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永历四年-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次出兵,作为陈文最早的三个千总,尹钺和李瑞鑫分别得到了独自领兵的任务,只有吴登科奉命作为义乌营的营官随大军行动。

    本来在早先四明湖之战前后,南塘营分兵协防大兰镇时,吴登科的表现很是不错,所以陈文将留守天台山临时老营的任务交给了他。可是没想到,这一次吴登科的表现却远逊于从前,其根本上的原因还是想要竭尽全力完成陈文交给他的任务,才会顾此失彼,所以陈文觉得眼下有必要作出一些提醒,防止吴登科误入歧途。

    “吴兄弟,可想清楚前段时间留守天台山期间到底错在哪里?”陈文与吴登科相识已久,私下里一向是以兄弟称呼。

    听到陈文问话,吴登科连忙自座位上起身行礼。“回禀大帅,末将这些时日一支在反思此事,仔细想来,应当是当时未能分清轻重,致使眼下王巡抚不知所踪。”

    轻重?

    孰轻孰重?!

    眼下王江音讯全无,当事之人皆有过失,甚至可以说,在这其中王江的错误远比这两个武将要大得多。

    临起行前,王江执意要前去说服俞国望等人,这里面存在的心思陈文并不想去揣测,因为他和王江之间在这一年的时间能够合作默契,归其原因还是王江从不干涉军务上的事情,而陈文也从未插手过老营后勤庶务之类的事情。

    二人相忍为国,保持着彼此之间微妙的平衡,才有了大兰山明军残部在失去了根据地后强行撑过这一年的时间,并且能够抽调部分军队出征收复失地。

    可是王江此番的举动,却是有悖于此前他和陈文此前那份早已板上钉钉的计划。且不说俞国望等人前来协助。在陈文看来其实未必会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反而还要让他分散一部分精力去进行协调。只说王江执意前去说服这些人,甚至不惜离开老营,就显得有些分不清主次了。

    而吴登科和李瑞鑫当时需要掩护老营前往金华,任务本身极重,可是他们二人说到底在大兰山明军之中只有一年的时间。在追随陈文前都是白身,此前的大捷虽说表现得都还不错,但却始终在陈文这个主帅的风头之下,显得并不起眼,自然也就没有说服王江“任性”举动的威望了。

    至于他们对于此事的处置和补救措施,其实也已经达到了力所能及的极限,作为监军文官的王江执意如此,他们这些“被监军”武将的部将也实在不可能拿王江怎么样。

    只不过……

    “事事皆想做到最好,就势必会造成事事皆不尽如人意的后果。王巡抚之事。你与李兄弟已经尽力了,天数如此,无须放在心上。只不过,我现在想问问吴兄弟你,是否还记得当年为什么会跟着许都起事吗?”

    “这……”

    吴登科万万没有想到陈文会有此一问,当年他跟着许都起事,除了复仇后的逃亡外,同样也抱着扫尽不平。拯救如他一般备受贪官污吏欺凌、土豪劣绅剥削的苦命人。只是每当想起那些过往,他的心就仿佛重新被刀子割一般的痛楚。

    眼看着吴登科开始陷入回忆。又一点一点的从回忆中走出来,目光也逐渐的清澈起来,仿佛是想明白了陈文此言的用意。

    而此刻,陈文也并没有打算让他自己讲话说出口,而是选择直截了当的说了出来:“吴兄弟,去年我认识你时。你是一个直爽义气的好汉子,从军之后折节读书,我也一向视你为吴下阿蒙般的人物,所以才会赠与你子明的表字。”

    “那么既然读书了,教授你学问的那位老先生可曾告诉过你。圣人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

    不比陈文这等身世完全根据身处情况就可以随意编造,丝毫不怕旁人去查的骗子,吴登科的过往以及他当年选择追随许都的缘由尽皆向陈文表明过,而陈文对于吴登科从反抗阶级压迫到后来兼有反抗民族压迫的朴素观念也有过一定的认可和赞许。

    可是此番,只是因为陈文说过,需要这些四明山的百姓来均衡金华府本地大族的势力,他和李瑞鑫便强迫百姓随明军前往金华,甚至为此不惜派出军队强行监管。这事情在这样的时代并非是什么稀罕事,甚至可以说吴登科和李瑞鑫的处置方式已经远比清军或是明军要仁慈得多了,至少他们并没有将不从者全部屠戮,将这些人的妻女入营为妓或是转手贩卖。

    对于这件事,即便在陈文看来,同样是同谋之人,李瑞鑫如此作为,他也并没有产生什么反感之情,因为李瑞鑫出身武人家庭,长久以来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尽心竭力的完成主帅的命令,哪怕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也在所不惜,想要扭转过来绝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但是,吴登科却完全不应该是这样的!

    “这事情,换做是李兄弟,或者是尹兄弟,甚至是其他人,我都不会说些什么。但是吴兄弟你不一样,你本不该如此!”

    “吴兄弟,你出身贫苦,父母皆亡于贪官污吏的压迫,就连你年少时也饱受欺凌。如此,当年你可以孤身为父报仇,也可以为扫尽不平起事,后来更是同样可以为贫苦百姓出头。”

    “而到了现在,你开始读书识字,也坐上了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加衔总兵官,甚至比起吴惟忠将军当年的官职都毫不逊色。难道这样,你就可以忘记本心了吗?!”

    陈文的质问直击吴登科内心最为柔软的那一部分,以至于这个原本五大三粗、性格豪爽,随着读书的进步和官职的提升日渐有了些传统武将的威严和气势的汉子,此刻已满是愧疚的神情。

    “大帅……”

    看到吴登科的反应,陈文摇了摇头,示意他无需多言。继而说道:“吴兄弟,今日我告诫于你,其实也是希望有一天当我忘记了我等那份本心之时,有一个人能够提醒我,以防止犯下更大的谬误。而这个人,我希望是你。”

    “是。末将遵命!”

    王江的不知所踪在这段时间以来,使得陈文心中的隐忧愈加的深重了起来。历史上王江曾因为其母被捕而被迫降清,直到他的母亲去世后才设计逃出监管之地,继续反清。

    可是随着陈文的出现,王江不仅逃过了永历四年清军对四明山的围剿,就连他的母亲和妻子也安然无恙,此刻更是身处于义乌县城的县衙后堂,与孙家的小媳妇和王翊的女儿暂居此地,等待明军扛过这波围剿后再行安置。

    可是现在王江却音讯全无。由于历史开始发生偏转,陈文也完全不知道这里面发生了什么,而未知也使得他的心中产生了不小的惶恐。尤其是想到王江可能存在着身死或是被人劫持的可能,那么他所势必将要独自面对浙江,乃至是江南清军的压力。

    一旦如此,他曾经奋力坚持的东西或许就会在情势的逼迫下选择放弃,而这却是陈文所不愿意看到的。

    结束了对吴登科的谈话,陈文便赶去县衙见王江的母亲。出乎陈文意料的是。王江的母亲并没有提及王江太多的事情,只是询问了几句陈文派人寻找王江的进度。便引了另一个人出来相见。

    虽说是男女有别,王江母亲引来的那人陈文却也见过多次。当年仅十三岁,身穿着孝服的王翊的女儿走上前来行礼,陈文只得连忙起身回礼。

    关于王翊的女儿,陈文的部将们,尤其是尹钺都曾经向他暗示过。既然陈文没有婚配,不如纳了王翊的女儿为正室。这样一来,借着王翊的威望,陈文便可以顺势压过王江,将老营收进囊中。

    摆脱监军文官的牵制。在这些武将眼里乃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可是在陈文看来,这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王翊的女儿只有十三岁,即便实在这个早婚的时代,陈文也不觉得他可以像某些校长一样禽兽到向初中小女生下手。

    最重要的是,王翊的女儿虽说年纪不大,可却是个已有婚约的女子。在陈文的记忆中,历史上王翊的女儿在王翊死后被满清分配给杭州驻防八旗的一个佐领为奴,那个佐领知道她是王翊的女儿,感佩其父的忠直,视之如己出。可是到了后来,有人向其求亲之时,王翊的女儿因为此前王翊已经与黄宗羲定下了儿女之约,愤然拔剑自刎,了却了性命。

    这样刚烈的女子,与王翊分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且不说王翊对陈文有知遇之恩,即便只是旁人,陈文也不想落下个逼迫已有婚约的忠良遗孤委身下嫁的骂名。这世上好女子多得是,为什么非要给自己找不自在?

    只不过,王江的母亲此番请陈文前来,却正是要和他提及王翊女儿与黄家的婚事问题。此番王江的母亲当着陈文面提及此事,显然是他的那些部将们的念头已经传到了王江母亲的耳中,才会有此一遭。

    解释,已经没办法解释清楚了,当王江的母亲把事情说完,陈文连忙表示虽说王翊已经不在了,但是这桩婚事既然已经定下,便是任谁也不能更改的。他身为王翊生前的部将,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理,如果黄家的人想要欺心,他陈文也不是吃素的,定会为王翊的女儿讨回公道云云。

    陈文的回答深得王江母亲的满意,为此很是夸赞了一番陈文的人品贵重,并表示会帮他物色一位良配。而王翊的女儿也红着脸向陈文致谢,直到陈文离开时,还在堂前祝福陈文此番能够旗开得胜。

    走在回返军营的路上,陈文原本忧心忡忡的心不由得为之一松。王翊女儿的婚约一事,此间也只有王翊、王江、黄宗羲以及他们的家人知道,陈文知晓此事完全是由于侥幸看到过关于此事的记载,仅此而已。

    想到这里,陈文不由得感叹,至少他还知道历史的大势,到了明年郑成功和李定国先后在福建和西南战场上给清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他只要能够撑过今年,甚至可以说只要能够撑过此次围剿,即便王江不在了,也一定会有办法继续在浙江坚持下去的。

    一定!(未完待续。)

第五十七章 誓师

    永历五年十一月初一,义乌县西门外的军营中,安有福坐在营帐的床铺上如往常般擦拭着手中的旗枪。

    一年前的今天,他还是南塘营甲哨鸳鸯阵第四杀手队的长枪手,那时第四杀手队的队长还是刘队头,比较聊得来的还有在队列中负责掩护他的镗钯手丁克己,以及那个总让人怀疑下一刻就会违反训练纪律的笨蛋火兵石大牛。

    一年后的今天,随着在天台山和此地的两次扩编,凭借着历次作战中的英勇表现,他已经成为了南塘营第一局甲哨第四步兵队鸳鸯阵杀手队的队长,同时兼着步兵队的队长。

    只不过到了现在,队中的老伙计们已经大多调动到了其他的部队之中,甚至有的更是被调到了新建的那两个新营头之中,现在队中剩下的那个火兵石大牛也借着老兵的身份和四明山南部那一战后的优异表现摆脱了火兵的身份,成为了队中的镗钯手,倒是他的那个依旧不开窍的弟弟还在别的队里继续干着火兵。

    机械般的擦着旗枪,安有福呆呆的盯着眼前的空气,而心思却早已飞到了东阳县城外的那座安置老营军属和随行百姓的大营之中。

    前些日子,随着他们这支明军在东阳县击溃了满清在金华的留守驻军的消息,老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跋涉也在留守部队的护送下安然抵达金华。

    安有福在此前的那股子成亲潮中没有急着成亲,而是将有限的休息时间全部用在了帮助丁克己的遗孤身上,而这样做也确确实实的让他内心之中的愧疚得到了一丝的纾解。

    老营抵达后,陈文便给那些有家人在老营中的将士们放了数日的假用来进行短暂的团聚,而安有福由于急着确定丁家的母子俩是否安然无恙便特意和上司请了假,与其他人一同赶了过去。

    城外的大营是提前修建好的。老营的军属和百姓抵达后就可以暂时住在那里,以等待下一步的安置。安有福赶到时,已有不少将士乘着先期驶出的船只到了这里,营寨之中满满是父认其子、妻认其夫的温暖。而这其中,也不乏有着一些同袍噩耗所引发的泣泪,就像当初丁克己阵亡后他和石大牛等人带着丁克己的尸身去见丁家母子时的景象。

    顺利的见到了丁家母子。安有福心头的大石也总算是落了下来。闲聊了半日分别后的境遇,就已经接近了入夜时分,不方便留宿的安有福只得告辞,找了个客栈投宿一夜,便赶回军营销假。

    只是在临行之时,丁家嫂子再度询问了关于丁克己抚恤中的田土的事情,而安有福对此早有预料,此前更是向以前他和丁克己的老长官询问过,得到的回答也是陈文在军议时提及过。等解决掉这次清军的围剿便会开始针对历次作战的烈士的抚恤工作。

    脑海中满是丁克己临终前的嘱托,以及丁家母子期待的神情,安有福依旧机械性的擦着兵刃,丝毫没有注意到同队的那个火器队队长冯彪已经走了进来。

    看着安有福坐在床边发呆,冯彪凑了过去,在安有福的眼前摆了摆手,发现没有反应后,他啪的一下拍在了安有福的肩膀上。丝毫没有顾虑村里的老人说过,如此做可能会打散了三魂七魄之类的段子。

    猛的一下子被惊醒。安有福条件反射一般的抄起旗枪就要刺过去,只是当发现眼前人乃是冯彪时,才连忙将已经刺出的旗枪收了回来。

    “冯大,你他娘的找死啊,老子反应慢一点儿你就归西了。”

    见安有福皱着眉头似乎颇有些气愤,冯彪却现出了一脸的坏笑。“嘿嘿。安跛子,你这是想哪家姑娘了,快说出来听听。”

    听到了“安跛子”这个称呼,安有福的面上登时浮现出了怒意与无奈交织的神色。这个外号是眼前的这个家伙起的,很快其他相熟的同袍也开始如此称呼。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在四明山殿后战中崴了脚,前些日子在东阳县迎战金华清军留守部队的战斗中再度崴脚,如果算上那次拖着崴了的脚参加比试的事情,就已经出了事不过三的传统,所以他拿这些相熟的同袍也没什么办法。

    “想你妹想,老子在琢磨着怎么把马进宝那厮抓来献给大帅,也能像林忠孝那厮一般弄个哨长、局总当当,好离你这张破嘴远点。”

    去年因为林忠孝的疏忽,在陈文受刑后,安有福和林忠孝以及那些起哄的兵士们也承担了责罚。那件事情中由于没有被归到了“攻击军法官”的范畴中,他侥幸保住了性命。此后不只是再没跟林忠孝过过话,就连他自己平日里也尽可能压着脾气少说些怪话,只是憋得很难受罢了,尤其是和这个更加伶牙俐齿的冯彪搭伙之后,更是如此。

    闻言,冯彪哈哈大笑,继而说道:“得了吧,马进宝那可是鞑子那便的大帅,打仗时还能不骑马?你个一上阵就得把脚崴了的笨蛋能追的上才怪呢。再者说了,就算你有林局总担任过镇抚兵的经历,又生擒过鞑子知县也没用,最起码你也得从那个排行榜上下来才行。”

    知道斗嘴皮子肯定不是冯彪这个家伙的对手,安有福一副没好气的问道:“冯大,你不在火器队的帐子里好好呆着,跑我这来干啥?”

    “呃,光顾着逗你玩了,把正事都忘了。还有不到半个时辰大帅就要点兵了,你安队头不检查下大伙的兵器、装具吗?”

    半个时辰?

    听到这话,安有福连感慨于时间过得真快的心思都转瞬即逝,连忙跑出去检查兵器、装具是否完好,随后以便于向本哨的哨长报告。这是军法中的规定,任何执行不力的军官都会被冠以谋杀麾下士卒的罪名处死,绝不会姑息的。

    ………………

    半个时辰后,出征的将士们已经在校场上完成了列队。站在点兵台上。看着这些即将启程的部下们,陈文在完成了相应的祭祀活动后,便开始了他的演说。

    “自数千年前的三代之时,我华夏的列祖列宗在三代圣王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的将曾经的不毛之地,逐步建设为我们这些后世子孙所生存的膏腴之所在……”

    三代之治乃是儒家政治思想中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师法三代本身就是儒家借没有信史记载的过往来阐述其政治思想。而三代之治。无论是夏商周,还是尧舜禹,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早已深入人心,当陈文提及三代之治时,场下的将士们纷纷流露出了儿时记忆中关于那个完美时代的憧憬。

    与象征着文明的华夏相对着的便是蛮夷,北虏、南蛮、东夷、西戎皆是华夏对于周边的那些与文明沾不上半点边的蛮夷的称呼。随着历朝历代的扩张和开发,很多曾经被蔑视为蛮夷之所的地区成为了华夏子民赖以生存的膏腴之地,其中就包括浙江。

    “三代之后,人心不古。是故。暴秦、强汉有五胡乱华,盛唐、五代则燕云沾染胡腥。至弱宋之时,先有女真侵中国之半壁,后有蒙元亡华夏之天下……”

    可是每当汉家王朝衰落,总会有蛮夷大举入侵。后世言历朝皆以弱亡,唯汉以强亡,其实蜀汉过后数十年便是五胡乱华,半壁江山沦为鬼蜮。此后到了盛唐之时。前有万国来朝,后有长安数度被蛮夷攻陷。关中也逐渐残破,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向东南移动。

    所谓弱宋不能自守,以至华夏陆沉,这是明朝人的一贯看法。也正是因为宋亡于暴元,文明亡于野蛮,明朝在对外政策上亦是坚定的保持强硬。

    “我皇明太祖高皇帝倡义帜。驱逐暴元,光复汉家旧地,更是重建衣冠文明,使我华夏子民不至髡发左衽,与蛮夷同类……”

    洪武、永乐不谈。英宗土木堡战败被俘,大明朝廷即便是另立新君也要继续战斗下去。被文官视之为昏君典范的正德皇帝更是在战场上奋力厮杀,打掉了那时蒙古人对中原的觊觎之心。即便是到了崇祯年间,议和也是被明朝人认为是与秦桧无异的事情。

    甚至到了南明,除去“借虏平寇弘光帝”和“一片仁心潞佛子”这对难叔难侄外,鲁监国、隆武、绍武、永历等历位南明天子也始终保持着对满清的强硬态度,坚定的同蛮夷以及蛮夷的仆从战斗到底。

    “舟山一战,监国鲁王殿下统领王师大败鞑子水师,然而留守舟山的主帅荡胡侯意外身亡,致使舟山陷落,监国鲁王殿下被迫南下福建……”

    此刻的鲁监国尚在温州三盘,只是陈文很清楚,鲁监国此时的存在感已经为零了。由于舟山陷落,将士们的家属或死或俘,舟山明军已经再无一战之力,陈文能够指望的也只剩下他自己了。

    “太史公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是浙江境内最后的一支王师,拯救父老、收复失地的重任也彻底落到了我们的肩上……”

    “此番出征,务求全胜。若是不能战而胜之,诸君慷慨殉国之日,浙江彻底为夷狄侵占之时,我陈文绝不独活。此言此誓,若有违背,天厌之,天厌之!”

    历史上,舟山明军失败后,虽然借助于郑成功的力量三入长江,一度收复舟山,但是浙江的抗清大局已经彻底败坏,整个浙江只剩下了一些零零散散的武装和部分抗清人士继续为抗清奔走,只是于大局已经无能为力了。

    陈文选择留在浙江,便是为了从这里开始逐步收复失地,改写那段历史。可若是这一年来竭尽全力发展和积累出的这支力量都无法完成使命的话。那么对于他来说,即便活下去也再无任何意义可言。

    从激发自豪感,到引出使命感,牺牲便拥有了意义。而当陈文当众立誓,不胜利毋宁死之时,发现愿意为之牺牲的不仅仅只有他们的时候,明军的士气彻底被陈文的演说激了起来。

    这支最后的浙江明军高呼着万胜的口号依次列队自军营走出,向着义亭镇的方向前进。而当清军发现明军已经出发之时,清军连忙收敛作恶于当地的军官士卒,试图越过孝顺镇迎战明军。

    永历五年十一月初六,四明山殿后战时隔整整一年的时间,这场决定金华府归属的决战终于拉开了序幕。(未完待续。)

第五十八章 破围(一)

    自从五天前明军从义乌出兵,很快就进驻到义亭镇一带。抵达义亭镇后,陈文并没有急着向府城进发。

    明军在骑兵和水师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在地理上唯一能够得到一些帮助的只有东阳江的走向,所以他并不打算太过于急着深入清军占领区,而是充当此前已经进驻此地的明军骑兵的后盾,稳步驱逐清军的斥候,将战线一点儿一点儿的向府城方向推进。

    此前与清军斥候的试探中,明军骑兵虽然数量占优,但是由于骑术等方面大多略逊一筹,只能始终在和清军反复的争夺义亭镇周边地区的控制权。而自陈文引领主力抵达后,凭借着步兵与骑兵互相配合,明军才终于成功的将清军驱逐了出去。

    可是好景不长,清军在得知明军已经从义乌出发后,迅速集结了人马,在从府城、兰溪、汤溪等地征发的民夫的协助下,很快就越过了塘雅镇,进驻到义亭镇以西的孝顺镇。

    孝顺镇与义亭镇相距不过二、三十里的路程,清军在陆陆续续抵达后便在镇东扎营,由此依托着西面的孝顺镇和南面的狗头山向义亭镇方向派遣出更多的斥候进行观察和骚扰。

    虽然今年上半年时有着陈国宝率领部分平冈明军和大兰山明军左右两营残部的加盟和回归,再加上进攻东阳县时杨开的灵机一动,以及出发前俞国望又派来了他仅有的那几十个骑兵,原本麾下不过数十骑的陈文也拥有了一支接近四百人的骑兵队。

    只不过这些骑兵在骑术、武艺以及作战经验上大多与清军中那些久历战事的骑兵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最终也只能借着步骑协同作战来驱逐清军的骑兵。可是等到清军主力进驻孝顺镇后,随着本来还占据优势的数量也被清军反超,明军的骑兵便只得向义亭镇的明军主力靠拢,收缩防线以免出现更大的伤亡。

    但是随着防线的收缩。明军靠着斥候获取到的情报也越来越少,得知清军主力已经陆续抵达孝顺镇,本就没有太多粮草的陈文也不打算继续等待下去,在召集随行众将进行了一次军议后,便于今天一早自义亭镇外的军营出兵,向孝顺镇方向前进。

    此时已是永历五年的十一月初六。距离南塘营初战告捷的那场四明山殿后战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了。只是此前有着文官监军的存在,陈文不好估量王江的容忍程度,所以他原本计划中的那个“四明山殿后战纪念日”的纪念活动也只能暂时作罢。

    此番,既然清军大队正好赶在了这个当口抵达孝顺镇,陈文自然也不打算错过这个有助于提升士气日子。当昨天得知了清军于前日在孝顺镇完成集结,开始进行战前的休整,他便毫不犹豫的决定今天自义亭镇出发,与清军决战。

    十一月初六,这个日子对于明军有着不错的口彩。而得知明军一早便从义亭镇出发的消息。作为此番围剿清军的主帅,马进宝在聚将进行军议时也拿出了另一个故事来激励下士气。

    “本帅在金华也有段时日了,对于此地的一些掌故还算有些了解……”

    此番清军南线兵力光是战兵就超过了七千,这样的数量级,再加上督标营随行的同时,抚标营也在北线施加压力,本来也是应该由陈锦作为主帅协调各部的。

    不过眼下舟山战事刚刚结束,收尾的工作还没有完结。而舟山明军主力虽说是逃离了舟山的范围,却进驻了此前平夷侯周鹤芝的驻地——温州三盘。继续追杀的清军已经派出。但同时兼顾两方面的战事,陈锦就显得有些分身乏术了。

    考虑到鲁监国在浙江的威望,以及大兰贼陈文的彪悍,陈锦便决定留守衢州,以方便协调两方面的清军。唯有临战指挥的工作,还是交给了那位“招财进宝的散财童子”去做。并且派出了督标营中军副将张国勋从旁协助,也算是给马进宝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崇德八年年底,东阳县的一个叫做许都的诸生起兵作乱,到第二年的年初已聚众十余万人,随即向府城进发。许都的大军抵达孝顺镇时。明军已经完成了初步的集结,很快就搓动了许都的兵锋,只是由于许都兵力过多才逐步后退到府城,而这期间各地的援军也抵达府城。于城下一战将其击溃,平定了这场乱事。”

    “眼下大兰贼陈文麾下不过数千人,占据的地方也不过是义乌和东阳两个县而已,与那许都相去甚远。而我浙江绿营官兵则两倍于敌,更有抚标、绍兴绿营在北线进行牵制,此战必能消灭大兰山贼寇,阵斩陈文。届时,东阳、义乌二县,本帅与列位共之。”

    此时此刻,马进宝所讲述的许都之乱的故事迅速引起了清军众将的响应,尤其是最后那一句“届时,东阳、义乌二县,本帅与列位共之。”的话,更是激发了清军众将屠戮、劫掠的****。

    这些日子以来,但凡是前来此地的援兵,都收了马进宝不少的财货,再加上劫掠金华本地百姓的收入,以及此番行军途中的收获,可谓赚得满盆满钵。此间马进宝既然已经放下了话,那么等到击溃明军后,自然是要屠城以惩戒当地从贼的士绅百姓,并且借以震慑潜在的反抗者。

    又是一大笔财货即将入账,清军众将自然士气大振,而挡在他们眼前的也不过是兵力强强超过南线清军一半的明军,而且据说大多还都是新兵。除了那个为首的明军武将听说倒是有些悍勇,但是在优势清军面前想来也未必有一战之力。

    距离过年还有小两个月的时间,此刻击溃明军,待完成善后工作也能够赶上回返驻地过个肥年。在斥候传来了明军已经启程出发的消息,清军也连忙动员部下出兵迎战,力争一战击溃明军。

    ………………

    与此同时,借着高昂的士气,以及民夫的协助,陈文率领着明军以着极快的速度向孝顺镇进发。

    此刻已经到了中午,路途也已经近半,若是不出意外,傍晚便可以抵达孝顺镇。而在陈文看来,兵力占据优势的清军势必会出兵迎战,以缩短与义乌县城的距离,方便他们在击溃明军后完成后续的清剿工作。

    可是由于清军骑兵数量和质量尽皆占优,明军的斥候始终撒不出去,只能通过零星的信息来推测清军的动向。这种睁眼瞎的感觉让陈文感到非常的不舒服,所幸这其间地形较为平坦,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用来设伏的地形,也免去了陈文的一丝不必要的担忧。

    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