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卧龙助理-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这一年的大汉里,形成了一个很微妙的局,在朝廷中央,因为方绍阵营多居多位,舆论占得了上风,而在地方上,庞统却占据了上风。
原因很简单,支持方绍的地方州郡,大多是秦益凉荆等地,这些地方实科举制已愈二十年,豪门大族倍受打击,已形成寒人与末等土族掌权的局面,但这些地区毕竟偏辟,随着汉国统治中心的东移,影响了已渐式微。
而支持庞统司马懿的地方,则多为原属魏国的幽冀青司兖等广大中原各州,为了稳定人心,这些地方的地方官吏多由原出身于大族的魏国降吏继续充任,这些人为了恢复曹魏时的特权,自然是不遗余力鼓吹恢复九品中正制。
至于吴地等官吏,因这些人地处偏僻,在江东虽为名士,但放眼全国却未见多有名气,且因新降,未成气候,并未参与到这场大争论中来。
形成这种局面,虽然让方绍有点不爽,但却并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只是没有想到中原土族的能量如此强大,尽管当初他设计击杀了众多士族名士代表,但只依靠着地方的势力,竟能与自己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股力量若不将其压制摧毁,将来必生后患。
真正让方绍感到有点意外的是,在这场继续实施科举制,还是采用曹魏遗留的九品中正制的全国性大辩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始终保持着沉默。
那个人,正是丞相诸葛亮。
(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九章 和事佬
现在,方绍与庞统之间,就科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的斗争,已渐趋白热化,于情于理,同方绍站在同一阵营的诸葛亮,部应该施出援助之手,师徒二人联手,将庞统企图借此来揽权的图谋破解。
但事实上去是,自从大争论展开以来,诸葛亮就一直保持着一种罕见的沉默。
在朝议上,当皇帝刘泰征求诸葛亮的意见时,他总是一副和事佬的样子,不痛不痒的来一句:“此事急不得,还需慢慢商议。“显然,诸葛亮打算在这次方绍与庞统的斗争中,保持着自己的中立,但在方绍看来,诸葛亮不站出来帮自己说话,就是在间接的帮助庞统。
也许诸葛亮也有其苦衷,毕竟,这是一场起于荆州系两位领袖人物之间的争斗,牵扯到了诸多人的利益,故而诸葛亮才会选择保持中立。
如果是多年以前,也许方绍会体谅诸葛亮的难处,但是现在的方绍,其权势与声望早已不逊于诸葛,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青出于蓝,此时的方绍,当然不能允许诸葛亮的过度沉默。
在又一次朝议无果之后,散朝之后,方绍即赶往了丞相府。
一见到诸葛亮,方绍便开门见山道:“先生,你不要再做和事佬了,庞土元已经联合外人,想要骑在你我师徒的头上,这个关键时候,你必须站出来表明你的立场。”
方绍的口气之中,显然带有几分不满。
方绍的到来似乎早有诸葛亮的意料之中,他倒也不以为怪,笑道:“中正莫急,先坐下,喝口茶消消气。”
方绍暂压情绪,二人宾主坐下,茶也喝了,果品也吃了,方绍1日事重提:“先生,这么多年来,我们费了多少心血,好容易才掌控朝中大势,庞统却想借司马懿那一帮降臣来窃取我们的奋斗成果,我就奇怪了,你竟然能看得下去。“诸葛壳叹了一声:“士元的心思,我岂又不知,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九品中正制》确实既能收揽吴魏降士之心,又能保证我等士人的长久利益,相比科举制,未尝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诸葛亮的回答令方绍吃了一惊,急道:
“话虽如此,可先生有没有想过,《九品中正制》使士人垄断了做官的权力,阻断了下层寒族上升的通道,长此以往,士人必将沦为腐朽浮华,而寒士则将日渐积怨,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之时,必将酿成大祸呀。‘方绍是过来人,当然知道《九品中正制》
的致命祸根,所以他才不顾一切的反对,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以诸葛亮之智慧,居然也跳不出自身的判断的局限性。
诸葛亮点了点头:“中正制的这些隐患,你先前也与我说过,所以我才一直在想,既要保护士人的利益,又要克除这些隐患,唯有恢复两汉以来的察举之制,方为两全其美之策。”
汉代的察举制,固然有其优点,但却同样具有着致命的缺陷,其一为重德而轻才,其二则与九品制一样,最终要沦为权贵把持的选官工具,尽管其中的权贵,有可能是士人出身,也有可能是寒人,但因为它采用的是推荐的手段,则必会为权贵的主观性所影响,缺乏公平性。
何况,东汉的灭亡,经济的发展,已经证明察举制不再适应新的形势,诸葛亮这时提出要恢复1日制,在方绍看来,显然有开历史倒车之嫌。
不过,当方绍将察举制的诸般弊端道来时,诸葛亮的情却显得有点不悦,冷笑道:
“我看中正你是言重了,若非察举制为朝廷输送大量的贤德之才,又如何能造就两汉四百年之辉煌。““两汉四百年辉煌,呵呵,先生,若果真如你所言,又如何会有董卓之乱?到最后,若非先帝大胆革新,行科举以收天下英才,当今之天下,恐怕不是姓曹就要姓孙了。”
方绍的言辞表明了他的不满,而且口气颇有些重,这是先前从未有过的。
诸葛亮脸色微变,不悦道:“凡事要因时而宜,科举制对陛下扫平天下确有助力,但时过境迁,该是恢复1日制的时候了,中正,你不可太过执着才是。”
诸葛亮决然如此,方绍还能有什么话好说呢,只得心怀不满的起身告辞。
回往府中时,王平、邓艾、姜维等嫡系心腹早已等候多时,他们都知道方绍是去与诸葛亮会谈,故而尽聚于此,焦虑的等待着结果。
当他们看到方绍的表情之时,便猜到了**分,王平皱眉道:“大司马,看来诸葛丞相是不打算站在我们这一边了吧?”
方绍摇了摇头,邓艾的神色也跟着肃然起来:“莫非,诸葛丞相他竞打算帮庞士元不威?”
方绍又摇了摇头:“丞相他谁的那一边都不打算帮,他是打算在我们争得不分上下,没有结果之时,提出恢复旧时察举之制。“在场之人,不是起于微寒,就是出身于低级土族,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获得如今的地位,不分贵贱,更为公平的科举制在他们这里更加能够得到认同感,当方绍说出诸葛亮的态度之时,大多数都显得有些惊讶和失望。
“察举制早就过时,岂能再用,这不是开玩笑嘛。”邓艾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不满,作为一名从屯田民一路升为中领军的寒士,显然对察举制有着和九品中正制一样的厌恶。
方绍冷笑一声:“我们的诸葛丞相可不是在开玩笑,他一生的理想就是恢复重复两汉的辉煌,恢复1日时崩坏的礼乐,我早该知道他一定会这么做的。”
这时,姜维忧心忡忡道:“诸葛丞相若然成功,那天下间因察举制而获利之士,间接的就威了他的门生。而不论是庞土元,还是先生,经过此番失利,地位与名望必须因此受损,整个朝廷将来只怕就是诸葛丞相一手遮天了,先生,这个时候万不能退让啊。”
姜维的话让堂内的气氛一时沉寂下来,众人明显都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这些人不是方绍门生,就是方绍一手提拔,他们的兴衰荣辱,都与方绍的地位息患相关。如今方绍权势如日中天,使得他们也个个成为获益匪浅,如果方绍的权势被压制与削弱,他们自身的利益自然也将跟着受损。
所以,无论出于对方绍的感恩,还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此时的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坚决的站在方绍这一边。
“以诸葛丞相之权力和名望,如果他执意如此,恐怕……”
王平未尽之言,令众人的心中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沉寂之中,邓艾忽然道:“诸葛丞相虽然一手遮天,可是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一点,他对军队的掌控,主要依赖于大司马。依我看,干脆不不做,二不休一一”
邓艾越说越兴奋,众人尽也会意他的意图,神色随着他言辞的激烈而高昂起来,但是,就在邓艾说到最关键之时,方绍却猛然抬手将他制止。
方绍抬起头来,环视着那一张张激昂的面孔,这些人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经历多少的生死才站在今天这个位置,经过血与火洗礼的他们,自然有着比文臣刚毅果决的心。
邓艾的意思,方绍之前也不是没有想到过,只是,在他看来,事情还未发展到别无选择的时候。
诸葛亮毕竟是自己的授业之师,是开启自己成功之路的启蒙者,尽管这么多年来,方绍自认对诸葛亮的报答已经足够,但他依然不愿意看到师徒反目的那一幕发生。
“蒋公琰也与我们同一立场,而且诸葛丞相素来很听他的意见,明日我就委托公琰,再去劝一劝丞相,如若无果,再做打算。’
方绍这算是准备做最后的尝试,话说到这地步,众人自然不好再说什么。
就在方绍这边私下密谋之时,庞统同样在与司马懿密会。
“孔明迟迟不表态,仲达,以你之见,他这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庞统问道。
司马懿笑了笑:“士元兄与孔明师出同门,又一起共事了这么多年,难道还猜不透他在盘算着什么吗?”
庞统一怔,愧然笑道:“正因为太了解他,所以才不能置身事外正确的评价,仲达这个局外人,应该看得更清楚才对。”
“这么多年来,孔明借助于方中正之手,好不容易才将士元兄这个曾经与他平起平坐的入压制下去,此番朝野大争论,孔明他决不会容许士元兄胜利,这是毫无疑问的。”
“他这个人,权力心太重,我早知会如此。”庞统愤愤道。
司马懿又道:“至于方中正,此人借着平吴灭魏之功,威望实已权势是如日中天,实已威胁到了孔明的地位,依我看,这一次的大争论,孔明也同样不希望他获胜。那么,结果就很明显了。”
“哼,看来孔明是打算让我和方中正打得两败俱伤,最后他再站出来,轻轻松松的把我们都收拾了,从此之后,大汉朝就是他孔明的天下了。”
司马懿诡秘一笑,面色中略带得意:“孔明的计划,也正是他的破绽所在,这么多年来,他们师徒之间,头一次出现了裂痕,这正是天赐与土元兄的绝佳之机呀。’
(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章 人心
“既是绝佳之机,又当如何把握?”庞统面露兴奋之色。
司马懿抚须道:“子L明之所以迟迟不作反应,我料他必会在大争论到两败俱伤之时,突然站出来,另拿出他自己的一套制度,将我们两方统统压下去,到那个时候,那师徒二人之间必生裂痕,方中正必然会气愤不已。那时,咱们就可趁机倒戈,改换口风跟方中正站在同一立场,以我双方合力之势,将孔明从大汉帝国头号权臣的位置上拉下来。”
无论是单独对付孔明,或是对付方绍,庞统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但若与方绍合力对抗孔明,其中胜算没有八成也有七成。
司马懿之计,一时令庞统眼界豁然开朗。
司马懿继续道:“孔明一被拉下来,其麾下的门生1日吏必是分流投于士元兄和方中正的门下,而这些人多为荆襄士人,与方中正相比,出身于名门大族的士元兄,对这些人的好感必然要多很多,介时,士元兄的势力定可一举超越方中正,然后再借助声势,找机会将他一同铲除,到那个时候,整个朝廷就是士元兄说了算了,哈哈一一”
人言司马懿善于权谋,果然是名不虚传。
庞统亦是聪慧无双之辈,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是一点就通,心中暗暗已有决意,不过,却尚存几分顾虑。
“我们此计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方中正和孔明的分裂,但要知道,这二人之间既是师徒,又是亲戚,还有着纠缠不清的利益关联,倘若到时候方中正隐忍退让,那我们岂不空设想一场。”
庞统所言,正是此计最大变化所在。
人心难测啊。
司马懿却是胸有成竹,笑道:“当一个人陷入权力的泥泽之中太深时,什么师徒之谊,亲戚之情,统统都是浮云。我相信,现在的方中正,绝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司马懿的话意味深长,看似在说方绍和孔明,细细一品,却好像也有指向自己的味道。
不过,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对于司马懿的成竹在胸,庞统已是深信不疑。
嘿嘿干笑过一声,庞统道:“如果大事可成,则仲达是为头功,仲达有什么要求,尽管说来。”
司马懿很平淡道:“懿别无所图,如果真有什么要求的话,就请土元兄继续发力,使《九品中正制》成为大汉唯一的选官之制。”
这要求看似跟自己没有眼前的利益,但其实却事关他司马懿的根本。
天下的名门大族,多半位于中原,一旦重启九品中正制,中原的名门大族们掌握重撑朝野大权只是早晚的事,而司马氏做为中原土族之首,从中所获之利可想而知。
就算庞统取代诸葛掌握汉延大权,但以他庞氏为首的荆襄士人,怎么能敌过中原名门大族,这苦心中兴的大汉朝,早晚还是姓”魏”。
庞统看到的是眼前之利,而司马懿盘算的却是长久之利,权谋之重孰高孰低,其实已然见分晓。
一场新雨,空气之中弥漫着一股泥土的芬芳。
方绍立于门庭之外,默默注视着庭间细雨潆潆,他沉静的表情中,看不出他心中所想。
忽然心念暗生,方绍便吩咐备车,出城前往城东房陵,拜祭昭武皇帝。
房陵的规模并不大,这也是按照刘备生前的意志,行简朴之葬。不过,房陵所驻扎的军队数量却不小。
这支三千多人的军队,主要目的倒并非保护皇陵,而是监视被强迂于此的几百曹氏和孙氏守陵者。
按照处理曹操的方式,孙权和其孙氏一族,同样被迁到这里来为刘备守陵,刘备生前与那二人斗得你死我活,身后却得他二人为自己守陵,在天之灵估计也笑抽了。
祭拜过刘备之灵位,方绍忽然想起去看望下那两位败于自己手中的帝王。
方绍先是前往了曹操的住所,尚未进屋,就被窗户上瞅到的情景给逗乐了。
大堂的中央,曹操和孙权正端坐着对奕,中间后方台上树立着刘备的铜像,仿佛在静观他二人黑白争锋。
“等等,这一步不算。”曹操见走锚了一步,公然悔棋。
孙权就不乐意了,赶紧夺子:“落棋无悔啊,你老糊涂了吧,懂不懂啊。
“我当然知道,说了是不小心落的子嘛,我重新走。”
“不行,除非我前边那一步也重下。”
“那怎么行,那我吃你的子岂不白吃了。”
看着这两个曾经生死敌手,竟然无聊到为一步之棋争吵不休,方绍并未有讽刺的心理,反而感受到了几分欣慰。
屋中那两人听到了笑声,目光从棋上移向门外,方绍便大步而入,笑道:“二位倒是好清闲啊。”
曹操一见是方绍,脸就又拉了下来,撇着嘴道:“我以为是谁呢,仲谋,原来是你那好妹夫来瞧你了。”
“叫得这么亲切,怎么,二位该不会是成了朋友吧?”方绍问道。
孙权无奈的耸了耸肩:“没办法,呆在这种无聊的地方,杀父仇人也能成朋友,怎么,中正你想不想来试一试。”
“那就不必了。”方绍也不用请,大大方方的坐了下来,虽然是曹操的地盘,但他二人说到底也只是有身份的囚犯而已,在他们面前,方绍还是有着绝对的权威的。
方绍将那盘棋细看一番,忽然心有所感,叹道:“这一盘棋,白子中央占优,黑子边角处于上风,胜负之数很难料啊。1他无形中将眼前大汉的形势,用这棋子的风云透露出来。
身边那二位可都不是什么好鸟,即使窝在这房陵之间,不通信息,通过些许传闻,对外面的事先能猜个**分。
“看来用兵所向无孜的鬼谋方中正,如今碰上这庙堂之争却无能为力了。”曹操说着哈哈大笑起来,仿佛看到方绍心中有烦事,他就很是幸灾乐祸。
“中正所烦心的,应该是科举和九品制的争论吧?”孙权的态度就好了很多。
方绍也不避违,直言笑道:“正是如此,我倒想听听二位有什么意见。”
孙权冷笑了一声:“那个科举制我不太清,九品制嘛,将来必是士人当家,哼,江东那帮士人是怎么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你也知道,汉廷如果想用九品制的话,嘿嘿。“孙权跟江东士族斗了多年,他是最能深切的体会到士人力量的可怕,此时之言,倒也出于真心。
方绍自勺目光又转向了曹操:“曹公呢,你可是老谋深算,不知有何见教?”
“这还用问,我自然是希望汉廷的内斗,庞统那厮获胜,这样的话,将来刘氏被土族架空,也算替我曹操报仇了,哈哈一一”曹操还真是直言不讳,心中对大汉和他方绍的报复心是一点都不减。
不过,曹操话虽直白,在方绍听来,却有提醒的意味。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过这两个旁观者之词,方绍忽然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方绍遂是起身,向二人拱手道:“二位的见孝,方绍铭记于心,谢过了,不耽误你们下棋,先告辞了。”
方绍大步而去,刚刚刚出门,身后就又传来那二人争论之声。
“他走了,咱重新再下,说好了刚才那一步不算啊。”
“什么时候说好的?不许悔,哎,把子放下Ⅱ阿。”
方绍回到府中之时,蒋琬与马谡已候了有半个时辰。
“大司马,琬口才不佳,相府此行,让你失望了。”蒋琬摇头叹气道。
蒋琬站于科举制这一边,而且这么多年来辅佐诸葛亮处理国政,二人间的关系颇密,方绍本想借蒋琬来说服诸葛亮,不过现下看来,这最后的希望也随之破灭了。
方绍并未显得很失望,他坦然接受了事实,好言抚慰了蒋琬几句,亲自送他离府。
待蒋琬走后,马谡便问道:“大司马,丞相执意要恢复旧制之心看来是无法更改,不知大司马将如何应对?”
方绍叹道:“还能怎样呢?丞相乃我恩师,若非他的提携与教导,我又如何能得到今天的地位,如果丞相他执意的要恢复1日制,那我这个做学生的只有退让顺从而已。”
听方绍这一席话,马谡也跟着叹了一声,唏嘘道:”大司马重情重谊,实是我等概模呀。”
二人又感慨了一会,方绍便送走了马谡。
马谡一走,夫人诸葛蓉就从后堂转入,笑道:“怎么,公琰和幼常他们都走了吗?”
“走了,部走了。”
诸葛蓉走到方绍身后跪下,双手轻轻的为他按着肩膀,问道:“兄长他执意不肯支持夫君,夫君真的打算退让吗?”
方绍抚着妻子的手,柔声笑道:“那是当然了,丞相他是我的恩师,又是我的姐夫,说到底都是自己人,不让他还能让谁。”
听过丈夫这话,诸葛蓉就暗松了口气,笑道:“这也真难为了夫君了,今晚我亲自下厨,给夫君烧几样贴心的小菜,好好慰劳慰劳夫君。”
“那就多谢贤妻了。”方绍笑得欣慰而淡然。
(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一章 原来我是卧底
离开方府,马谡在街上溜了几圈,转了几道弯之后,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绕道去了丞相府。
“你来啦,坐。”诸葛亮闲坐于堂中,似乎早就在等着马谡。
马谡坐定,拱手笑道:“丞相,你可以放心了。”
诸葛亮面色平淡:“中正他是怎么打算的。”
“大司马对丞相的态度确实有过不满,不过他也说了,丞相是他的恩师,又是他的亲戚,在这件事上,如果丞相执意恢复1日制,他最终还是会做出无条件的让步。1表面上的沉稳,掩盖了内心的不安,此时的诸葛亮,听闻马谡之词后,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是落定。
“庞土元那边不足为虑,中正在军中威望甚重,我唯一顾忌的就是他,如今他既然没意见,那这件事就胜算在握了。”诸葛亮一身的从容自信。
马谡浅了口茶,面上露出些许茫然,小心翼翼的问道:”丞相,谡心中尚有不解,不知当问不当问。”
诸葛亮笑道:“有何不可讲的,有什么不解尽管说吧。”
“丞相要借机打压庞土元,这一点谡倒是明白,只是丞相为何不直接出手相助方大司马,岂不简单许多,何故非要独树一帜,不惜跟方大司马之间生出矛盾昵?”
“唉一一”诸葛亮叹了一声,似乎有难言之隐。
马谡便道:“如果丞相有什么方便,就当谡没问过便是了。”
诸葛亮笑了笑:“你我情同父子,没什么不方便的。其实这件事,你本该能体会到我的苦衷的。“马谡一怔,眼珠子转了几转,忽然神色一变:“莫非丞相是对方大司马生了戒心不成?”
诸葛壳面露无奈,自斟一杯苦茶,边饮边感慨道:“中正与我,本是彼此坦白,师徒互相扶持,这么多年来,我从未对此有过怀疑。
而自他立下灭魏平吴的巨大功业之后,权势日盛,我师徒相辅相助,这一点本也是我有所乐见的。”
马谡渐渐已有所领悟。
“只是近年以来,中正的态度却与往昔渐有不同时,不仅仅是对我的施政之策屡有反对,而且诸多奏议,丈着皇太后对他的信任,都擅作主张的上奏,事先都不与我商议一下。
所以我只恐他是为权力所惑,渐渐的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任其发展一下,一旦失去了控制,后果怕是不堪设想。”
听罢孔明所述,马谡聚集在心中的疑团一并释然。
“这么多年来,我跟随方大司马南征北战,方大司马他一直视我为亲信,丞相如此信任我,难道就不怕我私下已经倒戈了吗?”马谡不知是哪根筋抽到,忽然提出这样的问题。
诸葛亮不以为怪,反而哈哈大笑:“我诸葛亮对自己的识人之能还是有信心的,若我信不过你,当年就不会把你推荐给中正,安插在他身边这么多年了。”
直到此时,马谡才明白,当年诸葛亮将他推荐给方绍的真正用意。
这些年来,马谡一直以为诸葛亮仅仅只是出于器重自己,想要培养他,所以才给他机会去跟着方绍到战场上立功,但他却没有想到,诸葛亮竟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
不过,这倒并不是马谡不够聪明,没能察觉出来,而是诸葛亮一直都做得了无痕迹,每每从自己这里打听方绍的情况之时,都表现的自然而不刻意,让马谡感到诸葛亮仅仅是出于关怀他的徒弟和妹夫的目的而已。
丞相之权谋,果然是深不可测。
马谡不禁兴叹道:“想不到一切早就在丞相的掌握之中,丞相神机妙算,实是神人难测呀。”
马谡的艳赞让诸葛亮略有些小小的得意,当下抚其背道:“幼常,你才华横逸,又深得我真传,我对你可是寄予厚望。你今后要更加的努力才是,将来待我百年之后,这大汉的江山社稷,恐怕还要依靠你来担当扶持呀。”
诸葛亮此言,无疑是在暗示将来极有可能让他马谡做接班人,一听这话,马谡精神顿时为之振奋,忙肃然道:“丞相对谡栽培之恩,谡没齿难忘,请丞相放心,谡必倍加努力,定不辜负丞相一番厚爱。”
“好好好。”诸葛亮羽扇轻摇,脸上尽显欣慰之色。
三天之后,皇宫。
在大争论开始之后,为了避嫌,方绍已经有近一个多月未曾入宫探望糜太后。糜太后私下里曾数度逗人相邀,方绍都以公事繁忙,脱不开身为由委婉的拒绝。
而这一天,糜太后正闲着无聊之时,却听闻大司马方绍进宫前来问安。
糜太后甚喜,忙是一番打扮,将最美的一番姿容展现出来时,方才出得偏殿,面见等候多时的方绍。
一番场面上的君臣客套之后,糜太后屏退左右,在御座上向方绍笑盈盈的招了招手。
方绍也不扭捏,信步上阶,与糜太后携手并坐。
“前番我数次相传,你都推脱不来,怎的现下却舍得来见我了。”糜太后笑中带怨。
方绍轻抚糜太后的手,叹道:“没办法呀,这段时间我也念着太后,可是整日为朝中大争论之事伤神,实在是不想带着个苦瓜脸来,让太后与我一同烦心。”
提及此,糜太后面露愧色:“说起这件事,我和皇帝也不是不想帮你,只是诸葛丞相他迟迟不站出来表态,没有他的点头,我和皇帝也不好独断专行,强行下旨支持于你。”
糜太后虽然与方绍关系私密,但她的政治头脑还没有被私情所冲昏,她很清楚在大汉朝,凡事若是没有诸葛亮点头,就算她这太后和刘泰那皇帝强行下旨,估计下边的人也不会执行。既然如此,凡事自是需要跟诸葛亮达成一致之时,方才下旨,若不然的话擅自作主,最后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