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大元到后,洪承畴示意其贴近自己,在其耳边交待几句后,便断了气。

    林天擎等官吏嚎哭之后便一边着手安排洪承畴的丧事,一边派人向贵阳的永历帝和陕西的吴三桂报丧。

    林天擎曾私下问张大元洪承畴对他说了什么,张大元却说老经略当时已经没有意志,断断续续的说了什么,他也没有听清。林天擎心下狐疑,但不好追问。

    贵阳的永历得知洪承畴病逝后,在宫中愣了许久,最后当着看管他的贵州巡抚张国柱的面,为洪老学士的死落下了几滴眼泪。

    吴三桂也是痛不欲生,他与洪承畴虽有师生之名,但无有师生之实,然这么多年来,洪承畴对其却是助益极大,他能安心领军入陕,也全赖洪承畴在后方为他主持政务和筹办粮草,论起来,说是他吴三桂的萧何再合适不过。然洪承畴却就这么去了,这让他伤心无比,也一下对前途感到茫然许多。

    吴三桂上了奏疏,永历帝亲赐祭奠如制、谥洪承畴为“文襄”公。

    洪承畴的病逝是在二十多天后传到南都的,正在养伤的周士相听了这个消息后,也是愣了许久,然后当着公主的面吩咐瞎子李:“洪老儿既然死了,你就去把洪士铭杀了吧。”

    “杀了?”

    瞎子李怔在那里,公主也一惊,据她所知,洪士铭现在是礼部侍郎,这是三品官员,周士相怎能说杀就杀。

    “倒也不能这样杀了,去叫汪士荣安排一下,洪士铭通虏。”(未完待续。)

第九百一十八章 江淮经略使

    周士相没有回南都,而是在镇江养伤。之前他为了安定军心强撑上马,导致腿伤加重,腿骨也有些移位,故渡江之后,在郎中们的劝阻下,周士相只得暂在镇江休养,免得因颠簸导致右腿落下终生残疾。他没有住在镇江城中,而是选择在镇江北固山上的甘露寺休养。

    离开扬州前,周士相颁令委任葛义为江淮经略使,同时组建江北军。

    江北军是太平军自讨安南远征军之后的又一个固定军团编制,军团下辖三步兵镇、一骑兵镇。步兵镇于原有三旅编制再新设一炮兵营,每镇有兵10020人。三镇由原第一镇、第三镇丙旅、第十三镇改编扩充而成。其中第一镇军官老卒3500人,补降兵6000余;第三镇丙旅军官老卒900余人,又从第二镇抽调千余官兵,新补降兵六千余人;第十三镇则补4000余降兵。三镇总计补入降兵一万七千人。

    补充兵源都是渡江以来在历次战斗中被俘及投降的清军,以绿营和汉军为主。对于降军处置,周士相依如从前要求,严令将不领兵,兵不归将,即原先的清军各级军官(把总以上)全部押到南京及镇江,不能直领本兵于太平军中任职。士兵则分散补入各镇,先由各镇安军使组织进行思想改造,并进行为期十五天的入营训练,之后再由各镇统一分发至卫、队。

    押到南京和镇江的清军中高级将领,则进入军事改造班学习,视其能及表现斟酌使用。对于犯下过屠城罪刑的清将(千总以上),且不是反正而是被迫投降的,周士相给下面的意见是一律明正典刑,不得纵容宽大。对于主动反正的清将,周士相给出的意见是愿卸甲者,给予钱财补助,许其归乡。仍愿于军中效命的,则按原官降级使用。降级标准以其反正所立功劳大小定。

    如淮安参将陆如龙因反正有功,现安排为江北军第三镇千户,兀儿特、功间色、岳得济等反正两白旗将领则给予北地总兵以下官职(代领),伺将来大军北上收复这些地方后,则予以实领。只因受于形势不得不反正,反正之后寸功未立者,如扬州城中一干汉军绿营将校,则斟酌使用。

    补充完毕的第一镇改称江北军第一镇,驻地扬州,镇将由原第十五镇镇将齐豪接任;第三镇丙旅改称江北军第二镇,镇将由原第一镇副将朱庆来升任;第十三镇原先是由从广西招募的狼兵子弟组成,现改称为江北军第三镇,镇将尚可远是清平南藩下旧将;骑兵镇是由反正的两白旗满兵加被俘投降的蒙军、太平军老骑兵数百人组成,共计四千余人,称骑兵第二镇,镇将由新三镇的邵成国接任。

    江北军组建补充完毕后,即向北面的高邮、宝应进军,兵锋直进淮安府,然后驻兵徐州一带,若有可能,江北军将夺取徐州这座五省通衢之地,同时用兵江南左(安徽),在淮扬之地建立稳固防线和前进支点,此谓守江必守淮矣。

    降兵补入各镇后,也新定了降兵等级制。即以其投降时间为准,将每批降兵定级,然后结合战场表现、战功多少晋升提拔。对于补充降兵过多的镇,除安军使这一块外,大抵遵循的是“先降兵管后降兵”的原则,通过这种“先降管后降”的手段,使降兵之间形成等级制,从而削弱降兵有可能存的抱团抵触,也方便对于降兵的管治训练。

    有人戏称这种手段和满州人的八旗制度很相似,只不过满州压蒙古,蒙古压汉军变成了太平军官兵压先降兵,先降兵再压后降兵。本质上一样,名目不同,换汤不换药,理糙但效果却佳。

    事实证明,大量早期就被俘及投降的清军降兵一旦获得了太平军给他们的管治权,立时就变得对太平军无比忠诚,他们乐意在那些刚被押入营中的俘虏面前“展示”自己的存在,对于违反了太平军条例命令的“后降兵”们,这些“先降兵”恨不得群起攻之。而一旦有“后降兵”表现出了对太平军或“先降兵”们的某种敌意,往往不用军官和安军使们出面,这些“后降兵”就会遭到“先降兵”的教训,轻则体罚,重则打死。

    因为安军使的制度只在草创,并未成熟,且缺乏足够的人材担任,周士相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善这件事,故而太平军事实上是向着他不愿看到的一面转进,那就是军国等级化,而非他一早设想的官兵一体化。军国等级化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军中存在大量私刑,用后世的话说便是极无人权。这重点表现在新补入的降兵身上,在军官和先降兵的层层压治下,这些后降兵的境遇和从前为清军时并无多大区别。

    因为不断战斗,不断伤亡,周士相早期在广东举办的安军使培训班出来的安军使阵亡了三分之二,现在的安军使很多都是由军官提任,除了知道有一本安军手册外,便对什么是安军使,安军使的任务是什么一无所知。每到战斗,这些安军使也大多和从前一样拔刀呼喊冲锋,浑然不知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更让周士相头疼的是,这些新任安军使们几乎是百分百的不识字,所以想要指望这帮大字不识的安军使将太平军改造成一支“官兵一体”的人民军队,简直是痴心妄想。

    对这个现状,周士相也很无奈,随着太平军这颗雪球的越滚越大,他发现自己将来统带的将是一支典型的古代军队,而想要改变这个事实,他要做的还很多,可谓任重道远。甚至于他的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能将太平军改造成功,因为除他之外,他部下的每一个人,无论是高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兵,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原生土著。他可以通过他的强势推行他的政治理念,带领部下们去复仇,去中兴汉家江山,但他不可能通过他的强势将部下们彻底改造成几百年后的人。(未完待续。)

第九百一十九章 长公主

    补充降兵这件事是当务之急,容不得耽搁,渡江以来虽然战果赫赫,消灭清军多达六万余,可太平军自身也付出了近三万人的损失,高级将领中镇将阵亡一人,副将阵亡四人,旅校以下军官阵亡更达一百七十五人,甚至于周士相自己也负了伤,座骑还被击毙。这一仗不可谓不惨烈。

    参战诸镇,仍能完整保存建制的旅只有三个,其他都有一半以上伤亡。顺治是北逃了,可周士相现在也是烂摊子,根本无力北进。他硬着头皮再次回军扬州城外,其实也是抱着吓唬死老虎的念头,要是顺治真撑在扬州不走,他心里也打鼓,毕竟他手里也不过才一万多兵。

    好在,顺治先软了,软得一塌糊涂,让马鹞子捡了个大便宜,光是被抓住的满清官员就多达六十多人,缴获的军械、战马、财货更是不计可数,二品以上的顶戴就捡了二十多顶,把周士相也给看得呆了,也是后悔不迭。早知顺治是这么狼狈而逃,他拼了命也要把手头的力量全派上去,弄不好就能让北京今年提前改“康熙”元年了。

    不过回过头一想,顺治跑掉也是好事,他若在扬州阵亡,玄烨那小娃娃登基,北京一帮老弱病残,只怕真不是吴三桂对手。朱由榔那胆小鬼真要跑到十三陵哭拜一通,法理上定武祭孝陵就有点失色了,毕竟南京只是陪都,北京才是大明真正的首都。

    不管顺治逃回去后能不能挡住吴三桂,周士相现在必须将江北军这三步一骑四镇拼凑起来,也要将江淮防线组建起来。未来是北上抢北京还是抵挡有可能的吴军南下,江淮必然是主战场。守不住江淮,长江天险就是个笑话,太平军的水师再强,总不能日日夜夜提防吴军南下吧。真要让吴军和顺治一样兵临长江,恐怕江南人心又蠢蠢欲动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江淮都是定武朝廷的命脉,也是门户,不容有失,所以江北军的组建补充就是重中之重。

    俘虏的两万多清军降兵显然是最好的补充兵源,不过军中对于将大量降兵直接补入各主力镇有很大意见,认为这些清军多是北地人,对太平军及大明没有归属及忠诚感,故不能将他们直接补入江北军,而是应分批调入湖广、两广,甚至其中罪大恶极之辈直接送到安南,再从安南抽调一些精兵强将回国补入各镇,这样主力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会因为大量降兵的补入而降低。

    军部官郭雄便极力反对直补降军,他倾向于从两广和湖广的二线镇抽调兵马北上。同时建言远征军在安南为大帅立下赫赫功劳,也为两广输送了大批钱粮,也当从远征军中抽调官兵回国,一来是补充主力镇的巨大伤亡,二来则是赏罚分明,使远征军不致以为自己被大帅抛弃。只要人人卖命,都有回国高升的机会。这样,即便远征军是以原广西、湖南绿营降兵组成,他们的忠诚也绝不会低于太平军中任何一人。

    郭雄的这个建议很好,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安南远在千里之外,江北军却现在就要补充,所以周士相只能先解决江北军的补充问题,回过头来再落实远征军内调的事。他计划将广东的两个二线镇调往安南进行轮战,同时着手部署从南线攻入云南的战略方针。

    吴三桂是个大麻烦,很大的麻烦,可这个麻烦却有个致病漏洞,那就是吴军现在的情形就如一条长蛇。蛇头在陕甘(未来也有可能在中原,在京畿),蛇身却在四川,蛇尾在云贵。真要打这条蛇的话,蛇头硬拼肯定不行,蛇身交通不便,也不利大军行动,唯蛇尾易击。

    要击吴军蛇尾,安南的远征军便是剁蛇尾巴的尖刀,周士相有意远征军从安南入缅,联合不知下落的晋王李定国,从滇南打进云贵,顺便收拾一下缅甸。

    这个战略部署很大,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少则两三年,多则怕要五六年。周士相不急,尽管宋襄公在信中提到了吴军先入北京的担忧,徐应元、桂永智、董常清他们也多次在他面前陈说不能让吴三桂捡便宜,南都很多官员也有这个担心,担心将来会两明相争,可周士相不担心。眼下的局面是三方互争,又如下棋,抢夺先机固然重要,可没有绝对的实力,再犀利的先机终会昙花一现。这实力就是地盘、人口、钱粮资源。

    天下财赋税之地就在周士相的掌控之中,两广、湖南、江西、江南人口有千万之巨,只要善加经营,他日便是暴兵也能碾压吴三桂和满清。

    他缺的只是时间,足够的时间让他进行内政的磨合,进行军事装备的改良和兵马的训练。

    在甘露寺的第三天,徐应元被周士相从南京召了过来,随后徐应元便带着周士相的亲笔相踏上了北上的道路。他此行是秘密向清廷劝和的。

    郭雄他们提出的北地兵未必忠诚,且会思乡,有可能导致他们不愿为太平军卖命这个问题,周士相的看法恰恰相反,他认为正因为这些北地兵会思念家乡亲人,所以他们才有可能为太平军卖命。

    “吃大帅粮、拿大帅饷,跟着大帅回家乡!”

    “回家乡,有钱有粮见爹娘!”

    “。。。。。。”

    周士相亲自写了这么几条宣传标语令军部下发江北军,由江北军组织宣传动员,告诉那些北地降兵们,只有好好的在太平军干,他们肯定能打回家乡去!

    安排了江北军的事务后,周士相在北固山上也是一天也没闲着,铁毅、蒋和他们带着五千军士回了南京。之前,周士相曾派人通知郭之奇,希望郭之奇能够在南京组织一次盛大的欢迎太平军大捷归来的凯旋仪式,不想郭之奇却不同意这样做,认为这会劳师动众,浪费民脂民膏。且周士相本人未回,南京那边也不知道该如何筹备这凯旋仪式,如何定下相应章程。这其中牵涉最深的无疑是定武帝的存在,江北大捷,消灭清军数万,斩杀都统以上将校数十人,更阵斩鞑酋亲舅舅,这是何等的大捷。这等大捷,定武帝该如何封赏周士相,周士相已是齐王,定武帝要如何赏他?难道加九锡不成?

    周士相在镇江养伤,某种程度上倒是化解了这个大问题,定武帝派大学士洪育鳌、司礼太监潘应龙来镇江探望慰问周士相。这是应有之礼,不想随洪、潘二人一起来的还有长公主朱淑仪。

    世人皆知,长公主朱淑仪是绍武帝嫡女,隆武帝、定武帝的嫡侄女,也是唐藩唯一的血脉传人,其身份贵不可及,以至于当年永历帝朱由榔都要封她为大长公主。不过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下人都知道长公主朱淑仪早由永历下旨赐嫁周士相,此事也得到了定武帝的首肯,故而长公主的到来让甘露寺一下热闹起来,所有人都想看周士相如何和这位谋过面的未婚妻见面。

    瞎子李更是翘首以盼,天天蹲在甘露寺的大门外等未来主母,周士相听说后很是无奈的苦笑一声,他本心对这位见都没见过的长公主并无好感,也对这桩婚姻很反感,因为很明显,朱由榔也好,唐王也好,他们都是想通过下嫁公主联姻这种政治手段笼络周士相。在这桩婚姻中,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周士相,也不是那位长公主。(未完待续。)

第九百二十章 齐王妃

    但再反感,周士相都必须正视自己那位未婚妻的存在。有关长公主的事,他从未刻意打听过,但也知这公主命很苦,当年李成栋部清军打入广州时,这位公主不过七岁,由乳娘带着从广州逃出,后一直流落民间,直至被回昆明述职的大学士郭之奇无意发现,这才有了永历朝的大长公主,今日定武朝的长公主。

    李成栋攻破广州是伪顺治三年底(隆武二年),从时间上算,这位长公主今年应是二十岁,这年纪无论是民间还是皇室,都是大姑娘了。不过真要按周士相的观念,这岁数倒也蛮好,真要让他聚个十六七岁的丫头做妻子,他倒是有些别扭。

    悔婚是不可能的了,周士相可不想给定武帝这个难堪,并且自在扬州险些被炮击后,他对于将来倒真是有所担忧。迎娶朱明公主,生下一位有朱家血脉的儿子,或许在未来能够解决一个很棘手的麻烦。所以他再是不愿,也不得不乖乖接受这桩政治婚姻,至于那位长公主是长得貌如天仙,还是丑八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姓朱。

    不知为何,在知道长公主要来后,周士相突然变得有些紧张起来。他不是新婚之人,他曾有过妻儿,现在广州也有两个女人,但对于这位朱明公主,他就是有说不出来的感觉,弄得好像丑媳妇见公婆般。有时想得很开,对自己的心态感到好笑,有时却又无比纠结紧张。

    一旦迎聚长公主,齐王府的女主人肯定是这位长公主,石元灵的身份注定她不可能成为正室,甚至侧室都不可能,按这个年头的说法,石元灵就是个侍妾,一个摆不上台面的寡妇。

    周士相已经派人将耿精忠的骨灰送回广州了,他不知道石元灵知道儿子的死,会不会对他有怨言,亦或产生怀疑。毕竟,若说这个世上谁最想耿精忠死,恐怕排来排去都是他周士相。

    耿继茂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病死的,这件事能瞒得了很多人,但绝瞒不过石元灵。身为妻子,石元灵不可能不了解自己丈夫的身体情况,耿继茂又正当年,突然发病,未过多久就死了,这件事,换谁都会有怀疑,便是耿仲德等一干靖南藩下降将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只是没有人将这件事挑破而矣。但谁也不肯保证,耿精忠成人之后,未来不会有人将他父亲的死因对他透露几句。

    霸占其母,毒杀其父,这等深仇大恨,成年之后的耿精仲如何看?他是愿意继续看着母亲被杀父仇人压在身下,忍辱偷生、认贼做父,换取自己的性命和荣华富贵,还是忍辱负重,在时机到来之时为父报仇呢?

    周士相自己也不敢说耿精忠将来会不会突然给他这个“后爹”一刀,因此他安排耿精忠上战场。这个安排从一开始就是存的让耿精忠死在战场上的心思,但这个心思,脸皮厚如他,也不曾对任何人透露过一句。结果,耿精忠真的如他所愿战死了,在知道这个消息后,他有过惊讶,但旋即却是无比轻松。至于,这背后有没有什么隐情,周士相不想深究,他也不想知道。

    对于石元灵,周士相对她倒谈不上感情,当日在平南王府纯因一时性起,对这位丰腴的靖南王福晋产生了一股冲动,这才有了“王府藏娇”。

    食髓知味,周士相不得不承认,石元灵这个女人身上还是别有一番“趣味”的。在她身上,周士相能够随心所欲,能欲求得偿,心满意足。而婉儿姑娘那里,却好像总是放不开,多了仪式性的味道,少了情调,也少了水润般的滋滑,这便让他无法尽性。

    欺男霸女,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周士相都是不屑做的,可惜,石元灵的身子却让他做了这等无耻之事。现在想来,他总觉得当日他真是精虫上脑,每回从石元灵身上爬起来,他也会突然有种圣人般的空灵之感,那刻,当真是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比鄙视。然而,不久之后,他又会想念石元灵的身子。在江西、在南京、在扬州,无数个夜里,周士相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那心里,真是痒得不得了。

    但愿石元灵能够知趣,耿精忠也算是为国战死,该有的身后之名总会给他,“归义伯”这个爵位周士相也可让耿聚忠承袭,不会就此断了,但愿如此能让石元灵不会闹将起来吧,毕竟他周士相也断了腿,这仗实在是险恶。

    林婉儿的出身也局限了她不可能压过长公主成为齐王妃。周士相从不在意婉儿的过往,这个乱世,女人能活下来已是不易,如何还能苛求所谓的名节。真要苛求的话,苏州那帮可怜的女人下场还不凄惨么?她们的父兄无有胆量去反抗祸害她们的强盗,却将罪过都推在这些可怜女人身上,逼着她们以死来成全家门的名声,若没有周士相,这些女人最终的下场会凄惨到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地步。

    对别人,对婉儿,周士相都一样,他不想礼法这个怪兽继续吞食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只是周士相明白,他对婉儿再好,也不能将她抬为王妃,因为他的部下们不会接受。他可以阻止礼法吞食人命,但却不能阻止礼法决定一个女人的地位。长公主的出现,无疑是符合了大多数人的理念,这位有着高贵出身的女人,才是太平军上下认可的主母。哪怕如蒋和等执意要周士相称帝的部下们,对于长公主来做齐王妃也是认可的,而不会因为他们要逼周士相篡明朝的皇位而敌视这个朱家公主。

    女人,自古至今,除了个例,大多数都是历史的配角。几乎每朝开国皇帝的后宫中都会有前朝帝室之女,而这些前朝帝女,她们根本无力改变娘家的结局。

    在忐忑两日后,司礼太监潘应龙和大学士洪育鳌陪着长公主来了甘露寺。

    尚未成亲,按规矩,长公主不当来见周士相,这与礼法不合。但现时现境,这礼法早就薄得很,南京皇宫的一应摆设和规矩休说和崇祯朝比了,就是弘光朝、隆武朝、永历朝都比不得。旁的不说,但说这用阉人,永历的宫中好歹还有大量从北京逃出来的崇祯朝阉宦,从南京及福京(福州)过去的宦官,定武皇宫倒好,拢共到现在不过收拢了两百多阉人。内廷二十四衙门只恢复了司礼、司设、尚宝、沅衣、尚衣、内官等监(局),其他衙门一概未设,因为设了也没有阉人可用,以致于南京皇城内很多活计都是宫女来做。

    在广东时,周士相便给下面吩咐过,不得录用新阉之人入宫,更是对潘应龙言明,倘若发现宫中私自招新阉之人,便唯他这司礼太监是责。潘应龙对此倒是没有意见,世上没有人比阉人更明白阉人的痛苦,既然齐王反对,唐王也是不喜排场,加上定武朝廷新立,皇城也用不了太多阉人,潘应龙也就顺水推舟。退一万步说,他这司礼太监背着齐王和内阁私下招人,他潘公公也拿不出这些阉人的钱粮来。

    如今的南京城,皇城也好,内阁六部也好,大大小小的衙门,上到官员俸禄,下到冰火炭钱,一个铜板都是齐王府给列单开好,每月十号准时送至,多一文没有,也绝不少一文。大小官员,概不能免,也只定武帝那里每月能多领些钱,为的却是让皇帝偶尔赏赐用,要不然定武帝一时高兴想赏人,结果却发现自己手里一文钱也没有,那也未免太不合适。

    周士相先见的是洪育鳌和潘应龙,二者一个代表内阁,一个代表皇帝。潘应龙带来了定武帝表彰周士相的圣旨,不过多是空话套话,并无实质内容,上面所列的封赏之物也不过只存在于纸面上,周士相直想要实物的话,得他自己去办备。

    宣完圣旨,又是一番场面话后,潘应龙感慨的说道:“长公主听说殿下伤了腿,很是担心殿下,每天都往大报恩寺为殿下烧香祈祷,当真是殷殷之心,令人动容啊。”

    洪育鳌也点头道:“长公主确是贤德,我亦曾听说公主曾求见圣上,欲亲至扬州探望殿下。皇后担心江北正在大战,公主去了会给殿下添乱,所以劝了下来。这次听说我和潘公公要来镇江,公主非要来看殿下,皇上劝不得,皇后也没办法,只得让我二人带公主一起前来。”

    潘应龙笑了起来:“皇后对咱家有过交待,公主毕竟早年流落民间,若是在殿下面前有什么失礼之处,还请殿下莫怪。”

    周士相自不会说其他,嘴里赞美了公主几句,心里也是有些微微暖意,觉得这长公主对他倒是不错,知他受伤便心急如焚,确是难得,看来这位公主倒不是不知世情的姑娘。(未完待续。)

第九百二十一章 公主也是穿越来的?

    周士相腿上绑着绷带,夹着固定的木板,谈话的时候一直坐在那里,刚才接圣旨的时候也是象征性的躬身,由桂永智代领。坐的时间有些长了,周士相感到右腿有些发麻,想让人扶他起身,可又怕这会让潘、洪二人认为他是在逐客,便强自忍着。

    潘应龙这里倒无其它话说,洪育鳌却另有正事,乃是有关忠贞营的。

    自将武昌让于忠贞营,湖北的事周士相并未插手,有关鄂省之事都是由湖北巡抚袁宗第负责。湖北是从湖广拆分而来,虽不如江浙,但也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明中期以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湖北人口也远比两广、云贵多得多,保守估计人口当有二百多万,洪承畴任五省经略时也刻意治理湖北,因此境内主要府县生产生活比之清军南下时恢复许多,故而忠贞营能得湖北养兵,实不下于天上掉馅饼。

    太平军让出湖北也足以证明周士相对忠贞营的友善和支持之心,便是现在驻防湖南的太平军也每月定时支援忠贞营一批钱粮,可以说只要李来亨、袁宗第、郝摇旗他们不犯大的错误,假以时日,忠贞营自能开创一片新天地。要知道太平军的根基广东现如今人口也才一百五十多万(不计安南七万苦役),由此便能知忠贞营究竟得了多大便宜。

    “圣上对咸阳王是信重有加的,孤对咸阳王和忠贞营将士们也是抱以厚望,若不是江北军务重,孤早便去和咸阳王一会了。。。不瞒二位,咸阳王的大名孤早年在新会时就如雷灌耳了。。。。。。”

    周士相笑着说到,他知道洪育鳌不会无缘无故提起李来亨他们。这位洪大学士可是忠贞营和摇黄十三家在定武朝的代言人,所以他不会无的放矢的。

    果然,洪育鳌是真有用意的,却是替郝摇旗请河南巡抚一职的。

    “河南尚末光复,现在就任巡抚是不是早了些?”

    周士相没有胡乱就将河南许出去,但也不是不能答应这件事。河南为中原所在,古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一说,可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战乱,中原用赤地千里形容有些夸大,可百里无人烟却是事实存在。这么一个残破的中原,周士相真无意谋取。

    “郝摇旗他们正在河南南边与清军接战,现下收复了三府一州二十七县,势头正汹湧,若能光复河南,我大明便能又复一省,意义不小啊。”稍顿,又道:“这件事也是咸阳王他们的意思。”

    洪育鳌显然是认为若以河南巡抚一职换取郝摇旗他们为定武朝廷光复河南,那对朝廷而言肯定是划算的,对周士相也是有利的,起码攻入河南的忠贞营能吸引清廷注意力,减轻江准太平军的压力。将来再次北伐,也可两军同进,成功把握更大。搬出李来亨的目的不外乎提醒忠贞营上下一体,要河南巡抚不仅是郝摇旗的意思,也是其他人的意思。

    潘应龙开口道圣上对于忠贞营将士光复河南也是欣慰有加的。

    周士相闻言扫了眼潘应龙,后者淡淡一笑。周士相不置可否,这时一直侍立的桂永智突然道:“听闻韩王在郝摇旗军中,不知洪大人可否书信郝将军,着人护送韩王至南都安顿,免宗室亲王在外滇沛。”

    “这?。。。。”

    洪育鳌迟疑片刻,答应了此事。他心中了然,这恐怕就是个交换。周士相可以给出河南巡抚一职,但郝摇旗却不能再藏着大明亲王。

    本着忠贞营毕竟是友军,且确能分担太平军的压力,周士相答应了这件事,又问了些忠贞营在河南的战况,正说着,亲卫前来禀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