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女主三国-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东门出来的,有六千士兵。六千士兵又分为两起。甲丙两队往正东偏北的方向,直插十里沿湖斜路。另外四千士兵,则直接往孙策营地的老位置前进。

    根据移动靶原理,实际上当田军到达的时候,孙策的五千士兵也正好到达十里沿湖斜路。因而甲丙两队将与五千孙军交战。而另外四千士兵到达孙军原来营地的时候,那里应该已经没有人了。于是,他们将继续前进,自湖泊的南面绕过去,到达小红山的南面。然后翻过小红山,对于可能存在的孙军伏兵,实施打击。

    北门出来的四千士兵,出城之后,沿长江江岸往东北而行,至幕府山的北面。幕府山山脉,最高的劳山山峰,高度也只有六十丈,是一座非常小的山脉。他们将翻越幕府山,到达北崮山。从北崮山可能有的伏兵的身后,实施打击。

    南门出来的四千士兵,出城之后拐向东面。他们并没有交战的任务,而是直插曲阿。

    太史慈、于禁,分别率领甲队和丙队。其余各队,都由千夫长指挥。

    ……

    孙策的计策拿出来之后,除了周瑜,其余将领都觉得挺妙。很多天都没有打仗了,人人都憋了一股劲。建业城太卑鄙了,就这么躲在城里,靠弓箭射人,都不敢出来单打独斗。怎么骂都不出城。好了,这下好了。有孙策的计谋,建业城的薛礼总该出来了吧。因而,将领们普遍都对晚上的战斗充满了期望。

    周瑜事后也想了想孙策的这个计谋。周瑜吃不准建业的薛礼到底会不会出城追赶。不过,周瑜也认为,薛礼不出城则罢,孙策这边无非就是白忙活一场;薛礼一旦出城,多半是跑不掉的了。

    周瑜、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六将都在军中。伏兵仅孙策一人带队。军中弄了个空棺,代替孙策的位置。晚饭吃过。天色暗了下来,夜幕降临了。孙军全体出动,向东撤退。

    走在最前面的,是仪仗队。当然,这是士兵们临时客串的仪仗队。主将死了,总是有些排场的。走几步,哭一声;行几程,洒纸钱,都有讲究。

    约两里,到了湖边。拐向东北,继续前进。边走边为莫须有的亡灵超度。

    这一段斜道共有十里。之后,向东一里便进入埋伏的所在。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在这段斜道将要走完的时候,被建业薛礼军追到。然后装作逃跑,建业薛礼军追击之中必不防备。然后由孙策掌握时机,在合适的时候突然杀出。大队再返身冲杀。那样一来,必获全胜。

    很顺利,就在十里斜道走到八里的时候,周瑜听到了建业城方向传来的脚步声。此时,周瑜等将按照举哀的排场规矩,走在队伍的前端。又因为此行并非举哀,而是作战。队伍过长,将不利于指挥。于是,就弄了个十人一排。队伍不长,只绵延一里。只到脚步声之后,周瑜下令,让将领们回到自己所带的士兵那儿去。暂缓前进。交战之后,略略相持,然后再败退。

    ……

    将领们各自回到自己所带的士兵那儿去。这样的命令绝对没错,绝对正确,但效果却不大好。蒋钦、周泰,两员大将,共带了三百人前来投靠孙策。虽然被孙策封为军前校尉,却并没有另外拔给士兵。因而周瑜的命令,二人听在耳里,感觉周瑜是在提醒自己,记住自己的身份,你们就是三百,不,一百五十人将。

    陈武又有不同。跟随陈武投降过来的有一万士兵。当然,那一万士兵有八千人已经长眠于建业城东了。但是,除了自己的两千士兵之外,另外两千从张英那儿俘虏的士兵也是寿春士兵。因而,也可以说,陈武的名下还有四千士兵。陈武不喜欢听到周瑜这样的命令。陈武的兵多,兵多就意味着有可能造反。好在孙策不在,陈武就闷声不响地过去了。

    黄盖、韩当没有士兵。硬要说有,就只能是吕范那一百人。因而周瑜的命令对这两人无效。尽管无效,但这两人却感觉,周瑜是在提醒二人,自己没有兵。而周瑜却有三千士兵。其中一千,就在眼前。

    就这么一支军队,这么一支职责不清、职能不明的军队,将帅之间、将领之间、将士之间又怎能不闹矛盾?原本战斗力就不强,还偏偏自己损耗掉一部分。这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

    是周瑜不会分派将领的职责?当然不是。全军就听一个人的,那就是孙策。因而周瑜不能插手。插手就会令孙策不快。周瑜可不愿意因为这些小事,而断送了曾经有过的纯洁友谊。

    ……

    来了。是甲队和丙队。太史慈和于禁驰到距敌一百步距离,拉住了马缰。后续士兵跟上,不断往两边跑开。

    孙军这边,周泰正欲上前,被陈武抢先一步。陈武打马出列,面对于禁,喝道:“来将通名受死!”于禁没有理会。

    于禁并不是害怕单挑之人。尽管在三国系列游戏中,于禁的个人武功被定得很低。但那却不是事实。想想看,于禁的个人武力通常为七十几,而对面的陈武呢,则在八十多一点。难道说于禁这样的五子良将还打不过一个陈武?

    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也用不着回答了。名将,之所以为名将,拥有个人武力是必然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名将能够冷静地观察战情,名将能够将战斗向对于自己军队有利的方向进行引导。

    此时,两军总共才相距一百步。这么近,是因为于禁、太史慈都从郭图那儿知道了,孙军缺乏弓箭。

    既然孙军缺乏,我军富余,当然就要以我之长,制敌之短了。因而,上来的第一下,就是弓箭。

    在这种情况下,还单挑干什么?反倒把自己士兵的弓箭给挡住了。因此于禁没有理会。对面陈武再骂:“既然追来,又不敢交战,堂堂建业守军,难道就是一帮孬种?”

第二卷 第220章 半将强兵

    第220章 半将强兵

    于禁还是没有理会。此时。甲丙两队均已横向展开。其展开的长度,还略微长于孙军五千士兵的长度。但是,士兵们钢刀没有出鞘。人人左手持弓,右手拿箭。箭尾的分叉挂在弓弦之上,但弓弦并没有拉开,弓也没有举起来。

    太史慈、于禁都不言语,让士兵们与孙军就这么对峙。对于孙军来说,是需要引敌来追的。而要引敌来追,就得给敌人以追击的理由。那个理由,就是自己不敌,败退了。而要显示不敌而败退,不打是不行的。一定要打,而且还不能一打就退,那样就太假了点。还需要坚持一下,然后再败退。敌军不怀疑了,这才会放手追击。

    现在就没有打。而且,周瑜发现,田军这边的士兵居然少于孙军。这就有点难办了。五千人,怎么才能有合适的理由败给两千人呢?周瑜没有想出来,因而就没有发布攻击的命令。整个战场之上,就只有陈武一人在高声漫骂。

    太史慈、于禁这样的逼而不攻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给包抄士兵争取时间。孙策不是在北崮山和小红山设下埋伏了吗?田军的八千士兵不是绕道抄到埋伏者的身后去了吗?所谓绕道。就是要多走路。多走路,是需要时间的。这些时间,就得甲丙两队来争取。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陈武嗓子都骂得有些嘶哑了,敌军仍然不为所动。最后,陈武忍不住了,就这么单人走向了敌军。

    “目标,这名敌将,”于禁命令道,“举弓,放箭。”结果不言而喻,陈武堪堪冲到三十步距离,就被突然而至的一千箭矢射成了刺猬。“搭箭。”于禁又命令道。

    与眼前的五千孙军交战,于禁和太史慈都知道,孙军打不了多一会,就会掉头逃跑。因而就不能总是站在远处放箭。最多发两箭,就要冲向敌军,展开近身肉搏。那样敌军就不能够轻易逃走了。因而箭矢的消耗量将是很低的。既然消耗很低,射将领就完全可以的。

    陈武就这么死了。然而,陈武的死亡并不是完全没有价值。陈武之死,让周瑜看到了敌军有很多弓箭。其实建业守军一直就有很多弓箭,只是周瑜一直没有想起来。周瑜就想,虽然敌军人少,但弓箭多。我军一冲,敌军一放箭,这就可以逃跑了吧?于是,周瑜就下达了全线进攻的命令。

    ……

    甲丙两队所站的位置,距离孙军一百步。孙军一直都在弓箭射程范围之内。但那何时射箭。却由孙军做主。太史慈、于禁这边,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孙军开始攻击了,就等于是拖到了最后的极限。因而,先是周瑜的命令,再是孙军的动作,然后才是田军的箭雨。

    周瑜命令的是全线进攻。孙军里面,周瑜自己招募的那一千人听到命令,立即行动。其余四千士兵,都是来自寿春的降兵。而这些士兵平时都只接受孙策的命令,孙策领军在外,士兵们就认陈武,但陈武又偏偏死了。因而这些士兵的动作就慢了好几拍。

    太史慈的位置在偏北的方向,因而最先察觉到孙军那一千人的进攻。太史慈喝道:“举弓!”带的是甲队,甲队士兵当然举弓。但实际上,乙队的士兵也同时举了弓。这是因为,士兵们事先都知道,太史慈的这一下“举弓”的命令,是需要全军遵守的。

    “射!搭箭,举弓,射!”通常。只要求第一箭听从命令。发了第一箭之后,就全凭士兵。动作快的就箭快一点,慢的就射慢一点,凭自己的能力就是了。此时,太史慈一连命令了两箭,是因为总共只射两箭的原因。

    两箭射完,“冲啊——”还是太史慈下的命令。于禁没有半点不服气的意思。由太史慈还是于禁下达这样的命令,不取决于己方,而取决于敌方。敌方孙军哪个方向的士兵先动,就决定了己方由哪个方向的将领下达命令。

    ……

    如果在白天,甲丙两队对孙军如此这般地射出两箭,四千箭矢能杀敌两千以上。这当然是于禁训练的结果。但在这样的夜晚,效果就差了一些。只杀死了一千五百人左右。

    两军对冲。这似乎是传统所说的两军相逢勇者胜。黄盖一马当先,冲了过来,正遇一名甲队士兵。黄盖一鞭击下,那名甲队士兵举刀一挡,被震得虎口流血,腾腾腾退出好几步,坐倒在地。第二名甲队士兵一刀斩向黄盖左腿。黄盖左手鞭一划,既挡敌刀又反攻敌兵,连消带打。双方兵刃相交,当的一声,力均力敌。第二名甲队士兵的力量竟然与黄盖的左手旗鼓相当。那招连消带打的招数就夭折了。第二名甲队士兵连环五刀砍出,盖黄左鞭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右鞭跟上,才将士兵击退五兵。但盖黄右鞭尚未抽回,噗地一下,盖黄的右脚小腿已被第三名甲队士兵砍了一刀。黄盖盛怒之下,趁着巨痛还没有传到脑际。含忿一鞭,狠狠地击向第三名甲队士兵。然而,这时,黄盖的战马倒了。这是第一名甲队士兵下的恶手。黄盖猝不及防之下,跌倒尘埃。三名士兵上前,很快就将黄盖杀死。

    这就是田兰的甲丙队士兵。俗话说得好,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田兰士兵会的招式不多。就是颜良文丑各自传授的五招。总共十招,翻来覆去的练。到最后,就算是颜良、文丑亲自试招,在同为步战的情况下,也不过仅仅稍占上风。所以,说田兰的士兵人人相当于半个武将,是一点都不夸张的。除甲丙队之外的士兵,格斗能力略微差一些,但综合素质也是很不错的。

    黄盖这样的武将,未能幸免于难,孙军其余五千士兵就更不行了。甲队拥有一千杀三万的光荣历史,丙队拥有攻取东阿、俘敌五千的辉煌战绩。两只部队凑在一千,实在是给了五千孙军足够的面子。

    在周瑜的想象中,应该是孙军前冲,建业守军放箭。再冲再放箭。当孙军即将冲到建业士兵身前时,然后就下令撤退。这样就足够了。

    实际上。孙军并未做到全军发动,敌军就射了一轮箭雨。孙军刚一动,敌军又射了一轮箭雨。并且孙军还没有跑出速度,敌军就如虎狼一般突然倒冲了过来。

    ……

    黄盖的死亡,周瑜看得很清楚。居然是被对方三名小兵杀死了。周瑜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暗想,那一定不是什么小兵,一定是千夫长之类的校官。念头还没有转过来了,却又见到另一边的韩当吃瘪了。那一边,对付韩当的有四名小兵,多出一人。结果也有所不同:韩当被活捉了。

    如果是千夫长的话,就已经有七名千夫长了。但建业守军看上去却只有两千来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周瑜再看其他将领的情况。蒋钦、周泰都不知上哪儿去了。然后,周瑜才看了一下士兵,也就是整体的战况。

    这样的观察顺序,不怪周瑜。这年代就是这样,重将领不重士兵。因而周瑜直到这时才观察士兵。这就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周瑜看见孙军的士兵,在与建业守军一对一的情况下,多数情况是一招未能使足,就被对方杀死。极少数使了两招,照样被杀死。有几名孙军对一名建业守军的情况。通常要十名以上的孙军,对一名建业守军才能够维持不胜不败。

    孙军以前最大的优势就是将领。但今夜的建业守军仿佛如有神助,三五个小兵就能战胜一名孙军将领。孙军将领的优势已然荡然无存。

    孙军的人数,开始的时候倒是占据优势的。五千对两千。一交手,就被弓箭射去一千五。三千五对两千,就没有什么优势了。而这些建业守军仿佛就是杀人的阎罗,人人如狼似虎,战斗力惊人。孙军不断死亡,人数不断下降。此时周瑜放眼望去,发现剩下的孙军已不足千人。因而周瑜急令,全军撤退!

    ……

    是得全军撤退了。这完全就是羊羔与豺狼的交战。绝不能这样下去了。五千孙军,虽然是引敌来追的诱饵,但却并没有打算让建业守军全部吃掉。如果真让建业守军全部吃掉了,孙策那边的埋伏就成了空设。

    周瑜下令之后,纵马便走。没跑多远,忽一将斜刺里插了过来,一刀斩下。周瑜连忙举起斩龙剑挡住。将领一刀不中,跑了过去。调转马头,冲过来又是一刀。

    周瑜其实还是有武艺的。周瑜的个人武艺比孙策自然比不上,却也差得不多。周瑜性子高傲,要做就做人上人,不能做人上人的就不做。因而周瑜平时根本就没有上阵厮杀。投孙军之后,周瑜就一直没有马上作战的兵器。有人问起,周瑜就说自己乃一介文官,不擅武艺。

    来人是于禁。真要说起来,于禁的个人武功要稍逊于周瑜。但周瑜这边没有趁手的兵器。斩龙剑,只是一种装饰性的佩剑,因而周瑜处于下风。

    周瑜抽了个空子,趁着于禁战马冲过。拨马便逃。可惜,没跑几步,就被田军小兵缠上了。这个时候,孙军只有几百人了。因而田军就富裕出来较多的人。拦住周瑜的,便有十几个人。周瑜冲了一次,右边两名士兵挥刀砍来。周瑜挥剑一挡,剑被击飞。战马的左边又一名小兵挥刀砍来,周瑜让过,砍中马身。右边击飞周瑜长剑的士兵弃了兵器,一个抓住了周瑜战马辔头,一人抓住了马鞍。硬是让战马停住了。战马一停,七八个士兵一拥而上,活捉了周瑜。

    ……

    战斗很快进入了尾声。开始有孙军士兵投降。田军放过跪地投降的士兵不杀,很快,有样学样,最后约六百名孙军士兵就全部投降了。

    打扫战场,有很多环节。通常由郭图这样的行军教授进行安排。太史慈、于禁这样的武将,多半会遗漏一些事情。不过,这一次,郭图事先有交待。他们也不需要全面打扫战场。只消将孙军将领一个个揪出来就行了。

    揪将领出来,说困难也困难说容易也容易。比如这个时候,凭穿戴,凭俘虏士兵的指认,就能揪出将领,也就比较容易。要是此时不揪,过些时候再揪,恐怕就困难了。

    很快就确认了,黄盖、朱治、吕范被杀死,俘获了周瑜、韩当,蒋钦、周泰下落不明。

    俘虏,很少。丙队这边,留下了一百人,负责将六百名俘虏及周瑜、韩当二人押送建业。其余一千九百人重新整队,开赴有埋伏的浅谷。

    ……

    曾经分析过,伏击最大的前提就在于出奇不意,在于敌军没有防备。就比如前不久田豫的幽州兵伏击关羽的范阳兵那样,在关羽士兵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先杀了将近一半人了。于是,胜负便因此而定。

    但如果被伏击的军队早有防备,伏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蔡琰在找到三官山那样的独特地形之前,就曾经想过。兵法云,遇谷莫入。因而山谷设伏,要想敌军不防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硬要打,就不叫伏击了。无非是将战场由城池搬到了谷地。于是,那具体的地形是否能够胜过城池,就成为了打与不打的分界线。

    三官山的地形胜过了城池,而孙军这边,北崮山和小红岭就不行了。名称上,都叫山、叫岭,但其实上,地形却不够险峻,树林也不够密集。这样的地方,在敌军有防备的情况下,是不宜设伏的。

    敌军有没有防备呢?换句话说,建业城过来的军队,会不会猜到这儿有埋伏呢?孙策认为,猜不到。今夜孙策等了很久,应该到来的人儿却一直没有来。多等了约半个时辰,来了几十个人。这几十个人到了埋伏之所就喊:“孙将军、孙将军!”

第二卷 第221章 快速战斗

    第221章 快速战斗

    孙策听到叫喊,气都不打一处来。自己这边。埋伏得好好的。既然是埋伏,当然是不欲使人知道了。这几十个人这么一叫,还不露馅?

    孙策没有出去。于是,那几十个人就这么边走边走地走了过去。谁知,走过五里浅谷之后,那几十个人又走了回来,还是边走边叫。看这架式,孙策如果不出去,这几十个人铁定了会一直这么叫下去。孙策无奈,只得从暗处走了出来。由于心中有气,便喝道:“叫什么,一点规矩没有!”

    那几十个人当即住声。其中两人奔到孙策马前,单膝点地拜倒。一人说:“孙将军,大事不好!”孙策一看,说话的人是蒋钦。旁边的是周泰。孙策问:“有什么不好?是不是建业守军没有出城来追?”建业军队到底会不会出城来追,周瑜吃不准,孙策自己也同样吃不准。因为最担心这个,所以孙策就问了出来。

    “不是,他们来了。但是人不多,只有两千多人……”说到这里,周泰捅了蒋钦一下。蒋钦就没有继续说下去了。

    真实的军情,有两点。一是敌军不多,只有两千人。二是我军不利,基本上全军覆没。但是这两点军情却是自相矛盾的。敌军多,因而交战后我军不利,那才是正常的。周泰见孙策态度不善,便立即捅了蒋钦一下,制止了蒋钦。

    蒋钦被捅一下,也明白了。仅仅就叫孙策出来汇报一下情况,还没开始说呢,孙策就冒那么大的火。要是自己把五千孙兵交战不利的消息说出来,那还不知道会冒多大的火呢。在这个时候,身居高位者对于麾下之人是有生杀大权的。一怒之下,杀了自己都有可能。因而蒋钦就不说了。

    于是,因为自己的态度,孙策只听到了一半的军情。只来了两千人,孙策当然不满意。那是因为,就算是全歼了两千建业守军,那建业城依然还是拿不下来。不过,话又说回来,来了两千人,总比一个没有的好。一个都没有出来的话,不仅仅是白忙一场,更是显得自己的计策被建业守军识破了。因而,这两千人一出来,就没有那样的担忧了。两千人,虽然是小菜。但总比什么菜都没有的好。既然敌军只有两千,孙策就打定主意,想要全歼来敌了。

    孙策对浅谷两旁埋伏的士兵大声命令道:“众军听好,建业只来了两千人。故此,呆会大家给我往死里整,为我军死去的将干报仇。一律不接受投降。”“明白了。”“遵命。”“孙将军尽管放心。”“听见了。”各种不同的回答顿时响起,很不整齐。孙策放低了声音,对蒋钦、周泰道:“你二人,找个地方,把这几十个弟兄藏好。”蒋周二人同时抱拳,应声。

    孙策骑着马又走向了暗处。蒋钦、周泰到哪儿去呢?这两人对望了一眼,招呼了那几十个人,走向了浅谷的尽头。

    ……

    蒋钦、周泰其实并不知道建业城那两千士兵会不会到浅谷这边来。这二人乃悍匪出身,见机得早,两军刚一交锋,两人便察觉败局已定,打了个招呼,在没有得到周瑜命令的情况下。就提前跑了。

    正因为是提前逃跑,有违军纪,所以二人才使劲叫孙策。二人打的主意是,假如事后追究起来。就可以把自己的逃跑,说成是为了赶着前去给孙策报信。

    两人原有三百名匪徒,乱军之中,只带出几十个人。当他们离开的时候,那时孙军五千士兵才死亡三千。因而他们虽然知道接下来孙军必败,但到底败得怎么样,也不知详情。

    这会儿两人往浅谷尽头走,打的主意就是远离战场。两人一直在长江上劫掠过往行商,饱一顿饥一顿。原来的刘繇一直对他们一直是剿灭的态度,因而刘繇是不能投靠的。孙策出来了,二人便寻思着也许可以咸鱼翻身,由土匪变成官军了。于是便来投靠孙策。

    在蒋钦、周泰投靠孙策的时候,孙策挟死一将、喝死一将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但是知情者却不多。袁术军队这边,是不可能大肆宣扬的。雷薄及其士兵,谈及此事,只会说袁术大军歼灭了张邈,而绝不会为一个刚来投效的人树碑立传。孙策之边,就黄盖、韩当知道,朱治和吕范不知道。在离开袁术之后,东行至汝阴一带,招募游兵散勇未成,那个时候,黄盖、韩当才说起当日的战况,朱治、吕范才知道了。因而,朱治、吕范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对孙策的勇猛进行宣传。随即,孙策就遇见了周瑜。遇见周瑜之后,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个人勇猛便在周瑜招募三千士兵的成绩面前黯然失色了。谁也没有心思再去宣传什么事迹了。因而,蒋钦和周泰根本就不知道。

    蒋钦和周泰投靠孙策,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孙策是一股新兴的力量。只因为不能制造刘繇,所以才投靠的孙策。并不因为孙策有德有才有勇。而实际上,在他们投靠了孙策之后,也并没有发现孙策有什么德有什么才有什么勇。当日一战,取胜的直接原因是蒋钦和周泰,这也罢了。随后第二仗,蒋钦、周泰带周瑜到寿春去游说陈武。周瑜成功了。蒋钦、周泰对周瑜就有了几分钦佩。自寿春南下,在是否应该南下的问题上,蒋钦、周泰是不太明白的。南下之后,在曲阿,陈武上阵与张英单挑。对陈武,蒋钦和周泰是知道的。以往,陈武是官,蒋钦、周泰是匪,没少交战。不过,蒋钦、周泰倒是不恨陈武。因为陈武乃是职责所在嘛。随后,曲阿一战,周瑜让蒋钦、周泰上阵,战斗因此而胜。与孙策全然无关。

    总而言之,蒋钦、周泰对周瑜印象不错,但对孙策,除了知道孙策爱发怒之外,就没有什么认识了。在这种情况下。眼见建业两千士兵是那样的生猛,蒋钦、周泰就萌生了退意。倒并不是说,二人立即就会转投建业。只是说,他们不想为了孙策,把自己的命搭上。

    ……

    太史慈、于禁率队过来了,而且是打着火把过来的。用成语来形容,就是明火执杖。当然,这里的杖,不是木杖,而是兵器,也就是钢刀。打火把。是为了使得战场亮堂一点。越是亮堂,就越能看清哪些是敌人哪些是自己人,因而就越是能够尽快地取得胜利。

    孙策的士兵在暗处。甲丙两队士兵因为打着火把,就在明处。假设孙兵有足够的弓箭,那是极为不利的。但孙兵偏偏就没多少弓箭。最早,陈武自寿春投降的时候,有一批弓箭。但那批弓箭却在攻建业城的时候,与城墙上面的守军对射中用光了。

    包抄的八千人到位了没有?应该说,基本到位了。那八千人,要多走一些路程,因而需要多花一点时间。但甲丙两队在与五千孙军对峙的过程中,已经用去了不少的时间。再经过厮杀,又用去一些时间。因而,包括的八千人都应该到达了该到的位置。

    只不过,那该到的位置却并不是合适攻击的位置。那是因为,前面孙策的人马是在埋伏之中的。埋伏之中的孙兵,应该是没有什么动静的。在那种安静的环境里,包抄的八千人就不能走得太近。太近了,就会被孙兵发现。因而,那个该到的位置,距离合适的攻击位置,还有一定的距离。

    如今,甲丙两队打着火把过来了。虽然说,他们并没有喧哗,但他们却一点都没有掩盖自己的动静。埋伏中的孙策士兵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就集中在甲丙两队的身上。

    ……

    预料之中,应该是孙策的人马逃跑,建业的士兵追赶。待孙策这边逃跑的人堪堪出了浅谷,追赶的建业士兵大部分进入浅谷的时候,发动伏击。现在的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在这些建业士兵的前面,并没有逃跑的孙策士兵。孙策的那些士兵到哪儿去了?

    因为这么一个疑虑,孙策的埋伏暂时没有发动。甲丙两队士兵共一千九百人全部进了浅谷。这个时候,他们不需要再与敌军对峙。太史慈走在队伍的最前头,那是为了准备对付孙策的。于禁走在队伍的中间,这是为了指挥队伍的。于禁一声令下:“停止前进。扔火把!”

    甲丙两队士兵立即将火把扔了出去。但是去扔得不甚整齐。有的扔向左面。有的扔向右面。有的发力扔向远处,有的就轻轻一丢,扔在近处。浅谷两旁树林并不密集。扔火把也不足以点燃两侧的树木。只不过,这一扔之后,到处都亮掌了。孙策的士兵,本来就只是隐身于黑暗之中,而并没有什么掩体或者树木遮挡。火把一扔,孙策的士兵就****无遗了。

    愣了,不仅仅是孙军士兵,就连孙策本人也没有反应过来。当然,孙策并没有愣多久。也就是三秒钟左右吧,孙策就大喝一声:“孙策在此!”打马往中间道路上走。孙军士兵听到孙策这么一喊,也纷纷由原来的蹲着、趴着,变为站立,继而准备冲向中间的甲丙两队。

    噗噗噗噗,一轮箭雨,且只有一轮箭雨。如果甲丙两队不到,八千包抄的士兵将肩负直接战斗的任务。如今,甲丙两队到了。包抄士兵的任务就是一轮箭雨,再加上围困,不准敌军逃跑。

    蒋钦、周泰带着几十个人,刚好在浅谷的尽头。他们并没有走远。他们想的是,等到看见孙策不行了,然后再远走高飞。因而他们的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