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替明-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才是头等大事。

    虽然在野党那边是站在道德高点,掌握着大义。但崇祯皇帝明白周延儒、孙承宗等人的苦心,知道他们维持目前的局势不容易。如果离开了他们,万一建虏又打来怎么办?

    因此,崇祯皇帝的心思,还是想着法子要保住这些在干实事的朝廷重臣。只有江山稳固的前提下,再来徐徐图民生,这才是王道。

    可没想到,崇祯皇帝的这个想法,被建虏的一封国书给改变了。

    原本朝廷上下都有点担心,怕建虏到了深秋,就会发起战事。那样一来的话,能不能打赢先不说,光是军需开支的费用,就会激增,朝廷根本就没有负担的能力。

    因此,在野党虽然嗓门大,不过终归还是有点顾忌的。但当他们听到建虏来了一份国书,竟然很谦卑地表明他们大清帝国只是大明帝国的附属,如果****上国能救济一份粮食,让他们渡过冬天的话,他们可以降帝国为藩国,大清皇帝改为大清国王,一如朝鲜一般称为大明帝国的藩属,替大明镇守东北。

    建虏竟然如此识相,让明国君臣都松了口气。不过如此一来,朝中原本有点顾忌的口水战,一下便爆发了出来,直接激烈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未完待续。)

    ps:  我家妞今天第一天去上托班,算是解放老婆了,也算是间接解放我了,哦也!

596 复社

    不过再怎么口水战,有一点是无论如何都跑不掉的。那就是扳倒,甚至除掉竞争对手都要通过大明最高统治者,崇祯皇帝的手。

    正因如此,崇祯皇帝的耳边,几乎是无时无刻都有人给他灌输他们想灌输的内容,说这个道那个,理由一堆一堆的。谁都能说出个一二三,谁都能拿出一些对方的黑材料。

    如果一个人的耳朵边时刻都有一只苍蝇在嗡嗡嗡,不,是一群,一群苍蝇在嗡嗡嗡。而且这些苍蝇还不是一般的苍蝇,都是有文化有水平擅长忽悠,嘴皮子一流的苍蝇,就算再沉稳的人,恐怕也会被说得心浮气躁,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力。

    如果是一般情况下,一般皇帝可能会把这些事情先撂到一边不处理,对于那些苍蝇也可以避而不见,躲在后宫先落个清静醒醒脑子再说。

    可崇祯皇帝却又不是一般的皇帝,他一心急于挽大厦之将倾,中兴大明,为此晚睡早起,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政事上。让他避在后宫静静心,这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偏偏他以前只是一个藩王,虽说不至于没文化不识字,可让他去对付、去分辨那些成精了的苍蝇,哪些是真正公忠体国、一心为国为民,哪些是夹带私心、一心只想往上爬而后为自己、为家族谋福利,还真是难为了他。

    要说崇祯皇帝不聪明吧,这也不是。在有目标的情况下,比如知道魏忠贤是他敌人的时候,他知道怎么对付。但眼下这种情况,他还硬着头皮上,最终倒霉的。还终归是他自己,还有他的大明江山和天下无辜的老百姓。

    在这场口水战中,担任兵部尚书的张凤翼首先顶不住,为勤王军的事情背锅而去职,并永不录用离开朝堂。

    勤王军的统帅孙承宗是一个有本事,又有眼色的老人。他知道自己在这场口水战中肯定躲不开,干脆自己上书说年事已大,对于兵事力不从心,要求告老还乡。

    不过他一直在对抗建虏的第一线,又在军中威望很高,崇祯皇帝虽然被忽悠,却多少还是认识一点的,一直留中不处理。

    而大明首辅周延儒作为主要的当政者,自然也是斗争的焦点。不过他却在这场口水战中一直坚挺着。底下的官员被处理了不少,他还是没事。

    这一切,不但是他在朝中有同盟,更因为他有一个好学生,崇祯四年进士,授庶吉士的张溥。

    这个张溥,有另外一重身份,就是明末最为有名的复社领袖之一。

    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凭借着复社,拉帮结派。使得官宦子弟莫不以进复社为荣。张溥以此为基础,运用他的影响力,甚至达到了左右最为科举的程度,被人称为“民间皇帝”。

    此时的复社,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经初步显露出了狰狞。让张溥得以保着周延儒。

    不过到了崇祯四年冬,将近过年的时候,平素默不作声的温体仁忽然上本,只列举事项,言结党之实。

    朝廷上吵成那么激烈。对立的两派很是明显,经过温体仁一点拨,当即让崇祯皇帝大为忌惮,也让这场党争暂时告了一个段落。

    首辅周延儒黯然离职,回江南去休养;首辅的位置,出乎意料地落到了之前不声不响的温体仁手中。而勤王军统帅孙承宗的告老还乡奏章,也因为疑是周党一员而准奏。不过崇祯皇帝对于兵事还是比较在心,最终是准了孙承宗在奏章中保荐的洪承畴接替勤王军统帅一职。

    温体仁上台之后,因为觉察到了复社的能量,便想着法子要对付。不过复社受官宦子弟追捧,几乎是官场关系网络中的巨无霸,就算是首辅,也不是说对付就能对付的。

    为此,他授意其弟温育仁和吴炳写了本《绿牡丹传奇》,让人四下演出,揭露讽刺了假名士的欺骗行径,揭露了科场考试的种种弊端。

    不过张溥等人自然也马上还击,指使地方官员封禁《绿牡丹传奇》,甚至还将温育仁的家人逮捕入狱。当然了,这些有关温体仁和张溥之间的斗争都是后话,并不只是发生在崇祯四年底。

    大年三十,大明周皇后略微皱着细眉,有点不高兴地对正往门外走去的崇祯皇帝道:“这可是大年三十,就休息一下吧,龙体要紧!就算陛下不愿见臣妾,去田贵妃那也是好的。”

    因为之前周皇后的父亲嘉定伯周奎带头闹事,对抗捐银一事,让崇祯皇帝顺带着对周皇后也没好脸色。因此,周皇后才有此一说。

    崇祯皇帝听到后停下了脚步,缓缓转身看着一脸担心的周皇后这个结发之妻,叹了口气道:“朕哪都不去,只去御书房批阅奏章!天下未定,百姓受苦,朕想着列祖列宗在天看着,又哪能松懈?”

    “陛下,建虏不是服软,中原流贼也以平定?”周皇后听了马上辩驳道,“再说了,天下事那么多,又何必在乎大年三十这一个晚上

    ?”

    崇祯皇帝听了,眉头不自觉地皱了下,随即想起周皇后是为了自己好,便松开了眉头,只是语气有点冷地说道:“朕要的是收复辽东,平定四海,万国来朝,重现大明开国之鼎盛!”

    说完之后,一转身便向外走去。到了门口时,忽然身子又顿时,没有回头,只是再次冷声说道:“朝中之事,后宫不得过问,不要有下次!”

    扔下这冷冰冰的话语之后,崇祯皇帝也不管周皇后如何回答,在内侍“起驾,御书房”的喊声中离去。

    相对于崇祯皇帝这边的没年味,远在草原上的叫天军根据地,胡广的办公房内却是热闹地很。

    除了胡宽镇守榆林城没有回来之外,叫天军的许多老兄弟都聚集在这里,开心地说着话,逗弄着胡广的儿子。

    三个月前塔娜生产的时候,可把胡广给担心坏了。这小子重六斤九两,十足的大胖小子,幸亏塔娜的身体素质好,才母子平安。

    如今满了三个月,老伙计们都在讨论着,这小家伙该取个什么正式的名字?(未完待续。)

    ps:  感谢断更期间还在投推荐票的朋友,请放心,后续情节已想好,会写完的。

597 胡为民

    “你们说,这小子叫胡羽,字云长如何?”王黑子喝了几两烧刀子,满脸通红,大声地嚷嚷道。

    代表东南野战军从关内赶回来的胡汉三一听,当即大声反对道:“去去去,你这起得什么名,那关云长有好下场不?再说了,这可是首长的儿子,怎么得也不能是一武夫吧?”

    顿了顿,他兴奋地大声宣布道:“我觉得吧,应该叫胡丕,字子恒……”

    他这话还没说完,丫丫也参合进来反对道:“不行不行,曹丕心太黑……”

    胡广就坐在边上,笑看着偌大的办公房内,一众老兄弟在吃过年夜饭,喝过一点小酒后兴高采烈地替自己操心。这么无拘无束、热闹的气氛,已经好久不见了。

    不过这些老兄弟们文化水平到底有限,虽然在读书识字,可那些都是实用的适合他们目前职业的知识,对于文化典故、传统文学之类的东西,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接触。他们所能依据的,也只有以前听过的《三国演义》之类的评书。

    塔娜就坐在胡广的身份,自从生了孩子之后,她的性子又沉稳了一分,也变得更温柔了。

    这要是换了以前,按她的性子,恐怕也笑着参合进去了。可如今,她只是坐着,笑看着一切而已。

    忽然,睁大眼睛看着一群老少爷们的大胖小子张开嘴巴“啊啊”地哭了起来,声音洪亮,一下让围着的人都闭嘴了。

    塔娜赶紧起身,抱着儿子进里面的房间去了。老少爷们没了谈论的对象,便都围在了胡广的身边,纷纷嚷嚷着。让胡广快点决定名字。

    说实话,这取名字好难。胡广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也都是第一次当爹,为儿子取名字这种事情,实在没经验。也因此,才拖到了今日。

    如今看着老伙计们一个个围着自己。兴奋地互相争论着表达自己的意见。想起自己这些人的经历,忽然心有所感,当即一拍手道:“我想到一个,就这么定了!”

    “首长快说说,是什么名字?”胡汉三首先双手乱摆,让别人收声,同时好奇地看着胡广道。

    其他人听到,自然不用胡汉三来示意,也都停止了争论。听着正主说话。

    只听胡广微笑着说道:“我们冒着抄家灭族的风险起来反抗,只是为了求一条活路。而后慢慢壮大,也找到了我们的奋斗目标,也就是革命党党纲。因此,我决定了,这小子要继承我的志向,就叫胡为民,字太平。为万世开太平!”

    他的话音落了之后,房子里沉默了一会。大家伙们被首长的话勾起回忆。虽然才经过短短差不多四年时间,却好像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如今的他们,在胡广的带领下,一直在拼杀。虽然也时刻记得革命党党纲,可在脑中却下意识地有了开创新的王朝,当开国功臣的意识。

    虽然他们努力下去的目标。确实是如此。可思想的重心,其实已经慢慢地在改变了。这一点,就算胡广再有权威,再有影响力,对于他们的改造。也抵不过几千年来的正统影响力。

    不过他们毕竟是朴实的农民出身,一直受胡广影响,并没有染上其他农民军在得势后的陋习,保持着本性。

    经过胡广这么一说,回忆起当初起事前,作为普通老百姓的种种苦难,感同身受之下思想又回归了正途,当即纷纷表态,胡为民,字太平这个名字取得好!

    当然了,有不同想法的人也还是有的,比如说赵月雅。她陪着塔娜在里屋听到了胡广的拍板后,脑中第一反应便是不行。不过转念一想,想起大唐太宗,那还是世民呢,这么想想,好像为民也没什么不好。再说了,儒家不一直提倡为万世开太平,这字太平也说得过去。

    这么想着,原本就有点沉默的她,就没表现出来她有过不同想法。在陪了塔娜一会后,就和塔娜、乌兰她们告辞,想着要回去了。

    看着她要走,塔娜忽然想起一事,当即笑着对她说道:“忘记说了,云轩刚来情报,说明他没事。等我们打败了建虏,云轩回来后就能风风光光地娶你。到时候也生个大胖小子啊!”

    赵月雅一听孙云轩没事,心中一喜。说实话,原本只是迫于无奈才来这里,对于孙云轩,说夸张点,爱恨情仇都有那么一点。

    可后来她看到孙云轩为了她,没了名声,到了根据地后又苦苦追求她。最后更是为了她,为了将来,为了能风光地娶自己,只身入虎穴,她的感觉就慢慢地只剩下了孙云轩的好。

    一个女人,有如此爱自己的一个男人,还是长得很帅的男人,这辈子也算是无憾了。

    当她听到塔娜后面的话时,当即又羞红了脸,应付了几句后就匆匆回家想她的云轩去了。

    而塔娜想起这事,当即把不哭的孩子交给乌兰,自己去档案房内取了情报,走向外间的办公房。

    在满月之后,情报归档这种最重要的活,塔娜重新从胡广手中接了回来。在前几天收到这情报后,觉得不是最重要的情报,又见临近过年这几天胡广太忙,就一时忘记汇报了。

    当然了,她的这些做法也都在胡广之前定的原则范围内。因此,胡广拿到情报后也没什么意见,只是看着这封等级不高的情报。

    等他看完,来自东方面野战军,代表拉克申来的莫大叔,关心地问道:“首长,是不是建虏有什么行动了?”

    东方面野战军的主要假想敌,就是辽东的建虏。因此他最为关心,就最先问了。

    胡广放下情报,重新递给塔娜后,才转回头说道:“是有行动,不过不是针对我们叫天军的。”

    不是针对叫天军,那自然是要对付明国了。莫大叔听了,心中松口气,便没再问。

    这过去的一年,叫天军发展得很快。只要再这么发展下去,怕不要太久,东方面野战军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独自和建虏野战的能力。只要有时间,怕他建虏个鸟!

    (未完待续。)

598 新制度

    在这种乱世,军队的建设自然是第一位的。因此,叫天军在这没有战事的一年中,把原本的预备役、地方部队、野战部队三级体系进行了完善。军队的素质严格把关,层层筛选,加上野战部队的福利最高,作战能力自然就不会弱。

    另外叫天军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军中的骑兵中有大量的牧民。这些人,天生就是骑手,还懂得作战技能,缺的只是作战纪律和作战意志,以及一个好的领袖。

    如今,叫天军把他们所缺少的补上,这优秀的骑兵等于不用花多少工夫就能获得。而这一点,也是莫大叔所认为不怕建虏的原因之一。至于另外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叫天军击败过建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心里优势。

    这一边,胡广扬了扬手中的情报,给在座的这些叫天军高级领导讲道:“奴酋皇太极派了很多汉人细作潜往明国,规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多。”

    一听这事,大家都不以为然。这种事情,又不是个新鲜事。就算规模大一点,那也没什么可以让叫天军这边来重点关注的。更何况,眼下叫天军自己也将有重大的事情要实施。

    “这一次,这些细作的行动不再由那几个汉奸负责,要做的事情,恐怕很大。其中有人的任务是携带金银去京师跑关系,让明国的官员能为建虏美言,多给一些粮食和其他物资等等……”

    胡广的介绍中,并没有详细说。这里这人其实是范狗子,他在沈阳,也就是如今的盛京结交各路人马的能力被皇太极所赏识,才分配了这个任务。

    不过范狗子背后的孙云轩考虑到离开盛京后就不能探听到建虏本部的情报,就使手段让范狗子得病没能成行。

    另外。这次派往明国的细作,多是有家小在盛京的原东江镇军士。三五个人一伙离开,各自之间并没有联系。如果不是孙云轩,或者说范狗子的人脉很广,还真不知道这些细作数量是积少成多,规模远超之前。

    从孙云轩探听到的情况。他们这些人的任务差不多都一样,只是去明国京师定居而已,并无其他。

    这让孙云轩有点想不明白,不过他猜到这些细作后续肯定还有新的任务,因此打算等皇太极下达新的任务后再详细汇报,这一次,就只是一笔略过了。

    原本的情报等级被降低,大家伙都没怎么重视这个情报,包括胡广也一样。此时的他。心思都在叫天军内部。

    他在说完这个情报后,看在座的这些老伙计们脸色,便知道他们的心思也不在这情报上,都关注着自己即将发布的重大措施。

    胡广稍微一想,便决定再提一提道:“大家都知道,我们叫天军的人口增长很快,特别是关内的灾民、难民。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以后规模再大。我们的掌控力将不可避免地减弱。因此,从明年开始。我们叫天军要实施一项新的政策,也是以后叫天军立国之基础。”

    在座的这些高级领导,在之前或多或少都已知道一点,胡广也找他们中的某些人讨论过。对于这项前所未有的措施,每个人都很兴奋,个个盯着胡广。认真地听着。

    只听胡广声音略微提高,在那宣布道:“以后,每位在籍的人,不管身份地位如何,都将享受官府的养老保障。也就是到了五十岁年龄或者丧失了劳动能力之后。可以从官府这里每个月领一笔钱用于生活开销。”

    养老制度,其实历朝历代多少都有些。到了明朝之时,更是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真正出身于贫苦农民,其养老制度算得上是历朝翘楚。

    朱元璋立国之初就规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一个儿子的劳役;八十岁以上,要求品行上佳,且在官府有记录,则每月能领大米一百斤,猪肉五斤,酒六十斤。九十岁以上,则还有丝绸棉絮等物。

    当然了,明朝后续皇帝在养老制度上还有补充,但总得说来,其实这些养老制度并不具备通用性,能享受到这种福利的真正老百姓,其实是很少的。

    说实话,能活到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上家里条件都是还可以的,差不多都是官宦世家。穷苦老百姓活到七十岁,那真是寥寥无几。

    而叫天军的这项养老制度则不同,五十岁就能每月领用,这受众就广了。

    据考古推算明朝时期的平均寿命,北方男子是四十六岁,北方女子是五十一岁;南方男子是五十二岁,南方女子是五十六岁。由此可知,虽然不是很准确,可这时候能过五十岁的人,还是非常多的。

    也真是如此,将来用于这一项的财政支出将非常大,至少远大于明国。因此,胡广继续往下讲的,就是叫天军将来的赋税政策:“各位,等以后我们占领关内城池之后,将会面临很复杂的百姓组成。我们在关外的做法,并不合适套用于关内,因此新的做法,首先在土地上……”

    这一项,是每个人,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高级官员都会关心的,因此所有人都认真听着,房间内除了胡广的声音外,再没有一丝杂音。

    “其一,以后我们叫天军占领关内领土时,如果是无主土地,则和关外一样,缴获归公;但如果是有主土地,而其主人又不是我们叫天军的敌人,则根据其对叫天军的贡献程度,给予基本额度的正常土地。而后每增加一定亩数,赋税将上涨;原则是限制每一户家庭所拥有的土地数量,防止土地兼并引发的社会问题。”

    对于这一条,胡广是想过很久,并吸取封建王朝历代土地兼并所带来的问题,参考后世所得税的收法,采取抑制土地拥有量的做法。

    在这里,每个地方的基数,将根据所在地的生产力进行评估。生产力高的地区,基数将会小一些,与此相对,生产力低的地区,则基数高一些,免得百姓不够交税而引发问题;这个基数,将每三年重新评估一次。

    (未完待续。)

599 新政

    与土地类似的,还有其他财产的表现形式,比如说商铺等。这些也要登记到官府。按照商铺的经营内容进行分别收税,有利于调控行业。

    这一点,并不算叫天军的独创,是早已有了的。但叫天军的这个制度将更规范、更完善。另外有一点不同的是,提出了垄断的概念。

    如果一个地方的同一种商品的经营,如果超过多少百分比为同一东家(包括其家族)所有,那么赋税将会提高,情况严重地会考虑罚款。

    类似的政策还有不少,都是针对占领城镇后遇到新的情况所制定的。这些政策,一个中心主题是抑制大地主、大财团的诞生。当然了,国家经营的例外。

    这些政策,对于目前叫天军内部来说,并没有多少阻力。因为此时的叫天军,基本上都是一无所有的老百姓所组成,并没有大地主、大财团。

    但将来叫天军在扩张势力,特别是吞并明国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多利益受损的大地主、大财团的反抗了。

    不过叫天军并不在乎,因为叫天军的宗旨,乃是为天下老百姓做主。而这时候包括以前,所谓的大地主、大财团无不是有官员后台,直接说这些其实都是官僚阶段也不为过。而这些官僚,就是叫天军要打击的对象。

    当然了,叫天军也没有一棍子打死地主和财主,给了他们一条活路。只要有点眼力的,能认清形势,贪欲没有那么强的,就不会有问题。

    另外,叫天军对此还有一条补充规定,就是做慈善、公益所出的钱。将可以进行折算,不会计税。

    赋税这东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哪怕到了后世,也做不到每个人都满意。而叫天军政策的总体指导原则,自然是和革命党党纲相结合。倾向于普通老百姓。

    当然了,胡广主导的这些政策,并没有太过吓人,都是在当时的基础上往前进了一步而已。不过这些政策都是分阶段性的,给人以目标。

    就比如说,在赋税方面,当时的情况,劳役是个人缴税的一种表现形式。那时候的人去服劳役,工具。吃喝都要自己备着。

    而叫天军在这方面,已经宣布了劳役包吃住。并直接讲明白,在未来多少年之内,当赋税收入达到多少的时候,劳役将付给报酬。

    当胡广把这些政策件件桩桩都细说了一遍时,在座这些底层老百姓出身的高级将领们,一个个眼睛都红了。那将是一个怎样的天下,如果自己生活在这样的天下。那这上辈子还会活得那么艰难么?

    这些还没变成新一代权贵的叫天军高级将领们,他们的骨子里依旧是把自己当做被逼反了的普通老百姓。如今自己所在做的事情。就是要让和自己以前一样的其他老百姓,也要有好日子可过,想起这个,他们都非常的激动。

    当然了,这也得益于胡广平时的耳提面命,得益于成立一个革命党。把党纲都刻到了他们的骨子里去,让他们在社会地位变高的时候不忘初衷。

    虽然承诺明国的两年时间快要到了,不过胡广并没有开战的打算。在这新得一年中,他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把这些新制定的政策再细化。而后在叫天军控制的地方实施起来。如果还有时间,就再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以便以后能在攻占明国城池的时候,能第一时间安民,把行政体系建立起来。

    说起人才,这过完年后的开春,又将举行一次各行各业的、规模庞大的考试。每一次考试,多少都能录取一些学习能力强,能把胡广编写的教材有比较好吸收的人才。

    就以叫天军所控制地区的学习气氛,就这么坚持下去,胡广很有信心,以后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多,完全不必依靠明国那些旧有的读书人。

    不和明国开战,一方面是自己这边加强内政人才的建设,另外一方面,也是多和明国做些生意,积蓄叫天军的经济实力。

    在过去的一年内,光国营企业和明国商人的交易中,就获取了巨大的收益。不光如此,那些水泥输入明国后,开始修房,铺路架桥,而后收取过路费。

    不管那些人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高额收取过路费,有一个现实就是,他们把明国内一些地区的基础建设搞起来了。等以后叫天军攻过去后,这些基础设施就等于是给叫天军建的,这也算是一个晚开战的好处。

    胡广在算计明国的同时,明国自然也有人在盯着叫天军,盯着他。这些人中,最为上心的便是延安府知府卢象升。

    自从卢象升调到延安府之后,因为距离的缩小,他对叫天军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而正是因为这样,他不由得为之深深忧虑。

    他最担心的,第一是叫天军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意志顽强,甚至可以说,他们渴望作战,并奋不顾身,有先秦强军之风。

    卢象升作为一名知兵之人,自然知道叫天军这样的军队有多可怕。同时,他也明白叫天军为什么会这样。只是很可惜,他虽然也有这个能耐,不过却没有那样的条件。

    就如以前称雄中原的所谓天雄军,多是因为自己以身作则,杀敌奋不顾身,善待军士的原因,再多加上一点,天雄军中多是父子、兄弟、乡亲,如果有人死伤,他的亲属必然会拼命。

    可这些,都比不过叫天军。只因为叫天军的那种激励条件。卢象升每次想起这个,就不由得叹气。官军不要说拿土地财富来激励了,就是军饷能按时发放都不错了。这差距之大,真是无法靠将领来弥补。更何况叫天军的将领,也一个个都是很不错的。

    另外还有一点让卢象升非常吃惊的是,叫天军的内部,以那什么革命党为主,能牢牢地控制住每一个层面。这控制力之强大,朝廷根本做不到。

    一直以来,历朝历代都忌惮结党,可这叫天军,竟然公开成党,还很具体,甚至都有所谓的党纲。

    (未完待续。)

600 我知道了

    有一点他想不明白,这叫天军的什么革命党党纲,看不到一点为己谋利的东西,全是为了普通老百姓。

    虽然卢象升是孔子门生,信奉儒学,讲仁义礼智信,讲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可这些终归只是一个目标,一种明面上的、实际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而已。

    他不能理解叫天军成立这个革命党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对抗儒学、和儒学争取民心而新成立的一种学派,还是结党的形势成立的学派?或者是真得为了普通老百姓,为了万民?

    就卢象升来说,他选择相信是第一种猜测。而这么一来,这革命党就不是他所能容忍了,也不是天下的孔子门生所能容忍的。一想起这,他又马上想起叫天军的文字体系都自成一系,根本不管孔圣人什么事,从这里也能佐证自己的猜测。

    到了崇祯六年初,叫天军的新政在榆林城地区也开始实施,第一时间传到了卢象升的耳朵里。

    他前后一梳理,心情顿时份外沉重。

    原本叫天军就是反贼,是朝廷要对付的。虽然两边有约定,互不攻伐并开了互市,但这只是明面而已,自己就是为了了解、熟悉叫天军,以待日后朝廷能腾出手来的时候,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