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的道教-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叭说氖虑椋姆押芏嗍奔洌泻芏嗟赖鹿π胁判校皇堑被实鄣娜怂鲜首龅摹N怏拗小缎俾邸贰ⅰ渡裣煽裳邸贰ⅰ缎紊窨晒搪邸返龋缘澜塘堆謇硌涤泻艽蠊毕住

第13代宗师李含光,也是世家大族子弟,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入道,开元年间从司马承祯学道于王屋山,在嵩阳生活了20多年。玄宗对他极为敬重,在《命李含光建茅山坛宇敕》中称他“道高紫府,学总黄庭”。天宝年间,李含光得到玄宗所赐的玄静先生称号。晚年他居住在茅山紫阳观,一心一意写作,但他的著作大多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第六节 唐末五代的道教

唐末五代是乱世,随着大唐帝国的崩溃,道教也不再有当年的兴盛和尊贵了。但是,道教有斋醮和神仙长生术这些为皇帝服务的特殊本领,所以,它仍然能够继续发展。

五代前蜀时期的道士杜光庭,号东瀛子,在当时很有名气。他早先曾参加朝廷考试,想谋个一官半职,结果失败了,于是就去当了道士。 后来得到唐僖宗的赏识,赐给他讲究的道士服装。僖宗到四川避乱时,让他主持那儿的道教,后来他留在青城山修道没有回内地。 王建于公元907年建立前蜀,请杜光庭当他儿子即皇太子的老师,还封给他一大堆官衔。王建说:“我有一位杜先生,抵得上从前汉孝惠帝那所谓‘商山四皓’的四位德高望重的老谋臣。”杜光庭曾经为王建做道场,据说做的是专为皇帝求福的“金箓斋”。

杜光庭对人说,从张道陵和陆修静传下来的道法,现在都快要失传了。所以,他积极搜集整理道教斋醮仪轨方面的书籍,还撰写了很多有关著作,是继张万福之后又一位对道教仪轨的确立有贡献的道士。杜光庭写的最长的一部斋醮仪轨著作是《道门科范大全集》,有87卷。另外,他一生也花费了很大精力研究《道德经》,写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中收入了他的著作共20多种。

五代时期仍然有一些皇帝迷信道教炼丹术。南唐烈祖即是其中之一。他日思夜想,希望得到神丹,有一天做了个梦,梦见仙人赐给他神丹,醒后告诉左右的人,要他们出去访求。正在这时,一位道士到宫门口献丹方,他高兴极了,说这道士一定是梦中的仙人,于是让道士为他炼丹,结果也服丹中毒而死。临死时他很后悔,说自己服丹药求长生,谁知死得更快,要后人以他为戒。

这一时期,讲修炼内丹的人更加多起来了。历史上有些道士不主张炼外丹成仙,另搞一套。如盛唐著名道士司马承祯,专门写了一篇《坐忘论》,讲一种“坐忘”的修炼方法。他认为,人们修道求仙,是因为道本身含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得到道就能长生不死,成仙飞升。“夫道者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而人的心(即精神)是以道为根本的,由于被外界事物干扰,好像心上面蒙上了一层尘垢,结果就跟道隔开了。要是清除了这些尘垢,就能使心跟道重新接近而得到道。所谓坐忘,就是这种修道工夫,它着重在一个“忘”字,要求修道者在心上下功夫,什么都不要记挂,什么都不要想,内要连自己的身体都忘掉,外要忘掉整个世界,各种烦恼和思虑都排遣开去,达到心中一片虚静,就能跟道结合到一起,从而不死长生。这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修炼,或者叫作意念控制也可以,它跟鼓吹“重玄之道”的一些人提倡的修炼方法相类似。

五代时期的一些道士讲炼内丹,还没有完全否定外丹。不少人其实是主张既炼外丹又炼内丹的。因为当时对外丹中毒有一种解释,说是中毒而死的人因没炼内丹,他的身体才经受不住外丹的强力作用。还有人说,养生有内外之分。 内,指人体内部的精和气,它们不能靠金石丹药变得坚凝;外,指人的四肢形体,它所要达到脱胎换骨的变化,不能靠内丹修炼。光炼内丹,只能使精气不散;光炼外丹,只能使形体发生变化,二者结合,才能得道成仙,白日升天。

在道教史上,主张金石丹药一吃就能成仙,从葛洪开始,一直影响很大。宋以后内丹派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主张内丹一炼成就能成仙的,后来占了上风。隋唐时期,内丹外丹基本上同时发展,五代以后外丹术开始走下坡路,内丹术开始抬头,关于外丹只管躯壳,内丹只管精气的说法大为流行。古人认为,肉体(形)和灵魂(神)合一才成为活生生的人。认为内丹和外丹必须同时修炼的思想,大概就是建立在这一基本认识上的。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五代时期可算是一个联结隋唐和宋元的过渡时期。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道教

自公元960年赵匡胤登基建立北宋王朝,至1368年明王朝开国,这400余年史称宋元时期。

赵宋王朝国力一直较弱,与相邻的辽,西夏、金以及后来逐渐强大的蒙古之间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宋代帝王对道教的崇奉都有十分明确的政治目的。他们都希望借助道教保佑皇权稳固,安定民心,缓和民族和社会矛盾。辽、西夏和金的统治者也采取利用道教的政策。

元代,民族矛盾成为最突出的问题。元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对各宗教都加以扶植利用,给道教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社会条件。

在宋元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道教进入了又一个发展和变革的新时期。

第一节 宋王朝与道教

北宋历代帝王对道教都很崇奉,其中数宋真宗(赵恒,公元997—1022年在位),宋徽宗(赵佶,公元1100—1125年在位)最突出。

宋初,太祖对道教并没有特别倾心,他佛教、儒教、道教三教并重,但实际上佛教势力更大一些。宋太祖时,中国出版了第一部雕版印刷的佛教经典全集《大藏经》,因为雕成于开宝年间,世称《开宝藏》。太祖虽然对几个名望很高的道士,如苏澄隐、马志通、刘若拙等人曾加以优待,但对整个道教的态度比较严峻。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宋太祖曾整顿佛道二教,让不合格的道士还俗,并下令禁止随便度人入道,禁止道士私自钻研天文星象的学问。大概是有鉴于历史教训,害怕有人利用它制造政治流言,蛊惑人心,造成社会不安定。

宋太宗赵匡义继承他的哥哥当了第二个皇帝,在当时,这不大合乎皇位父子相传的惯例。所以,他早就想到了利用道教。于是授意宦官王继恩,让道士张守真编造了一个“诩〔xu许〕圣”(神名)降凡显灵的神话。说是有一个天神,在空中召唤张守真,自称是“高天大圣玉帝”的臣下,奉玉帝的命令来到人间,帮助大宋王朝。据说在太祖临死前一天又要张守真传话,说太祖已经遵照上天符命完成建国大业,将来的皇位继承人最好选他的弟弟。太宗即位后,封此神为“诩圣将军”,特地花了三年时间在终南山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上清太平宫供奉它。除每年在一定的日子设道场祭祷外,遇到旱涝灾害或政治军事大事,都要祈请它赐福消灾。太宗还赏给张守真紫衣和崇元大师的称号,让他主持上清太平宫。

太宗利用这一神话大肆宣扬,目的在于证明自己继承皇位合理合法,是奉上天玉帝的“神旨”。据说,太宗死后,“诩圣”就不再显灵了。宋真宗即位后的头几年,并不怎样热衷于道教。每年例行公事一样按时祭祀“诩圣”,还在宫中安放神像,但并不搞大规模的崇道活动。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开始,他积极利用道教为政治服务。就在这一年,真宗同宰相王旦、大臣王钦若合谋编导了所谓“天书”降临的闹剧。

当时,宋真宗已同辽国订立和约,无意为收复失地再对辽用兵,但又怕国内人民不服,想利用道教安定人心。于是,在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正月,把王旦和王钦若等人召到宫中,对他们说了一番话。大意是,真宗自己就寝的屋子四周都用青色帷幕围遮着,白天黑夜不点蜡烛根本看不清。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半夜时分,忽然满屋子亮堂堂,不一会儿一位神人下降到屋子中央,告诉他,下月初三最好在正殿建黄箓道场一个月,到时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真宗不敢泄漏天机,恭恭敬敬按神人的吩咐斋戒吃素,在朝元殿建道场,等候天神赐书已有一个多月了。今天接到皇城司官员奏报,左承天门屋南角,飘下一缕黄丝帛,长二丈左右,封裹着一件像书册的东西,隐隐约约看得见里头字的笔画。这准是去年神人所说的天书!

听了真宗的话,王旦他们三呼万岁,一起到承天门取下“天书”,真宗恭恭敬敬捧着,到道场才开封。据说,天书中称赞了真宗,还告诫他要“清静简俭”,还说赵宋江山将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真宗接着搞了一系列祭祀活动,煞有介事地将神降天书这件事祭告天地、祖先。又邀请文武百官还有辽国使臣陪席,举行庆祝活动。又按天书的名,改年号为“大中祥符”。这一年四月,又有“天书”降于宫内。五月,真宗说梦见神人相告,六月份还有“天书”降于泰山。 由于事先安排,六月居然有“天书”降于泰山醴〔li礼〕泉。第二年,真宗下令,规定天书下降泰山的那一天为“天贶〔kuang况〕节”,要设道场祭祷,又令全国各地都修建天庆观。真宗制造并利用天书下降事件,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少见的崇道狂热。

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十月,真宗又自称梦见神人传达玉皇大帝的命令,让他等候赵家始祖的接见。原来赵家的始祖是远古的轩辕黄帝,名叫赵玄朗。于是,真宗布告全国,尊黄帝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过了三年,又尊玉皇大帝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大天帝”。也就在这一时期,玉皇的地位上升为天上的最高神。

唐代奉老子为“圣祖”,真宗奉黄帝为“圣祖”;唐玄宗装神弄鬼,多次自称梦见神人,还诡称获得“灵宝符”而改年号为“天宝”,并在全国建真符观;宋真宗也装神弄鬼,多次自称梦见神人,编造“天书”下降的假话而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并在全国建天庆观。但是,宋真宗崇道的目的跟玄宗大不一样。玄宗主要是追求长生,而真宗则是为了所谓外保国,内安民。他导演“天书”下降等一系列闹剧,是为了神化赵宋王朝,对外,想吓唬十分相信天神符命的辽国统治者,使他们收敛侵略野心;对内,也能起到镇服百姓的作用。所以他比较重视传统的道教符箓派。这一派也以祈福禳〔rang瓤〕灾,除妖驱邪的斋醮法术积极为朝廷服务。而道教中重视个人修炼成仙的派别,则不受重视。

宋徽宗(公元1100—1125年在位),是北宋又一个著名的崇道皇帝。由于他昏庸无能,做皇帝才10余年就导致国家内忧外患不断,社会日益动乱。出于同真宗一样的目的,他与大臣蔡京以及宦官、道士共同策划了天神降临的闹剧。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十一月,徽宗率文武百官到南郊祭天。半道上,他声称看见不远的地方像有楼台亭阁重重叠叠,问蔡京的儿子那是什么地方。蔡京的儿子装模作样地回答说,他也看见了,这些楼台亭阁隐隐约约都离地数十丈,还说看见了不少道装穿戴的仙童相继出现在半空中,连衣服眉眼都很清楚。徽宗于是亲自写了一篇《天真降临示见记》颁布全国,命令在京城修建迎真馆,大搞所谓迎接天神降临的活动。

过了三年,喜欢吹牛说大话的道士林灵素,听说徽宗自称曾经梦游天上的神霄府,便编造了一套鬼话,说天有九霄,最高一霄是神霄,那里设有神霄府。徽宗即是神霄府的神霄玉清王,又叫长生大帝君,是玉帝的长子。为了解救人间苦难,玉帝让他来到人间当皇帝。现在神霄府暂时由他的弟弟青华帝君代管。还说蔡京等人以及林灵素本人原来都是神霄府的仙官,为了协助徽宗治理天下才下凡的。徽宗听了,又是让林灵素改掉原来的名字,又是给他赐封号。

第二年(公元1117年)二月,徽宗君臣和林灵素经过策划,又制造了一次天神降临事件。徽宗声称他的弟弟青华帝君夜里降临皇宫,带给他玉帝父亲的指示和天书等等。命令召集2000余名道士,由林灵素向他们宣告这件事。还下令京城无论官吏百姓,人人都要佩戴据说来自神霄府的秘传符箓。四月,徽宗又授意让道录院上表章册封自己为“救主道君皇帝”。徽宗导演天神降临嫌不过瘾,干脆自称天神下凡。

由于徽宗的大力推行,道教又一次达到兴盛高峰。全国各地道观林立,高级道士特别是那些道教首领地位显赫,各级官员对他们都“以客礼相见”。新的道教经书大批出笼,原来流传的也得到搜集整理。北宋初期第一次雕版印刷了佛教《大藏经》,这时第一次有了道教经典大汇集《政和万寿道藏》。

后来,这位自称天神下凡的皇帝,被金国抓去做了俘虏,死在异邦他乡。

南宋王朝吸取徽宗崇道祸国的教训,虽然也利用道教搞一些斋醮法事活动,但并不真正重视。只有宋理宗(赵昀,公元1224—1264年在位)稍稍不同。他曾经召见正一道士35代天师张可大,授权他总管南方正一道、上清派(茅山宗)、灵宝派等道派,以及直接为皇宫服务的道教宫观的所有宗教事务。理宗还向全国推荐道经《太上感应篇》,大肆宣扬道教的善恶报应思想,利用它来维护封建礼教,巩固自己的统治。

《太上感应篇》简称《感应篇》,作者可能是宋人李昌龄。其中对书题有一番解释:

太上者,是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言善恶动天地,必有报应也。

并说人身有“三尸神”,每时每刻都在记录这个人干的坏事。古代以十大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用这一套东西来计算日期。据说每逢庚申日,这位三尸神就要上天报告它做的记录;这个人的寿命有多长,据说就是由他做的坏事和犯下的罪恶的大小轻重来决定的。这种“天人相感”、“善恶报应”的信仰在历史上可溯源至汉代以前。宋理宗在绍定年间(公元1228—1233年),命令临安(今浙江杭州)太乙宫刻印《太上感应篇》,并颁发全国,使它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这部书还流传到东亚各地,日本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也曾翻刻出版。

第二节 道教符箓派的发展

宋代帝王崇道,看中的主要是道教那套所谓能够为人祈福禳灾、除妖驱邪的东西。所以,注重符箓咒语、斋醮法事的符箓派得以兴盛 一时。它促使一些历史传统本不注重符箓法术的派别也朝这个方向发展。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分别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本山的正一、上清、灵宝三大派被封为“经箓三山”,于是三派鼎立,都在江南地区传播发展。这些旧道派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教义教法,派生出了一些新的支派。同时,一些新符箓道派,如神霄、清微、净明等派,也应运而生。

正一道

道教符箓派别中历史最久长的是正一派,它也叫正一道。正一道的前身是五斗米道,也就是天师道。据说张道陵四世子孙张盛从川陕一带迁到江西贵溪龙虎山,后来这里就成了正一派的中心。陆修静编写《三洞经书》目录时,四辅中正一部中所收的主要是六朝时流行的天师道经典,它的位置排在最后。隋唐时期,修习正一经法规定为入道者的入门课程,级别最低。到了北宋真宗时期,正一派得到朝廷重视,真宗下令改龙虎山真仙观为上清观,又召见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给他当时道士中级别最高的称号“先生”,这是正一天师首次得到朝廷赐号。从张正随开始,直到南宋末的第35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赵宋王朝的赐号。

宋徽宗时,第30代天师张继先极得宠信。朝廷为他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有国家拨钱扩建,另外皇帝还给了巨额庙产。

自从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正一派就取得了符箓派道教的统领地位。

正一道在元代也被尊宠。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召见第36代天师张宗演,请他吃饭,赐给他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和银印,让他主领江南道教。第二年又封他为“宣道灵应神和真人”。此后,历代正一天师都被元统治者封为真人。第39代天师张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并被授权掌管全国道教事务。

元代,龙虎山天师府权力很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向皇帝提出新建道教宫观的经费供给和人员编制,它还可以直接发放“度牒”,即道士身份证,批准人们当道士。元统治者采取这些措施,一方面是想利用天师道在汉民族中的深广影响来笼络人心,以缓解民族矛盾;另一方面是借助正一天师对江南道教的统领加强对道教的管理。所以,元代对正一派的尊宠实际上超过了两宋。

正一道历来重视符箓咒语等道教法术。但第30代天师张继先吸收当时佛教禅宗和道教内丹派的学说,也提倡修炼内丹。他还向时兴的神霄派学习新符箓“神霄雷法”。南宋正一道士留用光因为传行新出的“五雷法”而出名。

宋元时期,正一道还出现了几个新支派。如传行新出“天心正法”符箓的天心派,传行“太一三元法箓”的太一道等。天心派在元初曾兴盛一时,太一道得到过金、元统治者的扶植,在华北地区广为传播。

上清派(茅山宗)

上清派尊奉东晋魏华存为开山祖,自陶弘景建华阳馆于茅山,这里就成了该派的中心。唐代,茅山宗在道教各派中最为兴盛,出了像王远知、吴筠、潘师正和司马承祯等著名人物。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派渐渐衰落。但是,自南北朝隋唐以来,上清派地位一直很高,修习上清经法是品级最高的道士课程,所以,赵宋王朝对它相当重视。上清派历代宗师都得到过朝廷封号。

注重道教修炼及其理论一向是上清派的传统。像吴筠、司马承祯等人,都在修炼理论上有贡献,并不以符箓法术出名。但既然它也是朝廷的御用工具,自然也要承担为帝王祈福禳灾的任务,发展它的符箓法术。在北宋中后期,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上清派第23代宗师朱自英,曾经为真宗祈神赐子,因为后来生了仁宗,被封为“国师”。第35代宗师任元阜,曾受南宋宁宗诏令,做大道场禳除水灾。第44代宗师王道孟,为元统治者祈雨驱蝗,得“真人”封号。

进入元代以后,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师出现。

灵宝派

灵宝派传统即长于斋醮法术。据陶弘景《真诰》记载,当时灵宝派占据茅山,举行诵经、斋戒等法事活动,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惟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讫便散”。历史上灵宝派不曾有过上清、正一两派的显贵,很少得到朝廷征召赐封。灵宝派道士主要活动于民间,在社会下层影响较大。元统治者对它较为重视,曾经封阁皂山万寿崇真宫第46代宗师杨伯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

灵宝派的分支“东华派”,由两宋之际道士宁全真(公元1101—1181年)开创。该支派讲究斋醮和内丹相结合,具有时代特点。

符箓新派

宋元时期兴起的符箓新派,大都是受唐宋流行的道教内丹术的影响而产生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神霄、清微和净明道等派别。

神霄派创始人是北宋末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徽宗时,林灵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神霄雷法,使它风行一时。此后它传承不绝,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种据说能够召雷唤雨的符箓法术。该派认为道士作法必须以内丹修炼作为根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主张融合内丹与符箓。

清微派的创始人是唐末广西零陵人祖舒。经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响渐大。南宋理宗时,第10代宗师黄舜申以擅长清微雷法闻名京城,连皇兄赵孟端也拜它为师,跟他学习雷法。清微派创立人自称得到了上清、灵宝、楼观、正一四派真传,但该派实际上与上清派关系较为密切,上清派开山祖魏华存被该派排在祖舒前面。清微派的理论、教法跟神霄派相当接近,区别仅在于所用符箓不同,所以也有人把它们看作一回事。

净明道与灵宝派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南宋建国之初,一位叫周真公的道士,利用江南地区对晋代许逊的信仰,称许逊等六位真仙降临,传所谓净明灵宝秘法,而兴起净明道。该派传行一种叫作“净明法”的新符箓,其实不过是灵宝旧符箓的翻新。周真公的净明道也重视内丹修炼,强调符箓与内丹的结合。但与神霄、清微二派不同的是,它十分重视忠孝伦理,形成该派特色。

元初,江西隐士刘玉以南昌为活动中心,再开净明道宗。刘玉的新净明道不承认与周真公的旧净明道有瓜葛,但实际上是旧净明道的发展。新净明道自称“净明忠孝道”,它进一步向当时的儒教靠拢,竭力调和佛道二教与儒教的关系,宣扬三教归一的宗教学说。

除了这些较大的符箓派系以外,宋元时期还有不少符箓小派。各派之间相互融合吸收,区别越来越小,到后来终于全部汇入正一道。

道教符箓派不仅接收了内丹术的影响,同时它也影响内丹派的发展。江南地区的一些内丹派别,如全真道、金丹派南宗,都有不少道士也兼习符箓派的神霄雷法。到了元末,这一地区的道教各派已经趋于一致。

第三节 道教内丹成仙信仰的流行

宋元时期,道教外丹术仍有一定地位,出现了不少炼丹家和重要的炼丹术著作。宋代著名炼丹家吴悮,总结历代炼丹经验,写成《丹房须知》一书流行于世。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都曾经炼过丹。沈括的《梦溪笔谈》也有当时人炼丹的记载。

但总的来说,外丹术信仰从唐末五代起已经发生根本性危机,在走下坡路。同时,隋代以来已经在缓慢发展的内丹成仙信仰,赶上这一机会,迅速流传开来,进入两宋以后,内丹更加盛行,逐渐占据了道教修炼学说的主导地位。

五代时,后蜀彭晓完全从内丹学说的角度注释《周易参同契》,对当时内丹成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时期,还形成了所谓“钟吕金丹派”,即打着汉钟离、吕洞宾旗号的一种内丹学说,后来修炼内丹的道士对它十分推崇。汉钟离和吕洞宾后来成了道教传说的“八仙”人物。 吕洞宾可能是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士。汉钟离是不是真有其人,现在已经弄不清。

内丹学说把人的身体当成烧炼用的炉鼎,认为人身体内部有精、气和神,它们就是药物原料,它们在人体内部被烧炼成“丹”,人就能成仙。内丹修炼的具体功法很多地方同气功锻炼有相似之处。宋代官僚士大夫热衷于此道的不少。如北宋苏轼,少年时曾在眉山跟道士张易简学习,生平不但喜欢收集抄录这方面的东西,自己也亲身锻炼,学习内丹胎息养气之术。流传下来的《苏沈良方》这部书,就是后人将他抄录和写作的这方面的文章附在沈括写的一本医药方书著作的后面而成的。南宋曾慥〔zao造〕,号至游子,担任过虔州和荆南二州的长官以及中央部门的右文殿修撰等官职,“晚欲养生,潜心至道”(曾慥《集仙传·序》),到老时想学养生之道,于是专心钻研,收集道教内丹养生各家各派的学说,并加上他自己的见解,编成《道枢》一书。这本书保存了很多南宋以前道教的有关文献,具有研究价值。

道教炼丹术无论外丹也好,内丹也好,都被道士们搞得十分神秘。炼丹术的传授,只在师徒个人之间进行,而且多是些修炼口诀之类,难得形成文字。即使写成著作,也故意把它说得闪闪烁烁,很不明白。内丹术著作一般都大量从外丹术那里“借”名词术语,如炉鼎、铅汞药物、烹炼、火候等等,同时还使用很多暗语。据说如果直接写明说清,容易传到不当传的人手中,遭到神的责备。是不是真的如此,只有天知道了。

北宋时期内丹学说的集大成者是张伯端。他字平叔,号紫阳。据他自己说,从小时候起,他就学习儒、佛、道三家的经书,还学习天文、地理、医学和兵法等等。张伯端科举考试中了进士,但后来因受牵连丢了官,于是对官场心灰意冷,专心研究丹书,写成《悟真篇》等内丹著作。

张伯端的内丹学说,把人的身体看作一个小天地,大天地是生成万物的大炉鼎,人体小天地是小炉鼎。在人体内炼丹,要懂得天地生成万物的所谓规则。他在《悟真篇》中说: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这是道生万物的过程和顺序。如果按照相反的顺序修炼,从尾巴开始,再到头,即达到原来的出发点“道”,就能跟道合在一起。道是永生不灭的,所以与道合一就能成仙不死。

在具体修炼步骤上,他主张先从调整呼吸入手,在内丹学说中叫作先修命。从气和精修炼起,再到神,叫作先命后性。张伯端本人不是出家的道士,也没有打算创立教派,组织教团。但在他的学说影响下,形成了所谓“金丹派南宗”。这种内丹道派不同于一般的道教派别,它没有教团组织,没有自己的宫观庙宇,也没有职业道士。它的延续是通过个别秘密传授丹诀的方式进行的。直到后来,南宗中有人兼学道教符箓派的神霄雷法,并向官府申请建立活动中心,才渐渐有了教团组织。

除张伯端南宗外,宋代还有其他一些内丹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所谓陈抟〔tuan团〕派。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活跃于五代宋初。他自小学习儒、佛、道各家学说,年轻时志向很大,据说“图南”这个名字就是想要“南面称王”的意思。但陈抟时运不济,连进士也没有考上。后来他决心隐居,先在武当山隐居20多年,后来又到了华山。后周世宗(柴荣,公元954—959年在位)喜好黄白术(炼金术),有人说陈抟很懂。于是就派人找了来。不料陈抟却劝世宗多关心天下百姓的事,不要浪费精力在黄白术上。宋太宗时曾经两次得到召见。传说出自陈抟的《无极图》,主张修炼内丹先要在心上下功夫,然后按顺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归于无极(道)而成仙不死。因为陈抟把心神(性)的修炼放在前面,所以这种内丹学说是先性后命的。

今天成为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