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的道教-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的道教》
作者:金正耀【完结】 



 
编辑委员会

主编:任继愈

副 主 编:汤一介焦树安张明华

编委:(按姓名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戴念祖郭齐家葛剑雄

焦树安金宜久卢海燕

欧阳中石庞朴戚志芬

任继愈沈心天汤一介

王世民王兆春吴良镛

严汝娴张国风张明华

赵靖赵匡华郑殿华

周强朱光暄

常务编委:任继愈焦树安张明华

张国风郑殿华

编者献辞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

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久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

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

今天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了解过去的优秀文化,正是为创造未来的新文化。这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的目标。要让中学生和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掌握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文化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打下基础,这是一件宏伟的事业,也是我们编辑这部丛书的宗旨。

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品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最大愿望。

对于本丛书的批评及建议,我们将十分欢迎,力求使之趋于完善。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编辑委员会

一九九六年四月

出版说明

百册本《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是由著名学者任继愈教授主编,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由我国著名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面向青少年和一般读者的大型文化普及丛书。被共青团中央启动的“新世纪读书计划”列为第一批推荐书目。这套丛书,是在1991年版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1991版曾荣获当年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台湾、香港商务印书馆和日本、韩国的出版机构相继选译和出版了这套丛书,丛书的英文选译本也随后面市。

新版由原先每本5万字增加为8万字。合并了一些内容近似的图书,同时增加了一些选题,对古代难辨字还注了音,并补充了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成为一套内容丰富、文字规范、装帧精美、可读性强的真正的图书精品。

丛书编委会及作者队伍强大,名家云集,他们中有著名学者,有北京大学的校长,有商务印书馆的老总,几乎都是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可以说,这套丛书,是名附其实的大专家给普读者写小书。他们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保证了丛书的科学性,文字表述方面做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丛书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体系。可大致分为10个专题,分别是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考古、史地、军事、经济、文艺、体育。从多角度、多层面勾勒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中华民族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丛书加强了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说的介绍,文理兼备,显示出编者整体上把握传统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是一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百科丛书。同时也是一套增长知识、陶冶情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书。

内容简介:

道教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着神话色彩。炼丹、服气、辟谷、得道成仙、永生不死等像磁石和谜一样吸引着芸芸众生,而丘处机等“全真七子”的故事更是将道教的玄妙推向了新的高潮。

作者简介:

金正耀,1956年出生于湖北省安陆市,湖北安陆人。主要从事金属资源考古、同位素考古、传统科技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游学、演讲于欧美、日本及香港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和学术机构,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宗教、科学、金属资源考古诸科,自著、合著、编撰、参与编撰著作十四部,发表中英日文论文九十篇。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东汉时期道教的创立

第一节 《太平经》的成书及其宗教学说
第二节 张角与太平道
第三节 五斗米道与《老子想尔注》
第四节 《周易参同契》与汉代的方士
第五节 道教的出世与中国古代文化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第一节 魏晋时代风气与道教的发展
第二节 葛洪与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寇谦之对天师道的改造
第四节 陆修静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第五节 陶弘景与道教的神仙世界
第六节 楼观道与佛道之争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道教

第一节 隋代的道教
第二节 唐王朝与道教
第三节 唐代符箓派道教
第四节 唐代道教炼丹术的兴盛
第五节 唐代著名道教人物
第六节 唐末五代的道教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道教

第一节 宋王朝与道教
第二节 道教符箓派的发展
第三节 道教内丹成仙信仰的流行
第四节 道教尊神信仰的演变
第五节 全真道的兴盛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道教

第一节 明王朝与道教
第二节 《道藏》的编修
第三节 明清流行的道教俗神信仰
第四节 明清两派道教与民间宗教
第五节 道教的衰落

第七章 结语

辅文图片

第一章 引言

世界上各民族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宗教。它们之中,有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衰落以至消亡,有的则一直延续到今天;有的只为本民族所信仰,有的则随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到世界上其他地区和民族,成为世界性宗教。

道教即是中国汉民族的宗教。它大约出现于公元2世纪前后的东汉时期,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除了在中国本土传播外,它对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也有一定文化影响。

“道教”这个词在古代书籍中出现很早。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大多喜欢将自己讲的那套道理称之为“道”,讲怎样治理国家的,叫“治国之道”;讲怎样健身长寿的,叫“治身之道”,等等。像孔子学派,常常到处游说,进行宣传,目的是为了使别人相信并且实行自己那一套主张,这叫作“教化”百姓。用“道”去“教化”众人,就叫“道教”。《墨子》这本书中提到“先王之道教”,“儒者以为道教”,所指即是孔子学派宣扬的尧舜禹汤这些“先王”的治国之道,以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类儒家学说。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后,很多人也把它讲的一套道理称之为“道”,将它称为“道教”,将佛教僧人称为“道人”。直到三四世纪的魏晋时期,翻译的佛教经典文献中,还经常这样称呼,真可以说是“道冠佛戴”。

所以,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道教”一词,有时其实与真正作为一种宗教的道教并没有关系。

道教不像基督教、佛教以及伊斯兰教,它不是由某一位教主独自创立的。在道教最初兴起,便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等好几支道派组织。直到南北朝时期,作为与佛教相抗衡的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才渐渐被明确地称作“道教”。后来,这一名称就为它所专用。

道教追求的最高宗教目标是得道成仙,永生不死。它的一大套宗教教义学说都是以实现这一目标为核心的。并且,它还有各种具体的修炼方术,如炼丹、服气、辟谷等等①。这些是它宣扬的达到成仙不死的方法和途径。

初期的道教学说宣扬的主要内容还不是怎样使人变成神仙,道教以成仙不死为基本教义,是后来的事情,其中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在了解道教的基本特征时,这是应该予以注意的。

在中国文化史上,儒、道、佛鼎足而立,并称三教。所以,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对这番话,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至少可以说,要想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不了解道教肯定是办不到的。

——————

注释:

①炼丹包括炼外丹和炼内丹,后面还会谈到。服气又叫“食气”,道教说通过呼吸能吸取天地日月的精华而成仙。辟谷,即不吃五谷粮食,靠吃药物和服气等办法活着,据说这样就能成仙。

第二章 东汉时期道教的创立

道教究竞创立于什么年代?关于这个问题,道教内部和道教以外的人有不同的说法。历史上有的道教信仰者说,道教是老子创立的,老子早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出生了,所以,道教至少跟天地一样古老。还有的道教经典说,道教是元始天尊开创的,老子只是后继者。“元始”的意思是最早最早,在宇宙之先。

老子本来是春秋时期的一位思想家,后来被道教神化了。小说《西游记》中写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拿他没法,太上老君把孙悟空放在八卦炉中烧炼,结果给齐天大圣炼出一副火眼金睛,能看透妖魔鬼怪的原形。这位跟孙悟空作对的太上老君,就是道教所说的老子,是居住在上天的神仙。

元始天尊则连一丝一毫实际人物的影子也没有,完全是道教虚构的天神。这二位被说成是开创道教的教祖,当然不可信。道教说自己跟天地一样古老,神圣无比,目的是神化自己,抬高自己,好让人们更加虔诚地信奉它。这是出于弘扬宗教的需要,不能当作历史事实来对待。

其实,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太平经》产生于东汉,道教最早的组织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出现在东汉。所以,一般都将这一时期看作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第一节 《太平经》的成书及其宗教学说

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在位)时,有一个叫宫崇的人,跑到皇宫要献一部“神书”,还说书是他师傅于吉①在曲阳泉水这个地方得到的,书名《太平清领书》,有170卷。有关部门告诉皇帝,这部书不合乎儒家经典,不是正而八经的东西,即所谓“妖妄不经”,于是就将它没收了。后来桓帝(公元147…167年在位)当政,襄楷又对皇帝提起这事,说这部书讲的内容敬重天神地祇,顺应五行变化的规律,有很多使国家兴盛,使皇帝多子多孙的办法等等(见《后汉书·襄楷传》),但仍没有被皇帝采纳。后来,这部书逐渐流传开来,组织太平道起义(即黄巾起义)的张角也读过。

这部“神书”就是后来人称的《太平经》。唐时人见到的这部书,是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分部的,每部17卷,共170卷。现今保存在《正统道藏》(明代官修的道教经典总汇集)中的《太平经》,是一个残本,只有57卷。不过,已有人根据引用过它的其他古代书籍资料,加以校刊整理,使我们能够了解它的基本面貌。

从内容看,这部书不是某一个人所写,而是经过多人不断增补扩充而成的。宫崇说是从他师傅于吉那里得到的,其实他自己也可能参与了这部书的编造。于吉、宫崇这些人为什么要编造这样一部书?大致看看书的内容,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太平经》着力宣扬的是“治国之道”,它假托神人降世,要帮助最高统治者“去乱世,致太平”。针对东汉晚期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它开出了一剂宗教药方,希望挽救濒临崩溃的刘姓王朝的封建统治。书中提出很多具体政治改良主张,如统治者应先讲仁义道德,不得已再用刑法手段,以免冲突扩大;皇帝应当知人善任,疏远奸险小人,重用有能力的正派人;制订政策措施时应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贯彻时注意沟通老百姓的意见;反对官府横征暴敛,搜刮无度;提倡周济穷人,救度危难;劳动者自食其力,不劳而获有罪等等。其中既有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的内容,也有批判社会现实的言论,同时也在很多问题上反映了农民的一些愿望和实际利益要求。

这部书把帝王比作人体的心,把百官大臣比作大腿臂膀,把老百姓比作手和脚,说心要是愁苦不安,大腿臂膀就会胡来,手脚就要乱动不止,也就是“百姓流荡”,社会不稳。它要使帝王欢乐无忧,“君、臣、民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一国”。书中宣称,只要君臣民三者齐心合力,上下配合,“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在政治上主张缓和阶级矛盾,搞和平共处。

《太平经》反复强调,一种神秘的“太平之气”就要来到,天下即将太平。以这种神秘信仰为核心,它大量吸收儒家伦理道德说教及其治理国家的一些思想,还吸收了秦汉道家学说。在解释宇宙起源,万物的生成,社会运行的兴衰治乱,人性的善恶等问题时,它运用的即是经过宗教神学改造后的道家关于气的思想材料。书中还充斥着大量的原始宗教巫术和方术内容。比如用好几个字组成一个文字图案,即它所说的“复文”,用这些复文能“令尊者无忧”,得到神灵保佑,还能辟邪除害等等。

作为一部宣扬宗教神秘主义的著作,面对某些现实问题如人的病痛疾苦时,虽然它总是要寻找一种宗教的解释,但同时也不能完全放弃现实的态度。《太平经》说:“天地病之,故人亦病之;人无病,即天无病也;人半病之,即天半病之;人悉大小有病,即天悉病之矣。”人生病,是因为老天爷病了,人病得厉害,是因为老天爷病得厉害。汉代人喜欢讲“天人感应”,天圆地方②,所以人的脑袋就圆,脚板就方;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所以人有双手双腿四肢等等。老天爷要是高兴,太阳和月亮格外亮,行星运行也正常。要是不高兴,就会出现在震灾变等等。老天爷高兴,是地上人们办事称他的心;要是不高兴,那就是在向人们示以警告,就得当心。这套东西属于谶〔chen衬〕纬神学,汉代十分流行。但是,头痛脑热这些人体疾病又是实实在在的,不能光靠这些说教解决。所以,《太平经》中吸收了秦汉医学中很多抵抗疾病的方法。当然,它也有符水治病、念咒驱邪这套巫术。

《太平经》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认为生必有死,人死不得复生,所以对死亡问题马虎不得。它说上天世界有很多很多吃了使人不死的药物,人们应该为自己的父母和皇帝去寻求,但不大讲如何修炼。人究竟能不能成仙不死?它回答说,命中注定能成仙即有仙命的人才能成仙。这种有仙命的人很少很少,“百万之人乃出一人”。没有仙命的人,即使怎样勤修苦炼,到头来也不过能够享尽天年罢了。

听了它这番话,大概最初想学道成仙的人中不少是要打退堂鼓的了。事实上,《太平经》确实主要关心怎样帮助帝王治国,达到天下太平。它讲长生,但并不真正关心成仙不死的问题。它的全部宗教说教,带有十分浓厚的神学政治色彩。

——————

注释:

①于吉,有的道书中写作作干吉。

②古代人以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第二节 张角与太平道

就在襄楷上书的第二年(公元168年),汉灵帝即位了。他在位共20余年,在此期间,中原大地上酝酿并爆发了一场暴风雨般的大事变,它是农民起义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就是著名的太平道起义,又称“黄巾起义”。

太平道的创建者是河北钜鹿(今河北省巨鹿)人张角。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张宝,一个叫张梁。张角的手下还有八名大弟子。在组建太平道的过程中,这些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史书记载,身为太平道领袖的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他派八位弟子到各地宣传群众,组织太平道起义。经过10余年的活动,信徒总数达到数十万之多,史称太平道势力“连接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后汉书·皇甫嵩传》),传播范围很广,声势十分浩大。

太平道的组织单位为“方”。大方有信徒10000余人,小方也有六七千,每方立部帅统领。大小方共有36个。

关于太平道的宗教活动,历史文献记载不多。原因很简单,起义前,太平道处于地下秘密传播状态,不能轻易为人知晓。起义后,它又转向以军事活动为主。不过,根据史书中一鳞半爪的资料,我们对太平道为什么能够兴起,又为什么能迅速发展壮大的问题,仍然可以大致了解。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张角“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是可信的。《典略》中也有类似记载,而且稍稍详细一些:

光和(公元178—184年,汉灵帝统治期间年号)中,东方有张角,……角为太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咒,教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此人不信道。(《三国志·张鲁传》注引)

“叩头思过”与“跪拜首过”是一回事,“符水咒说”即“符咒”、“以符水饮之”。这些都属于古代流传的役使鬼神、驱鬼治病的巫术。叩头首过,就是向神坦白自己的罪责过失,向神忏悔。符水咒说,就是用符箓〔lu录〕(也叫“符字”、“墨箓”或“丹书”,是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和咒语召神拘鬼,制止恶鬼害人,以消灾除病。前者是无条件向神投降,后者是想法让神为自己服务。在东汉晚期疫疾流行的情况下,广大农民困苦不堪,他们没有更有效的同疾病作斗争的办法,只有相信这些东西。

《后汉书·皇甫嵩传》还记载,太平道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张角自称‘黄天’,其部帅有三十六方,皆着黄巾,同日反叛。”(《后汉书·灵帝纪》)“苍天”在这里代表刘姓王朝。张角接受了像《太平经》所说的很多汉代流行观念,认为王朝更替有一定规律,代替苍天的应当是黄天,所以起义军都用黄色头巾作标志。广大农民相信张角,并不在于他们对这套神秘的说法懂得多少,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封建统治实在是太残酷了。他们活不下去了!现在有人高擎起一面宗教旗帜号召造反,他们就迅速站到了它的下面。

太平道虽然在官吏阶层中找到了一些信徒,但它主要是一支在民间兴起,又传播、发展于民间的下层道教组织。起义发动后,遭到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张角兄弟壮烈牺牲,太平道倒在血泊之中。

第三节 五斗米道与《老子想尔注》

太平道起义是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同年七月,汉中地区张修领导五斗米道起义响应。五斗米道也叫米道、鬼道,因入道的人须出五斗米而得名,也是一支与太平道同时兴起的民间道教势力。

道教传统的说法,以张道陵为五斗米道的创建人。但据史书记载,张修应当也是前期领导人之 一,他后来被张道陵的孙子张鲁所杀。张鲁夺取了五斗米道的领导权后,做了很多改进和调整工作,使它的势力进一步扩大,结果得以在汉中地区建立自己的割据政权,与中原地区的中央统治者分庭抗礼,前后达30年之久。当时朝廷自顾不暇,没有力量讨伐他。直到曹操远征巴蜀,他看到不能抵抗,便向曹操投降,得到了官职封赏,地位仍很显赫。张鲁跟随曹操到了内地,五斗米道徒有几万户人家也被曹操分散安置到长安(即今西安)、洛阳、邺城(今河南安阳北)等地。于是五斗米道又开始在内地传播。五斗米道组织以“治”为单位,在巴蜀汉中原来分设有24治。天师是最高领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统领信道群众。它的各级首领名称虽然特殊,但组织系统完全仿照当时的官吏制度,相当严密。

五斗米道的宗教活动大致与太平道相似,但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如新入道的信徒专门有一个名称,叫“鬼卒”。成为组织骨干后,给他统领一些新的信徒,他就成了“祭酒”。祭酒还负责在要道路口设立“义舍”,准备有米肉菜肴,供给过往行人。行人可以自由地取来吃,但吃饱肚子就算完,不能过多,否则,就要招来灾祸。

《典略》这本书还记载,张修在汉中发展五斗米道组织,也利用为群众治病的手段传教,他的方式和内容大致跟张角相同。有人生病,就让他向神忏悔,求神宽恕。专门有一所洁净的屋子,叫“静室”,作为病人忏悔之所。祭酒还负责为病人向神祷告请罪。五斗米道信仰天地水“三官”神。祷告请罪时要写“三官手书”,即写明病人姓名和病人愿意服罪的意思,一式三份,分别放在山上,埋入土中,投进水里,表示给天地水三官。祭酒还带领信徒诵习《老子》这本书,负责讲解。

流传下来的《老子想尔注》这本书,就是五斗米道祭酒们讲解《老子》的记录。它的性质跟《太平经》相近,也主张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达到“治国令太平”的理想。它也讲天人感应这一套。但《想尔注》反对《太平经》成仙有命的说法,强调只要努力修炼,就能成仙。这样自然更能吸引信徒,扩大它的势力。《想尔注》中讲了很多修道方法,并要求信徒遵守像忠孝诚信、行善积德这些道诫,宣扬“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把神仙世界的大门开得很大。

《老子想尔注》的讲解很多是牵强附会,任意发挥。有时连原文也改了。比如,《老子》里面有一句话:“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意思是:“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失吗?”而《想尔注》解释说:“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他经常居住在昆仑山。后来道教有“一气化三清”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又如《老子》书中有“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话,这里的“孔德”是“大德”的意思,但《想尔注》故意把“孔”曲解为孔子,说:“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后世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意思是说,道和孔子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但后来的人却搞颠倒了,不相信道书,只尊崇孔子的书,以为只有孔子的书才是至高无上的。这里为了扬道抑孔,不惜曲解原文。后来的很多道教书籍都学它的样,借解释道家著作之名,讲自己的一套修道理论。

第四节 《周易参同契》与汉代的方士

中国古代有些人喜欢谈论神仙,搞一些在平常人看来很是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人们把这些人叫作神仙方士。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对神仙的信仰就已开始流传。燕国和齐国这两国靠近大海,那里的人们都传说大海中有三座仙岛,岛上住着仙人,仙人靠吃仙药永远不死。燕齐两国的王都曾听信方士们的话,派人到海中寻找仙岛。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方士徐福带几条大船,还有童男童女,入海去访神仙。可是徐福一去就没回来,很多人说他也成了仙,不回来了。

南方楚国地区的人们相信,有的神仙住在山上,他们的肌肤跟冰雪一样洁白,风姿绰约如同少女;不吃人间的五谷粮食,只吸一点露水就够了。每天乘云驾雾或骑飞龙,四海游玩。他们水火不侵,寿命跟天地日月一样久长。这样的神仙生活,实在令人羡慕!特别是那些享尽人间富贵的诸侯,没有不想长生不死的。于是有人宣称自己掌握了“不死之道”,还有人跑到宫廷献什么“不死之药”。

汉武帝也想成仙不死。方士李少君对他说,曾经在海上见到仙人,仙人吃的枣有瓜那么大。仙人高兴见你,就见;要是不高兴,你找也找不着。李少君表示自己能用丹砂(一种矿物,学名叫硫化汞,化学分子式HgS)等矿物炼出“黄金”,然后用它做吃饭喝水的器具,进餐时使用这些器具,就能长寿。寿命活得很长很长,仙人就高兴见,就能得到吃了使人不死的仙药。武帝信以为真,觉得他真有本领,给了很多丹砂和其他原料让他炼“黄金”。丹砂古代也简称丹,意思本指红色。丹砂外观是红色的。所以,李少君这一套通常被看成是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最早的炼丹活动。

武帝时的淮南王刘安也喜欢研究炼丹术,据说还写了几本书,但没有全部流传下来。有一个“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说有一位老人要见刘安,看门人不让进。老人显了一下神通,立地变成一位小青年。看门人这才知道遇上了神仙,赶忙通报。刘安立即出来迎接,老人给了他仙药,刘安吃了后成了神仙。剩下的药让鸡和狗吃了,鸡和狗也都上了天。这则故事在东汉流传很广,它的出现大概跟刘安生前相信神仙方术,喜欢炼丹不无关系。大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已经有不少炼丹术著作开始在社会上秘密流传。

东汉晚期,有一个叫魏伯阳的方士,也懂炼丹。他总结了前人研究炼丹的经验,也总结了古人炼养身体的很多方法和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叫《周易参同契》。书中讲了一大套玄奥的道理,用汉代流行的《周易》理论解释炼丹和炼养身体的方法。特别是对服丹的神奇效果,书中着力进行了宣扬:

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

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

熏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

老翁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