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儿不为奴-第3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鲜国王同意助清伐明后,将调兵遣将之事交给了兵曹判书金应海,朴正泰正是金应海的学生。借着这层关系,朴正泰调任为鸟枪厅的兵马万户,随申浏一起到清国来“镀金”。
朝鲜国内虽然反对助清伐明的呼声很大,但却没人认为朝鲜军队会在中国遭遇什么危险。因为之前朝鲜曾经三次出兵帮助清国对付明朝,每每都是大胜。虽说出的兵都是鸟枪手,人数也并不多,但却给了朝鲜国内一个印象,那就是相比能够让朝鲜灭国的满清,曾经宗主国大明的军队太过不堪,已经不再是当年痛击倭兵,挽救朝鲜的天兵了。
因此,包括兵马虞侯申浏在内,这支朝鲜军队对于到中国来作战,充满信心,不虑有任何危险存在。
和朴正泰一起去拉夫子还有察访官金大全,此人不是鸟枪厅的官员,也不是北方边兵的人,而是兵曹直接派下来的官员,属于朝鲜王直派官员。
金大全的官职并不高,只有正六品,但因为他是王上派来的,所以即便是兵马虞侯申浏对他也不敢怠慢。
找夫子这种事,哪里用得着察访官亲自去。金大全只是闲着无事,跟着去看看而矣。
路上,朴正泰问金大全:“金察访,听说中国以前很富饶,百姓生活比我们朝鲜人强得太多,可为什么我们一路过来,看到的都是饥饿的中国人?”
“现在是清国,不是中国,从前的天朝已经不存在了。”
金大全从马上回过头,虽然王上因为畏惧清朝,不得不发兵助清伐明,但在他看来,清朝占领的中国,肯定不能称之为中国,而是应称之为胡国。甚至,若不是清国南方还有明军余部在坚持,金大全都认为中国已经彻底不在,朝鲜才是中国所在。
朝鲜国缺马,这支队伍只有朴正泰和金大全有马骑,其余的朝鲜兵都是步行。因为缺少铁甲,大多数朝鲜兵都是穿的罩袍,身前印有“步”字,如果是水师,那就印“水”字,头上戴的是那种很大的像斗笠一样的帽子,上面有两根绳子系在下巴。
“那看来,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很蛮横。”
朴正泰点了点头,他和金大全并不熟悉,加上对方是王上的亲信,所以,有些话他也不敢冒然和对方说。
一个朝鲜军官从前头快步跑过来,报道:“万户,这里的清国人太少,我带人找了好几处都没有发现有清国人的村庄,是不是回去?”
“继续找,这么大的地方,怎么会没有人呢。”朴正泰挥手让那朝鲜军官继续带人去找,想了想,又叮嘱一句:“最好从清国人那里弄点粮食来。”
闻言,金大全眉头皱了一下,但想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清国的官员都同意他们自己去找夫子了,从清国百姓手里弄点粮食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至于影响两国邦交。
又找了大半个时辰后,朝鲜人终于在一座半山坡发现了清国百姓聚居的村落。远远看去,有上百间草屋依坡而建,还有炊烟升起。
朴正泰很高兴,纵马带兵奔了过去。
突然到来的朝鲜兵让那村子的清国百姓都很惊讶和害怕,尤其是对方穿着他们从没有见过的衣服,不少百姓以为是土匪。
朴正泰的部下有会中国话的军官,他带兵进村让村子里的男人都跟他走,另外将家中的粮食交出来。看到村子里有养鸡,一些朝鲜兵顿时就动手抢了起来。清国百姓不敢反抗,男人们哆嗦着跟着朝鲜兵走,女人们抱着孩子面无人色的看着朝鲜兵将家中仅有的口粮抢走。
因为有金大全这个察访官在,朴正泰不敢纵容部下太过,所以倒没有朝鲜兵去掳掠那些清国妇人。
“金察访,这里的男人太少,只有三十多个,看来我们还得去其它地方找找。”
见这村子里只有三十多个清国男人,抢的粮食也不是太多,因此朴正泰不想就这么回去。
“我只是跟来看看,什么时候回去由万户决定。”
金大全倒没有喧宾夺主,命令朴正泰的意思。这个姿态让朴正泰很满意,让部下们分成几队,继续到四处搜寻清国人的聚居点。
太阳下山前,朝鲜人陆续又有收获,他们从邻近的村镇又绑来了一百多清国男人,抢了不少粮食和牲畜。见天色就要黑了,朴正泰便下令返回。
因为从清国人那里抢到了两口肥猪,所以随朴正泰出来的朝鲜兵们都很兴奋,虽说回去后这两口肥猪大半要交上去,但做为奖励,他们也能分到一些瘦肉。虽然瘦肉没有肥肉好吃,但对于已经很久没有吃过荤腥的朝鲜兵而言,却是个难得的美味。
如果上官心情好,格外开恩,说不定能赏几块大肥肉下来。一想到那满满一嘴的肥肉味,牵着猪的朝鲜兵口水都快流了下来。
收获不小,朴正泰心情自然不错,金大全也是高兴。清国对他们没有任何粮草供应,所以从渡过图门江以后,他们就一直吃着国内带来的粮食,哪怕他是察访官,也难得能吃上荤腥。
金大全在想,既然清国官员允许他们自己去拉夫子,这便是默认他们可以在清国境内抢掠,早知如此,就不必这么老实,一路大抢特抢就是。反正清国人需要他们的帮助,再说现在中国也不是天朝,而是胡国,身为中华正统承继所在,朝鲜没有理由对胡国的人还有什么友善。
回到大队扎营地时,天色已经黑了。朴正泰他们这一队走后,申浏又派了两队人马,三队各有收获,回来后将抓来的清国男人看押在一起,然后便开始杀猪宰鸡。很快,朝鲜军营里就热闹非凡,香味四溢,一些朝鲜兵还高兴得在那唱起家乡的歌来。
作为和朝鲜国联络及监军的清朝官员韩巨源得到手下的报告,说朝鲜人不仅抓来了不少地方青壮,还抢来了不少粮食和牲畜。
韩手下的人自然是希望韩巨源出面约束一下朝鲜人,训斥他们,免得朝鲜人军纪越发败坏,给沿途百姓造成损失。不过韩巨源却没当回事,出来看了一圈就回去了,还要手下人不要多管闲事,等会朝鲜人送吃的来就收着,其他的话不要多说。
监军大人这个态度肯定让手下人都十分气愤,但他们却不知监军大人的苦处。大清现在非常需要这些朝鲜军队帮助他们作战,北京那边不断派人督促,要朝鲜兵尽快赶到济南,因为山东巡抚黄梧奏报,登莱的于七义军已有十几万之众,并且正在向济南逼近。如果济南失守,山东局面便彻底糜烂了。
朝廷一不给钱,二不给粮,只给个监军的虚名,还不断催促自己,事情办成了,是应有之意,办砸了,是他韩巨源无能。这当口,韩巨源能做什么?他没有丢三下四的巴结朝鲜人就算不错了,又哪里会约束他们什么。
再说了,朝鲜出兵帮大清作战,和蒙古人入关帮大清打明军有什么不同?蒙古人能抢,朝鲜人为什么不可以抢?不抢,留给那些乱民不成?
申浏其实也担心清国官员发现他的部下抢了不少百姓粮食和牲畜,会过来责骂他,可等了半天,也没见清国官员那里有什么动静,不由松了一口气,也隐约有了些底气:似乎清国人现在有求于他们,并且比之前更加急迫。
然而,让申浏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大锅里的肉刚刚煮烂,一队清国骑兵却出现了。
来的清国骑兵是正宗的满州八旗兵,随贝勒屯泰到山东来镇压乱民的,领队的是一个参领。
八旗兵一来,就命令朝鲜人将煮好的肉都拿给他们,还要朝鲜人将他们的战马牵去洗刷喂料。朝鲜人动作稍慢,八旗兵们就是喝骂鞭打。
不少朝鲜人愤怒不已,一些没有来过清国的士兵气得青筋暴起,可那些军官们却一个个耷拉着脑袋连屁也不敢放一个。一些曾经来过清国“助战”的老兵更是警告新兵们,千万不要得罪满州大兵,否则,别看满州兵只有一两百人,但却能让他们吃很大的亏。
朴正泰亲自出面接待了那位满州参领,金大全这个王上亲信心里骂着骚胡,脸上却赔着笑脸极尽恭维,哪敢说半个不是。
韩巨源一听有满州参领过来,也吓得赶紧跑过来。
“朝鲜,不错。”
那满州参领吃饱喝足之后,就要朴正泰给他们腾出地方休息。朴正泰哪里敢不答应,直接将自己的帐逢腾出来供满州参领休息。
直等满州人都睡下后,朴正泰才放下心来,看到部下不少将领一脸愤愤不平,他立即警告他们道:“满州人,以一当十,满万不可敌,你们莫要为王上招来大祸。”
朴正泰这边提醒部下不要招惹到满州大兵时,千里之外的南京,周士相对徐应元吩咐道:“告诉郑鸣俊他们,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要事事都来请示我,怎么打,何时打,是他们的事,由他们自己决定。我不问过程,只要结果。这要是事事都来问我,黄花菜都他娘的歇了!月底之前,天津水营必须解决掉!”
“好,我就去给水师发文。”
徐应元应声要走,周士相想到一事,又叫住他,说道:“还有,索尼说本帅背信弃义,这他娘的也是笑话。你给我回封信给他,就说,当初本帅和福临停战,不是真的不打了,而是歇一下,养精蓄锐,然后打他们个更狠的。嗯,停战就是为了准备下一次大战嘛!这句话,没毛病。至于和约这东西,就是张白纸,说撕就撕了。他索尼要是不服,大可以自己先撕嘛。”
徐应元听后很是无语,自家这位殿下还真是敢言他人不敢言之事,历朝历代,可没见哪位有自家这位殿下如此厚颜无耻。
“你看着我干吗?我说的是真理。真理这东西,你明白?谁的刀硬,谁的炮打得远,真理就归谁所有。。。老话说,真理取决于大炮的射程。。。唉,算了,这些你也不懂,你就照我说的写就是了。”
周士相有些不耐烦徐应元的表情,这家伙好歹跟自己也有几年了,怎么还是这么不上进的。
看了眼桌上仍是堆积如山的奏疏和公文,周士相真是头大如牛,索性扔下笔,说道:“另外,给北京发战书吧,就说本帅下月要北上睡一睡福临的老婆。记住,是福临的老婆,不是布木布泰,那老女人李瞎子惦记着呢。君子不夺人所好。”
“这。。。。就这么写?”徐应元眼珠子都快要瞪出来了。
“就这么写!”
周士相很肯定,然后扔下一脸惊愕的徐应元,他要去造人,因为宋襄公希望北伐之前,能够传出公主有孕的喜讯。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尘埃落定
周士相成婚之后,一直留在南京,并没有回镇江。
大都督府已经由镇江迁到南都,衙所设在原两江总督衙门所在。随着宪令改制的推行,南都再一次成为权力中心。镇江那里则为第五战区指挥机构临时驻地,负责新二军和新三军的训练作战事项。
内阁由六大学士理政,首辅仍为文渊阁大学士郭之奇、次辅为华盖殿大学士张煌言、群辅为东阁大学士洪育鳌、武英殿大学士丁之相、谨身殿大学士袁廓宇、文华殿大学士扶纲。品阶皆定正一品。
六部改制动作并不大,只将原兵部职能归入大都督府,新设学部和库部,其它各部职事不变。
学部组建之后,以原永历朝廷大学士扶纲为学部尚书,主管中央至地方的学堂教育事,并主持两年一次的会试。
扶纲是崇祯六年举人、七年进士,郭之奇则是天启七年举人、崇祯元年的进士,所以资历上扶纲比郭之奇低了些。不过在永历朝廷,郭之奇一直在外联络招募兵马抗清,扶纲则始终伴随永历,并且出任过次辅。当年李定国从安龙将永历迁到昆明时,便曾有意由扶纲出任首辅,后因清军大举入滇,此事遂罢。
扶纲出掌学部,并用入阁理事,是周士相对扶纲一直以来坚持抗清的表彰,也是对以扶纲为首的原永历朝官给予的酬劳。
自扶纲以下,大量从安南归国的原永历朝官们陆续在六部及宫务院、地方任职,这批官员相对于南都原有官绅,无疑是周士相的天然拥护者。因为若不是周士相,他们很可能已经死在云贵的茫茫丛山之中,又或被清军捉获。相较生活还算安定的江南士绅,这批永历朝官们可谓是经历过生与死,希望和绝望。他们对于时局的演变有着切肤认知,对于国家遭受的苦难更是比别人多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有人担心周士相大量启用原永历朝官,会使得朝堂中“拥桂”力量再次壮大起来,将来会成为隐患。对此,周士相不以为然,因为他很清楚,这批官员之所以会流落到安南,原因就是他们对朱由榔这个天子感到绝望。若非如此,他们也不会辞官弃印,脱离朱由榔。
因而,没有人比这批永历朝臣们更知道皇帝无能懦弱对于国家的危害性,从朱由榔仓皇从昆明南奔之日起,扶纲等人已经算是彻底的“弃桂”派了。再让他们投身于“拥桂”运动之中,只怕已经无一人再肯。
再者,扶纲等人当初回国之后必立即证明永历册封周士相为齐王事为真,这件事也已表明他们的态度。至少,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这批永历朝官们是真心希望周士相能够掌舵大明这艘已经破烂的大船的。
虽然这批永历朝官们或多或少存在着种种问题,并不符合周士相心目中的“新官员”形象,掌握的治政能力也仍待提高,但他们的资历和态度却是周士相现在不得不倚重的。
现在经由广东培养出的那些官员们大多太过年轻,冒然提拔他们入“中央”理事,有些拔苗助长。
周士相不会拔苗过急,他有耐心,也有时间,等着年轻人一步步成熟,一步步取代旧官员成为新兴大明的骨干力量。
他自己就很年轻,今年也不过34岁。
库部由原户部分拆而来,主掌理财诸事。原太平军公库及各地银库皆归入库部主管,并负责粮票发行事宜。库部尚书人选在公布之后,引来了不少非议,因为担任库部尚书的正是原永历朝廷内阁首辅马吉翔的女婿杨在。
杨在和马吉翔还有皇亲王维恭是“咒水之难”唯一幸存的三位明朝官员。马吉翔在四川遭乱军所杀,王维恭则在桂阳光复之后随王皇后等前来南都,并无实际差遣在身。
永历被吴三桂安置在贵阳后,杨在曾奉吴三桂之命前往湖广欲说服忠贞营奉表永历。不过吴三桂万万没有想到,杨在却是一去不回头了。
杨在从湖北进入湖南,向太平军时任湖南巡抚赵四海表明身份,随后就被赵四海送到南都。
见过杨在之后,周士相觉得此人颇有理财之能,故让其在银库任职,表现颇是出色,不仅稳定了江南物价,还成功在江南推行了粮票,建立了由省到县的各级银库分支,堪称人材。
这次库部成立之后,周士相第一个想到的库部尚书就是杨在。虽然当年杨在和其岳父马吉翔做了许多有损国家之事,但任人为才,加之这些事情也并非杨在本意,所以对于杨在的任命是周士相破格了的。
工部尚书是原湖广总督张长庚,户部尚书由袁廓宇兼领,丁之相则继续治刑部事,礼部也仍由洪育鳌主持。
枢密院下设的审计院和裁判院以及大理寺三个衙门的主官一律称院使,品阶为正三品。
宫务院主事称院长,品阶为正二品。下辖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翰林院、鸿胪寺、尚宝司六机构都为正四品机构,其中尚宝司由原司礼太监潘应龙主持。原宫中大小衙门机构全部裁撤,各项职事都由宫务院协调。原送水、洗衣、清扫等事,则由顺天府承办。
枢密院摄政由周士相亲领,晋亲王李定国、顺亲王李来亨、闽亲王郑袭三人为辅政。
辅政以下枢臣38人,文臣有潮国公郭之奇、琼海侯宋襄公、州山侯张煌言三人,其余都为军队将领。如南海侯葛义、德庆侯铁毅、新丰侯邵九公、新会侯赵四海、香山侯蒋和、新安侯苏纳;归安伯齐豪、定安伯邵成国、定朔伯李凤鸣、靖安伯王辅臣、平虏伯王有喜、定南伯朱庆来等。
庆阳王冯双礼、巩昌王白文选也为枢臣,另有11位隆武和永历时期册封的勋爵亦为枢臣,其中4人为忠贞营出身,3人为大西军出身,3人为郑军出身。
宪令定制枢密院枢臣120人,现在却只有三分之一,另有近80席虚位以待。
宪令改制之后,除定武朝廷直接册封承认的勋爵,其余公侯伯爵一律不再承认。此项政策一下就剥夺了130余位爵爷的爵位,不可谓不大胆。不过,政令一下,那些被削爵之人却是无一敢闹事,皆因太平军的军制改革已经基本完成,这些被削爵之人大多被剥夺了兵权,无法串连反抗。
况且,他们本身就没有多少兵马,如一些在广东接受改编的公爵、侯爵,部下的兵马还不如太平军一个千户带的多。如今大势已明,太平军兵强马壮,周士相又是杀人绝不含糊之人,故纵使给这些当初的“散兵游勇”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闹事。
朝堂之上的改制基本照周士相的意思落实了下去,郭之奇也好,定武帝也好,都没有阻挠改制。一来他们清楚,这件事他们根本无力阻止。二来,周士相已经告诉他们,改制之后,他就会领军北伐。
郭之奇不是秦桧,定武帝也不是宋高宗,虽然私底下都有些小手脚,但在北伐这件大事上,皇帝和首辅心思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不管周士相再如何跋扈,再如何有不臣之心,他们都不能因此破坏北伐,落下千古骂名。
带队前往南昌的大学士丁之相和副使万年策联名上奏定武帝,请求立永王朱慈焕为太子。
这道联名奏章像是狂风一样,很快内阁就收到了各地文武请立永王为太子的奏疏。
稍稍有心之人立即就能看出,这些几乎是不约而同送到南都的奏疏事先肯定是得到过授意,否则永王刚刚现身,他们怎么就如此急不可迫的奏请立永王为太子呢。
背后之人显然是周士相无疑,如今定武朝廷,周士相这个齐王殿下不发话,谁敢大胆上书请立太子。
郭之奇亲自带着这些奏疏进宫面见定武帝,君臣商量之后,同意册立永王为太子。
定武帝早年在文村时,就曾让周士相寻访永王,并且明言将来要将帝位交给永王。对此,他并没有食言,哪怕他的侄儿永兴王朱淋玮就在身边,并且对他这个叔父极其孝顺。
郭之奇也不反对立永王为太子,在他看来,永王乃是崇祯皇帝嫡血,从皇位正统性而言,永王显然更得天下人心。若甲申之后,永王和他的两个哥哥其中任何一人能够先至南都,也不会发生其后十多年的拥桂、拥唐、拥鲁风潮,以致国家不多的力量消耗在不停的内讧之中。立永王为太子,或许也会让周士相的篡位变得艰难起来。
五月二十三日,南都举行了册立永王朱慈炮为太子的典礼,其后朱慈焕入主东宫。
随着东宫人选尘埃落定,永兴王朱淋玮黯然从宫中搬出,住进定武帝特意为他选的王府之中。
虽然并无多少感情,甚至可以说很陌生,但身为堂姐,知道弟弟从宫中迁出后,小哑巴背着周士相去看望了朱淋玮。
回来之后,小哑巴有些闷闷不乐。
。。。。。。。。。。。。。。
推荐《秦末争霸路》当一个后世灵魂穿越大秦,以圣人之资登上历史舞台的一刻,楚汉争霸算什么!秦由吾来灭,王由吾来分。这华夏威名吾要名扬四海之外!
这是一个努力的作者,希望大家能够给他一点帮助。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后继有人
感谢书友20170628083817622、谁来爱我灬两位读者各100元打赏,真诚感谢!
。。。。。。。。。。。。
周士相的后宅现在只有小哑巴从昆明带来的贴身侍女翠儿在,成婚时宫中送来的那一众女官,因为没办法将她们还回宫中,所以周士相将她们交给了向荣,帮着一起打理齐王府的内务。
这也是权宜之计,周士相不想将这些女官就这么一辈子束缚在齐王府,所以他准备将这些女官嫁给军中的将领,这样也算是个好归宿了。
太平军成立六年以来,军中不少将领至今还是光棍一条,如今周士相自己也成婚了,就不能不为部下们的终生大身考虑。早前他已经为于世忠之子于佑明定了钱谦益和柳如是之女柳小照为妻,现在自然不能厚彼薄此,也要为其他人讨老婆。大都督府正在制定相关方面的政策,争取今年之内为千户以上将佐都娶上媳妇。
这些女官虽然出身贫寒,并非大家闺秀,但相貌都是上佳,并且难得的都是识字,因此在周士相看来,都是不错的妻子人选。
不过,部下们愿不愿意娶这些女官为妻,还要看他们自己的意思,并且周士相也不想强迫女官们,所以他再三交待向荣一定要事先将男方的情况和女官们说清楚,她们同意之后再安排“相亲”。
回到后宅后,周士相就看到小哑巴闷闷不乐的坐在屋中。翠儿看到他忙行了礼,并为他端来水盆供洗净。
“怎么了,我这齐王府内难道还有人敢得罪公主不成?”周士相一边洗脸,一边笑着对小哑巴说道。
“我去看永兴了。”
小哑巴抬起头,有些紧张的看着自己的夫君。
“噢。”
周士相点了点头,随手将毛巾放在架子上,说道:“他刚从宫中搬出来,你这做姐姐的理应去看看他。”
小哑巴“嗯”了一声,犹豫了片刻,又道:“永兴想过来见见你。”
“他想来就来呗,他是我的小舅子,难不成我这做姐夫的还不招待他?”
周士相笑着走到小哑巴身前坐下,要是妻子是因为自己不愿招待朱淋玮而闷闷不乐,那可真是冤枉他了。
“不是的,”小哑巴也不知怎么说才好,半响才道:“永兴好像对现在这个样子不满意。”
“有什么不满意的?他都是永兴郡王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周士相眉头微微皱了皱,朱淋玮的为人和一些小手脚他很清楚,但无关大局,所以自己并不计较。可这朱淋玮要是仍看不清大势,还想着东宫的位子,甚至通过小哑巴来影响自己,那就须敲打敲打他了。
“也没什么。”
小哑巴本想说什么,但见自己的夫君似乎有些不快,想了想终是没有开口。她之所以想帮永兴,还是因为亲情的缘故。
唐藩现在只有小哑巴和永兴两个后人,并且二人年纪相近,早年经历也很相似,都是流落民间,故而虽然从前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但小哑巴还是很喜欢这个弟弟,能帮她肯定要帮的。只是永兴因为什么不满意,小哑巴虽然不问外面的事,但心里多少也清楚。毕竟,伯父立了永王为太子这件大事最近可是闹得喧喧扬扬的,她想不知道也不可能。
不过,小哑巴倒不是想帮永兴图谋太子之位,这件事她不敢也不愿,她只是单纯的想让自己的弟弟心情能好一些。所以当永兴求她要见姐夫齐王时,她没有多想就答应了下来。不过现在看来,自己的夫君似乎对永兴的表现并不满意,这就让她很为难。
见小哑巴将头垂下,不敢说话的样子,周士相心中一软,虽然他不愿意外面的事情影响到他和小哑巴之间,但有些事也的确身不由己。
自己妻子这个公主的身份注定她不可能置身事外,而那些人的目的,显然是周士相不可能答应的。想来,以后小哑巴夹在中间,为难之处肯定更多。周士相不想她这样,但也没有办法阻止这些事情发生,所以他只能尽力不让小哑巴太过伤心。
念及于此,周士相便想开口告诉小哑巴,自己准备让朱淋玮去安南几年,他这郡王也年轻,整日闲散在京也不是个事,不如去安南锻炼锻炼,将来是建功立业也好,还是一事无成也好,总是个历练,不至于跟从前那些藩王一样,跟猪似的被圈养着,除了生儿育女就没什么事可做。不过若是小哑巴这个做姐姐的不同意,那此事便作罢。
虽然现在南都的宗室不少,但总体数量却是较甲申之前少了太多。这些人中有愿意自食其力,自己去闯的,周士相支持。不肯去闯的,周士相也可以养着他们,不过只能保他们衣食无忧,其他的就不要想了。
正要开口,小哑巴却让翠儿去厨房弄些饭菜来。翠儿下去后,小哑巴突然将手放在肚子上,低声对周士相道:“我这个月的月事没来好几天了,怕是有了。”
“有了?”
周士相一怔,旋即一喜,成婚才两个月,小哑巴就有了?!
“请太医过来看过吗?”
周士相真的高兴,原以为自己的身体可能出了问题,否则石元灵和林婉儿为何肚中迟迟没有动静,现在小哑巴肚子里却有了,如何不让他欣喜若狂。他可是一直记着宋襄公的“苦口婆心”,后继必须有人呢。
“没有呢。”
小哑巴脸色更红,因为她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了。周士相忙说明天让宫里的太医过来把把脉,看是不是真的怀上。
小哑巴虽在宫中上过人伦课,可对女人孕事也是半知半解,还是问的翠儿才感觉可能是有了,只在那点头,听任周士相的安排。她也很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怀上了孩子。
周士相搓着手,越想越是高兴。妻儿死后这几年,他心中一直是空落落的。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他懂,但一想到妻儿惨死的情景,他这颗心就平静不下来,尤其是宝儿的死,更让他心中如有一根尖剌般,永远痛得很。
现在,自己有了新的妻子,也即将有了新的骨肉,这刻,周士相真是百感交集。高兴之中也隐隐有愧疚之情,总觉自己对不住死去的妻儿。
小哑巴察觉到周士相情绪的波动,她轻轻的握住了周士相的手:“赵家姐姐在天之灵,会祝福我们的。”
周士相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翠儿带着两个侍女从厨房过来,将饭菜摆上了桌子。见齐王一脸欢喜,翠儿也是高兴,知道公主肯定是将有喜的事说了。
“也不知道是男的还是女的,长得是像殿下还是像齐王。”翠儿笑着道。
“是不是有了还不知道呢,等明天把过脉才知道。”
小哑巴心里有点忐忑,害怕明天一把脉却发现并没有怀上。周士相宽慰她不要紧张,有固然好,没有也没关系,大不了夫妻二人以后再努力就是。小哑巴嗔了个白眼,翠儿掩嘴将碗筷一一摆好。
吃饭时,周士相忽的对小哑巴道:“我过两天要出去一趟。”
“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