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血宏图-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亏待不了也就是暂时的,那姓黄又岂曾对得起大家伙?看了李天扬一眼,梁佐山长长叹了一口气。

    “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咱们必须要尽快,带着队伍返回河南老家。”

    又是一声长叹,梁佐山继续说道:

    “要是回去晚了,弄不好输个精光,到时候说什么都晚了。”(未完待续。)

第376章 应来之事(第二更)

    初进督府后园,迎面一座玲珑剔透的假山,遮住了满园春色。假山一旁是一条江南式的白墙长廊。长廊尽头乃是一片玉石栏杆围绕的平台,抬眼四望,豁然绿荫天地。池,亭,山与楼,皆在密密的翠竹垂柳和松柏掩映之中,似烟似雾,如仙如幻,偶见檐角池滨,忽隐忽现,妙不可言。仿佛池中有岛,岛上有亭,对对鸳鸯戏水,双双灵鹤翱翔,走前几步,正欲瞧个仔细,却又垂柳障目,景色一变,犹如玉人以扇掩面,益发引人遐思。

    “翠园!果然名不虚传!”

    尽管也算是见过世面——于天京见过东王府的奢华,但对于第一次进入督府的孙茂林来说他还是不禁为之赞叹道。

    翠园!

    这是外界对督府后花园的称呼,这是中国第一个借鉴西方园林理念与江南传统园林相结合的中式园林,论其精巧自然并非城中的公园所能相比。其一直为外界所称道,而这后园也有了翠园之名。

    “大人,原本翠园这不过是旧时废墟的小湖,当初大都毁于兵火,后来汉督于武昌开府,重建武昌时,鉴于督府面积不足,方才加以扩建,这才有了翠园!”

    当然,因为身边这位孙茂林穿着身太平天国的官袍,引路的张森一边走一边解释着,他隐约的意识到,身边的这个以东王史官来访的孙茂林极有可能就是汉督于太平军中的眼线。

    “孙大人,这可是汉督第一次在翠园设宴款待客人啊!”

    “能得汉督如此赏识,实在是下官之幸!”

    四下里张望,孙茂林则诧异道:

    “我们现在去什么地方?”

    顺着走廊转入另一个走廊,这条走廊加于湖面,湖中有一个小岛,岛不大,鲜花遍地,五彩斑斓。数株古槐树冠庞大。阳光从树隙中淡淡地洒落下来,留下灿灿暖意,抖下一片清凉。树上鸟巢二三,老鸟护雏,不时飞进飞出,添上温馨的生气。槐树环抱中,筑有盔顶双檐六角亭一座,早有侍女在亭中侍候,酒肴亦已摆上了亭中的石桌,亭外两名侍女正在搧火热菜,而朱宜锋就站在亭中,看到孙茂林和张森来了,他展颜一笑,然后便迎了过去。

    “成欲,你我好久不见!快,坐!”

    “汉督,我……”

    这会孙茂林还不清楚汉督的想法,依然把自己摆在使节的位置上,毕竟这里有外人。

    邀孙茂林坐下后,朱宜锋举杯说道:

    “成欲,这里没有外人,本督等你多年了,终于把你盼回来了!水酒一杯,为你洗尘。”

    这一杯水酒其实已经道出了孙茂林的身份,张森那里还不明白,连忙也跟着举杯道:

    “今日孙兄能够从敌营还家,实是可喜可贺,这几年若非孙兄,小弟又岂会得发匪诸多情报。”

    面对这样的盛情,孙茂林那里还会再说什么,慌忙起立举杯一饮而尽,坐下道:

    “臣多谢汉督的盛情,只是臣、臣……臣以为,臣若是在南京恐怕能发挥更大用处。”

    这个消息来的有些突然,以至于孙茂林自己甚至都不能够适应这一变化。他此次来武昌只是为了按东王所说,购得粮草、枪炮,但现在汉督的意思,却是希望他留在这里。

    “成裕,”

    摇摇头,朱宜锋说道:

    “这件事是我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的,从今年正月起,杨秀清即命秦日纲即组织大军进攻江南大营,如果不出意料的话,向荣的江南大营必定是难以支撑,一但外忧解除,这南京城内的诸王问题,就会立即暴发,若是你留在南京城内,到时候身处危局之中,极有可能白白断送了性命。这两年成裕身处敌营,可谓是大功与本督,成裕之功,本督,焉能忘记?”

    这两年有关南京的情报,几乎全都是通过孙茂林获得,也正因如此,在与杨秀清打交道的过程中,朱宜锋才会占尽上风,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杨秀清,对于自己有所求,太平军离不开武昌的火枪、火炮以及火药,甚至于还离不开湖北的盐以及大米。尽管现在太平军占据着安徽大半,但是其粮食依然无法自给,至于近在咫尺的两淮盐场也未受其控制,以至于南京的盐米依然依赖武昌。

    当然,这也使得督府多了一条财路——廉价的南洋米以及湖北盐,为府中换回了数以百万的财富,而这太平军通过“打先锋”抢劫得来的数千万两白银,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流入武昌。

    “主公,您认为,打下江南大营后,他们就会内哄?”

    点点头,朱宜锋沉声说道:

    “这极有可能,毕竟,这两年洪秀全一直在强忍着杨秀清,过去,外敌当前,他们不得不强忍着杨秀清的专横,其一但破除江南大营,到时候洪秀全定会趁机发动,到那时……”

    到那时只恐怕整个南京城内会立即血流成河,在另一个时空之中,“天京事变”正是在太平军攻克江南大营之后。

    “到时候不知多少生灵涂炭啊!”

    孙茂林感叹一声,然后他喝了口酒。

    “成裕,这样,你先去封信给杨秀清,告诉他,你意于此置留数月,以便游说购买铁甲炮舰,想来到时候他自然不会拒绝。先等上一两个月……”

    “臣但凭主公安排。”

    侍女斟了一巡酒,也许是因为心思沉重,孙茂林整个人在接下来显得有些郁郁寡欢。能够理解其心情的朱宜锋并没有强求,很快洗尘宴便结束了,在将孙茂林送出后,朱宜锋便重新回到了书房,在书房中,好久一次拿起了一份来自北方的情报。

    准确的来说是来自河南的情报,而情报中的那个人,却是一个让他记忆极为深刻,甚至可以说引以为耻的人。

    “赵子玉!”

    念着这个名字,朱宜锋的眉头紧皱,原本他以为自己已经忘记了,可是再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那种无名怒火顿时便涌上心头。

    “赵子玉!”

    闭上眼睛,那个当初有些唯唯诺诺的少年,还是在他的脑海中闪动着,他留给自己的是什么?是耻辱!

    是的!

    尽管张妤婕并不是自己明媒正娶的发妻,但毕竟是自己的女人,可最后居然……居然被这个小人给……

    原本朱宜锋以为要等将来打到了陕西才有可能再听到这个名字,到时候只需要派人私下里解决此事就行,可谁曾想,现在这姓赵的,不但练出一支陕勇,甚至还虎口拔牙似的从太平军手中夺下了潼关,让数万闯入关中的太平军陷入进退不得的境地,至于河南的数十万太平军,更是群龙无首。

    当初可没见这小子有这样的能耐!

    难道这就是那个女人选择他的原因?难道自己就这么没有识人之明?

    想到这,自然想到了那个女人——张妤婕!

    那个女人现在是死是活?

    尽管已经过去这么长时间,但是每当想起那个女人的时候,朱宜锋所感受到的都一种耻辱,现在在得知赵子玉的情况之后,自然对于她的死活,也就越发上心了。

    “很好,你现在成了满清的走狗,那老子将来杀你杀的也就顺理成章了。”

    何止是要杀他一个人!

    在朱宜锋的心底,甚至早已经将孝义赵家视若死人,到时候不但他赵子玉活不了,即便是赵家,又岂能善了。

    冷笑一声!

    朱宜锋看着那份情报,看着那显得有些刺目的赵子玉三个字,冷笑道。

    “实现让你得意几天,等到……”

    若不然,现在出兵河南?

    起身来到地图前,将纷乱的心神收回,朱宜锋看着地图皱眉思索道。

    “现在曾立昌身死潼关,河南太平军精锐尽陷于陕西,而河南……”

    盯着地图上的河南,朱宜锋的眉头越皱越紧,之前,正是因为有曾立昌在河南挡着清军,才使得自己这边“两年无战事”,若是河南的太平军失败了,那么到时候。到时候清军选择那里作为主攻方向?

    是武昌?还是南京?

    如果是前者的话,那么自己就要考虑在河南以北御敌。如果是后者……而在奕訢的眼中,在武昌与南京之间,谁才是最大的敌人?

    太平军?

    显然不是!

    那么到时候,他必定极有可能以自己为敌!

    “看来这埋头种田的好日子是过完了。”

    是了!

    一但清军夺取河南,于河南南下,意味着自己必须要做好准备,要不然,清军甚至可能会威胁到武昌,到那时,地方可就真的动荡了!

    “看来必须要考虑对河南动兵了!”

    尽管现在并没有北方有关清军的情报传来,但是朱宜锋仍然立即作出了用兵河南的决定。尽管这么做的代价是,在未来,义军将不得不替太平军阻挡清军。

    “哎,没有办法了!”

    嘴上看似说的无奈,但实际上朱宜锋的心底却有些期待,义军差不多沉寂了两年,也是时候亮剑了。就在这时,门外又一次响起通传声,侍从的通传打断了朱宜锋的思绪。

    “汉督,这是从九江发来急电!”

    九江!

    难道九江做什么事儿?

    看着电报上的内容,朱宜锋的眉头顿时猛的一扬,于唇间自语道。

    “攻破江南大营……该来的终于来了!”(未完待续。)

第377章 谋划(第一更)

    江南大营的被攻破的消息,不过只用了半个多时辰,便传到天京,满城一片欢腾。毕竟自定都天京以来,这近在眼前的江南大营于太平天国来说,便如心头刺一般,一直悬于天京城头,令其寝食难安,而现在好了,这根心头刺终于被拔掉了。

    在这个好消息传来之后,天京城中当然是一片浓厚的喜庆气氛。可就在这喜庆之中,却又有一股暗潮涌动。

    “大破江南妖营,普天同庆,横扫鄂赣妖氛,东王万岁!”

    而在天京城中的一些地方上新换上这么一副大红洒金对联之后,更是让这天京城内气氛显得有些诡异起来。而是对于那位自定都天京后既沉迷于后宫的天王洪秀全来说,在得知这“万岁”之后,他立即意识到了危险的气息。

    毕竟太平天国只有一个“万岁”,而现在这个“东王万岁”,不正是狼子野心吗?

    在天京暗潮涌动之中,位于城外的大报恩寺相比于过去,也显得极为紧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大豹纹是相当于天京唯一的一个外交机构。

    这是武昌驻天京的办公处——在过去的三年间,太平军一直是武昌最大的顾客,价值数百万两的洋枪、洋炮以及数百万两的粮食,大都是于大报恩寺中敲定,而其之所以能够攻克江南大营,也全亏了几个月前,东王花高价从武昌购买的12门150磅parrott炮。

    正是这种威力强大的重型火炮,使得太平军轻易轰开了江南大营的营垒。可以说这两年太平天国之所以能够数次挫败清妖,所凭借的完全是其数量众多的洋枪洋炮。对与这一点,太平天国高层自然再清楚不过,也正因如此,其在大多数时候都对大报恩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管他们很清楚,有不少逃兵都是逃至大报恩寺,从那里乘船逃往武昌。但大家都没有点破,毕竟太平军需要武昌制造的洋枪、洋炮,相比于洋人的东西,武昌提供的武器价格更为便宜,而且数量更为充足。

    正是这种有所求的局面,使得太报恩寺能够以一种超然的地位,

    此时的大报恩寺中同样显得比过去紧张,寺院内的一百多名卫兵,这会更是荷枪实弹的守卫着这座寺院,尽管他们很少外出,但是,依然可以感觉到南京的气氛与往常有所不同,整个南京都弥漫着一种莫名的紧绷。

    “刚刚得到密报,洪秀全准备于下个月封杨秀清为万岁!”

    看着面前的康和,李明勤的语气显得有些无奈,该来的终究会来的。

    “封杨秀清为万岁?他姓洪的疯了?”

    作为卫队队长的康和诧异的问道,在过去的几年中,他和李明勤在南京一直配合着,他的工作除了保护办事处之外,还有就是向太平军提供武器操演,也就是交太平军使用武昌出售的各种武器,这是到他认识不少太平军军中官长。对于杨秀清他同样也不陌生。

    “这不是把杨秀清当孙猴子吗?”

    可不就是孙猴子吗!当年孙猴子可是被玉皇大帝亲封的齐天大圣,可最后呢?也被压到了五指山下。

    “他不是把杨秀清当成了孙猴子,他这是缓兵之计啊。”

    李明勤无奈的长叹口气。

    “咱们都知道,自从太平军定都南京起,做太平天国的大小事务全部都是由东王杨秀清负责,至于那酒红的也就是在后宫里享受着他的三千佳丽,至于其它一概是充耳不闻。可他又岂能容忍杨秀清,大权独揽?”

    这才是关键!

    现在有人传说的什么杨秀清试图“篡位夺权”,在李明勤看来或许有那个影子,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是洪秀全不能够容忍杨秀清独揽大权。

    “为什么是现在?这东王府大权独揽,不都几年了吗?”

    可不是几年了?

    就像他们来到南京已经三年了,可是从来没有见过一回洪秀全,所有的交易全部都是与东王府,与杨秀清进行,相比之下,自然更了解这位“九千岁”。

    “江南大营!”

    缓声吐出这四个字,李明勤的脸上流露出浓浓的嘲讽之意。

    “过去,向荣的江南大营就在南京城外,外敌临门,若是再起内乱的话,他洪秀全又岂能在后宫享受着他的三千佳丽,所以这个神棍就在那里忍着,他知道自己不能动手,同样,杨秀清也不能动手。所以也就不担心他篡位夺权,自然也就相安无事了。”

    从桌上的烟盒中拿出一根香烟递给康和后,李明勤自己也点着了一根,吸了口烟,吐出烟雾在烟雾弥散中,他继续说道。

    “而在另一方面,他杨秀清大权独揽,势必会得罪韦昌辉、秦日纲等人,实际上咱们都知道在过去的几年里,杨秀清,可以说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一遍,韦昌辉更是与其矛盾重重。”

    事实上确实如此,过去的几年间,石达开、韦晶辉、秦日纲等人皆因为很多问题与杨秀清发生冲突,而每一次都是已他们“吃亏”宣告结束,这些人对杨秀清可谓是“冤声载道”,换句话来说就是“民心”在洪秀全。

    “现在,外部的威胁没有了,内部的矛盾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洪秀全自然知道,时机已经成熟,而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他不动手,杨秀清很有可能就会动手,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封其为“万岁”,很有可能就是洪秀全的最后一步棋!”

    也是洪秀全最后的机会了。

    “他只有用“万岁”这个称号才能够去安抚住杨秀清,令其不至于反叛,这意味着洪秀全很有可能会对杨秀清下手,这南京终将大乱啊!”

    长叹中,李明勤深吸了口烟,然后半闭上眼睛,但他的脸上却没有丝毫可惜的意思。

    “李主任,那咱们现在怎么办?”

    深知府中绝不可能介入南京之事的康和急忙反问道,到时候南京大乱了,他们可就是那随时都可能被殃及的“池鱼”啊。

    “咱们?”

    吐口烟,任由烟雾在面前弥散着,李明勤诧异道。

    “关咱们什么事儿?他们杀他们的,咱们在这里看着咱们的戏。最好他们互相残杀个干净,那样也省得将来咱们动手,至少将来咱们动手更容易不是。”

    因为了解太平天国,了解这天国背后的实质,所以李明勤对于这些人没有一丝好感,甚至在他看来,满清官吏尚可反正留用,这太平军官佐全无丝毫留用价值不说,而且必须要加以清除,否则国必将不国。

    甚至李明勤早就书写了一个名单,在那些名单中罗列的太平军的王爷、丞相们,他通常只有一个建议——“杀”。

    只有杀了他们才能够安稳天下,还能够挽回民心!

    “李主任,那府里会不会趁着现在这个机会,夺取南京!”

    提及夺取南京时,康和的心脏不由的加速跳动数下,南京内乱无疑是府中夺取南京最好的机会。

    “到那时现在他们自相残杀一番,趁着其内乱之机,直接夺取南京,尽数诛杀洪杨,自然可夺取江南,到时候,这太平军群龙无首,自然不是我义军的对手……”

    此时康和显得有些激动,他似乎看到了太平天国的末日,准确的来说,看到了未来,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他将会是新朝的功臣,是主公的从龙之臣。至于这太平天国,不过也就是主公一统江山的垫脚石罢了。

    “夺取南京……”

    沉吟片刻,李明勤看着康和,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极为诱人的建议。如果义军夺取南京的话,那么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半壁江山,将为府中执掌,安徽,江苏皆是财赋重地,而更为重要的是内乱中的南京显然不可能具备阻挡义军进攻的能力。

    真的可以说即便是现在只要一君愿意,随时可以出动几万大军夺取南京,但是,府里现在显然没有这一打算,作为办事处的负责人,李明勤很清楚,在太平天国对于府里来说,就像是一头奶牛,太平军辛辛苦苦的通过“打先锋”的方式,抄没各地富户的金银,最后有一多半都落入了府中之手。如果没有了太平军,府里岂能去“打先锋”,岂能去抄没富家。

    若是夺取南京……那么主公便极有可能在南京登基,而到时候大家伙……但是主公会同意吗?

    李明勤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他的责任之一就是保住大报恩寺,当年在离开武昌的时候,主公曾专门叮嘱过他,务必保住大报恩寺,保住大报恩寺塔,也正因如此,当初才会选择这里作为办事处。

    人总是自私的,尽管非常清楚自己的任务是什么,但李明勤还是为康和的建议所心动,他很,清楚夺取南京之后会发生什么,对于他,以及府中的其它人来说,那才是最为重要的,而现在府里的很多人所需要只是一个理由,一个时机,而这正是他所需要给与的。

    “这件事儿……”

    略作沉吟,李明勤将视线再次投向康和。

    “要是想办成他,咱们就必须要好好的谋划一番,想要办成这件事,关键还是在武昌……”

    ————————————————————————————————————————————

    (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未完待续。)

第378章 人心(第二更)

    武昌。

    相比于暗潮涌动的南京,这里无疑显得极为平静,甚至可以说有些过于平静,以至于会让人们忘记现在正是兵荒马乱的时候。

    对于很多从外地初来武昌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往往会惊讶于武昌的平静,惊讶于这里安静祥和的气氛,置身其中,会产生一种错觉——战乱从来没有爆发的错觉。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确实,战争一直远离于武昌,尽管这座城市,曾经几乎全为战火所焚毁,但是现在,战争一直远离他,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甚至于相比于过去,他们的生活更加安逸,更加富足,如果不是报纸上偶然的新闻,或许他们也会觉得战争,早已经结束了。

    实际上,每个人都很清楚。战争从来未曾停止,在这个城市中,很多人甚至在不断的策动的战争,计划的将来的战争。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愿意享受着和平的生活,那怕这只是假相。

    林府,在武昌城内,能称得上“林府”的并不多,虽说武昌亦有几处豪宅门前挂着“林府”的门牌,可人们顶多是说“某某巷林家”,而不会用“林府”来形容,在武昌城内,只有一个林府,那是位于督府后方巷子里的林家的府宅。

    不过虽说是号称“府”,可这林府却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豪华,实际上只是一个普通高等官员的标准住宅——武昌的很多官员他们的住宅都是由督府提供的,直到年初的时候,这些官员们才从督府的手中将住宅购买下来。

    林治平也不例外,这座宅子并不大,也谈不上贵,不过1000多元罢了,顶多也就是相当于他一个月的俸禄——督府之中文官的俸禄与满清官员相等,只不过是将其养廉银变为俸禄,相比于满清官员,还享有年度奖金和福利津贴,而且退休后还有一笔丰厚的养老金。

    正因如此,实际上府中的官员们收入大都极为丰厚,即便是未入流的官员,每个月也有二十余元薪俸,从而使得其生活无忧。所以在武昌城之中,官员从来都是日子最为安逸、收入颇高的群体,普通的官员如此,品级为从一品的林冶平,当然也是如此,甚至每年的年度奖金和福利津贴就足够他维持一年的开支——相当于其一年的薪俸。

    也正因为相对丰厚的收入,对使得林治平现在正和其他人一样,正在考虑与城外修建一栋别墅,甚至武昌有家庐山公司,正在推销庐山的“避暑庄园”,着实吸引了一些官员,就像现在,刚刚以1500元买下一块地的林治平,正在看着几份图样,那是避暑庄园的图样。

    是欧式的?还是中式的?

    这是一个选择。

    不过林志平的这种纠结,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很快就被访客给打断了。

    “仲平好雅兴啊!”

    跨进门,看到正在那里看着图样的林治平,张亮基立即笑说道。

    “这是庐山的别墅?怎么选了楼型了吗?”

    抬头看见张亮基,林治平先是诧异,而后立即训斥跟在张亮基身旁的弟弟。

    “老三我说你也真是的,怎么张大人来了,你也不通知一声。太不应该了。”

    “老三,这是我让他不要通知的!”

    张亮基不客气的坐了下去,见其坐了下来,心知肯定有事相商的林治平便吩咐三弟上壶茶,然后对看着这位左参军说道。

    “石卿先生,不知石卿先生此来是为何事。”

    现在他反倒是好奇,张亮基的突然拜访,要知道,左右参军可是汉督的左膀右臂,同样也是他们这些人的上官。

    “仲平啊!”

    看着的林治平,张亮基连忙说道:

    “算算日子,主公起事已经三年了吧。”

    何止三年啊!

    三年有半,还出一个来月!

    你张石卿来这儿恐怕不是来算日子的吧。

    心下这么想着,林治平却是含笑不语,全是一副聆听模样。

    “整整三年零七个月,算算日子,下官追随主公也有三年零五个月了。”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是在向张石卿表明一个观点——他是主公的“老臣”,至少比他张石卿要早出一阵子。

    “都三年多了……”

    张亮基只是略点下头,他知道林治平的意思,他林治平是“黄州老臣”。

    “仲平,你可听说江南大营为发匪攻破了!”

    “有所闻!”

    这么大的新闻,别说是府中的高官,就是报纸上也有报道,甚至报纸上还分析江南大营为太平军攻克后,对府里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江南大营被克,并不符合府里的意义。

    “你知道江南大营为发匪攻克后,那么满清在南京一带既再无势力存在,而南京发匪亦解除外患!”

    张亮基一边说一边看着林志平,以便查探其想法。

    “确实,这太平军的外患一解,到时候只恐对咱们不利啊!毕竟过去有清军在那里挡着,现在,万一要是他们觉得咱们成为了他们的眼中刺,到时候把这长江一截……”

    “我担心的不是长江,我想的是……南京,若是南京发生内乱,该怎么办?”

    看似一句谈不出奇的话语从张亮基口中吐出时,他注意到林治平的脸色顿时显得凝重,双眉紧皱,现在不仅仅只是他自己这么以为,看来林治平也赞同这一看法。他接过梁启超的话头说道:

    “哦,若真是如此的话,对于咱们来说,到也不见得是件坏事,毕竟这太平军无论怎么说,都算不上朋友!”

    何止是算不上朋友,根本就是敌人。这一点张亮基自然非常清楚,甚至可以说,于府中上下看来,太平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满清,是府里最大的敌人。

    比如于张亮基眼中,最大的敌人就是太平军。

    颇感兴趣的地望着林治平,张亮基看着他在心下一笑,“算不上朋友”,这话里有话啊。

    “的确,确实!”

    张亮基立即出言赞同道。

    “若是其陷入内乱,那么他们的力量势必会被消弱,仲平,对此你怎么看?”

    “那是当然,自相残杀之烈,总甚于外敌!”

    对于张亮基的这个问题,林治平点点头,而后笑道:

    “所以无论如何,这对咱们来说都是件好事儿。他们自己人杀自己的杀的越厉害,对,咱们就越有利,将来打他们也就更容易。”

    “将来……”

    盯着林治平,张亮基说道。

    “将来有多远?仲子,若是我说南京发匪内乱之时,就是我大军夺城之时,你以为如何?”

    现在林治平终于知道了张亮基的来意,他是来寻求支持的。他的目的再简单不过,是想从自己这里获得支持。

    支持对南京用兵!

    “石卿先生的意思是,主公准备对南京用兵?”

    林治平装作一副不明所以的样子。

    “主公想要用兵了?”

    想要用兵的当然不是主公,而是他张亮基,谁让他张亮基是徐州人,他自然愿意看到主公夺取南京,夺取苏皖。

    摇摇头,张亮基笑道。

    “不是主公要用兵,而是我们做臣子的必须要看到此事关系到我中国亿万黎民之福祉,关系国家千秋之基业,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虽说主公暂时无意兴兵,可为中华亿万黎民之将来,咱们必须要劝主公,对南京用兵,与太平军决裂。”

    一语道出自己的来意之后,张亮基继续说道。

    “只有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