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儿不为奴-第2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三桂得封辽王时,川中吴军进展顺利。马宝统兵在高民瞻引导下,趁保宁清军及驻保宁的清川陕总督李国英不知高民瞻倒戈实情,奇兵突至,保宁清军仓促之间难以拒敌,很快被马宝击败。李国英领残兵百余骑逃奔汉中和信王多尼会和。
得知吴三桂的关宁军已取保宁,前锋正向汉中逼近,多尼不顾李国英苦苦劝阻,竟与罗可铎再次北逃。
李国英此时麾下已无多少兵将,遂向清廷保举原保宁总兵王之鼎为四川提督,又调延绥总兵朝应琦部两千余人协守保宁。奈何多尼部满蒙骑兵的逃奔让汉中人心惶惶,诸将都无守意,不得已,李国英只好带着王之鼎和韩应琦退到了西安,欲与西安将军苏拜死守西安城。
。。。。。。。。。。。
本书正版订阅读者群115036358(加群注:汉儿不为奴)(未完待续。)
第九百一十四章 汉人不如狗吗!
李国英所保举的新任四川提督王之鼎算起来也是将门虎子,其父王世选曾为明参将,随右都督、总兵官马世龙解救马兰城时被围降清,此后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顺治八年告老还乡。王之鼎原是汉军正红旗副都统,顺治十五年调任保宁总兵,为李国英麾下大将。得李国英保举为四川提督,王之鼎自是感激不尽,也一心想杀敌报效朝廷,然眼下局面也只能让他空有一腔报国志无处施展了。
退入西安城后,白发老将军苏拜立时就组织起西安满城的五千马,亲自与李国英去见多尼,请安远大将军出面主持西安防务,同时调集陕西兵马以拒叛臣贼子吴三桂。苏拜虽年老,却威风不减当年,进取心十足,他向多尼请令,愿领满城五千马杀奔汉中,将关宁叛匪挡在汉中。
老将军的豪情让颓丧多日的李国英也是精神一振,与苏拜一起恳请信王能够发兵,结果他们却是连信王一面都没能见到。
爱星阿将多尼的病情告诉了苏拜和李国英。他说信王怕是染了滇地的疫病,自贵阳西返以来,信王的病情就不断加重,一路全是强撑着,进了西安后就再也支撑不住,一病不起了,眼下人在昏迷状态中。
李国英没想到信王病情竟然这么重,一时间倒生了愧疚之意,因为在此之意,他连往江北大营发去三份急递,奏疏上对信王畏敌如虎的行径可是着笔多处。现在想来,恐怕正是因为病重,信王这才不得不从贵阳突然撤兵。
信王病重不能理事,苏拜和李国英只能找平郡王商议。不想,罗可铎一听苏拜要领兵奔汉中阻击吴三桂的叛军,是连连摇头说不可。
苏拜和李国英出来后气得一跺脚,直言平郡王这是被叛军吓破胆了!
罗可铎确是被吓破胆了,不过不是吴三桂的关宁叛军,而是太平军。在贵阳时,若不是他提议走,多尼只怕还能硬撑一些日子。从川中逃奔时,罗可铎当真是风声鹤唳,犹如惊弓之鸟,稍有风吹响动,就以为是被明军伏击,又或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追来了。而因为多尼的病,事实上从贵阳撤回来的这两万多满蒙骑兵的实际指挥者就是罗可铎。将为兵之胆,领军之人如此无胆,自不难理解这两万多杀人如麻的满蒙精锐何以会以大溃退的姿态千里逃奔了。
苏拜他们走后,爱星阿上前劝了几句,想请平郡王能够担起这西安重任来。罗可铎却始终沉默不语,爱星阿见状,只得暗叹一声告退。
罗可铎不同意苏拜出击,多尼又病重,朝廷又没明确旨意传来由李国英或苏拜主持陕甘局面,苏拜只得和李国英匆匆商议,一人负责西安防务,一人急调陕甘各地绿营入西安城驻守。西安大城,万不容有失。若西安有失,潼关必不保,那样后果不亚明失山海关了。当年正是因为孙传庭在潼关战败,明朝才真正没了回旋之地,彻底等死。今日之局面,和当年何其相像。
西安驻防八旗兵各旗都有,其中最多是正红旗,有五个牛录,其余都是一二牛录。清一色皆是满州大兵,只是陕甘平定多年,早无战事,便有零星叛乱也是多由陕甘绿营清剿。故早年西安满城的精锐兵马早就被抽调到其他战场,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不少子弟都是在满城降生的,最大不过十四五岁,真正能披甲上阵不过一千七百余。好在城中还有信王带来的两万余满蒙精锐,另外还有李国英从汉中带回来的四千汉军和营兵,再加上各地即将向西安进驻的营兵,保守估计在吴三桂叛军打来后,城内步骑当不下四万余人。且陕甘自古就出精兵,战力不弱于吴部叛军。
苏拜和李国英对守住西安还有很有信心的,毕竟吴三桂的叛军是从云贵出来的,长途行军,粮道漫长,云贵又是贫瘠之地,川中更是罕有人烟,只汉中方有补充,但纯靠汉中想维持吴军对西安的攻势,几乎不可能。因此苏拜和李国英坚信只要守上月余,吴三桂就得不战自退了,到时重新封堵保宁和汉中一线,吴军人马再多,兵将再强,也终究只有困死一途。
但让苏拜、李国英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吴三桂的大军还没兵临城下,后方就大乱了。坏消息是纷至沓来,先是赵良栋领兵作乱,杀了甘肃总兵郭德响应吴三桂叛军,后是汉军参领孙思克也起兵响应。一时之间,除西安左近外,陕甘大乱。
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赵良栋和孙思克的叛乱完全是多尼和罗可铎一手造成的。
去年赵良栋随洪承畴南下云贵,授督标中军副将,入滇时敢打敢拼,立了不少战功,洪承畴便想保举他为贵州提督,哪曾想赵良栋生性不善与人打交道,其性子颇为耿直,在军中得罪了不少满州和汉军将领,结果被人告到多尼哪里。多尼一听一个汉人将领竟敢不将满州子弟放在眼里,大怒之下便罢了其督标中军副将职。
好端端的就被信王给夺了军职,赵良栋一气之下收拾包裹回甘肃老家。洪承畴得知这一情况后懊悔不已,却是追不上人了,只得写了封亲笔信给李国英,请他在甘肃绿营替赵良栋谋个官职。李国英倒也给面子,将赵良栋安排在甘肃总兵郭德手下当参将,可这赵德却是不能容人之人。赵良栋有大材,十分的有本事,到任不过旬许,就深得军中将士敬重,郭德见了自是生怒,于是经常借故给赵良栋小鞋穿,私下和人称赵良栋也只说那个大胡子。
赵良栋在郭德手下干的窝囊,上面又无人照拂他,竟是再次使了性子准备脱下这身绿营服,回家种田去,这时洪承畴却派人找到了他。于是乎,不得志的赵良栋在多尼阴差阳错的安排下成了陕甘绿营呼应吴三桂的第一人。
孙思克倒没有遭遇赵良栋的经历,他是汉军旗出身,比赵良栋这些绿营将领更得清廷看重。随洪承畴经略湖广、云贵时,孙思克也是转战有功,若无差错,其必能出任一方总兵。多尼从云南北上贵阳时,孙思克也领着所部汉军千余人跟随,其后与满蒙兵马一起入川。促使孙思克响应吴三桂造反的原因不是洪承畴给他写了信,而是因为他亲眼目睹了满蒙大兵是如何将川中百姓以及绿营士兵当食物吃掉的场景。
“汉人不如狗吗!”
在得知赵良栋起兵后,孙思克召集了麾下军官,对他们说了这一句话。然后,这一千多汉军便绞断了辫子,攻占了府城,树起了复明的旗帜。(未完待续。)
第九百一十五章 我大清还未亡呢
陕甘自古出精兵,明朝九边十一镇就有甘肃、宁夏、延绥、固原四镇在陕甘,无论是崇祯元年最先造反的西北流寇诸大王们,还是后来的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其主力老营几乎都是陕甘子弟。以两广人为主的广东太平军未崛起时,支撑南明的大西军也是陕甘子弟。
从灭明朝到保明朝,陕甘子弟征战了三十年,他们打得明朝的无数督师阁部总兵魂归九泉,打得明朝的皇帝在煤山吊死,同样也和辫子兵血战,亦曾阵斩过满清的亲王。吴三桂的谋士方献亭曾对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崇祯以来,关内尽是陕甘群雄逐鹿,故得陕甘者得天下。”
如此精兵之地,吴三桂又如何不想取,他在汉中经营数年,早将手秘密伸入了陕甘绿营。赵良栋和孙思克一叛,那些得了吴三桂恩惠的陕甘绿营将领几乎是群起响应,吴军前锋马宝尚未兵临西安城下,这陕甘大半已是姓了吴。
吴三桂是在往保宁的道上听到赵良栋、孙思克响应的喜讯,当时就喜不自禁,命快马往驰,为赵良栋、孙思克及其他陕甘绿营将领带去了诸路总兵官的封赏。又以大明招讨兵马大元帅的名义传檄西安,要西安放下武器投降。
陕甘绿营的叛乱令得李国英这个川陕总督名不符实,现在他还能调得动的就只有王之鼎和韩应琦二部了。原先的援军成了敌军,各地再也没有援军和粮草输入西安城,西安的形势岌岌可危起来。
西安城中人心惶惶,李国英盼星星望月亮的盼着援军自东边来,可连等几日不见一兵一卒,只等来了吴三桂的檄文和要他们投降的书信。
“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吴檄天下文武官吏军民人等知悉。
本镇深叨大明世爵,统镇山海关。维时李逆倡乱,聚贼百万;横行天下,旋寇京师,痛哉毅皇烈后之宾无,惨矣东宫定藩颠踣。普天之下竟无仗义兴师,勤王讨贼者,伤哉国运,夫复何言?本镇独居关外,矢尽兵穷;泪干有血,心痛无声;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藩封。暂借夷兵十万,身为前躯。。。
本镇刺心呕血,追悔靡及,早欲反戈北伐,扫荡腥膻;今迎我大明天子于沙漠,选将练兵,誓图恢复。迄于今日,盖十七年矣。兹者虏酋无道,奸邪高涨;道义之儒悉处下僚,半筲之辈咸居显职。山惨水愁,妇号子泣;以至彗星流陨,天怒于上;山崩土裂,地怨于下。本镇仰观府察,是诚伐暴救民,顺天应人之日。。。。”
李国英怔怔的看着吴三桂的檄文,一言不发的递给苏拜,苏拜读过之后,也是一言不发递与爱星阿。
爱星阿精通汉文,看过之后冷笑一声:“吴三桂这是要做三姓家奴么,他怎么好意思说这等话的。”
“人若无耻,什么话说不得。”李国英微哼一声,“吴三桂打着奉迎朱由榔的旗号,却不知天下人如何信他。”
苏拜苦笑一声:“明事理的自然不信他,奈何这天下多是不明事理的百姓,他这檄文只要能骗得了百姓便行,至于那些明事理的。。。秀才遇上兵,还敢理论不成?”
“吴三桂反清复明是假,为自己争天下是真。那朱由榔谁不知道是个傀儡,都叫吴三桂自己给撵到缅甸去了,转头迎回来供奉上,他吴三桂的心思百姓不知,我等还不知吗?。。。他是要和贼秀才相争,想抢着做曹操呢。”
想到吴三桂如此无耻背信弃义,李国英恨得咒骂几句,可爱星阿一句话却让他什么火都提不起来。
“我们怎么办?”
爱星阿焦虑万分,李国英却不知如何回答,陕甘绿营一反,这西安城看着可是悬了。
“绿旗营反了,满蒙子弟尚在,城内还有两万多满蒙八旗将士呢,吴三桂真敢挥师攻来,我带着满蒙子弟叫他吴三桂撞得头破血流!。。。我大清还没亡呢!”
苏拜一跃而起,怒发冲冠,廉颇虽老,犹能饭三碗!他当年随太祖太宗征战关内关外时,吴三桂还兜着尿裤呢!
事到如今,也只有坚守到底,大不了一死报君王了。李国英和爱星阿也提了精气,撇下吴三桂的檄文,商议起西安城防起来。三人正议着,四川提督王之鼎却满头大汗的跑过来说,就在刚才,平郡王罗可铎带兵护送信王多尼出城了。
这消息让李国英和爱星阿当场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苏拜也是眼前一黑,险些晕倒在地。
罗可铎又跑了,他带着昏迷中的多尼从西安北门出城直奔潼关,随两位王爷一起走的是两万多从贵阳一路撤过来的满蒙大兵。
爱星阿在议事厅中嚎啕大哭,说自己不应该不看着罗可铎,现在可好,什么都完了。
苏拜怒气冲冲,脸黑如炭,坐在椅上须发尽张。
李国英恍如被人抽了筋般,生机都已不在。
罗可铎这一跑,西安城防就成了笑话,单凭苏拜手下那所谓“五千马”根本不可能守住西安城。爱星阿劝苏拜趁吴军还没杀来,赶紧组织满城妇孺一起北撤,苏拜却道皇帝让他守在西安,他就是死也要死在西安。驻防满城将士和家眷职自来西安的第一天起,他们的使命就是死守这西安城,尔今便是他们为大清尽忠的时候了!
爱星阿劝不动苏拜,只得劝说李国英,当夜,李国英和爱星阿就逃出了城。
李国英走时,命四川提督王之鼎代理川陕总督事,要其与延绥总兵韩应琦听从苏拜指挥,死守西安。为了让王之鼎和韩应琦不致绝望,李国英用的是搬援兵的名义,且告诉王、韩二人只要守上一月,朝廷必有援军至。
李国英没敢去见苏拜,苏拜知道他走了后,也未有任何怨言骂语。
吴军是腊月二十到的西安城下。一到城下,马宝再次派人劝降,结果使者却被苏拜斩杀,马宝大怒,组织赵良栋、孙思克等陕甘兵猛攻西安城。然西安毕竟是大城,城内兵力虽不多,但吴军远道而来,缺少攻城器械,仓促攻城准备不足,连攻三日都不得破城。马宝不得不下令停止攻城,命各部打造攻城器械,同时等侯夏国相部至。
二十四日,夏国相统兵万余抵达西安。二十七日,大将郭壮图领兵三万余至。二十九日,吴三桂亲自统领大军赶到西安城下。至此,围城吴军兵马多达十万众。至城上看下去,放眼尽是军阵,当真是旌旗密布,战鼓震天。
吴三桂已知多尼和罗可铎领军北撤,也知马宝虽未破城,但西安守军亦是伤亡惨重。他欲令将士于城中过年,遂再次手书城内劝降。
已抱死意的苏拜仍不肯降,奈何王之鼎和韩应琦眼见吴军势大,对守住西安都失去了信心,遂密谋降吴。二人带兵包围了将军府,胁迫苏拜开城出降。
苏拜迫不得已只得同意出降,但却开出条件,便是吴军入城后不得害一满人性命。倘若吴三桂不答应,那西安三万满州人便与城同殉。苏拜有说这话的底气,他的将军府虽被王之鼎和韩应琦围了,可满城并没有落入绿营手里。吴三桂若不答应他的条件,他可以下令纵火焚烧满城,而满城占了西安大半,真要烧起来,吴三桂得的必是一座废墟空城。
“孤反清复明,却不恨满州。”
吴三桂答应了苏拜的条件,约定吴军入城不伤一满人性命,苏拜遂开城出降。至此,西安光复,城头再次飘起“明”旗。(未完待续。)
第九百一十六章 洪承畴病逝
“王爷,这里就是当年李自成称帝所在。当年宋献策以五德始终,将李自成的大顺定为水德王,服色尚蓝,可未曾想这蓝却不过年许。。。李自成从西安撤退时,曾想将这些宫殿烧毁,却未来得及着手清兵就杀来了,后来便改做了满城。。。”
西安满城原李自成大顺皇宫,胡于宣一路说着,吴三桂则一路看着。这西安城,他曾于顺治二年来过,今日故地重游,却已然从当年的清臣变成明臣,个中感慨,自是不足为外人道。
郭壮图、胡国柱、王之鼎、李如碧、高启隆、马惟兴、塔新策、史文、赵武、赵良栋、谭诣等一干将领步随于后。这些人有的是吴三桂嫡系关宁军的,也有的是吴三桂在云南收降的明军,还有的则是新近来投的川中和陕甘绿营将领。
在胡于宣的一路解说下,吴军诸将游览了一圈皇城,出来时,却看到外面有很多满州人被吴军驱赶着正在做活,不时有鞭打和哭喊声传来。
见状,吴三桂眉头微皱,不悦的对郭壮图道:“本王说过,善待满州,怎的还有此事发生。”
“王爷,末将这就去查明。”
郭壮图心中暗骂哪个不开眼的家伙竟然置王爷的军令不从,带着亲卫便去处置此事。
胡于宣也是不住摇头,下面这帮蠢货,难道不知王爷善待满州人的目的何在。但想将来王爷大军至,那满人知西安事,还能誓死顽抗么?贼秀才太平军到处屠满城听着解气,可却太幼稚,此举逼得满州与他顽抗到底,得不偿失。善待西安满城可是大学问,大智慧。
吴三桂挥手示意诸将都归营,只留本部嫡系几人留下,原是要问下各营事项,却见大将高得捷突然上前一步道:“王爷,天无二日,民无二君,今既下西安,末将请王爷称帝,名正言顺带着咱们和清朝干!”
此言让众人都是一惊,吴三桂也是听着一震。
这高得捷,乃是辽东军户出身,吴三桂手下大将之一,十分骁勇敢战,所将部卒都是精兵,临战向以少击多,是吴三桂手下最能打的一支劲旅,对其更是忠心耿耿。高得捷本名高得节,正是因为屡战屡胜,从未有过败绩,这才被吴三桂亲自改名为“得捷”。
“高将军不可胡言乱语,你要王爷此时称帝,不是助王爷,而是害王爷!”胡于宣几乎是怒斥于高得捷,回为这家伙是昏了头。
“为何不可?”高得捷却是大不服,脖子昂得高高。
胡于宣知高得捷单纯武夫,便耐下性子于他道:“王爷起兵是为反清复明,檄文上也写得清清楚楚,咱们是要拥立永历朱由榔的。而咱们之所以如此顺利从云贵入川打到陕西,也正是得了这反清复明旗号的便宜。如果王爷此时称帝,岂不是让云贵川陕甘五省百姓觉得自己受了蒙蔽,叫那些响应咱们的兵马觉得上了当?那样一来,北方诸省心系故明的百姓如何会响应咱们,无人响应咱们,如何成大事?”
高得捷却道:“胡先生之论乃迂腐之论!纵观古今起兵造反取天下者,哪个不是为自己一家所取?又哪个出生入死为别人争天下的?咱王爷起兵不过是将反清复明作为借口而已,原先咱们没得西安,这借口得要用。如今我们已占西安这汉唐古都,有五省之地在手,二十万精兵强将,王爷如何还称不得帝?照我说,王爷现在称帝才是情理之事,不称帝才是蒙蔽天下人呢!”
胡于宣听得哭笑不得,只得道:“咱们起兵之时说是反清复明,拥立朱由榔,此事虽虚,却在檄文上明明白白写着的。即便是假的,也只能将假象维持下去,方能保得人心不失。。。如今,你要劝王爷自己称帝,分明与檄文之上的话背道而驰,岂不会令天下人寒心?”
“这有什么?俗话说纸包不住火,王爷以反清复明拥立永历为名义起兵,本来是子虚乌有的,终有一天,天下人都要明白这并非我等本意,与其那时被人揭穿,倒不如此时自己揭穿!既可以使天下人受蒙蔽不致太深,又能示坦诚于天下,何乐而不为?”
“高将军不知世途艰难啊。。。不畏民愚,只畏民知。自古以来,若要成就大事,必将民众蒙蔽,蒙蔽愈深,成功之可能性愈大。所以,即便天下之众都知道王爷起兵复明是假,但只要不说出来,天下人便不会因此而有想法,而依然依附响应王爷。”
高得捷一怔:“那岂不是挂羊头,卖狗肉?”
胡于宣笑了笑,没有接这话茬。吴三桂也笑了起来,他才不会蠢到现在称帝,若真这么做了,那他吴三桂便是明清共敌了。他挥手示意高得捷不要再胡说八道,正在此时,二女婿胡国柱却领着一人过来,说是应熊派来的人。
吴三桂起兵前早就派人往京中密告其子吴应熊,让他速速逃离北京。但起兵后,却迟迟收不到应熊回信,也不知应熊现况,吴三桂当真是担心不已。虎毒尚不食子,况应熊乃他长子。
吴应熊遣来之人吴三桂认识,正是应熊身边伺候的辽东老人。那人见了吴三桂,先是跪下磕了头,然后便开始解衣。
吴三桂见了奇怪,但知肯定有用意,便默不作声。那人将身上衣解开后,将贴身衬衣呈上,恭敬道:“王爷,公子的信就在上面!”
吴三桂将衬衣接过来看,却见衬衣上干干净净,并无字迹,正感奇怪,那人道:“王爷,须端一盆水来!”
吴三桂听后微一点头,当下就有人取端水来。水到后,那人掏出一小瓶药汁朝水里滴下几滴,吴三桂将手中衬衣放进水中。待衣浸入水再捞出来,果见衬衣之上果然出现密密麻麻的字迹来。
吴三桂识得是儿子字迹,上面只短短几句,却让吴三桂眉头舒缓。原来吴应熊信上告诉父亲,他已带着两个儿子秘密离京,不过清廷却派人抓捕于他,并封锁了南下之路,他不得不潜在山西太原一王姓人家。吴应熊又道其妻建宁并未随他离京。
儿孙无事,吴三桂心头顿时一轻,至于那个从未谋面的儿媳妇,他却是毫不在乎的。若应熊与建宁真情深,他日破北京后便留她一命便是。
吩咐人赏了来人,命带下去安排后,吴三桂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他这一笑,众人也是心情大好,纷纷大笑。
“走,随本王见见苏拜去。”
吴三桂要众人随他去见苏拜,入城两天了,苏拜都不曾来见他,他忙于军务也没顾得上去见苏拜,现下既是有了空闲,便会会这个西安将军,若能说动其为己用,亦是一大臂助,至少,对于分化满清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吴三桂一行还未至被包围的将军府,却有贵阳快马至。快马带来了一个让吴三桂直如晴天霹雳的消息——洪承畴病逝了。(未完待续。)
第九百一十七章 洪士铭通虏
洪承畴真是为吴三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吴三桂自昆明起兵北上后,洪承畴便以留守大学士、云贵总督的身份主持云贵二省事务。在云南巡抚林天擎、贵州巡抚张国柱的协助配合下,云贵地区社会秩序渐趋稳定,生产开始恢复。
洪承畴又以永历帝朱由榔的名义广招云贵境内潜藏、归隐的前明官员,分别予以任用,对曾参与过那嵩父子造反的土司也既往不咎,各给官拉拢,又命各地驻军招揽流民,开垦荒地,对贫苦百姓免除赋税,除此之外,还收容归返了数万当日昆明大乱时随朱由榔西逃的昆明百姓。在洪的大力整治下,仅云南一省,数月间就清户增丁十三万之多。
洪承畴命贵州巡抚张国柱集中官兵修缮贵阳至云南官道,沿途多设驿站,令得云贵交通大便。军事上,张国柱撤回了湘黔边境的清军,并派使向太平军示好。桂黔边境,除独龙堡等军事要镇驻有吴军精兵外,其余各堡多数放弃,洪承畴以此举向太平军表明吴军方针是北上,而非与太平军相争。
除此之外,洪承畴又以永历帝命令委任王绪为滇南宣抚使,派人赴缅甸境内招揽流散明军,老弱者择地屯垦安置,精壮者充选入营。又大力打击土匪马祸,民者十户编保,十保编甲,一甲置官吏,种种措施之下,云贵治安大好。
对原孙可望麾下大西军既未降清又未降李定国的各部,洪承畴也是大力拉拢,原孙可望谋士,竭力劝孙可望称帝的方于宣、兵部尚书任撰等人都被洪承畴招揽,这使得一万多散落在贵州山林地区坚持抗清的驾前军纷纷从林中走出,接受吴军改编。洪承畴将他们编为两营兵,一营为“忠勇”、一营为“义勇”,忠勇驻贵州,义勇开往重庆。
洪承畴又以贵阳原孙可望“国主府”为永历皇帝行在,设内阁,置六部。吴三桂尚在贵阳时意要洪承畴出任内阁首辅,洪却坚辞不就,只要吴三桂以永历名义召回在夔东的文安之,以文为首辅。吴三桂问其为何不肯就首辅,洪道出心声,曰“心亏,名亏”。
洪的这个理由显然不能让吴三桂信服,倘洪承畴心亏名亏,他吴三桂岂不是处处都亏。最后,洪承畴坦言他已年老,此生不复其他追求,但求能为长伯之萧何,死亦无憾。(作者注:长伯,吴三桂字)
吴三桂领军入川入陕后,洪承畴一边治理云贵,一边殚精竭虑为吴军筹措粮草。云贵本就贫瘠之地,当年孙可望治云贵,年年大熟,遂有力支撑了大西军出滇抗清,但经清军南下一路屠戮摧残,不仅民众十不存二三,田地也荒废得厉害。
吴军本为清军,南下之初军粮乃是清廷集举国之力从东南调运而来,太平军攻入湖广,一下切断了西南清军粮草,再加上南都沦陷,遂使吴三桂有动摇心理。尔今吴三桂举起反清复明旗号,麾下近二十万众,单靠原先军粮积储和云贵不多的粮草收入,自是难以支撑大军作战。这也是为何吴三桂迟迟不愿反正的原因,他担心一旦举兵,粮草无法支撑他打入汉中,夺取陕西。
洪承畴知这学生性犹豫,毅然相劝其举兵,直言多尼入川尽失人心,吴军一旦入川攻陕,沿途清军必不敢相抗。蜀道固难,但今时今日,于吴军却是平坦大道。
洪承畴劝,方于琛(字献廷,原明朝礼部尚书方一藻之子)胡于宣(字守亮,吴三桂最早谋士)都来相劝,在他们的苦劝之下,吴三桂才难得果断,遂派兵北上夺占贵阳,继而又以夏国相和马宝领军入川。结果正如洪承畴所言,吴军入川,四川巡抚高民瞻便率部来投,吴军不费一兵一卒便取重庆、成都,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保宁,夺汉中,进西安。
吴三桂还在进军西安的路上时,洪承畴就病倒了。病倒前,洪承畴正在给滇南宣抚使王绪写信,信中要王绪要严密注视李定国部去向,关卡要地兵马不能轻撤,来往人员也要严加盘查,断不能使李国定部复逼云南边境,更不能使李定国的人潜入云贵。
这封信写好发出去后,下人们往房中给总督大人添水时,就发现总督大人昏迷趴在桌子上。
得知老师昏迷后,云南巡抚林天擎急忙请来郎中为洪承畴诊治。郎中却都摇头说洪老大人得的是急病,已然病入膏黄,药石无救矣。
病后不到三天,洪承畴就撒人人寰。死前曾回光返照有过短暂的意识,他对林天卿留了遗言,称辽王若下西安,切不可顿兵不前,但亲率主力直奔潼关,尔后挥师东向夺取北京。至于陕甘经略,遣一偏师便可,断不能在陕甘多作耽搁。
林天擎哭着记下老师的遗言后,洪承畴又挣扎的唤张大元。这张大元和已投太平军的王。辅臣都是顺治派给洪承畴的侍卫。吴三桂举兵反清后,张大元也绞了辫子,现为昆明总兵官。
张大元到后,洪承畴示意其贴近自己,在其耳边交待几句后,便断了气。
林天擎等官吏嚎哭之后便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