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
他顿了一下,又补充道:“虽然俄罗斯从来不缺好战者,但是要赢得他们的拥护,就必须要能打胜仗!但是现在,这是做不到的!所以除了布尔什维克,现在彼得堡所有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在自杀!我们要表现出阻止战争的决心,但是不必阻止他们自杀。进去吧,去看看俄罗斯的资产阶级是怎么把自己给杀死的!”
。。。。。。
第一更提前奉上,然后再狂求推荐票和收藏,大大们还有没收藏的吗?挺罗罗一下好吗?
第十九章 革命在八月?
苏维埃接到照会通知的消息在塔夫利达宫不胫而走,所有在此的代表都挤到了会议厅里,一边热烈地议论——多数都是强烈反对;一边等待着执行委员会的闭门会议——这是由彼得堡工兵代表苏维埃中几大派别的头头们组成的小会,相比吵吵嚷嚷的大会,这个小会比较容易通过决议,而且也不会发生打架斗殴。
主持苏维埃工作的孟什维克领袖,尼古拉。谢苗诺维奇。齐赫泽和伊拉克利。格奥尔基耶维奇。策烈铁里(两人都是所谓中间派,还是斯大林的老乡,都来自格鲁吉亚)知道临时政府的照会一定会引起强烈的反对,弄不好持不同意见的两派就要在塔夫利达宫里面开练。所以他们明智的回避了开大会。而是召开范围较小的执行委员会。
会议开了很久,从上午一直持续到当天(1917年5月2日)下午,苏维埃的会议大厅里,人越聚越多,最后已经挤不下了,连门外的长廊下都是焦急等待的代表。赫斯曼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他的身边都是布尔什维克的成员,人人都在激烈谴责临时政府的背信弃义——不仅分地、涨工资和缩短工时跳了票,面包和牛奶也比原来更少,现在连和平的希望都破灭了!
可以说临时政府和之前的沙皇政府已经没有一点区别!
所以每一个布尔什维克和大部分的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无党派的苏维埃代表,现在都认为执行委员会将通过一个和临时政府对抗的决议,甚至会推翻临时政府——这很容易做到,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三派通过士兵委员会可以影响十五万彼得堡卫戍部队和波罗的海舰队中的大部分人。而且彼得堡的工人和附近的农民也将苏维埃当成了替他们做主的机构。另外在全俄的大部分地方,包括和德国、奥匈对峙的前线,苏维埃都有足够的影响力。
现在只要一个决议,临时政府就会完蛋,苏维埃就能取而代之——当然,这是一个不受布尔什维克支配的苏维埃!
“如果掌握苏维埃的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稍微有点脑子,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依旧没有什么机会!”赫斯曼听着喧嚣嘈杂的议论声音,心里都有点儿替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惋惜了,他知道,那些蠢货肯定不会通过什么推翻临时政府的决议,多半还会替临时政府背书。这些笨蛋真是一次次把大好的形势变成了一场灾难……
就在这时,有人突然喊了起来:“策烈铁里!策烈铁里!”
然后就看见一个矮小的留着八字大胡子(看上去很像斯大林的胡子)的男子大部从小会议室里走了出来。
“策烈铁里!策烈铁里!”人们喊着这个著名的孟什维克的名字——他也是著名的反战人士,在二月革命前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主张俄国退出战争。所以大家都希望能从他口中听到反对临时政府的话。
策烈铁里走上了主席台,举起了右手,喧闹的会场顿时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竖起了耳朵。
带有少许格鲁吉亚口音的俄语响了起来:“这个文件(指照会)破坏了苏维埃有可能同临时政府进行合作的基础,政府应该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
“什么答复?”
“什么意思?”
“难道我们还要支持临时政府吗?”
立即就有代表喊了起来,他们已经听出了策烈铁里的话外音。
这个格鲁吉亚孟什维克继续说:“在号召群众的问题上,我们不仅同企图利用游行示威来为自己进行宣传的某些人(指布尔什维克)有分歧,而且也同我们同志中那些并不想推翻政府但仍然要号召群众与政府作斗争的人有分歧。……我们发动群众反对政府是很容易的。但是,把这股能量释放出来之后,我们能否控制住这一运动,并阻止它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内战,那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因此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对于号召群众的问题推迟做出决定,通过同临时政府进行新的谈判来解决冲突。”
“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还要妥协?”
“工人和士兵是不会答应的!”
“这样不行……”
不仅布尔什维克和无党派的代表们怒不可遏,连一部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代表也跳了起来——他们的代表是下面的工人、农民和士兵选出来的。二月革命前所有的许诺,现在全都跳了票,不仅是很难办到的分地和涨工资落空,连最容易到手的和平也没有了……甚至连“只自卫、不进攻”这个最低的底线也被突破了。因为临时政府的照会中已经明确指出,要“恪守沙皇政府对协约国的义务”,沙皇政府的义务可不是“只自卫、不进攻”的革命护国主义!
这不是明摆着要逼手里有枪的俄国无产阶级再闹一次革命吗?
“不,现在还不是时候。”
在塔夫利达宫部长大厅的一间办公室里面,赫斯曼又见到了列宁。比起在瑞士的时候,导师显得有些消瘦,但是却显得精神百倍,看上去年轻了不少。看来权力真的是男人最好的****啊!
在策烈铁里宣布了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决定之后,会议大厅中乱成一团,反战和好战两派的斗殴随即上演。不过赫斯曼却没有参加打架,而是被及时赶到的柯伦泰夫人带到了列宁在塔夫利达宫的办公室。在柯伦泰离开后,办公室里面就只有赫斯曼和导师两人了。
虽然赫斯曼知道“二次革命”发生在俄历十月,而不是现在。但是他还是问起了是否会举行起义,而列宁的回答并不让人意外。
“现在俄国的资产阶级正在执行自杀政策,绞索已经套进了脖子,但是脚下的凳子还没有踢掉。”列宁的比方非常形象。这时外面传来了一阵阵的呐喊“打!打!打!”,不过导师的脸上却溢满了笑容。
列宁解释道:“俄罗斯民族天生好斗,而且欺软怕硬,现在德国和奥匈在战场上大搞联欢,在很多人看来是软弱可欺。所以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还有一些支持者……如果他们组织的进攻失败,那我们就胜利了。”
“真的会有进攻?”赫斯曼明知故问。
列宁点点头,苦笑道:“会!事情就是那么荒唐,那些在战前和战时都大声疾呼反对沙皇战争政策的政治活动家,现在掌握了权力,却拒绝了唾手可得的和平,要命令已经瓦解而且根本不听命令的军队去送死……”
“肯定会失败!”赫斯曼道。他甚至不用未卜先知,就知道现在的俄军根本不能打仗。
“但是进攻的决策能在临时政府和苏维埃的会议上得到通过,我们反对也没有用……当然,我们依旧要反对!要组织游行和抗议,这是在表面立场!政治家就是要敢于立场鲜明,哪怕在弱势的时候,哪怕会因此招来谩骂和反对意见。但是武装起义还不是时候,因为人民群众还对胜利抱有幻想。”
赫斯曼知道,列宁是在向幕后金主解释自己的立场和下一步的行动——现在起义是找死,临时政府和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联合起来,有足够的力量进行镇压。但是等到他们组织的进攻被德国人打垮,前线的军队完全瓦解,又想调动彼得堡的十几万卫戍部队去送死的时候。武装起义的时机就完全成熟了!
“起义会在什么时候?”赫斯曼追问道。
列宁道:“这取决于临时政府什么时候会发动进攻……我估计,五月份是来不及的。”他思索了一下,“这一次的风波还得闹上一段时间,可能会改组临时政府,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肯定要参加。估计六月底七月初才会有自杀性的全面进攻,八月份应该一败涂地了。那时就会有一场八月革命了!”
。。。。。。
按照计划,十月革命本来应该在七月底或是八月爆发的,那是最佳机会。但是导师也有沉不住气的时候,他被德奥军队的诱敌深入之策给骗了,误以为俄军进展顺利,于是将革命的时间提前到了七月中旬,于是就悲剧的被镇压了。不过赫斯曼同学是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
说明完了背景,罗罗继续满地打滚求票票,求推荐,求收藏。谢谢大家。
第二十章 做大的布尔什维克
在和列宁见面之后,赫斯曼的“苏维埃代表兼士兵委员会主席”也就当到头了——这本来就是让他获取一些革命经验的,可不能让这事儿变成他在彼得堡的本职工作。
另外,列宁还给他安排了新的住址——搞秘密工作是要经常搬家的,老呆在一个地方是危险的。而在搬家的同时,还需要变换身份。他和克洛伊、埃特尔等人,将换上美国社会党友人的身份。同时,他们又改回了在瑞士使用的化名。赫斯曼又变成了奥托。布劳恩。
由于布尔什维克在彼得堡的势力日大,也拥有了更多的资源可以支配。所以列宁决定给赫斯曼等人安排一个更舒适同时也更僻静的住处——一所位于沙皇村的别墅。
沙皇村位于彼得堡市南约25公里处,就是后来的普希金市(在普希金逝世100周年改名的),是沙皇家族最大的离宫。周围风景非常优美,修建有叶卡捷琳娜宫和亚历山大宫等金碧辉煌的宫殿。另外,这里还有不计其数的豪华别墅,都是沙俄权贵们的居所。
而如今,整个沙皇村已经被彼得堡卫戍部队完全控制——因为逊位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现在就被囚禁于此!
本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是够不着沙皇村的。但是经过了十几二十天的活动,布尔什维克已经控制了驻扎于此的几个团队的士兵委员会。因此列宁就在沙皇村给赫斯曼等人弄了一所别墅,据说比克洛伊在瑞士的那所房子还要漂亮,距离沙皇所在的亚历山大宫不过两三公里路程。住在那里,说不定还能看到落魄的沙皇陛下呢!
“……没有人将给予我们救助,没有上帝,没有沙皇,没有英雄。我们将赢得我们的解放,用我们自己的手。要以技巧的手扔掉压迫,取回属于我们的一切!”
熟悉的歌声又在赫斯曼耳边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这时他还没有抵达沙皇村,正坐在一辆破烂的敞篷马车上,由刚刚回到彼得堡不久的一个身材干瘦,脸色蜡黄,留着山羊胡子的四十来岁的中年革命者负责护送。此人名叫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对!就是令人生畏的契卡组织的创始人,钢铁般的捷尔任斯基!他现在就坐在赫斯曼的身旁,面无表情地打量着他对面的克洛伊和埃特尔,目光中闪烁出的寒芒,让比较敏感的克洛伊赶到了不舒服。
不过这个德国女特务现在没有必要担心什么,因为契卡组织现在还没有成立,那是十月革命后才出现的。况且,她还是列宁同志的老朋友……
马车在维堡区的路边停了下来,有游行队伍迎面走了过来——在如今的彼得堡这再正常也不过,要是哪天出门没有遇到游行,赫斯曼一定会感到惊讶的。不过今天他遇到的游行队伍,却有些不大寻常。以至于他在抵达沙皇村后,专门给柏林发电,描绘了他所见到的场面。
在电报上,他说:“约莫有一百个武装者走在前面;密密排着的非武装男女,跟在他们后面,为数约有一千人。两边拉着人链,唱着歌。他们的脸色使我惊骇。所有这一千人只有一种脸色,是早期基督教僧侣那种狂热的脸色,不可调和的,无情的,准备去给人残杀、拷问与赴死的。”
“天哪!他们是谁?要去哪里?”克洛伊也注意到了那些人,用有些不安的声音问。
“去玛丽亚宫。”捷尔任斯基回答。
“玛丽亚宫?那不是临时政府的所在吗?”埃特尔的红鼻子也闻到了些异常。
“他们去推翻临时政府!”捷尔任斯基如实地回答。
“用什么?”克洛伊皱起秀眉问。
“生命!”赫斯曼已经知道答案了。这伙被布尔什维克鼓动起来的抗议者就是去送死的……当然不会死绝,但是悲壮的死上几个,保管能激起对临时政府的最大愤慨和不满。这样的事情在后世非常多见,什么****啊,什么绝食啊,什么和平抗议时有军警开枪啦。只要死上几号人,政府的压力立即就会大增,什么独裁,什么反对,什么****,什么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大帽子就一顶顶压下来的了。到时候就是小事闹大,大事闹翻,当权派要么下台,要么出动坦克洗地。
而对于眼下的临时政府来说,坦克是没有的,有也在早就不听指挥的军队手中。所以一旦事情闹大,他们就只能下台……当然,换布尔什维克上台是不可能的,布尔什维克没有这样的实力。
“列宁同志要让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上台?”赫斯曼又是明知故问。他早就知道这段历史——十月革命推翻的就是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这个他是知道的,但是他却不知道克伦斯基原来是被列宁拱上********的。
捷尔任斯基看了看赫斯曼,眼眸中流露出一丝欣赏的表情——作为一个刚刚参与到俄国政治斗争中的新人,而且还这么年轻,就能在无比复杂的局势中看到问题的关键。实在是太难得了,这个人……将来一定大有前途!
“奥托,你说是列宁想要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上台?”胖子埃特尔却没有想明白其中的关键,晃着肥胖的脑袋发问。
赫斯曼微微一笑,并不马上回答,却看着克洛伊,似乎想考考她的政治智慧。
“我想列宁是想让布尔什维克成为最大的反对党!”这时殉难者一般的游行队伍已经远离,往玛丽亚宫的方向而去。
克洛伊转过头,看着远去的队伍,轻轻叹了口气:“最好的结果其实是立宪民主党、进步党和十月党愿意同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组成大联合政府。那么布尔什维克就会成为主要反对派,所有对临时政府不满的人都会聚集到它的旗下。”
分析的不错!赫斯曼也不由得点头以示赞赏,这个女人很有些政治头脑,不过不是玩铁血的政治。克洛伊肯定猜不到导师的雷霆手段,但是民主宪政的玩法,她一定非常熟悉。
列宁现在拱克伦斯基上台的做法,应该是民主宪政的游戏规则。在野在朝轮流坐庄——如果换成另一种斩草除根的玩法,克伦斯基一上台不是要张罗着去打根本打不过的德国人,而是应该把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统统消灭!
但是眼下的俄国政治斗争还是在遵循宪政规则,所以列宁可以通过拱克伦斯基上台,把所有反对派都拉拢到布尔什维克旗下。然后静静等着克伦斯基等人犯错误——而他们实行的战争政策,拒绝立即分配土地,无法解决工人的面包问题等等,已经决定了这个联合政府的命运。
等克伦斯基在一场军事冒险中大败亏输,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就会变得灰溜溜了,到时候列宁的拥护者会更加壮大,发难的时机就成熟了。
而在革命胜利之后,列宁就能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这样的和平将会给布尔什维克带来极大的威望,足够支持他们在全俄实行土地改革。有了和平、土改两大红利,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无论如何都竞争不过布尔什维克。
可是列宁同志千算万算,大概也没算到德国人会翻脸不认人,狠狠捅了他几刀,逼着布尔什维克割让大片领土,还要支付巨额赔款。结果直到立宪会议选举结束,布尔什维克许诺的和平还没有实现。
————
罗罗吐血加更了,大家看爽了可别忘了投票票,还没有收藏的大大们也顺便把罗罗收了吧————大罗罗拜求。
第二十一章 赫斯曼的小算盘
“打倒临时政府!”
“完全信任临时政府!”
“打倒米留可夫(外交部长,给列强的照会是以他的名义发出的)!”
“米留可夫万岁!”
“布尔什维克万岁!”
“打倒列宁!”
“列宁是德国皇帝的间谍!”
“米留可夫是美国资本的走狗!”
“你们这群卖国贼,你们拿了德国人的金马克!”
“你们才是卖国贼,你们拿了美国人的美元!”
玛丽亚宫广场上,两支游行队伍在一片口号和谩骂声中相遇了。一支是布尔什维克组织的“殉难者”;一支则是由立宪民主党**********率领的游行队伍,他们是由彼得堡的大学生、资产阶级和一部分拥护临时政府战争政策的军人组成(想打仗的军人也有,主要是军官和军校学生)——他们也是眼下临时政府能够动用且敢于动用的镇压力量。
和布尔什维克组织的“殉难者”一样,临时政府的支持者们也携带着武器——非暴力的和平示威,在1917年的彼得堡是根本不存在的。所有的政治派别,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区别只是武力的强弱,而最后得胜的布尔什维克,则是因为争取到了最多的武装分子的支持。
冲突很快在两支立场不同的示威队伍之间发生了,开始是用拳头、棍棒,进而使用枪支互相对射起来了!俄国临时政府所在地的门外,顿时变成了内战的战场!
这几乎可以算是一场小规模内战了,彼得堡卫戍部队的士兵和军官学校的士官生还有一些现役军官都参加了交火。
当彼得堡的内战开始的时候,赫斯曼乘坐的马车,已经离开了繁华喧闹而又非常危险的彼得堡市区。
马车行在路上,弯来弯去,避开一些积水的大坑,在一条坑洼不平的柏油路上颠簸着前行。这条通往沙皇村的道路,大概自战争开始,就没有修缮过了。道路两边都是大片大片的荒芜土地,现在虽然是春播的时节,但是这些土地上面却看不到几个正在播种的农民。和赫斯曼的家乡东普鲁士一样,彼得堡周围的土地,也被大量抛荒!
他们经过一些小村庄,看上去非常穷,比不上德国,尽是些草顶的圆木房子。大部分的房子都很有些年头了,一溜歪斜,仿佛快要倒塌。每个村子附近都有一座竖着十字架的教堂,这是最好最大的房子。教堂前面总有一块宽敞的平地,男男女女聚集在那里,并不是在祈祷,而是在开什么大会,隐约能够看到红旗飞舞。
“怎么大部分土地都没有人耕种?”赫斯曼有些奇怪地发问。现在已经是五月份了,再不耕种就要误农时了。哪怕是在壮劳力缺乏的德国农村,现在一定也尽可能在播种了。而俄国动员比例远远低于德国,照理应该有足够的劳动力来种地才是啊。
“这都要怪临时政府、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捷尔任斯基的语气中充满愤怒。“给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事情喊了几十年,从亚历山大二世的时代就开始嚷嚷了。现在他们掌握了权力,地主、富农和农民们都在等着他们兑现诺言。地主们在廉价抛售土地,富农们在低价收购土地,而农民们则不愿意在权属不明的土地上种地。而且,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还宣布了余粮征集制!”
“余粮征集制?”克洛伊插话问。“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无偿征集农民手中的余粮……口粮和种粮之外的余粮!”
“可彼得堡还是非常缺粮。”在维堡区的这些日子,买菜做饭都是克洛伊的差事,所以她知道彼得堡的供应有多紧张。
“因为农民也有苏维埃!”赫斯曼代替捷尔任斯基回答,他的眉头拧了起来,“余粮征集制根本无法实行,但是却打击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俄罗斯的土地大量抛荒,也就意味着德国很难在未来从俄罗斯得到大量的农产品。赫斯曼心头浮出了几片阴云——如果俄罗斯拿不出足够多的粮食,自己就很难说服大总参谋部“轻饶”俄国,而过于苛刻的和平条件则会让布尔什维克的合法性出现问题……列宁将无法赢得十月革命后举行的立宪会议选举。到时候,俄国就将陷入一场残酷的内战。德国自然更加没有办法从俄国取得维持战争的资源,第二帝国的灭亡将不可避免!
不过一场残酷的俄国内战对德国也有好的一面。赫斯曼坐在颠簸的马车上,心里面却想着怎么利用战后俄国的困难局面获利——其中有德国的利益,也有赫斯曼自己的利益!
如果历史还沿着原来的轨迹发展,并没有出现重大改变。那么内战将会给俄国带去灾难性的结果,百业凋零,农村和城市都变成一片废墟。哪怕是列宁这样铁石心肠的革命者,也不得不在战后向困难低头,放弃直接过渡到gc主义的想法,而是推行起了类似中国改开的新经济政策。
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啊!虽然苏联的“改开”半途而废,在1929年就收场了。但是对于列宁和苏联人民的老朋友赫斯曼而言,九年时间已经可以做成很多事情了——谁能想象在中国改开之时,某个外国资本家和总设计师是哥们,这还有什么生意做不成?还有什么钱赚不到?
当然,赫斯曼现在是个有理想的军国主义者!在苏联赚钱,然后去瑞士安度余生未免太无聊了,如果有机会他还是想当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家的。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尽可能的保存德国的战争潜力——主要是军事工业的实力,比如航空、造船、机械等等因为战败而遭受严重限制和打压的行业。
据赫斯曼所知,在第二帝国时期,德国在重工业领域,特别是航空、造船和内燃机等行业,都是比较领先的。而到了希特勒上台的1933年,因为《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让德国无法光明正大发展空军、海军和装甲兵的德国,虽然在上述领域的某些方面还保持着一定的技术优势,但已经不能和第二帝国末期相比了。
而同苏联展开合作,得到苏联红军的大量订单,恐怕是德国的航空、造船和内燃机等行业,在战后保持活力的唯一方法。想要工厂不能停、队伍不能散、成果不能丢当然得要有苏联这个大市场支撑了——当然,在输出技术给苏联的时候,也得多留几个心眼,把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都抓在手里面……
……
就在赫斯曼暂时离开彼得堡,搬去风景宜人的沙皇村思考人生道路要怎么走的时候。在彼得堡城内,历史车轮还在滚滚向前。
5月2日的“小规模内战”,让彼得堡城内除布尔什维克之外的各派都看到了内战真的有可能降临!
与此同时,以美国大使弗朗西斯为首的盟国使团,又以“中断援助”为要挟,要求临时政府立即镇压布尔什维克的作乱,恢复彼得堡的秩序,并且尽快开始军事进攻(进攻德国)。
迫于压力,临时政府只得下令彼得堡军区司令科尔尼洛夫——一个自视甚高,自以为是拿破仑的职业军人——调动军校生和部分忠于临时政府的部队(真的不是很多),携带大炮开进宫殿广场,驱散了闹事的布尔什维克。
但仅仅是驱散,而不是血腥镇压。因为科尔尼洛夫控制的武装根本不可能摆平列宁的人马——不计算武装工人和水兵,布尔什维克现在已经控制了十几个团的卫戍部队。而且剩下的其他卫戍部队士兵,也大多对布尔什维克抱有好感。
想要镇压,除非各方面联手行事!
——
第四更奉上,罗罗再理直气壮地求推荐,求收藏。
第二十二章 他们都是聪明人
5月4日,玛丽亚宫内,到处都弥漫着一片山雨欲来之前的紧张压抑。人影来来往往,临时政府的官员,每个人都是神色凝重,不时停下脚步倾听——怒涛般的抗议声浪响彻彼得堡各条街道,也传到了玛丽亚宫内。
玛丽亚宫外的广场,虽然被科尔尼洛夫的军队牢牢控制,但是在彼得堡市的大部分地区,布尔什维克却组织了更大规模的抗议!
几十个地方苏维埃,也流水似的给彼得堡发电,反对临时政府的政策,全力支持彼得堡苏维埃(并不是布尔什维克,此时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还有许多的支持者)。同时,从前线也传来了类似内容的电报。
在玛丽亚宫的会议室内,此时则是门窗紧闭,门口还有穿着军服的士官生站岗,任何人不经允许,都不得靠近!
一场关系到俄罗斯前途命运的秘密会议,正召开到关键时刻!
“先生们,不能再犹豫了,现在我们必须要坚决地、无情地镇压闹事者,把他们统统吊死在彼得堡的街头!我们必须要恢复秩序,特别是军队中的秩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履行沙皇政府对盟国的义务。将反对德意志帝国主义的战争进行到底!”
一个身材瘦削,皮肤黝黑,但是却精力充沛,说起话来咄咄逼人的哥萨克将军此时正在会议室中喊打喊杀,他正是彼得堡军区司令科尔尼科夫中将。
由于沙俄军队在二月革命中大多采取了革命或中立的立场,因此大部分的旧军官也都留任。但是他们的权力却大多被士兵委员会夺取,成了空头军官,只有少数例外。科尔尼科夫中将就是少数仍然掌握一定部队的俄军将领中的一个。
而这些少数仍然拥有一定实权的俄军军官,则几乎都是好战分子,坚决反对和德国讲和——这也很好理解,这也是一种养寇自重嘛。只有战争继续,他们这些将军才能继续掌权甚至更上一层楼。科尔尼科夫中将当然也是这么想的,而且这位将军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不把俄国各地和军队中的“闹事者”统统消灭,恢复应有的秩序,战争是根本打不下去的。
要打仗,就得有纪律!要恢复纪律,就得从彼得堡开始,拿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开刀,杀一儆百!
可问题是,现在的“闹事者”并不只有布尔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同样是“闹事者”,只是没有布尔什维克那么激进罢了。而且他们现在也没有预料到布尔什维克上台之后,他们会有什么样的下场。不过他们却晓得,如果让拥护沙皇的将军们得了势,他们这些好不容易才把权力夺到手的革命家,可就要被投入监狱或送去西伯利亚做苦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