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汉开国谋士群-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秦朝就是以死惧民而弄到民不畏死。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秦始皇和楚项羽就都以飘风骤雨的武功震撼一世,而他们所造成的势力都不终朝日。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秦始皇就是最“有为”的,而转眼间秦朝败亡;项羽就是一个“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的坚执者,终于连头颅也失掉。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刘邦就是以柔弱胜项羽至刚至强。老子说:“自胜者强。”刘邦的强处就在能“自胜”。他本来是一个“酒色财气”的人,但入了咸阳之后,因群臣的劝谏,竟能“财帛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并且对项羽低首下心。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刘邦所以成帝业的阴谋,大抵类此。他始则装聋作聩,听项羽为所欲为;继则侧击旁敲,力避和他正面冲突;终于一举把他歼灭。他始则弃关中给项羽的部将,并且于入汉中后,烧毁栈道,示无还心;继则弃关东给韩信、英布,以树项羽的死敌;而终于能席卷天下。像这样的例,这里还不能尽举。道家的学说在战国末年既已流行,始皇的焚书,并不能把简短精警的五千言从学人的记忆中毁去。他们当战事平息,痛定思痛之际,把这五千言细加回味,怎么不警觉它是一部天发的神谶。况且当时朝野上下都是锋镝余生,劳极思息;道家“清静无为”的政策正是合口的味,而且是对症的药。我们若注意,当第一次欧洲大战后,于道家学说素无历史因缘而且只能从译本中得到朦胧认识的德国青年,尚且会对老子发生狂热的崇拜,一时《道德经》的译本有十余种(连解释的书共有四五十种)之多;便知汉初黄老思想之成为支配的势力是事有必至的了。。。。。。。
大汉开国后,“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初君臣,如高祖、惠帝、吕后,张良、萧何、曹参、陈平等,都是黄老学说的信奉者,并将之直接运用于政治和社会,达成天下大治。陆贾则是儒道并尊。
一般认为,在汉初,第一个从理论上提出系统运用黄老学说指导政治的人,是谋士陆贾;第一个从实践上自觉运用黄老思想指导政治的人,则是宿将曹参。这当然是不错的。不过,追根究底,作为大汉开国皇帝刘季的宾师亦即所谓“帝者师”,张良其实才是黄老之术不动声色的始作俑者。其种种心术手段,相信读者诸君已经有所领教。张先生上举刘邦的诸种做法,正是他听计于张良的例证,给人的感觉,刘邦有时简直就像是一个傀儡,张良则如同在幕后扯线牵动傀儡的人。司马迁说:“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宋人杨时的说法,刚好可作其注脚:“老子之学最忍。他闲时似个虚无单弱的人,到紧要处发出来,令人支吾不住,如张子房是也。子房如峣关之战,与秦将连和了,忽乘其懈击之;鸿沟之约,与项羽讲解了,忽回军杀之:这便是柔弱之发处。可畏!可畏!”
英国学者鲁惟一指出:“在无为的思想和皇权的行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避免有意识地采取行动或作出决定,这部分地是由于对人的价值和个人判断力的新的认识;类似的思想应用于对君主适当的地位和权力的看法方面。按照理想的模式,君主应在行政或决策方面力戒起个人作用;他不应有意识地打算行使自己的权力,而是应该满足于安然自得,袖手旁观,让自己的臣属去治理国务。他以自己的存在和无言的沉默来治天下,就像无形的道控制着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那样。”(《剑桥中国秦汉史》)
文帝、景帝和窦太后也都尊崇黄老学说。《史记。儒林列传》说:“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史记。外戚列传》说:“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言,尊其术。”
窦太后则是汉初黄老学说承先启后的关键性人物。她和她的婆母薄太后的故事,都富于传奇色彩,饶有意趣,颇值一说。这些后文都将陆续写到。
史称“汉承秦制”,这大抵是事实。当然,时代不同了,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汉初各项制度,对秦制有因有革,从而具有自己的特色。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单一的郡县制,朝廷大权独揽。汉初则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实行的是一种混合式政体,大汉王朝由朝廷、地方郡县和各诸侯王国三大部分组成。
皇帝作为高高在上的“至尊”,是权力的核心掌握者和最终裁决者。朝廷的中央行政机构,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司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包括太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分管各项具体政务。三公九卿共同构成政府首脑机构,发挥国家职能的中枢作用,负责国家机器的日常运转,并向皇帝负责。
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是皇帝最重要的辅佐,是大政方针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专设有由其自行掌控的庞大办事机构“丞相府”,总理百僚,位高权重。汉初丞相,多由位居列侯的开国重臣出任,如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人,都先后担任过这一要职。首任丞相萧何协助吕后谋杀韩信后,再度加封,丞相更名为相国,以示尊崇;继任者曹参去世后,相国又恢复为丞相原名。丞相有时一人,有时则有两人,分置左右。汉制以右为尊,右丞相事权稍高于左丞相,是实际上的首相。
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但这更多只是一种名义上的荣衔而已。因为太尉没有自己独立的官署,属吏寥寥,也没有调兵的权力。出统军队,必须有皇帝颁发的符节,才能有效行使职权。汉初,太尉这一职务时置时废,大抵因事设人。周勃、灌婴等名将都当过太尉。
御史大夫官秩相当于九卿,实际权力则大得多。举凡监察文武百官,弹劾不法;管理重要档案,制诏转达;以及核算、审计等重要政务,都在其职掌范围之内。御史大夫是皇帝的近侍,协助丞相处理朝政,实际地位差不多是副相。灌婴、赵尧、周昌等汉初名臣先后担任过这一职务,前文提到过的相国曹参之子曹窋,积极要求进步,很快也由中大夫升任至御史大夫。后来有两任御史大夫,景帝时的晁错和武帝时的桑弘羊,建树和名气都更大,只可惜他们生不逢时,殊途同归,下场不妙。
太常职掌宗庙礼仪,后来也兼管博士、太学。帮助刘季取名、制订朝仪的“圣之时者”叔孙通,就是大汉首任太常。
郎中令职掌侍卫皇帝。多由亲贵子弟出任,与皇帝亲密接触的机会多多,获得升迁的机会当然也水涨船高,是当时仕进的南山捷径。武帝以后改称光禄勋。
卫尉职掌宫廷守卫,负责宫门警卫,统率皇家禁卫军。
太仆职掌舆马,包括皇帝銮驾仪仗、宫廷车马、朝廷马政等。最有名的太仆当然是在功臣榜中排名第八、长期得到高祖和吕后格外信任和尊重的开国名将夏侯婴。
廷尉职掌刑狱,是最高司法长官。汉初最有名的廷尉当数张释之。
典客职掌诸侯王及各少数民族事务,负责其入朝觐见时的接待、礼仪等。武帝以后改称大鸿胪。
宗正职掌皇族事务。按照惯例,向由皇家子弟出任。
治粟内史职掌全国财政,负责钱谷盐铁赋税和国家的财政收支、各地贡物调度等。武帝以后改称大司农。
少府职掌皇家财政,负责征收计提山海池泽等专项赋税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专供皇室花销。少府机构庞大,属官众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满足皇室的需要。曾经连败义军、投降项羽后获封雍王、又被刘邦“还定三秦”时逼得自杀的秦朝名将章邯,就是少府出身,秦汉之际做过少府的官员没什么人比他名气更大。
三公九卿之外,主要的中央政府官员,还有主管京师治安与防务的中尉、主管列侯事务的主爵中尉、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典属国、主管宫室修缮的将作少府等。京师的地方长官为内史,但官秩相当于列卿,稍高于一般郡守,首善之区嘛。
汉初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跟秦朝一样,施行郡县制。郡设郡守,管辖全郡一应军民事务,如劝民农桑、稽征赋税、典郡兵事、治安司法、选举孝廉、属县吏治等。景帝时,郡守更名为太守。郡又设有郡尉,协助郡守掌管本郡军务。景帝时,郡尉改称为都尉。
郡下设县。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县长,管辖一县民政。又设有县丞、县尉,分别协助县令(县长)管理民政、司法及治安、兵役等事务。乡设三老、啬夫、游徼,属于地方基层自治机构,没有公务员编制。
为与汉初新的政治制度相适应,大汉王朝建立了新的军制,军队分为中央军与地方军两种。中央军驻屯京师,一称南军,一称北军。南军由朝廷直辖的各郡征调来的精壮兵士组成,人数在2000人左右,是皇室的卫队,并负责皇帝外出时的警备;南军分散驻守,没有固定的营垒,在北军之南,故称南军,由卫尉统率。北军多由京畿三辅地区选调的材官(步兵)和骑士(骑兵)组成,人数达数万之多,是京都长安的卫戍部队;其营垒在未央宫之北,故称北军,由中尉统率。
地方军称为郡国之兵,组成者为各郡县和诸侯王国的应役男子,每人必须服满两年兵役,由郡守、郡尉或诸侯国中尉统率。地方军根据各地区不同地理特点分为材官、骑士、楼船(水兵)3大兵种,朝廷有事时可以随时征调。
汉初,全国约有54个郡,每个郡通常辖治十几个县。但中央政府能够直接管辖的,只有云中、河东、南阳、汉中、巴、蜀、陇西、上党等15个郡,其他39个郡,都裂土分封为诸侯王国。就是在直属中央的15个郡中,还包含有很多公主和列侯们的食邑。也就是说,郡县制只在少数地区得以施行,全国大多数地区,实行的是诸侯王国制,即封国制。看来,所谓“一国两制”,也是古已有之,并非什么新鲜玩意。
刘邦坐稳江山后,“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一方面着手找茬翦除异姓诸王,一方面开始大封刘氏子弟,作为汉廷羽翼。用不了几年,除了地偏人稀安分守己的长沙王外,其余诸位异姓王先后灰飞烟灭。与之相对应的是,刘氏诸王则遍地开花,7年时间立了9个,不少都是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
在汉初政体中,“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可以坐享本国赋税和徭役的诸侯王国权力很大,“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无异于一个个国中之国。王国政府中,除了丞相由朝廷指派外,其余一切都由国王说了算。尾大不掉的局面势无可免地形成,成为皇帝的心病。
汉廷终于发现,削弱驾驭诸侯王国的诀窍,在于“众建而少其力。”数代君臣费尽移山心力,使用各种手法(包括残酷的战争手段),终于逐步弱化了诸侯王国的力量,化解了它们对朝廷潜在的威胁,强化了中央集权。《汉书。诸侯王表》说: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皇子始立者,大国不过十余城。长沙、燕、代,虽有旧名,皆无南北边矣。
然而,新的问题随之出现,两个更大的麻烦纷至沓来:宦官与外戚。这两个封建制度的毒瘤和痼疾,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历代王朝一直没能从制度的层面予以根本性解决。这是后话,且略过不表。
汉初数十年间,政府尊用黄老学说,与民休息,奖励生育,轻徭薄赋,宽刑简政。结果人口猛增,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汉廷废除关卡和桥梁的过路费,又开放山泽,听人采掘垦殖,给工商业带来一个空前的发展机会。战国后期至西汉前期,又正是牛耕逐渐推广的年代,耕牛的普遍使用代替了很多人力,使农村中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其中一部分流向都市,这进一步促进了工商业的兴旺发达。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坚持什么什么路线100年不动摇”云云,若非痴人说梦,便是骗人的鬼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没有什么不能改变的清规戒律,与时俱进才是硬道理。
武帝时期,政权高度集中,内患完全解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国家财富已相当可观,民力充裕,民气踔厉风发,国家臻臻日上欣欣向荣,正是大有作为的好时光。
岁月无敌,时过境迁,在全新的情势下,黄老学说的消歇沉寂,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黄老学说博大精深,治国方面的效用已见上述。其实,无论修身还是用世,它也都是上佳的器具。
清朝咸丰年间,曾国藩以在籍侍郎身份,奉旨帮办团练,以对抗太平军,湘军横空出世。但开始几年并不顺利,经常失败,到处碰壁。咸丰7年(公元1857年),曾国藩丁父忧回家守制。其间,一些亲友对他以往一味蛮干的做法给予了批评和劝导,他自己思前想后,也对前几年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反思。除悟出领兵不兼督抚则处处受制外,还对自身修养作风、为人处事方面的种种不足作了一番认真点检。他搁置儒学,聚精会神精研黄老之术,极有心得,相见恨晚,自感十分受用。一年多后复出时,曾国藩的思想作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刚猛激烈转为柔婉沉静,以致胡林翼批评他“渐趋圆熟之风,无复刚方之气”。但意气用事并无用处,事实才是最好的说明:曾国藩从此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下面节录一段曾文正公学习黄老学说的家居日记,与朋友们共享,并借以结束本章
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第三章陈平

一、一个足智多谋的大帅哥之非凡人生

秦末汉初,天下大乱,英才辈出。即便如此,陈平的才能和建树依然相当突出,绝对非凡。
陈平是个大帅哥。却因出身贫寒,险些连媳妇儿都娶不上;后来抓住机会,一石三鸟,不仅得到嫁奁丰厚的美妇,而且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他曾数度投机,三易其主;终于认定刘邦后,攀龙附凤尽心尽力,成为举足轻重参予决策的核心谋士,跻身大汉开国名臣,封侯拜相。楚汉战争时期,他巧施反间计,离间了项羽的心腹,极大消弱了楚军的中坚力量和战斗力。又说服刘邦广泛吸收、大胆任用有利于争夺天下的各方人士,大大加速了夺取战争胜利的进程。在战略要地荥阳即将被项羽攻陷的危急时刻,陈平先是放出打算投降的烟幕弹,麻痹楚军;然后使出奇招,让将军纪信率2000名女兵迟滞掩护,李代桃僵,使刘邦利用这一间不容发的空隙,乘机脱逃。高祖率20万大军亲征勾结匈奴的韩王信,冒顿单于亲率40万精骑驰援,将汉军围困在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七夜,粮尽援绝,情况万分危殆;最后又是依仗陈平所献的秘计,才得以出围脱险。刘邦忧虑韩信,放心不下,又不敢轻易动武;陈平建议高祖诈游云梦,结果不费吹灰之力,就使百战百胜称霸一方的楚王韩信作了阶下囚。高祖临终前,令他到前线军中监斩樊哙;陈平经过精算,终于以适当的方式将这个极为棘手、动辄得咎、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巧妙应付了过去。吕后执政时,他虚与委蛇,视“白马之盟”为无物,醇酒夫人力求自保。吕后去世后,他审时度势,在陆贾的串联下,和周勃等人联手诛灭吕党,平息内乱,避免了战争和分裂,维护了大汉王朝的安定统一,客观上也有利于苍生百姓,更为自己赢得“安刘”的好名声和诸多现实好处。在艰难时世中活出了精彩人生,而且履险如夷善始善终,这个帅哥不寻常。
有意思的是,战争年代,陈平常常与首席谋士张良英雄所见略同,不谋而合。和平岁月,两人的出处态度却大为不同。同样足智多谋,但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处世风度,比起张良来,陈平总是显得相去一程。这除了性格、学养和经历不同外,跟他们的出身大概也不无关系。刘季、吕雉两公婆对待陈平虽说比不上像对待张良那样毕恭毕敬,却也还客客气气,从未失礼过。这已经很不容易,也算难能可贵了。
陈平少年时期就喜好黄老之术,精心揣摩研习。他一生得力于智谋,智谋是他的看家本领。他以之建功,以之自全,终于成为一代重臣贤相,在历史上也享有盛名。
然而,对陈丞相的心术和作派,历代也一直不乏讥评,而且似乎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其中,韩兆琦的观点颇具代表性。韩氏说:
陈平是以智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阴谋”)著称的,但是他那一出对付项羽,两出对付韩信的所谓“奇计”,却不为太史公所赞赏;至于他那种云蒸雾变,曲伸随时,察因观衅,鹰击鸷搏的功夫,则恐怕更是为太史公所惊讶、叹息,而自认永远学不来的事。

二、女子

金圣叹在他自我作古一手杜撰的所谓“贯华堂所藏古本《水浒传》序”中劈头就说:人生三十而未娶,不应更娶;四十而未仕,不应更仕。
确实,娶妻与做官,古往今来,都是成年男子需要优先考虑的两件大事。白皙的面庞上已经长出黑黑髭须的帅哥陈平,刻下正面临来自这两个方面的困扰和烦恼。
陈平出生于阳武户牖乡(今河南省原阳县)一个自耕农家庭,家中只有30来亩田地,父母早已亡故,靠哥哥陈伯一手把他拉扯大。陈伯是种庄稼的好手,跟刘季的二哥刘仲有得一比。他节衣缩食精耕细作,全力支持天性聪颖喜爱读书的小弟外出求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陈平长大成人,出落得高大英俊,风度翩翩,反应敏捷,吐属儒雅,看上去一表人才,满像个人物了。做哥哥的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然而根据秦法,家贫者“不得推择为吏”;陈平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职位,并不容易。嫂子看到陈平整天东游西荡不务正业,心中早就存了怨气。正巧有人问她:“你家里那么穷,可你那小叔子却高高大大白白胖胖,你给她吃了什么好东东呀?嘻嘻!”这真是哪壶不开偏提哪壶。嫂子脱口而出:“中看还得中用!吃的什么?也不过是装了一肚子秕糠罢了。这样的小叔子,倒不如没有他好!”陈伯听说这事后,就坚决把妻子休掉了。这让陈平感动之余,深为不安。
做官尚无着落,娶妻也有波澜。
陈平已经成年,该娶媳妇了。然而事情并不好办:富有人家的女儿瞧不上他;穷人家的女儿呢,他又瞧不上。陈平自视甚高,又深知“贫贱夫妻百事哀”的道理,不肯降格以求。当时又没有网恋,要不他倒是肯定会很抢手。就这样,时光荏苒,一拖数年。
要来的早晚会来。
户牖乡有个富户名叫张负,他的孙女小名娜娜,前后嫁了5次,说来也怪,5个老公居然都死翘翘了,没有留下一枝半叶。孀居的娜娜只得回到娘家居住,成天以泪洗面,埋怨自己命苦。人们都以为她命硬克夫,绕你荣华富贵花容月貌,也从此不再有人敢于问津。高不成低不就的大龄未婚青年陈平,却对娜娜动了念头。
恰巧,乡邑里有个头面人物去世,丧事办得隆重体面,由张负负责主持打理。陈平自愿前去帮忙,早出晚归,殷勤得体。张负一眼看中了陈平,认为他体貌奇伟,才智超群,两人从此成为忘年交。
有一天,张负随着陈平到他的家里小坐。陈家住在一条靠着城墙的陋巷子里面,门口悬着一领破草席,杯盏用具都很简陋破败,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但张负是个有心人,他固然亲身感受了陈家的贫窘,但却发现,蓬门之外有不少贵客停车的辙印。他心里愈发有数了,更加坚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于是打定了主意。
张负回到家里,对儿子张仲说:“我打算把娜娜嫁给陈平。”张仲目瞪口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他问父亲:“陈平那么穷,又什么事都不做,全县的人都笑话他的所作所为,谁不好嫁,为什么偏偏要把娜娜嫁给他呢?”张负斩钉截铁地说:“象陈平这等出色的人才,又长得仪表堂堂,怎么可能会长久贫穷卑贱呢!再说,如果人家家庭条件好一点儿,恐怕上门提亲的人早就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又怎么可能会轮到咱家娜娜?我看他们很般配!”张仲想想也是。俗话说“女大不中留”,又拗不过老爹,便不再作声。张娜与陈平终于珠联璧合,琴瑟和鸣。
因为陈平贫穷,张负就借钱给他作聘礼,又给了他一大笔钱,将婚事操办得热热闹闹风风光光。老头还特意嘱诫掌上明珠般的孙女说:“穷人自尊心强,更加敏感,千万不要因为人家穷,就有轻慢失礼之处。陈平跟他哥哥感情特别深厚,你侍奉哥哥陈伯要象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嫂嫂要象侍奉母亲一样。小伙子会有出息的,相信爷爷吧!”张娜一边眨巴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边点头。
张娜本来就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只是有些娇生惯养罢了。青春妙龄,居然连续5次遭遇丧夫之祸,一颗柔婉的心早被伤透,对生活本来已经不抱多少指望。不料第6任丈夫陈平外表俊朗,才能出众,机智幽默,床上功夫也着实了得,让她从精神到肉身都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舒展和爽快。他对陈平十分温柔体贴,与其他方方面面的关系也都处得大方得体,所有人都认为陈平娶了一个漂亮贤惠的好媳妇。张娜经常含情脉脉笑眯眯地看着老公,从心里一再感念爷爷的慧眼。
陈平也对张娜十分满意。虽然偶尔想到自己的几个前任时会稍有不快,但张娜热烈温存的眼神和美艳丰腴的身体很快让这种不期而至的念头风流云散。娶了张娜,不断得到岳家的资助,资用日益宽裕,交游也更加广泛,社会地位向上提升了一大截。陈平是个现实主义者,他很知足。不过张娜还是有几次发现陈平深夜失眠。问他呢,又不肯说。
古人祭祀土神,仪式非常郑重,并分为春秋两次:在春日者叫春社,祭祀以祈年丰;在秋日者叫秋社,祭祀以谢丰年。每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牡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分享其胙”。
这年,户牖乡库上里举行春社,陈平被推举为主持人,一切进行得井井有条,祭肉也分得很公平。父老们交口称赞说:“陈家这孩子主事,分祭肉,干得真棒!”陈平别有感焉,喟然长叹道:“假如陈某有机会主宰天下,我也会象分祭肉一样,公平公道,驾轻就熟!”
陈平带了一条祭肉回家,把父老们的称道和自己的感慨说给妻子张娜听。他有几分疑惑地问:“你说我还会有机会吗?”张娜不容置疑地说:“有的,肯定有的!绝对有的!”陈平拥住张娜,两人进了内室。
谁都没料到,机会跟日本人一样,说来就来。

三、主子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黄浚,字秋岳,博学高才,著有《花随人圣盦摭忆》。其书“援引广博;论断精确;近来谈清末掌故诸著作中;实称上品”;甚至被认为差堪与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比肩。其人又是晚清名家陈石遗最得意的弟子之一,诗工尤深,观赏杏花时,曾写下“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犹待后游人”这样妙手偶得的清词丽句,传颂一时。抗战军兴,身任国民政府行政院要员的黄秋岳却因“通敌罪”被处决,让不少人大跌眼镜。陈寅恪写诗感叹道:“世乱佳人还作贼”,言下不胜唏嘘。
但有一句俗语却更为流行:乱世出英雄。
确实,如果不是天下大乱的话,饶是才高八斗也好,学富五车也罢,陈平充其量也不过就一小邑名流,很难出人头地,更别指望封侯拜相了。大泽乡起义为普通百姓提供了可遇而不可求的全新机会。
话头从魏咎说起。魏咎是魏国的公子,曾获封为宁陵君。他是信陵君无忌的旁系后裔,魏豹就是他的胞弟。秦灭魏,把他废为庶人,从此颠沛流离,艰难度日。陈胜起兵自立为王后,魏咎前往投效。陈王派遣魏人周市攻略故魏之地,地盘打下来了,部属们都想拥立周市做魏王。周市却另有打算,他说:“天下混乱的时候,正好可以看出谁是忠臣。如今举国上下都起来反抗暴秦,揆情度理,我们魏人必须要立魏王的后裔,才能成事。”齐、赵两国各派车骑50辆相助,支持周市自立,但他坚决不肯答应。周市先后5次派人去陈县请示陈胜并迎接魏咎,陈胜才勉强答应把魏咎放回去立为魏王,同时任命周市为魏相。
当时秦军还很强大,与魏咎在临济(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一带你来我往你攻我守,形成拉锯战。
陈平认为机会来了。他毅然告别哥哥陈伯和妻子张娜,和一帮不甘凡庸的年青人一起去临济投奔了魏王咎。魏咎很赏识陈平,任命他为太仆,执掌乘舆和马政,名在王国九卿之列。陈平非常兴奋,一再向魏王献策,但魏咎没有采纳且不说,反而还遭到近臣诋毁,魏王也逐渐疏远了他。陈平认为抱负难以施展,弄不好连人身安全都无法保证,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不辞而别溜之乎也。
不久,秦将章邯攻灭陈胜。又转兵临济,攻打魏王。情势危急,魏咎赶紧派周市到齐、楚两国求救。楚、齐分别派项它、田巴率兵随周市一起救援魏国,但援军为章邯击败,周市等人战死。秦军进而将临济团团包围。
粮尽援绝,一夕数惊。为了保全城中的百姓,魏王向秦军提出愿意有条件投降,章邯答应了。魏咎下令停止抵抗,然后自焚而死。秦军随即入城。章邯看着余烟未熄遍地狼藉的王府,心里说:这也算是条好汉!吩咐左右礼葬魏咎。魏豹侥幸逃脱,潜往楚国。只是此公跟他的老兄一样,也是个悲剧人物,后文还会写到他。
陈平得知魏王身死国灭的消息后,既为前主人难过,又为自己庆幸。过了些日子,项羽北上援赵到了黄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