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晚明-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在此期间他不可能和马尼拉方面有太多的联络。这既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保护马尼拉的西班牙军队。

    闪电战是总督阁下的计划,必须在明军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动战争胜算才会大。

    爱德华多本杰明闭上了眼睛做起了祷告,希望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将大明这头猛兽打痛打垮,彻底降服。

    。。。。。。

    。。。。。。

    “大人,这便是我们新雇佣的三十名佛郎机炮手。”

    乌猪山岛军校内,戚文在向宁修介绍佛郎机炮手。而这些炮手也一齐对宁修行了军礼。

    新近雇佣这么多佛郎机人是宁修的主意,也是戚文等人的诉求。

    毕竟最初宁修雇佣的十几名佛郎机士兵在一千人的军队中勉强够用。可扩军之后就显得杯水车薪了。

    而高素质的炮手是组建炮兵营的必要条件。宁修早就准备在新军里设立专门的炮兵营。那么就必须雇佣高水准的炮手。佛郎机人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宁修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雇佣的佛郎机人必须是葡萄牙血统的,而不能是西班牙血统的。

    五十名炮兵充当教官,足以支撑起一只五百人乃至一千人的炮兵营。

    当然,宁修肯定会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训练那些新兵,不会寄希望于一口吃成个胖子。

    “很好,本官设立军校就是为了给新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其中炮兵便是重中之重。”

    宁修稍顿了顿,继而说道:“诸位都是精通火炮原理的大才,本官希望你们能够毫无保留的把自己掌握的技艺教给军校的学生。本官可以承诺,炮兵营真正组建之后,你们都会成为炮兵营的军官。且你们在军校的教授职务可以得到保留,领两份钱。”

    雇佣兵最看重的自然是利益。闻听可以领两分钱,他们都露出兴奋的表情。

    “本官初步设想的是你们一人教十到二十人,小班教学,这样每个军校生都可以有时间亲自练习。”

    军校的规模是有限的,培养能力更是有限,五百到一千名学生已经是极限。这还是宁修把其他兵员砍去后,只保留炮兵的结果。

    眼下他确实太需要一个犀利的炮兵营了。

    只要有了职业化的炮兵队伍,即便与西班牙人在海上相遇,宁修认为自己也不一定会输。

    “大人的意思是要让他们每个人都熟悉掌握火炮发射的过程?”

    一名雇佣兵用有些生涩的汉话说到。

    “不错,一定要熟悉整套流程,而不能只是粗通一二。”

    宁修深吸了一口气道:“我知道这需要时间,我可以给你们时间。只要你们能在三个月内把他们培训到这个程度,我便会给你们奖励。”

    众佛郎机雇佣兵面面相觑。

    三个月,这个时间未免太短了吧。

    他们当年熟练掌握火炮使用也用了一年左右,何况这些对火炮原理完全不懂的明国人呢。

    见他们都不说话,宁修清了清嗓子道:“本官不管你们当时是怎么样的,在本官这里会给你们所有合理的支持。本官只有一个要求,必须在三个月内把他们训练成一只可战之师。”

    “宁大人放心,我们可以做到。”

    一名佛郎机人率先发声,接着陆续有人附和。

    宁修提出这个要求并非是无理的。毕竟他手中有充足的火炮给这些军校生练习,这和佛郎机雇佣兵当年的情形肯定是不同的。

    有了大量的练习,辅以理论指导,新兵是很容易掌握技术的。

    何况这些军校生是完全脱产的,平日里甚至不需要进行基本的训练,学习炮兵技艺是他们唯一需要做的。

    如果连这他们都做不好,那绝对是态度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另外本官要求你们成立教研组,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虽然不要求做到完全一致,但大方向必须是一样的。”

    宁修稍顿了顿,继续说道:“教研组每十天需要开一次例会,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性问题必须解决,个性问题如果解决不了也必须及时告知戚将军。”

    一些心思活泛的人已经明白了宁修的用意。宁大人是想像流水线那样“生产”炮兵啊。

    这样的好处是培训出的炮兵都是一个路数,即便损失了一部分其他人也可以迅速补充上。

    而如果是师傅带徒弟那一套,势必会有藏私。这样如果一些高水准的炮兵牺牲了,其余人能否顶上就是个未知数。

    “属下明白!”

    众人齐齐应声。

    “好,很好。你们既然肯来乌猪山岛,本官也不会亏待你们,你们每人可以领一套宅子,就在军校后,便在这岛上常住下来吧。”

    原来宁修为了培养士兵和将领们的归属感,在乌猪山岛修建了不少宅子,大的有三进五进,小的也有一进两进,根据士兵将领的功劳分别赏赐。

    。。。。。。

    。。。。。。

第三百八十九章 灵儿有喜

    练兵的进程比宁修想象的顺利。

    相较于军官的培养,士兵们更强调战斗感。

    而战斗感这个东西只有老兵有。

    所幸最初招募的那一千多士兵如今已经有了剿匪的经验,由他们来带新兵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宁修之前就跟戚文等人强调过,练兵最重要的就是士气。这一点十分重要。

    只要稍稍检阅,军队士气如何便可以直截了当的体现出来。

    所以戚文等人按照宁修的要求在一般的队列、阵列训练之外加了负重跑等拉练项目。

    乍一看这是在练体能,实则是在练士气。

    毕竟这些士兵都是新招募来的,彼此之间缺乏了解。

    让他们迅速了解,拧成一股绳最好的方式便是拉练。

    一开始大部分的新兵都感到很难适应,毕竟此前他们从未有过如此大的运动量。

    但十几天之后大部分的士兵都挺了过来。那些仍然感到身体不适的则证明底子太弱,被划归到火兵营。

    宁修甚至命各营士兵编出口号,在拉练过程中喊出来。

    这也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士兵们在喊口号的过程中加深了彼此间的情感,即便是平日里很少说话的人也通过喊口号打开了心扉,融入了集体。

    在这之后,宁修还命各营士兵加入力量训练。

    事实证明这是很有必要的。

    宁修早就觉得这些新兵力量不足,这体现在拉练之中便是总有人掉队,还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很多。

    毕竟大明不是后世,普通百姓的营养很成问题。

    进入军营之后伙食方面自然有极大的改善,虽然不说顿顿有肉,但吃饱吃好还是没有问题的。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力量训练可以让营养得到充分吸收,也不会引起士兵的反感。

    宁修规定新兵们每天必须做一百个俯卧撑,举三十次石锁。

    这些是考核指标,没有特殊原因必须完成。

    本来宁修还担心士兵们会抱怨。但事实证明基本没有人反对。

    毕竟军营自古以来就是个不讲道理的地方。

    远的不说,就说大明的军营中,军官欺压士兵的现象数不胜数。

    像乌猪山岛新军营中氛围良好的实在不多见。

    旧式军营中的惩罚十分严苛,普通士兵动不动就会被斩首,甚至还有贯耳游营这样侮辱人的刑罚。

    而宁修规定新军军中废除一切酷刑,只保留打军棍一项。

    士兵们欢欣雀跃还来不及,又怎会心生怨恨。

    当然,完不成体能训练的任务还是会被打军棍的,一般是十军棍。这是为了不影响士兵们第二天的训练任务,毕竟惩罚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如果把士兵们打的屁股开花下不来床,耽误了训练那就得不偿失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刑罚由统一的军法部执行。这样可以保证刑罚尺度一致,不会出现打重打轻的情况。

    人心毕竟难测,万一有人借机报复公报私仇那就和宁修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除此之外,每隔几天新兵们便会被带到船上进行适应性训练。毕竟这些新兵最终是要对决西班牙人的,那可是在海上而不是陆上。

    好在这些新兵大多是广东本地人,对大海都很熟悉,有的甚至本身就是渔民。

    他们对大海和航船没有任何畏惧,能够在船上完成军官们要求的一切动作。

    宁修不由得感慨,照这样下去,三个月练出一只强军并非不可能。

    当然,宁修不可能把所有精力放在新军训练上。因为有一个好消息传来,灵儿有喜了。

    宁修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时直接懵了,直到灵儿低垂着头莺声细语的说起郎中的诊断结果,宁修才相信,妻子真的是有身孕了。

    细算一算,应该是妻子刚刚搬到乌猪山岛的时候。

    那时宁修整日和妻子腻在一起,晚上更是如胶似漆,常常被翻红浪直到天明。

    应该就是那时候怀上的吧。

    宁修竟然有些手足无措。

    两世为人,这却是他第一次要做父亲了。这种感觉实在太过奇妙,宁修只觉得似是梦境一般。

    灵儿也不像以前那样欢跳,而是稳重了不少,有了初为人母的担当和责任。

    无论如何这对宁修都是一件大事。他决定在这段时间多陪陪灵儿。

    虽然妻子的身孕不过两三个月,但宁修甚至已经开始给孩子取名字。

    这可是个技术活,宁修翻遍了典籍,最终定下两个名字。

    男孩就叫宁毅,女孩就叫宁芷。

    对于宁修定下的名字,戚灵儿倒是没有什么意见。在他看来这本就是男人的事情。

    好消息从来都是瞒不住的。没过多久全军上下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宁修倒是无所谓,最多多收一些贺礼罢了。

    至于老泰山那里自然是要报喜的。

    要说戚继光还真是吉人。他写给灵儿的家信中才刚催过不久,灵儿便有喜了。

    宁修相信这个消息绝对能够让戚继光高兴一阵。

    虽然封建王朝重视男嗣,但女儿一向是父亲疼爱的对象。

    何况戚继光已经有了不少儿子,女儿却唯独只有戚灵儿。他对灵儿疼爱有加也就不难理解了。

    “灵儿,你说我们生几个孩子好?”

    床榻上,宁修一边拢着妻子的发丝一边柔声说道。

    “啊?这你就在想生几个了?”

    灵儿狠狠瞪了宁修一眼道:“一个我还嫌累呢,得亏不是你怀孕是吧?”

    宁修惺惺的耸了耸肩道:“这还叫我怎么说啊。娘子你怀孕我也很关心啊。”

    “先别急嘛,这种事情急不来的。”

    戚灵儿靠在宁修怀间,闭上眼睛道:“若生的是个女儿,妾身总该再生一个男儿出来给夫君续香火。若是生的是个男孩,夫君便不会要求妾身再生了吧?”

    “啊?”

    宁修倒是真的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来自后世,生男生女在他看来都是一样的。

    不曾想灵儿把这件事看的这么重。

    宁修看的出来灵儿是很想生一个女孩的。不过这样一来她就得接着生,直到生出男孩为止。

    宁修笑着打趣道:“要不为夫娶上几个小妾,这样娘子你只生一个就成。”

    。。。

    。。。

第三百九十章 民富国强

    爱德华多本杰明这些天来一直在卖力传教。

    因为与广东海防道按察使宁修有约在先,现在他还不能在香山县修建教堂。

    只有等到过了考察期,他才能在这片东方大陆上修建属于自己的教堂,让主的福音散布在大明。

    他传教的对象都是清一色的官绅。因为他认为这些人可以帮助他向宁修施加压力,从而使宁修下定决心。

    但今天,爱德华多本杰明却没有进行这项伟大的工作,而是受邀参观香山县第一玻璃厂。

    邀请他的人便是宁修。

    这让爱德华多本杰明大感意外。他实在想不到明国人竟然还会制玻璃。

    直到进入玻璃厂的那刻,爱德华多本杰明仍然将信将疑。

    “伟大的主啊,玻璃难道不是只有欧罗巴人才会制作的吗?”

    看到工厂仓库里堆放的各式玻璃器皿,爱德华多本杰明在心中疾呼道。

    天哪,明国人是怎么做到的?难道有欧罗巴来的工匠教授他们?

    爱德华多本杰明思前想后觉得只有这种可能性。

    毕竟虽然传教士也知道玻璃,却不懂工艺,更不可能指导明国人制作玻璃。

    可欧罗巴的匠人为何要不远万里来到明国呢?

    传教士为了传教可以牺牲个人利益,花上几年颠簸在海上,工匠们图的是什么?

    爱德华多本杰明百思不得其解。

    “爱德华多先生,这香山县玻璃厂做出的玻璃和你们欧罗巴的玻璃相比哪个更好一些?”

    宁修笑着问道。

    爱德华多本杰明没想到宁修会问出这么一个问题,先是一愣,随即面露不愉道:“这是什么问题,按察使阁下,玻璃是我们欧罗巴人做出的,明国只是仿制。仿制品怎么可以和原创品比较呢?”

    宁修却摇了摇头道:“这玻璃不是仿制的,乃是本官亲自令人做出。”

    爱德华多本杰明张了张嘴巴,一句话也说不出。

    什么,这玻璃竟然是宁修这个按察使命人做出的?

    他一个土生土长的明国人,怎么可能会知晓玻璃的制作工艺!

    不,这绝不可能!

    爱德华多本杰明认为这一定是宁修在撒谎。在他看来一定是宁修雇佣了一名欧罗巴的玻璃匠人,命他做出玻璃,然后把功劳占为己有。

    “爱德华多先生可见过这种彩色玻璃。”

    宁修见爱德华多不肯相信,便叫人拉来一面琉璃如意。

    爱德华多本杰明从未见过这玩意,好奇之下凑到近前细细把玩。

    他哪里知道这其实是中华自古就有的琉璃,制作工艺与玻璃完全不同。

    “竟然有如此绝美之物。主啊,这一定是你的功劳。”

    爱德华多本杰明觉得这一切难以解释,只能把功劳往主的身上推。

    “爱德华多先生若是喜欢,这如意便送给你了。请记住这是我大明特有之物,取吉祥如意之意。”

    宁修一番话气场十足,爱德华多本杰明已经彻底无法招架,灰溜溜的点了点头,接受了馈赠。

    “不知爱德华多先生想不想去看一看香山县陶瓷厂。”

    爱德华多本杰明眼前一亮道。

    “可以吗?”

    宁修一挥手道:“当然可以。”

    爱德华多本杰明心中大喜。

    他最喜欢的明国商品就是丝绸和瓷器了。

    丝绸在欧罗巴价值不菲,只有贵族领主们才穿的起,即便是像他这样小有积蓄的神职人员也不敢打丝绸的主意。

    至于瓷器就更不必说了。

    往往只有皇室才能用的起瓷器,就连公爵、伯爵也以拥有一套完整的瓷制茶具为荣。

    宁修与爱德华多本杰明在仆从、护卫的簇拥下离开了玻璃厂,直奔陶瓷厂。

    相较于玻璃厂这里的工匠更多。

    毕竟制作玻璃可以流水线作业,而制作瓷器基本都是全靠一个人完成,要想制作尽可能多的瓷器就只能堆人数。

    这是爱德华多本杰明第一次近距离的观察制瓷。

    从打坯,拉坯到烧制,整个过程他都看了一遍。

    想不到光鲜亮丽的瓷器,最开始不过是一陶土。

    最后宁修带爱德华多本杰明参观了瓷器仓库。

    看到货架上摆放的琳琅满目的瓷器,爱德华多本杰明眼睛都直了。

    “按察使阁下,这些瓷器都是要卖到欧罗巴的吧?”

    宁修再度摇头。

    “不,这些都是卖给大明百姓的。”

    “什么?卖给大明百姓。”

    爱德华多本杰明差点晕厥过去。

    “这怎可能,瓷器价格高昂,普通百姓怎么可能买得起?”

    宁修耸了耸肩道:“怎么不可能?我大明的百姓人人都能买的起瓷器。”

    爱德华多本杰明只觉得脑子翁的一炸,连站都站不稳了。

    天哪,大明竟然如此富强,连百姓都如此富有。

    在欧罗巴被王公贵族引为至宝的瓷器在明国竟然人人都用的起。

    民间都如此,那皇室该多么富有?

    与这么强大的国家作战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啊。

    不行,一定要写信告诉桑切斯总督,让他有一个心理准备。

    “咳咳,按察使阁下,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失陪了。”

    宁修点了点头道:“这份茶具便送给爱德华多先生了。来人呐,送爱德华多先生回住处。”

    爱德华多离开后,戚文这便凑了过来。

    “大人,为何不趁机把此人拿下?”

    原来戚文之前已经命人查了爱德华多本杰明的底细,发现此人实际是马尼拉派来的细作。

    戚文建议直接将此人拿下,宁修却决定将计就计暂勿打草惊蛇。

    “抓了他又能怎样?马尼拉还会派来其他人的。或者说他们派来的本就不止爱德华多一人。”

    “那大人又为何要带他参观玻璃厂和陶瓷厂,还赠送他礼品?”

    “如果你之前从未见过这些东西,看到后会作何感想,会怎么做?”

    宁修却是反问道。

    “这。。。”

    “我要让爱德华多替我传话给桑切斯。让他告诉桑切斯大明极为富有。”

    “可这样一来他们更会入侵了啊。”

    “我就是希望他们入侵,我要把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全歼在海上,毕其功于一役!”

    。。。

    。。。

第三百九十一章 豫陕大旱

    八月以来,河南、陕西大旱。紧接着便是蝗灾。

    蝗虫一过将田间地头啃的干干净净,一片赤地千里的景象。

    陕、豫官员纷纷上表请求朝廷援助,最好能够免除明年的赋税。因为从现在的情况看,蝗灾和旱灾足以导致明年两地颗粒无数。

    奏疏上到通政司,经由分拣后便发往内阁票拟。

    现在万历皇帝被李太后禁足,出不了乾清宫一步。很多时候都是司礼监捡重要的几本奏疏送到乾清宫由万历皇帝批阅,其余的则直接批红。

    但这件事无论是内阁还是司礼监都无权做主。

    毕竟涉及到河南、陕西两省赋税,而这两省都是大省,若是大手一挥直接免去赋税,明年的国库收入可有些紧张。

    在张居正柄政后,新政推行的如火如荼,每年的国库岁入都在见涨。在这种情况下,张居正自然不希望万历十年出现下降的势头。可河南、陕西的情况摆在那里,且都是实际情况,视而不见显然太不近乎人情。

    最终还得万历帝发话。

    张居正思罢拿着内阁拟出的条陈去往乾清宫。

    从内阁到乾清宫路途遥远,张居正获赐肩舆,可以在宫中搭乘。

    但这次张居正没有选择乘坐肩舆,而是选择步行。因为他觉得乘坐肩舆走的太慢,而此事十分紧急,一刻也耽搁不得。

    八月下旬的天气已经转凉,但毕竟还是夏天的尾巴。张居正走的又急,到乾清宫外时已经大汗淋漓,朝服湿透。

    “阁老,您怎么来了?”

    张居正抬头去瞧,见是冯保的干儿子冯衫,便轻轻点头道:“有要事禀奏陛下,陛下可在宫中?”

    “回阁老的话,万岁爷现在正在临帖呢,奴婢这就前去通禀,您老稍候。”

    张居正心中叹道,这么一直把皇帝拘束在乾清宫也不是个办法,太后此举真的是过了啊。

    他闭上眼睛,站在丹陛下养气,也思忖着一会该怎么给皇帝讲述豫、陕的灾情。

    过了片刻的工夫,冯衫去而复返,陪着笑脸道:“阁老哟,陛下宣您觐见。”

    张居正点了点头,甩开袖子登殿而入。

    经此一事后张居正觉得他们君臣之间必有隔阂,但他毕竟是万历的老师,万历明面上还是要对他尊敬有加的。

    进殿之后,张居正见万历皇帝果然坐在书桌前临帖,便拱了拱手行礼道:“臣张居正拜见陛下。”

    万历皇帝见张居正来了连忙起身,绕过书桌迎上前来:“元辅先生,您快和母后求求情,免了朕的禁足令吧。朕天天被困在这乾清宫,哪儿都不能去,都快要憋出病来了。”

    张居正没想到万历皇帝一见面就求情,先是一愣,随即咳嗽道:“陛下,这件事老臣自会去和太后说。老臣此次来是为了向陛下禀奏一件要事。”

    万历皇帝见张居正把话头揶了过去,心中极为不悦。但他还是装出一副耐心聆听的样子道:“元辅先生请讲。”

    张居正长叹一声道:“陕西、河南大旱,紧接着又是蝗灾,此刻两地已经是赤地千里,来年庄稼怕是颗粒无收啊。”

    万历皇帝点了点头:“这事朕也听说了。”

    张居正神色一变:“陛下是听谁说的?”

    万历皇帝这才反应过来,连忙道:“不过是几个宫人随口提起,被朕听到了。朕想他们应该有陕西、河南的亲戚吧。”

    他心中暗道好险好险,差点就说漏了嘴。要是被张居正知道他在内阁之中安插太监监视,还不知道要闹出多大的风波呢。

    “哦。”

    张居正似乎也无意深究,继续道:“陕西、河南的官员已经上表,请求免除两地明年赋税,老臣就是为这事来请示陛下。”

    万历皇帝心道你这老家伙好生的虚伪,明明心里已经有了计较,还要装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

    你们拟好的票拟,哪个朕不是直接用印批红,又何必多此一举,惺惺作态呢?

    可这些话他又不能对张居正说,只得叹了一叹道:“朕觉得就免除两地来年赋税吧。”

    张居正则跟道:“只是若如此一来,明年朝廷赋税吃紧,恐怕国库岁入会比今年还低。”

    万历皇帝心中暗道你这老家伙果然虚伪,两地百姓都快吃不上饭了你还想着自己的政绩名声。

    赋税渐长你倒是保全名声了,可却得朕来背这口黑锅。不行,绝对不行!

    “陕西、河南两地的百姓都是朕的赤子,朕不忍心看到两地的百姓挨饿啊。”

    张居正以为万历皇帝真的是在心忧百姓,心道若朝廷不及时赈济,恐怕就不仅仅是挨饿的问题了。历朝历代旱灾蝗灾之后都会有许多易子而食的惨剧,不少人还会饿死,从而引发疫病。

    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当,陕西、河南恐怕会死很多人,在有心人鼓动之下扯旗造反也不是没有可能。

    “陛下,赈济之事事不宜迟,臣请陛下降旨,调湖广粮赈济两地。”

    稍顿了顿,张居正用满是深沉的口吻接道:“至于尽数免除来年赋税一事臣以为万万不可。臣已和几位同僚拟出了个条陈,还请陛下御览。”

    万历皇帝心中冷笑,好嘛还是已经都计划好了,朕就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你们把朕当作是什么了?

    “冯衫,读来给朕听听。”

    冯衫连忙领命,从张居正手中接过条陈朗声读来。

    他出自于宫中内书堂,识文断字没有任何问题,读起条陈更是琅琅,可万历皇帝却觉得心烦意燥,一句也没有听进去。

    “臣以为当全免春税,夏税免去三成,所免三成为地方所留部分。。。”

    原来张居正计划只免掉陕西河南的春税。至于夏税还是得交,只不过打了个折扣,按照往年的七成即可。

    乍一看十分有诚意,但仔细一想就是个文字游戏。

    因为各地征收赋税一般会分为两块,一部分地方留存自用,一部分上缴国库。

    张居正是把免去的三成摊到了地方那部分里,而朝廷的七成一分一文都不少!

    。。。

    。。。

第三百九十二章 海税

    万历皇帝不是傻子,这种背黑锅的事情自然不愿意做。

    可他又不能直接拒绝张居正,只得问道:“此事次辅他们怎么看?”

    “陛下,这是内阁一起拟出的章程,非臣一人之意。”

    张居正也明白万历皇帝的意思,直接堵死了万历帝的话头。

    “咳咳,兹事重大,让朕且在想想。”

    万历皇帝咳嗽一声,岔开话题道:“朕听说那宁修任职广东海防道按察使以来,搞得有声有色,元辅举荐的人果然不凡。”

    张居正不知万历皇帝为何会突然提起宁修,但既然皇帝提到了,他也只好顺着说道:“陛下,这宁修确实不错。但还是太年轻了些,需要在地方多历练历练。至于老臣不过是为国举贤,当不得陛下如此夸耀。”

    “宁修建议全面开海,元辅先生以为如何?”

    万历帝有些兴奋的问道。

    “这个。。。”

    张居正皱了皱眉。

    其实他打心眼里是愿意看到放开海禁的。

    当年隆庆开海时他也曾出过力。

    只是要全面放开海禁,难度极大。

    且不说沿海那些富商以及与他们勾结的官员会极力反对,便是朝廷自己也可能收不过来税。

    毕竟大明海岸线之长举世罕见。辽东、天津、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每一处都能下海,难道每一处都设立市舶司收税?即便真的在每一处设立市舶司,那么以怎样的方式收税?

    是按船收税还是按照货物多少收税?

    “老臣是支持全面开海禁的,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

    张居正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老臣以为可以在一处先开试点。”

    万历皇帝极为失望的道:“月港不是已经做过试点了吗?”

    “老臣的意思是以一省为试点。”

    万历帝这才稍稍打起兴致,追问道:“元辅先生以为在何处试点?”

    “无非福建、广东、浙江三地择其一。”

    对此张居正也是做过一番深入研究的。

    在他看来,这三处各有优势,但共同点都是利于海贸。

    尤其是广东、福建,下南洋十分便捷,最适合做开海试点。

    “老臣觉得广东最合适。”

    “为何?”

    万历帝一脸茫然。

    “因为陛下在此设立了海防道啊。”

    张居正解释道:“在别处开海禁试点,即便开始收税也缺乏人手。可广东不同,此处有海防道,宁修前不久就募兵数万人,足以完成收税之举。”

    “哦。那便在广东试点吧。全省之内放开海禁!”

    万历皇帝大手一挥便定下了一件大事,仿佛他真是说一不二的千古一帝,而不是一个被皇太后禁足在乾清宫的傀儡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