者的中国却主动发起了挑战。在任何人看来无论如何都没有任何胜算。但是冲过去一打,居然屡战屡胜,一下子所有人就忘乎所以了,国人们终于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国民性的亢奋。

    怎么不是这样呢?

    中国人在帝国建元之前从未有过“国民”的体验,生活中更是毫无国家的概念。他们只是村落或者最多是某个地区的乡民而已,不过通过维新首次拥有了在欧洲被称为“国家”这一十分现代的观念。

    而帝国政府为了给国人灌输国家和国民的观念煞费苦心。因为上至帝王下至大臣都想培养出皇帝陛下的臣民。

    这一观念绝对不同于古代的“臣民”。这不仅仅只是传统的忠义观念,不仅仅只是传统思想中的君王与臣民。尽管在中国的传统忠义观中,事君以忠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是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忠,当然,用这种忠义观去教育民众,远比说明国家和国民的权利义务这类的道德关系要容易得多。

    所以在中华朝的忠君爱国教育之中,除了借鉴欧洲近现代的国家、国民以及民族思想之外,同样又揉和了传统的忠义思想,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臣民观”,当然也是一种国民观。

    尽管此时帝国不过建元四年,但是通过报纸、教育等种种方式的传输,在国内已经初步构建起了一个“国民观”,而且数以千百万接受初小国民教育的少年中,有一部分是根据强迫教育令,在14岁时读初小,此时他们正值青年,正是最为好战之时。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战争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他们相信战争,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必须,他们甚至渴望着战争所带来的荣誉,因为在过去的三年中,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告诉他们。战争是荣耀的,军人是光荣的,这是一种古典的尚武精神的复苏,尽管这种图纸是刚刚开始,但是却影响到了很多人。

    而对于许多农村的青年来说,服兵役一直都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最好选择可以见世面,可以离开家乡,可以前往一片未知的地区,可以见识很多的事物。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退私贩的时候,可以获得一块面积不菲的勋田,不论那块勋田在什么地方,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一种命运的改变,当然,这一切,同样也伴随着一定的荣誉。这些人中的许多人或多或少的都接受了基本的小学教育,他们的意识中形成了一种模糊的国民意识,而现在就是这样的人在战场为国血战。

    前线战士的浴血奋战加之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刺激下。一种空前的国民性亢奋在整个国家上下弥漫着,同时又以实物的形式向国人展示了国家和国民到底是什么概念。

    虽说是战争,却没有让人们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的地步,而且在报纸上,人们可以看到,战争将会带来的好处作为藩属国的缅甸在未来将会继越南之后,向中国大量出口大米。

    过去的四年间,随着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南洋米”的大量进口,每年上百万吨的粮食进口平抑了国内的粮价,使得国内的粮商不可能像过去一样,通过囤积居奇等方式抬高粮价获取暴利。

    当然,最重要的并不是“南洋米”,而是殖民地的拓展,人们可以从报纸上看到一片广阔的殖民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澳大利亚,整个澳大利亚已经向中国招手了,未来那里也将会成为中国的殖民地。数以千百万计的国人将会移民那里

    战费和以后的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当然,报纸上不会有人泼冷水说什么“澳大利亚大多数地区是无法种植作物的荒漠或者沙漠”。

    而敌人的反抗以及弹药的使用量也实在是不值一提,牺牲的人数也不多。而在报纸上,在那些文人的笔墨中,即便是这样的战争场面,也会被他们描绘成一场场堪称史诗的战役,实际上他们不过只是和过去那样行军打仗,和以前打仗没什么区别。

    但是在国内的人们看起来,那些远征海外的战胜场景,也被想象成古代的英雄豪杰们的远征一样,并为此疯狂,为之欢呼。

    毕竟,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场场的胜利!

    有时候,胜利可以掩盖一切!

    对于刚刚生出国民意识的人们来说,有关战争胜利的消息,也就足以让人们为之迷醉。

    尤其是对于许多青年人来说,更是如此,尤其是对于南京帝国大学的那些被视为“帝国朝阳”的学子们来说,更是陷入一种狂热之中,这种狂热与过去中国的读书人对战争的反感是截然不同的。

    当然,这完全是因为皇室对于“尚武”精神的注重,如果说中华朝的皇室与过去历朝历代皇室不同之处,那就是尚武之风,在很多场和皇帝陛下本人都是穿着陆海军军装,这种习自西洋的习惯,使得人们意识中华朝与过去的不同。

    至于自宋朝代所推崇的“崇文厌武”更是受到皇室的打压,与数百年间皇家为防止武人篡位,对武人的极力打压不同,中华朝推崇武力,甚至在制定国朝贵族法令时,特意要求贵族必须服兵役,否则其就会失去继承权。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皇家的推崇直接影响到了社会上的风气,“崇文厌武”的思想在短短四年间,就从许多人的思想中淡去,使得整个社会开始充斥着一种数百年间从未曾有过的“尚武之风”。

    对于帝国大学里的那些既是“帝国的朝阳”又是帝国陆军预备军官的青年人来说,战争爆发之后,面对一场场胜利,几乎所有人都显得极为兴奋,在战争爆发初期的担心,更是一扫而空。

    “当听到战争终于爆发了的消息后,我已经习惯于和平的耳朵还是震惊了。中国会不会就这样灭亡啊。明天英国人会不会杀来啊……”

    曾几何时,作为一名法律系的高材生,刘士林曾如此担心着,担心着国家的未来,毕竟他曾经计划前往英国留学,他自然知道英国的强大。正是因为清楚的知道,英国的强大,所以他才会担心这场战争担心中国会输掉这场战争,这是基于那种爱国的情怀,但是现在他发现自己似乎有些杞人忧天了。

    “可是……”

    现在,面对一个又一个从前线传来的胜利,他在自己的笔记中又如此写道。

    “通过报纸得知了我军在下缅甸的取得大胜之后,便开始对胜利有了信心。然后在看了随军记者发回来的攻克新加坡的详细报道后连我居然也勇气十足了。而且想到在那些能够在这场战争中为国效力的战士们,更是对他们羡慕不已,他们的努力在改变着的中国的未来……”

    接下来,几乎每天,他都是贪婪的看着报纸,看着报纸上有关战报的消息,看着那些文字中描述着的战争场面,想象着战场上的浪漫。这就是他的憧憬的目标,而与此同时,他同样也关注着身边的变化他的不少同学被征召入伍了。只不过每当看到那些被应招入伍的朋友的名字,再想到“他们是去征服澳大利亚的”、“他们是去征服印度的”,对朋友们纷纷成为了帝国远征军一员后的落寂的心情使得他觉得这里的一切都是如此的令人难以忍受。

    “我也要离开这个地方,我也要去前线……”

    在这种思绪之中,刘士林和很多人一样,开始在那里重新规划着自己的未来。

    “也许,我应该去军队之中,为国家效力……”

    “我也要去战场!”

    几乎每天,刘士林在和朋友们谈论着战争的消息时,他都会如此的唠叨着,强调着自己的想法。

    在战争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刘士林的生活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他几乎每天都会到大学的预备军官办公室。

    “我希望能够立即转入现役,我是学法律的,是陆军的预官,在这个时候,不能置身事外!”

    他一次又一次的向办公室里的军官提出自己的请求。面对他的一次次的请求,那名军官总是面做难色,

    “这事不好办啊!”

    现在参谋部有明确的命令,非特殊需要,应该尽量避免从大学中征召预官,之前征召的预官大都是作为翻译官和民政官员进入军队。

    最终大学里的一些教授也听到了刘士林哀求着进入现役的传闻,从他们那里也传来了反对意见。

    “在战地的枪林弹雨里很容易死亡的,想为国家做贡献还有其它的选择,你是学法律的,可以等将来到殖民地工作,也是为国效力嘛!”

    不过对于这种劝说,刘士林自然是听不进去。甚至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反对着,反对着他请求进入现役,或许“崇文厌武”的思想受到打压,但是如果有选择的话,这些自许“帝国朝阳”的学子们,还是不愿意像普通的军人一样,在战场上摸爬滚打。

    持之以恒的请求,最终得到了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