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那时汉朝-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话骗谁都可以,哪里骗得了人精赵合德。对赵合德来说,男人都是善变动物,今天好话好说,一旦翻脸起来,魔鬼都不如他狠毒。所以,最保险的办法,就是除掉孩子。孩子没了,许美人想飞黄腾达,门儿都没有。

怎么除掉孩子,对赵合德来说,根本不存在技术性故障。首先,他叫刘骜以他命令,将许美人孩子抱到赵合德居住的昭阳舍。接着,俩人就把所有闲人支出去,关门关窗。不一会儿,就开门开窗,发现孩子已经死了。

再接着,刘骜给籍武写一张便条,叫他找个隐秘地方将孩子埋了。于是,籍武只好照做了。

报告最后总结,除以上两件命案以外,宫中被强迫吞服毒药,以及堕胎的事,数不胜数。而制造皇宫惨残酷事件的人,都是赵合德。

曹宫自杀,以及儿子失踪,是赵合德所为;许美人儿子突然死去,刘骜再禽兽,也不会亲自杀儿子,极大可能是赵合德掐死的。赵合德祸乱后宫,赵飞燕皇后功不可没。

现在,要追究赵合德的法律责任,赵飞燕罪不可赦。很简单,赵合德做的所有事,都是替她做的。最后,调查报告还说道:赵合德制造命案过程,籍武可以作证,人证物证俱在,就请陛下做决断吧。

调查报告那句话,不仅是解光的话,更是王太后的意思,变代表了整个王氏家族的意思。看来,这次赵飞燕不死,鬼都不信了。

鬼不信那是鬼的事,事实上,赵飞燕还是没死。为什么没死,刘欣说,她不能死。

刘欣这句话,实在太让王太后意外了。

第六十六章

一、惊天大案

公元前八年的那个春天,刘骜突然驾崩,王太后任命王莽为专案调查组长,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终于一年后,公元前7年的春天,调查组向汉朝皇帝刘欣,交上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

向刘欣提交调查报告的人,名唤解光,时为司隶校尉。这份报告可谓详尽,令人吃惊的是,它没有解开刘骜死因,却披露了一连串惊天地动的谋杀案。

先来看第一件:公元前十二年,在一个夜高风黑的夜晚,刘骜突然造访后宫。不久,后宫一个叫曹宫的宫女怀孕,并且生下一男孩。消息传出后,刘骜写了一条便条,派人递到后宫有关部分,说一定要尽快把孩子处理掉。

然而,后宫有关单位的有关人士不敢下手。后来,有人又去咨问结果,可是负责监管孩子的人,却说还没动手。没动手,那是因为动和不动手,都是死,不如不动,等上面来新通知。

法律都是讲究证据的,在这里,我不得不将涉案人员名单公布出来。替刘骜传话的人,化名是田客;替曹宫监管孩子的人,名唤籍武。籍武没杀孩子,也没杀曹宫,只把她关了起来。

田客回去向刘骜和赵合德报告事情经过,不久,田客又亲自传话,叫籍武把孩子交给一位王舜的宫廷侍从。接着,田客又将刘骜的一条便条递给曹宫,并留下一毒药。

很明显,就是叫她自杀。曹宫自杀后,孩子几经转折,不知去向。不知去向,就等于是下落不明,没了。

第二件命案是:公元前十一年,后宫一个叫许美人的女人,替刘骜生出了一个儿子。赵合德听说后,大闹昭仪宫。最后,刘骜没辙了,就问赵合德到底想怎么样。

赵合德说,许皇后被废了,许美人又出生一子,难道是想让许家人重新抬头做人吗?

从这话可以见出,所谓许美人,应该是被废弃许美人的亲戚。许皇后是被赵合德姐妹废掉的,如果许美人生子的事传出后,将来母因子贵,许美人必将得势,取赵飞燕皇后而代之。到时,许皇后就会趁机报复,赵氏姐妹就是有九条命,都不够人家杀。

要想保命保富贵,就得置对手于死地。而赵合德能使的就是女人最善长的,一哭二闹三上吊。刘骜当然知道赵合德心里想着什么,于是就安慰道,你放心,无论如何,许美人都不会取代你们姐妹俩的位置的。

这话骗谁都可以,哪里骗得了人精赵合德。对赵合德来说,男人都是善变动物,今天好话好说,一旦翻脸起来,魔鬼都不如他狠毒。所以,最保险的办法,就是除掉孩子。孩子没了,许美人想飞黄腾达,门儿都没有。

所以,赵合德告诉刘骜,许美人的儿子必须死。刘骜被逼无奈,只好同意。怎么除掉孩子,对赵合德来说,根本不存在技术性故障。首先,他叫刘骜以他命令,将许美人孩子抱到赵合德居住的昭阳舍。接着,俩人就把所有闲人支出去,关门关窗。不一会儿,就开门开窗,发现孩子已经死了。

孩子是谁掐死的?不是刘骜,就是赵合德,赵合德的嫌疑最大。弄死孩子后,刘骜给籍武写一张便条,叫他找个隐秘地方将孩子埋了,籍武照做了。

报告最后总结,除以上两件命案以外,宫中被强迫吞服毒药,以及堕胎的事,数不胜数。而制造皇宫惨残酷事件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赵合德。

但是,刘骜和赵合德都死了,追究他们责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赵合德所有的罪恶,必须让另外一个人来承担。这个人,当然就是赵飞燕。

赵合德做的所有事,为了谁?还不是为了赵飞燕。很明显,赵合德祸乱后宫,赵飞燕皇后功不可没。如此推算,赵飞燕不死,鬼都不信了。

到底要不要赵飞燕死?有人说,不能死。接着又有人应声说,不但不要她死,还要好好保护她。意外,实在太意外了。到底是谁要拼死保护赵飞燕?

答案很快揭晓。解光刚刚发布调查报告,马上就有人上书,替刘骜杀子事件辩护。此人名唤耿育,挂名议郎,纯属江湖神秘派人物。

这是一封惊天地,泣鬼神的辩护书。他是这样说的:“刘骜杀子,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那时,皇帝刘骜已经一大把年纪了。如果皇帝不杀两个儿子,母因子贵,子幼母强,儿子当皇帝,母亲就会操纵政治。”

所谓马屁滚滚,不胜雷人。请接着看:“任何伟大的策略地,都是不受世俗见解的约束的。皇帝刘骜以远见的圣贤精神,将所有不良苗头,扼杀于摇篮之中。可是我们政治有些官员,不懂其中深意,竟然还好意思说是,皇帝刘骜被赵昭仪迷惑,受人摆布,做了残忍的诛杀。持这种意见的人,简直是鼠目寸光,辜负了皇帝刘骜替国家所做的牺牲。”

最后,这个名唤耿育的议郎使出了必胜器,说道:“皇后赵飞燕都被尊为皇太后了,事情到此也该结束了。可是有人却要翻起旧帐,要将死人揪出来批斗,这种做法,是很不道德的。如果事情闹大了,流传到国外,就成了别人的笑柄了。”

什么叫绝技,这就是传说中的必杀技。而像耿育这类人物,就是传说中的文妖始祖。只须一技在手,独可绝杀天下。

果然,耿育那道妖文,犹如黑夜里的闪电,照亮了刘欣迷茫的眼。一瞬间,他突然醒悟过来了,他可是被过继给刘骜和赵飞燕当儿子的。如果他要杀赵飞燕,不等于是杀了母后吗?

遥望前朝,时为秦王赢政母亲赵姬与嫪毐通奸,图谋不轨。当赢政杀机顿起时,有高人指点说,杀掉赵姬,非但不益,可能要摧毁秦王的伟大前程。最好的办法就是尊之,爱之,笼天下之人心。赢政恍然大悟,迎母亲回城,以高位尊之。

秦王赢政都不犯的傻,刘欣怎么能去做呢。于是乎,从混沌中醒悟的刘欣,决定做赵飞燕的保护人。

很快的,刘欣的做法也得到了傅太后的充分支持。要知道,当初如果没有赵飞燕在刘骜身边吹风,刘欣能那么顺利被立为太子吗?所谓欠钱还钱,欠情还情,赵飞燕是万万不可能杀掉的。

对傅太后来说,不杀赵飞燕,合情合理。然而对王太后来说,实在太意外了。忙了一年多,竟然都做了无用功。顿时,王太后好像也明白了,傅太后大腿硬了,扳不过她了。要想搞掉赵飞燕,注定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既然戏还在继续,那就接着演吧。王太后坚信,胜利永远属于坚持到底的人!

二、尊号行动

自上次王莽当众贬抑傅太后,说她不能与王太后平起平坐时,到现在,这话还成了傅太后心头一块阴影。尽管王莽被赶走了,傅太后仍然很不爽。她知道,什么与王太后享受同等待遇都是假的,如果不把她头上“定陶”那两个字摘掉,别人打心里都不会对你认帐。

于是,傅太后和刘欣决定密秘策划,决定实施一次尊号行动,彻底从封国太皇太后过度到中央太皇太后。

然而,要想让行动顺利推进,首先要争取三个人的支持与同意。这三人,就是汉朝三公:丞相孔光,大司马师丹,大司空何武。可当刘欣反复揣摸着这三个名字,心里不由打了一个问号,这三只重量级筹码,最终会偏向皇帝吗?

要想搞定他们,似乎有点悬。

一想到这,刘欣心里不踏实,傅太后心里也不踏实。这时,刘欣不由想到,既然这样,不如下一步险棋——争取外戚傅喜的支持。

傅喜目前是特进,意思是随时可以接任大司马。刘欣这一招,就其技术含量,那是没得说的。傅喜被摆在一个灵活变动的位置上,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相当自如。

先不说傅喜到底有没有心支持自己人,但要想让他替傅太后说话,就得先给挪个好位。就目前而言,最好的位置,当然就是大司马了。那么傅喜要挪上大司马,师丹往哪里摆?其实,这个问题,刘欣心里早就有底了。

汉朝自有大司马一职以来,从来都是由外戚垄断。大司马主管宫廷内务,这个工作由外戚来做,肯定要比外人顺手。但是傅喜总是不懂抬举,让傅太后不得不破了规矩,让师丹这个外人来担当。

然而刘欣想来想去,按师丹目前的身份和实力,最适合他的不是大司马,而是大司空。真是那样,那何武往哪里摆?刘欣是这样想的,他没有位置留给何武了。既然摆不上,只有退而求其次——让他提前退休。

换掉何武,刘欣早有此意。在他看来,何武这人,被划归王莽集团,但他没有孔光的顽固,更没有王莽的骄傲。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像个狡猾的孩子,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事不该做,极为听话。

尽管如此,何武还是不能博得刘欣好感。在所有的博弈场中,往往强劲的对手,都是值得敬畏的。王莽值得敬畏,孔光值得敬畏,师丹值得敬畏,傅喜值得敬畏,就是何武不能让他有敬畏之心。

归根到底,不是刘欣问题,问题就在何武身上。这就是,何武才能不行,人气不旺,力量不强。

刘欣要弄这个他心中三不的人物,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在他手中,已经握有何武的有关黑材料,只要他把这些东西往外抖一抖,即可大功告成。

事情是这样的:何武有个继母住在蜀郡,有一天何武派人去迎她进京同住。迎接队伍才准备出发,突然听到刘骜驾崩的消息。于是,护送队伍担心强盗们趁机出动,伏道抢劫。所以为安全起见,就暂时停止出发。于是这个很正常的事,被人一路诈传,传到刘欣这里时,他就听成了何武不孝,竟然拒绝奉养继母。

在以孝治国的汉朝,一旦有人讹你不孝,那你也差不多混到头了。果然不久,刘欣动手了。首先,由刘欣一帮亲信告状,告何武不孝;接着,刘欣也不派人调查,即刻定罪,免除何武职务,派人送他回封国博望乡养老。

搞定何武后,刘欣下诏,封大司马师丹兼任大司空。封完以后,他就按兵不动了。

刘欣这个人事调整,让很多人看了都晕菜。王太后看不懂,王莽看不懂,连师丹也看不懂。根本就没人知道,刘欣到底想干什么。

想想师丹能教上刘欣这学生,实在三生有幸。因为刘欣,他得了两个汉朝第一。他是汉朝第一个不是外戚的人,担任了大司马;他是汉朝第一个,一人兼任重要职务的人。于是,有人会不会想,刘欣会不会也把孔光赶走,让师丹一人兼职三公职位为一体?

这个答案,恐怕只有刘欣知晓。然而刘欣却拖了将近半年,才将答案公布。半年后,刘欣下诏,封傅喜为大司马,师丹为大司空;丞相由仍孔光担当。

到此,我们才恍然大悟。半年来,刘欣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洗牌。而他洗牌,是为了接下来更好的出招。

算盘当然是可以打的,但是有人偏偏打错了算盘。大戏开场之前,总有敲锣的人。这次,替傅太后敲锣打鼓的人,是两个宫廷跑动的官员。一个是郎中令,一个是黄门郎。

此俩人给刘欣上了一道奏书,说道:“我们强烈建议,撤销傅太后及丁皇后头上的定陶两字,同时建议,傅太后及丁皇后的车马仪仗等,符合皇太后及皇后的身份,并请陛下为共皇刘康,在长安设立祭庙。”

一步到位,马到功成,多美妙的提议。刘欣把奏书下传各部门讨论,很快的,中央各部的意见就反馈回来了。众人的口径很一致,说,这意见提得真好,早就应该提了。

刘欣笑了,傅太后笑了。成功仿佛就在眼前了。

他们笑得太早了。这时,最让他们担心的三个汉朝大腕出场了。丞相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亦口径一致,说道:郎中令和黄门郎的提案,他们无法通过。

刘欣一听,心情不由阴觉起来。天生具有的一股不祥之气,仿佛被应验了。要知道,刘欣能将三公的牌洗成这样,那都是富有深意的。首先,孔光是顽固派,有啥说啥,至死不渝。但是他有个毛病,只负责提意见,至于上面采不采纳,与他无关,他不会拼老命跟你玩。就冲这点,刘欣让他稳坐丞相。

傅喜呢,前面都说了,他再怎么顽皮,也是傅家的人。经过傅太后前段时间的不断打击,他应该长点脑袋了。就算口头上要说反对,装装就可以了,不必较真。师丹就更好办了,刘欣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傅太后及刘欣对他是充满了无限的信任的。

但是,刘欣和傅太后怎么也没想到,最让他们信任的人,却是最不靠谱的人。反对以上提案最强烈的人,竟然是老师师丹。

对提案有异议,那也是可以的。毕竟给傅太后升级这事,在汉朝发展过程中,是个新问题。然而,凡事好商量,只要彼此有诚意,可以将商量的成本降到最低。

然而,师丹却摆出一幅不容商量的姿态,独自上奏,陈述反对意见。师丹的奏书很长,简单说之,反对理由,主要有两条:首先,给傅太后,连出行车马衣服都一样,那天下不是有两个皇太后了吗?天下至尊只有一个,这样的话,怎么体现天下至尊的大义。这是其一。

刘欣过继给刘骜,就必须遵守宗法制度。按照宗法制度,刘康只能享受封国诸侯王的待遇,不能在首都长安设庙。如果设庙,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后任皇帝一上台,肯定要把给刘康的庙撤了。既然如此不是长久之计,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这是其二。

以上一话,字字金刚,坚硬滚圆。看上去,好像是学生刘欣犯了错,被老师长篇大论说教。老师似乎说的都有道理,但是闷声挨训的刘欣,却突然生出一股强烈的不满。

在师丹的道德说教下,刘欣相当被动。于是乎,眼看快要通过的提案,就这样被搁浅了。这下子,刘欣总算看出来了,想要光明正大的赢得这盘棋,必须先搞掉师丹。

老师可以说教,那只能对听话的孩子管用。刘欣长大了,儿大不由娘,学生长了肯定也由不得老师了。于是乎,刘欣就想,是不是要师丹为他的说教付点代价。不然他还真以为,自己永远是那个思想受他洗礼的学生。

天下的政治斗争,基本都是一个模子和套路。要想搞倒对手,必须抓住其把柄。换个词来说,抓把柄也叫搞黑材料,或者爆猛料。很不幸,师丹有一个相当猛的料,竟然被爆出来了。

师丹每天都有很多公文需要处理,他把这些事情,都交给了秘书处理。问题就出现在秘书身上,秘书每代写一份奏书,总暗留原稿,并悄悄地传到外面。于是乎,师丹还没将公文上交,满长安的人都已经提前知道,并且传得沸沸扬扬。

凡是靠近皇城的地方,老百姓都特别关心政治。那时候,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没有网络。能够满足市民偷窥欲的,只有从皇宫或者政府大院里,传出来的各种小道消息。

这下好了,师丹的公文竟然成了长安市民的头版头条的口头新闻。这下子,刘欣好像得到了一块好料,他决定趁热打铁,把师丹搞下去。

有一天,刘欣召集中朝及外朝扩大会议,突然提问一个问题,问众人,就师丹不慎把公文外泄一事怎么看。大家一听,就知道刘欣想听什么了。众人异口同声地说道:“师丹自以为是陛下老师,居功自傲,太不懂抬举了。陛下应该叫廷尉立案,立即把他拿下。”

廷尉动作很快,果然马上上书弹劾师丹。他们给师丹挂了一条罪名:大不敬。什么叫大不敬?通俗地说,就是不懂事,得罪皇帝啦。得罪皇帝没关系,重要的是,这是条死罪。

接着,该轮到刘欣亲自出手了。刘欣下了一道诏书,又派人对师丹传达。诏书的意思,大约如下:“老师您位居高官,不懂体谅皇帝辛苦,却屡屡口出不逊,误导国家。说真的,我都替您感到婉惜了。”

刘欣仿佛就站在师丹面前,摇头叹气,稍微停顿,他又接着说道:“按汉朝相关法律,我应该将老师您移交法庭审判。但是,看在你好师生一场,我还是放你一马,只把你贬为平民。现在,请您把大司空以及高乐侯的印信,绶带,通通上交有关部门。”

到此,刘欣总算把一块拦路的巨石搬开了。但是,赶走了师丹,还有孔光和傅喜,怎么对付这两个老家伙。软的好,还是硬的好?

刘欣想了又想,不禁叹了一口气。他心里想道:看来,如果他们那样,那就只有这样了。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博是个大侠级别的人物。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很早就出门闯荡江湖,结识各路英雄豪杰。

由草根刘邦开创的汉朝,是穷人最幸福和美好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无论你多穷,只要你胆大艺高,放手大搏一场,美丽辉煌的明天就在前方等着你。

朱博跟前辈那些混出人模狗样的穷兄弟一样,先在基层煅炼,谋得一亭长职务,借此打开江湖网络。不久,他很幸运的跟长安城两个大腕交上了朋友。一个是萧望之之子萧育,另一个是前御史大夫陈万年之子陈咸。

萧望和陈咸风度翩翩,江湖气甚重,常以公子卿自居。此俩人,数陈咸官衔最大,时为御史中丞。当年,石显在汉朝中央一手遮天时,陈咸和众多儒侠一道,围攻高手石显。但是,因为功力不足,被石显一掌打下悬崖——石显以陈咸泄露某种不可告人秘密,将他逮捕入狱。

朱博决定营救陈咸。那时,朱博在地方不是个小职员,能量甚至于还不及宫中那些被唤做阿猫阿狗的人,何能救得陈咸?但是,一件最不可能的事,却被朱博做成了。

为了救陈咸,朱博先是辞职,想方设法混进了廷尉,了解陈咸案情进展。接着,他化装医生,又混进监狱,面见陈咸,掌握第一手材料。从监狱出来后,他又改名换姓,将加到陈咸身上的罪名,揽到自己身上,挨打数百。终于,陈咸得免死罪。

等到汉成帝上台,大司马王凤掌中央,即大力营救被石显打倒的众多儒士好汉。于是,陈咸被王凤救出,提为长史。然后,陈咸又向王凤推荐朱博,陈述朱博保护他的惊险故事,说如果没有朱博,就没有今天的陈咸。

从此,朱博凭拯救陈咸一事,闻名天下,赢得王凤欣赏,先让他到某县里镀金我,然后一路提拔,最后当上太守,成为两千石级别高官。

王凤提拔朱博,是要将他纳入王氏外戚队伍,充实外戚力量。从此,朱博就成为王氏外戚力量中强悍的一员,所以一路高升,当上了后将军。

王凤死后,朱博傍上了红阳侯王立,俩人关系甚密。但是,王立炒地皮揽财被揭发后,朱博也跟着倒霉,被罢掉官职。然而一年后,朱博又被起用了。

起用朱博的人,是皇帝刘欣。刘欣先让他当了光禄大夫,接着又迁为京兆尹。我们知道,在汉朝,如果皇帝爱你,就让你去当京兆尹。如果你恨他,甚至可以让他去当京兆尹。

京城长安,权贵多,盲流多,犯罪率长年居高不下。如果当好了京兆尹,前途无量,如果不能过关,马上让你滚蛋。到目前为止,能够在京兆尹上混得好的,那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但是,朱博还是混出来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朱博能混出头,完全是将当年张敞,那一套治理长安城的江湖秘诀,全都学到家了。张敞为人轻浮,但他凭着一手绝技,笑傲江湖多年。他那绝技,归根到底只有四个字——软硬兼施。

朱博深谙张敞治世之术,抓到猛人时,他不杀人,而是先让你了解抗拒从严,坦白从宽的政策。如果誓死人跟他斗到底,他也毫不迟疑,马上刀起头落,血染大地。

除了能说敢杀之外,朱博还有一招绝技是张敞所没有的。张敞八小时之内,基本是个好干部。八小时之外,就是个轻浮放浪之徒,动不动就到长安街上打望美女。朱博与他不一样,他生活节俭,不爱美女,也不爱喝酒,所以从不参加什么不良宴会。

如果因为重大宴会,必须喝酒的话,他还是可以小饮的,原则是不能超过三杯。三杯过后,想让他喝酒,雷公都打不动。所以又说,朱博是个特不懂享受生活乐趣的人。但是,他又是一个热情似火的人,他的全部激情,都投入了火热的政治事业中去了。

为了工作,他起早贪黑。他下班回家的时候,老婆孩子已经睡了;他起床上班的时候,老婆孩子还在床上。所以,尽管同居一室,连老婆长年都见不到自家那个为工作发狂的男人。

朱博因为工作出色,考察过关,不久就被刘欣提拔为大司空。但是必须澄清一点,刘欣看上朱博,政绩只是一点,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朱博具有十分靠谱的为皇帝服务的献身精神。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王凤,朱博将不是今天的的朱博。如果王凤不提拔他,或许他还在政治底层徘徊和挣扎,要么就是继续跟随陈咸等公子哥,闲时帮闲,忙时帮忙,顶多就是一个混混角色。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朱博是靠王氏外戚发家的,是王氏外戚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政治精英。现在,王氏外戚的政治垄断事业,在傅太后凌厉攻势下,坚守得有些力不从心。面对圈子事业受挫,朱博应该与王氏外戚一道共患难,勇挑担,渡过这段艰难的岁月。

但是,朱博却不是这样想的。

他是怎么想的,除了天知道,还有两个人知道。一个是他自己,一个是刘欣。刘欣发现,朱博当上京兆尹时,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转变,主动脱离王氏外戚圈子,直奔傅姓外戚队伍去了。

刘欣觉得朱博转变得有些突然,其实在朱博看来,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朱博认为,他本来已经罢官,一无所有。但是,刘欣慧眼独识,一路提拔,才当上了长安市长。京城长安是个是非多事之地,如果他想混得久,必须有靠山。

王莽都被整下台了,王太后呢,任傅太后把口水喷到了面前了,也不见她哼两句。所以他坚定地认为,王姓外戚这座靠山靠不住了,能靠得住的,似乎只有由傅太后精心打造的傅丁两姓外戚力量。

所以,朱博决定投向傅太后队伍。然而想靠近傅太后,必须有中介才行。很快的,他就找到了一个可靠的中间人,这人名唤傅晏,亦是傅太后的堂弟。朱博结识傅晏后,俩人常聚,酒杯一举,灵感就出来了。

他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个计划,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替傅太后正名。所谓正名,就是前面说过的轰轰烈的尊号行动。只要让傅太后实现了尊号梦想,将来的路,自然就好走多了。

这下总算看清楚了吧。傅太后尊号行动的始作俑者,是傅太后,但是替傅太后至始至终,出力卖命的人,是站在眼前的朱博。这就是为什么,刘欣眼睛都不眨地,将老师师丹赶出长安城,将朱博提拔为大司空的真相之一。

其实,刘欣将师丹赶走,并全都是为了给朱博腾出空缺。没人知道,他免去师丹,还隐藏着一股凌厉的压力。这股压力,就是冲着傅喜而来的。刘欣就想告诉傅喜,他的老师师丹不听话,所以叫他滚蛋了;如果你这个傅家外戚,帮外不帮里,照样可以让你走人。

于是,刘欣便派人去问傅喜,请他就傅太后尊号行动,投一张赞张票。其实投票形式也很简单,也就是个点头的事。三个反对派,搞定了一个。如果傅喜点头了,那是件两全其美的事。既不伤亲情,又有利于皇帝开展工作,那不是挺好吗?

很快的,傅喜回话了。可是刘欣听到了一个伤心的回话:傅喜摇头了,还是那句话,不支持傅太后。

傅喜,你爸到底是不是姓傅。既然姓傅,为何生出你这等吃里趴外的家伙?我想,当傅太后听到傅喜反对话后,肯定跳起来开骂了。

问题再度僵持。这时,朱博上场了。

朱博给刘欣写了一道奏书,表达了他的基本看法:孔光,志在自守,不能忧国;傅喜,至尊至亲,却阿党大臣,无益政治。

朱博的意思很明显,孔光为了自保,不会为了傅太后尊号行动血拼到底,但这人思想保守,留他也没用;傅喜呢,连亲情情面都不给了,留着他,不但无益,而且有害。既然两者没用有害,唯一的办法,就是清除出局。

朱博这翻话,说到刘欣心里去了。刘欣自认为,他并不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他给过傅喜无数机会,可傅喜却一个面子都不卖给他。这绝对是一个不平等的买卖,既然这样,他凭什么要受这种气呢?

一切不听话的孩子,都不能给糖吃。刘欣决定对傅喜来点狠的了。

公元前5年,二月二十日。刘欣下诏,免去傅喜大司马职务,让他保留侯爵身份,回家休息。

这招是有点狠,但是傅太后却认为还不够狠。傅太后亲自下诏,给丞相孔光及大司空朱博传话,傅喜勾结师丹,伤害了我脆弱的心灵,必须让他滚出长安,回他的封国去。

于是,傅喜收拾行李,自行上路。四月十九日,轮到孔光了。刘欣下诏,贬他为平民。

傅喜走后,刘欣任命丁姓舅舅为大司马;孔光被赶走,很自然的,丞相位就落到朱博手里。当天,刘欣封朱博为丞相。然而,当朱博准备受命履职时,却出现了一个惊人的意外。

情况是这样的:朱博被封为丞相当天,刘欣举行了一个受封仪式。朱博当大司空时,上书提议将大司空改为御史大夫,刘欣同意了。当朱博当上了丞相,就空出御史大夫一职。这个职位刘欣将它留给了一个叫赵玄的人。于是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