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血宏图-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语道出自己的来意之后,张亮基继续说道。
“只有如此,他日待南京克复之时,我等才能劝主公登基,名正言顺挥师北伐,否则似现在一般,居于发匪之下,名不正言不顺,如何北伐?”
对于他的这番解释,林治平倒是不觉得意外,不仅在府中,在民间士绅的眼中,太平军是贼,是寇,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很多地方上的士绅,一直都关心——什么时候主公才与“发匪”决裂。
于是便轻声提醒着一句说道:
“石卿先生,我听说,最近北边似乎有所动静!”
他口中的北边儿指的是驻于南阳以及鄂北一带的部队。
“主公,该不会是想对河南用兵吧……”
“河南发匪新败,满清于河北虎视眈眈,这个时候若是对河南用兵那无异于虎口夺食,且有助于发匪,我等做臣子的自然不能够让主公犯下这等错误。”
盯着林治平,张亮基却是用异常郑重地口气说道:
“所以咱们要在事成定局之前,改变主公的想法,劝其对南京兴兵,趁其内乱之机,夺取南京,掌握江南,以备将来北伐!”
随后,他又是神色肃然地说道。
“若是能抓住这一机会,至多后年,满清既可被推翻,届时必将重现大明日月天!。”
双眼微微一闭,张亮基长叹道。
“若是错过这个机会的话……恐怕……”
望一眼林治平,张亮基长叹口气,并没有继续说话。
“但这件事只有我一个人。断然是办不到的,所以……”
盯着林治平,张亮基说道。
“我需要到时候老弟在一旁附和一二,不知老弟以为如何?”
而对张亮基直截了当的要求,思索片刻后,林治平只好点头同意道。
“瞧石卿先生说的,这等利国利民的好事,小弟又岂甘人后,只是,这南京内乱到底能乱成什么样,现在可还没有底啊……”
————————————————————————————————————————————
(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未完待续。)
第379章 天京乱(第一更)
将过七月,就在南京城内的气氛,越发紧张的时候。两个身穿素红袍,头戴狮头兜鍪,中间缀着“北殿承宣”红字职衔的差官从金龙门匆匆出来,跨上快马,从容来到仪凤门。这大摇大摆出了城门口,直向江边码头驰去。
现在北王正在赣皖之地督师,常有奏报书信递京,北殿人员出入城门,自然也无人怀疑,只不过这两个差官与往日不同,他们携带的是天王的密诏。
两人到了码头,便和过去一样取出北王紧急征船札谕,对此水师的营官哪里敢怠慢,立即拨出一艘十六桨双橹大船,急将这两位差官连人带马送往皖南东流县,一人舍舟登岸,另一人则从江北上岸,拍马驰往庐州前线翼王行营宣旨。
原来这两名差官并不是北王府的差官,他们都是天王府的御林侍卫,早在北王出京之前,陈承瑢就向他讨了两份“北殿承宣”帽衔,这会只是将它们缝在“殿前御林侍卫”上面,然后便轻易地混出了重重把守的城门。
勤王的密诏很快便送到北王的行营,而因为距离相对较远的关系,身处庐州前线的翼王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接到密诏。,
七月二十八,一接到天王密诏,多年来一直深受杨秀清之气的韦昌辉,当即将前线的军政大权仍交给黄玉昆主持,然后便带领早已部署好的三千名心腹将士,和前来宣旨的御林侍卫,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启程,日行百余里,第二天便到了赣东北的饶州府城鄱阳县,这里原为清军所有,是北王来江西之初攻占的,后来杨辅清调来江西,就驻兵在饶州府城以东的乐平、浮梁一带,东王原意是差杨辅清密切监视北王,堵住他带兵进京的道路,而对于杨辅清来说,他则不过是出京避祸,对于天朝诸王内争,他从来都是持以袖手旁观的态度。
而在韦昌辉通过的时候,杨辅清正在饶州以南的广信府作战,也正因如此韦昌辉顺利地从饶州进入皖南,在东流县弃去马匹派人看管,乘了太平军水师战船,恰遇江面上括起劲疾的西南风,近百艘大小兵船昼夜不停的顺风顺水沿着长江行驶,于八月初三日午夜便抵达天京。
刚一抵达天京,韦昌辉没有做丝毫停留便带领三千将士登岸,命御林侍卫依然以北殿承宣名义前往叫关,其余人员屏息静气,放轻脚步,带了两架云梯疾速跟上,转眼来到仪凤门前。此时城门早已关上,以前在清军江南大营逼近天京城时,城上戒备森严,四角岗楼昼夜监视城外动静,现在打垮了清军,江南大营已经被攻克,距离南京最近的前线也有一百多里外。戒备自然不如过去那般森严。
虽说城墙上的岗哨仍然还在,但是这会值夜的人却早已入了梦乡,只有三四名看守城门的值夜士兵在城楼上闲聊。御林侍卫提了灯笼在城下大声叫喊:
“守关弟兄们,开门,快开门,北王有紧急军情奏报!”
因为在过去夜间上报紧急军情也属平常,所以大家并不觉得有什么意外,守夜的士兵正欲下楼打开城门的时候,却被一名卒长喝住,那个卒长探身向城下喊道:
“么的……半夜里大呼小叫,快滚开,不到天亮不开城!”
早晨墙上说话的卒长,说的是一嘴的广东话,显然广东出来的老弟兄,不过城下的侍卫也是不甘示弱的用广东话大声骂道:
“小子,你耽误了军情,到时候可要小心你的脑袋。”
虽然听到他说的是广东话,但这守城的卒长显然得到了命令,于是便大声喊道:
“半夜开城须得奏明东王九千岁殿下,你等着,我现在就派人去向九千岁奏明!”
他的话未停音,便已被身后的士兵手起刀落,砍作了两段,不过是瞬间的功夫,忽从城墙内藏兵洞中出来一名旅帅,带领几十名士兵,迅速打开了门锁,搬去撑门的大木梃,格格地打开了城门,那人冲着门外的侍卫说道:
“北王殿下的紧急奏报耽误不得,快请进来吧。”
在派出御前侍卫请江西前线的北方回城时,陈承瑢事先已经用数万两白银和将来升官发财的许诺疏通好了把守仪风门的旅帅,这人估计北王必是深夜带兵进京,已经有好几夜彻夜不眠地在这里等待着,今晚听到城楼上叫喊,便立即大开城门迎接北王将士入城。
如此轻易地便进了城,韦昌辉自然得意非常,不过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恐怕还在城内。在进城的时候,韦昌辉特意命令由御林侍卫提灯在前,此时他已将帽额上的“北殿承宣”职衔扯去,仍然露出了“殿前御林侍卫”六个显赫的字眼。
这天,新月如钩,南京的街坊黝黑,因为南京夜有霄禁,犯霄禁者杀无赦,所以这街上自然也就不见路人,御林侍卫的灯笼在前引路,只是照亮那一小片地方。而跟在韦昌辉身后的三千精锐心得,更是早说习惯了夜间行军,借着那微弱的灯光,倒也不觉有异,四更敲过的时候,他们便来到了鼓楼边。心急如焚的韦昌辉很清楚,若是等到了天明,想要打进东王府就困难了,到时候非但打不进东王府,甚至就连自己的小命恐怕也保不住,这天京城内,东王的精锐可不止数千人!
偏偏这时候前边的街上出现一道灯亮,那是夜巡的太平军。
韦昌辉急忙挥手命将士停住脚步闪在暗处,先让御林侍卫一个人去对付。只见前面灯笼盏盏,上面糊着“东殿参护”官衔,七八个东殿士兵由远而近走了过来,见有人提灯夜行,便大声喝道:
“什么人?胆敢夜行犯禁?”
提灯的侍卫倒是不慌不忙回答道:
“天王府御林侍卫,奉天王旨意,有要事公干!”
一名头目提灯照了一下侍卫帽额和灯笼上的官衔果然是天王府,仍然有些怀疑的喝问道:
“虽是天王府的,可是东王有令,厉行霄禁,还有你是怎么从从北边过来!难道你想逃出城去?”
那侍卫被这么一问,倒是不觉得紧张的笑笑说道:
“这会儿天京四门都关得严严的,我能插翅飞也出不去啊,确是南王妃有病,天王命我去探望,耽搁时间久了。”
那领队的头目的官衔虽说只是“两司马”,管辖二十五名士兵,却不依不饶的说道:
“不管你怎么说,跟我们去东王府走一趟,见了东王九千岁,到时候东王九千岁自有发落!”
见事已如此,心知已经无法蒙混过关的韦昌辉心下一急,一挥手,伏在暗处的北殿兵士立即扑上去包围了东殿巡逻兵,还不等对方反应过来,被数十人团团围住的巡护兵丁,便被一刀一个的解决掉了。
“快把尸首搬到小巷,别再耽误时间了,天快亮了。”
心急如焚的韦昌辉带领队伍加快步伐向南,终于在天光尚未露晓前赶到了东王府前,按照预先部署的计划,分兵三路,一路三五百人带了云梯顺着高耸的围墙摸向东王府后园,一路两千人分头包围府门东西两侧驻有一千名东殿侍卫将士的侍从馆,韦昌辉亲自带领五七百人攻打黄泥巷正门。按之前定好的计划,仍然由御林侍卫独自提灯上前叫门,门前灯光灿亮,大门虚掩着,因为东王常常半夜摆驾出门,所以府里的门官不敢偷懒睡觉,听到叫门声,咕噜道:
“难道是哪里的紧急边报来了?”
打开门来,门官认出了来的是御林侍卫,便诧异的问道:
“兄弟,怎么天不亮就来传旨了?”
御林侍卫连忙道:
“老哥哥,不好了,天王得了急病,眼看不行了,要请东王殿下快去天王府见上一面,迟了就见不到了。”
见情况紧急,门官连忙说道:
“兄弟,你在承宣厅等一会,我即刻进内禀报。”
只当是天王真的病生的门官不过是刚刚返身想要入府内,韦昌辉一挥手,他身后跟着的数百名北殿士兵便一涌而入,将门官一刀捅死,王府的门内虽有侍卫数十人在值夜班,可是天快亮时睡意最浓,一个个低下头迷迷糊糊地打着瞌睡,听见有人敲门,睁开眼见没事,又睡过去了,及至北殿将士冲进门的时候,他们甚至还在梦中,根本没有来得急拔刀还手,更没有来得急打响,便全都被杀死于门房内。
“你现在立即去向天王报信,上奏天国,本王奉诏平乱,来人,跟本王一起擒拿乱贼!”
韦昌辉一边命御林侍卫赶快去天王府报信,一边命人直闯内院去擒杨秀清,这时其余北殿士兵已经在头目的率领下早已扑向门内左首的参护厅,住在里面的二三百名东殿将士惊醒过来,仓皇摸取兵器抵抗,但这会怎么能来得急,大多是被束手被杀,少数徒手抵挡突然袭来的敌人或是侥幸摸到了刀的,赤膊挺身与敌人厮杀着,但在仓促中也遭北殿士兵包围,一个个被杀害了,只有一个逃往中门报警。
那人一边跑一边将火帽扣在火枪上,通过空中便是一枪,虽说枪中无药,但依然打破了夜间的静寂……
………
(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未完待续。)
第380章 太平血(第二更)
凌晨时分的枪声,打破了东王府的静寂。
虽然火帽的击响比不了枪声,但却依然将很多人从梦中惊中。
东王府的内院与外衙是以一道中门相隔,中门的两旁有两大间参护室,日夜都有一名将官带领一百名士兵分班守护于此,一开始的时候他们也在睡梦中。在外间撕杀的呐喊声传了进来,守门的王国全先是一愣,在枪响后他急忙唤醒了所有士兵。
“快抄家伙!”
就在他命令士兵执刀持枪戒备的时候,忽见前厅一名侍卫赤身**的跑过来,这侍卫的浑身是血,手中拿着打空的短枪。
“怎么回事?”
王国全急忙问道
“快、快禀告九千岁,是北王带兵打进来了。“
侍卫的话让超级的大声问道顿时大惊失色,匆忙中想起自己职责的他立即命令道。
“赵云四,你们几个与这个兄弟一同进中门去向东王禀报,请殿下速从后门出王府暂避,派人登上望楼击鼓召唤王府宅旁的侍卫亲兵前来援救……”
随后超级的大声问道又命其余的士兵摆开阵势守住中门,虽说并不能敌得过北殿的大队人马,但是至少可以尽量拖延时间,使东王能及时逃脱。不过只是片刻功夫,韦昌辉便已经杀气腾腾地带兵冲了进来。
手持短枪的王国全立即大声叫喊道:
“北王,你为什么深夜带兵闯入东王府,可知道东王府内外有几千人守卫,可不是好惹的,识时务的,快快退出!”
见对方已经做好了准备,韦昌辉倒也没有硬闯,而是取出密诏,说道:
“前面的可是王旅帅,本王并非是带兵做乱,本王是奉天王密诏,因东王阴谋篡位,逼封万岁,今夜只捉拿东王一人,其余将士一概无罪赦免,今北殿、翼殿大军数万已经兵临天京城下,东殿将士都是天王的臣民,切不可为东王卖命,自取灭亡。你们快快放下武器,回进参护室,本王决不加害。”
听到韦昌辉领有天王的密旨,王国全不由的一愣,然后迟疑道:
“我不信有天王密诏。”
“王国全,你也是天国老兄弟,你过来看吧,本王以上帝的名义保证不伤害你的性命。”
听到北方的保证王国全便亲自过去看了一下,见韦昌辉果然领有天王的密诏,虽说他是东王的心腹,可这毕竟是天王的旨意,他低下头沉思了一会,说道:
“北王,我可以让你进去,但是你要保证不伤害东王一根毫毛,东王的事,只能由天王决定,等我们看到东王平安无事才能放下兵器。”
见对方如此轻易地便相信了自己,韦昌辉哪里会拒绝,连忙说道:
“好,本王答应你的要求,保证东王无事,你们可以带了兵器回到参护室,切切不要出来,以免和北殿弟兄冲突。”
王国全下令部下回屋,这时北殿后续部队杀尽了外间参护厅的东殿将士,陆续赶了进来,北王留下两百人看管两侧参护室,然后便带兵闯入中门,闯进了东王内宅。
而此时杨秀清正在后园留香阁中拥了妃子熟睡,报警的侍卫不知东王宿在何处,只得在园中大声呼叫:
“九千岁,不好了,北王带兵打进来了!”
留香阁中值夜侍女闻声急忙唤醒了东王,被吵醒的杨秀清侧耳细听,果然是有人在叫喊,不无疑惑说道:
“北王尚在前方,前日还有禀帖来,怎么就会打进府中来了?”
谁说心下有些奇怪,但是他还是慌忙推开妃子,匆匆穿衣起床,命人叫喊的侍卫带了过来,见其中一人浑身是血,顿时变不再怀疑了,同时跺足大声骂道:
“这姓韦的,胆敢与本王为敌,捉到了,非得把他五马分尸不可。”
“殿下,现在时间紧迫,还请殿下且先出府暂避,再调集部下精兵来活捉韦昌辉!”
被下属这么一劝,怒急的杨秀清才意识到自己现在的危险,急忙带着这批侍卫便向园中一角的后门走去,不料走不多远,忽见有人从高峻的后墙上悬绳攀援下来。
“不好,北殿的人翻墙过来了,殿下快上望楼吧。”
直到这时杨秀清真正慌了神,他明白击鼓召兵已经远水解不了近渴,可是又无别路可走,只得由侍卫保护着奔往园中另一角的望楼,楼高五丈,分三层,每层有五名士兵看守,日夜瞭望,有警则击鼓,无事则敲更,当清军逼近城郊时,这座望楼起了很大作用,现在人员未撤,却仅仅是个更楼了。东王奔至望楼,他身边的侍卫喊道:
“望楼上众小听着,东王亲临望楼巡察,快下来迎驾!”
望楼上士兵慌忙下楼跪迎的时候,已经有侍卫登上三楼,击起了兵鼓,
“咚咚咚,咚咚咚!”
急骤的鼓声在夜空中嗡嗡回荡。
若在平时,一眨眼便有府内侍卫奔来应召,再过一会儿,宅外的千名侍卫也会全副武装赶来听令,可是今晚府内传卫早被杀绝或是禁闭在参护室中,府门外侍从馆的侍卫也正与北殿士兵展开生死搏斗,因为佐天侯陈承瑢此时从天王府赶来,宣达了天王的旨意,瓦解了东殿的军心,如无头苍蝇一般的士兵,在听到天王的旨意时,那里还会抵抗,无不是纷纷放下兵器,当他们缴出兵器之后,立即被看管起来。
身在望楼上的杨秀清见援兵没有到来,看到园中更是火把通明,只看到一彪人马簇拥着的得意洋洋韦昌辉地来到望楼下,而他仰首向上喊道:
“四哥,小弟给你请安来了,二哥有事和你商议,快下楼来吧!”
见韦昌辉到了楼下,杨秀清立即放声怒骂道:
“姓韦的,你兴师动众,闯入我府中,难道是想造反吗?
韦昌辉嘿嘿笑道:
“不敢,不敢,小弟是奉了天王诏书来收四哥的兵权。”
说罢,取出密诏扬了一扬,又藏入怀中,大声喊道,
“四哥,识时务者为俊杰,你的威风也享尽了。现在四哥你已经穷途末路,东殿侍卫都被消灭了,你下楼来束手就擒,去天王府向二哥请罪,尚可饶你不死。不然,嘿嘿,今天就是你的末日了!”
何曾受过这种气的杨秀清一听立即怒骂道:
“原来二哥和你串通一气了!枉我精明一世,到最后却倒栽在你们手中!天朝内外全靠本王在支撑,你们若是杀了本王,也就是毁了天朝,你们就不想一想吗?”
韦昌辉益发得意地大笑道:
“杨秀清,你不听众言,胡乱兴师北伐,断送大批英勇将士,任由北伐溃兵据占河南,若不然长江以南各省早就在我天军手中了,还用得着与妖军无休无止地厮杀!你又以下犯上,欺辱天王,竟敢逼封万岁,谋朝篡位,罪大恶极。**朝政,残害群臣,被你无辜杀死的忠勇将士不计其数,神人共愤,将士离心,到现在还想贪天之功,实在是厚颜无耻。你若死了,正是天朝的大幸!杨秀清,毋庸多言,若不下楼受擒,小弟就要下令放火烧楼了,难道你临死时还要连累众多将士跟你一块儿送命吗?”
“韦昌辉,你放火吧,休想哄我下楼,我若是死了,自有我的部下为我报仇,你决不得好死!”
杨秀清的固执让韦昌辉立即怒喊道:
“放火,烧死这个罪该万死的恶贼!”
几十支火把聚燃在一起,顿时把望楼烧着了,杨秀清则仰天大呼道:
“天父天兄为我作证,我东王对反清大业有功无罪,叛徒韦正,你烧,烧死本王吧,将来上了天堂,自有天父天兄惩……你们要干什么,快放开我!”
不等杨秀清说完,他就被几名侍卫抬了起来,
“九千岁,等到了天王那,天王自然会给九千岁做主,天王自不会加害九千岁……”
“快放开我,你们要干什么……”
不管他怎么叫着骂着挣扎着,一步步抬下楼来。望楼上所有人员都下来了,杨秀清刚被放下地来,说有士兵立刻上去将他两手反绑,韦昌辉狞笑道:
“杨秀清,你欠天王、欠我的债太多了,今天一总请你归还吧!”
于是下巴微抬,接到信号的一名北殿士兵跨上一步,从杨秀清背后猛挥一刀,头颅顿时被砍了下来,骨碌碌滚到韦昌辉足旁,犹然怒气未泄,怒目圆睁的模样。
看着这被砍下的脑袋,韦昌辉毛骨悚然,慌忙掩面回身,怒喊道:
“把奸贼的头颅悬挂到天王府前示众!”
“北王,你怎能……”
不等东殿侍卫忏悔不该把东王抬下楼来。
“全都杀了!”
韦昌辉手一挥,北殿士兵一涌而上,把这二十几个侍卫也一齐杀死。
“东王府的人一个都不要放过,全都杀掉!”
霎时间,在韦昌辉的一声令下,顿时这曾经富丽堂皇的东王府,顿时横尸遍地。只有东殿尚书傅学贤等少数几名官员初时隐藏起来,待北殿士兵奔向后园,急速逃出了东王府,振臂一呼,聚集了城中数千东殿将士在街上筑垒与北王对敌,与北殿兵撕杀起来,城内的撕杀一直持续了整个整个一天,最终这些人无不被北殿兵之围杀干净,或者遗尸街头,或者抛尸秦淮河中,顺水流入长江……
……
(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未完待续。)
第381章 剑锋所指(第一更)
“……万计尸体抛入江中,轮船于江上航行,可见江面上尽是无数太平军的尸体……”
即便是有了报纸上切切实实的文字,人们也依然很难相信发生在天京的太平军内哄,等许多在过去的三年间从南京逃出来的人们来说,他们公司暗自庆幸着自己当初的选择。或许他们历经磨难,抛弃了一切,当然,终究还是离开了那片是非之地。
至少在这里不用担心自身的性命,同样也不会有与家人被迫分离的痛苦。
“幸亏当初自己离开了南京!”
看着报纸,宋嘉林暗自在心底庆幸着,庆幸着自己当初带着妻儿逃到了武昌。
不仅保住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而且还成就了个人的功业,曾经身为广东省巡回提刑使的他,因为负责“零丁洋鸦片案”起诉事宜而名扬全国——上百名外国商人、水手在他的起诉下被判处短则数年,长则十数年刑罚,这直接成就了他。
就在一个月前他接到了调令,与其说是调动,倒不如说是晋升,他被晋升为武昌提刑使。而这一职务往往是晋升为省提刑使的前提,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一至两年内,他极有可能成为一省提刑使,负责一省提刑事宜。
因为刚刚接手新工作的原因,所以宋嘉林倒显得有些清闲,所以才有时间在这里看报纸,看着报纸上的新闻。庆幸着自己的运气之余,他又忍不住想到。
“也不知道府中会怎么应对此事?”
南京内乱!
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是一个新闻,但是对于督府来说,当这个消息传来之后立即在督府内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这是一个机会!
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趁此机会横扫江南的机会,毕竟一直以来太平军是义军进入江南的最大障碍,他不仅仅只是障碍,太平军甚至阻碍了义军的很多行动。甚至正是因为考虑到太平军对长江的控制,所以义军才会放弃上海,任由上海为清军夺占。
而现在,太平军内乱的现实,则让大家看到了机会!看到了一举解决问题的机会。
对于从长沙来到武昌述职的左宗棠来说,他甚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要置身什么样的问题之中,在来到督府的时候,听闻主公在开会。
“没关系,我到候见处等主公,你忙吧。”
左宗棠的脸上带着笑,一副丝毫不以为意的模样,然后便独自走进主公办公室外的候见室,等待着主公会议结束后,向其奏报这两年湖南的变化,尤其是举办一年的湖南学院的变化,他知道主公在意什么。相比于湖南有限的几家工厂,主公更在意的是湖南的人才培养,更在意湖南的教育。
因为候见室中只有左宗棠自己,在他喝着茶,等待的时候。忽然隐约的听见另一旁紧闭地门扉里头,传来激辩的声音,仿佛发生争吵般,耐不住好奇,他也忍不住竖起耳朵,想知道会议室里究竟在吵些什么。
“……现在义军已经拥兵17。5万人,另有宪兵1。73万,近二十万大军,在兵力上完全不是问题,而且义军战斗力也远超过清军,太平军亦是拍马难及,这同样也是不争的事实,就算我们再谨慎,动用五万军队从九江沿水路向南京发起进攻,也没有任何问题,舰队可以从崇明出发提供护航,这甚至不需要调动舰队主力,长江舰队就足够完成这一任务……”
尽管隔着房门,但左宗棠还是听出了说话的是谁,是张亮基。
进攻南京、舰队。
难道张石卿想要对太平军动兵?
“再者,发匪与全国士绅眼中本就是邪教,士绅无不耻与其为伍,当初迫于环境,我等不得不与其为伍,已经为士绅所不满,地方官员不得不向外界加以解释,解释府里与发匪之不同,即便如此,地方以及校中学生依然心存顾忌,若府中一日不与发匪决裂,府中治下便民心不稳,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还请主公明鉴。”
此时张亮基显得有些激动,南京的内乱规模远超过他的想象,数万东王府精锐被悉数杀害。现在南京正面临一场前所未见动荡,而南京的动荡对于督府而言,就是一个机会,同样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面对张亮基的谏言,朱宜锋只是眉头紧皱的不停的吸着烟,并没有立即给予回答。
“主公,臣以为张参军所言极是!”
骆秉章也适时的表明了他的态度。
“只要抓住眼前的这个机会,府里就可以控制江南,待击溃发匪之后,可从安徽、湖南以及九江,三路合围、直捣长沙,待江西平定之,江南数省,仅有闽浙尚为清妖所把持,此时可调动舰队,分别攻取杭州以及福州,届时江南必可平定,待江南平定之时,即是主公北伐之日,届时我中国大好河山,必将为之光复。而主公亦可于孝陵告慰高皇帝在天之灵!”
原本对于夺取南京,骆秉章态度并不强烈,但是最终他还是被张亮基所说服,原因再简单不过——南京有高皇帝的孝陵,而主公是高皇帝血脉,其若登基必先祭拜高皇帝。做为臣子,骆秉章自然很清楚,夺取江南之后,主公便有了登基的资本,劝进之功人人皆有,但于何处劝进,这其中却大有文章。
“是啊,当年高皇的正上于南京誓师北伐……”
搬起石头来砸了自己的脚!
现在朱宜锋反倒是有些后悔了,后悔“认了这门亲”,见他们搬出了高皇帝,他的心底只是一阵无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