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四念处-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念处
作者:摩诃布瓦(Maha Boowa) 【完结】
译者:曾银湖




编译前言
一、四念处修习纲要
二、大念处经
三、念身经(身观念处经)
四、解脱心
五、毘婆舍那禅修法
六、禅思技术
七、四念处
八、出入息观修持法要
九、修习安那般那念的境界
十、正道足迹
十一、 四念处
十二、禅思——心智的修习
十三、身观念处的十项功德
十四、修习四念处的譬喻
 




编译前言

 

谨编译原始圣典中有关「四念处」的教导,献给持戒清净、正见具足的僧伽,其纲要如是:
净其戒┐┌立心正住—┐
├→具足三业→│├→修四念处
直其见┘└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


书中同时也节录当代比丘的著述,但仅供参考。编译者希望清净正直的僧伽借着四念处的实践,亲自体验正法律的宝 
贵,进而促使正法律能在台湾乃至中原汉土流传教化,永为出苦飞航的轨迹。编译如有失误之处,亦盼贤达予以指正。

在此谨向所有助成本书译校排印和流通因缘的人们致谢。愿正法的光辉照破世间的愚闇,长令人、天欢喜,幽冥获益 

法义尊贵,请勿以任何商品化的交易方式来流通此书。
曾银湖

 
一、四念处修习纲要

 

梵文汉译杂阿含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六)云庵译
汉译中阿含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巴利英译长部经英国摩瑞斯瓦修译
英文中译长部经台湾曾银湖译

一、修习四念处的重要性
(1)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六○七)【注()内的数字是大正藏中杂阿含的经文次第,以下同此。】
(2)修习四念处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六三八)(六三九)
(3)所说一切法,一切法者谓四念处,是名正说。(六三三)
当知如来所说无量无边,名、句、味、身亦复无量,无有终极,所谓四念处。(六一二)
(4)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离如实圣法者,则离圣道;离圣道者,则离甘露法;离甘露法者,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于苦不得解脱。(六○八)
(5)得阿罗汉,所作已作,心善解脱,亦修四念处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证者证,乃至现法安乐住。(五四三)
二、修习四念处的功用及福利
(1)除恶聚善:
1。究竟灭尽贪想、恚想、害想,贪觉、恚觉、害觉及种种不善。(二七二)
2。善法聚、纯一满净聚。(六一一)
3。纯善满具。(六一三)
(2)处父母境界。(六一七、六二○)(中译注:根本境界,本份境界)
(3)身诸苦痛能自安忍。(五四○)
身诸苦痛,渐得安隐。(五四一)
身诸苦患,时得休息。(一○三八)
(4)自护护他。不恐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六一九)
(5)贤圣出离。(六三四)
(6)得不退转:(六二九)
1。上求安隐涅盘心住。(五四二)
2。顺趣、浚输、向于远离;顺趣、浚输、向于出要;顺趣、浚输,向于涅盘。(五四五)
3。未净众生令得清净,已净众生令增光泽。(六三五)
4。未度彼岸众生得度彼岸。(六三一)
(7)超越诸魔。(六二五)
(8)成就大德大力大神通。
1。于小千世界,少作方便,能遍观察。(五三七)
2。于千须弥山,以少方便,悉能观察。(五三八)
3。以净天眼过天人眼,见诸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上色、下色、善趣、恶趣、随业受生,皆如实见。(五三九)
(9)证果得解脱:
1。当得四果、四种福利。云何为四﹖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六一八)
2。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福利满足。(二八一、八一○)
三、修习四念处之前的准备工作
(1)正信非家,出家学道【注一】。(六三六、六三七)
(2)住于静处。(六三七)
(3)习贤圣戒:
1。六触入处律仪。(二八一)
2。摄受波罗提木叉律仪。(六三七)
3。正其身行,护口四过,正命清净,习贤圣戒,守诸根门。(六三六)
4。尊者优陀夷语尊者阿难:「何故如来、应、等正觉所见,为诸比丘说圣戒,不断、不缺乃至智者所叹、所不憎恶﹖」尊者阿难答:「为修四念处故……」(六二八)
(4)行处具足【注二】。(六三七)
(5)于微细罪生大怖畏。(六三七)
(6)先净其戒(六二四),学戒成就。(六三七)
(7)直其见。(六二四)
(8)具足三业(六二四),三妙行满足。(二八一)
(9)修四念处。
【注】
一:出家学道——在家人也有修习四念处证阿那含果的例子,例如杂阿含一○三八经所记载的摩那提长者。但是一般在家人难以持守像螺贝一般洁净的梵行,所以要修习四念处也就更为不容易了。
二:行处具足——南传汉译为「具足行所行」,也就是具备一个比丘行所当行的本份。(另行处亦作业处——禅思时观察思惟的对象)
四、立心正住修习四念处(主要内容系根据巴利英译长部第22经)
(1)具足三业(六二四),三妙行满足。(二八一)
(2)立心正住(汉译中阿含经卷第24念处经第二)
1。坚定正住——热切地、念念分明地、专注地观察思惟。(巴利英译长部经第22经)
2。当取自心相,莫令外散。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后退减,自生障阂。(六一六)
3。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心法住四念处。(六二三)
(3)修习四念处。
(一)身身观念处:
1。四威仪。
2。全念住。
3。不净观。
4。四大观。
5。九墓墟观。
(二)受受观念处:
1。乐受。
2。苦受。
3。不苦不乐受。
(三)心心观念处:
1。贪离贪。
2。瞋离瞋。
3。痴不痴。
4。收摄放逸。
5。增上停滞。
6。胜妙下劣。
7。定散漫。
8。解脱系缚。
(四)法法观念处:
1。五盖。
2。五蕴。
3。六根尘。
4。七觉支。
5。四圣谛。
(以上根据巴利英译长部第22经)
五、安那般那念(念住呼吸)修习四念处(主要内容系根据梵文汉译杂阿含经)
(1)修安那般那念的功用及福利(八一四)
1。身不疲倦。
2。眼亦不患。
3。断诸在家之思念。(相应部入出息相应第八经)
4。乐随观住。(中译注:乐于随时随地观察思惟而住)
5。乐觉知。(中译注:乐于念念分明)
6。不染着乐。
7。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8。第二禅具足住。
9。第三禅具足住。
10。第四禅具足住。
11。慈具足住。(于净最胜。七四三)
12。悲具足住。(空入处最胜。七四三)
13。喜具足住。(识入处最胜。七四三)
14。舍具足住。(无所有入处最胜。七四三)
15。空(无边)入处具足住。
16。识(无边)入处具足住。
17。无所有入处具足住。
18。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住。
19。三结尽,得须陀洹果。
20。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果。
21。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果。
22。得无量种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得阿罗汉果)
(2)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八○一)
1。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
2。少欲、少事、少务。
3。饮食知量。
4。初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
5。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远离五盖。(八○三)
(3)阿梨瑟咤比丘自述所修安那般那念。(但有更胜妙者,如(4)所述之十六阶)
1。于过去诸行不顾念。
2。于未来诸行不生欣乐。
3。于现在诸行不生染着。(八○五)
(4)修习安那般那念能令四念处满足:
第一段:
1。长入息念时,如长入息系念善学;长出息念时,如长出息系念善学。
2。短入息念时,如短入息系念善学;短出息念时,如短出息系念善学。
3。觉知一切身行入息念时,于一切身行入息系念善学;觉知一切身行出息念时,于一切身行出息系念善学。
4。觉知一切身行止息入息念时,于一切身行止息入息系念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止息出息念时,于一切身行止息出息系念善学。
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异于身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
第二段:
5。觉知喜入息念时,于觉知喜入息系念善学;觉知喜出息念时,于觉知喜出息系念善学。
6。觉知乐入息念时,于觉知乐入息系念善学;觉知乐出息念时,于觉知乐出息系念善学。
7。觉知心行入息念时,于觉知心行入息系念善学;觉知心行出息念时,于觉知心行出息系念善学。
8。觉知心行止息入息念时,于觉知心行止息入息念善学;觉知心行止息出息念时,于觉知心行止息出息系念善学。
圣弟子尔时受受观念住,若复异受者,彼亦随受比思惟。
第三段:
9。觉知心入息念时,于觉知心入息系念善学;觉知心出息念时,于觉知心出息系念善学。
10。觉知心悦入息念时,于觉知心悦入息系念善学;觉知心悦出息念时,于觉知心悦出息系念善学。
11。觉知心定入息念时,于觉知心定入息系念善学;觉知心定出息念时,于觉知心定出息系念善学。
12。觉知心解脱入息念时,于觉知心解脱入息系念善学;觉知心解脱出息念时,于觉知心解脱出息系念善学。
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
(以上12阶系根据梵文汉译杂阿含八○三、八一○、八一三)
第四段:
13。观察无常入息念时,于观察无常入息系念善学;观察无常出息念时,于观察无常出息系念善学。
14。观察离贪入息念时,于观察离贪入息系念善学;观察离贪出息念时,于观察离贪出息系念善学。
15。观察灭尽入息念时,于观察灭尽入息系念善学;观察灭尽出息念时,于观察灭尽出息系念善学。
16。观察舍弃入息念时,于观察舍弃入息系念善学;观察舍弃出息念时,于观察舍弃出息系念善学。圣弟子尔时法法观念住,异于法者,亦随法比思惟。
(以上13~16阶系根据巴利南传相应部,其所列为「观察无常、离贪、灭尽、舍弃」的次第。梵文汉译杂阿含则为「观察无常、断、无欲、灭」的次第。)
一九九五?十二?二十编译于台中远离轩




二、大念处经

 

巴利英译长部第22经
巴利英译:MauriceWalshe(英国)
英文中译:曾银湖(台湾)
※译文中的()处是中译者加注,只供参考。

我听说是这样:有一段时间,世尊住在俱卢族人间一个叫做卡摩沙达摩的聚落里。在那儿,世尊告诸比丘说:「比丘们!」「世尊」比丘们应声。世尊说道:
「比丘们,有这么一条道路可以引导众生至于清净,克服忧悲恼苦,袪除痛苦悲伤,获得正道,体证涅盘——那就是四念处。」
「是那四念处呢﹖比丘们啊!比丘坚定正住,热切的,念念分明的,专注的,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得以袪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他坚定正住,热切的,清明的,专注的,就感受(的状态)来观察思惟感受(的真相),就得以袪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他坚定正住,热切的,清明的,专注的,就心意(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意(的真相),就得以袪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他坚定正住,热切的,清明的,专注的,就心法(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真相),就得以袪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
【身观念处】
一、专注于呼吸


「比丘们啊!比丘应该怎样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呢﹖比丘住于林间、树下或空旷之处,趺跏而坐,正身端坐,念住现前。专注于入息,专注于出息。长入息时知其为长入息,长出息时知其为长出息。短入息时知其为短入息,短出息时知其为短出息。他训练自己,系念着:『入息时,了了分明觉知全身(与入息互动的过程)。』他训练自己,系念着:『出息时,了了分明觉知全身(与出息互动的过程)』他训练自己,系念着:『入息时,平息了全身(与入息互动)的过程。』他训练自己,系念着:『出息时,平息了全身(与出息互动)的过程。』就像一个旋盘工(好比手拉胚的陶师)或他的助手,在做一个长转的时候,知道他正在做一个长转,或者在做一个短转的时候,知道他正在做一个短转,比丘也是一样,长入息时知道其为长入息?如是训练自己,系念着:『出息时,平息了全身(与出息互动)的过程。』」「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其它)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自己)内在的和(其它)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他坚定正住于观察思惟身体上生起的现相,他坚定正住于观察思惟身体上消失的现相,他坚定正住于观察思惟身体上生起和消失的两种现相。然则,念住『有身』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觉察和认知(真相)所需而已,而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二、四威仪
「再者,比丘当走路时,了了分明正在走着;当站立时,了了分明正在站着;当坐下时,了了分明正在坐着;当躺卧时,了了分明正在卧着;不论身体处于何种状态,他都了了分明。」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其它)外在的,内在的兼外在的身体(状态)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三、念兹在兹


「再者,比丘在前进后退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在前瞻后视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在屈伸俯仰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在穿衣持钵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吃、喝、嚼、尝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大、小便利之际,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在行、住、坐、睡、醒、语、默之间,应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其它)外在的,内在的兼外在的身体(状态)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他都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四、忆念厌恶相(不净观):身体的各部份


「再者,比丘应观察此身,自脚底而上,自头顶而下,皮肤所包藏的充满了种种不净:『此身有发、毛、爪、齿、皮,肌、腱、骨、髓、肾,心、肝、膜、脾、肺,膈(肠膜)、肠、胃、粪、(脑)、胆(汁)、痰、脓、血、汗、脂、泪、(油)膏、涕、唾、(关节滑)液、尿。』就好像有一个袋子,两端开口,里面装了各种谷物,诸如:粟米、稻米、绿豆、豌豆、芝麻、精米,有个好眼力的人打开袋子并检查它们,说道:『这是粟米,这是稻米,这是绿豆,这些是豌豆,这是芝麻,这是精米』比丘也是一样地观察此身:『这身上有发、(毛)、(爪)…………尿。』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其它)外在的,内在的兼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五、四大元素


「再者,比丘观察此身,乃是元素所组成:『在此身中有地元素,水元素。火元素,风元素。』就好像一个熟练的屠夫或他的助手,宰杀了一头牛,把屠体分成各部份,坐在十字路口(兜售)一般,比丘观察此身,也把身体分成各种元素来看待:『在此身中有地元素,有水元素,有火元素,有风元素。』」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而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六、九墓墟观
「再者,(1)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间看到被抛弃的尸体,死了一、二或三天,肿胀青瘀、溃烂流脓,将此身与其相比较,系念:『此身性质相同,将来也会变成像这个样子,无法避免那样的结局。』」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身体(状态),(其它)外在的,内在的兼外在的,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而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再者,(2)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间看到被抛弃的尸体,被乌鸦、秃鹰或兀鹰啄食,被野狗、胡狼或其它各种野兽啃食,将此身与其相比较,系念:『此身性质相同,将来也会变成像这个样子,无法避免那样的结局。』」

「再者,(3)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间看到被抛弃的尸体,血肉连筋的骸骨……(4)肉脱血渍连筋的骸骨……(5)肉脱血干连筋的骸骨……(6)零乱地散落四处的肢骨——手骨、脚骨、胫骨、大腿骨、臀骨、脊骨、头盖骨,将此身与其相比较……」

「再者,(7)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间看到被抛弃的尸体,骸骨白晰如贝壳般……,(8)骸骨堆积经年……,(9)骨骸腐蚀成尘……,将此身与其相比较……」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其它)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自己)内在的和(其它)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身体上生起的现相,观察思惟身体上消失的现相,观察思惟身体上生起和消失的现相。然则,念住『有身』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觉察和认知(真相)所需而已。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受观念处】


「比丘们,比丘应如何坚定正住,就感受来观察感受呢﹖比丘正在经历着愉快的感受时,对这愉快的感受要了了分明;正在经历着痛苦的感受时,对这痛苦的感受要了了分明;正在经历着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的感受时,对这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的感受要了了分明。经历着愉快的感官(例如: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感受时,对愉快的感官感受要了了分明;经历着愉快而非感官的感受时,对愉快而非感官的感受要了了分明。经历着痛苦的感官感受时……;经历着痛苦而非感官的感受时……;经历着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的感官感受时……;经历着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且非感官的感受时,对这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且非感官的感受要了了分明。」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感受来观察思惟感受;他坚定正住,就外在的感受来观察思惟感受……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感受生起的现相,消失的现相,感受生起和消失的现相。然则,念住『有受』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认知和觉察(真相)所需而已。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就感受来观察思惟感受。」
【心观念处】


「比丘们,比丘应如何坚定正住,就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呢﹖比丘于贪欲心知其为贪欲心,心离贪欲知其离于贪欲;于瞋恨心知其为瞋恨心,心离瞋恨知其离于瞋恨;于愚痴心知其为愚痴心,心不愚痴知其不愚痴;于收摄心知其为收摄心,于放逸心知其为放逸心,于增上心知其为增上心,于停滞心知其为停滞心,于胜妙心知其为胜妙心,于下劣心知其为下劣心,于定心知其为定心,于散漫心知其为散漫心,于解脱心知其为解脱心,于系缚心知其为系缚心。」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他坚定正住,就外在的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心意生起的现相……然则,念住『有心』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认知和察觉(真相)所需而已。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
【法观念处】
「比丘们,比丘应如何坚定正住,就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呢﹖」
一、五种障碍(北传译为五盖)


「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于五种障碍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要如何观察思惟呢﹖比丘们,如果感官的欲望(北传译为贪欲)在自己(的内心)出现了,比丘知其出现;如果感官的欲望从自己(的内心)消失,比丘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感官欲望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感官欲望如何舍弃,他知道已舍弃的感官欲望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果恶意(北传译为瞋恚)在自己(的内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他知道已舍弃的恶意(敌意、憎)恨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果怠惰昏沈(北传译为睡眠)在自己(的内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他知道已舍弃的怠惰昏沈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果沮丧和亢奋(北传译为掉举——掉是心情低落,举是心情昂扬)在自己(的内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他知道已舍弃的沮丧和亢奋(心境的起伏不定)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果犹疑不定(北传译为疑法)在自己(的内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如果犹疑不定从他的内心消失,比丘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犹疑不定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犹疑不定如何舍弃,他知道已舍弃的犹疑不定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心法生起的现相……然则,念住『所谓心法』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认知和觉察(真相)而已。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就心法的五种障碍来观察思惟心法。」
二、五蕴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于对五蕴执着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呢﹖比丘系念:色身就是这个样子,色身就是这样生起,色身就是这样消失;感受就是这个样子,感受就是这样生起,感受就是这样消失;觉想就是这个样子,觉想就是这样生起,觉想就是这样消失;业行(心意的形成,决意)就是这个样子,业行就是这样生起,业行就是这样消失;意识就是这个样子,意识就是这样生起,意识就是这样消失。」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执着五蕴的心法来观察心法。」
三、六个内在的和外在的根尘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于六个内在的(眼、耳、鼻舌、身、意)和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根尘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呢﹖他知道眼根,他知道色尘,他知道任何依于这两者所生起的结缚(系缚)。他知道未生起的结缚(系缚)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结缚(系缚)如何舍弃,他知道舍弃的结缚(系缚)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他知道耳根也知道声尘……他知道鼻根也知道香尘……他知道舌根也知道味尘……他知道身根也知道触尘……他知道意根也知道法尘,他知道任何依于这两者所生起的结缚,他知道未生起的结缚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结缚如何舍弃,他知道舍弃的结缚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就六个内在的和外在的根尘心法来观察心法。」
四、七个正觉的因素(七觉支)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于七个正觉因素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呢﹖比丘,如果念觉支(意念专注的正觉因素)在自己(的内心)出现了,比丘知其出现;如果念觉支在自己(的内心)消失了,比丘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念觉支如何生起,他知道完全开发的念觉支是如何发生。如果择法觉支(检查身心状态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精进觉支(力行正道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喜觉支(法喜洋溢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猗息觉支(安详宁静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定觉支(专精一致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舍觉支(泰然舍弃的正觉因素)

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比丘知其出现;如果舍觉支在他自己(的内心)消失了,他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舍觉支如何生起,他知道完全开发的舍觉支如何发生。」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就关于七个正觉因素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
五、四圣谛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于四圣谛的心法来观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比丘如实知『这是苦』;如实知『这是苦集』;如实知『这是苦灭』;如实知『这是苦灭之道』」
比丘们,什么是苦圣谛呢﹖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对五蕴的执着(北传译为五阴炽盛)就是苦。

「比丘们,什么是生﹖在任何种类的一切众生都有受生,形成、出生、诸蕴的出现,感官的获得,比丘们,那就叫做生。」
「什么是老﹖在任何种类的一切众生都有老化,衰弱、落牙、白发、皱肤、佝偻、感官功能衰退,比丘们,那就叫做老。」
「什么是死﹖在任何种类的一切众生都有过世,迁逝、终止、消失、死亡、弥留、结束、诸蕴分离、舍弃身体,比丘们,那就叫做死。」
「什么是忧﹖不论什么时候,当任何人遭受到不幸的苦楚而忧伤、哀愁、内心的忧愁、内心的忧患,比丘们,那就叫做忧。」
「什么是悲﹖不论什么时候,当任何人遭受到不幸的苦楚而哭泣、哀悼、悲伤啜泣、大声恸哭,比丘们,那就叫做悲。」
「什么是苦﹖任何身体上痛苦的感受,不愉快的感受,从身体接触所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那就叫做苦。」
「什么是恼﹖任何心理上痛苦的感受,心理上不愉快的感受,从心理接触所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那就叫做恼。」
「什么是失望沮丧﹖不论什么时候,当任何人遭受到不幸的苦楚而失望、绝望、沮丧、失神,比丘们,那就叫做失望沮丧。」
「比丘们,什么是怨憎会﹖任何人都会有他不想要、不喜欢、不愉快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任何人都会遇到幸灾乐祸者,心怀害意、不适、不可靠的人、而必须与他们聚会、交往、连络、共事,比丘们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