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史书中尚有一段成吉思汗嫁妹的描述。当时成吉思汗把妹妹嫁给孛托,男方提出要十五匹马作为聘礼,成吉思汗不假辞色的驳斥对方说:“只有商人才会将结婚当成一种交易。我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而不是财物!”更证明了成吉思汗轻利重义和一心凝聚团结力量的草原特有性格。
张飞与成吉思汗正如武夫和君王,格局决定了结局!
智慧悟语:爱默生曾说:“性格高于才智。”
一个人要建宫殿、或是要盖农庄,材料的选择绝对不同,这材料就是性格。性格能成大事的原因,在于它具有天生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尤其在波涛汹涌的环境中,更能自然展现出来。你性格的特质在哪里?
57。待敌如友
公元一二零一年前后,成吉思汗与他从朋友演变成敌人的札木合,进行了一次史上有名的“阔亦田之战”。
这一次争战极为激烈,成吉思汗被敌将用箭射中脖颈,血流如注,结结实实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这个射手的名字叫做哲别,他后来向成吉思汗归降,两人之间曾有一段对话,颇见草原男子的气概。
哲别:“射伤你颈项的人就是我。如果你现在要我死,我的血只不过溅污巴掌大的一块土。倘若饶我一命,我将为可汗赴汤蹈火,横断黑水,踏碎白石。”
成吉思汗很为这一番胸怀磊落的话动容,便告诉哲别:“作为敌人的人,总是会避谈自己曾经有过的敌对行动,隐瞒自己。而你却直率相告,毫无忌讳,真可以做朋友。”
其后,成吉思汗重用哲别,让他与速不台一起远征欧洲,为元朝的西征大业开疆拓土,立下辉煌的汗马功劳。
成吉恩汗对待敌人的开阔气度,经常显现在他征战的故事中。
在与金朝对峙时,成吉思汗对于归降的州县官吏,不但全部以原职委任,而且允许他们拥有“地方自治权”,可以自由任命所属,在财政上也允许地方征收税款,对犯罪的人甚至拥有审判生死的司法权。所以金朝有势力的军阀起了连锁效应,归降的人数众多,单是山东、山西、河北一带就有地方头领近百人。
史家对于成吉思汗的气度颇为赞许。在乱世的惯例,敌人与朋友的关系常存在于强者的一念之间,“杀无赦”是一种方法,安抚并给予优厚待遇又是一种方法,成吉思汗的“待敌之道”显然是选择了后者,而且用历史证明,他是对的。
智慧悟语:哲人格拉辛的名言:“一位明智的人利用他的敌人甚于一位愚蠢的人利用他的朋友。”
在“敌对”里拉锯,只会使灾难不断重复和扩大,让敌对消失,道路就会宽广起来。
58。雄鹰救主
年轻时的成吉思汗,和所有的蒙古人一样,都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与朋友一起狩猎。
有一回,狩猎结束后,朋友们各自扛着猎物分道踏上归途。成吉思汗和他手臂上的猎鹰单独走向一座山谷,此时,他感到非常口渴,便取下腰间的囊袋,找到一条滴水的岩缝,耐心地一滴滴接水。
可是才集水不多久,他那只在上空盘旋的猎鹰突然俯冲而下,将他手中的囊袋打翻,成吉思汗只好耐着性子重新接水。但第二次,事情又重演了一遍。于是他很生气的对着猎鹰说:“如果你再犯一次,我就把你杀了。”
第三次,猎鹰还是俯冲而下,并且把囊袋衔至半山腰上,成吉思汗一气,便真的一箭将他心爱的猎鹰杀了。等成吉思汗爬到山腰上要找回囊袋时,却发现它就掉在一洼水池旁,池中有一条又大又毒的死蛇,此时,大汗才知道猎鹰是为了不让他喝下毒水才如此做的。
从此以后,成吉思汗学会了自制,并且将这次事件的体悟和心得写入遗训中,传诸后世。
小故事,大启示。成吉思汗虽然贵为中世纪的霸主,但他的自制心却是史上留名的。
史书记载成吉思汗成了君王之后,有一回,他问部将:“什么是人生最大的乐事?”部将回说:“在春天时,手上托着猎鹰,胯下骑着骏马,在草原上打猎、收获。”成吉思汗便训诲他们:“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击败敌人。乘其马、夺其妻小和财物以充后宫。”这是军人本色。
但成吉思汗又接了一段更重要的话:“美人和名马,任谁看了都会喜爱,可是只迷醉于此,那终究会身败名裂的。”
对于酒、色的告诫,在成吉思汗的遗训和事迹中,也屡见不鲜。曾经有其他部族的使节带着酒来结盟,太祖虽然高兴,也只喝了三杯就不再喝了。成吉思汗能建立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史家认为和他的自制心是有相对应的关系的。
智慧悟语:汤玛士·杰弗逊曾给人们一个建议:“在你做任何事情之前,数到十;如你非常生气,就数到一万。”
一个英雄或伟人,通常都会在统治别人之前,先学会统治自己。
59。一头蛇与多头蛇
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人在酒中下毒而死,那时,身为长子的铁木真才九岁。由母亲阿额仑带着他和三个弟弟、一个妹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常用野白菜、野百合根和杜梨让一家糊口,但她并没有忘记孩子们的教育。
有一回,铁木真和二弟合撒儿与同父异母的兄弟别克帖儿、别克古台到河里钓鱼,铁木真钓上一条金色的细鱼参,正高兴着可以拿回家孝敬母亲,却一把被别克帖儿夺了去。
此事让争强好胜的铁木真和合撒儿一直耿耿于怀,过不久,便趁别克帖儿在山上牧马时,一人一箭,将他射死。
阿额仑知道后,十分惊骇气愤,便声泪俱下将兄弟叫到跟前痛斥:“原来你只是一只自咬胞衣的狗,你们的性情比虎、豹还没有人性,要知道我们家除了影子外,一无朋友;除了马外,也没有鞭子可当武器,除了团结,我们还有什么力量?”
这一番严厉又语重心长的话,启开铁木真兄弟的心智,从此,兄弟们和睦相处、祸福与共,开创了蒙古帝国大业。
成吉思汗人格的形成,受他母亲阿额仑的影响最深。
阿额仑也曾仿中国古人“同心折筷”的故事,不惮其烦地要孩子们实际演练,获得最具启迪的教育效果。
铁木真当了大汗之后,经常对儿子们讲述一个“一头蛇和多头蛇”的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一条多头蛇为了避寒,想躲到洞里去,可是,这条蛇身上的每一个头都想先钻进去,谁也不肯相让,等天亮了,这条蛇也被冻死了。而另一条一头蛇却轻松爬进洞里,安全度过了严寒。”
“兄弟齐心,其力断金”的训言,有效稳定了元朝初期皇位继承的安定,从太宗窝阔台直至宪宗蒙哥,都顺利登基,免除了历代因争王储,而一再上演的兄弟失和的故事。可惜传了几代,训言被轻忽了,到了世祖忽必烈时,终于和幼弟阿不里哥,又回到兵戎相见的千古轮回中。
智慧悟语:西方谚语说得好:“斗中载满小麦,便可以对付魔鬼将它盛满莠草。”
教道真理最能摒除错误。有时教育来自上一代、来自朋友、来自书本,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不断的提醒和学习。
60。巴勒渚纳湖的盟誓
一二零三年夏天,成吉思汗和敌人桑昆大战于哈刺温山,由于桑昆和父亲王罕采取奇袭战术,致成吉思汗和他的二弟合撒儿的大军受到挫败,逃至巴勒渚纳湖畔。
当时,同行的头领只剩十九人,军中粮草也已全部断绝,正当大伙儿又饥又渴,合撒儿正巧看到不远处有匹野马,便引箭拉弓将它射杀,然后以软底皮鞋涂泥作锅,用浑浊的湖水煮食充饥。
成吉思汗对这批患难兄弟非常感激,便对着湖水仰天发誓:“如果我取得天下,一定与各位同甘苦,如违誓言,就有如此水。”这便是《元史》上有名的巴勒渚纳湖盟誓。
这十九个部将后来都成了创立蒙古王朝的功臣,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大多为四面八方来归的英雄好汉,包括西域、回回和契丹……等,这也印证了成吉思汗五湖四海皆兄弟的用人和待人之道。
中国历代君王在打天下时,都不乏生死与共的功臣名将,可一旦取得天下,则鸟兔死、走狗烹的故事,便一再重演。像成吉思汗这样信守盟约,对身边人真诚相待的,史上并不多见。
巴勒渚纳湖之盟的十九人中,有一位名叫镇海的人,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之后,就论功行赏封属地,专理回回国事。
再如十九人中的哈桑,本是花剌子模的商人,当时正骑着白骆驼,驱赶着羊群,要去额尔古纳河下游作貂皮、青鼠皮交易,途经巴勒渚纳湖畔,目睹成吉思汗与部将甘苦与共的精神,便决定弃商从军,并用自己的千只羊群犒军,帮助又饥又渴的铁木真渡过难关,后来他在西征时也战功彪炳,成了一大功臣。
《元史》的“太祖训言”中有一条如是说:“人主理天下,如右手持物,以左手承之,然后能巩。”成吉思汗一以贯之对待臣属如左右手,成就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
智慧悟语:华盛顿与拿破仑最大的不同处,在于前者主张用美德和善意对待朋友;而后者却只想结交奉承者。
于是拿破仑最后只能在一个孤独的小岛上,和乱石野草度过余生。
61。楚材晋用
为元朝取得天下的是成吉思汗,但为元朝奠下百年治业根基的,是史家封为“治天下匠”的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元代最著名的政治家,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一一九零年),是辽东王第八代孙。他的成长期正逢金朝国势衰颓,大局已倾,史书说那时金朝“疆土日益缩小,将帅乏人,士兵不能战斗,地方官贪残,百姓流亡,盗贼滋起”。他的父亲眼见金国绝无让他发挥的环境,就给儿子取名“楚材”,字“晋卿”,希望有一天“楚虽有材,晋实用之”。
成吉思汗在攻克金国之后,便于行宫召见辽、金名家,一眼瞧见身长八尺,又著着长胡须的耶律楚材,顿时眼前一亮,对着他说:“辽与金是世仇,现在本王灭了金国,等于帮你报了仇。”楚才赶紧回说:“我的父祖虽然被掳为人质服侍金国,一旦成为臣下,怎可抱二心记仇于君。”成吉思汗很为他的诚实和忠心感动,决定重用,耶律楚材也不负所托,为蒙古的汉化和政治、经济立下了影响深远的典例规章。
耶律楚材获召见时,站在成吉思汗的主帐外居高下望,映入眼帘的是:车帐如云、将士如雨、牛马被野、兵甲辉天、远望烟火、连营万里。(文*冇*人-冇…书-屋-W-R-S-H-U)这幕壮盛的军容让楚才决定动心追随,后来,他有一首诗描述当时的心情:“圣主得中原,明诏求王佐。胡然北海游,不得南阳卧”。
后来许多史家认为蒙古大一统之时,天网绝而人理灭,多亏耶律楚材“以一书生,孤立于庙堂之上,而行其所学。”如果不是成吉思汗和窝阔台两代帝王的充份信任和授权,他们彼此的历史定位恐怕就要改写。而千里马不遇伯乐,那再多的才干无从挥洒,到头来也只能写些“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类的诗句,穷愁潦倒一生了。
智慧悟语:没有一座山是空的,总会有些果实。农夫和吹笛人,他们都有天赋的才能和价值,只要你知道如何装满你的手。
幸运并不全是智者的偶然,“洞察力”和“信赖”是一种智慧和美德,有了它,你也能打开幸运之神的大门。
62。永远不老的梦
成吉思汗年过六十后,常感体能状况大不如前,老之将至的阴影一直笼罩著他,听说全真教的首领长春真人丘处机有不老仙丹,便派人将他请来。
长春真人经过长途跋涉,到了皇帝行宫,成吉思汗赐宴接风,又喜孜孜的问道:“真人远地而来,究竟有何长生不老之药?”丘处机徐徐回答:“我有养生之道可延年益寿,但无长生之药可保永生。”
成吉思汗心里难掩失望,但却感于真人的直率,仍传旨犒赏,并请真人每日共饮。
蒙古人因为迷信而怕雷,每次一听到雷声,就赶紧掩耳伏地,全身颤抖;若遇雷击而著火,也必拋弃财产而逃,一年后才敢回来。
成吉思汗以此请教长春真人,真人答说:“罪有三千,不孝为大。顺天之道在于孝,皇帝如果敬天爱民,清心寡欲,好生恶杀,雷是不足惧的。”成吉思汗觉得很有道理,便颁布全国,并且在临终之时发布了一个不准杀掠的诏令。
“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由古至今做不完的春秋大梦。上至雄才大略的帝王,下至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个个莫不费尽心思,以求长生、以求青春永驻。
秦始皇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入海求仙,结果仙药没找到,人也一去不回。
汉武帝也听信方士之言,在宫中修造“承露盘”。柱高二十丈,上立铜人,托盘承露,相信喝了盘中露水,就可延年益寿。
唐太宗打败天竺国之后,就找来一个叫罗迩娑婆的天竺和尚,在金飙门炼丹,结果服了仙丹而死,后来的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也前仆后继,未见其利而先蒙其害。
倒是康熙最知道养生之道,隆冬不用火炉,夏日不贪风凉,所以很能适应冷暖变化;又喜欢画画,涵养平和的血气,身体一向硬朗。
这个“不老”之梦承袭至今,仙丹变成了肉毒杆菌,紫河车变成了胎盘素……这是荒唐?还是有趣?
智慧悟语:法国作家莫里哀曾说:“一个人很容易受到他所执迷事物的愚弄。”
生命的核心价值在于你整天思想些什么,与其在镜中抓住青春,不如掌握生命过程的真正美丽!
昏君与罪臣、天怒人怨交相逼仄的朝代,天人俱失,何以为国?历史的不幸,告诉了我们什么?
63。朱元璋拔荆棘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在南京建元称帝之后,极力想培养他的长子朱标做为皇位继承人。
朱元璋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一直担心身边的文武大臣和元勋宿将将来不好驾驭,甚至仗权欺凌皇帝,便罗织罪名把他们统统杀了。
但他的孩子不解为何要杀这么多人,就诚惶诚恐地问朱元璋。
朱元璋于是丢了一根拔去荆棘的棘杖在地上,叫朱标伸手去捡,朱标很轻易就将棘杖拿了起来。朱元璋正色说道:“如果我不把这棒子上的刺拔掉,你还能拿得这么安稳么?”
朱标懂了,但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却没等他老子闭眼就先咽了气。
历史上没有一个王朝不笼罩在阴森的肃杀之中,在一片血雨腥风里,明朝恐怕算得上是杀人最多的王朝。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如果只是战场上的厮杀,倒也无什可议之处;但如果杀的是文武勋臣、知识分子,那王朝里集聚的冤气和怨气,恐怕几代之后也无法消散的。
明朝才子解缙曾上万言书给朱元璋说:“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这是提着脑袋说出的肺腑之言,可惜这样中肯的建言并没能阻止一再兴起的文字狱,单是明初的“三大案”就有十数万人倒在血泊中。
杀、杀、杀!人才杀光了,剩下一些庸才和避隐山林、装疯卖傻的文人和朝臣,明朝的气数其实在开国不久便已经定了。
智慧悟语:以残暴的手段排除异己和巩固权位,最终只会升高敌对的态势。
其实朱元璋拔除的不是荆棘,是橘子上的果纤,是橘中最最营养的部份,这道理还不够简单么?
64。朱元璋“画角吹难”
朱元璋灭了元朝之后,于一三六八年即天子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明为号,等于告诉国人,“明王”在此。
但要当“明王”可不能只有空言,总得有行动才行,这就有创意了。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每天清晨五鼓时分,便派人在宫城的谯楼上一边引吭高歌,一边吹着画角。画角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声音哀厉高亢。歌词共九句,起首的三句为“创业难,守成又难,难也难”,史家称为“画角吹难”。
可以想见,当画角声音穿过寒星冷月,穿到后宫君王的被子里,朱元璋便得离开身边缠绵不尽的温柔乡,牙一咬,坐到龙案旁开始批阅奏章,也真应了歌词中的“难难难”了。
得天下易,治天下难。有时得天下是一种时势之必然,但治天下却得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
明史中,朱元璋有段趣闻:刑部主事茹太素呈上一篇奏章,里头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六千五百字,朱元璋叫大臣念给他听,念了六千三百七十字,都还是一些之乎者也的废语。第二天,皇帝躺在床上叫人继续念,直到全篇念完,才知道总共就是五件事,而真正涉及本题的,不过五百零几字而已。
朱元璋于是龙颜大怒,把上书人打了一顿,不过后来觉得有四事可行,就派中书都府执行,并表扬被打的人是忠臣。
由此可见,即使事必躬亲,不敢有丝毫懈怠,要治理好政务又岂是一个“难”字了得。
智慧悟语:卢梭:“无论你多么高大,多么笔直站立,你还是离地面很近!”
我们经常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多,其实,离成功之路还是很遥远的,可一旦放弃了,失败就必然来临。
65。张三丰与刘伯温
辅佐朱元璋立国称帝的功臣刘伯温,名刘基,是浙江府青田县人。
据传奇的说法,他出生时,道长张三丰前来刘府道贺,在襁褓中的刘一见到张,就大喝三声。张听后大喜,说到:“此子声如洪钟,将来定成大器,可为国家基石。”于是便建议刘父为此儿起名刘基。
刘十四岁时,因母亲病重,便赴终南山找张求药。张念其一片孝心,答应为他治母病;一方面也告诉他,大丈夫当以天下生民为重的道理,并收为徒弟。
张三丰教刘伯温熟研《春秋》和易理,刘因此而精于攻守谋略、形势分析和天文地理等等。后来刘又花了将近二十年时间,写成《时务十八策》献给朱元璋,让朱据以为攻城和指挥大军作战之谋略范本。
但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因为刘伯温制定了大明律,阻碍了朱的皇权人治,又不时进宫争谏,终于派佞臣胡惟庸趁刘伯温生病时,借口探病送药,而将刘伯温毒死。
野史传奇小说对张三丰和刘伯温描述得有眼有鼻,其中最玄奇也最引人注意的一段,就是张要刘参透“三难之机”的故事。
所谓“三难”,便是人难、地难、天难。
有一回,张三丰要刘伯温用一条绳索攀上山崖顶的缘光洞。刘攀爬至半山,忍不住往下看,底下已是云雾缭绕,白茫茫一片。刘顿时心神晃荡、慌乱,将自己陷入险境。这时张三丰在山顶上对着他大喊:“心摇则生难,风摇则残花!屏气凝神向上冲刺,成功就在眼前!”刘心头始定,用力攀爬至顶。张才笑着对刘说,恭喜他通过了地难,也参悟了生死之间的道理—人难。到了缘光洞,张又要刘对着洞中光溜溜的石壁参悟天难之机,刘面壁很久之后,终于如佛陀悟道般,叫了一声:“无城无府,无你无我,天下一家,治臻大化!”也悟出了宇宙人生的正觉,才下山而去。
只是刘伯温后来并未能改变以刀法代替王法的朱元璋,毕竟天机还是深不可测!
智慧悟语:不必与上天争吵—为何命运的引线总是通至墓前。我们能做而该做的是,在有生之年,学会支配自己的行动和思想,做自己灵魂真正的主宰,便不枉过一生了。
66。朱元璋的功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消灭群雄的过程中,最大的两个对手是陈友谅与张士诚。而且陈、张两军又正好在朱家军的东西二方,形成箝制之势。
朱元璋找来军师刘伯温和文臣武将们,一同商讨作战方针。那时,陈友谅的舟师十倍于元璋,将领们都建议转换阵地,将大军撤退至钟山,唯独刘伯温力排众议。
刘伯温告诉朱元璋:“陈友谅虽强,但野心太大,又骄傲自恃;张士诚保守持重有余,进取之心不足;若是先取士诚,友谅必倾大军趁势而来,这样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因此朱元璋决定先攻友谅,两军血战三十六天于鄱阳湖,是史上罕见的大海战。最后朱元璋转危为安,陈友谅身中乱箭而亡,这一战也奠定了朱元璋成功的基础。
其实,帮朱元璋取得天下的功臣很多,比刘伯温更早的朱升就是其中一位。
朱升曾劝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要朱元璋固守住既得的城镇,以免打下一城又丢了一城;还要屯田自给,才能粮饷无缺→文¤人·¤·书·¤·屋←;更要他不要忙着称帝,先树立一支吊民伐罪的仁义之师形象,以免树大招风。这对朱元璋往后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
但后世史家对刘伯温的着墨却远多于朱升,这可能和刘伯温除了精通兵法之外,还深谙天文地理之学与“善文章,气昌而奇”有关。
仅管功臣良将甚多,朱元璋自身能“广揽群言,博收众议”,这恐怕才真是他日后能席卷天下最大的因素。
智慧悟语:“深度”使一个人杰出。但“深度”加上“广度”才能使一个人成就雄伟之境。
可是,无论你多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别忘了通往伟大的路是跟别人一起走的。
67。瓜蔓抄、灭十族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子死得早,他内心便想在四子朱棣和长孙朱允炆间择一而立。有一次朱元璋叫两人到跟前来考对句,出句为“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了句“雨打羊毛一片膻”,句式是对了,但意境不高,朱元璋一听便面露鄙色。一旁的朱棣赶紧对上“日照龙鳞万点金”,这一对,文采高下立判。朱元璋便想传位给朱棣,但为群臣以宗法劝阻,未能如愿。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对这位皇叔颇有戒心,便借削藩之名想拔掉朱棣的势力。削藩事起,燕王朱棣为顾及在京师当人质的三个儿子,隐忍不发。等到朝廷想安抚他,将他三个儿子送回北平,他就在建文元年秋,发兵南下。这一场叔侄之战打了三年余,朱棣攻陷南京,一把火烧了皇宫。有关建文帝的下落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自焚,也有说是跑去当了和尚……总之,侄子败给叔叔是确定的,史上称为“靖难之变”。
中国历朝历代的夺嫡之争,经常演变为一幕幕血淋淋的杀戮。所以夺得天下者,一上任不但得忙着顾民生、拼经济,一方面还要泄私愤、清除旧势力。
朱棣即位后,曾令朱允炆的爱臣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偏偏方孝孺忠于旧主,一口回绝了。朱棣威胁他:“难道你就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伸长脖子回答:“灭我十族,又有何惧!”接着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燕贼篡位”。这一来可惹恼了朱棣,就派人将方家满门乃至门生,一共十族八百七十三人拖出午门斩了。后人称这种株连叫“瓜蔓抄”,意思是树根烂了,瓜叶也必然好不了,须连根拔起,瓜果藤蔓无一幸存。
朱棣杀得固然痛快,却也给后世史家冠上了“丧心病狂”的千古骂名。
智慧悟语:面对森林大火,最好的扑救方式是开辟防火巷,让火在一定的范围烧,过些时日也就自然熄灭了。
以暴制暴用鲜血清洗伤口是最不智的。“包扎”是停止流血最好的方法。
68。“洗马”和拍马屁
中国早在秦汉就有了太子居东宫的传统,因此皇太子的老师或亲信通称“东宫洗马”,算是五品以上的高官。
明成化初年的杨守陈就官拜“洗马”。有一次他回乡省亲,下榻于一个驿站,偏巧驿丞是个没啥知识的二楞子,以为“洗马”就是侍候马儿洗澡的,就问他说:“公职洗马,日洗几何?”一副狗眼看人低的样子。杨守陈却没生气,回道:“勤就多洗,懒就少洗,也没有个定数。”
后来有位御史驾到,进门一见到杨守陈,就跪地磕头请安,驿丞大惊失色,才知眼前这位仁兄竟连御史都要礼敬十分,便赶紧跪倒地上,口里直说有罪、有罪,好在杨守陈没啥官架子只是一笑了之。
官场上的马屁文化,一路走来,古今如一。
马屁拍在马腿上,激怒了马身,马腿一踢,轻则伤残,重的就得抬走了。但马屁拍得好,有时也能排难解忧、升官发财。
明太祖朱元璋身边就有一位马屁高手──解缙。据说朱元璋有次在金水河边钓鱼,但鱼儿硬是不买皇帝的帐,钓了半天还是空钩,朱命解缙赋诗解闷。解缙毕竟是马屁才子,当下就吟了一首七绝,诗的最后二句为:“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这才让朱元璋乐开了怀。
在明朝那样肃杀的环境中,马屁文化有时是保命的妙方,问题在于马屁的背后还得有些真学问,你知道“洗马”吗?你知道解缙是主持编撰《永乐大典》的巨擘吗?
智慧悟语: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钝者羡慕学问;聪明者运用学问。”
与其把时间耗在趋炎附势,还不如多读两本有用的书,知识是凌驾一切手段之上的。
69。十三陵的风水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是一个自命不凡,喜欢神化自己的人。为了找寻自己的神话符号,并且使朱家天下能一代代平安快乐地传承下去,特别对于葬身之地的选择格外重视,非得集天精华于一地的“吉壤”不可。
据说,朱棣派出去的大臣足足跑了两年,寻遍大江南北才提出几个方案。
案一是选在一个叫“屠家营”的地方。但因皇帝姓朱,朱和猪同音,建在屠家营是很犯忌的,不行。
案二是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却因山后有个村叫狼儿峪,猪旁有狼岂不危险……
案三、案四也因种种理由未能中选。
到了永乐七年,朱棣自己跑到了江西,并听了术士廖均卿之言,才选定了北京西郊昌平县这块“吉壤”,于是明朝十三陵就建在这里。
历代皇帝的陵寝所在之地,向来都把“风水”摆在“风景”之上,因为人死了再美的景致也看不到,但风水却会影响王朝的兴衰,所以朱棣这么的用心建陵。
若以风水术士的眼光,十三陵确实是个上上之地。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所有能形容的好话都被说尽了:“龙头凤尾”、“龙虎蛇龟”、“藏风聚气”、“日月星辰”……诸般灵气无所不有。
但衡诸历史,明朝统治了二百七十七年,更替了十六个皇帝,“麻布袋换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而终至灭亡。
智慧悟语:当你抓住了一头象的尾巴,便以为你已经抓住了一头象,这样的舍本逐末,是无知的。
迷信最大的坏处就在于无知,走遍千山万水求神问卜,不如走遍千山万水锻练自己的体魄。
70。蟋蟀皇帝
明王朝自太祖至成祖,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到了宣宗已是鼎盛时期。
承平的年代,皇帝无所事事,便发明一些奇奇怪怪的玩乐来。宣德皇帝朱瞻基就迷上了蟋蟀。
蟋蟀这玩艺儿早在唐、宋之际就已风行一时了,皇帝玩、宰相玩、嫔妃玩、地方官也玩,但玩得最出格的,还是宣宗。
据载宣德九年,宣德皇帝就曾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