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村魅影三-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问:从谢家村到夏家堡怎么走?

答:从谢家村到小沙河渡口,从渡口穿过沙河镇,到大沙河桥,从大沙河桥到夏家堡。

问:有没有其它路?

答:只有这一条路,要想过小沙河,必须走小沙河渡口。

问:小沙河和大沙河是怎么回事,这两条河在什么位置?

答:小沙河在沙河镇的北边,谢家村的南边,东西走向;大沙河在小刘庄的西边,状元村和夏家堡的东边,南北走向,两条河在状元村的北边和西边相交。

第六章 两个人绘制草图 草图中似有玄机

童子强之所以问上面这个问题,一定是他注意到了汪小霞和夏清莲行走路线有一段路是重合的,这段重合的路,从大沙河桥的东桥头到小沙河渡口。童子强和蒲森林当时有一个初步的推断,汪小霞和夏清莲失踪的地方,极有可能是这一段重合的路。

这一段路有一个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就是沙河镇。为此,童子强和蒲森林还画了一张草图,这张草图也在档案材料里面,下面,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张草图,当郑峰和李云帆决定介入此案的时候,他们两都对这张草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给予了足够多的关注。

草图是画在一张十六开的绘图纸上的。

草图上下左右,标有北——南——西——东。中间是两条呈十字型的河流。东西走向的河流是小沙河,南北走向的河流是大沙河,童子强对这张草图做了一些说明,小沙河是大沙河的一个分支,东边——在距离大沙河四里左右的小沙河的北岸有一个集镇,集镇的名字叫沙河镇,在沙河镇的北边有一个渡口,渡口的名字叫沙河渡口,无论是汪小霞,还是夏清莲,她们到娘家去,都要经过沙河镇和沙河渡口,过河以后,向东北走,在三里左右的地方是永新大队谢家村,童子强画了一个小圆圈,在小圆圈的旁边标上“谢迎华”三个字;过河以后,向西北走,在六里左右的地方——既大沙河的东岸,是高沟公社韩营大队桃村,童子强也在这里画了一个小眼圈,并在旁边标上“汪小霞娘家”四个字;南边——在距离两条河交汇处五里左右的大沙河上,有一座石拱桥,桥的名字叫沙河桥,沿着河堤向北走六里地,就是五敦大队小刘庄,刘茂才的家就住在这个村子里面。过桥之后,沿着河堤向北走四里多路,有一个村庄叫状元村,据老一辈人回忆,这个村子最早叫文村,因为这个村子里面的人非常重视文化,所以出过不少秀才,到明朝的时候,终于出了一个姓文名羽化的状元,所以才改名为状元村,谢迎华的舅舅家就住在这个村子;过桥之后,沿着河堤向南走两里地左右,就是夏家堡,夏清莲的娘家就在这个村子。

在这张草图的东边,距离沙河桥十二里地,就是麻垛公社——地方上的老百姓习惯把这里叫做麻垛街,麻垛公社的行政机关就在麻垛街上。

这张草图上所标注的仅仅是和两起失踪案有关的人和地点。但郑峰和李云帆对这张草图的评价却很高。

在刑侦工作中,和案子相关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有一些内在的联系,童子强和蒲森林描绘的草图为空间思维提供了非常直观的东西。

第七章 失踪案似有规律 蔡俊生眼神不好

通过这张草图,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一个结论,汪小霞和夏清莲极有可能是在这段重合的路上销声匿迹的。两个人还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按照时间、方位和路径的推断,两个女人都是由南向北,或者由北向南,渡过沙河渡口,穿过沙河镇,或者穿过沙河镇,再渡过沙河渡口,往沙河桥方向行走——或者往沙河渡口方向行走的过程中失踪的。所以,童子强和蒲森林就以沙河镇为中心,对沙河镇和这条重合的路上所有村庄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为慎重起见,两个人还对渡口以北两条路上的村庄进行了调查走访。

在调查走访之前,两个人将涉及到的村庄一一标注在草图上:从沙河镇到沙河桥,一共有四个村庄,由西南向东北,分别是高马村,蒋村,小柳村和河东村;从谢家村到渡口,一共有两个村庄,它们是松子口村和冯墙村;从桃村到渡口一共有六个村庄,它们分别是杏花村,龙头村,湾头村,南塘村,北塘村和龙尾村。

从这个简单的草图上,我们能看出童子强和蒲森林的工作是非常细致的。但就是这么细致缜密的考虑,也没有寻觅到一点线索,他们在沙河镇和沙河镇附近的十几个村庄调查走访了很多人,但没有一个人见到过两起失踪案的当事人,两个女人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唯一一个看见汪小霞的人是桃村的顾老爹,三月十十六号下午四点半钟左右,顾老爹在社场喂牛,她亲眼看到汪小霞走出村子,往杏花村去了,汪小霞穿着一件浅红色的棉袄,头上扎着一个粉红色的头巾,右手臂上挎着一个竹篮子,刘茂才说,汪小霞回娘家的时候,挎的就是这个竹篮子,汪小霞的母亲说,女儿走的时候,她往竹篮子里面放了三十个鸡蛋和十个鸭蛋。

顾老爹说,汪小霞没有和他打招呼,因为顾老爹从牛棚里面走出来的时候,汪霞已经走过去了。

除了顾老爹以外,十六号的下午,再没有任何人见过汪小霞,汪小霞离开桃村的时间在四点半左右,乡亲们在地里面干活,巧的是,这天下午,从桃村到渡口,竟然没有一个生产队是在大路附近干活的。当然,这和沿路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童子强和蒲森林知道,这条路上,有很多树林,人们的视线被树林遮挡住了。

童子强和蒲森林还重点询问了在渡口撑船的蔡俊生,蔡俊生是一个六十五岁的老者,他的身体非常硬朗结实,唯一糟糕的是,他的眼睛不怎么好使,好在他是在一条无遮无拦的河上撑船,对视力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视力对他的营生,没有多大的影响。

因为蔡俊生的眼睛不好使,所以,汪小霞到底有没有坐他的渡船,他不知道,一般情况下,只要坐船的人上船后跟他说话,或者跟他打招呼,他就能记得,而汪小霞每次上船都不和蔡俊生打招呼。

第八章 议案情条分缕析 同志们前往沙河

沙河镇是附近最大的集镇,小沙河以北的人经常到沙河镇去买卖东西,所以,渡口比较繁忙,坐船的人很多,人一多,就没法打招呼了,关键是,有些人跟蔡俊生很熟,上船以后,就会和蔡俊生搭讪唠嗑,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人很难插上嘴,打招呼就成了多余。童子强和蒲森林想知道汪小霞和夏清莲是在什么地方失踪的,以确定刑侦的范围,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蔡俊生也不能提供夏清莲三月二十七号下午有没有乘坐渡船的情况。

最后,两个人不得不用一个最笨的方法,他们在调查走访中,特别打听五点到五点半之间在渡口乘船的人,这样一来,工作量相当大,工作量大倒不打紧,无非是多花一些时间,说出来,大家可能都不会相信,童子强和蒲森林在这个问题上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遗憾的是,两个人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面只找到了三个在三月十六号下午五点至五点半之间走渡口的人,但三个人都不能确定有没有看见汪小霞。三月十五号是赶集的日子,十六号,就没有什么人到沙河镇去了,在平常的日子里,走沙河渡口的人大都是路过渡口,而不是专程到沙河镇的,所以,走渡口的人像对要少许多。

至于夏清莲,三月二十七号的下午,也没有一个人见到她。

以上就是两起失踪案的所有资料。

郑峰和李云帆在这些资料上花了将近两天的时间,他们觉得这两起失踪案极具挑战性。虽然,童子强和蒲森林忙乎了一个多月,都没有寻找到有价值的线索,但他们还是做了不少工作,可以肯定的是,童子强和蒲森林的刑侦思路是对的,特别是那张草图,,说明两个人还是费了不少心思,动了不少脑筋的。

一月十号的晚上,五个人对两起失踪案的的资料,特别是那张草图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琢磨,大家从中归纳提取了这样几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两个案子的案发地以沙河镇为中心点。

第二,两个女人失踪的地点主要在两条线路重合的地方,但也不能排除由这个重合的线路所延伸出的两条“V”字型的路线。笔者在这里再交代一下,重合的路线从沙河渡口到沙河桥,“V”字型的路线分别是沙河渡口到桃村和沙河渡口到谢家村两条路,在童子强和蒲森林绘制的那张草图上,这三条线路呈一个变形的“丫”字。

第三,案发的时间是在春天,春天是动物发情的季节,两起失踪案的性质初步认定为性侵害案。

第四,凶手应该是本地人,他对案发地的环境非常熟悉。

第五,从两起案子之间间隔的时间来看,凶手可能是单身男人。

一月十一号上午十点一刻,郑峰一行在麻垛公社派出所张云鹏的陪同下徒步前往沙河镇,郑峰打算在沙河镇落脚,这是郑峰和李云帆事前就想好了的。

第九章 张老伯热情精健谈 沙河镇历史悠久

和郑峰他们随行的还有两个人,他们就是水涟县公安局的童子强和蒲森林。加上郑峰、李云帆、王萍、卞一鸣和谭科长,一个是八个人。

从麻垛公社到沙河镇全是小路,郑峰他们把吉普车停在了公社大院。

为了让郑峰和李云帆准确地感知麻垛公社所在的位置,童子强在那张草图上又画了一个圆圈,并在旁边写了四个字:“麻垛公社”。

麻垛公社在沙河桥的东边,距离沙河桥是十三四里地,在沙河镇的东南方,距离沙河镇是七八里地。

在卞一鸣看来,单从水涟县这个名字来看,它应该是一个平原,在这个平原上密布着大大小小的河流,身临其境之后,卞一鸣才知道,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水涟县有两多,一是河流多,二是山多,山很有特点,其实说土丘更准确一些,水涟县是平原和丘陵混杂的地形,河流和河流两岸是平原,除此以外全是丘陵。

这时候,同志们才明白童子强和蒲森林为什么一无所获了。凶手正是利用了案发地特殊的环境,有丘陵的遮掩,凶手在下手的时候很难被人发现,也不容易留下什么痕迹。

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大家穿过了六七个村庄,中途,大家在一个叫做兔子沟的村庄做了短暂的停留。张云鹏的家就住在这个村庄,既然路过自己的家,那就让大家到自己家里坐一坐。

按照张云鹏的想法,同志们完全可以住在兔子沟——住在他家,兔子沟距离沙河镇只有三四里地,距离沙河桥只有四五里地。

郑峰没有同意,他不想给张云鹏家添麻烦。

不过,在张家人的一再挽留下,同志们留在张家吃了一顿中饭,大米饭,红烧鱼、煨咸肉、咸鸭蛋、韭菜炒鸡蛋、青椒炒土豆丝、青菜粉丝咸肉汤,张云鹏的老父亲还到村子里面一家烟酒店拿了一瓶高沟大曲。郑峰有一个原则,出外办案子,中午是不喝酒的,但在张云鹏家,在老人面前,郑峰的原则不得不改一改了。张大伯太热情,盛情难却啊!

张大伯是一个非常健谈的人,同志们是为案子来的,老人的话锋自然会集中在案子上面,至少是集中在和案子相关的话题上。

大家的话题主要集中在沙河镇的历史和沙河镇附近的环境上。既然谈到这些话题,张大伯自然最有资格。

首先是沙河镇的历史,沙河镇在水涟县是历史最悠久的集镇,据当地的老人讲,沙河镇的历史比县城还要早一百多年,沙河地区历史上盛产白银,在沙河镇附近有几家银矿旧址,沙河镇的繁荣,除了产白银以外,和水上运输的便捷不无关系。大小沙河向南流经县城,一直到勤将市,和苏北运河相通。

第十章 题外话姑妄言之 沙河镇名不虚传

在沙河镇,有两个地方最能反映出它悠久的历史,一是静安寺,这是一家佛教禅院,修建于南北朝时期的齐和粱,二是沙河学堂,最早是乡学之地,大家都知道,乡学是中国最早的学校,在乡学之前,教育基本上依赖私塾。所以沙河镇的繁荣,和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在沙河镇的历史上走出去很多读书人,这些人或经商,或做官,沙河镇因此而兴旺繁荣。

“怪不得在沙河镇附近有一个状元村,这一定和沙河镇的乡学有密切的关系。”

“这位同志说得对,在沙河镇的西边——大沙河的西岸,确实有一个状元村,这个村子历史上出了一个状元。”

“大伯,此人官居何位?”

“做到翰林院,后因参与党争而获罪,再后来家道就败落了,你们有时间到状元村去看看,文家的宅院只剩下一片废墟,状元村是后来的名字,最早叫文村,只住着文姓一支,现在,在文家的废墟上住了很多人家,连文家祖坟上的砖块都被村里人拆去盖房子了。”

“文家没有后代了吗?”

“文翰林获罪以后,家里人都做鸟兽散,到别处逃命去了。要不然的话,现在的状元村一定比沙河镇还热闹。”

“张大伯,这沙河镇果然不一般。”李云帆道。

“是啊!在咱们这一带还有一个地方,名声更大。”

“什么地方?”

“我爹说的是古营大队。”张云鹏道。

“古营大队,大伯,您跟我们说说。”

“淮阴侯韩信,你们总该听说过吧?”

“这——我们知道,刘邦建立大汉朝,韩信功不可没。他就是咱们这一带的人。”

“这就对了,韩信曾经在古营驻扎过军队。”

“怪不得叫古营大队。”

以上是吃饭过程中的闲谈,姑且算是我们这个故事的题外话吧!

不过,在案子没有眉目之前,谁也不能确认那些内容和案子有关,所以,笔者姑妄言之,诸位看客姑妄听之。兵家有虚虚实实之极,文章也有真真假假之法。

下午一点钟左右,郑峰一行人路过一个寺院,这就是张大伯所说的静安寺,张云鹏带着大家到寺院里面转了一圈,正如张大伯所言,静安寺果然有些年头了,单从寺院中参天的古树,斑驳的院墙砖、大殿前磨损严重的石阶和禅房屋顶上厚厚的青苔和野生灌木就能看出来。

静安寺在沙河镇的南边,距离沙河镇只有一里地。

张云鹏把郑峰一行安排在镇公所,镇公所是解放以前的说法,现在,镇公所已经成了供销合作社和旅社,镇公所被一分为二,临街一面是供销合作社,临河一面是旅社,在客栈的二楼上空着几个房间。昨天下午,接到郑峰的电话以后,张云鹏提前下班,到沙河镇去了一趟,郑峰一行住的地方就是张云鹏昨天下午安排好的。

第十一章 河岸边一片繁忙 走廊上视野开阔

郑峰和同志们需要张云鹏从旁协助,所以,张云鹏要和同志们住在一起,张云鹏是本地人,他对这一带的情况非常熟悉,张云鹏所在的派出所就只有三个人,张云鹏担任所长,同志们调查走访的时候,有张云鹏在跟前,会方便许多。

本来楼上只有三个房间,每个房间里面有两张单人床,昨天下午,张云鹏来找过旅社的负责人王主任以后,王主任又设法腾出一间屋子,六个男人住三间屋子,王萍住一间,所以,张云鹏还是得住在家里面,好在兔子沟村距离沙河镇比较近。

进入沙河镇,最先看到的是矗立在镇南边的牌坊,上面写着“沙河镇”三个隶体字。牌坊和牌坊上的字进一步验证了张大伯的说法,小镇的历史果然悠久。

不仅如此,沙河镇的文化气息还是很浓的。沿街店铺的招牌,或魏碑体,或行书,或草书,草书中又有章草和行草。店铺的屋脊、屋檐和门窗上,石雕,砖雕和木雕,或凹雕,或凸雕,或镂空;街道上的石板路,店铺前面的石阶,或凹陷,或开裂,这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沿着一条能走马车的街道向北,在距离三叉路口一千百米左右的地方,视野突然开阔起来,眼前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小沙河,脚下是几十级长**米,宽四十公分的石阶,石阶的尽头就是沙河渡口的栈桥,栈桥是用树桩和木板搭起来的,向水中延伸三米左右。

在渡口两边的河岸上,停泊着十几条大大小小的船只,河岸上堆积着一些货物,每条船和河岸之间都有一块跳板,一些人正在往船上装货,或者把船上的货卸到岸上去,这些人不是光着上半身,就是将衣服敞开着,袖子捋的高高的。

栈桥上,石阶上站着一些背筐,挎篮,挑担的人,他们都是等到过河的人,一条渡船正停在河对岸的码头上,船上已经上了不少人。

好一派繁忙的景象。

小沙河之所以叫小沙河,恐怕是针对大沙河而言的,其实小沙河并不小,五十米左右宽的河面,在整个勤将地区,这么宽的河流是不多的。

张云鹏领着大家沿着河岸向东,路过几家店铺之后,两扇大木门出现在眼前,在木门的右边写着四个字:“沙河旅社”,四个笔力遒劲的柳体楷书赫然在目。

郑峰等人的住处被安排在楼上,上了楼梯之后,眼前便出现一个敞开式的长廊,临河一边是雕刻着各种花鸟图案的栏杆,凭栏而望,渡口,小沙河和小沙河对岸的山林,包括那些隐身于山林之中的山路都尽收眼底。

一个服务员跟了上来,她的手上拿着一个长条形的木板,木板上有若干个孔洞,每个孔洞里面都拴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着两把钥匙。

第十二章 沙河渡人气很旺 老艄公身体硬朗

服务员分别从木板上面取下四把钥匙,将四个房间一一打开,然后将四把钥匙交给了张云鹏。

房间里面非常整洁,脸盆里面有半盆清水,桌子下面放着两个热水瓶,热水瓶里面灌满了热水。

郑峰推开北边的窗户,窗外是一个院子——应该就是镇公所的院子,院子里面堆放着一些农用物资,有化肥,有煤炭,有木材,盆碗和水缸,还有塑料薄膜和木材。

在张云鹏家吃饭的时候,郑峰和李云帆就已经商量好了,下午先过河到桃村和谢家村这两条线去看看,在调查走访的同时,熟悉一下环境和地形。

一行人下得楼去,径直来到渡口。

渡船正停在码头上,船上已经坐满了人,老艄公正在和两个乘客商量,能不能等下一趟,船上人已经很多了。老艄公撑了大半辈子船,他的渡船能上多少人,心里面是有数的。

大家便在码头上静静地等待着。

张云鹏借这个机会,对沙河镇和周边的环境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在小沙河的西边三四里的地方就是大小沙河的交汇处,他父亲所说的状元村就在交汇处的西南角上,张云鹏之所以特别提了一下状元村,是李云帆和卞一鸣提出抽空去看一看,而童子强和蒲森林也说状元村确实值得一看。

刘茂才的家——谢家村在渡口的东北方向,距离渡口有三四里地,汪小霞的娘家桃村在渡口的西北方向,距离渡口有五六里路。

郑峰决定先走谢家村这条线,在这条路上,只有两个村庄,一个是冯墙村,另一个是松子口村。

十几分钟以后,渡船靠岸,老艄公跳下船,别看他上了年纪,但动作敏捷的程度委实令人咂舌。

老艄公将一根绳子固定在栈桥栏杆的一根柱子上。然后从船上拖出一块跳板搭在栈桥上。

人们依次上了栈桥。

张云鹏走到老艄公的跟前:“蔡大爷,您好啊!”

老艄公抬起头朝张云鹏看了看:“是张所长啊!”老人瞅了瞅张云鹏身后的郑峰和李云帆,“又出了啥案子了?”

“蔡大爷,还是那两个案子。”

“这几位是生面孔,八成是上面来的人吧!”

“这位是地区公安局的郑局长。”

“哟,这案子惊动了上面,连地区公安局的大官都来了。”

“蔡大爷。”郑峰上前一步,“我们来,少不得要给您添些麻烦。”

“瞧您说的,您这是贵步临贱地,给咱们沙河镇增光添彩呢?”蔡大爷到底是见过风雨的人,说出来的话都与众不同。

“大爷,您这条渡船,一直都这么忙吗?”

“这不算忙,要是缝到赶集的日子,那才真叫忙啊!慢一点,小心——跳板上有水。”蔡大爷扶着王萍的胳膊上了船。

第十三章 张所长遇见熟人 郭队长心直口快

老人的眼睛确实不怎么好,他的眼睛里面有一层叫白内障的东西。

“大爷,这一年多来,还有人提那两起案子吗?”

“怎么不提?乡亲们只要一张口,十有七八是案子的事情。”

“大爷,您在这渡口撑了几十年的船,认识的人多,如果方便的话,请您替我们打听一下,在七二年三月十六号和二十七号下午四点半到天黑之前,有没有人看见小刘庄的汪小霞和谢家村的夏清莲。”

“行,郑局长,我给你们留意着。这一带的老少爷们,姑娘媳妇,都做过我的船。我人头熟。”

密切联系群众,发动群众,这是郑峰多年来形成的工作作风,要想找到案子的线索,必须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

“大爷,您的家住在哪里?”

“我家就住在镇上,您看——就那——”老人朝小沙河南岸指了指。

“郑局长,那就是我爹说的沙河镇的学堂,蔡大爷家就住在学堂的西边。

郑峰沿着小沙河的北岸朝西望去,在镇子的西南角上,果然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建筑物,高挑的屋脊,黑色的小瓦,棕色的屋檐。

很显然,学堂的建筑物保存的比较好。

“学堂现在做什么用?”

“现在是一所小学。”

“这不是张所长吗?你们这是到哪里去啊?”

有一个人上船的时候看到了张云鹏,此人的年龄在五十岁左右,棉衣的扣子全部解开,脚下穿一双解放鞋,裤脚卷到膝盖上面,肩膀上扛着一根扁担,扁担上挂着两个竹筐。

“是滕队长啊!我们到谢家村去。巧了,我们正好同路。”

“你们莫不是为谢迎华老婆清莲的事情?”滕队长将扁担和框放在船板上,挨着张云鹏坐下。

“是啊!地区公安局非常关心这个案子。郑局长,这位是谢家村的滕队长。”

郑峰从口袋里面掏出一包香烟,抽出两支,一支扔给了蔡大爷,一支扔给了滕队长。滕队长非常恭敬地接过香烟,然后夹在耳朵上:“像你们过去那样调查走访,我看不行。”滕队长是一个非常爽直的人。

“滕队长,依你看,我们该怎么做?”

“今天晚上,松子口村有说书的,乡亲们都会聚在一起。”

郑峰听明白了滕队长的意思,他是想让郑峰借说书的机会,开一个动员会。

“大众广庭之下,万一有人知道情况,又不愿意说呢?”张云鹏对滕队长的提议有些疑虑。

“他们会设法告诉我们。”李云帆道、

“滕队长,你这个建议很好,今天下午,我们先到冯墙村,后到谢家村,最后到松子口村。滕队长,说书一般在什么时候?”

第十四章 郑局长改变思路 出奇招悬赏寻凶

“天一黑就可以开始了,在说书开始前,你们可以先跟乡亲们说说这件事情。今天晚上,我们谢家村和冯墙村的人也会去听书。”

郑峰望了望李云帆:“老李,我们干脆先到谢家村去,然后再去松子沟村。”

“今天晚上,附近几个村子的人也会到松子沟村去听书,听书的人回去一说,乡亲们就全知道了。”

滕队长说话果然很有见识。如果郑峰不和他搭茬,可能引不出滕队长的话来。

郑峰、张云鹏和滕队长的对话,船上的人几乎都听见了,他们小声嘀咕着,议论着。

郑峰有理由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地区公安局再次调查汪小霞和夏清莲失踪案的消息就会不胫而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想捕到鱼,就要把渔网撒大一些。调查的范围好线索之间是成正比的。

“老李,我有一个想法。”

“什么想法?”

“我们可以在沙河镇和附近的村庄张贴一些布告,只要有人能向公安机关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就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你看怎么样?”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回,郑峰的风格和思路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大概是受到了滕队长的启发。

“悬赏。这个办法好,发动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总比我们大海捞针,到处抓瞎的好。”李云帆非常赞成郑峰的意见。

“郑局长,悬赏多少钱?”卞一鸣问。

“郑峰将右手高高举起,他竖起了五个手指。”

“五十元?”

“再加一个零,五百。怎么样,老李。”

“行,就这么定了。”李云帆的眼睛里面充满了赞许的目光,郑峰就是郑峰,不管在什么时候,思想都不会停止原来的水平上。

蔡俊生拿起绳圈,拿起船篙将船撑离栈桥十几米的时候,石阶上走下来一个人,他推着一辆自行车,龙头上挂着一个黑色的皮包。

滕队长跟此人很熟,张云鹏也认识他。

“子儒,你这是到哪里去啊?”滕队长大声道。

“是滕队长啊,我到冯墙村去。”

“办完事情以后,你到我家起喝酒。”

“不啦!今天恐怕不得空,等得空了再到你家去喝酒。滕队长,坐在你旁边的不是张所长吗?”

“杨子儒,你很忙吗?”张云鹏道。

“再忙也没有你张所长忙啊!你这是到哪里去啊?”

“我们到谢家村去。”

“到谢家村去,莫不是为谢会计家的案子?”

“不错,我们还想再查一查这个案子。”

说话间,渡船已经到了河中央。这个距离也就不适合对话了,加上栈桥上已经站了好几个女人,叽叽喳喳的声音,掐断了两个人之间的对话。

第十五章 谢迎华家中独子 谢有仁着急上火

在河对岸,有一大片树林,沿着石阶向上走,在树林里面有两条岔路,一条路朝西北,一条路朝东北。

大家跟在滕队长的后面朝右拐。

路上,郑峰、李云帆和张所长就悬赏布告的事情进行了讨论。

讨论的结果是,晚上回沙河镇以后,拟一个草稿,修改之后,明天上午,让张所长拿到沙河镇小学去复印——沙河镇小学的高校长曾经是张云鹏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

一路上,郑峰还向滕队长了解了谢迎华的近况:谢家有四个孩子,上面三个是女儿,最后一个是儿子。由于谢迎华从小娇生惯养,身体非常单薄,又经常生病,整天病怏怏的,而谢家依仗家庭条件优越,眼光很高,所以,谢迎华结婚比较迟,三个姐姐没有读过书,老两口把儿子培养到高中毕业,这样才在生产队当了会计,谢迎华的父亲是一个木匠,上房粱,打家具,能赚一点钱,小日子比一般人家滋润,夏家就是看中了谢家的家底和谢迎华的文化,所以才将女儿夏清莲嫁给了谢迎华。夏清莲失踪之后,谢家人憋了半年多,便请人给儿子说亲,老两口一直盼望抱孙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谢迎华的父亲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