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那时汉朝-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行,一直送到长安城北的渭水大桥。于是,李广利逮到这个天大的机会,跟刘屈髦说了一句话。

原话如下: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长何忧乎?

如果将此话添油加醋地说开去,大约意思就是,刘据死了,太子位还空着。本来我还想和你联手,替我们家昌邑王抢太子位。但没想到皇帝派我出差,还不知道啥时能回来。然而事情又急,所以只好托您老人家帮帮忙,替我向陛下请立昌邑王为太子。你要想想,有朝一天昌邑王当上皇帝了,还能少你老人家的好处吗?

刘屈髦一听,两话不说,就答应了。

李广利就知道姓刘的会跟他合作。要知道,旧的去了,新的是必须来的。既然新太子是一定要立起来,自家亲戚当然是首帮人选。然而李广利怎么也没想到,他还没离开长安几天,就听说刘屈髦将事情办砸了。

李广利听说,刘屈髦死得很惨。先是被装进猪车,一路被观赏到闹市,最后才被斩首示众。还有,连丞相夫人也不能幸免,被拉到长安八大街之一的华阳街,斩首。

刘屈髦被定的死罪有两项:玩弄巫蛊,诅咒皇上;伙同李广利,准备拥护昌邑王为太子,大不逆。此两罪,经有关部门查证,果有其事,没有半点水分。

而刘屈髦阴谋败露,源于被人告了。告他的是,是皇宫少府所属的一个内部官。也不知道刘屈髦跟人家有仇,还是人家看他不顺眼,一不小心就被人家从后面捅了一刀。

我认为,刘屈髦之死,不但符合了他自身命运发展的特点,而且符合了阶级斗争残酷无情的自然规律。当初,刘屈髦一听说太子刘据发兵闹事,两话不说,腿腿就跑,连丞相印都不要了。由此事可以看出,刘屈髦是个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同时,这也是一个心理素质一点都不过硬的人。

如果将刘屈髦和他之前任过丞相的人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他的能力,或者是政治资本和声望,应该都是倒数第一。远的就不说了,就说近的。在刘彻主政时代,哪个丞相能力比他差过?可是哪个又比他好过过?

纵观丞相前辈,姓刘的应该知道,窦婴是怎么死的,公孙贺又是怎么死的。人家曾经建功立业,牛逼哄哄,仍然照死不误。像他这么一个心理素质不过硬,政绩没有可圈可点之处,还要帮忙添乱,刘彻不整死他,还有天理可讲吗?

老子说,自胜者强。一个没有充分认识自己的人,注定是被命运抛弃的人。这只是其一。还有,刘屈髦应该知道,面对太子一位,不止李广利替昌邑王一人胡思乱想。事实上,还有一个人想得比李广利疯狂的人,此人就是燕王刘旦。

既然狼狗多,肥肉少,注定的结局只能是扳手腕。谁的手腕硬,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如此可见,刘屈髦被告发,不是人家闲着没事干要整他,而是体现了阶级力量PK游戏的残酷特点。

现在,对李广利来说,至于谁是告密者的幕后主谋,这个意义已经不大。他最关心的是,他一家老小全被捕了,如果此时回去,该怎么收拾残局。

都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都说夜路走多了,总要撞见鬼的。问题是,我李广利也不怎么常在河边走,也不常常走夜跑。搞阴谋,立太子,这应该是第一次吧。才玩一次,就要被搞得这么惨,老天也太不厚道了吧。

我想,在那个遥远的,苍凉沉寂无边的夜里,李广利肯定会无数次发过以上牢骚。

牢骚,满腹的牢骚。那现在怎么办,只能发牢骚吗?正在李广利绝望透顶的时候,苍茫的夜空里,突然亮起了一颗星星,给他指引了一条通往死亡的康庄大道。

替李广利指引方向的,是他的秘书胡亚夫。胡亚夫是哪路好汉?不清楚,大约也是属于来路不明之货色。据说,他曾犯科作罪,于是就逃到军中混江湖来了。所谓大混混属下必有小混混,胡亚夫跟着李广利混日子,对他来说,应该是没错的。

那时,当胡亚夫看着领导愁眉不展,不知何去何去,他决定挺身而出,替上司排忧解难。于是,他给李广利支了一招,意思大约是:你一家老小被皇帝的人关了起来,现在回去等于自投罗网。到时想逃都来不及了,不如……

胡亚夫没有把话说完。事实上,有些话说完了,就太没意思了。李广利已经听出来了,秘书是想告诉他,回去是死,多死一个不如少死一个。既然如此,要想活命,那就反了他娘的,投匈奴得了。

在那一刻,胡亚夫一言,仿佛天外玉兰指,拨动了李广利驿动的心弦。是啊,与其千刀万剐,五马分尸,不如逃之夭夭,若干年以后,老子仍然是好汉一条。对于混混来说,其使命就是来到这世上混江湖的。名节算个屁,笑骂任由人。活着,不择手段的活着,比什么值得重要。

对李广利来说,难道除了投降,就没别的出路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李广利认为,投降诚可耻,被杀价更高。若有别出路,做鬼也拼命。那么,别的出路是什么呢?这时,李广利的记忆被拉回到了遥远的西域。

我们知道,当年李广利征伐西域时,不料自家兄弟饱温思淫欲,乱了后宫,莫名其妙的被牵连进去。然而,李广利征西域有功,被刘彻免罪。现在,李广利突然想到,如果此次征伐匈奴有功,刘彻会不会像从前那样,让他将功除罪呢?

对李广利来说,这真是一个无限希望的假想。既然苍天不能让他见好就收,那就只好再次拼命了。于是,李广利决定赌一把大的,继续向前挺进,追杀匈奴。

战场杀敌,建立功勋,将功补过。我认为,这应该是李广利最理性的,也是他应该坚持的做人底线。况且,战场局势于李广利相当有利。他刚刚打赢了两场小战,可以乘胜追击,直捣李广利老巢。

事实上,我是这样想的,李广利也是这样想的。此时,卫律吃了两次败战后,北逃汇报。匈奴单于也不知李广利底细,命令全军北撤,守在郅居水之北。既然敌人方向明确,那还犹豫什么呢。李广利立即调整作战方案,命令两万骑兵,强渡郅居水。

这简直太疯狂了。两万人就想捣人家老巢,你以为你李广利是霍去病呀。话说回来,李广利也知道他不是霍去病,他也不想去找抽。但是形势逼人,他不得不硬着头皮玩下去。

然而不久,历史的事实再次告诉我们,穿鞋的,怕光脚的;蛮的怕横的,横的总怕不要命的。现在,李广利的这两万骑兵好像是不要命的,他们硬是渡过了郅居水。

对匈奴来说,既来之,刚殴之。于是,匈奴也准备了两万骑兵,准备和汉军对砍。果然,汉军开始渡水时,双方就互砍。

此次,匈奴一方率领骑兵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左贤王,一个是左大将。砍了一天,双方损失残重。其中挨刀最多的,不是汉军,而是匈奴。匈奴损失最惨重的,就是左大将被汉军砍死了。

形势对李广利来说,那真是大大的好。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李广利以来,打好了这黑暗一战,他的春天应该就在前方了。然而这时,有人开始发牢骚了。

此发牢骚的人,是李广利的秘书长和他的民兵司令。俩人一致认为,李广利从来是不爱玩命的。此次他一反常态赌红了眼,完全是刘彻逼的。他爱赌也就算了,但也不能这样将他们这帮属臣当筹码扔上赌桌吧。你李广利家有老小,难道我们就没有老小吗?所以,为了你个人利益,将我们这几万人当人体肉盾,那实在太不厚道了。

真奇了怪了,形势于汉军不是挺有利的吗,怎么这帮秘书长还怕死了。难道他们就只是跑出来混日子的?

我认为,说这帮发牢骚的人怕死,是不地道的;说他们出来混日子的,也是不厚道的。他们之所以发牢骚,缘由只有一个:他们不想替李广利卖命。因为,这个在政治斗争中即将倒下的人,替他卖命等于将自己送命。

麻烦还不在这里。更麻烦的,还在后面。以上俩人不仅上发发牢骚,而是准备动真家伙,劫持李广利班师回朝。然而没想到,他们还没行动时,李广利获取信息,提前一步动手了。

于是,李广利迅速逮捕秘书史,斩首。接着,他马上下了一道命令,撤军。

为什么要撤军?

很简单,李广利知道自己撑不住了。之所以撑不住,是因为长安斗争的内幕消息封不住了,没人想替他这个即将崩盘的垃圾股抛血洒颅了。

然而,李广利不正常的军事行动,引起了匈奴单于的注意。于是,匈奴单于派人去探消息,这才发现,李广利在军中威望彻底崩盘,汉军军心已经动摇了。

匈奴单于一听到这个情报,就笑了。因为他知道,这个春天还是属于匈奴的。李广利,多数是冲不出这黎明前的黑暗了。

匈奴单于准备发狠了。

于是,当李广利大军撤退至燕然山时,匈奴单于亲率五万骑兵拦截汉军。既然想拦路,也没什么好说的。汉军提起刀就冲上去狂砍。双方从白天砍到黄昏,损失相当,大家也累了,停战休息。

事实上,匈奴一刻也没有歇息。夜里,匈奴在汉军退路上,狂挖壕沟,数达数尺。很明显,匈奴就是想断了汉军退路。

最阴的还在后头。深夜,匈奴骑兵突然从背部向李广利发起了进攻。李广利惊慌失措,招架不住,大败。大败之汉军,只好在李广利的率领下,没命的逃路。跑着跑着,突然李广利就绝望了。

因为,他看到了匈奴在汉军退路上,早替他挖好了许多大坑。这下子,真的是玩完了。最好,李广利只得使出胡亚夫早教好的那招,投降。

终究还是投了,真是天意啊。我想,胡亚夫看到这个结果时,他肯定昂天长笑了。

然而,对刘彻来说,李广利投降,那就意味着汉军七万人全打了水漂。打水漂事小,耻辱事大。于是,当李广利投降的消息传回长安时,刘彻一点也不客气,诛杀李广利全族。

我想,无论是李广利,或者刘彻,谁也不想看到今天这样无情的结果。曾经,他们互相欣赏,互相利用。为了造就李广利,刘彻倾尽多少血本,两次征伐西域。李广利也拼尽了吃奶的力气,他多么渴望建功立业,打出大汉雄威。可是现在,他还是辜负了大汉,辜负了刘彻,辜负了自己。

只能这样说,命苦不要骂政府,更不要骂苍天大地。混混,永远都只是混混。纵观李广利一生,这将是我留给他的一生评价。

对刘彻来说,李广利成了他人生巨大阴影之一。要知道,他与匈奴奋战一生,从来没像今天输得如此之惨。尽管说,李广利不是汉朝第一个投降的将军,到目前为止,却是最大的一个投降将军。

如果将李广利跟之前投降的李陵放在一起比,我们就会发现,李陵投降一事,根本就不算个啥事。当年,李陵凭五千步兵,辗转大漠,射杀无数,抵挡数万匈奴屡次攻击。怎么说,他也算尽力了。而且后来刘彻也充分认识到,如果自己足够重视李陵,李陵同志也不会投降匈奴。

如果说李陵投降匈奴,刘彻是负一定的领导责任的。那么,李广利投降,刘彻要不要负一定责任呢?我认为,这个责任,刘彻当然是要负的。因为,他不应该将李广利的退路给堵死了,让李广利无路可走,奋战邀功不得,只能投降了之。

刘彻熟读兵书无数,他应该知道欲擒故纵的技术含量。如果他再忍忍,不去扣李广利的家属,召李广利回朝议事,或者李广利还会傻傻回来送死。可是刘彻一个招呼也不打,一个口音也不传,就等着看李广利做生死挣扎的表演。你说,到底谁更缺德呢?

算了,烂帐永远都是算不清楚的。愿赌服输,还是认了吧。

都说,世间多少事,从来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赔了李广利,刘彻没有哭。然而,匈奴单于得了李广利那个干货,犹如中了五千万巨奖似的,他真恨不得仰天开怀大笑了。

怎么会让他不笑呢?想当年,霍去病狂打贺兰山脚下,逼得浑邪王走投无路,率数万匈奴投降了汉朝。那事成了匈奴单于永远的痛。如今,真是风水轮流转,该轮到大汉天子捂着被子喊痛了。

于是,匈奴为了巩固这百年间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决定采取糖衣炮弹之策略,笼络李广利。匈奴单于策略如下:首先,匈奴单于将女儿嫁与李广利;其次,赏封无数,享受高级别待遇。

然而,李广利得宠,马上就有人眼红了。此人,正是大汉奸卫律是也。

事实上,卫律不但眼红李广利,更是将他恨得牙齿咯咯响。卫律眼红李广利,是因为李广利抢了他的风头。要知道,卫律在匈奴奋斗多年,好不容易换来的地位,李广利只一夜之间就超过了他。所以,他很郁闷。还有,李广利之前在夫羊句山上,将卫律追着满山坡的跑,这笔帐怎么算?

怎么算?当然要好好算。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话对卫律来说,简直就是胡扯。对于李广利这类打他脸肿,又抢他饭碗的汉奸来说,只能除之而后快。

于是,卫律静静地等待。一年后,机会来了。

此个机会,因为匈奴单于的母亲病了。那时候,没有西医,匈奴治病也不靠中医,而是靠胡医。所谓胡医,也是胡巫。他们看病的特点,就是将病情与鬼神扯上关系。他们好像不搞点迷信,都对不起自己的职业良心。

于是,卫律逮了一个机会,将准备去给匈奴母亲大人看病的胡巫收买了。卫律叫胡巫假装神鬼上身,告诉现任匈奴单于,说要治好母亲大人的病,必须杀李广利祭天。

接着,胡巫果然就按卫律说的去办。他假借前任单于,即已故的且鞮侯单于魂灵附身,警告现任狐鹿姑单于说:“你曾经在我面前许愿,说捉到李广利,就杀他祭天,为什么到现在还违背誓言?”

那个狐鹿姑一下子就被唬住了。原来,因为他不遵守誓言,所以神将灾害将到母亲大人身上。如果再不杀李广利,那神下一个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

看来,李广利是活不长了。

公元前89年,秋天。八月三十日,日食。狐鹿姑单于捕杀李广利,把他当做牺牲品,供在神坛上祭天。听说李广利被杀之前,大骂匈奴不厚道。说他死后,做鬼也不放过匈奴。

我不知道,李广利死后变成鬼了没有。然而我知道,这个混遍了天下所有江湖的混混,混到最后,不过是一头祭天人猪。现在,请允许我再重复一句话作为李广利的告别语:

混混,永远都只是混混。

二、千古第一认错书

公元前90年,秋。蝗灾。

这一年,刘彻六十七岁。真不知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个孤独寂寞的老人。人生迟暮,心智疲惫?一股不知从何而来的巨大的空虚感,向他扑如潮来。他突然觉得,冥冥之中,自己好像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绑架,让他动弹不得。

那些看不见的捆绑,到底从何而来?刘彻看不见。或者是有什么东西蒙蔽了他的双眼?如果这样,他真的渴望看清这世界的本质。

往事如戏,一幕幕地过。回首往事,他才发现他走得太远,忘记了他从何而来,朝哪而去。或许,现在他应该反省反省了。

他的确是到反思自我的时候了。事实上,他也在反思了。他反思的第一件错事,是为何将太子刘据逼上了绝路。

我们知道,自汉朝开国以来,围绕太子位,从来没少过流血的角斗。忆当年,刘邦宠戚夫人,欲改封刘如意为太子。结果惹得吕雉那只老母鸡跳起来,要跟戚夫人斗狠。最后,既得利益总算是保住了。然而戚夫人和刘如意却死得很惨。

再往后,栗姬因为儿子刘荣被封为太子,屁股翘上了天。刘嫖想跟他联婚,却一口拒绝,搞得人家好没没面子。于是,刘嫖联合王夫人,两个狠女人将栗姬和刘荣两母子活生活拉下台面。最后,刘彻才光荣升级,当了太子。

所谓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对太子刘据来说,皇宫之内,弱肉强食,正是生物进化论演绎得最为激烈的圈子。曾经的刘如意和太子刘荣之死,已经充分证明,当别人要抢你嘴里肥肉的时候,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奋而反击,反正都是死。

到底是谁纵容了别人要夺太子口里之食?当然是刘彻自己。刘彻冷落卫皇后,宠上别的女人和孩子。就难怪那些见肉就扑,求利不要命的势利狗联想翩翩,前仆后继。而作为以斗争起家的他来说,不应该忽视这么一个现实:在巨大诱惑面前,永远少不了阴谋。

事实上,就在刘据刚从长安逃难时,就有人认识到太子造反,肯定是他人陷害逼反的。

如果说,刘彻是将刘据逼上绝路的幕后人;那么江充绝对是直接攻击刘据的势利狗。而对江充看不过眼的,不是什么贵戚,也不是什么大臣,而是一位来自遥远的山西乡下教育官(三老)。

当时,那位地位卑微乡巴佬给刘彻写了一封书。书里一开始就引经据典,替刘据高喊冤枉。说刘据是造反,纯属自卫。如果非要拉个人顶罪,那他肯定就是江充了。江充那厮从来不是什么好鸟,他搅乱赵国政局,破坏该国一片良好的和谐。现在又跑到长安来瞎折腾,真可谓是恶狼之心,天下皆知啊。

最后,那个乡巴佬做好流血献身的准备。说贤君是不应该听信挑拨离间的话的,请陛下下特赦令,将流亡在外的太子召回。一片忠心,无以解怀。区区一言,如果皇帝您看得不爽,请来惩罚我吧。我已经在建章宫门外,准备听您的杖棒了。

那时,刘彻看了信后,沉默不语,半天说不出话来。说不出话来,是因为人家的确说到他心里去了。想想,他的确对太子太过了。

然而,他没有下特赦令,啥表示也没有。一句话,他还是舍不得放下面子。他还在等。不久,他却等来了太子自杀的坏消息。

我认为,刘彻当时不是等刘据自首归罪,而是在等一个或者一群恰当的人替刘据说几句话。这帮人,就是朝中贵人。因为只要他们开口求情,他那个当皇帝的才有好台阶下。如果把搭台阶的机会,留给了那个山西长老,那不是等于说咱们朝中无人敢说真话了吗?

但是,刘彻整整等了一年,长安政客选择了集体失语。没人敢替刘据说句公道话,连封申辩书都没有。满朝之下,肥硕之间,竟然找不出一个高喊拨乱反正,准备英雄献身的牛人吗?

然而,就在刘彻彷徨无语间,就在长安还在漫漫无际的黑夜中惶恐不安的时候,长安某人给刘彻上了一封书。伴随着此书的到来,一颗政治新星亦在长安空中,冉冉升起。

这颗即将迅速走红的政治明星,名唤车千秋。车千秋,据说祖上姓田,是战国时期牛人田齐后裔。先人很早搬家于长陵。长陵,即今天的陕西咸阳东北。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在两千多年前,当整个长安都畏惧于巫蛊,而裹身自保时;当整个天下都害怕刘彻喜怒无常,而闷声不语明哲保身时。那个渺小的车千秋,张狂开口,贪婪的卷起了一场登堂入室的人生革命。

之所以说车千秋渺小,是因为他一无好家族,二无好职位,三无特殊才能。他职务卑微,不过是一高寝郎。高寝郎,即祭庙禁卫员。每天的工作,无非就是替死人站岗。当然,车千秋也是有自己的优势的。那就是,上天赐给他一幅壮美厚道的模样,以及一颗充满智慧的心。

或许,在车秋千自己看来,牛逼的祖先,光荣的过往,都已化为尘泥。在这个烂若星空的时代里,要想冒头成名,似乎胆魄比任何别的更重要。于是,他决定选择了给刘彻上书,替太子申冤。

我认为,在车千秋给刘彻上书之前,他肯定无数次地昂望苍茫的天空,无数次地彷徨和沉思。突然的,一股由天外而来的力量,注入了他的身体,让他仿佛看到了一条异样的光明大道。

当然,上书仅仅显示胆魄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足够智慧。于是,为了防止上书给个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生命损失,减低到最低程度,车千秋编辑了一个善良的梦。

他给刘彻的书里,有一段这样写道:我在梦中梦见一个白发老翁,叫我给您传达这么一句话“儿子擅自调用父亲的军队,罪责不过是讨一顿鞭打。太子过误杀人,却以命抵罪,有必要搞得那么严重吗?”

据说,刘彻看了车千秋这话后,突然得了佛光一般,顿悟醒来。于是,他马上将车千秋召来。当他看见车千秋长得高大英俊,欢喜之情,感慨之态,全溢于脸上。接着,他叹息着着了一句话。

原话如下: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位。

这话的大约意思就是,我和太子之间的感情,别人是很难说清的。您老人家独具慧口,委婉地点到了事情的本质。这肯定是高庙里列祖列宗托你来点拨我来的,您应该来担当我的辅佐大臣。

刘彻此话,内容重要,结果更重要。果然,刘彻就将车千秋提拔为大鸿胪。大鸿胪,主管诸侯和少数民族事务。秩二千石,九卿之一,部长级别干部。人逢吉年,好运不止。十个月后,车千秋再被升官,被刘彻提拔为丞相,封富民侯。

这哪里是直升飞机速度,简直就是超级运载火箭升天。

于是,车千秋乘坐了刘彻的超级运载火箭,创造了汉朝的第一个传奇。这个传奇纪录是:凭着卑微的身份和低廉的成本,以最短时间内,用最快速度,攀到了人生的最顶峰。此盖汉朝立国以来,第一人是也。

车千秋以个人传奇告诉全世界:做人,可以无特殊技能,但一定要厚道;经营人生,可以不靠资本,但一定要有胆魄;捏住机遇,掌握分寸,主动进攻,是成功者应该具有的积极精神。

车千秋升官了,当然得人垫脚。替他垫背飞天的人,是曾经一直跟太子过不去的苏文。刘彻为了表达对太子的忏悔,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焚杀苏文,以及诛灭江充全族。甚至连当初派兵围剿太子于泉鸠里的北地太守,也被搞死了。

刘彻替太子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在湖县兴筑了一座思子宫。湖县,就是刘据自杀的地方。所谓思子宫,就是怀念儿子之意。刘彻以忏悔的诚意和行动,他仿佛要告诉汉朝:我不是一个老眼昏花的君王,也不是一个残酷无情的父亲。我和天下芸芸众生一般,在我的身体深处,也装着一座善良柔软的心房。

我错了。我忏悔了。愿死灵,愿生者,愿沉默不语,而又胸怀坦荡的苍天,宽恕那个天下最孤独寂寞的老人吧。

公元前89年,春天,正月。刘彻突然宣布,他要前往东莱郡,亲自驾船出海遨游东海。消息一传出,天下哗然。

首先着急的,是长安那帮政府高级打工仔。这帮人纷纷上书,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语气,一致劝阻刘彻东行。他们阻止刘彻出门旅游,不是因为他年迈,也不是怕烧钱。而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刘彻烧钱,伙同一帮方士巡游天下,却只做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寻找神仙。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寻仙,刘彻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想当年,秦始皇屡屡东巡,登泰山,临东海,有个骗子忽悠他道,在大海的深处,有一座神山,它的名字叫蓬莱。在蓬莱仙山上,长着许多长生不老果,只要给他船,他就可以替皇帝将长生不老药运回来。

那时,赢政信了,派船助那个骗子出海。不久,骗子回来了,什么也没带回。然而他却胸有成竹地告诉赢政,神药是找到了,但是神仙不给拿。神仙说,如果想拿神果,必须给他准备三千童男童女,还有准备各种厚礼。还有,因为前往神山路上,海上水怪多兴风作浪,必须给他准备好精良射杀武器对付它们。

那时,赢政又信了。于是乎,还傻乎乎的送骗子率船出海。结果,赢政在咸阳拼了命的等,却发现骗子一去不知处,空留遗恨载悠悠。

传说中的那位骗子,就是胆天包天的徐福。据说,徐福之所以不回来,原因复杂。有人说他拿了秦始皇的礼,没有把事办成,于是一不做两不休地留在东海岛上,自立为王,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有人说,徐福不全是骗子,因为他的确找到了神果。而且那果子吃了之后,的确起到活血舒筋,延年益寿的功用。不过让他丧气的是,此神果别名是,野生猕猴桃。此等神果,在秦岭一带遍山都是。

千山万水寻神果,竟然是自家门外之特产玩艺。这玩笑实在开大了,所以徐福想想干脆再来一个,一不做两不休,忍辱负重当了巨骗,不回咸阳了。

历史仿佛是跟秦始皇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他一辈子跟天斗,跟地斗,跟人斗,终究斗不过骗子。此等骗子,又全都是学历不高,水平特次,骗术含金量不行的人。一个屡屡受骗,一群人屡屡成功偷笑,真邪门了。

我认为,秦始皇受骗事件,貌似历史玩笑,深究探之,实则大有学问。自古以来,人类都自称为万物之灵长,是最富有智慧的动物。事实上,在任何一个智慧动物身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弱点。此等弱点,通俗地说,叫死穴。换用另外一种说法,叫做智慧盲点。

据说,人类一旦处在智慧盲点范围里,所有常误和思维对他来说,都失去效用。于是,一旦陷入智慧盲点的人,对某种事物的观察,往往会出现以下现象:视之不显,听之不见,嗅之不灵。

说了半天,原来是秦始皇陷在了智慧盲点,不能自拔。而骗子之所以群而骗之,并屡屡成功,就是抓住了秦始皇的弱点。

在中国历史上,迷信神仙,迷恋长生不老药。不仅是秦始皇本身具有的弱点,这也是古今中外所有皇帝们,最爱犯的老毛病。为什么,前面秦始皇被坑,后面还是有人愿意被接着坑,更后面的也还是愿意被接着坑?

中国的皇帝们,是不是都中了魔咒,被套进了历史的玩笑游戏里去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有很多理论可以解释。在这里,请允许我再结合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欲望说,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学说,解开这个皇帝的怪病。

叔本华说,人类是个欲望的怪物。穷其一生,犹如一个钟摆,一旦欲望实现了,钟摆就会摇向无聊。为解脱无聊,又必须寻找新的欲望,于是又钟摇又摇到新的欲望。新的欲望满足了,又摇回无聊。如此循环,无穷无止。

马斯洛说,人类无一例外,其心理需求呈金字塔式向上伸展: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从这个模式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欲望是不停地向上攀越的。这就好像一个穷光蛋,没钱的时候,想吃饱。吃饱的时候,想发财;发财的时候,想升官。升官的时候,又想升大官。升了大官,又想做皇帝。那做了皇帝了以后呢?

秦始皇说,我要长生不老;刘彻却说,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