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装潢得非常考究,但是豪华程度无法和柏林王城官邸、夏洛腾堡宫和波茨坦宫相比的多伦庄园内。赫斯曼见到了明显苍老,但仍然威风十足的威廉二世。

    在赫斯曼报告了准备将威廉送往塔林阿姆别阿宫居住后,威廉二世有些担心的说起了英法意比四国的反应。

    “陛下,荷兰王国不会限制您的自由,”赫斯曼回答说。“在前来多伦庄园前,我已经同荷兰女王及首相会面。告知他们德意志已经下定决心,迎回皇帝陛下了。”

    这话的意思就是威廉二世再登皇位已经定局!而荷兰在对待威廉二世的问题上当了那么多年好人,事到临头再当恶人岂不是前功尽弃?

    赫斯曼接着又说:“而且,我德意志帝国的实力已经恢复,在工业和军备上足以抵御英法比之威胁。而意大利目前正忙于准备入侵埃塞俄比亚,绝不会干涉帝国内政。至于波兰。由于毕苏斯基病重,各派忙于内斗,根本无暇他顾。因此英法两国之抗议,并无实质威胁。陛下明日就可启程前往波罗的。”

    “关于复辟一事,目前又有多少把握?”威廉二世接着问起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德意志民间。对陛下复辟并无太大意见。”他这话的意思是:大部分人没有意见——不支持,也不反对。

    “目前的关键在于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领袖,帝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赫斯曼说。“只要取得他的支持,国会就能重新制定《帝国宪法》,陛下就能重登皇位了。”他顿了一下,压低了声音说,“而阿道夫。希特勒总理和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是在史塔西的支持下发展壮大的。只要您和希特勒总理在波罗的共和国就《帝国宪法》中限制君主权力的条款达成一致,他就会支持您。”

    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希特勒当然不甘心被束缚在内政上——实际上那正是纳粹党擅长的事情,纳粹党有办法牢牢控制议会,将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魏玛民主”变成什么事情都能做的“宪政独裁”——但带领德国成为欧洲霸主才是他的梦想。

    而赫斯曼则要通过一场军事演习告诉希特勒,他所了解的战争已经完全过时了。

    听了这番话,威廉二世顿时露出了感激的笑容,冲着赫斯曼点点头,说:“伯爵,霍亨索伦王朝不会忘记你的忠诚和贡献!”

    ……

    “它真的很小,很小,不过我相信它能打败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巡洋舰!”

    这是威廉二世在阿姆斯特丹港登上“德意志”号装甲舰时所发出的感慨。

    “德意志”号是目前德国最强大的战舰,1929年2月开工,直到1933年4月才服役。除去海试的时间,建造这艘标准排水量11700吨的装甲舰整整花了将近4年时间。

    这固然是因为《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海军新建战舰吨位的限制,让负责建造的船厂伤透脑筋。但同时也说明已经十几年没有开工建造军用舰艇的德国,在军舰制造上的本事已经变得生疏了。

    而就在德皇威廉乘坐“德意志”号离开荷兰的当天,在阿姆斯特丹港内还有一艘体型庞大的钢铁巨舰——刚刚完成部分现代化改装,标准排水量接近42000吨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它真的很大!”

    在“德意志”号驶过停泊的“胡德”号时,威廉皇帝全副戎装,就站在“德意志”号的舰桥上,看着擦肩而过的巨舰,皇帝轻轻叹息道:“如果‘马肯森’号还在就好了。”

    “陛下,实际上‘马肯森’号打不过‘胡德’号,英国人的‘胡德’号拥有更大口径的主炮和更高的速度。”赫斯曼说话时脸色平静,一点都没有因为英国人的这个近乎示威的举动而恼火,反而称赞起了“胡德”号。

    “就1920年的技术水平而言,‘胡德’号的确是个奇迹。”他话锋一转,又说,“不过对1935年或是1940年的技术而言,‘胡德’号也是个过了时的东西。”

    “它过时了?”威廉皇帝扶着栏杆,抬头看着仿佛一座海上山岳一般的“胡德”号。

    “过时了!”赫斯曼说,“陛下,在大战结束的十几年中,技术已经飞速进步,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革命的时代,任何用上一次大战中的经验去指导下一场战争的国家,都会遭遇到巨大的挫折。而这种技术进步,对德意志而言是最为有利的。”

    威廉皇帝眯起眼睛看着赫斯曼说:“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

    “因为德意志的教育和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我们拥有欧洲最多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赫斯曼信心十足地说,“所以我们可以比别的国家更快更好的利用新技术。而且,我们还拥有最英勇无畏的军人!”

    凡是了解二战历史的人,一定会被纳粹德**人那种无畏的勇气,勇往直前,为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精神所感染。不过真正让德意志军队在一段时间中所向无敌的,除了无畏和勇敢,还有德意志民族拥有的那种最适合工业化时代的素质——严谨、认真、注重规则、守纪律,还很聪明,而且教育水平还很高。

    所以他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非常复杂的机械化战争模式,所以才能用相对落后的装备打出一次次奇迹般的胜利。

    ps。追更的童鞋们,免费的赞赏票和起点币还有没有啊~515红包榜倒计时了,我来拉个票,求加码和赞赏票,最后冲一把!(未完待续。)

第208章 未来的统帅 四

    【播报】关注起点读书,获得515红包第一手消息,过年之后没抢过红包的同学们,这回可以一展身手了。

    波罗的共和国虽然不是过去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领土,但是踏上这块土地的威廉二世却惊奇地发现,自己仿佛一直在统治这个国家。

    当他在里加港走下“德意志”号的舷梯,然后坐上一辆迈巴赫豪华敞篷汽车,驶入里加市区的时候,他发现整座城市都在为他的到来而欢欣鼓舞。

    “皇帝万岁!德意志万岁!”

    街道两边,都是穿着节日盛装的里加市民,也有一些人是从外地赶来目睹皇帝陛下风采的。

    和德意志本土的情况不一样,波罗的共和国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依然在推行“皇民化”教育。在波罗的共和国的历史和德语课本上,美化霍亨索伦王朝和威廉二世的内容随处可见。

    在里加市和波罗的共和国的其他城市里面,到处都是以霍亨索伦王朝的君主和名臣、名将命名的广场、街道、学校和医院。

    任何攻击和抹黑霍亨索伦王朝及君主的言行,依据波罗的的法律,都会受到相应处罚。而且很少有波罗的的民众会这么做——毕竟大部分波罗的德意志人都是威廉二世所实行政策的受益者。

    按照波罗的官方的宣传口径,波罗的人民的家园是威廉二世陛下帮助解放的,他们的土地也是皇帝陛下授予的。没有皇帝,就不会有波罗的的今天。

    而这差不多也是事实。拥有将近400万人口的波罗的共和国虽然拥有一些工业——比如飞机制造和船舶制造。但它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国,大约三十万个小型家庭农场才是波罗的共和国的经济基础。而这些小型家庭农场的主人,大多是从俄罗斯和波兰迁来的德意志人,他们是从波罗的政府那里无偿得到土地的。

    而且。在授予农场之后,波罗的政府也没有对这些家庭农场不管不顾,让它们自生自灭。德意志式的精细管理,在波罗的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种被称为“家庭农业合作化”的制度,已经在波罗的共和国实行了超过12年。

    这种制度在赫斯曼看来,是介于家庭农场和集体农庄之间的。据罗森堡说。这种制度是来源于俄国的伏尔加德意志人聚居区——俄国农业历史上就有“合作化”和“公社化”的传统。这种传统影响到了移民伏尔加河流域的德意志人(俄罗斯犹太人同样受其影响,在移民巴勒斯坦后实行了“莫沙夫农业集体化”),他们也将一个个小型家庭农场组成了公社。

    后来,他们又将这种制度带到了波罗的共和国,而且还拥有了真正的“德意志式的科学管理”,形成了由政府扶植的多层次农业合作体系。

    最上层的是波罗的农业合作总社,往下是各省、县分社,最下面是一个个由家庭农场组成的农业公社——这是一个复杂而奇特的体系,农业公社实际上是一个经营实体。类似于农业股份公司,需要自负盈亏。而“公社”之上的各级合作社则是非赢利性的农业服务机构,负责向“公社”提供技术支持、小额低息贷款、产品销售和采购(公社所需要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等皆由合作社提供)。

    在比较守规矩,不大会偷奸耍滑的德意志人的运营下,波罗的共和国的这套农业合作化体系,在过去的12年中运行良好。让绝大部分的波罗的共和国公民获得了相对安定和富足的生活——和邻国波兰、苏联相比是非常不错的。

    而且这种制度也让波罗的共和国成了个农产品输出大国,每年都要向德国输出至少130万吨粮食(占德国粮食进口的三分之一)和大量的肉制品、海产品、奶制品。

    在这种情况下,富足且安稳的波罗的德意志农民。当然容易被他们的保皇党政府蒙蔽,糊里糊涂跟着一块儿保皇了——在欧洲。生活比较安稳的中小农场主往往是保守势力的象征,各国保皇派的基层就是这些人。而工人阶级和城市知识分子往往比较激进,闹革命的主力就是他们。希特勒能够搞定这些激进的工人和知识分子,也就能把德国团结起来,变成一架威力十足的战争机器了。

    ……

    “总理先生,你看到了吗?400万波罗的人民都是拥护皇帝的。除非皇帝在德意志复辟,否则他们不会支持波罗的和德国合并。”

    波罗的共和国的总统戈尔茨,和希特勒总理、赫斯曼步兵上将一起坐在另一辆迈巴赫大轿车里面。

    希特勒比德国皇帝早一天抵达波罗的,他不仅是为了迎接威廉二世而来,还是为了观摩“铁拳…1935”军事演习而来。同时还想和波罗的共和国总统戈尔茨讨论德国…波罗的合并问题。

    合并本来在1933年就会实行了,但是英法苏波四国先后表示反对,让合并一推再推。其中苏联的反对不必当真,斯大林已经在私下向赫斯曼表示过“不干涉”的意见。而在余下的英法波三国中,波兰的态度最让希特勒感到忧虑——在德国完成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之前,保持和波兰的关系是必须的。

    不过毕苏斯基身患肝癌,不久于世的消息让希特勒感到合并波罗的共和国的机会已经成熟。

    但是戈尔茨总统在这个时候又提出了“复辟霍亨索伦王朝”这个条件。

    “复辟王朝的事情不是我一个人说了就行的,”希特勒语调冷淡地说,“这需要全民公决!”

    希特勒同意将“恢复霍亨索伦王朝”这个议题交付全民投票,已经是很大的让步。

    不过投票并不容易通过,现在真正对复辟感兴趣的就是容克集团。而容克拥有的军事力量虽然强大,但是他们的数量太少,能够掌握的选票就更少了。

    在如今的德国国会中,第一大党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稳稳握有60%以上的多数。联合执政的“容克党”祖国人民党只有28%的席位——这是在取缔了社会民主党后举行补选后的结果。

    “总理,或许可以把同波罗的共和国合并和复辟王朝一起进行公投。”赫斯曼提议道。

    对民主选举的规则,他比戈尔茨通透多了——戈尔茨在波罗的实行的是军事独裁加开明****。

    “两案合一当然容易通过,”希特勒说,“但是国家社会主义党的支持才是关键!”

    “如果帝国得以恢复,”赫斯曼缓缓地说,“当然需要制定新的宪法……我们需要一部可以为德意志赢得胜利的宪法!在皇帝和总理先生的领导下,德意志的上层和中下层将会真正团结在一起。我们将是无敌的!”

    “无敌的?”希特勒看了赫斯曼一眼,“路德维希,你对演习的结果很有信心嘛。”

    希特勒说的是代号为“铁拳…1935”的军事演习,将会在1935年5月1日开始,5月10日结束,为期一共10天。

    将会有超过13。5万德国、波罗的共和国官兵参加这场规模宏大的演习。演习的目的,则是为了检验“机械化战争理论”的正确与否。

    根据计划,这13。5万名官兵将会分成“蓝军”和“红军”。

    其中蓝军由一个临时组建的装甲军组成,包括德军的第一装甲师、第三摩托化步兵师和波罗的的第一摩托化步兵师——现在并非战时,哪怕是装甲师、摩托化步兵师这样的“高科技”部队,在人员上也不是完全齐备的,所以3个师合计只有4。5万人。

    另外,还有一个大队的hs123对地支援飞机配属给蓝军使用。

    红军则由近9万名官兵组成,包括两个波罗的步兵师和四个德国步兵师。人数比蓝军多一倍,但是并没有配属任何空中力量。

    而在演习计划中,人少的蓝军将负责进攻,人多的红军则将在库尔兰半岛的南部部署一条长达100公里的防线。蓝军必须在10天之内,突破该防线,并且向北推进20公里以上,才算取得胜利。

    在希特勒看来,除非是作弊,否则蓝军顺利完成任务的可能性等于零。不过赫斯曼真要弄虚作假,他也有信心可以发现。

    如果换成另外一个时空1935年的希特勒,是肯定不会有现在这种想法的。因为在另一个时空,这位“下士”是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司令官,身边有一大堆高明的军事将领充当顾问,随时可以获得最新的关于军事技术发展的报告。凭着他的那点天才,是可以敏锐捕捉到军事革命的大方向的。

    但是在这个时空,他虽然也有军事副官,也有几个军事幕僚,可是层次和水平都不高,绝大部分还不是现役军官。大体上说,他还是一个文官政府的首脑,对专业军事问题的了解非常有限。

    “总理先生,”赫斯曼当然明白希特勒的心思,他笑道,“演习会在后天开始,明天您和皇帝陛下可以共同听取双方指挥官的作战方案报告。然后在5月1日当天,前往观摩蓝方的突破。”

    赫斯曼并不打算作弊,而且他还要让希特勒心服口服,认识到自己根本无力指挥战争。所以造假没有任何意义,虽然希特勒不懂机械化战争,但也不是没有上过战场的菜鸟。

    ps。追更的童鞋们,免费的赞赏票和起点币还有没有啊~515红包榜倒计时了,我来拉个票,求加码和赞赏票,最后冲一把!(未完待续。)

第209章 未来的统帅 五

    【最新播报】明天就是515,起点周年庆,福利最多的一天。除了礼包书包,这次的515红包狂翻肯定要看,红包哪有不抢的道理,定好闹钟昂~

    “中将,你明白什么是机械化战争吗?”

    “总理先生,我知道,那是约翰。弗雷德里克。富勒提出的理论,他认为:坦克出现以后,陆军机械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战争将是一种纯粹机械化活动。战争胜负百分之九十九在于完全。战场上坦克数量多的一方胜利的机会亦多。他还认为:骑兵将退出战场,步兵降为辅助兵种,炮兵则需提高机动能力。此外,富勒还主张:作战时,首先以坦克出敌不意地突向敌人的纵深,摧毁其首脑机会,同时以飞机轰炸其交通枢纽和补给系统,接着使用摩托化步兵和炮兵扩大战果,追歼逃敌,一次会战即夺取战争的胜利……”

    正在里加城堡内给阿道夫。希特勒和威廉二世讲解机械化战争的并不是“蓝军”总指挥古德里安,而是担任“红军”总指挥的法肯豪森中将。

    他是来报告“红军”防御方案的。在正式报告之前,希特勒突然问起了机械化战争。

    希特勒看了自己的军事副官长威廉。凯特尔少将,凯特尔轻轻点头,认同了法肯豪森的解释。富勒、戴高乐和艾曼斯贝格尔(奥地利军事理论家)关于机械化战争的书籍在英法并不好卖,但是德国的军官们却大多拜读过他们的大作,不过拜读并不等于认同。

    穿着件老式德军军服的威廉二世这时追问道:“中将,你说的是别人的理论,你自己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陛下,我只是部分认同富勒的看法。”法肯豪森说,“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是人,其次才是武器、地形、后勤等等。如果德国向我曾经担任过军事顾问的中**队提供几个装甲师的全部武器装备,他们也不可能用坦克去战胜潜在的敌人日本陆军。”

    “哦,中国人这么不禁打?”威廉皇帝问。

    “不,他们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去运转一支装甲部队!”法肯豪森扶了扶自己的金丝边眼镜。用仿佛是学者的口气说,“陛下,虽然我在过去5年只是负责训练一支装备水平尚达不到一战中土耳其陆军水平的东方军队。但是机械化战争却一直是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中**队(指南方国民革命军)所面对的主要假想敌就是正在实现机械化的日本陆军。”

    是烧马粪的机械化吗?在一旁听取汇报的赫斯曼心说,不过相对于现在的中**队,日本陆军也能算“机械化”了,至少“小豆坦克”已经快要装备部队了。

    “那么你找到对付机械化部队的办法了?”希特勒感兴趣地问。

    “是的,总理先生,”法肯豪森回答。“增加防线的纵深,配属可以快速调动的预备队,同时加强步兵的反坦克训练,有针对性的修建防御工事。”

    希特勒想了想,又问:“那么在明天将要开始的演习中,你有信心打败对手的进攻吗?”

    “有!”法肯豪森眯起眼睛,看了坐在希特勒身边的赫斯曼步兵上将一眼。

    他知道这次的大规模演习是赫斯曼力主发起的。表面上的理由是为了“检验机械化部队的战术水平”。

    但是以法肯豪森对德国国防军战略思想的了解,却很容易就猜到这场演习实际上是一场针对波兰或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战争的预演!

    法肯豪森看来。对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进攻,无疑是一场比上一次世界大战更大的冒险行为。简直是孤注一掷,不计后果。

    因为如今的德国除在法国、比利时、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些敌人的包围之中。

    且不说大英帝国,仅仅是这四个对手就拥有近1。1亿人口,远远超过德国加上波罗的的7000万。而且他们的工业实力之合比起德国也没有什么悬殊的差距,德国能够拥有的武器他们也会拥有,哪怕质量和数量上都稍稍逊色。但仍旧可以抵挡住德国的攻势。

    和上一场大战一样,这种势均力敌的战争是不可能有速胜的。德国很有可能面临一场长达数年的漫长战争——法肯豪森知道一些备战的情况,总参谋部早在20年代初就开始准备了。仿佛是吸取了上一次战争准备不足的教训,总参谋部预计下一场世界大战会持续至少5年。

    而总参谋部主管战略物资储备局(原属于工业促进委员会),现在正在努力储备足够应付5年战时需求的石油、粮食和各种有色金属。

    但是军队当中。对未来战争存有疑问的高级军官仍然不在少数,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些“反战人士”的存在,也是赫斯曼和施莱彻尔决定进行这次大规模军事演习的原因之一。随着德国的一步步崛起,来自英法等国的军事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如果德国不放弃寻求打破欧洲均势的政策——寻求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就是打破均势的行为——那么一场新的欧洲战争恐怕是很难避免的。

    因而,德国吞并波罗的共和国、奥地利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以及夺回东方失地的行动,都是一种“战争边缘政策”,极有可能引发大战。

    在这种情况下,统一德军高层思想,树立必胜理念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法肯豪森冲着希特勒和德国皇帝还有赫斯曼行了一个军礼:“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来阻挡蓝军,就好像未来战争中德国陆军将要遇到的最顽强的对手一样,敌人总是比我们想象的要顽强!”

    赫斯曼轻轻点头,微笑着对法肯豪森道:“中将,你尽力去做吧,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演习。

    这场演习将会证明这样一个事实:除非全面升级装备,使步兵摩托化,否则以目前的步兵装备水平,是不可能在比较平坦且没有筑垒工事可以依托的地形上,抵挡住德国装甲部队的强大攻势的。”

    ……

    “陛下,总理先生,对于此次演习的结果,我丝毫不存怀疑:装甲部队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而且不需要10天,明天下午演习将会以装甲突击集群的压倒性胜利而结束。”

    在法肯豪森中将离开里加城堡后不久,海因茨。古德里安装甲兵上将也开始进行汇报了。

    古德里安的作战计划听上去比法肯豪森的计划简单多了,就是集中力量,攻击一点。而为了达成突然性,攻击前的炮火准备时间将减少到45分钟。

    而且在装甲部队成功达成第一次突破之后,古德里安会立即发动第二次、第三次装甲突击,直到打穿敌人的防御纵深,将数量超过自己一倍的对手分割成两个部分,从而取得演习的最后胜利。

    演习胜利的条件不过是突破并且推进超过20公里——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达成这样的突破往往需要付出几个星期的时间和难以想象的伤亡。

    但是从20年代中期就开始摸索机械化战争的古德里安却非常清楚,区区20公里的突破,对于机械化部队来说不过是几个小时的事情。

    “明天下午就会结束演习了?”阿道夫。希特勒有些难以置信地看着古德里安。

    十几万人为了这场演习忙活了足有两个月——机械化部队的远距离输送和部署实际上也是一场演练——实行起来大半天就完事?可能吗?

    “明天下午!”古德里安脸上的表情显得极为严肃,“总理先生,机械化部队相对于旧式军队的战斗力提升是几何级数的。所以谁能首先掌握这种战争模式,谁就能拥有彻底改变欧洲局势的力量。”

    古德里安是德军中少数和赫斯曼一样,坚信技术进步已经完全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平衡。德意志民族在机械化战争的时代,将拥有数倍于静态战争时代的优势!

    因为机械化战争几乎就是为了德意志这个“工业民族”度身定制的胜利模式。用来执行机械化战争的军队,在赫斯曼和古德里安看来,就是一座巨大的现代化工厂。

    一支装甲部队所拥有的各种装甲车辆、轮式或履带式、半履带式车辆,以及各种现代化的武器,就仿佛是一台台非常复杂的机器设备。必须要由专业水平非常高超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进行操作。那些工业比较落后的国家,根本就找不齐一支装甲部队所拥有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更不用说设计、制造这些先进武器了。

    所以在如今的欧洲,除了德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四个真正具有规模化优势的工业国之外,别的国家根本就玩不起机械化战争。

    而且,组织和实施机械化战争是一件非常复杂,又非常精密的工作。做事情比较马虎的民族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这种战争模式的。而素来以认真、严谨、守纪律和讲规矩闻名的德意志人,显然是天生适合机械化战争的民族,他们一定会在别人没有掌握机械化的时代,就学会这种战争模式。

    ps。 5。15起点下红包雨了!中午12点开始每个小时抢一轮,一大波515红包就看运气了。你们都去抢,抢来的起点币继续来订阅我的章节啊!(未完待续。)

第210章 未来的统帅 六

    【最新播报】明天就是515,起点周年庆,福利最多的一天。除了礼包书包,这次的515红包狂翻肯定要看,红包哪有不抢的道理,定好闹钟昂~

    1939年5月1日清晨,刚过5点钟的时候。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在一辆半履带车上坐着(这是一辆山寨车,由bmw公司抄袭了法国雪铁龙公司的p21型半履带车),感受着车体的颠簸。他本来应该在演习总指挥部内听取汇报,通过沙盘和地图上的变化来判断演习进展。

    可是希特勒却在昨天下午提出要亲眼目睹第一装甲师的突破——可能是担心赫斯曼弄虚作假吧——他的身旁,陪同他来演习第一线的赫斯曼步兵上将,正低着头在看一份刚刚收到的演习进度报告。

    公路的一侧,一辆接着一辆的轮式装甲车和卡车排出了一眼望不到边的队伍。每一台车辆上都坐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不时有人发现他们爱戴的总理正乘车经过,纷纷用抬手礼向希特勒致敬。希特勒则非常兴奋地举手还礼,仿佛在检阅他的军队。

    “步兵上将,他们为什么不前进?”希特勒突然对这里的汽车长龙有了兴趣,“所有的人都坐在车上,这是怎么回事?”

    “总理,他们在等待前方突破。”赫斯曼合上手中的报告,“根据蓝方提交的计划,他们将沿波罗的6号公路推进,6号公路是贯通库尔兰半岛的一条重要公路,非常适合装甲部队快速推进,所以也是红方的防御重点。”

    他看了看手表,“再过几分钟就要炮击了,不会轰上几天几夜的。45分钟炮火准备后就是坦克集群的突击!估计,红方的防御体系会在两个小时内崩溃。到时候这里的车队就会在坦克的引领下,以每小时10到15公里的速度推进……对于1914年后的陆军而言,这简直和闪电一样迅速!”

    希特勒扭头又瞧了瞧仿佛没有头为的德军车队,他估计至少有1500辆各种车辆在排队,整个摩托化步兵师都按上了轮子——现在德国的拖拉机工业和历史上差不多。但是汽车工业却强大了不少,所以有足够的车辆可以提高给摩托化部队——如果他们真的能在战场上以每小时10公里,不,哪怕是5公里的时速推进,都会让敌人措手不及的。

    因为自从重型火炮成为军中利器之后,陆军的移动速度就变得很慢。特别是在离开铁路的情况下,依靠兽力和步行在敌人的重重阻击下推进,简直就和乌龟差不多。一天能推进5公里,后方的司令部都要开香槟庆祝了。

    所以在上一场世界大战中。被突破防线的敌人,总是有足够的时间依靠己方控制的铁路和公路调集军队,在被突破的防线后方重建新的防线。

    如果进攻一方可以把推进的速度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