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血宏图-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予之浩气兮化为雷霆,予之精神兮变为日星……”
念叨着这首诗,这诗或许就是就是民族最后的风骨了,那目中的泪不由的落了下来,这泪不是为这个民族遭受的磨难,而是为这个民族失去了魂魄。在泪水流下的时候,朱宜锋睁开眼睛,看着远处说道。
“云仙,想来你在来的时候,应该已有所耳闻,府中诸臣两次劝进,劝本王继位为君……继位,继何位?大明之位?”
朱宜锋摇着头,
“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又一次引用张煌言的寺,朱宜锋看着远处说道。
“昔高皇帝逐蒙元,匡正中华、得建大明,得位之正,无人能及,然燕棣篡位,得位不正,祸及子孙,子孙无道,失以江山,陷亿兆黎民为异族所屠。今时本王纵是继位,所继者亦是中华之正统,绝非大明!”
实际上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意味着某种决裂。同样也是抛开史的包袱,如此一来,认了朱元璋的这门亲之后,朱宜锋再也不需要为明亡负责。那是燕王世系之责,与自己无关,与建文世系无关。
汉王的话,让郭嵩焘立即明白了汉王的意思,于是立即抓着机会劝进。
“昔高皇帝逐蒙元与塞北,匡正中华,建以大明。今殿下逐满清,匡正华夏,自当建以中华!”
面对郭嵩焘的劝进,朱宜锋并没有反对,而是反问道。
“匡正华夏,建以中华……如何建以中华!”
这才是问题的根本,也是朱宜锋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从来到南京之后,他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甚至还特意邀请了一些朝鲜的儒家学者,毕竟相比于中国,朝鲜的儒学没有受到满清的阉割。但他们到来还要一段时间月初,朝鲜才遣使来贺。
“云仙,不瞒你说,来南京之前,当时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击败满清、教匪,而现在,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不再是军事上的问题,当初局势莫测,故而才是如此,现在国内大局已定,大军随时可以北伐,但是北伐之后呢?北伐之后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中国。”
沉吟片刻,朱宜锋又接着说道。
“在你去欧洲的时候,我曾特意叮嘱您在欧美游时邀请一些专家学者中国,未来几年中国需要大量人才,不仅仅是铁路人才,其他各方面的人才都需要,无论是经济学家、工程专家、教育学家,教授、工程师,我们都需要。而且数量越多越好。但是,他们毕竟西洋人,不懂得中国,我们有自己的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假如说我们完全习以西洋,那么我们很有可能会丢掉我们的根本,但是我们的根本又在那里?是被满清奴役阉割之后的中华文明吗?当然不是!”
摇着头朱宜锋说道。
“什么是中华文明?当然不是现在的这个,中国以儒治国两千多年,什么是真正的儒家?我不知道答案!”
又有谁知道答案呢?但是作为统治者的朱宜锋却可以像代君主“调教儒家”一样,去调教出一个适合自己需要的,同样也是适合未来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儒家”。
“纵观史书,我们可以看到先秦直至汉唐,我们的士人是尚武的优雅的,他们对待学术的态度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若非如此,又岂有“儒表法里”,又焉有“儒道一家”,而现在,在我们的文明被野蛮民族阉割、摧残得体无完肤之后。我们要做的不仅仅只是丢弃保守之心,向上“求源”、向源“复古”,同时还更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将西洋文明融入到中华文明之中,兼容并蓄如古之先贤一般,将其变成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我想到那时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建以中华。”
今天是大年初一,祝大家新年愉快,事事顺利、大吉大利!只有两更了,实在是不容易,昨天晚上继续码字……当真是拼了命了……厚颜求票!(未完待续。。)
第452章 归源(祝大家新年快乐)
“求源”也好,“复古”也罢!
其实不过都是工具罢了。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朱宜锋很清楚,在未来的统治之路上,他会遭到多少阻力,而如何对待这些阻力?
消除阻力的办法有很多。
可以杀掉了制造阻力的人,实际上很多人都会这么做。这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杀人永远也解决不了问题。
在杀人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妥协?
进步向保守妥协?
当然可以,就像在过去的几年,为了收拢人心,朱宜锋就不止一次的妥协过,甚至就连官制的设定,也是在妥协。
可妥协并不是长久之计。
怎么办?
在苦思冥想数月之后,拿着《论语》读着《孟子》的朱宜锋想到了一个办法。
釜底抽薪!
所谓的釜底抽薪,就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个时代的士子之所以保守,是因为满清为了他们的奴役统治,借以屠刀、文字狱、科举等手段,使得士子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句“清风不识字”可诛一族,一纸“维民所止”可杀一人,在数百年的思想高压禁锢之下,人们自然也就变得保守了。
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家训、师教,使得人们在面对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抵触。或许在自己的强力支持下,这种保守不会在国家层面上造成影响,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想要改变这一切,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借“复古”、“求源”,把“保守”变成“非中国的”,什么是中国的。
是兼容并蓄、是海纳百川!
而这么做,还会带来一个更为奇妙的附产品自己可以借着“复古”的名义,根据自身的需要“调教”儒学,两千多年的统治,使得儒学早已经深入到中国的骨髓之中,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不可能将其从中华的躯体上剥离,一旦剥离,剥离的就是灵魂。
没有了儒学的中华文明,还是中华文明吗?
就现在后世一样,甚至就连“忠孝仁义礼智信”这种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成为了笑话。以至于到了官方不得不大力弘扬,之所以弘扬是因为那个底线被一再的突破。两千多年来中国没有宗教做为道德约束的底线,中国是以儒学做为社会基本的道德礼义规范,摧毁儒家,最终必然削弱乃至摧毁凝聚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规范。
但是保守的儒学并不符合中国的需要,不符合未来的发展。同样也不符合自己的统治。
调教它!
像汉武帝、唐太宗,甚至宋太祖一样,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调教儒家,当其顺应时代、顺应发展,才是真正的霸道。
真正的霸道,从来不是杀意腾腾。而是令人俯首称臣。
汉武帝、唐太宗以至宋太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教儒家。到了自己这个时代同样也可以!
而且可以做的更理直气壮、更理所当然!
因为自己是“求源”是“复古”!
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以“圣人之名”反对自己,他反对的就不再是自己,反对的就是“圣人”。至于那些保守的,试图拿着“圣人之训”说事的,只需要一句话“你那是篡改圣人之说”!
如此就可以轻易的夺取道德的至高点,从而稳立不败之地。
嗯,当然要是这么做的话,还需要从孔庙东庑中请出一些人来,比如董仲舒、朱熹等人,反正一句话打着“复古”的名义,把阻力彻清除掉,同时重新铸就自己需要的儒学一个尚武、开放、进取的新儒学!
有那么一瞬间,郭嵩焘整个人都被惊呆了。
他意识到,对于汉王来说,他所要的不仅仅只是改朝换代。绝不是简单的将“清”的大旗,换成“中华”,而是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国家。
“求源”不过只是其一,“复古”不过只是名义!
作为圣人门徒的他当然知道这一点,但是他却明白,无论是她也好,或者任何人。都不可能阻挡汉王的这一举动,原因非常简单儒家从来都是寄生于君权,尤其是在满清之后,儒家不可能对抗君权!
“剔除假儒,恢复真儒,到时,中国必可重兴!先秦之士、汉家风骨、大唐气韵必可重现中华大地!”
这话到底是真是假,在说出来的时候,朱宜锋自己都分不出来,但是可以肯定的说,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自己也跟着激动了。
“殿下,可……如何才能做到这些?”
郭嵩寿有些紧张的问道,他不知道汉王选择的这条“复古”之路是对还是错,但是出洋游三年的他,却非常清楚,现在的中国正值三千年未有之变,不变得不行的。
若是不变,中国必定会如印度一般,从满虏之手沦为西洋奴役。而他并不知道,这也正是朱宜锋选择他的原因因为他更了解这个世界,因为他知道,中国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
对儒学动刀!
听起来似乎有些大逆不道。
不是有些!
是根本就是大逆不道!
朱宜锋能够想象的出,若是这番话说给张亮基、骆秉章、胡林翼、左宗棠,以至于曾国藩等人,这些圣人之徒会是什么反应,估计到时候,必定会出个“钱唐”,难道到时候,自己也像朱元璋想废孟子时那样,刑部尚书钱唐就坚持要进宫为孟子求情,命令金吾侍卫将他在殿前活活射死。钱唐肩臂之上各中两箭,鲜血直流,不过仍英勇不屈,楞往里闯。
这么做,显然不合适!
汉王仁义!
这可是天下皆知之事,所以,要办这件事,必须要假其他人之手,而观遍整个朝中,也就只有郭嵩焘能够明白自己的苦心,在他问如何做到之后,朱宜锋便知道,自己没有选错人。
“教育!”
无论是想要强国或者推行社会改造,教育都是必须之事。
“唯有通过教育,才有可能做到!”
接着朱宜锋又特别提出。
“想要办教育,就必须先解决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我计划从明年开始,每年从内库拿出三千万元用于教育,再加上户部和地方的,每年至少可有六千万元可用于教育,这将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义务教育计划,所以急需大量教师。”
所谓的“内库”实际上是朱宜锋的私库,而内库的资金完全来自于各种经营活动,比如建于兵工厂内的电解铝车间,都可以制造一吨铝,其价值等同于黄金,但这并不是最大的收入,真正最大的收入是香烟兵舰牌香烟的收益,每个月利润多达两百余万元,特药的收益亦在增加,现在内库每个月的收益都在四百万元上下,即便是扣除用于“新都”的开支之后,每年拿出三千万元用于教育也完全没有问题。
更何况,内库除了这笔收入之外,在南京城内还有几座王府,以及上万间门市、宅院,那些作为“战利品”被查没的房产中的一部分被划给了内府,将来这些门市、宅院以及南京城内的土地,都是一笔不菲的财富。可以给内库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
当然,在内库之中,还有太平军劫掠的价值亿万的财宝。嗯,将来打下了京城,在紫禁城和圆明园也可以抄没一笔。没有什么比抄家来钱更快!
“义务教育?”
郭嵩寿疑惑的反问道。
“对,义务教育,”
朱宜锋肯定地点点头:
“我的计划是,在全中国每个市镇设立一所或几所学校,所有十六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都必须入校,否则其父母将受到处罚,学制为……三年,或者学生年满十八岁。”
之所以实施三年甚至最低两年的义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扫盲,是为了用“新儒”去影响一代人。
“义务教育?”
对于义务教育,郭嵩焘并不陌生,实际上在考察普鲁士的时候,他对此也是大为推崇。
“我是想问,这个义务教育体制怎么实行?能实行吗?农村很多百姓根本无力支付所有子女的学费。”
“哦,是我没说清楚,”
朱宜锋连忙补充说道:
“所有学生都不收费,学费、书本费,什么费用都不收,只要来读书就行,而且还提供奖学金,学习成绩优异者可获得奖学金,可以上高小,上初中,高中,甚至还有大学。”
“啊!”
惊讶的看着汉王,作为圣人门徒的他立即想到四个字“有教无类”,若是能实现这个目标自然是好,可问题是这需要多少经费,谁来支付这样庞大的费用。可没等他继续表示,朱宜锋又接着说:
“现在最关键的是师资力量根本不够。还有执行这项政策的行政机构。”
说着他又叹口气。
“还有些老百姓不懂读书的重要,宁可让子女多下下地,也不肯让孩子去读书,特别是女孩子,所以必须采取强制措施,要强迫他们去读书,只要他们去读书,去接受教育,最多三十年,我们就能重兴中国,到那时,中国必定与现在大不同!”
今天是大年初一,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新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事事顺利,事事顺利、大吉大利!
不过只有两更了,实在是不容易,昨天晚上继续码字……当真是拼了命了……厚颜求票!(未完待续。。)
第453章 劝进(新春快乐)
清晨,马车“哒哒”的朝着“汉王府”驶去。
“三十年……”
置身于马车上,对于第一次入府的郭嵩焘来说,他此时所思所想却不是今日会有何事,而是在那里喃道着昨天让他一夜未能入睡的话语。
“三十年,够吗?”
“十年一代人,十年教育一代,十年改变一代,十年巩固一代!三代人足已!”
想着汉王自信的话语,郭嵩焘不敢相信三十年能够做到这一切,在他看来,明朝用了两百多年都未能做到的事情,用三十年,又怎么可能做到?
其实郭嵩焘并不知道,这是恰恰就是近代国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相比于传统教育,近代义务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其普及性,正是强迫小学义务教育的普及性,才使得在后世有了“小学教育最重要”的说法,其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接受小学教育,小学教育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民基础。与之相对应的是,高等教育决定的是一个国家的高度。
而朱宜锋之所以敢肯定的说三十年时间足够,正是因为他有信心在通过三十年的强迫小学教育,用“新儒学“去影响亿万中国少年,进而令其国民……不,新儒化。
至于何为新儒,那就是符合需要的既是儒,不符合的就是“篡”。
当然,这一切郭嵩焘并不清楚,同样也不知道,但是他却很清楚自己的职责,昨天汉王说的非常清楚,希望他在未来出任中国第一位文部大臣。
设立文部是汉王接下来要对府中官制进行再次改革的一部分,按照郭嵩焘的估计,届时汉王极有可能打着“复古”的名义,对官制进行改革,尽管这些年汉王通过对官制职权的“内改”,府中官制已经截然不同于满清,亦不同于明朝。虽然许多官职的权责与西洋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同样也不同于西洋。
文部……念叨着这两个字的时候,马车已经停了下来,停在汉王府的“中华牌坊”前,如果郭嵩焘了解这里的话,一家知道这“中华牌坊”就是曾经的“天朝牌坊”,而在“中华牌坊”前还有一座用汉白玉建成的用于“祭祀天父”的天父台,那天父台高达数十米,直径更是超过160公尺,而现在却已经被拆除,一同拆除的还有对面的那个长达数公里的“大影壁”,现在大影壁的旧址是建起了几座中式的楼宇,其尚未完工。
因为南京暂时未建衙署,所以各衙署都设在汉王府,也就是“伪天王府”的东西朝房。其东朝房是六部所在,至于西朝房则是兵部所在。
于“中华牌坊”下了马车,然后走过五龙桥,穿过“中华门”,郭嵩焘便看到了“奉天殿”,那是曾经的“荣光大殿”,不过它并不是汉王处理国政的地方,而是举行典礼的地方。据说大殿内雕梁画栋,画上龙凤能贴上金的全贴金,可谓是极尽富丽堂皇,甚至在汉王举行典仪的时候,不少官员都被殿内的那用赤金制的雕梁画栋晃花了眼。
至于汉王平常则是在“奉天殿”后“武英殿”东侧的“文华阁”内接见众臣,在郭嵩焘随着众人经过文华门进入文华阁的时候,张亮基注意到从另一侧走来的十数名军官,他们的身上并没有穿着公服,而是身着黑色军装,尽管其军装样式与西洋军装相近,但却又截然不同,不过却依然可能看到西洋军装的式样,而更令人诧异的是,他们皆佩有军刀,在西洋的宫廷之中这很常见,但是在中国,带刀见驾却是极为罕见之事。
“云仙!”
恰在这时,张亮基用下巴点点那些军官,对郭嵩焘说道。
“你看,那些是兵部诸员,他们都有带刀见驾之权!”
什么是龙椅,坐在一个很普通的明式圈椅上,朱宜锋特意用手扶了下扶手,扶手处是龙首,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椅,不是黄金制成,也未包金,只是由普通的红木制成,甚至就连那桌子,也是用红木制成,书桌的样式是借鉴了西式书桌的明式书桌,书桌上雕刻有中式的花纹,有祥云、龙纹以及其它图形。
总之一切很普通,就像这“文华阁”里,既看不到垂下的黄幔,同样也看不到足金的雕梁画栋,一切都很普通,实际上曾经这只很普通的偏殿。可相比于那“土壕风”十足的宫殿,朱宜锋更喜欢这里。坐在椅上,朱宜锋听着臣公们的进言,与电影中的朝堂不同,没有数十位大小臣工一窝蜂地建议、汇报、提问、请求定夺,如果真这样,他的头早就炸裂了。
与任何一个朝代一样,基本的大权都操持在各部主事手中,左右参军再将政务奏呈给朱宜锋,由他做些了解,有必要的话,就做些批示,仅此而已。只有遇到难于决策的重大事件,那么朱宜锋才会随时召见参谋府成员,至于今天,这不过只是一个月一次的“例会”,至于早朝……这明朝时朱元璋制定的规矩,早在满清入关之后,这制度也随之被取消了。只有发生重大事件,文武官员才聚集一起。
而今天谈论的事宜则是浙江之事,浙江巡抚晏端书至今仍未归降,这着实出乎所有人意料,在江南各省皆已归降的大环境下,浙江未降自然也就显得很是显眼,在这种情况下,这件事自然成为了大事。
“殿下,臣以为当前,浙江之所以不降,非晏端书甘为虏臣,愿做汉奸,而是其在观望时局……”
就在众人纷议之时,骆秉章突然向前一步说道。
“观望时局?”
骆秉章的话,让众人无不是一愣,而朱宜锋的眉头更是一跳,他知道正戏来了。
“臣以为其所观望者,实为待殿下继承大统之后,方才会举省而降,以为中华贺,”
骆秉章话声一落,张亮基不禁暗自佩服着他的见缝插针,无论到时候他晏端书是否会“举省而降,为中华贺”,但是这次劝进之功,殿下却会记在心里。更重要的是,这是第三次!
“……开基创业,既宏盛世之舆图;应天顺人,宜正大君之宝位。苍生咸仰,红日方升。盖闻以道化民者谓之皇,以德教民者谓之帝。……钦惟殿下,勇智自天,聪明冠世。扫除**之风尘,拯救兆民于水火。……天下归赴,若江汉之朝宗;邦域肇隆,有金汤之巩固。既膺在躬之数,必当临御于宸居。上以答于天心,下以符于人望。……臣秉章等爰合群情,躬身劝进。……发政施仁,参赞两间之化育;制礼作乐,开拓万世之太平。谨奉表劝进以闻。”
再一次,骆秉章跪拜于地,双手捧着奏折,一声一语的劝进,在他劝进之后,其它诸臣亦纷纷跪下同时劝进。对于这些大臣来说,劝进是没有任何风险的,而且这也是大事所趋,更是天下之势。
而在众臣中的郭嵩焘同样跟着劝进,实际上,昨天晚上他去拜见了骆秉章,用极为隐晦的言道将汉王的想法告诉了他,而郭嵩焘之所以选择骆秉章,是因为他是广东人,现在两广官员于朝中是弱势,半数官吏出于湖广,三成出于两江,这个劝进之功,只能由广东人担负。
尽管对此早有准备,但是朱宜锋仍然没有接受,面对众臣的劝进,他则谦虚地说道。
“我功德浅薄,还不足以担当皇帝的大任。若是为帝,必为万民谋福,现在本王虽有寸功,然后,却差距甚远。故本王现在不能为帝。“
现在已经非常懂得这个时代中国规则的他很清楚,必须要让众臣反复劝进,所以一定要亲耳再次听到群臣的劝进。而骆秉章等人心里同样也很明白,于是他便再次叩头说:
“现天生圣者而为民,如果若殿下不登大位,何人统领亿兆汉民匡正中华,救以天下苍生?观今日之天下,除汉王者,谁人能救以生民,能安以天下,如果汉王殿下还不答应的话,臣等必以死相请。”
骆秉章的态度非常坚决,心知之错过劝进之机的的张亮基等人立即跟着劝进道。
“若殿下不正大位,何以慰天下臣民之望。……今殿下复中华,救生民,功塞宇宙,德协天地,天命所在,诚不可违。臣等敢以死相请。“
一阵以死相请声中,朱宜锋并没有立即拒绝,而是却选择了离开,而对于熟知中国典仪的众人来说,他们知道,一切已经水道渠成,第二天,身为左右参军的骆秉章、张亮基再次带领百官向朱宜锋劝进,与上一次在文华殿不同,这一次他们是在“承天殿“前跪宫,他们这么一跪,立即有女官上传,在朱宜锋到达殿前时,只听到骆秉章再次上奏道。
“殿下谦让之德,方今四方已知,神明亦为之感动,但陛下须为了天下之百姓答应臣等之请求。”
对于已经完成了这一套“典仪“的朱宜锋来说,已经不需要再演……不,是再拒绝了……
如人意料之中那般,在没有拒绝了他人“劝时”,并且特意对这些官员们作了最后交代,叮嘱他们这件事,事关重大,一定要隆重其事,不能草率。请他们斟酌商定各项礼仪。当天下午,又就国号、年号又与张亮基、骆秉章等员作了长谈。
等到再一次返回内府的时候,天色已沉,回到内府之后,既有些激动,又有些患得患失的朱宜锋在自己的书房之中又一直忙到深夜,才昏昏沉沉地倒在床上睡着了。
这一觉睡的并不算安稳,实际上睡着睡着的时候,朱宜锋就不知什么时候,迷迷煳煳的发现自己似乎正置身于一片陌生之地,到底是什么地方,他并不清楚,只是努力的向上走着,可是每一步都显得极为艰难,而且那路似乎越来越险、越来越陡,像是在爬山,那山路似乎没有阶梯,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的,若是一不小心肯定会滑下去,然后摔到下面的万丈深渊之中,弄得浑身大汗淋漓,到最后甚至再难向上,尽管一直努力着却一步未动,急得双腿乱蹬。
就在万般焦急之中,朱宜锋看到上面似乎有一个台阶可供用手攀登,他连忙伸手扣住那台阶,就在用力时,那手却勐的一滑,整个人便立即摔下了那万丈深渊……
“啊!”
惊叫着勐然从梦中惊醒过来的朱宜锋,这才发现自己的全身衣裤已湿透了。
“相公,你怎么了?”
一旁睡着的徐灵芸吓得连忙打开台灯,借着台灯的灯光看了看钟,还没有到两点。
但是这个时候,朱宜锋却再也不能入睡了,好言安慰着徐灵芸,将她劝睡下之后,朱宜锋便换过衣服,然后走进了书房之中。
向上攀登!
想走捷径,一不留神却又摔下万丈深渊之中,岂不是预示着在自己登基之后,主持中国的道路上将会极为不顺?
想到这里,朱宜锋的心情又沉重起来。尽管他从来不相信什么鬼神之说,但是他却很清楚,当他真正主掌这个国家之后,需要面对太多的事务,尽管自己有超越这个时代,一个半世纪以上的见识,尽管那个偶尔会冒出来的“家伙”可能会给予自己很大的帮助,但是朱宜锋却非常清楚,对于这个国家而言,它未来的道路上不能犯丝毫错误,否则,等待它的必将是万丈深渊。
在史上,有着太多的例子的,且不闻中国三千年的史,就是自己最为熟悉的一战、二战之中,一个个看似强大的帝国,在战争中灰飞烟灭,成为了史书上的文字,成为了后人或嘲讽或婉惜的对象。
难道说这个梦是在告诉自己。告诉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应该谨慎小心吗?眉头紧锁着,一时无法知晓这个梦意的朱宜锋,从桌上的烟盒中取出一根香烟,点着后默默的抽了起来,而那紧皱的眉头,似乎是在告诉所有人,此时的忧心……
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拜谢!《铁血宏图》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未完待续。。)
第454章 心忧(新春快乐)
同治四年岁尾,从漠北奔腾唿啸的滚滚寒流,裹胁着从漠北的沙尘,直灌入京师。往年里这个时候应该赏赐下的羊肉,这会全都没了影子,这也难怪,现在朝廷的用度紧张,能保着几十万京旗不至于饿死那都是天大的功德了,至于那往年赏罚的足够吃上一个冬天的百多斤羊肉,自然也就没了影。
寒风和着沙尘敲打着京城内外的门窗,随之而来的是昼夜不停的满天飞旋的鹅毛大雪,大雪压住了呛人的沙尘,却同时也吞噬了整座京师,将这天地间的一些都掩盖于一层积雪之下。放眼望去到处银辉满眼,腊月里的寒寒直透京师的万户千家不知多少人家,因为无钱买煤取暖,只得用厚厚的衣裳阻挡着这严寒。
还有一些人家实在熬不住这天冷,便将趁着夜的时候,将那路边的百年的大柳树、榆树的粗枝锯断,然后悄悄带回家中,以至于现在这京城中,几乎看不到几株树木了,但凡可以取暖的都被人砍断、锯下了。
京师的那失修的街道地上积雪,很快被车马行人踩成泥泞一片,一夜北风紧,全冻成了滑熘熘的冰道,一些皮孩在那里不知愁的划着冰。至于皇宫中上玉泉山取水的双马套车,也步履艰难,同样也误了宫**水的时间。
在那紫禁城中同样也是处处积上了厚厚的银雪,数以千计的太监在扫除各处庭院和通道的积雪,不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