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卧龙助理-第1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后被顶回去的话,岂不自损皇家的威严。

 

     “太后的难处,我岂有不知之理,不过,这件事很快就要解决,太后往后也就不用觉着为难了。”方绍语气很是轻松。

 

     糜太后一喜:“怎么,中正你莫非已经说服了诸葛丞相不成?”

 

     方绍摇头而笑:“那倒没有。不过我得知丞相他之所以不出面表态,是因为他自有主张,准备恢复察举1日制。我仔细想想,察举之制比九品制还是要好很多,与其这般争来争去没有结果,倒不如退而求其次,赞成丞相之策。”

 

     糜太后恍惚而悟:“原来是这样,中正,难得你这么看得开。”

 

     方绍道:“我们这些人争来争去,还不都是为了大汉好,再这样争下去,只会令朝野群臣愈加对立,这样反为不美,为了大局设想,我自然要站在丞相那边。”

 

     糜太后点了点头,对方绍的大度和宽容甚为欣慰。

 

     方绍借机又道:“所以,我想请太后在明日朝议上,稍稍放出些口风,以向丞相表明我的态度和立场,或许也可令庞太尉他们知难而退,如此则避免了日后伤和气。

 

     “我会的,你放心吧。”糜太后一口答应。

 

     方绍这时将糜太后揽入怀中,笑道:“你可知再过不久是什么日子吗?”

 

     “什么日子?”糜太后沉溺于他的怀中,虽已是半老徐娘,但却仍有几分少女的娇滴滴。

 

     “月底将近,再过一段时日就是你的生辰呀。”

 

     糜太后哪有不记得自己生日的,不过由方绍亲口说出来,她自是倍感喜悦:“难得你还记得。”

 

     “这么大喜的日子,应该在宫中大摆盛宴,令群臣前来为太后贺寿才是。”

 

     糜太后淡淡笑道:“我大汉提倡俭节,只是一个生辰而已,何必铺张浪费,到时只摆个家宴,招些诸王公主,还有你们几位重臣前来聚一聚便是了。”

 

     方绍却道:“太后提倡俭节,以身做则,自然是好的。不过,这一次的大争论,使群臣间的关系颇为紧张,所以,我想请太后大办生辰宴,趁此机会尽邀群臣入宫,借着喜庆之机缓和调解一下群臣间的关系,如此,于国于私都不失为一件有益之事。”

 

     方绍既出于对太后的关怀,又能为国事所用,太后还有什么拒绝的理由呢,但答应道:

 

     “既是如此,那便听你的大摆生辰宴,介时可将朝中文武群臣尽皆邀来便是。

 

     方绍笑:“我觉得光只邀朝中文武,尚不足体现太后的仁爱之心,我以为当将京城的四百石之官,以及三辅官吏,将他们统统召入宫中参宴。”

 

     糜太后喃喃道:“如此虽好,只是京畿重地,若是将大小官吏尽数召入宫中参验,那京城的戒备与安全又有何人来值守。”

 

     方绍道:“宴会也只是一天而已,出不了什么差池,只需留部分官员,坚守重要的值守便可万无一失。”

 

     糜太后钟情于方绍,但凡大小之事,只要没有过份的难处,他自是一应俱准,如今方绍的提议也是一番好意,糜太后便即答应了。

 

     见得太后应诺,方绍道:“那过几天后,绍便将一份拟好的参宴官吏名单交于太后审批。”

 

     “一切听凭你安排便是。”

 

     (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纵连横

    朝议再起,不过,这一次的朝议,却少了几分火药味。

 

     在当夭的朝议上,方绍基本没有发言,而隶属于他这一派的大臣们的发言也急剧减少,即便有人发言,也远不如前几次那般激烈。

 

     方绍集团的变化,显然引起了各方注意,不过,就在庞统和诸葛亮,都在有所怀疑时,糜太后的一番言论却给出了他们答案。

 

     糜太后先后对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都做出了优劣的评价,最后却感慨此两种制度备有优缺,还算不上是完美之制,如果能另有一种良制,可兼顾九品与科举的优点就好了。

 

     糜太后的口气看似在感慨,实际上却是在释放一种信号,那便是其实无论是九品也好,科举也罢,她都是不太全盘赞同的。

 

     听过糜太后的言论后,诸葛亮便更加放心。

 

     谁都知道,糜太后在满朝文武中,最信任的就是方绍,糜太后的这番话,很显然是在方绍的授意下说的,而他这么做,自是在为诸葛亮下一步趁势提出恢复察举1日制做了巧妙的铺垫。

 

     ’嗯,看来马谡之言果然不虚,中正他这是在主动的向我表示诚意,如果他能将这种诚意保持下去,或许我并不需要将他的权力完全剥夺,尚可继续依靠他做我的左膀右臂。’

 

     在诸葛亮心怀满意之时,那边庞统却颇感意外。

 

     按照司马懿的推测,方绍一定会坚持己见,不惜与诸葛亮对抗,到那个时候,自己才有机会倒戈,与其携手搞垮诸葛亮,可眼下方绍忽然转变了态度,若然那师徒二人再度联手,那自己如何能承受得住。

 

     在结束朝议之后,庞统当即请司马懿来府上密谋。

 

     一见面,庞统便焦虑的说道:“仲达,看来事情的发展并不在你的预料之中啊,糜太后今天说得那些话,分明是那方中正做给孔明看的。”

 

     司马懿也是面带意外,凝眉道:“庙堂之上,权力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方绍是孔明亲手培养出来的,他的权谋手段应该不会如此低劣,幼稚到以为帮着诸葛亮打垮我们,诸葛亮还会容得下他吧?”

 

     庞统沉声道:“不管我们如何推断分析,但事实上却是方绍就是这么幼稚,仲达,这对我们可是个危险的信号啊。““方绍啊方绍,你到底是怎么盘算的呢……”司马懿眉头紧皱,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

 

     正在这二人琢磨得掉头发之际,亲信下人忽然来报,言大司马方绍登门拜访。

 

     “这个时候,他来做什么?”和司马懿一样,庞统显得颇为吃惊。

 

     司马懿反应极快,眼珠子转了几眼,忙又问:“方大司马是从正门而来,还是从偏门而人的?”

 

     下人答道:”方大司马是从后门进来的,而且还披着斗篷,好像生怕被人看到似的。”

 

     司马懿嘴角扬起一抹笑:“偏门而人,不欲人知,必定有所图。士元兄,你且与他见一见,我在屏后静听。”

 

     司马懿遂转入屏后,庞统遂请方绍入内。

 

     过不多时,方绍信步而入,二人虽已是明争暗斗的政敌,但一见面却像是久别重逢的故友一般,那个热情客气的呀,就差激情拥抱了。”来人,上茶,上好茶。”

 

     下人将茶端来,庞统接过亲手奉上,方绍起身接下,笑道:“士元真是的,你我之间讲究什么客气,我自己来。”

 

     讲究过一番客套之后,庞统感慨道:“中正呀,想当年先帝东征西讨,你我辅佐于左右,并肩而战,那是何等激荡的一段岁月呀。”

 

     方绍也叹道:“是啊,此时想想,那些激荡的岁月,恍如昨日一般,只可惜现在我们都已青春不在,老啦。”

 

     庞统呵呵一笑,豪然道:“老不怕,就怕没给后世留下点什么,那才是真正的可怕。”

 

     庞统说到这里,已经开始有所暗示。

 

     方绍浅饮过一口茶,脸上忽然现出几分歉然之色:“士元说得对啊,其实这些天我一直也在想这个事情,你我当初联手辅佐先帝,打下这大大的江山,如今却何苦各执一念,徒做那无用之争呢,仔细想想,你我都是想为大江的社稷好,想为后世留下点有用的东西,目的其实是一致的。”

 

     方绍的话也在暗示,而且暗示得更明显。

 

     庞统限珠子一转,随即会意,便道:“中正你说得不错,说到底,你我虽然有所争论,但目的却是一样的,却不像某些人那样,明是为国,其实却是为一己之私。”

 

     方绍叹道:“是啊,我一直都想不明白,曾经的那个人一心为大局设想,而今却怎会变得这般自私,莫非权力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理想不成?”

 

     很明显,他二人口中的“那个人”,自然就是诸葛亮了。

 

     “唉一一权力这玩意儿,讲究的就是一个平衡,没有了平衡,只会迷失在权力之中,最终为其所吞噬。”

 

     庞统所谓的平衡,指得即是他们三人之间的相互制约,而他口中的“没有了平衡”,显然又是暗指如今方绍倒向孔明那边对付自己。

 

     方绍摇了摇头:“士元所说,我又何尝不知。其实我也想把那人从权力的泥坛中拉出来,只是我一人势单力薄,除了退让屈从,还能怎么做呢。”

 

     方绍间接的解释了自己今日在朝上,为何会授意糜太后,做出准备倒向孔明那边举动的原因。

 

     这般低调的跑到自己这个政敌这里,拐弯抹角的说了这么多“不该说得话”,聪明的庞统这时总算明白了方绍的用意何在。

 

     心中顿是大为兴奋,庞统拉近了与方绍的距离,诡笑道:“中正你并非势单力薄,如果你我二人能齐心联手,必能将朝中的权力结构,重新的拉回平衡上来。”

 

     方绍神色一振:“士元兄,你果然愿不计前嫌,助我一臂之力吗?”

 

     庞统哈哈大笑:“我早说过,你我之间之争,都是出于一番为国之心,何来’前嫌’之说。”

 

     方绍点了点头:“士元兄既是倾心向待,那我也就不相瞒了。其实我也早有此意,今日朝上之事,只不过是为了麻痹那人而已。若你我二人能够联手,必可给予那人出其不意的一击。”

 

     方绍终于道出了他此来的用意,庞统也总算搞清楚了方绍今日在朝上所为的用意,心中暗赞司马懿料事如神,果然到最后方绍还是要跟他那老师诸葛亮翻脸的,而且翻脸之前还耍了这么一个阴招。

 

     二人又是一番合计,方绍方才带着与庞统的秘密协议而去。

 

     方绍走后,司马懿从屏后转出,脸上带着几分得意之笑,仿佛在说:瞧吧,方绍那小子的所作所为,的确都在我司马懿的预料之中吧。

 

     “仲达,先前我们还在忧心如何足艮方中正联手,现在他自己倒主动的送上门来,这件事你怎么看?”庞统问道。

 

     司马懿抚须笑道:“方绍与我们联手之心毋庸置疑,我们自可与其联合整垮诸葛亮。而方绍主动与诸葛亮决裂,他这番做法,必然会令荆襄士人大为不满,到时候诸葛亮一垮台,这些人更会蜂拥的倒向士元兄,到那个时候,再整垮他方绍就是轻而易举之事了。”

 

     司马懿的分析,庞统是全盘赞成,此刻他志得意满,不禁是哈哈大笑,神色之中充满了鄙意:“方绍啊方绍,你号称鬼谋,终于还是有算错的一天啊,真是天助我庞统,哈哈一____,,几天之后,为糜太后大摆宫宴,庆祝生辰的诏命便由皇帝刘泰亲自下达,三辅的诸多官吏,以及朝中大多数的官员,统统都在人宫参宴的名单上。

 

     皇帝在诏书中也说了,近日大臣们为国事劳心忧思,皇帝摆下此宴,一则为皇太后庆生,二来也是慰劳群臣,潜台词就是调节群臣之间紧张而敌对的关系。

 

     诏书下达以后,群臣并无异议,并且纷纷上表,称颂皇帝和皇太后仁慈之德。

 

     于是,宫内宫外,争论的气氛渐淡,为皇太后庆生的喜庆之气却日渐浓厚。

 

     转眼半月已近,两天之后即是皇太后的庆生宫宴。

 

     这一天的晚上,方绍府中密集了诸多文武幕僚,姜维、邓艾、王平、王潘等心腹之臣皆集于此。

 

     方绍环看着阶下,以年轻面孔为主的幕僚集团,脸上涌动着兴奋,遂道:“众位即已集齐,我便可宣布决定了。”

 

     这时,王平忽道:“大司马,幼常尚未至,是不是该等一等他。”

 

     方绍冷笑了一声:“马幼常是诸葛丞相安插在我身边的眼线,这等重大的决定,我岂能让他来参加。”

 

     此言一出,众人的皆为之一震,他的精神随之激动起来,他们从方绍的眼神和口气中已然预感到,接下来必然有极为重大的事要发生。

 

     方绍环看着这些心腹之臣,这些人他用了十佘年时间方才聚集在身边的少壮精英之辈,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现在,他就要用这些人完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深吸一口气,方绍肃然道:“我已奉皇太后密诏,两天之后的宫宴之时,率尔等引军入宫,一举擒拿庞统司马懿一千逆党!”

 

     (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三章 备为其主

    果然是个惊天动地的大计划。

 

     尽管群僚们已然猜测出**分,但当方绍亲自宣布出来时,众人仍难抑内心的激荡与兴奋。

 

     东征西讨,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他们对即将发生的斗争并不畏惧。他们之所以激奋,是因为他们知道,这场即将发生在帝国中心的战争,决定是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辱,而是整个国家未来。

 

     大汉帝国何去何存,将在两日之后决定。

 

     没有人反对,这里的每一个人,他们的事业与命运,都紧紧的与方绍相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无论出于私心还是对方绍的感恩,他们都必须无条件的站在方绍这一边。

 

     决定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就在于对京城的控制。

 

     汉国目前的常备军大约有近三十万,其中外军约十五万,中军约十五万。

 

     外军中,一万驻扎于黎阳,控制黄河南北通道,一万驻扎于幽州,防备北方胡人及警戒辽东公孙氏政权,三万驻扎于兖州豫一线,这五万兵,主要用于对原魏国两河腹心一带的控制,五万兵马皆由魏延都督。

 

     在原吴地,同样驻扎了约五万兵马,由费棉、关兴、马岱所都督,负责监视,并镇压吴地的反抗势力。

 

     剩余五万兵马,则分散驻于益州、凉州、并州,主要为防备南中、西域及塞北诸胡。

 

     除此之外,汉廷尚有近十五万的中军,与同等数目的外军形成内外制衡的局面。

 

     这十五万的兵马,两万驻于陈仓一带,负责拱卫长安以西,两万驻于北地郡,负责拱卫帝都之北,另有约三万驻扎于弘农一线,用于应对来关东的威胁,此外尚有一万驻扎于三辅备郡。

 

     这总计八万的兵马,负责京城外围的防御。剩余七万兵马,则驻扎于京城长安,分别负责京城备门,以及皇宫的警戒任务。

 

     魏延出身寒门,又是方绍至交,一旦长安事变,原魏地司马懿一党的地方官吏若起兵造反,以魏延的能力足以平定。

 

     吴地士人基本没有参与到汉廷的争权夺利中,故无需担心因为京城事变而生叛,即使有部分人趁中央生乱起事,费样、关兴、马岱等辈虽然不是方绍最亲近的嫡系,但朝中的斗争与此三人关联不大,无论谁当政都足以保证他们忠于朝廷,依靠他们镇压吴地也不成问题。

 

     弘农的驻军是大将军张飞的亲信,以张飞与自己的姻亲关系,在这场事变中,张飞也将参加宫宴,故足以保证这一支兵马不会反对自己。

 

     陈仓、北地等地的军队,虽非方绍嫡系人马,但其中有不少将领都跟方绍瓜葛不清,况且这些兵马距长安较远,基本也构不成什么影响。

 

     这也就是说,左右事变的关键,就在于驻守于京城之内的七万中央军,而这七万的兵马,大部分又由中领军和中护军统帅,在方绍的努力下,前几年姜维已被任命为中领军,而中护军之职,则由马谡充任。

 

     姜维是方绍的亲信,马谡是方绍和诸葛亮“共同”的亲信,他师徒二人当年的这个部署,正是为了把京师武装力量完全置于他二人的掌握之中。

 

     在那份参宴名单中,姜维和马谡都不列名,方绍起初是打算把马谡也一并召入宫中,到时候姜维便可以中领军的名义,直接操纵京城所有军队。

 

     但是后来方绍又想,诸葛亮料事如神,如果自己这么做,难免会引起诸葛亮的疑心,所以,他在三思之后,便并未把马谡列入参宴名单。

 

     备人的任务分排完毕,邓艾的任务是率军控制京城各门,王平的任务则是控制武库,以及外城通往皇城的各条主要干道,最重要的任务,方绍则交给了姜维,令其率军直入宫城,逮捕司马懿一党,将诸葛亮一党进行软禁,全面接管皇宫的防务。

 

     “伯约,你的责任重大,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你身上了。”方绍抚着姜维的肩,语重心长的鼓励道。

 

     当年,方绍打算组建自己的嫡系集团时,姜维是他第一个收入麾下的年轻之秀,当年的姜维,只不过是天水郡一名默默无闻小吏,正是在方绍的提携之下,十余年间,姜维名震天下,以不到三十岁的年纪,即担任了中领军之职,实可谓汉国后起之秀中的杰出代表。

 

     凭心而论,姜维算得上是方绍最信任之人,所以,他才可以放心的将最重要的关键任务交付在他的手中。

 

     姜维正色道:“维必不付大司马重托,只是,维尚有一件顾忌之事,需要大司马示下。”

 

     “你是在担心马幼常吧。”方绍早有所料。

 

     姜维点了点头:“正是,马幼常官任中护军,与维平分兵权,此人到时若是站在敌对立场,只怕事情会进行的不顺利。

 

     方绍沉默了片刻,毅然道:“介时你可设计将马幼常软禁,令其按照我们事先拟定的计划,下令所部行动,如若他不顺从,你便将他杀了,夺其兵权,依计行事便可。”

 

     方绍平淡的口气中,蕴涵着凌烈的杀气,只令在场群僚为之凛然。

 

     姜维深吸一口气,慨然道:“末将明白了。”

 

     任各分排已毕,方绍环视众人,高声道:

 

     “诸位都是随方绍生死与共之辈,两日后的这一战,不仅仅决定着大汉国未来的命运,也决定着我等的生死与富贵,大功若成,则我等将永享荣华富贵,声名亦将永载史册,为后人所景仰,望诸公备尽其职,与我方绍一起威此千古之功。”

 

     “誓死追随大司马!”群僚慷慨而呼,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上,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兴奋。

 

     两天之后。

 

     盛大的宫宴,以文武百官进入皇宫的盛大场面拉开序幕,这是在自先帝刘邦的登基仪式之后,长安城所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场庆典。

 

     参宴的各级官吏,从午时过后开始陆续进入宫城,直到傍晚时分仍络绎不绝,宫城备门的大街上,挤满了官吏们的车马,中领军姜维奉命在皇宫备门部署了上千兵马,负责维持秩序。

 

     华灯初上时,官吏们尽皆抵达富城,在灯火辉煌的大汉皇宫中,为糜太后庆贺生辰的大宴正式开始。

 

     宫门关闭,宫城外围重新恢复了宁静,入夜之后,长安城的居民也各闭关休息,一条条的街道上,只剩下偶尔经过的巡街羽林军。

 

     此刻,中护军马谡正率军在皇城四周巡查,行至南门之时,却撞见了中领军姜维竟然在当值之时,聚众饮酒作乐。

 

     “伯约,今夜百官尽在宫中,咱们可是身负着重责,你在这里竟然饮酒,你就不怕上面知道了办你个失职之罪呀。”马谡带着责怪的口吻道。

 

     “幼常你这么激动做什么,这里可是大汉的帝都,能放发生什么事呢,放轻松,放轻松啦。”姜维提着酒坛,满嘴喷着酒味,笑眯眯的说道。

 

     马谡摇了摇头,笑叹道:“你呀你,真是的。”

 

     “来来来,到我的帐中去,咱们好好喝几杯。”

 

     在南门外,为了今夜的值守,姜维特意设置了一处临时办公的军帐,他当下拉着马谡就往那边去。

 

     “我可不想跟着你一块受罚。”马谡当然拒绝。

 

     “别那么扫兴嘛,宴里的好酒没咱们的份,自己犒劳一下有什么大不了的,没事,走。”

 

     马谡拗不过姜维的拉扯,便吩咐所率的几百名部下先就地休息一会,自己则不情愿的被姜维拉进了帐中。

 

     没被列入参邀的名单,马谡心里边自然也有点不爽,当着部下还表现得一本正经,这时一入帐中就放了开,跟着姜维就痛饮起来。

 

     “好酒,真是好酒啊,伯约,你我很久没这样一起畅饮了,真怀念以前并肩而作,一起喝酒吃肉的光景呀。”马谡满饮一杯,感怀起了1日事。

 

     这时,本是酒醉三分的姜维,神情忽然变得郑重起来,他放下了杯中之酒,直视着马谡,冷冷道:“幼常,这些1日事,以后再回忆不迟。实不相瞒,刚才拉你来喝酒,实是故意而为。”

 

     马谡一怔,面露茫然。

 

     姜维连咳三声,帐门忽开,十几名甲士汹汹而去。

 

     一见这阵势,马谡大吃一惊,急道:“伯约,你这是何意?”

 

     姜维平静说道:“大司马奉太后密诏,命我等今夜率军人宫平定庞统一干叛党。幼常若是为国设想,就交出兵符,按照我所说的对你的部下下令行事,如若不然,就别怪兄弟我不念1日情。”

 

     听罢姜维这一番话,马谡心中大骇,以其聪明智谋,顿时是恍然大悟,方始明白这一切竟是方绍早就策划好的阴谋,心里暗暗叫苦,暗叹诸葛亮还是算错了一步,没想到方绍手段如此狠辣,诸葛亮还盘算着用政治手段打压时,人家方绍却已胆大到要用兵变来解决一切。

 

     此时的马谡,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诸葛亮对他的一番信任,一方面则是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丞相待我不薄,如果我在这个时候背叛他,反戈一击,将来必背负骂名。而若是不从,顶多被绑了强行夺去兵权,我到底跟了方司马那么多年,想来他兵变成功之后,也不会对我怎么样。’

 

     马谡笃定了心思,遂慷慨道:“这等大逆不道之举,我马谡宁死不会屈从,伯约,我劝你不要误入歧途,此时收手还来得及。“马谡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姜维也没什么好说的,摇着头,拍着他的肩膀叹道:“各为其主,兄弟,不要怪我。”

 

     话音未落,寒光一闪,马谡的胸膛已被长剑刺穿。

 

     (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四章 最后的赢家

    宫宴正酣,方绍端着酒杯,前去给丞相诸葛亮敬酒。

 

     短短几步之路,方绍恍惚看到了遥远的过去。

 

     他看到了隆中躬耕之时,那个喜欢睡懒觉,喜欢动不动就扣自己工钱的“诸葛村夫”。

 

     他看到了初出茅庐,辅佐刘备,每每在外人之前,都一副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但回到家中时,却焦头烂额,彻夜难眠的年轻谋士。

 

     他还看到了那个对自己另眼相看,执意要将妹妹撮合,那个和蔼可亲的大舅哥。

 

     如果有选择,方绍绝不会选择与他决裂。

 

     然而,方绍有选择吗?

 

     身为权倾朝野,功高盖世的国之重臣,身后有一班效忠于己,跟着自己寻求荣华富贵自勺追随者,心中更深藏着对曾经历史中,土族门阀争名夺利,使五胡祸乱中华的深深戒心。

 

     如果方绍只是一个从平民崛起的当代传奇,他可以选择退让,仗着和诸葛亮弟子与妹夫的关系,顶着前所未有的旷世奇功,大可安安稳稳的享受一世的荣华与富贵。

 

     但是,方绍不能这么做,因为他是一个穿越者,熟知历史的他,在如今大权在握之时,仍怀有一种铭刻于骨的历史责任感。

 

     在很多人眼中,也许方绍的所作所为,同诸葛庞统和司马懿无民,无非是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而已,但方绍却清楚,他之所为,终极之目的,却是为了整个华夏的前途命运。

 

     或许,没有人会真正明白方绍,但这也无所谓了,方绍知道,功过是非,后世自会给他一个公道。

 

     短短几步之后,那些美好的回忆重新被掩埋于记忆深处,他的心,却是前所未有的坚毅。

 

     而诸葛亮所看到的,却是一个温谦恭良上来敬酒的弟子,这般态度,已许久没有感受过了。

 

     “先生,敬你一杯,我先饮为敬。”一杯酒,方绍一饮而尽,脸上酒意浓浓,似已有三分醉色。

 

     诸葛亮也饮尽杯中之酒,笑道:“中正,你我师徒已经很久没这样好好饮几杯了,我很怀念以前的你呀。”

 

     方绍亲手为诸葛亮斟满一杯,淡淡笑道:

 

     “如果先生能换一个角度来看,方绍其实一直都是那个方绍,从未曾改变过。来,这杯酒,绍敬先生对我的知遇之恩。”

 

     宫宴的气氛其乐融融,众臣故f日相互敬酒,无非是忆苦恩甜,叙1日永远是酒宴中改善关系最适的手段。

 

     诸葛亮再饮一杯,看着眼前的方绍,略有点得意的说道:“别的我不敢吹,要说这识人之能,天下谁人能及我诸葛。谁又能预料到,当年我门下的那个仆僮,能成为今日的方中正。中正啊,不瞒你说,能看中你这匹千马里,才是我诸葛亮一生最大的成就哇。7诸葛亮喝得高兴,毫不掩饰的抒发着自己的感慨。

 

     “先生,这一杯我还要敬你。当年老夫人一力反对我和阿蓉在一起,若非是你,恐怕现在阿蓉就是别人的妻了,来,再饮了这杯。”

 

     方绍又敬一杯。

 

     “好好好,这酒该喝。”诸葛亮连饮两杯,但兴致甚好,第三杯也是毫不犹豫的灌了下去。

 

     三杯酒下肚,方绍又一次端起酒杯,这一回,神情却变得郑重了几分:“先生,这最后一杯酒,我要告诉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以及将来,你都永远是我的老师,学生若有何过错,就算用这一杯酒向先生陪罪了。”

 

     诸葛亮以为方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