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3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满州人洗脱罪过,换作你是齐王殿下,杀不杀他们?”

    丁之相说的就是现在正从南都蔓延至各省的“思想统一”工作,这个思想统一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故都未复,大仇未报之前,大明军民只能听从一个声音的指挥。这个声音,当然是齐王周士相了。

    组织各部官员前往各地大屠杀纪念馆参观,便是大都督府主持的“思想统一”事项的具体安排之一。

    大都督府旨在以此让官员们认识到异族入侵对汉民族的危害性,使得他们彻底抛弃儒家那套仁义治国,抚夷四方的糟粕思想。从而能够重新焕发汉唐以后汉民族被儒家思想所阉割的铁血思想。

    万年策对这件事情是清楚的,也明白自己的职责,国人尚武本是孔圣人六艺之说所提倡的,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治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正是读书人所向往的。现在国家如此残破,民众损失十之六七,到处都是人烟一无所有之地,这等惨况,千年以来,还有哪朝能比。

    现在长江以南基本光复,齐王又在磨刀霍霍准备北伐,一举荡平祸乱中国近四十年的建奴,为此肃清内部的杂声,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在所难免。否则,大军北上之后,后方再出现如江南暴乱这种事,岂不让北伐工亏一篑?

    万年策支持齐王统一军民思想,只是统一思想就要杀人,还是让他有些难以接受。

    “其实齐王若真想让大家拧成一条绳,心往一处想,关键不在于颁布各项禁令,而是应允许反对质疑者说话,如廷议,如公揭等。让这些不顾大局的人将他们的想法说出来,然后大家伙一起批判他,如此一来,这些人又如何能碍了北伐大业。到时,他们就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单纯以重典严刑治之,不如暴秦一般了?”

    万年策这话说的有点诛心了,暴秦二世而亡,他以暴秦形容齐王现在的政策,传出去恐怕这位工部侍郎官也做到头了。不过他和丁之相相处久了,知道此人虽是齐王亲信,但并非蛮不讲理之人,更不是背后说人坏话之人,因此倒也不虑这番话会传到齐王耳中。

    丁之相确是无意在齐王面前搬弄是非,让万年策落个凄惨下场。他轻笑一声,对万年策道:“宣华兄,你可知道齐王曾经在大都督府说过一番话,这番话,怕能释了宣华兄心中困惑。”

    “噢?”万年策有些意外,“请大学士告之。”

    丁之相微微点头,回想片刻,缓缓说道:“齐王当时说,这世上有些人的脑袋,就如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不但如此,这些人还总自以为是,不原接受别人的看法,总认为别人是错的,他是对的。别人和他想的不一样,他就认为别人是是偏执狂,是蠢货。似乎,只有听他的意见,采用他的办法,才能治国,使天下长治久安。

    然而这种人却不知,甲申以来,我大明面临的是民族存亡,是如五胡乱华一般的亡国灭种之局,绝非其它,故而,在当下,我大明不需要这种又臭又硬,且清高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动辄要理智,要客观之辈。这种人多了,我们的民族就要再次完蛋,因为他们从来不考虑自己同胞的死活,他们在意的只是所谓的名声,如大儒,如大家,如什么狗屁宗师。

    只要自己的官帽子还在,只要自家的特权还在,只要他读的那些书本还能堂而皇之继续让后人拜读,并按照他们说的去做,那他们就会高兴的死去活来,觉得自己这辈子值了,可以名垂青史,可以永为后世表率。一百年过去,两百年过去,三百年过去,不管过去多少年,这世上总会有帮这帮些人徒子徒孙替他们继续唱赞歌,乐此不疲啊。”

    说到这,丁之相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又道:“齐王说了,这些人脑袋中装的东西很多,读的书也很多,出口就是经史,提笔就是经典,引经据典,谁也不如他们。便是有人胜过他们,他们也不承认,文人相轻嘛。圣人老大,我老二。对付这种人,和他们讲道理,摆事实,行得通吗?。。。。齐王说的很明白,行不通的,倒不是说就改造不了他们的思想了,但那为时太长,眼下行不通。我们现在的任务是什么,是打仗,是报仇,是替千千万万死在鞑子刀下的同胞复仇。那些自己不去报仇,还阻止别人去复仇,美其名曰宽恕包容之辈,宣华兄猜齐王是怎么说的?”

    “殿下如何说?”

    “都杀了,一了百了。矫枉必须过正,虽然这样做会死不少人,后患也大,但比不去做,任由那帮人存在,散布他们的歪理邪说,要有利的多。所以,那三人是死有余辜还是罪不致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死。”

    “宣华兄或许还是认为齐王这法令严苛,不过宣华兄最好明白一点,只要齐王能带领我大明中兴,能替万千死难同胞报仇,能让百姓们过上安定日子,这暴秦二字便永远验不到齐王身上。那些人,可不是百姓,我倒觉得,要是百姓们知道那些人说过的话,恐怕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他们。。。。。”

    说到这里,丁之相语重心长的对万年策道:“宣华兄,恕我直言,我等为官者今后可不能再官官相护,搞什么士绅一体了,与天子共治天下了。时代变了,现如今,所谓的人心可不再是士绅之心,而是百姓之心了。谁让百姓过得好,谁让百姓不再受欺凌,谁就得人心。”

    万年策沉默无语,许是丁之相这番话让他一时消化不了。丁之相随手拿过一份奏疏,递与他道:“噢,对了,这奏章我想和你联名上奏,宣华兄以为可否?”

    万年策默默接过那份奏疏,看过之后脸上露出惊讶之色:“永王还在人世?”

    “永王未死,一直躲在江浙,如今已认祖归宗。当今天子无后,永王乃孝烈皇帝嫡血,若立永王为太子,天下军民皆服,故我意和宣华兄联署上奏。”

    “既然孝皇有后,那理应立为太子。”

    万年策对立永王为太子倒是没有意见,毕竟当今皇帝无后,且身体每况愈下,尔今大军北伐在即,若能立永王为太子,也是安定人心的好办法。

    见万年策答应联名,丁之相放下心来,递笔请他署名。万年策没有犹豫,提笔落下自己的大名。将毛笔放回笔架后,万年策却看到桌上有一本书,没有书名,封面只画着一根好似大棒的奇怪物件。

    “这是什么图案?”万年策好奇的问道。

    “此物名束棒,是镇江一个叫法西斯书社的会徽,这本册子也是法西斯书社刊行的。我看了之后,觉得书中所写极为实用,他日或许能为治国之道。”

    “法西斯社?”

    万年策闻所未闻,以前只知有复社、吴社、钱社,何时冒出来个法西斯社来了?

    。。。。。。。。。。。

    不必对本书所写过于解读,因为你们夸大了作者所想。本人是实用主义者,怎么做对当时的汉族有利,就怎么来。简单粗暴是会让人诟病,质疑,不过却是一剂良药。国家都残破到几近绝种,谈其它的,只是笑话而矣。满清大杀特杀士绅文人,什么人都杀,怎不见一些书友去批驳,认为这样“大清”长久不了的。

    一些书友,主要是无订阅粉丝的书友,你们大骂骨头在书中写的,可现实这些却都是你们不愿辱骂的“大清”干过的。

    这让骨头很奇怪了,你们不喜欢看我的作品,可以不看。萝卜白菜,各有所好嘛,何必非要在我这里吵来吵去的呢,起点的粉鞑文也有很多嘛。

    骨头再穷,写书再挣不了钱,也不想哀求你们这些人给我订阅个几章。

    另这两天忙着和楼上协商赔偿和重装的事情,有点忙和累。

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北上建功立业

    莱州水营,刚刚从长江回返的讯船为东海水师安军使、思明伯冯锡范带来了一封信。

    信是驻防苏州的新三军军长李匡明写的。信中李匡明以近乎恳请的语气,希望东海水师能够将于七的家人送到南都,万不能让他们被清军所害。

    冯锡范有些糊涂,以为李匡明和于七有什么亲戚关系,这才关心于七的家人。后来问了水师陆战队镇将、原浙军定西侯张名振部下参将魏大龙方知道,那于七的母亲戚颜君便是戚继光将军的长女,而李匡明和在江北阵亡的浙国公于世忠等人都是戚家军后人。有这么一层关系在,李匡明等戚家军后人自是要想办法保全于七家人。

    出于对戚继光将军的敬重以及李匡明这个太平军主力军长的影响,冯锡范自是不敢怠慢此事,他问魏大龙道:“于七母亲还在吗?”

    魏大龙说早前派人联络过于七,他起事后将家人都安排在牙山,不过其母戚颜君已经去世多年。

    冯锡范想了想,对魏大龙吩咐道:“那你派人和于七联络,让他将家人送到我们这里,然后安排船送到江南。”

    “好,这事我马上去安排。”

    魏大龙点了点头,他身为水师陆战队镇将,自占领莱州水营以来,一直在往内陆渗透,和于七义军那里已经正式建立联络,并且还派了一百多精兵帮助于七训练部下。他也曾亲自去过于七那里,二人还拜了把子,交情莫浅,相信于七肯定会领好意。

    魏大龙去后,冯锡范便去找郑鸣俊和郑缵绪,将李匡明所托之事告诉他们。

    郑鸣俊听了之后,眉头微皱,道:“这件事,李军长倒是好意,不过于七恐怕未必领情,弄得不好,他会不会担心咱们是不是拿他家人做人质?”

    “倒是我疏忽了,忘了此节。”

    冯锡范有些后悔,毕竟于七义军虽和他们建立联络,并且接受了军械、粮食、教官等太平军给予的帮助,可毕竟不是太平军,不归他们东海水师节制,这般冒然让人家将家小送过来,对方肯定会有所疑虑。要是因为此事致使于七离心,对太平军产生警惕之心,那可就麻烦大了。

    见冯锡范要派人去追回魏大龙,郑鸣俊说倒也不必,反正他们身正不怕影子邪。于七领不领情,又如何想,是他的事。也只能如此了,冯锡范无奈同意。

    郑鸣俊又道:“朝廷诏书过来了,齐王正在着手宪令改制,今后朝廷由枢密院、大都督府、内阁组成,我们东海水师归大都督府节制。”

    “这也是应有之意。”朝廷改制的事,冯锡范有所耳闻,当下点头,又问了一句:“那何人领枢密院?”

    大都督府肯定是齐王亲自主事,内阁那边估计也不会有大的变动,但这枢密院主持之人是谁,冯锡范一时倒没想到南都有哪位人物能够当此重任。

    “内阁那边仍由首辅郭之奇主理,大都督府和枢密院事暂由齐王兼领,郑袭和李定国、李来亨三人都为辅政,我等三人按制,亦入枢密院为枢臣。”

    说话的是郑缵绪,他将朝廷发给东海水师的宪令改制书给冯锡范看。按此制书所定,武臣伯侯以上皆入枢密院,称枢臣,他三人一个公爵、一个侯爵、一个伯爵,自是皆入枢密院。

    “三个亲王辅政?”冯锡范诧异,“那以后是不是只要是亲王,都为辅政?”

    “这事,你得去问齐王殿下。”

    枢密院掌易法、宣战、议款、征赋等天下大事,比之内阁学士还要权重,所以郑鸣俊对能为枢臣一事还是很高兴的。虽然东海水师眼下就他们三人为枢臣,但现在齐王力主的北伐之战,水师起到关键作用,若是能圆满完成齐王所交待的重任,想必枢臣之中就会又多上几个水师出身的将领,这对于水师日后无疑是件好事。

    南都那边郑袭也有书信和郑鸣俊往来,他们同是郑家子弟,又都和郑经有矛盾,故而彼此之间倒没有冷淡。据郑袭说,齐王对水师非常看重,计划北伐成功后,将水师改建为海军,担负为大明开拓海外疆土的重任。甚至,齐王隐隐有征倭之意。这些都表明,未来枢臣人选上,水师方面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对了,怎么回黄梧?”郑缵绪突然问道。

    郑鸣俊和冯锡范商量了下,说道:“照齐王的意思办吧。”

    黄梧早前派了密使前来莱州水营,说他早已向南都上表反正,现在只因贝勒屯泰领着八旗禁旅在山东,故而不敢轻举妄动。当时郑鸣俊等人以为这件事已经得到齐王认可,所以虽对黄梧恨之入骨,却不得不回信给他,表示愿意配合他在济南反正,寻机歼灭屯泰部。

    有南都黄宗羲做保,又有莱州水营太平军水师的回信,黄梧觉得退路已经万无一失,所以倒真是蠢蠢欲动,想给屯泰一个大惊喜了。

    只可惜,黄梧却没想到,黄宗羲没能保得了他,南都那边已传下密令,不接受黄梧的反正。

    这件事具体落实就要由郑鸣俊他们来,冯锡范认为还是先骗黄梧反正,打屯泰个措手不及,再对其下手。

    郑鸣俊建议将黄梧交给于七,这样,也能避免对太平军的一些不利影响。毕竟,自齐王罗定起兵以来,太平军是杀过许多清廷官员,但却不曾杀过主动反正的督抚重臣。要是黄梧事泄,势必会让北方各省的满清官员负隅顽抗到底,这对北伐十分不利。

    说完黄梧的事后,冯锡范道:“龙三他们去北边探过了,鞑子拼凑了百十条船,说是要拱卫津门,领军的就是施琅。”

    “鞑子以前从不将他放在眼里,现在倒让他来拱卫津门了,鞑子难不成以为施琅这个王八蛋真是我们的对手不成?”郑缵绪哼了一声。

    “小心驶得万年船,缵绪你和锡范亲自带队北上,把施琅的船队给我包圆了,万不能让其逃脱。此战之后,我们恐怕就要去辽东了。”郑鸣俊道。

    “二叔,是不是齐王准备北上了?”

    郑缵绪和冯锡范都有些兴奋,他们在莱州这里小打小闹,能建什么功业,但要是大军北上征朝鲜,定辽东,那可是不世之功。

    “快了,我想,齐王也等不急了吧。”

    郑鸣俊抬头看向南方,目中满是殷切。

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天津 施琅

    感谢风哥哥很彪100元打赏!

    。。。。。。。。。。。。。。。。。。。。。。。

    津门在元朝时便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明朝开国之后于此地设卫所,称天津三卫,鼎盛时期三卫兵员16800人。

    此后,随着人口增加,商业发展,事务繁多,词讼纠纷发生,故明朝又在天津陆续因事设官、设衙,建学,或将外地官、衙迁津理事。除此之外,天津还是锦衣卫都指挥衙门所在地。

    崇祯年间曾任锦衣卫都指挥使的骆养性降清,被清廷委为天津总督,后因擅自迎接南明弘光帝使臣左懋第而革职,但仍加太子太傅、左都督。后授浙江掌印都司,不久逝世。

    随着满清陆续占领中国及北方海域平靖,天津的军事重镇地位逐步下降,近年来天津实镇不过一个参将,所部兵乃是当年随刘泽清降清的明军改编而来。

    天津水营是顺治死前几个月才匆匆组建的,原是准备和莱州水营合并为大清水师,并从荷兰人手中购买船只,训练水兵,以应对太平军水师的威胁。

    没有强大水师,以致当日江北大营无法趁太平军在江南立足未稳之际渡江,给了太平军经营江南的时间,最终导致顺治亲征惨败。

    回京之后,顺治痛定思痛,大举改制,充实满州八旗力量,同时也对水师组建加以重视,为此甚至和荷兰人签款借兵,以实现“以汉制汉”、“以夷治汉”的策略。

    可以说,打造一支不弱于贼秀才的水师力量,是顺治生前几个心愿之一,不过这个计划在顺治死后就停了下来。

    一方面是东番的红夷虽然同清朝签订了款约,但并未履行款约,帮助福建清军从海路撤回,并且答应售卖给清朝的四艘战船也迟迟没有交付。

    负责同红夷谈判的范文程之子范承谟从东番回京之后,隐晦向辅政大臣们表示,若想东番人履行条约,首先得大清能够解决迫在眉睫的危险,要不然,不要指望东番人能够帮助大清做什么。

    范承谟的话传到了太皇太后耳中后,她老人家只是叹了口气,对苏麻喇姑道:“范家老大这话在理,咱大清自个腰都不硬了,怎能指望外人来帮咱们。这世上,锦上添花不稀奇,雪中送炭的才稀罕呢。”

    除了东番红夷继续观望外,另一方面,则是顺治驾崩之后,清廷忙着治丧同时还要应对吴三桂的二十万大军,钱粮着实吃紧,根本没办法按照顺治生前心愿将水师组建起来。

    所以几个辅政大臣商量之后,一致同意暂停大清水师组建,这就导致天津水营从组建之日起到现在,半死不活。

    莱州水营那边,也仍就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南方的太平军虽能打,但毕竟离得远,前面有徐州顶着,莱州水营这边怎么也不以为有朝一日,他们会成为太平军重点打击的目标。直到他们发现,有些事不是他们一厢情愿就不会发生的。

    山东传来太平军水师大举寇岸,占领莱州水营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在八旗权贵当中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可以说,这个消息比当年听说郑氏水军打到南京城下还要让清廷震动。

    毕竟,山东近在咫尺,南京却在几千里外。

    莱州离京畿太近,太平军的水师能打莱州,就能打天津,甚至还能从天津登岸直扑北京!

    北京,现在就是一座空城!

    清朝现有满州八旗精锐三分之二被鳌拜带到了河南,余下的三分之一又因为吴三桂分兵攻入山西,不得不由敦拜领着前往山西御敌。所以眼下的北京城,除了宫中的侍卫,也就是那些王府的包衣戈什哈,还有顺天府的巡城防兵了。这要是太平军再从海路打到天津,朝北京杀过来,如何得了!

    是指望着宫中侍卫们去杀敌,还是王府的包衣奴才守城,又或是那些只知道收钱的巡防兵们替大清卖命?

    这消息简直坏得不能再坏了。

    不少满清官员们想到了济度在广东惨败的教训,当初正因为贼秀才通过水师将兵马运到了济度的后方,堵死了官道,这才让济度和手下的三万多满蒙汉儿郎困在潮惠那巴掌大的地方,最终全军覆没。

    有一就有二,谁敢保证贼秀才不会趁北京空虚,再来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有满州王公大臣大骂贼秀才没有信义,不守诺言,撕毁了停战协定。不过,他们也只能骂骂而矣,还能做什么?是能点齐大军渡江踏平他贼秀才,还是能千里飞剑,取他项上人头?

    出关,老老少少都出关,这北京城不能再呆了!

    数十位八旗王公大臣进宫哀求太皇太后弃守北京出关,因为这关内实在是不能要了,再要下去,满州老老少少都得陪葬。

    “慌什么,天还没踏下来,他太平寇还没跑到哀家眼皮底下呢!”

    太皇太后却是沉得住气,将这众王公大臣狠狠大骂一通,然后告诉他们一个好消息,她的娘家科尔沁即将再次入关。

    这的确是一个好消息,再加上鳌拜在河南接连击败吴三桂,开封那边又有提督库恩布重创忠贞营,贝勒屯泰又正领兵围剿山东乱民,只要这几个环节不塌,大清面临的危险倒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还不致于就这么仓皇逃回关外。

    不过科尔沁等部兵马一时半会也飞不到北京来,所以大清现在还是要想办法把京畿的危险降到最低。

    康亲王杰书提出,太平军主力并未北上,攻打莱州的只是他们的水师,所以朝廷必须选派一位优秀的水师将领前往天津坐镇。只要天津不丢,北京就不会有危险。

    满蒙八旗可没有什么优秀的水师将领,但是汉官却有。在京中坐了快十年冷板凳,穷得只能靠老婆女儿替人家缝补衣服过日子的施琅再一次被大清重视起来,命其为天津提督,前往天津御敌。

    这距离施琅上次被大清重视过了整整一年。

    一年前,施琅接到了朝廷调令,命其往江北大营出任水师总兵官,可未等他人到扬州,江北大营就被击溃。无奈,他只好回转北京,继续当他的闲散官,受别人的白眼。

    当真是上天不负有心人,施琅终于再次等到了自己的机会。接到朝廷调令后,他立即让妻子替他收拾衣服,然后带着兵部派来的几个官员奔赴天津。

    到了天津后,施琅连提督衙门都没去,直接就去了水营。他很清楚,守卫天津的关键在于水营,如果水营不能击退太平军的水师,那陆上再多兵马也是无用,因为你不知道海上的敌人到底会在何处登陆。

    天津的清军还不足以处处布防,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率领水营寻机歼敌,御敌于“国门”之外。

    然而,当施琅看到码头上停放的所谓战船,和那些被上官匆匆叫来的水兵后,他一颗心凉了个彻底。

    施琅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就是天津水营,是朝廷计划和莱州水营合并为大清水师的重要组成力量。

    船,一共有136条,但其中能称为战船,可以出海作战的却只有区区35艘,其它船只,说没用也有用,或许装上货物倒是可以在天津内河中跑一跑。

    施琅虽然一直在北京闲散,但他却密切关注着南方战局,尤其是已被贼秀才收编的郑氏水师一直是他的心头大患。他很清楚,按天津水营现有战力和船只规模,根本不需郑鸣俊叔侄出动主力,仅是派偏师过来,天津水营也只有全军覆没的份。这一点,莱州水营的遭遇已经写的明明白白。

    换作别人,明知不可为,只怕就会放弃,得过且过了。可施琅不能,他必须整顿水师,做好出战准备。这倒不是他施琅真对大清忠心耿耿,是个明白人都能看出,丢了江浙财赋之地,且面临太平军和关宁军两面打击的满清,根本就不可能再撑得下去。聪明人,现在应该做的是选择投降哪一方,而不是为满清陪葬。

    只是,施琅没有选择,贼秀才收编了郑氏水军,郑氏水军的将领现在都成了太平军的人,郑成功的亲弟弟也成了定武朝廷的亲王,郑鸣俊他们更是封公封侯,而他偏偏是郑家上下所有人都想抓住活活咬死的仇人。所以投太平军根本不可能,因为那是自寻死路。

    黄梧派人找过施琅,想拉着他一起向定武朝廷归降,施琅当时就回绝了黄梧,他倒不至于向清廷告密,但他敢肯定黄梧就是投了过去,也绝没有好下场。

    困兽尚且犹斗,兔子急了还咬人,施琅可不会束手待毙,他要挣扎,挣扎出一条活路。

    守住天津,是施琅唯一的活路。满清不倒,他可以活。满清若倒,他同样可以活,因为他可以向吴三桂投降。

    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太平军占了天津,施琅打起十二分精神,开始投入对天津水营和驻兵的整顿训练之中。

    不得不说,施琅的确是个杰出的水师将领,在他的领导下,仅仅三个月,天津水营就面貌一新。

    施琅亲自参与改建战船,将天津水营的战船数量提高到了69艘,淘汰老弱,精选青壮,打造了一支3000人的水兵队伍。鉴于水营严重缺乏火炮,施琅向清廷上奏,将留在关外的火炮都拆了用船运至天津,甚至于原先明军留在宁锦、山海关的大炮都被拆了过来。哪怕锈迹斑斑,却都能解施琅的燃眉之急。

    清廷也只能给施琅这么多了,余下的都要他自己想办法,除了武器装备外,天津最缺的肯定是钱粮了。

    在北京十年谨小慎微的施琅,这一次却是魄力很大,在没有向清廷奏报的情况下,他大肆向天津的士绅商户摊派,甚至查抄。在天津人人大骂施琅是施剥皮时,天津的防卫总算是像个样子了。

    清廷那里自然是接到了无数天津士绅的告状信,朝中也不乏有亲友在天津的官员,他们联名上奏,请求朝廷罢撤施琅,结果,也不过是索尼以太皇太后的名义训斥了施琅一顿。

    雷声大,雨点小,都这节骨眼了,清廷如何可能为了些商人士绅而将施琅撤下来。

    有了朝廷背书,施琅胆气自是更大。在向莱州那里派去无数细作同时,施琅在天津大肆搜捕太平军奸细,不过奸细没抓到多少,倒是查出许多《逐满歌》纸抄和一些有关清军入关以来在关内大屠杀的书籍、册子。这些,施琅不关心,他关心的是有一本不知何人著的书,竟然称满清非中国,故中国之人都当驱逐满清,恢复中华正统。

    “大清若非中国,我施琅算什么?汉奸?国贼?”

    施琅很是不满这书所说,命令下面人一定要查出何人所著,若是在大清境内,一定要上奏朝廷将其举族抄杀。

    天津水营整顿已经卓有成效,施琅现在等的就是战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虽然他的实力不如太平军水师,但他相信,实力不足并非决定胜负的唯一条件,如果指挥得当,时机捕捉合适,他可以以少胜多,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施琅磨刀霍霍,莱州的东海水师也在寻找战机。

    郑家叔侄对施琅是恨之入骨。

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布木布泰留给瞎子

    山东,直隶德州通往济南府的官道上,数千朝鲜士兵在兵马虞侯申浏的带领下正朝济南府赶去。

    自三月从朝鲜边城会宁出发,越过图门江进入清朝土地之后,这支朝鲜军队就一直在行军。但十几天前他们接到的命令还是去清朝的中原帮助镇压叛军,现在却被要求前往清朝的山东剿灭乱民,这让朝鲜人十分的不满。

    这支朝鲜军队由国内的鸟枪善手和北方边兵组成,武器和粮草都是从国内自备,进入清国之后,他们一直得不到清朝的物资补给,行军路线又一改再改,使得朝鲜将官们对这次助清伐明纷纷抱怨,可是却也敢违抗。

    兵马虞侯申浏通过通判向监军的清朝官员韩巨源提出补充粮草,韩巨源倒没回绝,但却说等到了济南后再行补充。

    申浏没办法,又提出请清朝地方官员为朝鲜军队提供一批夫子,这个要求并不过份,韩巨源答应了,但却让朝鲜人自己去找夫子。

    申浏将找夫子的任务交给了朴正泰,让他带一队兵丁四下去拉一些清国人来做夫役,等到了济南后再放他们回去。

    朴正泰是兵马万户,这个官职虽说是万户,但是却只相当于明朝的千户官。在此之前,朴正泰一直担任汉城府的参军,这是个正七品的官职。

    朝鲜国王同意助清伐明后,将调兵遣将之事交给了兵曹判书金应海,朴正泰正是金应海的学生。借着这层关系,朴正泰调任为鸟枪厅的兵马万户,随申浏一起到清国来“镀金”。

    朝鲜国内虽然反对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