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万万没有想到,王珂的诗句刚一出口,汪国良脸色大变,当时冲进屋里,操起一把菜刀冲了出来,劈头盖脑地向着王珂砍去。王珂大吃一惊,掉头狂逃,被汪国良一路追赶,几次跌倒,险些没被砍死。→文·冇·人·冇·书·冇·屋←

虽然王珂逃得了性命,可是汪国良却仍然不肯罢休,他拿着菜刀,不分昼夜地堵在王珂的家门口,让王珂连家也不敢回。王珂只不过是开了一个玩笑,怎么会惹得汪国良如此大动肝火呢?

王珂仔细一打听,终于明白过来。原来,多年前吟那首诗的官宦小姐,就是汪国良的母亲,汪家人向来以此为耻,知情的人也不敢当他的面提起,偏偏王珂口无遮拦,险些惹出祸事来。

只不过一句小小的玩笑,竟然惹出这么大的乱子来,这是王珂始料不及的。倘若细究起来,这又跟他不拘小节,喜欢开玩笑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有些人生来严肃,有些人天生笑嘻嘻,有些人习惯于按部就班,有些人习惯于不拘小节,有的人爱唱,有的人爱跳,有的人沉醉于低级趣味之中,有的人偏爱些高雅的玩意儿。但这些细枝末节之处,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前程命运。

总的来说,一个人性子拘谨一些,多少也比不拘小节要安全得多。但是,由于官场上的晋升法则取决于整体博弈态势的演进,即使是坏的习惯,也未必就会带来坏的结果;好的习惯,也未必能够收到好的成效。

清乾隆时期,江西弋阳县的县令叫沈树声,此人在官场上名声极差,因为他终日里流连于妓院中舍不得离开,明智的同僚都不敢和他走得太近,唯恐日后受到牵连。沈树声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更是破罐子破摔,索性连办公地点都搬到妓院去了。

可是人家妓院好端端地做着生意,县太爷突然搬进来办公,吓得许多客人都不敢来了。妓院老板敢怒不敢言,就心生一计,哄骗沈树声说:“大老爷,你知道咱们县里还有一家妓院吧?听说他们那里新来了几个漂亮小妞……”沈树声闻言大喜,立刻说:“那好,老子就搬去那家办公。”当即命衙役执杖敲锣,兴冲冲地往另一家妓院而去。

到了那家妓院门口,却发现大门紧闭,里边传出来奇怪的声音,沈树声很恼火,就命衙役大声吼叫:“开门开门,知县大老爷来了……”吼声未止,忽然扑通扑通几声,竟然有几个彪形大汉,正在跳墙而逃,被多事的衙役上前一个个地捉住,拖到沈树声面前,沈树声还没说话,就听那些人梗着脖子,哈哈大笑起来:“狗官,你们来得好快,今天老子落在你手里,算老子倒霉。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

沈树声听得糊涂,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啊?派衙役进去一搜,好家伙,就见这家妓院里边,藏着许多奇异宝物,居然多是宫中御用品。原来,这伙大汉刚刚干了一桩惊天动地的盗劫案逃到这里,刚进了妓院还没等喘口气,沈树声就率众衙役赶到了。饶是那些飞天大盗身手过人,又怎么会想到这世上居然会有来妓院里办公的县令?结果因过于慌忙,盗贼们未等拷打先行招认,让沈树声莫名其妙地立了大功。

于是,沈树声以抓大盗有功,受到朝廷的奖励,晋升为司马,几年后又升为长芦盐运使,主管河北山东一带盐政,是个官场中人人羡慕的肥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官场是不讲道理,只讲规律的。不管品质多么恶劣的人,凑巧与规律撞到了一堆儿,自然就会成功。但不管你道德品行多么地高洁,做事风格与规律不贴边,那也没机会。

既然如此,一个人的习惯与爱好,又是如何影响到他的人生成功的呢?

说白了,并非是好习惯才会决定你的成功。习惯与爱好,都是一个人的风格,一旦你的习惯与爱好为官场所接受,这就成为了你的标志,人们靠这一标志是可给你定性归类的。

说白了就是,官场上的人会依据个人的习惯与爱好,形成不同的势力阵营,有的势力阵营占到优势,有的势力阵营占到弱势,有的势力阵营是主流,有的势力阵营是末流。如果你的习惯与爱好,不幸与弱势末流的势力阵营相接近,那么无论你怎么个表现法,都是枉然。但如果你的习惯爱好与优势主流的势力阵营相接近,做起事情来,自然就会事半而功倍。

清乾隆年间,军机处有一个司员巴延三,此人性格懦弱无能,胆小如鼠,而且才智低劣,一无所长。同僚们都轻视他,不愿意与他为伍。而且这巴延三还有一个怪习惯,就是每当迈步进门槛的时候,总是像太监那样把身体先蹲一蹲,这是因他身体蠢笨的缘故,却被宫中的太监视为同类。

史书上载,刚刚开始的时候,太监们也讨厌巴延三这个习惯,认为这家伙是在嘲弄太监们,可是日子久了,发现巴延三这人确实是愚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大家也就接受了他。有一天夜里,有八百里加急快马紧急入京,报称西域发生了战争。乾隆皇帝急忙从龙床上爬起来,问军机处谁在值班。唯一的值班人员巴延三立即赶了过来,跪在乾隆的窗外,隔着窗子听候乾隆的指示。

乾隆指示过后,就又钻进被窝里睡了,可是巴延三却瘫在原地,动也不敢动一下。小太监走过来问他是怎么回事,才发现巴延三已经吓瘫痪了,盖因刚才乾隆说的话,他一句也没记住,根本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候小太监们动了恻隐之心,扶起巴延三,替巴延三写了奏章。第二天递交到了乾隆手里。乾隆打开那份奏章一看,顿时就火了,当即把军机处的人员叫过来,大骂道:“军机处居然还有这等人才,却被你们如此地压制。朕早就知道你们跟朕不是一条心。传旨,授巴延三为两广总督。”

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巴延三因为一个奇特的怪习惯,竟然升官了。这看起来极是偶然,实则正是因为他的习性恰好与朝中占有优势主流的势力相接近的缘故,不知道这个规律的人,是很难理解这种事情的。

第37章 官场陷阱五:低级趣味的诱惑

人的性恶说告诉我们,人是一种极为脆弱的动物,他们始终无法抑制内心中恶的冲动,无法抵御心灵深处那暗黑的召唤。只要是心灵上的警醒稍有松懈,人就会滑入寻欢作乐、为非作歹的渊薮。

比较明白这个道理的,大概是东晋晋武帝司马炎了。他虽然是皇帝,却颁布了一条怪异的法令:州郡官员等人,如果杀了人,抢劫了财物的话,只要上缴一定比例的金银,就可以平安无事。明明自己是个皇帝,却非要拿自己当土匪头子,只是因为晋武帝既无意抑制自己心里的邪恶,也无意控制官员内心的邪恶。

相对来说,像晋武帝这样的异类皇帝为数不多,而倾向于呼唤人们内心中的善良的皇帝与官员,数量却很多。历史上,哪怕是再昏暴的皇帝,再邪恶的人,也不愿意让别人将自己视为恶人。所以官场之上,主流始终是正面的,向上的,积极的与阳光的。

但在这正面、向上、积极、阳光的遮掩之下,隐藏的却是芸芸众生那痛苦的内心,即使是圣人者流,也逃不过灵魂的拷问。

孔子的传人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段话,透露出儒家学者对于心灵深处那暗恶的警醒与无奈。看看这位曾参,他知道自己最经常犯下的三个错误是:背叛,欺骗别人与欺骗自己。人一旦被这三种错误控制,就会彻底颓废,从此滑入低级趣味的泥坑中,难以自拔。

所谓的低级趣味,是指那些能够愉悦感官,让身体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快感的娱乐方式,而这些娱乐方式太接近于本能,所以品位自然不高。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陈镐的人,官拜山东提督学政。由于此人贪杯嗜酒,父亲专门写信来,吩咐他万不可贪杯误事。接到父亲的书信后,陈镐经过认真的思考,便命工匠铸造了一只巨大的酒碗,碗中能装两斤多酒。碗上还刻有八个醒目的大字:父命戒酒,只饮三杯。

陈镐无疑是一个聪明的人,他既不想拂逆父亲的劝诫,却又无法拒绝美酒的诱惑,想出这么一个高妙的法子来,也亏他煞费了心思。

相对而言,美酒对于人性敏感度的刺激,远不如赌博。要知道赌博这种事情具有莫大的悬疑,而且进入门槛极低。腹有诗书万卷者在赌桌上和大字不识的老粗是完全平等的,再加上赌钱远比辛苦地劳作更易于见结果,更刺激人的大脑神经,所以古往今来,举凡有人的地方,必然有赌局,只不过分为秘密的与公开的两种。

赌局不唯不分场合,而且也不分年龄、男女。光绪末年,上海有女总会,是专门供女性赌徒一掷而快的地方,而且参与赌博的全都是名门闺秀。白天的时候,这些女孩子在家里闭门不出,等到了夜里,就悄悄坐着马车来,掷起骰子来吆五喝六,那动静比男人吵得更欢实。

酒与赌这两桩东西,都有着一个聚众的特点,所以经常地会合在一起。清朝末年,恭亲王负责京师安全,突然有一夜率巡警冲入一家秘密赌场,当场捉住朝中重臣四十余人,将这些人捉拿到皇帝面前,皇帝也只能是装聋作哑。尽管没有受到任何处置,但这些人以后的晋升之路,就算是彻底堵死了。

人性中还有一个更可怕的诱惑,更易于毁掉一个人的前程。清同治年间,江西某县令为了表功,治化一县,就严禁读书人私自进入妓院。忽一天,接到线人密报,说是有一个书生偷偷地溜入了妓馆。县令即刻颁下令签,令衙役将人犯拿来。过不多久,衙役们横拖竖拽地捉来一个面目陌生的人,穿的衣服也极是奇怪。县令喝问其姓名,此人支支吾吾,含糊其辞。这惹火了县令,不由分说将其暴打了三十大板。

隔日,县令前往州府,拜见自京师而来的京官太史,却听说太史患病,郁郁而归。又隔了许多日子,县令突然在一个场合遇到了太史,吃惊地发现此人正是那一夜惨遭他三十大板的书生。县令当时惊得目瞪口呆,而那位太史,见到了县令之后,更是尴尬得掩面而走。此事传出,轰动一时,成为了官场上难得的笑料与话题,而这位倒霉的青年太史,从此也在官场上淡出了。

相比于官场上的老油子,初入官场的年轻人,最需要提防的就是酒赌色这几个致命陷阱。因为老油子已经在官场上形成了自己根深蒂固的势力范围,而且也早已绝弃了晋升之望,就算是犯了事,上面主事的人看在情面上,也不好追究。年轻人却不然,官场原本就对年轻人忌惮三分,唯恐年轻人会影响到官场的主流价值走向,让自己无所适从,所以一旦年轻人犯下这几桩错误,立即就会传得沸沸扬扬,主事之人也会格外严厉地惩罚,让年轻人永远丧失晋升的机会。

第38章 官场陷阱六:清高者出局

在官场上,粗鄙低下的品位,是那些早已丧失了晋升机会的官场老油子的特权,却是职场新人的陷阱和雷区,初入官场的人,是万万趟不得的。那么,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说,只能养成自己的优雅品位了?

这话对,也不对。对就对在优雅的品位是人生至妙的享受,岂可缺少?不对的地方,则在于越是高雅的品位,欣赏的人就越少,易于让那些品位不高的同僚攻击为“清高”。初入职场的人一旦被指斥为清高,那就难免曲高和寡,难以获得同僚们的支持了。

官场上对于清高的排斥,并非体现在明面上。因为官场的主流,在表面上仍然是正面、积极、向上、阳光的,岂能因为清高就责罚于人呢?官场以清高来排斥新人,主要表现在不同势力的圈子将你排斥在外,并且会因为你在世俗方面的小枝节进行超乎常规的处罚。

清道光年间,江浙一带麇集了大量的官员,有提督,有学政,有布政司,有转运使,其中绝大多数人粗鄙不堪,官服穿戴得也不讲究,还经常在府堂之上,一伙人敞着怀,露出胸前的汗毛,甚至有的像乡下人一样赤着脚,聚集在一起狂饮滥赌,模样极是丑陋不堪。

时逢一个年轻的官员来到,上司对他提勉有加,赞赏他是天下知名的才子,众官也扎堆凑趣,恭维了他一番。等上司退下之后,众官立即凑做一堆,呼五吆六地赌了起来。

见此情形,年轻官员既惊讶,又不知所措。他没有想到堂堂的朝廷大员们,此时的表现居然如村夫般粗鄙。有心同大家保持距离,可是奈不得众官不时地出言讥讽。年轻官员无奈,担心自己与大家保持距离的话,会遭受到排斥,就强颜欢笑,站在一边看众官豪赌。突然门外一声吆喝,原来是上司突然回来了,众官噤若寒蝉,垂手而立,只见上司盛怒已极,将众官狠狠地斥骂了一番。然后,上司将年轻官员叫入,声色俱厉地对他说:“你今天的表现,让我极为失望,你是有名的才学之士,怎么可以拿自己同门外那些人相比呢?他们都是些酒囊饭桶之辈,朝生暮死,犹如蝼蚁,你却是皇上寄予了厚望之人,倘若你再这样不知自重的话,空误了自己的前程,休怪本官不讲情面。”

言者谆谆,苦口婆心,听得年轻官员冷汗直冒,连声谢过上司的厚爱,在心里发誓保持自己的高洁本性。从这天以后,年轻官员就刻意地与诸官保持距离,一任他们冷嘲热讽,不为所动。就这样过了两年,朝廷吏部考察当地的官员,江浙诸官,大多都得到了一个中等的评价,平安过关。唯独那年轻官员,落得一个差评,被诸官严厉训斥之后,只能是打点行装,返回京师吏部待下一步的处理。

这个年轻的官员,就是中了官场的暗箭而落马。据说后来此人流寓京师,穷困潦倒,曾作诗以抒发自己心里的痛苦感受,其中有名高遭谤、清者被污的字样。可叹这倒霉孩子至死也未能明白过来,官场之上,清高与污秽没什么两样,官场既是藏污纳垢之地,也是清流俊逸之士糜集之地。但同样的,人在官场,无论是清高还是污秽,都不过是用来暗算新晋员工的武器。

在这个故事中,表面上看来,年轻官员之所以遭受到排斥,与清高没得半点关系。设若他与众官同流合污,那么自甘下流就是他的过错。自打这年轻官员踏入这个是非圈,差不多就已经没有机会全身而退了。

不要说一个缺乏经验的平庸之辈,再优秀的人遇到“清高”这独特而怪异的陷阱,也难保不碰个头破血流。北宋宋徽宗时代,由于徽宗皇帝本人是个丹青妙手,所以在选拔官员的时候,著名书法家蔡京和米芾被看重,双双入京。

但是米芾其人,是一个性情中人,性格像个孩子一样不成熟,比如说他在给自己的女儿挑选女婿的时候,一不看外表,二不看才学,三不看官职大小,四不看有钱没钱,单只看人的名字。有一书生名叫段拂,字去尘。见了这个名字,米芾大喜,曰:“这个名字真是太好了,既拂了,又去尘,真是我的女婿啊。”不由分说,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段拂。

这样一个心无城府之人,当然不会是老奸巨滑的蔡京的对手。尽管宋徽宗极是喜爱米芾的才华,还授他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可米芾最终还是被同僚们排挤出京了。

没多久,已经升为宰相的蔡京,突然收到了米芾的一封来信。这封信极是有趣,内中充满了抱怨与牢骚,此犹罢了,当信中提到他全家人挤在一条漏水的船上时,还专门画了一条小船,看得蔡京哈哈大笑。

于是众京官就纷纷议论说,米芾这个人,脑子有毛病。不承想,此事不知怎么让米芾知道了,他居然给每个京官写信,详细解释自己脑子绝对正常。米芾的这些信,在中国历史上也很有名,被称为“米老辩颠帖”。

单从米芾的事情就能够让我们一窥“清高者出局”的本质。米芾和蔡京,都是传世的书法大师,但当他们进入官场的时候,斗的不再是书法的造诣,而是对人心世故的洞达通明与对官场规律法则的把握。蔡京在这方面老谋深算,稳操胜券,而米芾却天真烂漫,浑无心机,自然会败下阵来。

第39章 官场陷阱七:缺乏择友的能力

魏晋清流,名士风范。当时有号称竹林七贤的七位名士,其中有两个人叫嵇康和山涛。这嵇康虽然胸有才学,但眼见世道污浊,藏而不用。友人山涛却向朝廷举荐他。嵇康知道消息之后,怒不可遏,立即作《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篇文章是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佳作。在信中,嵇康将自己的风骨人品,做了无限的拔高,对山涛趋奉权势的卑琐,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讽刺与挖苦。简单说来就一句话,自从这篇文学作品问世以来,嵇康个人的声望,迅速地涨升到了历史的最高点,而倒霉的山涛,却顺流直下跌入谷底。

一番好心好意,竟落了个如此结果。这件事,再怎么往轻里说,也是嵇康这个人的人品有问题,恩将仇报。但是山涛其人,却没有因此而怨恨嵇康。当嵇康死后,他以父执辈的身份,收留了嵇康的儿子,教育孩子长大成人。

像山涛这种朋友,品性高贵,不计冒犯,是每个人都渴望结交的。嵇康运气好,结交上山涛这样一个任你辱骂而绝不怨怼的挚友。可同为魏晋时代的另外两个名士,郭淑与郭侃兄弟,就明显地缺乏交朋友的眼光。

说起来郭淑、郭侃兄弟,在交朋友方面的眼界,远比嵇康更高,他们的好朋友是东晋皇室——东武公司马澹。再怎么说,司马澹的名头也比山涛大得多了,而且有权有势,岂是山涛那种书呆子比得了的?

所以郭氏兄弟颇以自己的朋友为豪。时值东晋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乱政,于是郭淑、郭侃兄弟来到司马澹的府上,像往常一样地饮酒聊天。酒过几巡,大家都有点醉意,郭氏兄弟就流露出对赵王司马伦乱政的不满。司马澹听了,点点头,抽出刀来,出其不意,将郭淑的脑袋砍了下来,又一刀将郭侃的脑袋也砍了下来。然后司马澹将这两颗人头装在匣子里给赵王司马伦送去,并说:“郭家兄弟出言不逊,竟然敢诋毁赵王,我东武公司马澹不惜大义灭亲,举刀杀友,以表达我对赵王的一片忠心。”

堂堂的东武公司马澹,为了邀宠,不惜杀害最要好的朋友。最令人寒心的是,他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郭氏兄弟之所以敢在他面前吐露心迹,除了对他的信任之外,最主要的是私室秘谈,不为人知,如果不是司马澹自己说出来,根本就不会有人知道这件事。但在东武公司马澹的眼里,挚交好友的性命,竟然还比不了权奸的一声廉价的嘉许。

现在我们知道,魏晋风骨中,为什么要首推嵇康了。单以他交朋友的眼光,就无人堪可相比。有了山涛这种大度的朋友,还愁不流芳千古吗?

而郭氏兄弟枉为名士,眼光奇差,千挑万选了之后,竟然选择了人面兽心的司马澹为友。可知人在江湖,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话,最是不假。一个初入官场的年轻人,如果不在择友的眼光上稍加注意,就有可能遭遇到像司马澹这样的朋友,满腔的热血,青春的韶华,大好的头颅,成为卑鄙小人邀功取宠的筹码。

关于年轻人择友的法则,儒家始祖孔夫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初入官场的年轻人选择朋友,有三个对自己有益的标准,也有三个对自己有害的标准。对自己有益的三个标准是: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信的人交朋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有害的三个标准是:和心术不正的人交朋友,和善于逢迎阿谀的人交朋友,以及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

我们仔细思考孔子的这番话,就会发现内中深藏着厚黑的大智慧。比如嵇康选择了山涛,正是因为山涛其人正直,诚信而且广见博闻。嵇康瞅准了山涛这一点,只要抓到山涛的短处,就大肆地喧闹起来。可是因为山涛其人正直诚信,明明知道自己被缺德的朋友利用了,出于维护自我尊严的需要,非但不能气恨于心,报复对方,反而要宽宏大度,还要替对方抚养遗孤,满肚子的委屈无处诉说,只能把苦水咽到肚子里。

相比于险阴的东武公司马澹,像山涛这种人是官场中人最渴望交结的,这样的人受其学识道德及名声所限,任何时候也不会做出不利于朋友的事情,即使是被朋友出卖了,也不敢稍有抱怨。然而,官场人却显然疏忽了这样一件事:山涛的这种做法,却也是因应了厚黑学的基本法则,为自己选择不败的人生。

要知道,山涛的做法,是化被动为主动,与其被动地去选择有益于自己的朋友,莫不如让自己成为官场上最抢手的香饽饽。不是说像“友直,友谅,友多闻”这样的朋友难找吗?那干脆我成为这样的人好了,我这边都直了,谅了,多闻了,谁还好意思伤害我?就算是有谁做了对不起我的事儿,别人也饶不过他。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找到“直,谅,多闻”的朋友,你必须先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就必然缺乏识别这种人的眼光,难免会择友不慎,遭遇到与郭淑、郭侃兄弟同样的下场。

第40章 官场陷阱八:成为替罪羊的危险

小说《三国演义》有一段国人耳熟能详的段子,用以刻画曹操其人的阴狠毒辣:

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这一段故事,说的是盖世奸雄曹操在与袁术对峙的时候,粮草不敷,于是曹操吩咐仓官王垕使用小斛,克扣兵粮,结果引发了军士们的愤怒与抱怨。然后曹操再态度诚恳地向王垕“欲借汝头示众耳”,不由分说将无罪的仓官的脑袋砍了,声称克扣军粮是王垕干出来的事情,于是就化解了众怒。

这就是官场上的替罪羊策略,要知道,官场之上,杂事繁多,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爆出一桩麻烦事来,这时候大家就需要一个替罪羊。对人缺乏防范的人,往往会因此死得不明不白。

说到替罪之羊,历史上名气最大的,头一个当为商鞅。商鞅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制度转型的关键时期,当时封建制度已经走到了末路,何去何从,百家学者争论不休。儒家学者以削弱君权为己任,讨天子,抑诸侯,贬大夫,史称讥世卿。也就是不再承认世袭的权力,认为权力体制应该回归民众,向民众开放。

与儒家学者针对的学术观点,是法家的刑名之术。这一派人士认为,与其将权力归还给民众,莫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彻底强化君主的权力,将君主的权力推至极限,对民众实行最残酷的暴力镇压,让民众沦为权力的附属物,沦为君主实现自己目标的暴力工具。

儒法两家的学者争论不休,而战国诸侯的选择,内心里莫不是倾向于法家,强化自己手中的权力,凌驾于万民之上,为所欲为,这是何等的诱惑?然而,虽然君主们在心里渴望着这样做,但却没有哪个大臣愿意出面帮助他们,因为这将意味着以自己的名声及身家性命,再加上子孙后代的福祉为代价,只为了满足暴君一己之私欲,这当然是一桩极其不明智的选择了。

尽管这种事于人于己无益,但总有人宁肯冒天下之大不韪,只为了在实现权力集中化的过程中获得眼前利益。而商鞅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以卫国公子的身份,专程去了秦国,颁布了极其残暴的法令,将分散居住的民众集中起来,按照军事体制对每一个家庭进行管理,在将秦国打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的同时,也将秦国的所有民众禁锢在暴政与强权的统治之下。

暴政既成,就会立即反噬。秦孝公死后,太子登基,曾被商鞅打击过的权贵阶层趁此机会反扑,商鞅害怕了,就趁夜偷偷地逃走,逃到了关口处,想贿赂守关的士兵放他过去,士兵却回答说:商鞅所制定的法令极其严苛,一人犯法,株连全家,所以不能放他走。结果商鞅最终落入政敌之手,被五马分尸,从此留下了一个作法自毙的成语。

历史上排第二的替罪羊,是西汉景帝时代的晁错。景帝时代,各诸侯国势力强大,对中央政权构成了强力的威胁,于是汉景帝就想找一个替死鬼出来,拿替死鬼的身家性命为代价,为皇权的大一统扫清障碍。他找到了晁错,于是晁错就不惜冒开罪于天下人的危险,全心全意地为汉景帝卖起命来。

听说了这件事,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京师,对儿子说:“我听说,你现在处理政事,是侵夺削弱诸侯,疏离皇家骨肉,你怎么会这么做呢?”晁错理直气壮地回答道:“当然要这样做,不这样做的话,皇帝又怎么称得上尊贵?”晁错的父亲气得破口大骂:“他皇帝尊贵不尊贵,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拿子孙后代的性命福祉替人家干这种缺德事,我怎么会生下你这种缺心眼儿的儿子!”

悲愤之下,晁错的父亲当场服毒自杀。几天之后,诸侯国掀起叛乱,声称诛杀晁错,而汉景帝则立即命人将晁错推出腰斩。

我们可以注意到,举凡沦为替罪羊的人,都是因为犯下极为不智的错误,即在做一件伤害公众利益的坏事之前,没有对事件的具体负责人提出公示要求。所以,初入官场的年轻人,务必要牢记这个特点,一旦官场上有人拉着你干一件有可能激起众怒的事情,而不在事先将事情的责任人明示出来,那么,你十有八九已经被人暗中视为了替罪羊。一旦事发,惩罚就会落在你的头上,一如当初落在商鞅及晁错的头上一样。

但我们必须要说清楚的是,即使是在官场之上,也并不一定存在着一群心存险恶、四处寻找替罪羊的恶人。官场上的主体价值观始终是正面的、向上的、积极的、阳光的。但是,如果一个颇具替罪羊“气质”的人来到,这种事难免就会发生。

什么叫具有替罪羊“气质”的人呢?这样的人,具有这样的特点:

第一,道德观念淡漠,感觉不到伤害给别人所带来的痛苦。

第二,权力崇拜狂,在权力执掌者面前没有任何抗拒能力。

第三,小聪明有余而大智慧不足,不惜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