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主三国-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非常走运的是,阎柔的判断居然偏偏就对了。刘备这边,高级文吏有田楷、单经、邹丹、关靖等四名,都不是行军布阵的军师。武将方面,就刘备、公孙续、严纲三人。三人中最会用兵的,就是刘备本人。而刘备本人的用兵本领,事情上确实不如阎柔。
……
不得不说刘备在用人方面是非常不错的。四名高级文吏,并不是刘备找来的,而是公孙瓒所固有的。但是,在公孙瓒的手下做事的时候。这也不准,那也不行,四人都施展不开。并且公孙瓒还时不时地提出很多临时性的需求,让四人手足无措,进退为难。刘备就不同了,刘备不仅仅是跟他们说话的时候客气,刘备在做事的时候,做到了真正的客气。刘备知道自己并不擅长于政事,对于另一个领域的人,刘备给予以必要的尊重。当然,刘备对于这种另一个领域的人,也不是全然没有要求。除了工作任务之外,刘备就要求了一样,就是品德。而品德上的要求,在这个年代来说,又是极为正常的。
演义和历史上的曹操是比较会用人的。但曾经有一段时间,曹操比较弱小。因为弱小,曹操就着急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方针。从结果上看,曹操很快就壮大了。是不是“唯才是举”所带来的呢?可以说,基本上不是。
曹操的壮大,最难的一步,是最初那三十万青州兵的获得。当然,这里说的是历史上和演义中的,不是本故事里的了。那三十万青州兵,先有个命令,也就是朝廷的命令。这个命令,与“唯才是举”肯定是全然无关的。然后,在历史上,曹操一到,青州黄巾就协议投降了;在演义中,曹操一到,青州黄巾就被打败了。无论是那一种,也跟“唯才是举”无关。紧接着,曹操留兵三十万。留下的这三十万兵,是身体相对强壮的男兵。但他们始终还是黄巾士兵。他们的战斗能力,是十分低下的。
把三十万黄巾士兵练成三十万青州兵的人,是于禁。于禁此人,个人操守是相当不错的,曾经获得过坚毅沉稳、临危不乱等等评价。假如将“唯才是举”改为“德才兼备”,那么,于禁也是合格的。因而,曹操的迅速壮大,实际上与“唯才是举”无关。
……
刘备没有搞曹操那样的“急抓”,刘备一直坚持“德才兼备”。这是因为,刘备自己的品德就相当高尚。刘备没有办法跟那种品德有亏的人长期相处。到现在为止,刘备手底下并没有什么武将,这主要是运气所造成的。但是,原来公孙瓒手底下的武将,已经逐渐被刘备的人格所感染,正在变成刘备的武将。
阎柔在北平地区看到,百姓的日子很不错。这里,有一部分原因,是地理所造成的。纬度低的地方,庄稼是要长得好一些,而且庄稼的品种也会丰富一些。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刘备这边的治理要好一些。这是当然的了。刘备这边,高级的文吏就有四名。而公孙度那边,一名都没有。
阎柔看出了刘备即将发动战争。这种迹象,在北平地区,实际上可以说随处可见,已经不能说是一件秘密了。造成人尽皆知局面的最大原因,就是强迫性征兵。强迫征兵,一定会引起百姓不满的。百姓没有什么力量,不敢不遵从,但是百姓有嘴,百姓一定会拿出来说。街头巷尾,一定会有议论。于是,阎柔就知道了。
接下来,阎柔需要判断的是,刘备即将向何处用兵。实际上,要完成这样的判断是很困难的。刘备用兵的方向,本来有三处。三处当中,田润的冀州这边,是无法了解的。无论是军中将士、官府衙役,还是平民百姓,谁都不提冀州,不提田润。偶尔有人的话题朝那个方向靠拢了一下,立即会有德高望重之士予以制止。因而,阎柔根本就没有办法了解到完整的情况。
不过,阎柔从一个迹象上看出,刘备的用兵方向是关外。那个迹象是,五、六月份,有百姓向军营送寒衣。
第二卷 第261章 刘备中计
第261章 刘备中计
阎柔拿刘备跟公孙度做比较。刘备这边。正是强制征兵之后,民怨沸腾的时候;而公孙度那边,则是扩充领土之后,农奴刚刚获得解放的时期。但是,很明显,刘备这边的百姓生活要好些。阎柔就想,若是没有强制征兵,那刘备这边还不知道会好成什么样子呢。
阎柔是没有自立一方的打算的。在他的经历中,没有促使他产生那种想法的土壤。其实阎柔的想法很简单,一开始,就仅仅是期望不用再担心周围的人随时会迫害自己。现在,阎柔周围的人倒是不会算计阎柔了。但水涨船高,阎柔的期望值也高了,他还想过得好一点,
其实阎柔最初想的,是在公孙度那儿寻求升职的机会。但是,刘备与公孙度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阎柔经过比较之后,觉得帮公孙度真还不如帮刘备。
其实阎柔当时就曾经产生了前往拜见刘备的冲动,不过却止住了。自己就这么去,是个什么身份呢?也就是平冈的护卫头领。辖五百人。刘备就算是提拔自己一下,充其量,让自己带一千人罢了。能否镇守一座县城,都还说不一定呢?
看来只得利用敌对的身份,让刘备吃点苦头了。不过,事情还不好弄。如果刘备吃的苦头小了,显不出自己的本事;如果刘备吃的苦头大了,一怒之下,很可能就不要自己了。这个,得回去好好想想才行。
……
于是,阎柔回到了平冈。根据刘备这边的情况,阎柔判断刘备也许在十天半月之后就会进攻。于是,派出人手,轮流监视长城关。留给阎柔思考的时间,也就是这十天半月。
不能让刘备吃大苦头,应该解释为,不能让刘备蒙受不可弥补的损失。通俗地说,也就是最好不要死人。人死不能复生。如果死了人,就算刘备接纳了自己,那些死去将士的亲朋好友恐怕也是会找自己算账的。
不死人的话,又应该让刘备吃那种苦头呢?好像战场上面,除了死人就没什么好弄的了。粮草?这个……恐怕不行。粮草也是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假如自己烧掉刘备两千石粮,事后自己又能补充那两千石粮的话,才可以考虑。但事实上,自己就算搜集平冈所有粮食,也没有多少。因此。不能打粮草的主意。
还有就是,刘备到底是直接攻打新昌县城,还是先打平冈?这两种可能实际上都是存在的。两个地方,相对于刘备的大军来说,其实都非常好打。
阎柔把自己当作刘备,反复考虑了一下,觉得还是先打平冈的好。出兵之初,是非常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一下士气的。平冈没有城墙,大军一到,就成囊中之物。新昌有城墙,虽然最终会胜,但却不能保证会攻打几天。
得出刘备将会攻打平冈的结论之后,阎柔就开始考虑刘备的进攻方式。想来想去,却并没有什么花样。这也难怪,刘备这边,是强大的一方。强大的一方,是不需要弄出什么花样来的。而现在,刘备就这么实打实地,就来了。
……
刘备兵分七路。路远者先走,路近者后发。以基本同时到达平冈为准。这里,只能说是基本同时。路上的时候。是不能完全提前预料到的。如果需要完全同时到达,则应该事先命令部队,在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原地待命。最后,再以号炮,即鞭炮的方式,下达最终合围的命令。这是由时代的科技水平限制所造成的。
刘备自己也领了一路兵。刘备这一路兵,还带了辎重。也就是说,带了很多马车。这些马车,在好走的平地,速度比一般步兵还要快一些。但是在复杂的山路上,速度就慢了。因此,刘备也在先行之列。
长城关距离平冈三十里,这并不是直线距离,而是指最近的一条道路的距离。最近的一条路,同时也是最好走的一条路。由于刘备这边有辎重同行,因而刘备就是走的这条道路。整支部队在每时辰十六里的速度前进。大约两个时辰之后,刘备到达了平冈。
刘备并不是最先到达的。最先到达的是邹丹率领的五千士兵。邹丹率兵到达之后,迅速对平冈进行了包围。正在因为人数不够,不足以包围的时候,关靖和单经又各率五千士兵赶到。于是,三支人马,一万五千人,完完全全地包围了平冈。
紧接着公孙续的一万人马就过来了。公孙续一看,平冈已经被包围了,而平冈的内部,似乎还没有什么动静。于是,公孙续就带着那一万士兵,进入了平冈的内部。这个时候,刘备就到了。
随后到来的是田楷所率人马。田楷到后不久。公孙续就出来了。见到刘备,公孙续说,平冈内部,已经人去楼空。但是从现场看来,多数东西没有拿走,很可能事发仓促,百姓们刚走不久。
……
这就有些不愉快了。对于这种不愉快的局面,刘备是早就有思想准备的。长城是不能闭关的。闭关,公孙度就有可能警惕。而大军的集结,涉及人数太多,范围太广,是非常容易被百姓看见的。于是,就走露了消息。平冈百姓走了,也就是说,他们得知了刘备大军过来的消息。他们逃去的地方,也不用过多地分析就能知道,就是新昌。
平冈到是占领了。按照公孙续的报告,平冈还有很多东西。于是,刘备就命令公孙续,安排士兵逐一查看民房。把房间里面的东西,都搬出来,放在路边。军队能够用得着的东西,则放在大街的中央。腾空的房间。夜间是可以让士兵们居住的。
床就不说了。这里是长城以北了,已经是炕了。当然,由于刚刚进入盛夏,天气较热,炕下都不用烧火的。炕跟床的区别,在这样的季节的,就主要是大。通常,大屋的墙壁下,一溜烟全都是炕,睡他十几个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平冈有房三千间余间,每间算十人就能住三万人。因而是很容易住下五万人的。
这个时候,仅仅是午时刚过。按说,时间还是比较早的。还来得及赶到新昌。但是,既然平冈已经得到消息,平冈的百姓逃到新昌,新昌也就必然得到了消息,并加强了防备。就这么急匆匆地赶去,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其实在正常的计划里,也是需要在平冈住****的。在正常计划里,平冈这里还是要打一仗的。虽然说战斗的规模不会很大,但战后的善后事宜还是很繁琐的。等一切事情都办妥之后,天色也就不早了。就应该在平冈住下了。
……
对于新昌县城,刘备并没有多想。有什么值得多想的呢?没有。公孙度这个时候还不知道呢。新昌县城也没有什么重兵。值得多想的,应该是今后,与公孙度大军决战的时候的事情。
这样一样,刘备就空闲下来了。一得闲,刘备就想静一静,将一些事情再捋捋,看看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但是,公孙续又再次过来了。公孙续说,搬屋子里东西的事情大多了,希望严纲的部队能够帮忙。这个要求是合情合理又合法的。刘备当即一口就答应了。
公孙续走后,刘备就往里走。刘备自己是找了处不错的院子里。结果,刘备刚进到里屋,公孙续又来了。公孙续说,不知道为什么,严纲没到。很可能已经遭遇了什么危险。
这就不正常了。严纲那边,是没有辎重的。就算是路上耽搁一下,也应该早就到了。这个时候还没到,真的就像公孙续说的那样,只能是遭遇了不测。
闻听这个消息,刘备精神一振,立即叫公孙续中上搬东西的行动,集合队伍,前往严纲那边去接应。公孙续走后,刘德又找来田楷和单经,让这二人也各率本部。跟了过去。邹丹和关靖这边,则保持警戒状态,防止有可能出现的敌人。
……
严纲那边到底怎么啦?其实也没怎么,就是遇到了泥泞的地形了。如果在平时,遇到这种地形,绕开就是。而这时,是分头进兵。别的道路有别的士兵,因而绕到别的道路上去,根本就没用。因而,严纲就只有硬着头皮往前走。
刚开始的时候,只是道路湿滑。慢慢地,就出现了积水。如果光是水,倒还好办,要命的是,还有泥。水加上泥,自然不会是水泥,而是相当于沼泽一样的东西。当然,这里的沼泽并不深,就淹至脚腕。
不过,再往走,就不止脚腕了。当泥浆淹到膝盖位置的时候,行进就非常艰难了。每一步,如果不拔脚,那脚是肯定不能在泥浆中直接前进的。如果拔脚,则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把脚拔起。
这个时候,如果摔倒,就有生命危险了。有部分士兵想从山坡上绕过去,不走山谷。结果就摔下来十几个。当然,绝大多数都爬起来了。不过,也有没有爬起来的。不久,行进的士兵就发现泥浆中的士兵尸体。因此,严纲下令,禁止绕山坡。谷中行进虽难,但总一步算一步,总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就这样,多花了一个时辰。三个时辰走完了两个时辰的路程。当严纲率部走出泥泞的山谷之时,正迎面撞见接应的公孙续。公孙续问了一下,立即派士兵飞马向刘备报告平安。
……
平岗这儿的水源,总体来说有三处。一是一条小溪,也就是形成沼泽的那条小溪。当然,那儿本来并不是沼泽,沼泽是阎柔人为制造的。第二个水源就是泉水。泉眼在黑岭的半山腰。泉水不大,本不足以取用。但是,平冈的百姓在猪儿岗那儿修了个堰塘。泉水就在那儿聚积起来。待到积满塘坑之后,再从专门的溢口流出,汇积到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溪里去。第三个水源就是井水了。平冈这儿的水井还比较多,足足有五口。
严纲率领的一万士兵变成了真正的“泥腿子”。他们自猪儿岗经过,到达平冈。然后,他们就见到了那一汪塘水。很自然地,就下去洗了。等到一万士兵洗过,那一汪清水,就变成一锅黄汤了。
刘备这边,先是接到传信,得知一切平安,便放心了。接下来,刘备就将平冈的房屋划分了一下区域。谁的部队住哪几间房等等。这样的事情,以前刘备是不做的,都由那四名高级文吏去做。但这时,的确没什么事情。这个时候的刘备,还不习惯享受,闲不住,就亲自干上了。
随后,刘备就见到了严纲那一万士兵。那一万士兵累极了。走了三个时辰。并且他们走路的时候,要比平时的走路花费更多的力气。刘备见了,就觉得应该做饭了。
平时,不用兵的时候,士兵们也是一天两顿饭的。今日,早晨出发之前,吃了一顿。也就是说,吃得比较早。午后,到达平冈。原来的打算,是会打一仗。然后再吃饭。也就是说,今日吃三顿。但是,那一仗并没有打。然后,刘备就想节约了。迟迟没有下令开饭。直到严纲的士兵到来,而时间也已经接近了申时,刘备觉得,现在再吃一顿,今天就可以不吃了。
做饭,肯定是要用水的。而这个时候,就只有一处水源可用了。那就是井水。半个时辰之后,全军吃饭完毕。
吃完饭之后,各营按照刘备指定的区域各就各位休息。又过了两刻钟,进入酉时。也就是下午五点。由于是盛夏季节,这个时间,还不是傍晚,天色还很亮。然后,刘备的肚子一下子就不舒服了。
拉肚子啦。拉肚子吃什么?没有广告,所以不知道。当务之急,并不是吃什么,而是找地方拉。刘备倒是好办,找到地方拉了。但是,可但是,但可是,全军都拉肚子了。五万人都找地方拉,那地方就不够了。
第二卷 第262章 结义阎柔
第262章 结义阎柔
光靠阎柔一人之力是不能完成这样的布局的。因而。要想通了一切机关之后,就找到自己的士兵,大肆渲染自己的北平的所见所闻,将刘备说得天上少有、地下无双。看看差不多了,然后才说出想要投靠刘备的打算。众兵都同意了,无一人向新昌县告密。随后,众人就行动了起来,将那一条小溪堵住,制造了一条类似于沼泽的道路。
阎柔设下的计策很简单,就是下泄药,让刘备军失去战斗力。这样的损失,是可以恢复的。因而就能够实现既能够让刘备见识其手段、又能够让刘备不记恨自己的目的。
泄药,如果就这么下也是不行的。必须要制造一些事件去降低刘备的戒备心。因而,才有了那条沼泽道路。有了那条道路,刘备的心思便悬了起来,担心那条道路上的人马去了。紧接着,猪儿岗上的塘水就被那些士兵污染了,只能用井水了。阎柔就将泄药下在了水井里。
泄药倒是普通的泄药。平冈本来就有药材方面的交易。尽管用量很大,也能够找到。不过,阎柔还另外多加了两味药。那两味药是抑制泄药的,让泄药不那么快发作。如果发作过快的话。先吃饭的人拉肚子了,后吃饭的人就不吃了。只有延时发作,才能够让刘备全军都吃到泄药。
平冈的百姓并没有逃往新昌县城,而是被阎柔带到了一条山谷之中藏了起来。房屋里面的东西,阎柔拿走了药材,不能让刘备军队得到。其它的东西,阎柔就没有拿了。
……
五万人拉肚子,而又没有那么多茅厕。那么,他们拉在什么地方呢?当然是茅厕之外了。不需要解释什么地方是茅厕之外了吧?答案是明显的,所有的地方都是。于是,那一股臭味,便随风远扬了。
阎柔此时,在平冈北面的一条山谷里。距离平岗,足有二十里。就这样的距离,阎柔还是闻到了臭味。当然,臭味飘到这儿,已经稀释了很多了,已经不是臭不可闻了。
阎柔不急。这是因为,阎柔需要的并不仅仅是让刘备军拉肚子,而是要让刘备军一直拉到失去战斗能力。臭味随风而至,只能说刚刚开始。阎柔估计,至少要一个时辰之后,刘备军士兵才会手足俱软。
阎柔这边就开始找寻不臭的地方了。这样做当然也是有原因的。就是为了做饭和吃饭。万不得已的时候,在充满臭味的环境里也可以做饭吃饭,但如果能够选择的话,还是没有臭味比较好一点。
这一顿饭,对于阎柔的五百士兵来说。也就是战前的一顿。因而是必须吃的。当然,这里还有五千百姓。不过,那五千百姓的饭,就由他们自己解决了。
找到了一个地方。阎柔就带着五百士兵转移到了新地方。那五千百姓是不需要派人看守的。这是因为,阎柔并不是土匪。带百姓至此,是为了避开战乱,而不是绑架人质、敲诈勒索。阎柔到平冈,也有半年多时间了。早就在百姓之中建立了威望。百姓也认可阎柔是个好官。出于这样的相信,因而阎柔一说,百姓们带着粮食及一些必要的东西就出发了。根本就没有催促。
阎柔等人到了新地方就开始吃饭。五千百姓是没办法找新地方的。因为他们的人数多了一点,转移新地方比较困难。因而,百姓们就只有在充满臭味的山谷里面做饭吃饭了。
饭后,阎柔等人又休息了一阵。然后就往平冈出发了。等到他们走到平冈的时候,正好是戌时。
……
阎柔并没有鼓噪而进,也没有偃旗息鼓。反正就那么大摇大摆地到了平冈。即将走扰的时候,阎柔还特别整了一个队,逐一检查了一下士兵的装束,确保军容的整洁。
这就相当于现代找工作的应聘者去面试,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装扮一样。此行,不是去打仗,而是去面试。打仗只是手段。面试才是目的。这里面的奥妙,阎柔早就说过,所有的士兵都知道。然后,他们到达了北面的坝子。
出于商品交易的需要,平冈这样的坝子很多。一个坝子,站不下刘备的五万大军。而站阎柔的五百个人,绰绰有余了。阎柔就在北面的坝子列阵了。
可惜阎柔不知道田兰所会的操练方法,不然的话,来它个正步走。估计,光脚步声就能吓得刘备的士兵们再拉一次。
北面就有刘备的士兵。那些士兵也早就看见阎柔的人马了。但是,看见了又有什么用。大部分士兵没有理会。少数几个人,在一些校官的命令之下,勉强往里面报信。不过,报信途中,还得拉几次。
……
刘备自己也拉得虚脱了,浑身无力。刘备此时并没有躺在床上,而是离茅厕不远的地上。刘备毕竟是有德之士,有羞耻之心。再怎么急,也不会随便拉在地上的。因而刘备就不回房了,就呆在茅厕旁边。没有力气了,躺在地上倒是可以的。在刘备的观念里,躺于地上,比随地拉屎高尚。
报信的士兵终于来了。本来那士兵还想远远地叫喊,但是却因为中气不足,声音不大,只得勉力而进。好不容易才挪到近处,这才报告了军情。
要说,刘备还真是与众不同。同样虚弱的刘备,听到敌军来袭之后。立即就振奋了起来。原来无力站立,这会儿也不知道从那里来了力气,能够站起来了。
起身之后,刘备还是首先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装束。不能把拉肚子的狼狈像让敌军看见。随即,刘备大声吆喝,集合队伍。不过,这个时候刘备才发觉,自己的声音也小了。到底还是与平时不同啊。
一举步,刘备脚下就发虚。刘备朝着北面而行,一路叫着士兵。但是,此时刘备的士兵,说不起来,就不起来,以杀头威胁都没有用了。
……
死定了!刘备的虚汗都下来了。但明知死定了,还得前去领死,这就是刘备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刘备知道,就算是自己不到北面去,自己也是逃不掉的。既然逃不掉,还有什么好逃的呢。到北面去,就算是自己死了,或许敌军就能放过自己的士兵。而众多的士兵,也许就能记住自己的恩德。自己也算是积了大德了。再世为人,说不定就能投生到一个好人家。
这一次。也许是因为出现了敌情的原因,刘备一路上都没有闹肚子。走到北面坝子的时候,原来跟随刘备的士兵一个都没来,那些士兵中途又去拉肚子去了。到是又有一些原本就在坝子边上的士兵,见到刘备来了之后,就自动过来站到了刘备的身后。
阎柔曾经远远地见过刘备,因此认得。这时见到刘备过来,驱马便驰了过去。相距三十步远,才拉缰住马,问道:“来者可是北平刘玄德?”
刘备答道:“正是。”但因为声音不大,不得已。又重复了一次。阎柔问:“吾乃平州牧麾下校官阎柔是也。敢问玄德公为何驱兵占我平冈?”
刘备道:“备有罪,特来领死。还望阎英雄能放过我一众军士。”阎柔道:“这就怪了。既然领兵到此,怎么还未交战,就来领死呢?”
刘备道:“阎英雄妙计过人,备不及也。既然中计,夫复何言。但请给备一个痛快。”阎柔问:“贵军之中,难道没有一人识破柔的拙计?”
刘备道:“备已甘拜下风,望阎英雄不要辱我。”阎柔道:“非柔言语相辱也。柔想问的人,贵军既然没有擅长使计之人,那阎某这便投入贵军如何?”
“阎英雄奇计,备输得心服口服,但请阎英雄给备一个痛快……”说到这里,刘备突然迟疑了起来,“嗯,适才,阎英雄说的是什么?”阎柔道:“阎某及五百儿郎,欲投往贵军。敢问玄德公愿意接纳否?”
刘备大喜过望,一头便栽在了地上。同时,精神一松,又拉在了裤裆里。
……
刘备身后的士兵看见刘备倒地,有人上前搀扶。阎柔虽然知道刘备一定会接纳自己,但此时却并没有得到刘备的亲口许诺,因而原地不动。如果阎柔此时上前,很可能会被误认为想杀刘备。
很费了一翻功夫,刘备才站了起来。没有力,当然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主要的还是因为,刘备的裤裆里不干净,觉得别扭,非常不适应,自己的力气就没有使足。
刘备站直了,气喘匀了,道:“阎英雄,备愿与你结为异姓兄弟,今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刘备这样的表示,也出乎阎柔的意料之外。阎柔当即跳下马来,几步冲到刘备的近前。单膝点地下拜:“兄长在上,请受小弟一拜!”刘备向前一扶,脚下却虚了,又倒了下去。这次,阎柔就不怕了,直接扶起了刘备。
阎柔虽然说武艺不高,却也算是有武艺之人。那力气,怎么也比拉虚脱了的人强。因而一下子就扶稳了刘备。刘备这时精神也松了,就是傻笑。
……
阎柔向刘备身旁的士兵道:“哎,你们几个,扶着我哥点,我过去一趟,给你们拿药。”然后阎柔退开,到自己士兵那儿交待了一下。阎柔的士兵听说阎柔居然跟刘备结为兄弟,大家都很高兴。
士兵们当然是带了药过来的。当然,他们并不是神仙。但因为刘备军队的病情,就是他们下药所引发的,所以他们才能够预知,并且提前地准备了止泄的药物,还熬制好了,装在了一个个的小罐里。
他们所带的药,实际上又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熬好了的,可以先救治一部分重要的人士。另一部分,是没有熬制的药材。那一部分,才足够救治刘备的全体士兵。
刘备当然是直接喝药了。陪在刘备身旁的士兵也跟着沾了光,好多士兵都喝到了药。不久,药就被喝光了。喝了药的刘备及其士兵,就在北面坝子休息。一时之间,虽然身体没有完全恢复,不过肚子里面已经不再闹腾了。
接下来就需要熬制药物了。阎柔及其士兵,本来就是驻守平冈的,因而对这儿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的熟悉。直接就进到了平冈里面却找来柴禾和大锅。另有一些士兵则找到了盛器,前往猪儿岗的堰塘打水。下午被严纲士兵搅混了的塘水,这个时候,又恢复了清亮。
此时,平冈里面的刘备士兵其实并不知道阎柔的士兵加入进来的事情。只是因为他们无力阻挡,所以就没有阻挡。当然,阎柔的这些士兵,也没有去主动地骚扰刘备的那些士兵。
……
熬制药材的工作,自然由有力气的阎柔士兵去办。过了一阵,喝过药的刘备的士兵,已经有了一点力气。像跑腿、报信、通知方面的事情,就由这些士兵去办了。阎柔的士兵早就知道有今夜的劳累,提前就睡足了。因而连夜熬药,人人都精神头十足。一直忙到三更时分,药材才全部熬制完毕。士兵们轮流过来服药,又花了不少时间。直到五更天,才算完毕。
次日,包括阎柔的士兵在内,大家都睡了个懒觉,辰时才起。如果是现代人,熬这么晚的话,多半是要睡到中午的。他们辰时起身,实际上并没有睡足,仅仅是因为早起惯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