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个社会主义者!
希特勒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主张,看党的名称就知道了,是国家主义+社会主义,并且代表工人阶级——包括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什么的,在纳粹上台前的德国,他们和工人阶级差不多穷。
所以在纳粹的统治下,德国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生活的其实蛮幸福的。而后来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后从外国抢来的东西,除了用来维持战争就是给德国人民发福利了!
实际上,纳粹德国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这一点和后世北欧、西欧的国家差不多。但是在纳粹德国没有“圣母”,只有纳粹,没有全球化,只有国家(民族)高于一切。如果不是最后输掉了世界大战,大部分德国人民大概会非常愉快地过完这一生,带着对元首的感激和爱戴被埋进坟墓。
因此,在后来世界大战中,德国士兵和意大利士兵在战场上的热情完全不能相比。前者是为自己打天下,后者是为了资本家和领袖在打天下。
——————
终于就要上架了,两个月的新书期,将近四十万字的更新,罗罗的努力会取得多少成绩就要在明天揭晓了。在这个时候,罗罗除了感谢广大读者的支持,就是最后拜求一下首订。罗罗现在是全职,就指着码字的收入养家糊口,如果大大们还想看罗罗的小说,不想让罗罗去搬砖,那么就请您松松手,给个订阅。
另外,月票罗罗也是想要的。五月头上几天是双倍月票,罗罗此时不拜,更待何时?新书月票,罗罗怎么都有奋斗一把。有月票的各位大大,您的保底票能给罗罗吗?
最后说一下更新,还是老时间,老地点。每天7点、13点、19点是固定更新。加更视月票和首订而定。50张月票一个加更,首订满500一个加更,满1000再加一更。
罗罗顿首拜求。
第154章 领袖你好 第一更
ps。 奉上五一更新,看完别赶紧去玩,记得先投个月票。现在起…点515粉丝节享双倍月票,其他活动有送红包也可以看一看昂!
赫斯曼、克洛伊和拉特瑙一起穿过两扇雕花大门,来到一间放着一排排棕色、红色和蓝色烫金皮封的图书的布设非常华丽的书房。
在这里,赫斯曼第一次见到了墨索里尼,他有一双含着一种意大利式温和的,鼓出来的眼睛。还有充满讽刺意味,很夸张的笑容,看起来稍显庸俗。赫斯曼觉得这位“人见人爱”的意大利领袖是个非常精明的政客,历史上他加入世界大战完全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和意大利领袖站在一起的,还有一位年纪比赫斯曼还要轻,长相非常英武,留着络腮胡子的人。赫斯曼在史塔西对外情报处送上来的照片上见过这个人,他可是个大人物,是墨索里尼之下的法西斯党四核心之一,现任国民经济总指挥官伊塔诺。巴尔博,未来的意大利空军元帅、航空部长和利比亚总督。
“欢迎你们,先生还有女士。”意大利领袖非常热情地同拉特瑙、赫斯曼和克洛伊一一握手。然后又威风凛凛地打了个手势请他们坐下。拉特瑙和领袖本人坐在同一张沙发上,赫斯曼和克洛伊在他们对面的扶手椅里就坐。
巴尔博则坐在墨索里尼右侧的一张扶手椅中,从刚才拉特瑙给双方介绍时,他的目光就一直在打量赫斯曼,他显然知道一些关于赫斯曼的事情。
“我们用德语交谈吧,我和巴尔博总指挥官都能讲德语。”意大利领袖用流利的德语对赫斯曼说。他仿佛知道赫斯曼不会说意大利语——在刚才的互相问候时,领袖用意大利语和拉特瑙、克洛伊进行了一些对话。但是和赫斯曼讲话的时候却用德语。
“好的,阁下。”赫斯曼说,“今天我有很多话要说,本来想让克洛伊翻译,现在看起来用不着了。”
赫斯曼看见墨索里尼笑了起来,显得非常亲切。“尽管说吧。今天请你来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如果能够达成共识,那今后的工作就容易多了。”
的确是这样!赫斯曼心想:如果意大利领袖肯按照自己的建议好好发展意大利的海军和空军。或许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比较容易打了。
至于意大利的陆军,知道后来历史的赫斯曼是根本不指望什么的。意大利的国力明摆着,钢铁和煤炭的产量比日本还少,这样的工业基础能打造出一支还算不错的海军和一度在欧洲领先的空军已经很勉强了,不能再对他们的陆军提什么要求了。
“领袖,那么我就直入主题吧。”赫斯曼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面取出了几张放大了的照片,然后递给了巴尔博。未来的意大利航空部长接过照片。仔细地看了看,又交给了墨索里尼。
“领袖,第一张照片是bmw101型发动机,非常好的发动机……全新的设计,bmw公司拥有专利。美国和英国的公司都准备购买专利授权了。我想,我们可以把专利授权计入赔偿品的额度之中。”
墨索里尼看着赫斯曼,等他继续往下说。
“总指挥阁下,我们希望在出售专利授权的同时。整体输出生产线。就像我们和苏联达成的交易那样。”
“苏联?”墨索里尼愣了下,“你们把这种发动机卖给苏联了?”
“是的。”赫斯曼说,“我们不仅向苏联出售了飞机发动机,而且还帮助他们设计了新式的战斗机、轰炸机和鱼雷攻击机,还有一条轻型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什么航空母舰?”墨索里尼问。
“领袖,”巴尔博在旁提醒,“第二张照片就是一艘航母。”
“7500吨的‘列宁’号。”赫斯曼介绍道。“我们在战败前完成了所有的设计,在热n亚会议后又将图纸卖给了苏联,并且派出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在列宁格勒的造船厂建造了这条航空母舰。现在它是苏联红海军的一条训练舰。另外,苏联人还雇佣我们的人设计一艘15000吨级的航空母舰,将会在黑海造船厂开工。如果你们意大利需要。我们可以先把‘列宁’号的技术资料也给你们抵充赔偿品。”
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意大利可以拥有总共60000吨的航空母舰,就是四艘15000吨级的航母,和历史上日本的苍龙号仿佛。
这个级别的航母虽然不能适应北大西洋的风浪,但是意大利海军实际上是“地中海海军”,这种航母是最合适的。如果意大利海军在战争爆发时拥有4条母舰和一支比较强大的航空兵,说不定就能压制住英国的地中海舰队了。
墨索里尼沉思了片刻,然后扭头问巴尔博,“我们需要吗?”
虽然意大利人在华盛顿海军会议上为自己争取到了6万吨航母配额,但是他们并不认为意大利海军真的需要航母,历史上直到1941年春,他们才决定将1926年下水的邮轮“罗马”号改造成航空母舰,不过直到意大利投降,这艘航母都没有能最后完工。
“可以要来参考一下,我想那些图纸不会很贵的。”巴尔博顿了下又说,“至于航空母舰到底有没有用,我现在也不敢下结论。”
赫斯曼插话道:“总指挥阁下,结论不能凭空猜测,应该进行实验。”
“实验?”巴尔博问,“怎么实验?”
“进行由空中打击水面舰艇的实验。”赫斯曼笑着说,“第三张照片就是一架用福克。f5运输机改装而成的鱼雷攻击机,第四张照片则是一架由波罗的fk…bf公司研发的cl…5攻击机的海军型。如果意大利需要,我们可以提供几架样机进行实验……不过波罗的fk…bf公司生产的cl…5和福克。f5攻击型是不能作为赔偿品的。”
“领袖,我支持进行实验。”巴尔博立即表示赞同,“我听说美国、英国和日本都进行过类似实验了!”
“好的,那我们也要进行!”墨索里尼点了点大脑袋。既然英国、美国、日本都玩过飞机打军舰了,那么意大利也一定要玩几次。万一飞机真的能打沉战列舰呢?这可不能等闲视之。
“第五张照片上是什么东西?”墨索里尼又翻开起了第五张,也是最后一张照片,上面不是武器。
“这个我来说吧,”瓦尔t。拉特瑙接过话题,笑着说,“这是我的专业,这是一台水力发电轮机,是建造水电站的关键设备。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英国、法国和我们德国掌握了这方面的技术。”
“水力发电?”墨索里尼看了看巴尔博。意大利经济总指挥说:“我们意大利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要超过德国。”
“哦,我们总算有一样资源超过德国了。”意大利领袖用自嘲的语气说。
意大利是个自然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各项资源都非常少。这也是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糟糕的一个原因——意大利领袖是仓促带领国家参战的,各种原材料的储备工作都没有做好,因此在开战后意大利的工业生产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连舰队都因为没有燃油而天天趴窝。
所以赫斯曼现在必须给领袖开点金手指,免得这个意大利到时候依然是个大累赘。
“我的领袖,实际上意大利还有一项资源是超过德国的。”瓦尔t。拉特瑙说,“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就是铝土矿。”
欧洲的铝土矿都分布在地中海北岸,希腊、南斯拉夫、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都算丰富。而德国的铝土矿基本依靠进口,历史上二战期间就从意大利弄了不少。
“我的领袖,造飞机需要用到铝。”巴尔博提醒道,“而提炼铝要用到电……是用电解法炼铝的。”
“用水电站发的电炼铝?”墨索里尼问。
“是的。”赫斯曼回答,“这是非常经济的做法,我们可以出售建设铝厂的设备给意大利……当然,这不在赔偿品之列,我们欠你们的赔款没有那么多,但是你们可以用铝和铝土矿偿还。”
意大利领袖和巴尔博互相对视了一眼,然后就重重点了下自己的大脑袋。“好的,原则上我同意了,具体的合作条件就让专业人士去负责吧。”
帮助意大利建设水电站和铝厂其实是非常大的“金手指”。因为电力和铝是二战中非常重要的资源!铝可以生产飞机,而电力不仅是重要的工业动力来源,还是日后进行同位素分离(就是造原子弹啦)的动力来源。历史上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就耗费了大量的电力。战前的意大利如能修建起大量的水电站,就等于增加了整个轴心国阵营的发电量——虽然这些电力并不属于德国,但是意大利可以替德国炼铝可能还有铜,这样就能节省下德国的电力资源……
————
第一更先奉上,然后罗罗求首订,求月票。大大们,拜托了!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这次起…点515粉丝节的作家荣耀堂和作品总选举,希望都能支持一把。另外粉丝节还有些红包礼包的,领一领,把订阅继续下去!】(未完待续。)
第155章 末日前的繁荣 第二更
ps。 奉上五一更新,看完别赶紧去玩,记得先投个月票。现在起…点515粉丝节享双倍月票,其他活动有送红包也可以看一看昂!
繁荣和幸福的时代终于来了!
这是《凯恩斯计划》和苏德合作共同作用下必然的结果——就如同将来的大萧条必然会降临一样。
按照这个时空五六十年代的主流经济学家们的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是《凡尔赛条约》和《凯恩斯计划》共同催生出来的。
前者不仅让德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悲惨境地。而且还制造出了马克超级大通胀,推平了德国的阶级,让绝大部分的德国人都变成了肩碰肩的阶级兄弟——德国社会不再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结构,而是变成少数富豪和绝大多数无产阶级的组合。
而后来的《凯恩斯计划》虽然试图安抚和挽救德国,但是却给了德国发动另一场世界大战的力量。并且还埋下了一枚必然会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定时炸弹——这枚炸弹就是剥夺德国货币主权的金汇兑制!
不过金汇兑制同样也是德国迅速摆脱一战后的低迷国运,走向辉煌繁荣的推手。在原本的历史上,德国同样失去了货币主权,所不同的只是选择和美元而非英镑挂钩——所谓的“金本位”实际上是美元本位,因此在短时期内同样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和规模较小的苏德合作一起,促使了德国经济在20年代中期的复苏。
而现在,不仅“苏德合作”的规模比原来翻了几倍,而且还多出了“实物赔偿制”——这是《凯恩斯计划》的第二个亮点,也被认为是让德国具有发动世界大战实力的重要原因!
因为。实物赔偿制实际上就是一种政府补贴出口的贸易模式!每年有价值20亿到40亿马克的煤炭、钢铁、汽车、飞机(当然是民用飞机)、机械、化工产品和船舶,以“零价格”推向了欧洲市场。
对于接收它们的战胜国政府而言,是零价格,而对生产制造它们的德国资本家来说则是全价格!为实物赔偿制买单的不是制造商,而是德国政府。因此制造商的利益不会有任何影响,不仅不会蒙受损失。而且还可以通过这20亿到40亿马克的“固定订单”来扩大生产,摊销固定资产投资,以便获得更大的规模效应。
凡是了解工业生产制造的人都知道,生产规模越大,往往成本也就越低,成本越低,产品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原本相对于英法等国就有一定优势的德国汽车工业、机械工业、民用航空工业、化学工业和采掘业,更是在“赔偿订单”的帮助下横扫欧洲市场。将法国和英国的同行打压得连气儿都喘不过来,只能靠关税壁垒的保护。在本国市场苟延残喘。
实际上,在制定《凯恩斯计划》的同时,英法卢比意等国已经预料到它们本土的产业有可能遭遇到德国制造的冲击,并且都制定了相应的保护计划——将产品倾销到美国去的计划只是说说而已,20年代的英法卢比四国都是典型的“小政府”,根本干不了这样的事情,它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
比如法国政府选择煤炭和粗钢为主要的“赔偿品”,而英国政府则接收了全部“赔偿船舶”(历史上英国就要求德国替其造船作为赔偿)。而卢森堡和比利时政府则不允许德国钢铁入境。但是对德国的汽车、飞机和化工产品则非常欢迎。至于意大利政府,当然选择德国的机器设备为主要赔偿品。
不过英法两国(它们拿走了赔偿品的大头)还是接收了不少汽车、飞机、化工产品和钢铁产品——因为它们还需要黄金和外汇去偿还欠美国的债务。
但是这些“赔偿品”大多没有被贩卖去美国。而是在英法意之外的欧洲市场销售了。这主要是因为英法两国政府将从德国得到的飞机和汽车都低价转卖给了本国的相关制造商,规定它们在国外销售。
而这些英法的飞机和汽车生产商都贪图高额利润,很少愿意将这些产品运去竞争激烈而且路途遥远的美国。而是就近贩卖给了临近的欧洲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让赔偿品替代了英法本国的相关产业的生产,减少了这两国的就业机会。
而英法两国将它们从欧洲市场上收回的黄金、美元去偿还债务,又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黄金和美元紧张,结果反而让英镑在1927年和1928年面临更大的贬值压力。这也就决定了《凯恩斯计划》是不可能长久实行的。
对德国而言。它的产品在1926年后不仅有“赔偿订单”可以摊销成本,而且还得到了海量的苏联订单。由于这个时空的苏德合作规模远比历史上大——赫斯曼这回倒是成功撬掉了美国人的生意,至少在大萧条来临前,美国的机器设备是很难进入苏联市场的——东方的苏联仿佛化身成一头吞噬机器设备的怪兽,永远不知道满足。无论多少德国机器,都能被它一口吞下,然后吐出同样价值的石油、木材、有色金属和粮食。
在“赔偿订单”和“苏联订单”的双重刺激下,德国工业,特别是德国的重工业从1924年开始,就一改战后的颓势。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
而且德国重工业自己从1924年开始,也成了重工业增长的动力。
因为它们为了完成价值惊人的“赔偿订单”和“苏联订单”,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增加产能!而重工业投资本身,也会消耗大量的重工业产品。
根据德国政府公布的数据,1924年德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2120%(1923年因为超级大通胀,固定资产投资很低),之后的1925年则同比增长了55%,1926年增长了35%,1927年和1928年的增长依然高达30%以上。
不过这种程度的繁荣因为英法,特别是英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变得难以持久。当然,英国的衰退并不都是《凯恩斯计划》造成的,另外两个主要原因是英国将英镑兑黄金的汇率定得太高(这是丘吉尔干得),同时还坚持实行自由贸易造。结果让英国的制造业在正常销售的德国产品(非赔偿品)和美国产品面前毫无竞争力。
“这是末日前的繁荣,现在的德国人民都被这种虚假的、暂时的繁荣蒙蔽了双眼,忘记了他们的国家仍然在遭受屈辱,仍然在被外国残酷剥削……来自英国、法国和美国的资本——其中大部分是犹太资本,已经渗透到了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我们德国人每创造一个马克的财富,他们就要拿走半个马克甚至更多。当然,现在他们的还没有开始把投资在我们这里的钱拿走,所以我们还可以维持表面上的繁荣。要不然,我们经济就会变得和法国、英国一样糟糕!”
这是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的某个广场集会上的演说,听众并不多,大概只有寥寥的几百人,其中至少还有20人是伪装成听众的米乌塔特种兵——他们是来保护刚刚回到柏林担任军事情报局局长(在不久之前情报升级成了局)的赫斯曼上校以及他的妻子克洛伊的。
赫斯曼在1926年就去了波罗的共和国担任防卫军副参谋长。这个职位在1925年时就成了坐镇波罗的的史塔西局长(副局长)的公开身份。不过赫斯曼去波罗的防卫军担任副参谋长并不仅仅是为了方便管理史塔西,而是为了熟悉装甲部队和空军的运作。
哈尔德中校和凯塞林中校都曾经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在回到柏林后,两人都没有再回情报处,而是被派往部队任职。所以接替赫斯曼在柏林情报处坐镇的是卡纳里斯中校。
不过赫斯曼从波罗的返回后却没有下部队,而是担任了扩大了的军事情报局局长——在1928年初,总参谋部下属的处都纷纷升级为局,各局的局长大都由少将出任。赫斯曼担任了军情局局长,自然意味着他很快也要晋升将级了!
官场上的顺风顺水还不是赫斯曼在过去几年唯一的收获,克洛伊在1926年又替他生了个女儿,取名玛丽亚。而现在,克洛伊的肚子又一次挺了起来,再过几个月,赫斯曼就要第三次当父亲了。
“亲爱的,我们去给希特勒先生捐款吧。”克洛伊从前排的椅子上站了起来,对身边的丈夫说,“我觉得希特勒先生讲得很好,他的观点和你完全一样。”
能不一样吗?在这个时空,希特勒没有收到罗森堡和卡尔。豪斯霍费尔的“地缘z治”学的影响(罗森堡的生存空间理论其实也是一种地缘z治)。而是接受了赫斯曼的“货币战争”理论——希特勒现在认为世界上有一个犹太国际资本集团,正准备用货币战争来摧毁德国。而美国和英国,实际上都已经被这个犹太国际资本集团所控制,这两个国家既是他们用来压迫别国的工具,同时也是他们掠夺财富的地方……
——————
满50票的加更奉上,谢谢大家的支持。罗罗再一次拜求订阅和月票!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这次起…点515粉丝节的作家荣耀堂和作品总选举,希望都能支持一把。另外粉丝节还有些红包礼包的,领一领,把订阅继续下去!】(未完待续。)
第156章 货币战争还在继续
ps。 奉上五一更新,看完别赶紧去玩,记得先投个月票。现在起…点515粉丝节享双倍月票,其他活动有送红包也可以看一看昂!
虽然现在不大招人喜欢——经济繁荣来临后,纳粹党的行情就比较萧条——但是希特勒还是非常热情地同每一个支持者握了手,才和赫斯曼、克洛伊一起上了一辆崭新的红色奔驰6小汽车。然后沿着柏林宽阔整洁的马路扬长而去。
在另一个时空的1928年,因为资金从德国大量流向美国,德国已经提前陷入了大萧条,其实就是严重的通货紧缩,是由于德国失去货币主权而引发的。
不过在眼下这个时空,因为实行了《凯恩斯计划》而不是《道威斯计划》,所以德国的资金还没有开始流向美国,因此繁荣还在继续。
然而就像希特勒所说的那样,德国现在仍然是外国残酷剥削的对象!繁荣之所以还能维持,是因为国际资本还没有开始“剪羊毛”。一旦他们开始退出,德国经济立即就会崩溃……因为德国虽然拥有非常强大的工业,但是它的货币基础依旧脆弱,是建立在英镑本位制上的。而英镑本身的地位,这几年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英国的金汇兑制就要失败了,现在资金正疯狂地从伦敦流向纽约,英国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赫斯曼说着话,将目光投向了车窗外,柏林日益繁华的街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柏林非常漂亮,气派而且整洁,没有英国式的贫民窟,也不像巴黎那样过分华丽。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都是非常努力和能干的,只要有一点机会,他们就会创造出一个繁荣向上的时代。
从1924年开始的繁荣,和德国人民的努力勤奋也是分不开的,德国的生产的确在不断增长。所以眼下的繁荣并不全是“虚假”的,其实连过剩也谈不上——虽然这些年德国工业的“盲目投资”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工厂都更新了设备,增加了产能。但是煤炭的产量只比1913年稍多一些,粗钢的产量还没超过1913年(比历史上当然好多了)。虽然生产了许多汽车、飞机、摩托车、拖拉机,还有照相机、收音机、洗衣机、电冰箱之类的消费品,但是消费品市场离饱和还远着呢。绝大部分的欧洲家庭,连一样家用电器都没有。
实际上,历史上二十年代末开始的大萧条就是货币的金本位制无法维持所引发的。这场大萧条的本质就是一场超级大通缩,按照布尔什维克的说法是工人阶级的工资无法购买他们所生产的产品所造成的。但是这个问题在后来的几十年都没有被解决,可是如此严重的大萧条却再也没有出现过。原因就是在2、30年代的大萧条后。各国都放弃了金本位,可以利用印钞机来创造需求了。
阿道夫。希特勒有些沮丧地说:“法国人在1927年前就垮了,现在又轮到了英国,德国将会是下一个目标,这样下去犹太人要胜利了,雅利安民族的欧洲要完蛋了!”
他咬咬牙齿,“可是德意志人民现在还沉溺在虚假的繁荣之中,只是在坐等他们的末日!”
法国人在1923年到1926年间也经历了一场力度相对德国较小的货币崩溃危机。表面上的起因是鲁尔危机——因为德国人的消极抵抗。鲁尔危机对法国经济的打击也很大。罢工造成了法国煤炭供应紧张,莱茵河和通往东方的铁路运输中断。而且法国入侵德国的前景。也造成了国际资金抽离法国。
国际资金抽离的形式当然不是法郎,因为法郎在世界大战后就失去硬通货地位了。所以法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在鲁尔危机爆发后迅速减少,法国央行很快失去了抵抗能力,只得任由法郎暴跌。
可是让法国人没有想到的是,在鲁尔问题解决之后,逃离的资金也没有返回法国。而是去了德国!原因据说是《凯恩斯计划》和苏联订单让国际资本看好德国经济,但是赫斯曼和希特勒却不这么认为。
“货币战争还在继续!”赫斯曼点了点头,“法郎不愿意投降,既不肯投向金汇兑,也不愿意在美国帮助下建立金本位。自然只能选择大幅贬值了。这样至少可以增加法国国内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所以目前法国的经济已经有所好转。
而我们德国目前的繁荣除了苏联订单的贡献,就是因为马克向英镑投降。有了英国的支持,我们的产品才能在欧洲各地顺利销售。作为投降代价,销售所得的黄金、外汇都会流向英国,而我们得到的只是放在帝国银行金库里面的英格兰银行的存单。不过这样的安排,让我们的生产能力在过去几年得到了迅速的恢复。
但是英镑即使得到了我们的支持,现在看来依旧没有能力战胜美元……因为英国的实力终究比美国差得太远了,而且英国欠美国的债务也太多。他们在世界大战中犯了一个错误,欠下了美元而不是英镑。而且过高的英镑定价也伤害了英国的工业生产,这让英国人哪怕得到了我们的赔偿品,也没有办法取得对美国的顺差。所以在这场货币战争中,英国是不可用和平手段取胜的。”
德国这几年可以发展得那么好,和英国的庇护自是分不开的。而英国人之所以会包庇德国,对德国和波罗的共和国的许多扩建武备的行为视而不见,对德国和苏联勾肩搭背也一味包容,主要的原因就是德国向英格兰银行投降了。
现在德国从欧洲和苏联捞到的好处,一部分作为原材料被秘密储存,大部分则变成了黄金送去了英格兰银行。正是这些来自德国的黄金,才让英镑有了和美元对抗的资本,英镑也得以维持强势。
但是强势英镑对英国的实体经济却没有一点好处!因为英镑的高估造成了英国工业品价格高昂,在国际和国内都缺乏竞争力。而且英国政府还顽固坚持自由贸易路线,让德国和美国的廉价工业品大量充斥英国市场。
由于英国国内工业生产的低迷,自然造成了失业率高涨,而英国的资本家们为了降低成本,则希望减少工人的工资。结果在1927年引发了全国性的工人罢工抗议浪潮,造成了英国国内局势的动荡。
而动荡的局势又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英镑和英国经济的信心。从1927年开始,英镑就面临严重危机了。
“英国人也实在太无能了,”希特勒哼哼着说,“得到了我们德国的支持,他们的金汇兑制还是没有办法压倒美国的金本位制……现在除了德国和波罗的之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