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先前在太平军南下转进香山途中,为了便于老弱妇孺转移和安顿,宋襄公曾经选了一批身体较为强壮的妇女充任保安队员,后来太平军占领新会后,因为对女人的一惯轻视,所以这些女子保安队员很快被裁撤。清军第二次强攻后,宋襄公秉着发动一切人手拼死守城的念头,力排那些营老的非议,再次挑选500健妇担任辅兵。由于这些女兵的投入使用令得太平军的人力可以更加有效投入在城头和清军的一线对抗中,故而战后周士相正式同意后营保安团可以设女营。当然,现在的后营保安团已经没有什么男丁,完全是这些女兵在扛起保安团的使命。

    城中的粮食还能勉强支撑半月,食盐、菜油等物资几乎快用光,能用于城头守卫的檑木、石灰也所剩无几,只能由女营用箩筐将城中的散碎砖头运上来使用。

    总旗以上军官阵亡六人,陷阵营两名试百户郑铁柱、郑大牛双双阵亡,虎捷营试百户彭大柱也战死,这是大樵山出身的老弟兄,当初也是随周士相拼死夺城的勇士,他的死令周士相无比悲痛,同时葛正的重伤却让他更加难安,因为葛正是为了救他才被身后扑上来的清兵用长矛剌中的。(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章 遗言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葛氏兄弟早年就在大樵山落草为寇,比胡全等人落草早了几年。这几年广东局势也是一日三变,先是绍武政权立,后是肇庆永历政权立,再接着又是清军破广州灭绍武政权,又是肇庆的永历帝如惊弓之鸟般在清军还没有到来前就匆匆西逃,把个广东全盘丢给了清军。其后局面演变更是惊人,原是清军南下急先锋的李成栋突然反正成了大明的东勋,再接着清朝的平、靖二藩王南下,然后李定国两攻广东。反反复复七八年,也不知死了多少百姓,更不知道空了多少城;好端端一个粤省竟成了今日人间地狱。

    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想平平安安活下去的资格都没有,甚至想当顺民都是奢求,那清军刀剑挥舞起来可不管你是顺民还是“刁民”,在这大前提下,如葛氏兄弟这等上山落草的就多了去。当土匪就要有当土匪的觉悟,杀人放火再是正常不过,为求活命,为求自家吃口饱饭,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不做也得做了。

    人无完人,本心而论,真到迫不得已时,周士相也会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那时与他谈什么仁义道德,谈什么良心都是虚的。活着,才有未来,死了,狗屁不是。

    将心比心,葛氏兄弟当年的土匪事迹自然不会让周士相有心结,往大了说,今日太平军何尝不是一支土匪军队。除了坚持抗清和打着南明旗帜外,太平军所作所为哪里入得了世人眼,别的不说,光是一个到处裹挟百姓的行径就足以让世人骂上百遍了。

    当初宋襄公为葛氏兄弟取大名,一取“正”字,一取“义”字。合为正义二字。以这二字作名,也未必不是宋襄公潜意识对“正宗”土匪出身的葛氏兄弟不屑,变着法子骂他们呢。

    但如今,宋襄公却落了泪。

    葛正伤势很重,整个前胸叫长矛给捅穿,当时周士相就知道捅着的是葛正的肺叶子。

    人的肺子关系着呼吸。肺叶子叫捅穿,这人就是大罗神仙下凡也救不活了。

    葛正不甘心,倒下时都不甘心,两眼如牛眼珠般瞪着那捅他的清兵,嘴里如喝了肥皂水般“咕咕噜噜”的往外吐出血泡。

    鲜红的血泡在阳光的映射下五颜六彩。

    周士相疯了般将葛正抱到医营,可医营的几个郎中都是半吊子水平,哪里治得了这伤?即便是真有神医在这,面对这等肺叶子被活脱脱捅穿的重伤者又如何去救!

    这不是21世纪,如今是17世纪。是明清易鼎,是无数汉家儿女被屠杀,是华夏汉家文明沉沦的1654年!

    “秀才,秀才,我哥,我哥他。。。”

    葛义哭成了泪人,抱膝蹲在大哥的身边,看到周士相过来嚎啕大哭起来。现如今。也就浑人一个的葛义还敢在军中叫周士相秀才了。

    赵四海、秃子蒋和也红着眼睛抱着尚未断气,仍在苦苦挣扎的葛正。

    大樵山30多兄弟跟着胡全和周士相下山夺了罗定州。立了太平军营头,这么多场仗打下来,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也就几个了。

    周士相忍着悲痛,含着眼泪看向那几个站在一边束手无策的郎中。得到的却是沉默。

    一个在医营学徒的半大孩子还在不断的用毛巾拭去葛正嘴里吐出的血水。

    他的胸前早就被血浸透。

    “秀。。。秀才。。。”

    周士相的出现让葛正回光返照,但却依旧无法起身,更动弹不得一下,只能喃喃着看着周士相,右手的食指不住颤动。看样子是想和周士相说最后的话。

    宋襄公难过的别过头去不忍再看。

    周士相更是箭步上前紧握葛正的手,上身半倾下去,尽量将耳朵离葛正的嘴巴近些,以免错过这个兄弟的最后遗言。

    葛正喃喃着,却说不出什么,只直直的盯着周士相。

    周士相以为葛正放心不下弟弟葛义,便哽咽道:“五哥放心,我会盯着六哥的,但我活一天,便不叫六哥走在前头。”

    话说完,就见葛正的瞳孔似乎张了一下,随即黯淡下去。

    “哥,哥!”

    葛义痛哭流泪紧紧抱着哥哥的身子。

    赵四海他们也都泣声一片,便是那学徒的半大孩子也忍不住哭出声来。

    可周士相却明明还感受到葛正心脉未断,他看得清楚,葛正的嘴唇还在微张,他在说话,虽然声音很低,虽然咬词很不清楚,可周士相知道他在说话。

    “五哥,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周士相的耳朵近乎紧靠在葛正嘴巴之上,他的动作让嚎哭的葛义愣住,也让赵四海他们止住了哭泣。

    “秀。。。秀才;”许是知道这是自己最后说话的机会,葛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张大嘴巴,“公库里我。。。我那份。。。给。。给。。。给老六。。。”

    说完,终是停止了心跳。

    轻轻的伸手合上葛正不肯瞑目的眼睛后,周士相缓缓起身跪在了地上,朝着床上的葛正重重磕了一响首,尔后以誓言道:“五哥放心,你那份我会如数分给六哥!”

    葛义没有想到大哥临死前竟然放心不下的是他那份钱财,更在死前当着这么多人面将这份钱财转交给他,这让他更是悲痛。

    手足之情,感天泣地。

    赵四海、蒋和他们在悲痛之余,看到周士相如此郑重对待葛正的遗言,也颇是感动。

    唯宋襄公却不为人注意的皱了皱眉,但却无法就此事说些什么,毕竟当初起事时周士相跟众人说得明白,公库里的钱财都是众兄弟的,将来天下太平了肯定要和众家兄弟分。

    当初,这个决定无疑让一众土匪出身的兄弟肯随周士相出生入死,也合理解决了太平军壮大的问题,但是,将来,这公库的钱财真的就要就此分了吗?

    共患难易,共富贵难。

    自古钱财招祸端,将来周士相又是否真舍得将那大笔金银财货拿出来分吗?

    唉,将来的事谁个晓得,眼下这命还保不保得住都难说呢,想着将来分钱的事,真是可笑。

    宋襄公心头苦笑一声,杂念一扫而空,转而代之的是一种说不出来的伤感。

    昔日老弟兄,又走了一个。(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一章 流言

    葛正、彭大柱这两位大樵山出身老弟兄的葬礼很简单,和那些战死的江西兵一样,也是在城中找了处空地掘地埋了,同样,也没有立碑。

    葛义手足情深,过于哀伤兄长之死,在兄长入土时哭晕过去,当时就吓坏了赵四海他们,后来郎中给瞧了,说是情绪过于激动一时气血攻心,将养一两天便无事。

    人死了,埋。

    伤了,治。

    治不了的也只能等死,然后入土掩埋。

    一切都是从简,活下来的人心都挂在城墙上,挂在城外的围城清军身上。

    三次强攻,折兵不下五千之数的清军终于停止了疯狂行径,没有再拿人命继续来填新会坚城这个无底洞,但是,城外的清军大营仍然矗立着,层层防线依旧紧紧合围着新会,让城中的太平军上下喘不过气来。

    宋襄公照周士相的吩咐再次统计了城内的剩余物资,粮食、食盐、菜油、火油、石灰、檑木、兵器等一应物资全部统计了个遍,得到的结果很不乐观。

    宋襄公私下对周士相建议马上突围,因为城中的粮食顶多还能支撑十天左右。十天之后,如果清军还没有撤围,那太平军就无粮可食,若想突围必须马上着手,否则,过上几天就是想突围也没有那个力气了。

    突围的提议,早在清军围城初始军中就有人提出过,可是被周士相否决了,现下,他仍然不赞成突围。原因很简单,军中的士兵不可能扔下他们的妻儿老小独自逃命的,他周士相真敢下令突围,恐怕城门还没打开。城中就已是自相残杀起来了。

    试百户以上的军官对于是否突围的意见也争执得厉害,以邵九公、李辅国为首的原绿营兵出身的军官支持突围,他们在太平军中都是孤家寡人,没有家小牵挂,自然不愿意再在新会这座孤城等死。

    反之,陷阵营百户铁毅。虎捷营百户秦智生是坚决反对突围的。对于铁毅的反对,周士相自然明白,因为铁毅的部下多是他在老凤庄铜矿的工友,且陷阵营官兵的家眷全部都在城中,如果铁毅答应抛弃家眷突围,那才见鬼了呢。

    秦智生的激烈反对突围倒让周士相有些意外,秦智生当年随胡全落草大樵山时就是独自一人,这么多年下来也没有娶妻生子,因而他和宋襄公、李辅国他们一样。在这城中没有家小拖累,所以说按理他是应该支持突围的,毕竟突围的话可以多一点生机,死守在这城中倒了多半是个死。可不曾想,秦智生却好像吃了秤砣般铁了心不同意突围,甚至在和李辅国他们争吵时怒骂要跑你们跑,老子不跑!

    周士相从没有猜测部下心理的念头,但这回还是忍不住问了宋襄公。想弄明白为何秦智生如此激烈反对突围。

    宋襄公在沉默片刻后告诉周士相,当年秦智生和胡全两人都在李成栋的军中当差。胡全是李成栋的亲兵,秦智生则是李成栋部下郑魁国手下的把总。永历二年李成栋反正之后即率兵进攻江西赣州,哪曾想兵败落水淹死。

    成栋死后,群龙无首,诸将降的降,退的退。时郑魁国奉命把守信元城,清军逼近后,郑魁国竟然不顾城中有数千成栋军中士卒家眷在就弃城而跑,他这一跑结果清军入城后便将这几千家眷杀得精光。

    宋襄公说,这几千成栋军中士卒家眷中恐怕便有秦智生爱慕之人。因为打那起,每年四月初九,就是信元破城的日子,秦智生都会独自一人在后山找个无人处喝闷酒。有一回葛义无意中看到秦智生竟然面朝东北信元方向掩面哭泣。

    信元城中到底有没有秦智生爱慕之人或是亲人被清军屠杀,事情过去这么久,秦智生这个当事人自己不说,别人也只能猜测。周士相无意细探这事,但觉此事恐怕与宋襄公说得差不了多少,正因为当年有弃城而致几千老弱妇孺惨死之事发生,所以今日秦智生宁死也不肯突围,因为他比任何人清楚,这个所谓突围实际上就是弃城,抛弃那些无法随军突围的老弱妇孺。

    秃子蒋和是大樵山从弟兄中长相最为凶恶的,当初周士相被他们发现时,也是蒋和对他态度最凶。不过说来也奇怪,蒋和命大,打夺罗定开始到如今,这家伙竟然一点伤也没有受过,甚至连个险情都没有遇上,叫人十分的唏嘘。

    对于是否突围,蒋和态度中立,既没有支持邵九公和李辅国他们,也没有支持铁毅和秦智生他们,而是说道一切听千户的,千户说突围那就突围,千户不说突围那就死守。

    这说了等于白说,和后世那种“谁在中央支持谁”的说法差不多。和蒋和持同样态度的有近卫营试百户林再生,虎捷营试百户张二江等人。

    宋二牛和郑二牛这两个名字带牛的试百户是打死也不肯突围的,他们的情况和陷阵营差不多,都是有妻儿老小在城中。

    双方争执得很激烈,军议最终没有结果,因为周士相召集诸将过来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商讨突围的事,而是就城中防务再作细致安排,补上因为清军强攻导致的几处豁口,现则因为军议的方向转向是否突围而作罢。

    最后,周士相宣布因为葛正的死,震虏营百户一职空缺,现由葛义代领,然后就命诸将先退下,他要和宋襄公再议。

    不曾想,诸将回去后,有关太平军要突围的消息就在城中散布开来,一时之间,五大营战兵也好,后营老弱也好,人心惶惶。那些老弱妇孺更是在后营哭成一片,唯恐周士相这个千户会把她们抛弃。

    女人孩子的哭声自然引得战兵营男人心乱,有家眷在后营的军官和士兵纷纷围堵他们的试百户和百户,质问是不是有突围一事。群情激昂之下,甚至有士兵气愤的脱下身上的军服,扬言不再替太平军卖命。

    事情发生的太过突然,让周士相一时错愕,因为他事先再三叮嘱过与会的军官,任何人也不得对外透露有关突围一事的所有消息。然而事实却是他的封口令没有起作用,突围一事的流言在城中越演越烈,几近达到动摇军心的程度。

    周士相和宋襄公同时拍桌子认定,这事背后有人搞鬼!(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二章 安军使

    城外清军围城,城内却因流言军心动摇,若不及早处断则势必引发大祸。根本不用考虑,周士相便将故意散布流言的目标定在了邵九公和李辅国身上。这二人正是力主突围之人,今日城中这局面绝计和他们脱不了干系。

    周士相当即就想派人去拿邵九公和李辅国,好问一问他俩究竟想干什么!

    宋襄公却劝阻他不可派兵去拿,说不知这二人是否真正是幕后之人,又是否还有什么手手,倘若明着派兵去拿,怕更加引得军心大动。且不说邵九公还是雄威营百户,率兵把守南门,手下更是有帮江西绿营出身的心腹,真要一个不慎,怕是就无法收场了。

    李辅国从前是高要绿营把总,太平军攻破高要城后他率余部投降,为了拉拢及壮大太平军实力,整编五大营时周士相命其出任近卫营试百户,手底下也有百多个高要绿营降兵出身的部下。同样处理不好的话,也易引起祸端。

    眼下的新会城可是经不起一点变故,更是经不起内讧,周士相权衡之后纳了宋襄公的意见,命他暗地遣人排查流言出处,避免因为过于粗率的举动导致太平军内部不稳。

    与此同时,周士相觉得有必要开一次全城军民大会,将太平军的动向明确无误的告诉士兵和家眷们。

    对付流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一切公开。太平军之前从没有搞过什么军民大会,宋襄公也无法理解什么是军民大会,但却支持周士相召开这次大会,原因无他,这城中的确也需要军民开诚布公的谈一次了,更需要周士相这个主官亲自出面向军民解释现在的一切,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同时,周士相向宋襄公提出一个请求。这个请求是请宋襄公从后营营老、营管等人中挑选一些人出来担任太平军安军使。

    “安军使”这个名目可是新鲜得很,宋襄公闻所未闻,一脸不解的看着周士相,惊愕道:“何为安军使?”

    “安军使,顾名思议,便是起安定军心作用的使者,当然,这使者不是指那种充任两国交往的使者,而是代表我本人安在军中的使者。”

    “安军使的任务不仅仅是安定军中人心,重要得是要对士兵的思相有所掌握。这个思想具体便是指士兵的情绪变化,细分开来就是要安军使平日要绝对掌握士兵的一切情况,包括他的出身,过往经历等等,最重要的安军使一定要获得士兵信任,要及时为士兵化解一切战斗以外的困难,当然,安军使不能干涉军中主官的工作,同样。百户、总旗们也不能干涉安军使的职责。。。”

    当下,周士相将后世军中政委的工作用当世语言简要明了的对宋襄公阐述了一遍,严格来讲,周士相弄出来的这个“安军使”和后世政委的职责没有任何不同。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代表他对军队的掌握,后者则是代表某个势力。

    这次有关突围流言导致军心不稳触动周士相决意将后世政委引入太平军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引入安军使还有周士相的另一个私念。那就是他认为有必要加强自己对于军队的掌握,要做到军中一切都奉他为首,不能也不允许出现任何抵触他的存在。

    尽管太平军还很弱小。尽管太平军的生死尚是未知,但周士相已下定决心要这么干,在简单介绍了安军使后,周士相便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命令宋襄公去挑选充任安军使的人选。

    出任安军使的人选不仅从后营那些营老、营管中选,还可以从战兵营中挑,总之城中所有能识得百字以上的人都可以做为安军使的预备人选。

    宋襄公问需要多少安军使,各营又如何安置。

    周士相沉吟了下,说每一伍都设一名安军使,又称安军小使;每一队再设一名安军中使,各营再设一安军大使。

    如此一来,依太平军军制,20兵为一伍,五伍为一队,五队为一营,那么一营就需要安军大使1员,安军中使5员,安军小使25员,合计31人。五营相加则为155人。

    为了便于安军使更好融入军中,同时便于协调上下关系,周士相又定下安军小使为试小旗,安军中使为试总旗,安军大使则为试百户的临时官职。

    又道安军使在军中除了要做思想工作外,还要肩负维持军纪的职责,士兵如果有错,由安军使先行审问再将处理意见上报主官,最后则由周士相亲自处置。

    周士相说了一通,宋襄公听得有点晕,除了觉得这安军使对于掌握军队人心有大作用外,就是感觉这一下又多了不少官出来。

    宋襄公皱着眉头说了个大难题,太平军本就是土匪穷人组成的军队,哪里有几个识字的。后营那边倒是有些德高望重的营老读书识字,甚至还有一个有秀才功名,可问题是这帮营老都是白发老者,哪里还能到军中折腾。营管中倒是有识字的,可人数太少,按周士相的需求,这一下就要有155名安军使,匆忙之间他到哪里去找,把那些公库军的伙计拉上来,充其量能有30个就算了不起了。

    这个问题也让周士相大为头疼,是啊,他的设想再好,也要有人能去执行才是,要不然就是空中楼阁,落不到实处的。

    打罗定起太平军倒是强行裹挟了一些士绅,不过这些人在被剥夺财产后多是被盯在后营,一个个早把太平军给埋怨上天,哪里又肯出来配合周士相的工作。就是这些人真肯出来为周士相效命,周士相也不敢用他们!

    后世伟人说过,读书越多越反动,这话放大面上肯定有问题,可放这时代却是真理。为啥?那帮士绅可都他。娘的是有田有房的地主阶级,是靠吸穷人血维生的阶级,指望他们出来帮助土匪和穷人结合体的太平军效命,那不是玩笑吗!

    想要有一批能够忠诚执行自己命令,体会自己思想的安军使,除了自己培养训练外别无它途!

    可当务之急这军心不稳要急需解决,罢了,周士相便让宋襄公将那30个能识些字的先选出来,再从军中选些忠厚的,有妻儿老小在后营的出来,先暂时把安军使的架子搭起来,凑合着先解决眼前的事。

    宋襄公没有异议,但强调安定军心最急迫的不是安军使,而是周士相这个太平军主帅本人,军民大会必须马上召开,一刻也不容缓!

    周士相也没有二话,吩咐亲兵去将廖瑞祥找来,命他马上组织人手布置会场,就在下午召开太平军军民大会,届时除了城墙上必要的留守人员,其他人等不问老弱,不问身份一律参加大会。

    对邵九公和李辅国的排查,宋襄公也立即着手。查流言这事他有过经验,当初在罗定就干过,这回也是轻车熟路。新会城就这么巴掌大的地方,军民加一起也不过万,想弄清谁散播流言还不是小菜一碟。

    就在周士相着手召开军民大会同时,邵九公却不请自来。

    见到周士相,他就开门见山直说道:“千户,城中流言不是我使人散的,是李辅国那家伙叫人干的。”(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三章 处置?

    邵九公毫无任何心理负担的将李辅国出卖了,据他说,军议之后李辅国便将他拉到一处商量说眼下这城怕是守不住了,要是再不突围大伙就都得死在这鸟地方。可千户大人那又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不肯突围,这事说好听点叫至仁至义,说难听点就是婆婆妈妈,这世道带兵打仗的能有半点妇人之仁?

    因为出身都是绿营的缘故,再加上葛正、蒋和、蒋和等大樵山出身的军官又抱团,对于邵九公和李辅国这两个后来被俘才参加太平军的降将颇是不屑,久而久之,邵九公和李辅国自然而然就变得关系紧密,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太平军三股势力的一股。

    有人的地方就有派系,别看太平军规模不大,成军时间也短,可也形成了三个派系,最大的派系自然就是大樵山出身的那帮人,其次便是绿营和汉军旗降兵,再其次则是在罗定州最早参加太平军的那帮穷人,代表人物就是试百户郑二牛、宋大牛等人。

    因为打成军立营头起,太平军终日不是在战斗就是在行军,在生死存亡面前,所有人都是奉周士相马首是瞻,在他的指挥下南征北战,随着太平军的一次次胜利,不仅周士相的个人权威在军中得到空前提高,诸将对于未来也是大为看好。然而久困孤城之下,再乐观的人也难免对前途产生悲观,尤其是身边的人不断倒下,城中的粮食一天天减少,在此情况下,求生**促使一些人产生了别样想法,或者说不甘心就此等死。

    邵九公和李辅国就是不甘心等死,他们没有家小拖累,对突围一百个愿意,但较后者。邵九公想做的是在周士相的同意下大家伙一块突围,李辅国想的却是哪怕周士相不同意,他也要突围。

    军议没有结果,李辅国心急如焚,他找邵九公商量的目的就是一起行动起来逼使周士相同意突围。

    李辅国使用的是委婉说辞,只道“今日这局面千户那边心里肯定是清楚的,只是碍在情面上不愿意当众说出口,身为部下,我等自然要替主帅分忧,所以咱们得动起来。”

    说是如此。可邵九公不是傻子,他能听不出李辅国想要干什么,要把天窗捅破,那就是要逼宫,要兵变,要胁迫!

    李辅国话音刚落,邵九公脑袋就摇得跟拨浪鼓一般,直言这事做不得,眼下城外清军还围着。城里面但使动静大一点,那城外清军还不如狗嗅到臭味般趁机攻城?别到时突围不得反倒先把城丢了!

    至于是否要突围,邵九公还是坚持要周士相拿主意,他们做部下的绝不能替主帅定夺。

    话不投机半句多。李辅国没想到邵九公竟然如此瞑顽不灵,气得讥讽一句,他道:“你莫不是背上刻了字,这胆儿就变小了吧?”

    这话气得邵九公脸红脖子粗。当场就想拿拳头饱搼李辅国一顿,可想着大伙眼下都在一条船上,新会这艘船随时都会沉没。这节骨眼由不得船上的人还内斗,再说他这边和李辅国闹起来,传到周士相那里也是不好,毕竟二人在这谈的可不是什么能摆得上台面的事。

    李辅国走前摞下一句话,“罢了,既然你们都这么婆婆妈妈,甘心在此受死,我又有什么不甘心,左右上了太平军这条贼船也是回不了头的,天知道我这条命什么时候就叫清军给收了去!”言毕,气呼呼而走。

    望着李辅国离去的背影,邵九公也是兀自闷气,寻思李辅国这小子自打降了后表现也算出众,就冲他杀了汉军旗那帮俘虏,他就没有回头路走,故而也不担心他会出城投敌,也不怕他闹出什么事来,毕竟这小子手里没有多少人,想闹还由不得他!

    就这么寻思着,邵九公也就没将这事报上来,直到城中流言四起,手下一帮小旗头和总旗围着他质问,他才意识到事情不妙,稍一琢磨就知道这事是谁干的,自家在这里面又充当什么角色,若是不赶紧找千户把话说清楚,怕千户那边肯定另眼相看自家了。

    “千户,卑职虽说赞成突围,可那也为咱太平军考虑,毕竟咱们撑不了多久,可卑职说什么也不会背着千户做些见不得人的事,更加不会投到那边去!别的不说,卑职也没法说,就冲这个,千户你就得信我!”

    邵九公说得激动,一下解开上身袍服转过身去,将那黑漆漆的五个大字映在了周士相面前。

    “不必如此!”

    周士相说着上前将邵九公的袍子系上,一拍他肩膀,掷地有声道:“邵九公,我信你!”

    “多谢千户相信卑职!”

    邵九公被周士相这一拍,也是顿时双眼通红,身子微微哆嗦,平静片刻,又开口道:“千户,这事虽说是李辅国所为,但其也是出于好心,毕竟。。。毕竟。。。”

    毕竟什么,邵九公没有明说,周士相知道他想说什么,微一点头,道:“这事我会处理,现在你去营中安排一下,申时三刻我会召开军民大会,届时一应问题我自会在会中说个明白。”

    “军民大会?”

    邵九公就如宋襄公听到这个名词时一般发懵,却下意识的应道:“卑职定会准时与会!”

    待邵九公放下心事,一身轻松的退下后,周士相微叹口气,命人唤来近卫营百户蒋和,将邵九公所说之事与蒋和说了。

    一听城中流言四起是李辅国背后搞得鬼,蒋和气不打一处来,怒道:“李辅国那混蛋敢背着千户做这腌臜事,哼,属下这就去将他抓来交千户处置!”

    说着就按着刀柄去拿人,却被周士相唤住,责他如此冲动,训道:“你这么大张旗鼓的去拿人,叫城中军民看到如何作想?那李辅国又不是傻子,看到你气鼓鼓的过去,能不知道你想干什么?兔子急了还咬人,难不成你要和他在城中火拼一场?”

    “那怎么办?”

    蒋和一下惊醒,这才想到当初整军授旗时,李辅国手下那帮高要绿营降兵除了打散一半分到各营,余下的可都单编一总旗归李辅国统领呢。当初周士相如此安排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