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的道教-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
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
熏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
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姹女,
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
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
鬓发白变黑,更生易牙齿,
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
巨胜就是胡麻,又叫麻子,是一种植物的籽实。古人相信长期吃它可以使人延长寿命,更不用说变化神奇的还丹了。黄金在古人所知的金属中化学性质最稳定。魏伯阳说,这些东西进入人的身体后,像雨雾般滋润人的全身,能使肤色变得漂亮,白发变黑,牙齿再长,使人返老还童,老头儿变成青壮年,老太太变成少女,改变形貌,避免灾祸,成为所谓度世不死的真人。
此外,关于炼丹所用的药物原料和炼丹火候的掌握等等,书中都有一套说法。前人所用的炼丹原料,有很多种。魏伯阳认为最重要的是铅和汞。
炼丹必须掌握火候,搞炼丹术的方士认为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书中解释一天中以至一个月、一年中什么时间添火什么时间退火,采用的都是当时流行的《周易》学说。汉代人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挑了四卦分别管四季,剩下六十卦按顺序与具体的每月每天相配,用这一套来描述一年中暑往寒来的气候变化。魏伯阳改为用六十卦配一个月30天,一天两卦,说应该按照这些卦的变化来控制和调节炼丹火候。
《周易参同契》在魏晋时期流传不广,但后来影响很大。唐宋以后历代道士中有不少人为这本书作注解,推崇它是“万古丹经王”,即所有讲炼丹的书籍中最最重要的书。
第五节 道教的出世与中国古代文化
东汉晚期的道教从整体上看,有几个特点:一是它没有一部统一的经典和统一的教义;二是几支道教势力几乎同时兴起,彼此之间没有统属关系,不是同一位领袖创立;三是上层道教思想家总想靠拢统治阶级,为他们服务,治国致太平,而下层道教势力则最后走向武装叛乱,要推翻汉朝。
东汉晚期,刘姓王朝的统治出现严重的危机。官吏贪污腐败,对老百姓搜刮无度,皇帝无能,太监们和皇帝的亲戚各自结党营私,争斗个没完;再加上连年不断的地震天灾,瘟疫流行,人民困苦不堪,实在难以活下去。深重的现实苦难为道教的出世提供了适宜的社会条件,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的道教运动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从思想文化内容上看,草创时期的道教已经混杂吸收了各种古代信仰和秦汉时期流行的思想。具体说来大致有如下内容:
(一)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术
中国古代盛行各种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古人相信,像山川河谷丘陵等等,都能够兴云布雷、刮风播雨,有种种奇异灵怪,都可以叫作神。到了秦汉时期,朝廷每年祭祀的天地日月星辰山川神祇数不胜数。五斗米道信仰所谓三官神。天、地和水这些自然界事物被奉为神,就源于人类原始社会时期的“万物有灵”观念,属于原始自然崇拜;同时也是对当时流行的鬼神崇拜思想的继承吸收。古人敬畏和崇拜鬼怪神灵,总希望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希望神灵赐福消灾。于是有些人就声称能同神灵“对话”,能知道它们的想法,并且有办法叫它们来为人效力,例如赶走那些危害人的恶鬼等等。古代称这些人为“巫”。所谓巫术就是他们搞的请神驱鬼这一套东西。五斗米道和太平道让病人向神悔过,叩头自责,并用符水和念咒语为病人召神驱鬼,反映了他们的鬼神信仰,带有原始巫教的色彩,方法本身具有巫术性质。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既是道教滋生的温床,后来也一直是道教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民众阶层,接受最多的是道教这方面的东西。
(二)道家学说
道家本来是学术流派之一,他们解释宇宙起源,万物的生成,社会运行的治乱兴衰,以及人性的善恶等等,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学说。《太平经》在涉及这些问题时,很多说法都是直接从道家那里“借”来的。汉代对黄帝和老子十分崇拜。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比老子不知早多少年。先秦时期二者就慢慢被人弄到了一起,到后来“黄老”并称。西汉开国之初,用黄老清静无为的思想指导建国。到了东汉,“黄老之道”即挂着黄帝、老子招牌的所谓道家学说渐渐被神秘化,发展成了具有信仰崇拜性质的黄老道。太平道的领袖张角信奉它,五斗米道则将《老子》作为教内经典。
《魏书·释老志》说:“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它这里所说的“道家”,就是指跟佛教并列的道教。它采用道教自身的说法,把道教说成是老子所创立的,还说老子先天地而生,是神仙世界的宗主和领袖等等。魏晋以后,很多人把老子和庄子并称为“老庄”或“庄老”,称他们为道家。而像《魏书·释老志》一样,把道家和道教混为一谈不予区别的,历史上也一直大有人在。
(三)儒家学说和两汉谶纬神学
孔子学派喜欢讨论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宣扬人们应遵守的一套道德准则,要求人们各安本分,皇帝要像个皇帝,臣子要像个臣子,妻子要像个妻子,丈夫要像个丈夫等等。《太平经》讲救世治国,在讨论很多政治、经济以及少数民族关系的问题时,也向儒家“借”了不少观点。它也讲君、臣、民各尽其责,合力同心,使天下太平。儒家学说在汉代逐渐宗教神秘化,变成谶纬神学这套玩意儿。谶,本来是一种神秘的预言。纬,在这里指假托神意解释儒家经典著作写成的书,即纬书,因儒家著作称为经书而来。汉代的皇帝借谶纬神学来神化自己,以巩固封建统治。一些政治野心家为夺取最高统治权力,也常常利用当时群众的迷信落后思想,来制造舆论。具体内容如天人相互感应,天上的星象预示吉凶祸福等等。《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中有不少这类思想。太平道起义戴黄巾,还有起义口号,都来自谶纬神学思想。
(四)古代医学,养生学说
《太平经》把当时社会比作患了重病的人体,它的很多具体治理主张,不少是按医生给病人治病的思路提出来的。另外,书中除了巫术治病的内容外,也有很多具体的医学养生知识。像《草木方诀》、《生物方诀》、《灸刺诀》等医方医诀,书中都有。
(五)神仙方术信仰
《太平经》中还不大讲怎样使人成仙不死,也不讲炼丹这类神仙方术。但《老子想尔注》已经比较关心修道成仙的问题。到了魏晋时期,专搞修炼成仙这一套的神仙方士进入道教,得道成仙的信仰便逐渐成为道教的主要信仰。
神仙信仰在战国时期最流行,而道教则出现于东汉时期,中间隔了好几百年。但因为得道成仙后来成了道教的中心信仰,所以给人一种错觉,好像道教是从神仙方术(或者叫神仙道什么的)这根藤上结出的瓜一样。
由以上可见,道教从它开始形成时,就同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走向成熟化、定型化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一批著名道教领袖人物。他们从神学理论、组织制度以及宗教实践活动各方面对初期道教进行了改造,使道教得以完成从追求救世致太平到追求不死成仙的重大历史转折,使它能够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
第一节 魏晋时代风气与道教的发展
汉末直到魏晋,战乱不断,没有几天安宁的日子。皇帝和拥有兵权的军阀杀起人来不眨眼。知识分子,即使是已经挤进统治阶层的,也感受到时世危难,活得战战兢兢。早晨起来,摸摸脖子,脑袋还长在上面,谁知晚上会不会掉下来?他们再也不想去当一个好官,帮助皇帝治理百姓了。还把这个作为人生理想和抱负,那才真叫傻瓜!活一天,乐一天,算一天吧!所以,士大夫阶层中的很多人都苟且偷生、及时行乐,甚至奢侈放纵、醉生梦死。还有人到老子和庄子那里去找精神寄托,读老庄,谈老庄,清静无为呀,顺应自然呀,超脱世外呀,成了当时时髦的话题。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不能不逆来顺受、随波逐流。活得难受,就只好用老庄的玄奥哲理安慰自己。
越是这样,越觉得生命可贵。庄子的学问很好,就是把生和死当成一回事,这个不能信。好像有一天早晨,大家醒过来,突然都记起来生命的可贵,于是写诗吟赋,抒发感慨。什么“朝露”呀,“金石”呀,都是流行一时的用语。 早晨的露珠,太阳一晒就无影无踪,比喻生命短暂。金属、矿石之类的东西倒耐得住时光流逝的消磨,可惜呀,“人寿不如金石固”! 想点法子多活几天吧!很多人就专意留心各种养生之道。有的人想象,要是把金石的性质转移到人体,身体大概会变得跟金石一样不容易朽坏。于是很多人就去找各种矿物来吃,最有名的叫“五石散”,是用赤石脂、紫石英等矿物石药作原料的方子。
在这种时代风气下,道教的发展自然受到影响。当然,道教迎合时尚的结果,也更加推进了时代风气。
张鲁投降曹操,受到优待,当了大官。官僚阶级中很多人跟着学道,五斗米道在他们中间传播开来。像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属于世代为官的豪门大族,祖辈几代人都信仰五斗米道,大概也是从汉魏之际就开始了。五斗米道的名称很粗俗,后来不叫了,改为天师道。
在社会下层,几万户五斗米道民跟着张鲁北迁。太平道又因为遭受严酷镇压奄奄一息,五斗米道就趁机扩展自己的势力。很多原来的普通信徒,进入内地后发展了一批人,就自封为祭酒。还有人势力大了,就自封为天师。在民间传播的道教很多都参与了当时的农民起义。
曹操自己也有一些神仙思想。但对张鲁五斗米道这一套并不真信。他收降张鲁,容忍五斗米道生存,都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实际上,他对道教采取的是既利用又限制的两手政策。曹操也曾经将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一些神仙方士召聚到身边,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他们,怕他们鼓动老百姓造反。据曹植《辩道论》记载,像左慈、甘始、郗〔xi希〕俭这些人,都被曹操“聚而禁之”。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左慈用幻术戏弄曹操,最后使他受惊成病,就是根据一些史实加工编撰的。
在官僚贵族和士大夫阶层传播的天师道,与神仙方士有了更多的接触。导致二者进一步合流。葛洪这样的道教思想家也就应运而生。
第二节 葛洪与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建立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在今江苏省)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死于东晋哀帝兴宁元年(公元363年),活了80岁,也有说只活了60多岁的。
他出身于官僚贵族家庭,从小立志学道,但并不能完全抛开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所以又读了很多儒家的书。葛洪从十五六岁时开始写作,主要是一些诗歌杂文之类的东西。后来想写一部像样的书,以留名后世,于是就着手写作《抱朴子》。这部书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有20卷,专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长寿,辟邪消灾这些道教内容。《外篇》讲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他的师傅是郑隐,郑隐的师傅是葛玄(葛洪的堂祖父),葛玄则是跟左慈学的道。左慈曾经在天柱山勤修苦练,弄到几部讲炼丹的“仙经”,包括《太清丹经》、《九鼎丹经》和《金液丹经》。因为汉末天下大乱,来不及照着炼,就来到江东,后来将这几种丹经传授给葛玄,最后到了葛洪手中。这个左慈,就是同曹操打过交道的神仙方士。
看到当时不少人利用民间宗教组织农民起义,葛洪深恶痛绝。他将这些民间道教组织一概称作“妖道”,说它们“进不以延年益寿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然,遂以招集奸党,称合逆乱”(《抱朴子内篇·道意》),主张对它们严厉镇压。他不喜欢早期道教带有的浓厚政治色彩,更反对造反。他着力宣扬的是一种不违背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套伦理道德,不妨害皇帝封建统治的神仙道教理论。
《抱朴子内篇》着重谈了这样几个问题: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神仙?
普通人能不能通过修炼成为神仙?
学仙修道最重要的途径是什么?
汉魏以来,希望通过吃药、气功锻炼等养生健身方法,达到长寿的人不少。但很多人只相信人的寿命能够延长,不相信人能不死成仙。还有人则根本否定世界上有神仙。有一个名叫向秀的人就说,神仙不存在,因为谁也没有看见过。还有人搬出孔老夫子,说夫子从来不谈神仙鬼怪这种事,儒家经典也不记载,可见神仙的确是没有的。
要是都这样想,那谁还会相信道教的说法,去学仙修道呢?葛洪觉得这个问题非解决不可,所以花了很大力气论证世界上确有神仙,普通人只要勤修苦练就能成仙。
他说,没人见过神仙,并不等于没有神仙。人一生吃的盐有限,过的桥有数,看见的、听说的东西能有几多?天下大着呢!能说没见过、没听说过的就不存在吗?至于孔夫子这些圣人为什么不谈论神仙这个话题,那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谈,他们关心的是其他事。怎么能够凭这一点就说神仙一定不存在!
那么,神仙存在的证据又是什么呢?葛洪说,他的师傅郑隐这些人,都十分诚实,完全可以信任,他们都说有,一定不会错。另外,也有不少书都记载有神仙,像汉朝的刘向,写过一本《列仙传》,上面记载了70多位神仙,都有名有姓,还有怎样成仙的事迹。要说没有,难道他会瞎编?
看来,葛洪证明神仙存在的这些话,把论据建立在假设上,在逻辑上站不住脚,也不能说服人。郑隐这些老实人,并不能保证认识上都正确,相信的东西并不都是真实的。
很多人认为,即使有神仙,那也是天生的,学不来。嵇康就说,神仙都是“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梁·萧统编《文选》卷五十三嵇康《养生论》)。葛洪坚决不同意。他说,松树和柏树冬天仍然不会凋落,龟和鹤寿命也比一般动物长。它们确实有一个树木品种和动物种类的问题。但像彭祖(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和老子这些仙人,原来都是人,与一般人没有两样。他们得道成仙,都是修炼的结果,并不是天生的。一个人只要恒心修道,就能“知长生之可得,仙人之无种”(《抱朴子内篇·至理》)。
那么,普通人即凡人,怎样才能成仙不死呢?葛洪说,仙人主要靠药物和种种办法养身延命,使身体内部不生疾病,使来自外部的祸患不能侵犯,从而达到肉体不朽,长生不死。修道的人只要掌握了这些仙道法术,就一定能成神仙。
“内修形神,使延命愈疾”的仙道方术中,最重要的是“还丹、金液”之术。葛洪说,他研读过的道书那么多,没有不这样说的。所以,还丹和金液“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抱朴子内篇·金丹》)。丹最早指的就是丹砂,它是由硫和汞组成的暗红色矿物。火炼丹砂,可以得到白色的水银(即汞,化学分子式Hg),继续烧炼,水银又变成了氧化汞。这种物质的外观跟丹砂相近,也是红色的。炼丹的人觉得这种变化不可思议:从红的到白的,最后又变成红的,回到了“丹”。所以,炼丹术士们叫它“还丹”。金液,是设法溶解黄金而成的液体。黄金是贵重金属,化学性质十分稳定,耐氧化腐蚀。直到近现代才发明高效的黄金溶解剂——王水。 古人没有这个东西,想了很多办法,如先将黄金弄成金粉,再用一些植物浆汁以及矿物溶解而成的液体来浸泡,有时也只能得到一些像面糊状的东西,其中黄金的溶解量是极微小的。所以,有些炼丹术士就试验其他法子,用多种矿物炼成一些外观跟黄金相近的合金,溶解起来比较容易。他们相信,“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抱朴子内篇·金丹》)。丹砂变化起来很神妙,黄金烧不变色,沤也不烂,也很神妙。如果把它们的这些性质转移到人体,人就能成仙,就能永远不老。
“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的办法也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守一”之道。道教的守一术,是一种神秘的法术,大致是守住身体内部的神,如管听的耳神,管看的目神,还有五脏神等等,不让这些神离开身体,它们就能保护人体不受外部邪祟的侵犯。此外还有其他说法,大多属于宗教玄谈。
葛洪的仙道思想是早期道教信仰同神仙方术信仰进一步合流的产物。《抱朴子内篇》中还讨论了“玄”和“道”这两个重要概念,葛洪已在努力建立道教神仙信仰的哲学理论基础①。总体上看,葛洪系统总结了初期道教的理论和汉魏以来神仙方术思想,充实和发展了神仙道教的学说,促使道教转向以追求不死成仙为最高目标,在道教思想教义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葛洪推崇还丹、金液,提倡炼丹术,直到晚年还亲手炼丹。道士们虽然永远也不可能炼出吃了使人不死成仙的神丹,但他们努力研究各种矿物、植物、动物类药物,积累了很多有关知识,特别是化学变化方面的知识。所以,研究科学发展史的人认为,化学这门科学就是由炼丹术慢慢发展而来的。
葛洪博学多才,对医学、天文、军事很多学问都有研究和著述。《抱朴子内篇》中保存了早期道教的很多史料,其中《遐览》篇所录道经书名,实际上是道教史上最早的教典经籍目录。后世很多道士伪造道经,都挂在葛洪名下以抬高身价,可见葛洪在道士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
注释:
①葛洪想把“玄”作为他的神仙思想的最高哲学概括,但很不成功。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金正耀《道教与科学》,第107—10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三节 寇谦之对天师道的改造
大约在葛洪死后两年,即前秦建元元年(公元365年),中国北方有一位道教著名人物出生,他就是后来成为十六国北魏之际北方天师道领袖的寇谦之。寇谦之死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活了84岁。
寇谦之也出身于官僚贵族家庭,祖辈几代人信奉天师道,是所谓天师道世家。他受家庭影响自幼就开始学习道教,后来跟随道士到华山修道,最后选定嵩山作为他的宗教活动“根据地”。
曹魏以来,在北方广泛传播的天师道,教义和宗教活动内容中仍然保持着原来大量巫教成分,组织制度也很涣散。曹魏末年,张鲁后裔曾经发布《大道家令戒》,企图进行整顿,恢复五斗米道旧制,但效果不大。特别是一些民间道教组织经常发动农民起义,令统治阶级十分头痛。如东晋时南方道士孙恩同叔父孙泰一起发动信徒,准备造反。由于计划泄密,孙泰被杀。孙恩逃到海上,聚集徒众,立志报仇。后来偷袭会稽,杀死王羲之的弟弟王凝之,他当时是据守官。城一攻破,四方响应,人马迅速扩展到几十万。朝廷害怕了,派兵前往征讨。孙恩不能抵挡,逃往海岛,最终投海自杀,很多信徒跟他一起跳了海。
道士卢循收聚孙恩余部,攻下广州,自封为平南将军。一度投降朝廷,派人进贡,后来又反叛,兵败自杀。
此外还有十六国成汉道士范长生,以五斗米道发源地四川青城山为活动中心,联合流民领袖李流、李雄等人,在成都建立过割据政权。
特别是自晋代以来,道教制造了一个谶言,流传很广。说如今天下大乱,太上老君将化名“李弘”到人世间来治理天下,替天行道。所以,不断有人以李弘的名义号召起义。据史书记载,在公元4世纪上半叶到5世纪初叶的90多年中间,东起山东,西至川陕,南到安徽,年年都发生所谓“李弘”起义。
如果说,南方的一些贵族地主道教人物如葛洪等人,还仅仅是从理论上充实和完善神仙道教的教义学说,以求吸引广大信徒,北方的寇谦之则决心直接向这些天师道组织本身开刀。他假借太上老君的口吻,说:
世间诈伪,攻错经道,惑乱愚民。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叛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其中精感鬼神,白日人见,惑乱万民,称鬼神语,愚民信之,诓诈万端,称官设号,蚁聚人众……吾大恚〔hui汇〕怒。(《老君音诵戒经》,《正统道藏》力字号)
他改造道教,目的就是要防止它“犯上作乱”。
首先,寇谦之着手在组织制度上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废除了原来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职的作法,以及天师道一些教职的世袭制度,要求道官、教职应找品行好,有才干的人担任,即“唯贤是授”,以利于道教的兴旺。他说:“有祭酒之官,称父死子系,……若子胤〔yin印〕不肖,岂有继承先业?”“诸道官祭酒,可简贤授明,未复按前父死子系,使道教不显。”(同上)并宣布废除五斗米道原有的24治名称,又规定信徒不得随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应严格要求,必须先考察三年等等。
其次,重新制定了有关宗教活动的规章。原来的入道收费及治病报酬等租米钱税制度存在漏洞,以致一些道官祭酒欺压入道民户,随意榨取金银财帛。寇谦之宣布一律废除,规定“从今以后,……唯听民户岁输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挺”(同上),以防止由它产生的各种弊端。
此外,他也反对五斗米道长期奉行的一些修炼方术,特别是那些不合乎儒家礼教的内容。至于流传已滥的各种药物服食的所谓“仙方”,寇谦之说,它们只能祛除疾病,使人享尽自然寿命。他宣传道教信徒,应当遵守修道戒律,如“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不得叛逆君王,谋害家国”,还要认真做斋功礼拜,这样就能感动上界仙官下凡接引,从而得道成仙,他宣称这才是学道求仙的正道。
寇谦之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利用道教对老子的信仰,以太上老君的名义进行的。他编造说,太上老君下凡授给他一本书,让他当新天师,照书中所说实行新的道教教规,这本书就是《老君音诵戒经》,又名《云中音诵新科之戒》。“老君音”也好,“云中音”也好,其实是“寇谦之音”,是地上凡人之音。
要夺取天师道的最高领导权,打破五斗米道一向由张氏子孙世袭天师职位的惯例,向原来的中层教官祭酒世袭制度开刀,进一步控制天师道,光打太上老君的招牌还不行。寇谦之明白,必须走上层路线,想办法接近皇帝,得到人间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北魏朝廷权贵中,有一位势位显赫,深得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3—452年在位)宠信的宰相崔浩。清河崔氏是北方第一名门,寇谦之利用崔浩的影响,取得皇帝的信任,并得到门阀士族阶层的支持。崔浩本人原来也信仰天师道,在父亲病重时,他按天师道的宗教仪式,剪掉指甲、头发,夜晚向北斗星辰祷告,“为父请命,求以身代,叩头流血,岁余不息。”(《魏书·崔浩传》)因此,寇谦之和崔浩两人一拍即合,崔拜寇为师,向他学习道教法术;寇则向崔学习儒学,准备当皇帝的老师。当寇谦之游说朝廷,皇帝和很多大臣对他半信半疑时,崔浩出面替他说话,建议皇帝予以支持。皇帝后来果然派人带礼物祭品去祭祀嵩岳,又迎接山中其弟子到皇宫。“于是崇拜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魏书·释老志》)寇谦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经寇谦之改造后的天师道,在性质上由原来带有浓厚原始巫术色彩的民间道教,变为符合儒家伦理纲常,符合士大夫贵族阶层口味的上层道教,成为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工具。所以,一般叫它新天师道,或者北天师道,以与改造前的旧天师道相区别。
第四节 陆修静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陆修静出身于江南士族名门吴郡陆氏,据说是东吴丞相陆凯的后代。他生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死于刘宋元徽五年(公元477年),大致相当于东晋末至南朝刘宋末。
陆修静对道教发展的最大贡献是整理道教经典和制定新的道教戒律和斋醮〔jiao叫〕仪轨。
南北朝时期,道教经典急剧增加。葛洪曾经读过的几篇经典,这时经过道士们的扩充改编,变成一个篇数众多的道经系列,后来叫它们作《洞神三皇经》。另有一组道经叫《灵宝经》,传到葛洪族孙葛巢甫手中,他又添枝加叶增编了一批经书,扩展成很大的道经系列,后来仍然称作《灵宝经》或《洞玄灵宝经》。葛洪提到过的《黄庭经》,也渐渐衍生出一个很大的道经系列,叫《上清经》或《大洞真经》。
《上清经》的大批制作,开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年),出于道士杨羲之手。事实上,这几个系列的道经,都是东晋中叶以后一些出身于士族的上层道士合伙成批撰造的。他们甚至把佛教的一些内容,如因缘业报、三世轮回等说法拿了过来。一个道经系列常常是在师徒传授过程中,不断有人增扩、伪造而形成的。所以,专门传授某一个系列经典的一批人,就成了一个道派。如主要传播《灵宝经》的叫灵宝派,主要传播《上清经》的叫上清派。
灵宝派的道经讲祈祷请神,礼拜斋醮这些道教“法事”活动较多。所以这一派比较注重依靠这些公开的仪式活动进行宣传,他们叫“教化劝善”。上清派的道经讲思神诵经,服气咽液等修炼方术较多,所以这一派比较注重个人的修炼实践,也注重做好事、积功德等道德善行。
上清派的重要经典《黄庭经》,分内外两篇,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这两篇经行文风格不同,成书年代一早一晚,但宣扬的义理相近。《黄庭经》全书用七言韵文形式写成,是一部宗教思想和医学养生知识相杂糅的著作。它以古书中人身脏腑器官都有神明司守的说法为基础,结合秦汉医学理论,阐述道教神仙养生的理论和修道方法。书中讲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存思(相当于冥想)通神,二是服气积精。
例如,它说脏腑神共有如下几位:
心神丹元字守灵,肺神皓华字虚成,
肝神龙烟字含明,肾神玄冥字育婴,
脾神常在字魂停,胆神龙耀字威明。
(《心神章》第八)
古人不知道人的大脑是中枢神经之所在,认为七情六欲起于心,思维活动也起于心。所以汉字中与情志思维有关的文字,如“怨愤”、“思想”等等,都带有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