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永历四年-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罢,读书人转身离去,归庄目送其离开,又回到了大堂。此时此刻,大堂上已经变成了反对陈文北上的集合,就连一些惊隐诗社的成员都跳反了过去。

    归庄尚未来得及说些什么,反倒是刚才最先挑头反对引陈文大军的那个读书人故作神秘的对众人说道:“据在下所知,李经略已经联络了大军,我等只要把陈文挡在钱塘江,这江南就依旧是正人君子的江南,绝不会落入陈文那等阉党余孽的手中!”(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七章 变数(下)

    岳乐南下,激化了满清朝廷和东南士绅之间的矛盾,不过这位安亲王尚在,深通明哲保身之道的士绅们也绝不会在这时候跳出来送死,总要有人站出来敲碎了满清在江南的统治根基后才会从人群中走来,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情。而那些真正不惜一死也要推翻满清统治的义士,却终究是极少数,甚至大多已经在这些年的残酷镇压中用生命践行了高贵的志向。

    东南战场的江南现在等的就是一个变局,但是到了十一月下旬,西南战场上,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酵,变局却已经率先出现了。

    湖广长沙府城的西南经略行辕里,平日里谨小慎微的随员、幕僚们一个个大唿小叫着使唤着下面的吏员,而那些吏员则从一间又一间公事房里搬出一箱又一箱的文件、书册,装箱贴上封条后指使着下面的民夫搬到外间装车。

    不只是这里,长沙府的其他各处衙门、仓库、军营里皆是如此,甚至整个湖广南部的清军都在急匆匆的打点行装,等待经略衙门的后命。

    后院的书房,这里是整个经略行辕唯一一处还没有开始收拾的所在,范文程和陈泰对坐于此,桌子上摆着的却是来自于满清朝廷的加急诏令。

    九月初,福建、广东各路清军连番易帜,范文程接到消息后连忙向满清朝廷报告。此前江西一省大半陷入明军之手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清廷耳中,现在又来了这么个消息,岳乐的大军没了尚耿二藩的协助,光是兵力上就已经吃大亏了,进攻是暂且没戏了,清廷反倒是要琢磨着怎么在这场长江以南土崩瓦解的大势下保全更多的实力才是当前的关键。

    放弃江南是不可能的,那里的富庶是满清统治长江以北的一大重要助力。既然如此,那就只能让范文程放弃湖广南部,撤回到湖广北部以缩小防线,将更多的力量用以与陈文争夺东南为上。

    “朝廷千辛万苦才获取的这些土地,就这么放弃了,实在是不甘心啊。”

    然而,陈泰不甘心也没办法,西南的军队这段时间一直仰赖着江南的财货,而这还是要吃东南经略衙门剩下的才行。几个月前,洪承畴为了一举歼灭江浙明军,已经将江南的库房剐了个干净,结果大败而归,身死人手,以致江西彻底陷落,陈文彻底做大,就连那价值几百万两白银的财货也全都落到了陈文的手里。

    现在江南受到的威胁日大,岳乐率领的八旗军南下更是挤占了本就不多军需,即便是军事上还能够坚守,满清朝廷如果不把这些年搜刮来藏在库房里的老底子掏出来,只怕湖广的清军还没等打仗就自行崩溃了。

    况且,撤回湖广北部以缩小防线也是范文程的主意,这样既可以摆脱两面受敌的窘境,还可以让孙可望和陈文二人接壤,坐观鹬蚌相争,岂不是两全其美。

    “只可惜,那姓陈的实在是心智坚定,长沙一府啊,这等诱惑都能耐得住,实乃朝廷大患啊。”

    听到范文程这话,陈泰也是叹了口气。这个武将在四年前第一次出现在满清的奏疏时,还只是个领五百余兵,且不被监军文官看重的小军头而已。这才过去四年而已,竟然已经发展成了满清的一大劲敌,实在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如果能够重来,哪怕是放着鲁监国不去打,也要先把陈文灭了。可是这无论什么时代,后悔药可是没有卖的,哪怕满清富有天下也是同样没戏。

    抱着这样想法的不只是范文程和陈泰,满清朝中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想法,但想得再多也没用,他们现在必须要面对陈文的军事威胁才是关键所在。

    “现在就只能指望孙可望的反应不够快,咱们能够全须全眼的把官吏军队都撤回去。如果孙可望与陈文那厮再大打出手的话,西南战局还是大有可为的。”

    “但愿如此吧。”

    长沙作为诱饵陈文都没上当,等他们放弃了湖广南部,秦藩与会稽藩隔赣西的山区对峙,想打起来都不好找由头,哪那么容易就大打出手啊。

    两桃杀三士,计策是范文程定下的,现在反倒是他变得远没有陈泰那么有信心了。这倒不是他在挫折面前丧失了自信,只是正常情况下,这两个家伙得蠢到什么份上才能让他们这么轻易就如愿啊。

    ………………

    范文程的长沙幕府已经开始了撤离的准备工作,陈文那边收复江西还不到半年,对于湖广的情报搜集速度自然不可能与久在湖广与清军争锋的西南明军相比。

    湖广南部的辰州府,孙可望驻扎于此已有数月,自刘文秀收复了常德以后,明清两军再度陷入到对峙的态势。一方面是没有战机,另一方面则是孙可望对军事已经不再有岔路口一战前的那种自信,所以即便是陈文发给刘文秀的那份关于长沙的军情最后落到了孙可望的手里,他也没有做出丝毫的异动。

    范文程设的局是为了让陈文和孙可望内讧的,眼下陈文没有中计,如果是孙可望大举来袭的话,范文程很可能会利用内应来误导孙可望,从而将西南明军代入到陷阱之中。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应对了,范文程不可能会放过一举扭转战局的机会,可是孙可望的胆怯却使他躲过了一场惨败,只能说这怂虽然可耻,但是确实有用。

    现如今,西南清军的一举一动无不在他的眼线之中,范文程虽然勒令各地清军秘密行事,但是就凭封建军队的执行力,这么大的范围,秘密与否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国主,已经确定了,衡阳、永州两地的鞑子已经开始拔营北上了,目标应该是长沙,与那范文程汇合。郴州那边还不确定,但也应该不会有例外。”

    “桂林的线国安和全节也是如此。”

    “长沙那边,范文程那贼已经开始收拾行装了。”

    “岳州府的鞑子近期甚是紧张,当时畏惧王师截断范贼退路。”

    “……”

    孙可望虽说是摆明了要篡位,就连他的义兄弟们都已经忍无可忍了,但是如今在名义上还是奉永天子为主,湖广那边的复明势力也还期盼着西南明军如两年前那般再次大举来袭,光复更多的失地。

    相较之下,陈文那边得到湖广的支持就很少了。一方面是做熟不做生,另一方面则是陈文对士绅的态度也影响到了他们的判断。

    “大王,鞑子大军北返,正是出兵的良机。”

    “正当如此,若是能够在湖广南部大破范贼,王师席卷湖广的势头就有了;可若是让他带着大军撤回了湖广北部,想要继续进取就更要难上加难。”

    “楸枰三局将成,李经略和贺侍郎已经南京静候国主。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

    “……”

    清军撤离的势头已经呈现,清军占领区的抗清势力也在翘首以盼。奈何孙可望虽然同样是怦然心动,但是岔路口的后遗症尚未治愈,还是摆明了不动如山,静观其变,下面的臣僚干着急也没用。

    “大军新败,不可再战,若是再败只怕就连云贵都保不住了。传令下去,确定了鞑子撤离后大军再行跟进,赶在陈文和李定国之前收复各府即可。”

    ………………

    孙可望还在继续观望之时,陈文早已回到了金华府,再度过上了正常上值、正常下值、晚上回家陪媳妇的小日子。

    对于湖广南部的异状,江浙明军的豫章师本就是负责那一方面的,已经开始有所察觉,但是距离确认还需要一段时间,甚至就连吴登科因嗅到了可能而派出的信使也才刚刚出发,陈文立马就能得到消息却是不可能的。

    如此,李定国还在经营粤西,陈文则远在浙江。乍看上去湖广将会是孙可望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导致了这一切的陈文却并没有停下脚步,只是他的目光并没有望向那里而已。

    “根据军情司潜伏在杭州的密探回报,鞑子安亲王岳乐已经率军进入杭州,但是这支八旗军除了在当地横征暴敛以外,并没有为继续南下做什么准备,反倒是开始更加卖力的役使民夫来加固杭州府府城及各县、汛地的城防,摆出了一副固守待援的架势。”

    “依照大帅的命令,我司制定了进攻杭州的计划,如下:鉴于鞑子沿钱塘江及新城、富阳一线设防,我军计划以浙江内河水师顺流而下,配合浙江沿海巡航水师夺取钱塘江通航权。陆师方面,我军以永嘉师辅以浦江营,正面突破鞑子在富阳的棱堡;同时以金华师部署钱塘江沿岸,依靠水师渡过钱塘江。以堂堂之势,两路并进,强行突破钱塘江天险,收复杭州,进而窥伺太湖。”

    杭州的清军,只有分成两部分。一支是岳乐带来的八旗军,一万两千大军,四千满洲八旗、六千蒙古八旗和两千汉军八旗;而另一支则是杭州本地的清军,两三千杭州驻防八旗,绿营则是城守营和重新组建的提标、抚标以及此前从苏松调来的钱塘水师。

    绿营兵不提,老兵比例过低,而且都是新败之师,击破他们应该不会费什么力气,关键还是要看八旗军。

    然而,这两支八旗军里面,七到八千的蒙古八旗,却只有四千满洲八旗和两千汉军八旗随行。这种配比是陈文这些年所见过最愚蠢的,如此多的蒙古鞑子放在江南这等地面上,骑兵受限过大,根本发挥不出自身的兵种优势所在,而作为肉搏战中坚的满洲八旗以及负责火器同时作为满洲八旗补充的汉军八旗加一起都没有骑兵多,这完全是本末倒置。

    可是仔细一想,如今这般,却也正常。

    满洲八旗在岔路口一战中损失不小,还要分出一部分在湖广协守,另外北京和辽东也是要留有大量满洲八旗作为定海神针的,否则蒙古人早就跳出来暴顺治菊花了。而汉军八旗,去岁已经被他狠狠的放过了一回血,现在还要舔舐伤口,把各牛录补全才能再度投入战场。既然如此,依旧完好无损的,也就只剩下蒙古八旗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而且,这里面还有着一个制衡的问题,假使满汉八旗损失过甚,那么蒙古八旗必将做大。对于真夷只有四五万丁的满清来说,几千万丁的汉人和草原上的那几百万蒙古鞑子都是需要提防的,现在让蒙古八旗到江南放放血,也是大有必要的!

    陈文估摸的这一点,恰恰正是满清高层如此决断的一个原因。他们只有这几万丁,御使包括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及绿营的上百万大军来征服中国大地,其中需要权衡的实在太多,受到的制约也太大。若非是南明猪队友辈出,主政主军的文官武将又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私心,想要靠着几万丁征服中国,纯粹是痴人说梦。

    史上满清完成了这场以数万丁的小族征服数千万丁的大国的奇迹,并且成功的维持了两百六十余年的国祚,若非赶上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没准还会更长。这其中,满洲八旗的战斗力没有持续多久就迅速腐化,甚至就连绿营也仅仅是比八旗军慢上一些而已,反倒是那些制衡、洗脑、镇压等一系列统治手段为满清确立了正统的地位,才没有重蹈蒙元覆辙。

    任何低估满清,将其视之为无脑蛮夷的家伙都是彻头彻尾的春下虫二。杨镐、袁应泰、王化贞、袁崇焕之流的废物们已经用数万、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人的鲜血证明了这一点。可是到了南明时期,大家都不敢轻视满清了,却从来没缺过狗熊还没怎么样就急着把队友全弄死好吃独食的笨蛋。这是华夏乃至东方文明的悲哀,同时也是满清这一蛮夷小族以及欧洲人的莫大幸运。

    进攻杭州乃是应有之意,意义不仅仅在于杭州的富庶和省会城市代表的那些,更加重要的是只有拿下了杭州,他才能放心大胆的北上收复南京。

    从当年必争的所在,变成了如今的跳板,杭州没有变过了,变得只是陈文的格局已经今非昔比。

    确定了作战计划,接下来就是调动各部队前往既定位置,甚至就连口号陈文都已经订好了,比如“在杭州过年”就很不错。江浙明军内部对一战收复杭州尽皆充满了信心,江浙明军从来都是以弱胜强,此番算来算去,好像还是以众凌寡,焉有不胜之理。

    只不过,当两条军情前脚接着后脚送到了陈文面前,他却立刻下达了撤回调动军令的命令。而这两条军情,其一是定西侯张名振病故,其二则是漳国公朱成功接受了延平郡王的爵位。

    大变将至!(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八章 情理之中(上)

    张名振,表字侯府,应天府人士。崇祯末年为石浦游击,鲁监国立,自此扈从左右。永五年舟山陷落,张名振护卫鲁监国南下福建。

    时鲁藩众将尚有数万大军,然舟山陷落,家属尽没于城中,已无战心,其中如刚刚继承了其兄阮进荡胡侯爵位的阮美等将领带着舰船、火炮和军队降清,而像是平夷侯周鹤芝、英义伯阮骏等人则归附了郑成功,只有张名振率领所部始终与郑成功保持合作而非归附的态度,继续效忠于鲁监国。

    此后的一段时间,张名振并没有太大的动作,因为军需已经彻底受制于郑成功,直到郑成功确定了钱谦益楸枰三局的战略,张名振才得以与张煌言一起出兵北上崇明。当然,更重要的是,由于凤巢山一战损兵折将,当时的郑成功正在与满清进行假议和,需要一个既可以达成进入长江的战略目地,又可以堵住清廷嘴巴的理由,所以才能轮到张名振这个鲁王死忠出场。

    奈何,孙可望有意篡位,刘文秀刻意拖延,西南明军在永八年并没有展开反攻,更别提收复湖广进而顺流而下了,所以张名振三入长江也没有能够达成战略目的。最后在梁化凤的驱逐下与总制陈六御汇合,南下收复了舟山。

    当年的舟山一战,张名振的母亲死在了那里,张名振上岛后遍寻母尸未果,于岁末病故。死前曾言:“吾于君母恩俱未报,若母尸不获,毋收吾骸。”显然是抑郁而终。

    然而,接下来郑成功顺势将张名振直辖的这唯一一支继续效忠鲁藩的军队划归到郑成功的部将陈六御的统辖,而非是按照张名振的意愿交给张煌言,于是便有了张名振是被郑成功下毒害死的说法,甚至在后世还有不少人以此来攻击郑成功。

    时移世易,今岁五月,陈文收复了宁绍,进而从郑泰手里拿回了舟山群岛。那时候张名振曾要求上岛寻找其母的遗骸,陈文唯恐张名振会像史上那般病死在舟山,特别规定了半个月的时间。结果在陈文规定的半个月里,张名振却并未能成功,只得黯然离开舟山,等待消息。

    半年过去,舟山上的卫所废除,新建的舟山县的官员们也不可能为他这么一个外系明军武将的事情太过上心,以致张名振始终得不到消息,抑郁成疾。结果到了一个多月前,张名振病故于崇明城,竟然还是没有能够摆脱郁郁而终的命运。

    命数如此,如之奈何。

    张名振其人忠于鲁监国,侍母也是极为孝顺,是一个典型的忠臣孝子。但是他为了鲁监国和舟山内部的稳定,先后以最激烈的手段火并了黄斌卿和王朝先。与文官集团长期不睦,无论是在内负责朝政的内阁首辅张肯堂,还是在外手握兵权的重臣直浙经略王翊,都是处于半敌视的状态。可以说,鲁监国朝的兴起和维持,张名振功不可没,可是其中巨大的内耗,他也脱不开干系。

    但是,张名振的一生始终在与满清作战,从未有过降清的打算,哪怕是环境最恶劣时也从未有过,称得上英雄二字。哪怕他身上的瑕疵不少,但也并不能将他的努力所掩盖。

    张名振的墓修好后,张煌言曾赋诗写道:“牙琴碎后不胜愁,絮酒新浇土一。冢上麒麟哪入画?江前鸿雁已分俦。知群遗恨犹瞠目,似我孤忠敢掉头?来岁东风寒食节,可能重到剪青楸。”

    这首诗,陈文不知道具体内容,但却记得大致是有这么回事。无他,这时代的士大夫沾上点事儿都要赋诗留念,就跟后世的拍照、发微博一样。但是,军情司送来的消息却显示,张名振死后,所部兵马划归张煌言指挥。

    这是应有之意,谁让这时候陈六御还没有抵达崇明,郑成功即便是有插手的打算也没有这个机会,除非是直接断了张煌言所部的粮饷,而那却只会将张煌言往陈文这边推,对他没有任何好处可言。

    张煌言是一个矢志驱除满清的英雄,他如今手握兵权就一定会积极的向满清占领区发动攻势,这对陈文进攻杭州是有好处的。可是现在的问题在于,张煌言背后的郑成功的举动却显得诡异的实在有些不像话。

    情报上写的分明,郑成功在上个月先后承认了郝尚久和耿继茂反正的现实,承认了这三支势力都是处在明军序列当中。尚家父子虽然没有获得他的承认,但他此前派出的辅明侯林察所部却撤了回去。而对于此前与之进行议和的满清朝廷,郑成功更是没有断了来往,依旧在与其洽谈之中。

    这一切,非常的不对劲儿。郑成功此前的战略,主要是按照周全斌定下的经营闽粤的战略布局,其次则是钱谦益的楸枰三局。可是现在,郑成功在闽南、粤东战略收缩,尤其是依旧在与满清议和,那么剩下的选择也就不多了。

    郑成功是不可能降清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哪怕是如今双方的关系不是多么融洽,陈文也从没有冒出过郑成功会降清的这种无稽之谈。可是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会导致福建、广东地方上的大乱。

    更加不忍去想的还有另一种可能,假使其与孙可望之间达成了某种联系的话,那么对江浙明军而言就更加不利起来。

    这不是没有发生的可能,孙可望早已表现出了对他的提防,而郑成功此前让张俊带来的书信中,除了为东南士绅说过两句好话外,也提到过让江西的藩王返回江西就藩的事情。

    郑成功是钱谦益的学生,其性格上也有儒家士大夫的影子存在,兔死狐悲说两句话也是难免的。而江西的藩王,在他的中左所也住了好几大位,好吃好喝供着,如今江西收复了,这些人回了封地想来也会给他提供一些支持。

    可若是往悲观方面去想的话,假设二人达成了协议,组成了反陈同盟的话,那么内战爆发,陈文哪还有工夫去管杭州那片对北面无险可守的飞地啊。既然如此,远不如暂且搁置收复杭州的计划,静观其变。

    史上,南明的内斗都是没有什么下限的。郝尚久不明不清,来回摇摆,郑成功征讨他还有个说头。可是孙可望次针对李定国的明刀暗箭,那可是连个说的出去的理由都没有,就是摆明了我要弄死你,就这么简单。

    “传令下去,严密监视湖广和福建,江西各部兵马恢复到战备状态,休假的全部取消,立刻回营待命。另外,派人把这封书信送交给西宁王。”是时候鼓励一下李定国,让他去做点一个忠臣应该去做的事情了。

    书信交给了使者,陈文又拿起了此前派去奉节求见文安之的使者带回的书信,其中多有文安之对孙可望的担忧之语。

    由此看来,孙可望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现在天下未定,就急匆匆的要把永这尊大佛给搬下去,却怎么看都是在作死。甚至不只是孙可望一个人作死,更是要连带着大伙儿一起陪他去死。

    没办法,永一死,没了共主,南明各势力必将谋求拥立大功,抬出一个又一个宗室出来争夺帝位。到时候只怕用不着满清来攻,内战就能让这些年的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最后如绍武、永争夺帝位时那般,我大清只要轻轻一推,刚刚有望恢复的汉家天下也就彻底完蛋了。

    郑成功的不确定性其实可能造成的危害不是很大,毕竟他陆战是一个神经刀,而这恰恰正是江浙明军所最为擅长的所在。可是一旦把孙可望算进来,一个坐拥十几万大军的秦藩配上一个水师横绝天下,陆师也有数万的延平藩,局势的走向就将会彻底不受控制了。

    内斗,这是一个压抑已极的话题,陈文一个人憋在屋子里来回来去的盘算了良久,沉闷的空气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可若是不筹谋个清楚,一旦真的爆发了内战,那么立刻就会陷入到被动之中,对于正处于腾飞阶段的江浙明军而言实在是很容易就会被打折了翅膀,甚至是活活摔死。

    站起身来,陈文走向大门,打开房门放放空气,换换思路也是一种不错的调剂。岂料,他刚刚打开房门,却看见内宅里在战场上手上而跛了一条腿的管家正满头大汗的跑了过来。

    “大王,王妃要生了,要生了!”

    ………………

    入夜时分,陈文在房门口已经踱来踱去快一个时辰了。但是相比屋里面的情况,仅仅是走来走去却完全不能缓解陈文心头的焦急。

    “这些年大王活人无数,上天怜悯,自当庇护舍妹,大王无需担忧。”

    周敬亭强撑着没有像陈文这般焦躁得不能自已,其实哪怕是他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但是亲妹妹生产,要说不担心也是不可能的。可是陈文已经如此了,他再这样,这院子里就乱了,反倒是对他妹妹没有好处。

    然而,周敬亭的劝解并没有产生任何作用。天人感应的那套理论用在生孩子上面,陈文是一点儿也不信的,否则现在应该是在崇祯大帝的治下,东林党领导着的一个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的明王朝,而不是如今的残明末世!

    奈何,越是这么想,心里面就越慌,陈文不由得暗骂起自己脑子有毛病,甚至已经开始想要去默认那一套理论的正确性,而不是将希望寄托在接生婆的经验和能力上。

    可也就在这时,屋内的一声啼哭传来,陈文的脑海登时就是一片空白。紧接着那个号称是金华府城里最好的接生婆三步并作两步的冲了出来,拜倒在地,大声的祝贺了起来。

    “恭喜大王,贺喜大王。王妃诞下了一位小郡主,母女平安。”

    “恭喜大王,贺喜大王。”

    从怀孕起,每个人都期盼着生下一位男丁,那可是会稽郡王府的世子,陈文这些年创立的基业的继承人。可如今却是一个女儿,这恭贺声中自然也免不了夹带着一丝其他的什么情愫。

    “恭喜大王,母女平安就好,平安就好。”

    院子里跪了一地的仆人,反倒是周敬亭这个此间唯一的一个官员却明显是慢了半拍。不过慢的这半拍,却让他反应了过来,连忙强调起母女平安的事情他妹妹平安走过了阎王殿的这一遭,终究是好事,当然值得庆贺。

    院中的众人怀着各样的心思,陈文的心思却要单纯的太多,他的脑海里现在已经被“我有女儿了”这五个字所充满,挤不下哪怕周遭的一个字。直到片刻之后,他重新反应过来,才连忙要推门进去看看周岳颖和他的长女。

    “大王,万万不可啊……”

    接下来,那接生婆再度开始了长篇大论,给陈文重新普及了一遍女人生孩子屋子里晦气的古装剧经典理论,也算是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证了一回名。奈何陈文好像并不以为意,于是乎,作为一个“饱受好评的专业人士”,她立刻就把话题引到了另一方面。

    “大王,王妃已经累得睡过去了,小郡主也才刚刚出世,母女都不能见风,会落下病根……”

    “好吧。”

    遏制住了立刻就进去看看女儿的冲动,陈文的喜悦之情却已经溢于言表,倒是让周敬亭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良久之后,已经搬出了“生孩子的地方有生的气息,是大吉大利”这种歪理邪说的陈文总算是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获准,进到了房中,但也仅限于外间,刚刚作为产房的内室还是不能进去的。

    周岳颖还在内室,不过听伺候在侧的墨儿说,显然是累极了,已经昏昏睡下。看着封的严丝合缝,唯恐漏进一星半点儿凉风的内室,转瞬之后,陈文才转而看向了已经有奶娘抱着出来见人的孩子。

    刚出生的孩子,皮肤皱皱的,看上去并非是像他以前参加同学、同事或是亲朋家孩子满月、百岁宴时看到的那般。但是即便如此,这个同样被包得严严实实的小生命的到来,对陈文而言却是非比寻常,尤其是看着她静静的躺在奶娘的怀中,唿吸平缓,陈文的嘴角上不由得浮现起了欣慰的笑意。

    “大王,要给小郡主起个名字。”

    名字?

    陈文此前并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会是个女孩。并非是重男轻女的思想作祟,只是现在他的地位如斯,确实需要一个儿子来作为继承人。再加上周遭的下属,以及他们前来看望周岳颖的妻室姊妹们动不动就“肯定是一位小世子”的言论,听得多了,以至于陈文都没有想过万一生个女儿应该叫什么。

    男孩的名字,陈文有想过,甚至已经确定了下来,只是用在闺女身上却并不合适。起名字是大事,但陈文却还没有养成找算命先生的习惯,周敬亭这个当舅舅的说什么也不肯越俎代庖,他只得在记忆中找寻起了那些关于孩子名讳的过往。

    那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前一年的春节,家里的亲戚照例还是会催婚,好像已经成习惯了。到了晚上,坐在客厅里玩着手机,有一搭没一搭的陪着父母聊着天,似乎他的母亲就曾提到过未来的孙子、孙女叫什么的问题,还与他的父亲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想到这里,陈文提起笔,在帖子上写下了一个当初他母亲觉得很不错的名字。

    百草。

    ………………

    “哎呀,现在想这个也太早了吧。媳妇还没有呢,哪来的孩子。”

    “怎么,你小子不去找,还不许我们老两口想想啊。”

    “好好好,随你们,只要别叫百草就行。”指着屏幕,陈文的玩笑脱口而出。“要是叫这个,以后您二老的孙女婿还得找个叫神农的才行。局限性太大,不利于自由恋爱。”

    “臭小子,有拿自己闺女开玩笑的吗?”

    “妈,这不是说着玩的嘛。”

    “说着玩也不行!”

    “我到觉得儿子说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