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主三国-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但是,现在形势已经不复当年。当年,公孙瓒辉煌的时候,旁边就是刘虞,后面就有一个韩馥。如今韩馥先是换成了袁绍,然后又换成了田润。袁绍是什么人?至少也算得上虎狼吧。刘备与袁绍在磐河大小数十战,相拒月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备充其量,也只是与袁绍同一个级别的人物。尔后,袁绍被田润瞬间消灭,也就是两千年之后所说的秒杀。田润具有秒杀袁绍的能力,那么。田润就同时具有秒杀刘备的能力。由于很早就脱离了田润,对于田润的实力,刘备不是很清楚。愈是不清楚,就愈是感觉田润深不可测。因而,刘备如坐针毡,感觉十分的不安全。
要想获得安全,有两个办法。一是消灭敌人,二是壮大自己。消灭敌人,这是暂时不能够考虑的。壮大自己则需要仔细地思索。
幽州刘虞,是很容易想到的。刘虞不通军事,也不重视军事。刘备有把握歼灭刘虞。但是,刘备不是普通人,刘备是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的。刘备想到了歼灭刘虞之后的事情。
歼灭了刘虞又如何?坐拥整个幽州之后,总兵力可以提升到十万左右。但是,十万左右的兵力,能够确保自己的安全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答案是否定的,那又为什么去歼灭刘虞呢?
什么也不做,死守北平,当然更是不行的。就眼前这点兵力,都不够田润塞牙缝。于是,刘备就将眼光转向了辽东和玄菟。
辽东郡跟北平郡一样,也是一个地区的性质。实际上辽东郡还管辖了另一个叫做辽东属国的郡。辽东郡的郡城在襄平县,下辖无虑、驷望、望平、海冥、延庆、滦县、长岑、塘沽等八县。辽东属国郡的郡城在昌辽县。下辖人县、涿鹿、增地、逎县、当城、下落、新昌、带方、故安、马城、范阳、班氏、良县等十三县。两郡总计,有二十一县。
玄菟郡也是这样,它还管辖了乐浪郡。玄菟郡的郡城在高句骊,下辖狐奴、狋氏、候城、北新城、北平邑、雍奴、安市、屯有、方城等九县。乐浪郡的郡城在朝鲜,下辖大名、内丘、滦南、柏乡、汉沽、乐亭、涉县、隆尧等八县。两郡合计,共有十七个县。
这两个地方加起来,有三十八个县,少于北平的四十二县。但是,这两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在长城以外。
长城,与一般的城墙相比较。要更加高大和结实一些。因此防御能力要好一些。假如放弃北平,转移到辽东和玄菟,再拒长城而守的话,其安全性,就比现在的北平高多了。
说干就干,说打就打,于是,刘备兵发辽东,征讨公孙度。
……
公孙度,字升济,辽东襄平本地人。有二子,公孙康和公孙恭。公孙度小的时候跟随父亲,曾经搬到玄菟郡。后来,公孙度长大了,担任了玄菟郡的小吏。再后来,升任尚书郎。最辉煌的时候,曾经一度被提升为冀州刺史,也就是韩馥的位置。只是好景不长,很快就被免职了。在那之后,公孙度就还原成了一般平民百姓。
东汉中平六年,也就是董卓入京的那一年,经同乡徐荣推荐,公孙度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终于揭开死灰复燃的篇章。经过长期的百姓生活,公孙度对官场的黑暗深有感触,对百姓的疾苦了解颇深。借势上位之后,公孙度立即实行严刑贻笑法,毫不手软地打击豪强势力。在强有力的统治之下,逐渐令行政通。而公孙度也慢慢地羽翼渐丰。
汉献帝初平元年,关东军阀联合讨伐董卓。再也没有人去关注边远地区的公孙度了。公孙度就借着这个时机,自立为辽东侯。并且,公孙度还将自己所在的辽东郡命名平州,然后自领平州牧。
紧接着,在各地军阀纷纷扩充势力的同时,公孙度东伐玄菟郡,占领了高句骊。随后,公孙度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使得辽东地区在这个战乱的年代,焕发了一副欣欣向荣的崭新面貌。而这时,公孙度的幕僚阎柔,就开始向公孙度进言,希望公孙度能够进位为辽东王。
……
公孙度的部下,除儿子公孙康和公孙恭之外,还有柳毅、阳仪和李敏等人。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阎柔。阎柔这个人,在演义里没有记载,只在正史中出现过。他的出身不详。只知道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乌丸族抓去了,成为一名小俘虏。阎柔在乌丸族成长了几年,又被鲜卑族抓去,还是一名俘虏。长期的俘虏生活,使得阎柔很会看人脸色。慢慢地,阎柔逐渐与鲜卑人打成一片了。鲜卑人已经不再把他看作是一名俘虏了。阎柔靠着自己的水磨功夫,不仅获得了自由,而且还获得了与其它鲜卑族人一样的权利。
这之后,发生了一件事情。刘虞任命了一位名叫邢举的人,担任护乌桓校尉。所谓护,并不是保护乌桓的意思,而是保护汉族不受乌桓人的侵犯的意思。
邢举到任之后,显然对自己的官职的名称有些误解,就理解为保护乌桓族了。邢举是汉族人,由代表汉族皇室的刘虞所委任,担任的是汉族的官职,如果牺牲汉族的利益去保护乌桓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于是,要保护乌桓人,就只得牺牲其它民族的利益。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鲜卑。
乌桓人、汉族人、鲜卑人,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本来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同时又在不断地消除一些矛盾。如今这里突然出现了邢举的黑手,保护乌桓,打击鲜卑。而邢举自身又代表的是汉族。因而,在汉族与乌桓人双重压力之前,鲜卑人吃了不少的亏。
……
直接讲打,是绝对不行的。鲜卑人确实吃了不少亏。但很多亏,吃的还是暗亏,是没办法说得清楚的。此外,以鲜卑一族对乌桓尚有可能,加上大汉,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因此,不能就这么打。
不能打,那么就得讲谋略,就得施诡计、想办法。而这方面,鲜卑族人就有些力有不逮了。这时,阎柔站了出来。阎柔虽然一直在少数民族地区长大,但由于阎柔知道自己的汉族人,从小就对汉族的东西感兴趣,读过不少汉族的书,自学成才了。
在这么一个严重威胁到鲜卑族人利益的关头,阎柔敏锐地察觉到了,刘虞其实并不重视军事。以前,刘焉担任幽州牧的时候,每年会巡视几次军营。而刘虞却一次都没有。反倒是刘虞的文官,不断推出一些促进商品交易的新办法,忙得不亦乐乎。
既然刘虞并不重视军事,那么,军营这边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要军营不往上报,那刘虞就会在很长时间内都不知道实情。于是,阎柔想了一计,先让少数鲜卑人,在草原上的黑风口附近抢劫过往商旅。然后,又使人向邢举报信。等到邢举率兵征伐黑风口的时候,鲜卑族大军突然杀出,一举歼灭了邢举所部。
仅仅歼灭了邢举是不够的。刘虞随时都有可能再派另一个其它什么举。这时,阎柔充分显示出过人的胆识。阎柔让鲜卑士兵们换上那些汉兵的衣服,自己则穿上了邢举的盔甲。然后阎柔就带着这些“伪军”往汉军军营赶,又让鲜卑大军在后面追。于是,很顺利地,阎柔的“伪军”进入了汉军的军营,一举歼灭了整支汉军,斩敌四千余口。最后,阎柔再带着“伪军”,把鲜卑大军赶出了军营。
第二卷 第259章 长城关外
第259章 长城关外
接下来,阎柔就冒充邢举的护乌桓校尉的身份。称坐军营。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若有其它文职字吏过来,则称病不出。正好,幽州这边,由于刘虞当权,文系官吏皆对武系官吏瞧不起。平素也没有什么应酬。过了一个月,都没有穿帮。
为了大事,牺牲小利,这是一种克己的精神。阎柔做到了。其实阎柔一直都能够做到。阎柔知道自己是汉人,怎么被乌丸族人抓去的,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在这种边境蛮荒之地,经常都会有这种情况发生。稍稍长大一点,阎柔就将自己看到的别人的经历与自己相联系。因而,在阎柔的内心,对乌丸族人,以及后来的鲜卑族人,并没有什么好印象。甚至可以说,阎柔实际上,是有点仇恨他们的。但是。为了自己的生存,阎柔还不得不讨好他们,不得不把自己当作是他们的一分子。这些年来,阎柔一直都处于克己的状态之中。
鲜卑族的士兵就不行了。这些草原上的汉子,平日里都习惯了纵马驰骋的。突然被约束在军营里,周身都不舒服。没过几日,就嚷着要上街。
由于这一次的行动就是由阎柔所指挥的,无形中,阎柔就成了这些鲜卑族士兵的精神领袖。几个头领来找阎柔,说是士兵要想上街。阎柔思考了一会儿,觉得普通士兵那么多人,当地百姓不可能人人都认识。于是就说,让他们分批上街。一次出去的人不要太多。最好控制在两百人左右。
刚开始,鲜卑族士兵也听话。每次都控制了人数,出去转一转,不大一会儿就回来换其他的人。几天之后,出去转的人就走得远了。营内的人不耐烦久等,也跟着出营。人数的指标就突破了。
不过还好。这些鲜卑族士兵没有去交易货物的集市。换句话说,也就是还没有干预到幽州文系官吏的领域。但是,好景不长,由于交易集市依然偏向汉族和乌桓族,终于,有鲜卑人在集市上跟乌桓族人打起来了。
……
如果人数够少,衙役就可以制止。但这一次,相斗的人多了一点,约有一百多人。这样,就需要军队出面进行弹压了。消息报到了军营。阎柔当即派了一千士兵过去,制止了斗殴,并将所有参与斗殴的人都押回了军营。
回到军营之后,说情的人就来了。那当然,本这就不是汉族的军队嘛。于是,过一会儿放几人,过一会儿又放几人。很快就将抓来的鲜卑族人全放了。而乌桓族人则没有放。
如此的不公正,就引来了那些乌桓人的家属和朋友。当天,就营门外面就聚集了两三百人,次日更达五六百人。阎柔再次发兵,将那五六百乌桓人全部抓起来了。
阎柔强有力的手段,吓住了乌桓人。一时之间,风平浪静。
如果能够保持这样的风平浪静,也还可以。但是,在纷争上占了上风得到便宜的鲜卑族人得意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鲜卑族人在市集上开始耍横了。除了对汉族人客气之外,对其他族人,尤其是乌桓族人,相当的不客气。
曾经被邢举颠倒的是非,被阎柔纠正了一下,紧接着又被鲜卑族士兵往另一个方向颠倒了。这样的结果。身受其害的,乃是乌桓人。但是,乌桓人还没有来得及做出什么动作。
在乌桓人付诸下一步行动之前,当地汉族官吏先行一步,采取了行动。真要说起来,这两次颠倒,都对汉族没有什么影响。汉族官吏之所以被激怒,纯粹是因为汉族士兵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当在,那些文系官吏并不知道所谓的汉族士兵已经变成了“伪军”的事情。
于是,很多文系官吏就向幽州刘虞那儿写信。陈述这边军队的混乱。并顺便罗织了很多罪名。刘虞看了,就调当时驻代郡的田豫到上谷。
……
约半年前,胡人鄢陵侯曾经打过代郡。田豫出兵迎之。胡兵人多,有六万多人。田豫兵少,只有八千。但田豫就在旷野结了个阵,拒而守之。胡兵怎么攻都攻不破。相持十几天,胡人缺粮,然后就散去。田豫顺势追击,斩杀胡兵两万多人。自此,胡人再也不敢轻言动兵。
田豫得令动身,移师上谷。上谷这边的阎柔闻讯,感到打不过,就建议将“伪军”撤走。但鲜卑族将士已经尝到甜头,不肯轻易舍弃。阎柔苦劝不得,然后就只身逃走了。
在阎柔走后的第五天,田豫大军到达上谷。鲜卑族乌合之众,安是田豫的对手。被田豫一战而胜。自此,上谷就由田豫把守。
……
逃走的阎柔无路可去。上谷不行,幽州更不行。草原上的大族,刚刚才打了乌桓。也不能投靠乌桓。鲜卑族人那儿,倒是可以容身。但是,阎柔已经对鲜卑族失望了。因而也没有去。于是,阎柔一路辗转,就来到了辽东。
这个时候,孙东的乌丸族已经被公孙度所平定。公孙度正在招贤纳士,准备讨伐玄菟。阎柔就去应征。经过交谈之后,公孙度觉得阎柔似乎还可以,就录用了。
打玄菟的时候,公孙度将阎柔拔在公孙康身旁。阎柔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公孙康出主意想办法。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但是,在论功行赏的时候,阎柔本着其一贯的原则,将所有的功劳都算在了公孙康的头上。自己什么功劳也没有。只能算作是没犯什么错误的人。
要说,公孙度这个人虽然也算是个豪强,但公孙度的层次明显较低。公孙度根本就不知道有韬光养晦这一说,反而以为事情的真相就是那个样子的,以为阎柔真的没有什么才干。因而,最后公孙度没有给阎柔任何赏赐。不辞退,就算是不错了。
不过,随着公孙度所经营的地盘的扩大。阎柔终于也得到了独自领兵的机会。而阎柔驻守的地方,就是距离长城关最近的平冈。
……
平冈并不是一座县城。平冈在辽东属国郡的新昌县境内。新昌,原名叫做建昌。为了表示重获新生,遂更名为新昌。新昌县,是辽东及辽东属国两郡距离长城最近的一个县,属于商品集散的重地。而具体的商品集散之地,就在平冈。
平冈,顾名思义,就是平缓的山丘的意思。当然,凡是叫得出名字的地方,都是有水的。没有河就会有溪。没有溪就会有泉。实在什么也没有,也一定有井水。要不然人们怎么生存呢?不能生存的地方,是没有资格获得地名的。
平冈倒是合适居住的地方。但平风的位置不太好,距离长城太近,只有三十里。就相当于枫桥县到吴郡的距离。平冈距离新昌县县城的距离有四十里。基本上,就是处于长城关与新昌县县城的中间。
平冈的繁荣当然是人为的。不过,倒不是出自行政命令。汉族商人携带大量货物,出关交易,汉族商人会担心货物的安全,心里七上八下。而乌丸族、朝鲜族以及关外的汉族人入关交易,他们也会有同样的担心。最后,就各自退让一步。在新昌县与长城关的中间,找个地方进行交易。就这样一来二处,最后就选中了平冈。
选中平冈,当然是因为平冈的地方好。平冈这个地方,是一个巨大的盆地。远处是巍峨的群山,不可能埋伏多少人了。近处则是一马平川,一览无余。平冈的还没有什么风,也有利于货物的保存。土质粘性强,适合建仓库。到阎柔来把守平冈的时候,这儿的房屋已经有了三千多间。远远望去,就是一座小县城的模样。
不过,它的确不是县城。这个时代的县城都有围墙,但平冈却没有。如果大军来袭,是没有什么防御措施的。阎柔奉公孙度之命,把守平冈,并不是要守住疆土。而是调解一些交易过程中的小纠纷。当然,并不是像现代这样调解,而是以武力镇压。阎柔的职责,并不是化解纠纷,而是不要让小纠纷变成大纠纷。
……
平冈这儿的常住人口约有四千人,流动人口通常维持在接近一千人的规模。约三千间房屋,通常有接近一千间是空着的。那些都是季节性大宗物资交易的储备。公孙度派阎柔来维持这里的治安,拨给的士兵是五百人。
五百人维持五千人居住地的治安,是完全足够的。当然,在刘备的五万军队过来的情况下,就远远不够用了。
刘备此次出关北伐。跟往日不同,那是肉包子打狗,不准备回来的了。因此,刘备也像当初的袁绍一样,进行了强迫性质的征兵。当然,刘备的心,没有袁绍那样狠。所以,刘备征到的士兵,也并没有多少。最后,刘备凑足的士兵人数就是五万人。
并且,跟袁绍当初不同的是,刘备在征兵之后,并没有立即出发,而是进行了一个月的训练。正所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此去关外,便是异族之地。刘备跟大多数中原汉族人一样,对于关外异族之地缺乏了解。不知道今后在关外俘虏的敌军士兵能不能转化为自己的士兵。因此,心里面就直觉地感到了士兵的宝贵。练一个月,无非就是多耗一个月军粮罢了。这个代价,还是值得的。
……
与幽州刘虞接壤那边几个县的衙役照旧,巡城士兵照旧。一个人都没有进行抽调,并且连县府粮库里面的粮食也没有动用。这样做,当然是为了防止被刘虞察觉。
接下来,刘备就选了一个吉日,出了长城关。这个日子,选在粮食收割之前的六月。
通常,战争都是秋收之后才打响的。但此时刘备由于下定决心,一去不复返,所以就能够竭泽而渔,收集到足以支撑到来年大批粮食。刘备不想等,也不敢等了。每天每时,刘备都感觉田润要打过来了。
秋收之前进兵,有时候能够收到突然的效果。这个突然,跟伏兵的突然不一样。也就是敌军明明知道了,但是却因为凑不齐军粮,而处于下风的意思。公孙度那样是不是这样,刘备不知道。其实刘备也没有朝这个方向考虑过。刘备纯粹就是要争时间。
……
这个时候的刘备,对于带兵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了。早年在救援青州之前,刘备就想明白了行军的作战的关系。此时,率兵出关,出关是干什么去的?当然是去打仗而不是旅游。既然如此,士兵在出关之后,就不能再往前走了。
如果士兵继续往前走,一条行军的长线是不足以作战的。总兵力再多,走在最前面的士兵也只能是少数。而前面少数士兵打了败仗之后,又将会直接影响后面士兵的士气。以前,黄巾军队通常就是这么失败的。刘备经过这么多场战斗的洗礼,当然不会犯这种低等级的错误。
于是,刘备的士兵就在长城以北进行集结。经过两个多时辰之后,刘备全体士兵出关完毕。接下来就准备兵发平冈。
自长城关外,往平冈走,如果只是一般的行人,当然就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最近的一条道路。军队就不同了,军队需要尽快地将尽可能多的士兵投入战场,因而就会多选择几条道路。平冈,是一个商品集散的地方。也因为这样的属性,通往平冈的道路有十几条。可以说是四通八达。在这些道路当中,刘备选择了七条。士兵也分为七路。刘备自己、公孙续、严纲各率一万士兵,其中辎重由刘备押送。田楷、单经、邹丹、关靖各率五千士兵。
七条道路的路程当然有远有近。按照行军的要求,走路程较长的道路的部队优先出发,而走捷径的部队则滞后出发。这样,就可以基本做到同时到达平冈了。
第二卷 第260章 暗中决定
第260章 暗中决定
前面说过,公孙度的部下。除儿子公孙康和公孙恭之外,还有柳毅、阳仪和李敏等人。这里面,没有一名智将。军师更是没有。阎柔怎么算呢?这就有点复杂了。客观地说,阎柔什么都不算,既不是智将,也不是军师。
但是,阎柔绝对不是跟柳毅、阳仪、李敏一个级别的庸将。阎柔之所以不算智将,是因为阎柔的武艺并不是很高。阎柔也可以上阵,那无非就像田兰那样,凭着匹夫之勇,纵横冲杀罢了。阎柔的个人武艺,与真正的将领,比如刘备、公孙续、严纲等人相比,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武将不算,但如果说阎柔算文吏,也是不行的。文吏,如邹靖、辛毗那样的,对民生治理是有一定研究的。现在刘备这边的田楷、单经、邹丹、关靖等人就是这样的人才。但阎柔却不是。由于阎柔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倒是直观地知道一些百姓的疾苦。圣人的经书,阎柔也读过几本。但由于没有老师的讲解,对于民生的治理。阎柔还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那么,对于行军布阵呢?阎柔也没有专门学过。跟诸葛亮那个级别的就不用比了,就是跟郭图比起来,也差着十万八千里。因而,阎柔也不能算是军师。
但是,综合地衡量,阎柔的主要长处,还是在于计谋。这么说,有可能不合适。那就换一个词吧,叫做聪明。阎柔是比较聪明的,而且韧性特别好。阎柔具有一名军师所需要的素质,就差没有专门学习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阎柔也可以算是一名业余的军师。
……
制造公孙度之后,前期,阎柔是比较卖力的。这很正常,一点都不奇怪。每一个新员工,都是这样卖力。人生阅历越不丰富的员工,便越是卖力。他们工作卖力,其原因,就是想要顺利转正,并且他们还期望着在转正的时候,能够调整到一个较好的工作岗位。
阎柔这样做了。尽管阎柔能忍,但阎柔的年龄不大,还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够丰富的人生阅历,让阎柔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忍,什么时候不该忍。于是。阎柔就在不该出手的时候出手了。
出手的结果,让阎柔帮助公孙康连打了几个胜仗。阎柔本人还是有许多优秀品质的。自身为人很低调。每次取得胜利,就将胜利说成是公孙康的。明明是自己的某一个决定,才赢来了最终的胜利,但阎柔偏偏要说是公孙康的另一个决定赢来的。而阎柔还具有一定的诡辩或者说胡扯的能力,两个不相干的事情往往能够硬扯到一块去。说到后头,公孙康就相信了。
阎柔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保住自己。只要打的是胜仗,自己肯定就不会有生命危险。而如果打的是败仗,就说不清楚了。二是搞好与直接领导公孙康的关系。阎柔帮助公孙康打胜仗,而且不居功,应该是能够达成这个愿望的了。但是却偏偏没有。公孙康倒是觉得阎柔这个人不错,一点****印象也没有,但是,公孙康相信了阎柔的胡扯,真的就以为胜利是自己赢得的了。而没有把阎柔当作人才。
于是,因为领导印象好,阎柔顺利地转正了,获得了独当一面的机会;又因为领导并不认为阎柔有才干,因而阎柔就只得到驻守平冈的小机会。
……
五百兵、五千百姓的平冈,对刘备五万人。可以说,还没开打,胜负就已经决定了。不能确定的,就是刘备取胜的过程。
阎柔到了平冈,心态如何?得过且过就这么算了吗?这种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但是,这里存在着十足的、让阎柔不甘心的理由。那就是,阎柔参加了讨伐玄兔的战役。
在讨伐玄菟的战役中公孙度兵分两路,由公孙恭带柳毅、李敏一路,公孙康带阳仪、阎柔一路。一开始,是公孙恭的部队在前面。很快,就遇到了阻碍,不能前进了。然后公孙康的部队才顶了上去。大小十几战打下来,让阎柔对于公孙度的这些将领有了清楚的认识。不客气地说,全都是一帮莽夫。阎柔有信心,如果自己有两万人万,一定能够战胜公孙度的五万士兵。
不是因为哥太优秀,实在是同学们的素质太低了。于是乎,阎柔就有些巅峰的寂寞了。每一个人,都想生活得更好。而要生活得更好,就得多做事,做大事。努力的方向,肯定会优先考虑到自己的长处。阎柔发现自己领兵的本领远高于公孙度众将,于是乎,阎柔就期待战争。只有在战争中,阎柔能够脱颖而出。
因此,阎柔到了平冈之后,对于平时的纠纷调解,根本就没有上心。阎柔寻思的,就是战争什么时候会发生。即将发生的战争是怎样的战争。
……
平冈距离长城只有三十里,于是,长城就成为阎柔的第一个观察对象。所谓战争,不是公孙度打别人,就是别人来打公孙度。现在而今眼目下,公孙度的旁边就是长城、乌桓和鲜卑。三处都有可能发生战争。但就平冈的地理情况而言,观察长城,明显比观察另外两人方向容易得多。因而阎柔非常注意长城。
刘备是准备北伐公孙度的。这样的想法,早就产生了。既然有了这样的想法,那么,长城关就不会关闭。关闭长城关,有可能会引起公孙度的警惕。打开长城关,让商人及普通百姓照常进行交易,就可以麻痹敌军。
于是,早在刘备进兵之前,阎柔就进了长城关,到北平来侦察过刘备了。
阎柔来的时候,当然没有带多少人。平冈本来就是个交易的场所,阎柔自然也能够在平冈买到东西。并且由于阎柔维护会长的身份,买的价格还相当便宜。阎柔就买了十匹马,带了一个人。共两人十二马进关,到北平贩卖。
那个时候,是二十多天之前。刘备已经完成了强制性征兵。正在操练之中。刘备士兵的操练,被阎柔看见了。那是因为,阎柔的马匹,就是被军营买去的。卖马之后,阎柔像一般商人那样,到附近几个县走了走,买了一些汉人出产的东西,然后又带回平冈去卖掉。
北平之行,阎柔总共花了十天。十天之后,阎柔做出的决定是什么呢?猜一猜吧。
……
阎柔决定投靠刘备,并且决定在投靠之前。让刘备吃一点苦头。
阎柔对于刘备的武将是不熟悉的。出于对公孙度麾下武将的了解,阎柔经验性地认为,这世上的武将都是差不多的。于是,阎柔认为刘备的武将就跟公孙度的武将是一样的。阎柔这样的判断,客观地讲,是不够理智的。只不过,这种不够理智的判断,又是极为常见的。
就比如说,某个人,在某一天,听到单位里的同事们谈起了围棋。那单位还是个有好几千人的大单位。那个人一了解,原来单位里面喜欢围棋的人非常之多。于是,这个人就想学围棋。萌生了学习围棋的想法之后,找人教,却屡屡被婉言拒绝。大家都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来当这种免费的老师。这人无奈,就买棋书自学。还下载了一些围棋软件,自己跟电脑下。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单位里的同事相约,到工会的棋牌室下围棋,这人就跟着去了。结果,这个人宝剑出鞘,杀遍该单位无敌手。
这么一个围棋高手,跟阎柔的情况极为相似。阎柔在用兵方面,也就等于是杀遍本单位无敌手。这个时候,阎柔认为另一个单位,即刘备麾下的武将也没有自己会用兵。这就跟那个围棋高手认为自己是国手一样,是不够理智的。
非常走运的是,阎柔的判断居然偏偏就对了。刘备这边,高级文吏有田楷、单经、邹丹、关靖等四名,都不是行军布阵的军师。武将方面,就刘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