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程廷俊觉得自己都快说不出话来了,王明德也是惊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这事也太玄乎了些,但转念一想却又觉说得过去,那二谭选这个时候降清,可是比选在任何时候降清都要来得好,来得妙!

    慎重起见,王明德对冯景明道:“本官如何相信你不是来诓城的?”

    冯景明忙道:“将军若是不信,可派人随我去营中看看,那涪侯谭文的首级就在我家侯爷帐中!”

    “噢?!”

    一听谭文被杀,王明德和程廷俊都是神色一动,彼此眼神都是露出狂喜之色。二人私下商议几句,便派了几个亲信随冯景明下城潜至谭诣营中查证。

    半个时辰后,那几个亲信激动的回来告诉等的满心焦虑的王明德和程廷俊,说城外谭诣和谭弘真的叛变了明朝,那涪侯谭文脑袋真的摆在谭诣帐中!

    “皇上洪福,大清洪福,重庆有救了,有救了!”

    王明德兴奋的只差跳将起来,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原本待死的局面竟然会奇迹般的发生逆转,这让他如何不能不狂喜。

    程廷俊也是大喜,对手下人道:“二谭倒是好果断,选的好时机,朝廷和总督大人那边得知此事必然大喜,二谭可是一桩大富贵到手了。”

    随同几个亲信回来的除了冯景明外,还有几个谭诣手下的将领,他们告诉王明德和程廷俊,说现在明朝督师文安之正领着夔东兵李来亨、郝摇旗等部赶来,若他们赶来,仅凭二谭麾下兵马,恐怕重庆的局面也难以改观。

    。。。。。。。。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李来亨是李过的义子,李自成的侄孙,军中称他为“小老虎”,民间又称其为“小闯王”。这人实是英雄,当年高必正、李过战死后,顺军群龙无首,年仅21岁的李来亨挺身而出,联络召集顺军余部,组建夔东十三家军继续高举抗清大旗和清军血战。故若非李来亨,顺军余部只怕早在十年前就分崩离析,被清军逐一歼灭了。

    那郝摇旗也是英雄,早年李自成军中旗牌手出身,为人骁勇善战,曾被南明督师何腾蛟任命为督标副总兵,不久升总兵,升南安侯。其率部屡败清军,曾于广西全州重创清军,被清廷视为大寇之一。

    听闻文老头领小闯王、郝大寇正在向重庆赶来,且所率兵马足有两万余,顿时王明德和程廷俊就感到头皮发麻。如那些明将所说,若这支明军赶到,就算有谭诣、谭弘的几千兵马助战,重庆多半还是守不住。

    “二位将军也不必担心,李来亨等人固然善战,但最快还需数日方能赶至重庆。所以我家侯爷决定趁明日袁宗第他们攻城之时,突袭屯有粮草的谭文部军营。谭文手下那些将领还不知谭文已死,因此肯定不防我家侯爷突袭,定然崩溃。届时我家侯爷再率兵攻打袁宗第军营,二位将军再率部出城拖住袁宗第等人,我家侯爷便能尽夺屯于袁宗第军营的粮草,如此一来,就是文安之和李来亨他们赶过来,也是不可能再在重庆坚持下去了。不仅不能在重庆呆下去,在明年粮食收获以前,夔东兵也不可能再对重庆形成威胁了。”

    王明德和程廷俊计议之后,认为谭诣此策可行,当即同意按此策行动。双方定下约兵信号,各自准备。次日,蒙在鼓里的袁宗第、刘体纯、贺珍等人按照之前的策略继续攻城,以疲惫城中守军,后方袁文部所在军营突然起火,随后谭诣的兵就突袭了兵力空虚的袁宗第军营。至此,夔东兵才知道二谭已经叛变。

    袁宗第等将领大怒,要抽兵攻打二谭,城中清军却突然开城冲出。在清军和二谭兵马前后夹击之下,加之粮草被夺,夔东兵一时乱了手脚,不得不匆匆撤退。一时之间,长江之上翻船落水者不知其数,明军水师大败,清军一直追击到下游二十多里的铜锣峡口方收兵。此役,除二谭叛变外,涪侯谭文、镇北将军牟胜被杀,总兵袁尽孝也于乱军之中溺毙。夔东兵马伤亡近万人,安全撤下的只不到一万兵。

    川陕总督李国英接到重庆告急后,急忙领军至保宁出发,行至合川之时突然收到重庆解围消息,有如喜从天降,立即向清廷为谭诣请封向化侯、谭弘为慕义侯。

    。。。。。。。。。。。。。。。

    从重庆撤退后,明军士气低落,一群群扔掉武器、手无寸铁的士兵呆滞的抱膝坐在船上,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军官们则聚在一起,咬牙咒骂着二谭不得好死。

    袁宗第坐在一条船上,船上除了他之外,还有老战友贺珍和刘体纯。谭诣兵变之时,江上的明军水师冒着重庆的炮火接应自家兵马撤退,因为船只有限,很多士兵没有办法登船,被随后赶到的清军活活屠杀在江边。有些船只因为载员有限,船上的军官只能咬牙下狠心命人用长矛去剌那些强行登船的己方士兵,要不然船根本开不走。

    谭文余部、夔东兵诸将都没能组织有效的反击,当时太乱,二谭突然反戈令得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只能在混乱中自顾。袁宗第费了好大努力才勉强将水师剩余的战船集中在一块,成功甩脱清军的追击。

    刘体纯很不甘心,明明重庆就要城破,最后却是这个局面。他将二谭祖宗十八代都操。了一遍,可骂的再狠也是改变不了兵败的事实,改编不了二谭降清的事实。

    贺珍撤退时腿上中了清军的铳子,这会用布条绑着,等着回去之后再找郎中取出铳子。

    袁宗第转过身去,叹了口气,有些担心道:“也不知老塔他们有没有跑出来。”

    “老塔出来了,在后面的船上吧。”说话时,贺珍是咬着牙,因为腿伤实在是太疼。

    刘体纯停止了咒骂二谭,问袁宗第道:“老袁,现在咱们怎么办?文督师和小老虎、郝摇旗他们正在过来,要不咱们等一等他们,回头再干。他一下?”

    贺珍苦笑道:“粮食都没了,怎么干?”

    “先去和文督师他们会合,然后大伙准备回家吧。”

    袁宗第苦涩地说道,这一仗已经败了,没有了粮草,就算来再多的兵马也是没有用的。当务之急是各家赶紧撤回根据地去,要不然这一路也不知要饿死多少人。再者,他们响应庞太监和文督师号召来攻重庆,带来的都是手下的精兵,老家留守的只是老弱,万一湖北和湖南的清军知道底细后攻过来,那老家就不保了。

    听了袁宗第的话,刘体纯和贺珍都沉默不语。如此接连两日诸人都是无话可说,只一心想要快点和文督师他们会合,然后从小老虎那里得些粮食撑着回老家,至于再次发兵攻打重庆的事,众人却是想也不想了。

    第三天,撤退的明军船队突然迎来下游上来的一条快船,船上来人是小闯王李来亨手下的一个副将。那副将显然不以为袁宗第他们在重庆兵败,因此他本是想到重庆送信的,这会见了船队下来,船上的人马都是衣衫褴褛,大多数人连兵器都没了,哪里还不知道重庆肯定兵败了。不过这副将却只是惊讶了一下,便平复了心情,找到袁宗第,将李来亨的信递到了袁宗第手中。

    “袁将军,小闯王给您的信,让您赶紧带人回去。”

    小老虎送信来让我们回去?

    袁宗第和贺珍、刘体纯三人都是奇怪:小老虎不是随文督师和郝摇旗赶来重庆的么?

    困惑之下,袁宗第打开李来亨那封信,他是识字的,粗粗扫了一眼,当即便怔在那里,有些不敢相信信中所说。

    “老袁,出什么事了?老窝叫鞑子占了?”

    刘体纯心惊不已,以为两湖清军趁夔东空虚打了进来。

    贺珍也是强忍着腿疼,在亲兵的搀扶下支撑站起,一脸担心的望着袁宗第。

    袁宗第摇了摇头,脸色很是古怪道:“小老虎送信说让我们别打重庆了,赶紧随他去湖南。”

    “去湖南?小老虎疯了不成?”

    贺珍和刘体纯双双愣住,湖北和湖南的清军堵死了夔东入鄂、入湘道路,他们怎么去?要是能去湖南,他们早八杆子就去了,哪还会在夔东窝着。

    “小老虎说湖南清军反正了,为咱们让开了入湘的口子。”

    袁宗第将信递给了识字的刘体纯,刘体纯再次一怔,下意识接过信,看了之后和袁宗第刚才一样也怔在了那里。半响,才喃喃道:“这怎么可能?”(未完待续。)

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路反正

    世上事有太多可能,由洪承畴一手保举的偏沅巡抚郭廓宇摇身一变成了带领沅州军民反正的英雄,随后在他的“劝说”下,辰州知府萧汉英、常德知府张学仁也响应复明号召,率辰州、常德二府军民反正来归。

    至此,在太平军“反正”来归的满清官员名单上又添数十人,其中份量较重的有分巡上湖南道张兆焘、分巡下湖南道郭万象、宝庆知府冯恒、保靖知州赵继登等人,另外沅州总兵郭勇、辰州总兵阮庆、保靖副将常天啸等绿营兵将也向太平军归降。

    桂林军议时,镇将赵自强曾言湖南清军不堪一击,太平军一镇可包打湖南。事实也确如赵自强所言,当十月十三日太平军3万余官兵自广西怀远突进湖南靖州,夺取入黔要道通道后,主力尽数随五省经略洪承畴去往云南的湖南清军在太平军兵锋下溃不成军,根本无可抵挡。

    十七日,太平军第六镇夺取靖州府城,随后兵进会同、切断入黔另一要道盈口驿。清靖州知府杨士英不敢稍抗太平军锋,率残兵千人退往黔阳县。后闻太平军向黔阳杀来,杨士英又吓得弃了黔阳城往绥宁逃奔。到了绥宁县城只待了一夜,杨士英觉不放心,又匆匆退往绥宁以南六十里的城步。

    太平军第六镇镇将苏纳遣副将鄂多率一旅兵紧追不舍,终将杨士英围在城步。被围之后,杨士英守城无望,突围无望,绝望之下竟在县衙悬梁上吊。其死之后,跟随杨士英逃至城步的靖州绿营参将孙大全自知不是太平军对手,便领人开了城门向太平军投降。

    第六镇奉命驻防靖州,以一旅兵伪攻贵州牵制贵州清军,以一旅兵驻盈口驿,驱使降兵连同民夫青壮两万余人扒毁通往贵州官道。阔处多挖壕沟,狭隘处则以药子崩山石堵塞。更在险要之处两侧坡上兴建岗楼、碉堡,使民夫砍伐方圆十数里树林,一部分用于制成滚木,一部分则运往盈口驿用于修建岗楼工事。

    为抢在贵州清军北返之前修成工事,第六镇将苏纳不惜民力,命降兵、民夫日夜干活,终以死伤四千余的代价将盈口通往贵州的数十里官道修成一条令人望而畏惧的防线。清军若要冲破此防线,非数万人命不得过。

    除此之外,苏纳按军部要求,将降兵、征发的民夫青壮编组成军,发给缴获兵器,以丙旅为基础扩兵三旅。分驻靖州各县,维持地方治安,肃清清兵残余,征剿与清军合作的土司力量。

    为剌激降兵、青壮卖命,苏纳命各旅大肆向境内士绅大户“劝粮”,所得七成上交镇部,余下各旅留下发赏。在此令剌激下,由降兵、民夫匆匆组建的三旅兵在靖州境内掀起血雨腥风,原本改变态度要与明军合作的土司武装也转而对太平军采取敌视态度,不断袭扰太平军各据点。

    时周士相正领军北攻辰州、常德,苏纳遂自作主张,颁下屠杀令,命各部对境内土人聚集区进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令,令得湘西境内土人哀哭声震四野。

    远在常德境内的周士相闻靖州苏纳荒唐事后,立即下令苏纳停止三光令,转对境内土司进行安抚。但安抚前提是该土司必须率族人出山,选青壮入太平军效命,同时习汉字,说汉话,从汉俗,改汉名。

    周士相又令,若该土官不服王化,可遣人联络土官下面人,许下重赏厚利,由他们诛除土司。事成,委官任职,该部土人与汉民一般受太平军保护,可参与分田分产。

    对于曾与清军合作对明军进行打击,对汉民进行屠杀的土官,周士相严令不得宽恕,若第六镇用兵不便,可由亲附土官加以围剿。事成,该土官财产尽归围剿土官拥有,同时可升任有司差秩。

    对降官,周士相一如从前大胆使用,凡举城来投的,皆委以原任,有清廷授予爵位的,太平军这边依旧造册,待他日授予同等或晋一级给予明朝爵位。

    降兵必须打散使用,降将必须另置他营任用,这个原则周士相严令不得动摇。

    各地官府重建之后,首要之事一是统计丁口,以备查叙;二是征筹钱粮,以为军用;三是安民通告,以为稳定;四是招集流民,劝返难民,恢复生产。

    第六镇在靖州大加整肃,掀起血雨腥风时,战斗力较弱的第九镇随同炮镇、骑兵旅围攻沅州。第二镇则越过沅州向辰州进军。

    二十一日,太平军骑兵旅奇袭洪江、怀化、沅水三驿,击杀驻防清兵五百余人,随后在沅州清军还未反应过来之时包围沅州府城。第九镇、炮镇一部随后跟进。二十四日,太平军炮镇向沅州府城炮击。同时,梧州一战因功升至指挥同知的马鹞子王辅。臣领一部骑兵焚毁沅州以西便水、晃州二驿,击杀驻防清军驿兵三百余。

    太平军围城开始炮击之后,沅州城内的偏沅巡抚、洪承畴门生郭廓宇当即立断,自知仅凭城中三千余兵丁万难抵挡拥有大炮的太平军,遂率城中文武官员反正归明,以免城破之后家族为其陪葬。

    闻沅州反正,周士相大喜,仍委郭廓宇为偏沅巡抚,命沅州守军三千余出城接受太平军改编。以第九镇、炮镇一部驻防沅州,一面肃清沅州附近清军,一面如靖州般征发民夫堵塞沅州通往贵州的官道。

    偏沅巡抚郭廓宇反正之后,自请劝降同僚属官辰州知府萧汉英、常德知府张学仁,周士相欣然同意。

    二十八日,在太平军第二镇的威逼之下,辰州知府萧汉英明智的接受了上官郭阔宇的劝说,率辰州守军两千余反正。

    拿下辰州后,第二镇一刻也不停留,继续向北面的常德进军,一路攻城略地,锐不可当。常德知府张学仁无力守城,又无胆自杀,只得同萧汉英一样选择反正。

    常德一下,通往夔东大门便就洞开。

    。。。。。。。。。

    咳咳,很长时间没有防盗了,下面也会有一段时间不防盗,所以,骨头想说的是,可不可以设一下自动订阅。

    另外,qq阅读看的朋友,能不能在起点看啊,那边,我分不到钱。(未完待续。)

第五百四十九章 良官 新汉人

    保靖州田家洞,领军进剿土司的太平军第二镇百户司国啸愣在那里,他没想到对面数百清军和土兵竟然这么不堪,他手下的兵只是一个冲锋,清军和土兵就崩溃了。领头的清兵把总倒是还想撑住,可任他怎么喝骂,手下的营兵也没人肯回头和太平军拼命,那些土兵更是早一窝蜂就往山林中跑了。

    太平军如此轻松获得胜利,只惊得领兵来助剿的驴池洞土官廖兰奇瞪大了眼睛,一边吆喝着手下土兵赶紧去追清军溃兵,一边跑过来向司国啸道喜。

    “乌合之众而矣,不值贺喜。”

    话是这么说,司国啸心中还是颇有成就感的,单论兵力,他这一卫不过200多人,土官廖兰奇手下也只300余人,对面清军连上土兵却不下千人,结果自己以一敌二,轻松获胜,说不高兴是假的。

    “百户大人,卑职知道有条小路可以通到德尼的寨子。”

    想到跟清兵勾结的德尼寨子里存有不少粮食,寨子里的人丁也不少,廖兰奇的眼神变得很热切。

    廖兰奇是湘西世袭土官,按明朝官职算的话,是五品官,而眼前这个年轻的百户大人不过从六品,但他可不敢摆五品官的架子,一路过来一口一个卑职,安营劳顿都是自告奋勇,忙前忙后,跑的很是勤快。

    廖兰奇可不管别人怎么看他,自己手下又怎么看他,他只知道自己那个不懂事的族兄全寨叫太平军屠了个鸡犬不留,一家老小都被吊到官道上坚起的木桩上曝尸示众。而自己识时务,在众土官还在观望之时第一个向太平军请降,如此不但得了太平军颁给的良官证,还成了湘西第一个获得新汉人铭牌的土官,更是往辰州拜见了太平军大帅,得对方亲口夸赞,许诺湘西安定之后将亲自授予其保靖参将一职,另赐粮百石、银百两,更允其率部助剿可获所剿寨子财货。

    如此荣耀外加实利,所付出不过从此以后全寨人改汉姓,穿汉衣,开学校教汉字说汉话,怎么算也值得了。若从此不再是那些州县官员口中卑贱的土官,而是真正成为大明朝廷的命官,成为一地父母,寨子里也能出秀才、出举人老爷,廖兰奇怎么算这买卖都是划算的,故而他愿意为太平军卖命。当然,前提是太平军真如那周大帅所言在两湖站住了脚,要是站不住脚大清兵再过来,他廖兰奇也不能不为族人考虑一二。大清那边,对他们这些土官也是比较宽容的,只要愿意归顺,对过往还是不追究的。

    “清兵无胆,那德尼的寨子就交给你了,还按之前的,东西和人都归你,不过却是要统一造册,挑些青壮编入大军的。”

    “大人放心,这点卑职明白!”

    出发之前,司国啸得过上头吩咐,所以很爽快的应下了此事。廖兰奇也知道太平军的规矩,自然没有什么异议,当下便要带人去夺德尼的寨子。司国啸想了想,怕廖兰奇手下的土兵不堪用,又命一个总旗带队兵在后押阵。

    “多谢大人!”

    有能打的太平军替自己压阵,廖兰奇自是底气更足,谢了之后正要转身离开,司国萧却又叫住他。廖兰奇心下一沉,以为司国啸也看中了德尼寨子的钱粮财货,正思忖要分他几成,却听司国啸道:“我想了想还是不放心,清军虽然无胆,但人数也不少,德尼又是保自个老巢,万一凭寨拒守,你的人恐怕伤亡太大。这样吧,你把那些俘虏都带上,万一攻得不顺,便叫俘虏们去冲寨。”

    司国啸部进军田家洞的路上破了两个土司寨子,抓了一百多土兵,另外还俘虏了一队清兵,人数大概有七十多,除此之外还有四十多个土匪,有汉人有土人。廖兰奇当时建议要把这些俘虏坑了,司国啸却说这些人留着有用,大帅交待这些俘虏都是战略资源,哪怕他们当不了兵也可押回去做些苦力,实在不行送到广东或广西编管起来也能种地,平白杀了太过浪费。

    廖兰奇不懂什么战略资源,但想也对,尔今天下大乱二三十年,不说其他地方,就这湘西,人口也是锐减,汉人那边不去说他,各土司却都是把人丁看得很重。有的寨子还经常派人下山去掳汉人当奴隶,为的就是能多获得一些人口替他们生产劳动。

    廖兰奇这些年也干了不少下山抓汉人生口的事,让人家妻离子散的恶事干得不是一桩两桩,而是很多桩。不过湘西的官府不断的变来变去,今天是明朝,明天是清朝,当官的自己都不知道哪天就要人头落地,自然没有空去理会土官们干的恶事。不想太平军来了后,第一件事不是急着索粮,而是对他们这些土官土司动兵。说什么太平军不但是大明的军队,更是汉人的军队,所以任何敢犯汉人者,敢欺压汉人者,都要被镇压。

    保靖各关卡要道都贴了榜文,上面除了要土司、土匪、清军残兵游勇到指定地点放下武器投降,便是强调汉人的不可侵犯性。申明若哪家土司掳去一汉人为生口,那大兵便立即发去,屠他全寨。

    这榜文起先各家土司哪当回事,不过随着几家寨子被太平军连根拔起,寨里男人女人连同小孩都被削去首级后,各家土司立时明白太平军的榜文不是恐吓,也不是以往官府的空口白牙,而是实打实能要人命的公告。

    土司们不敢派人下山抓汉人生口了,想着井水不犯河水,你太平军厉害,我们惹不起,可那大清兵同样也厉害,等大清兵过来,你太平军的兔子尾巴也长不了。到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毕竟抓汉人生口是湘西千年的习俗,不抓汉人生口,寨子哪能存续下去。

    。。。。。。。。

    作者注:抓汉人生口一事直至建国后尚时有发生。

    这两天暴雨,没外块了,所以努力写稿。还有两更,时间上要在凌晨后,不必等。(未完待续。)

第五百五十章 靖寇策

    土司们没想到太平军没有忙于应对即将来攻的大清兵,而是来挖他们墙根了。

    新的榜文贴出来了,在这新的榜文上,太平军列数不肯归附土司罪状,说他们不事生产,专以奴役族人作威享福,动辄杀人害命,实为一群土匪、祸国殃民之辈。太平军视各地百姓,不论土汉皆为大明子民,实不忍见大明子民被土司欺压,因此号召土人下山就近投附太平军控制城镇。

    太平军将确保来附土人生命及财产安全,若有怨苦之事,太平军将为其做主,对罪大恶极土司将重兵进剿。凡来附土人一律造册授户,给予新汉人待遇,官府为其提供田产、房屋,三年免纳钱粮赋税,青壮三丁抽一投军,享太平军辅兵待遇。

    另太平军保证来附土人子弟和汉人子弟一样有书读,有学上,有工做,绝不容汉人大户欺压仇视土人。总之,来附土人,官府秉公处事,一视同仁。对语言不通者,官府遣通事专门予以沟通,拨专款建学校,请儒生授课。课业优秀子弟,或得钱,或得粮。

    又告知各土人,凡提供土司藏身处,寨子据点者,可给予厚赏。若有擒杀土司及土兵者,按级赏银。对汉人家有土匪或投身清军者,则鼓励家人劝返,只要放下武器回归,同样给予田地。若杀官来返,则给厚赏。对匪首,自动来归者,视情择一而定,或为良民,给予性命安全保证;或视其部兵丁,给予官职任用。

    对被土司抓去汉人,有线索者太平军立即派兵进剿救人。潜逃回归者,则予以妥善安排,并发兵进剿该部土司。

    十月底,周士相在常德会见夔东兵特使商议太平军和夔东兵联合经营两湖,防堵云贵清军事项时,特意于百忙之中制定了湘西靖寇策。

    此策,将不肯归附土司及土人一律视为土匪,与清军绿营残兵、山林土匪同等论。此策,一改从前明朝政策,不再承认宣慰司和宣抚司这两个特定官府机构,换言之,太平军不再承认从前大明给予土司的一切官面待遇。只要对方不肯率族人来归,便统一视为十恶不赦的土匪,一律加以剿灭。在最终扫平这些由土司和清军散兵、土匪结合的反明军力量后,周士相意在湘西推行改土归流,重新规划行政区域,日后在其他地方推行。同时由军帅府行文各处官府,日后不再称土人(各少族),对来投者称新汉民,数年之后不再以新旧区别,统一视为汉人。未投者称匪,不再以土官相称。

    周士相又命各官府务将靖寇当作当前官府的首要任务,要组织民众支援配合太平军在各地平寇。同时要加以统计辖境可耕种土地田亩数,对占地过多地主大户要予以“夺田”或换田,对无主田地更要明册,以确保来投土人有地安置,有屋居住。

    因暂时无法在两湖境内进行推乡建村建设,周士相只能以强力威迫降官进行最大程度动员,对于不合作的汉人士绅亦应强力镇压。让周士相始料未及的是,他原以为这些强力政策会被降官们刻意淡化,又或拖后腿,不曾想,降官们竟然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动力,提前完成了军帅府下发的各项指命。

    事后,周士相了解到,降官们之所以如此卖力替太平军干活,一方面是刚刚归降反正,需要表现出一定的忠诚;另一方面则是能够从中大发其财。

    灭门县令、破家知府。

    在太平军的强力撑腰下,所占区出现大规模的地主士绅破产逃亡潮。而他们的田产和财货有不少流到了降官之手。

    任何一项政策都有利有弊,上位者决定的只是利多还是弊多。太平军在目前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首要敌人仍是满清朝廷及其无数走狗爪牙,反贪污并不是当务之急,只要这些降官所做所为能够满足军事需求,周士相就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他也命拿了几个激起民愤之辈的人头以泄百姓怒火,其余仍就命其任事。

    与对降官宽容不同,周士相严禁军队参与地方事务,对有军官和降官勾结之事,发现一起处决一起。雷厉风行,绝不容任何人循私枉法,也不容任何人为之求情,哪怕之前战功赫赫,但触此雷线,定斩不饶。

    各镇安军使的职责和权力进一步被放大,周士相计划稍后将成立类似宪兵部队的军纪执法队伍,以确保太平军从上至下不会腐化,不会堕落。

    同时,周士相急令广东宋襄公,命其整肃广东吏治。同时加快太平军的军政人员培养,以便局面稍定之后能够立时有忠于太平军的新式政务人才接手新占领区的民务事。而之前所用降官,无才无德者则尽数去实职,委虚职。有才无德者视情用之,有才有德者则重用。

    鉴于湘西多山多水,土匪又素来刁顽狡诈,对地形熟悉,一遇到太平军强大打击就化整为零,钻山进洞,分散逃逸。湘西汉民、土人久受土匪欺压,一些汉民、土人心存余悸,怕土匪事后清算,不敢相助太平军,使得湘西剿匪战果一时难以迅速扩大。

    周士相特令从第二镇抽一旅、第九镇抽两旅,第六镇抽一旅,又清军降兵编两旅,新附由土官武装改编新汉兵一万两千人合编太平军湘西剿匪军,共计六镇4万人左右。

    剿匪军成立之后,周士相又成立湘西剿匪指挥衙门,以军部官赵四海为剿匪经略官,以第二镇副将、蒙古人苏日勒为副经略。剿匪衙门统一指挥六镇剿匪军,偏沅巡抚郭廓宇负责剿匪军后勤供给、土人来附安置事。

    根据周士相的意见,赵四海赶到驻地设于保靖南谓州的剿匪衙门后,及时总结各部先期剿匪经验,结合大帅所拟剿匪策略,把大庸、永顺、卢溪、凤凰、辰溪等16个州县划为中心区,龙山、桑植等八县划为边缘区,先集中力量进剿中心区土匪。

    剿匪衙门同时广泛组织汉土民夫青壮8万余人,为部队带路、送信、送粮,配合搜山。在军事进剿的同时,展开政治攻势,向匪兵家属解释太平军政策,动员他们劝亲人下山交出武器自首,主动报告匪情。在此过程中,个别地区出现极端事例,拿匪兵家人要挟,若不来归,则杀家人,致使数百匪兵家人无辜被杀。

    政治攻势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来附土兵,即新汉人的团结和重用,其中曾于明朝有功的土兵得到了太平军的重视,为其提供钱粮、衣甲兵器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