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素质教育在美国-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一次,因孩子生病,我提前去学校接他。到学校时正碰上课外活动的时间。停下车来,从停车场向教学楼后面的运动场望去,看见孩子们都在玩,打球的、蹦的、跳的、跑的、追的、叫的,很是热闹。细一观察,发现有一排孩子,约七八个,背靠着墙边老老实实地站在那里,眼巴巴地望着其他孩子玩。这是怎么回事?原以为孩子们正在玩什么游戏。可是等我走近了球场,他们还是站在那儿不动。别不是罚站吧?这可是我第一次看见的“美式”罚站。于是我饶有兴趣地站下来看了一会儿。孩子们站得并不直,歪七歪八的,看来老师并不强调被罚者的上身不准动。但是个个都是脚跟靠墙报的。由于是面朝着运动场,可以看到孩子们的神态表情,有作鬼脸的,有大声同朋友打招呼的,还有乘老师不注意伸脚伸手捅一下旁边人的。看起来个个精神焕发,神采奕奕,没有一个面带愧色的。看那神色,就像是一伙随时准备上场的替补队员。
到学校办公室办好提前领孩子出校的手续,再到教室里找到矿矿。走出教学楼时,课外活动已经结束,孩子们也已回到教室去,那排站墙根的孩子也不见了。我问矿矿那是怎么回事。
“哦,他们在课外活动时打来打去呗。还有些是上课时惹的麻烦。老师会给你一个不让参加课外活动的惩罚。”
我对那种站的姿势感兴趣。
矿矿告诉我,那D4做“Stand on the wall(站墙上)”。
一听儿子这么一说,我就乐了:“怎么是站在墙上呢?分明是靠墙而站嘛。在中国,这叫罚站。但姿势不是这样……”
矿矿十分认真地纠正我,“他们站着的时候,双脚要靠墙的”,他走到墙边做了个示范动作。他跟着双脚靠墙比试了一下,“是这样的。脚跟要靠墙。”
看来他也挨过,不然怎么这么熟练?
怕我还不明白,他打了个比喻:“你说一幅图画是挂在墙上呢,还是靠在墙上?”
儿子的说法是有根据的。英文确实是说,“Apicttire on the wall。”那么就应该如儿子所示范的那样“挂在墙上了”。把英文的原意直译成中文,其滑稽之意味让我每每想起就笑出声来。想像那天看到的那群表情丰富、神态各异的活泼孩子被“挂”在墙上,这将是一幅多么生动有趣的图画。为英文的幽默,为创造这个说法的人,而常常感叹。不过,有时我也闪过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可能最初发明这个惩罚时,没准真是把孩子挂在墙上的呢。
矿矿曾就读的克瑞莫小学,是一所只设有从学前班到三年级的公立学校。学校的设备很齐全,环境也很优雅。每个班有20一25个学生。没有班主任,但是有一个被称为“forteatwr”的老师全权负责这个班。“room”是相对于“class room “来说的。中文意思是像家庭一样的教室。孩子们来到学校后就一直呆在他们的”家“里。这个”家“的老师,一人教英文、数学、绘画、音乐…就像是家里的母亲一样,照顾孩子的一切。不过这个”home teacher“并不像中国的班主任那样跟着孩子一级一级往上升。因此,矿矿每个学年都有一个机会接触新的”home room teaher。
由于老师一人太忙,每个星期老师都会选出两个孩子作她的助手,D4作“KeraKids”。这两个助手有不少工作要做,包括:收发作业,擦黑板,跑办公室收发材料,复印,还有清理教室什么的。你可别误会这是一种惩罚。这是一种荣誉和奖励,当“xerarou”,有如中国小学里的班长,不同的是这个荣誉只维持一星期,下周又轮到别的孩子。老师都很会在这上面搞点平衡,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孩子最少都会轮到一次。每一次光荣“下岗”时孩子都会收到一份证书,或者叫“奖状”。孩子总是美滋滋地把它带回家来向父母邀功。
矿矿当“KearKid”时,正好他们班上养了几只小老鼠。每天给老鼠喂食、加水、清理笼子的事自然也是他的光荣责任。矿矿每天都用手去把小老鼠的粪便一粒一粒地从笼子里拣出来,回家后,还会滔滔不绝地告诉我们小老鼠们如何如何可爱。这事若是在自己家里,他可绝对不会去干的。在这个学校,劳动奖赏还有更高级的。有时,那些学习“太”好、表现又好的孩子会被选去参加校级劳动。如到学校图书馆、学校办公室去帮忙。能得到这种荣耀,孩子们无不趾高气扬。旁观者只有眼巴巴瞧的份儿。
我在中国上小学时,好像在我的学校有一种劳动惩罚。那些最调皮的家伙,若是打了架,或是干了什么让老师大大生气的事,放学后不得回家,要留下来扫校园。这种惩罚是最让人丢脸的。扫地者垂头丧气,旁观者幸灾乐祸。
美国的学校不搞劳动惩罚,但是有一种惩罚,中国的老师们是很难想像出来的。
美国的中小学都没有午休时间。孩子们早上七八点钟就到家门外去等校车来接到学校去,在学校一直呆到下午三点钟,再由校车送回家来。学生可以自带午餐,也可以在学校的食堂里买饭吃。在克瑞莫学校时,由于孩子们都还小,可能是怕孩子午餐时不正经吃东西,一般在下午两点左右,又给孩子们吃一餐点心。点心则是由家长提供的。每个月,家长都会收到老师列出的一份名单。每天由一名家长负责买点心送到学校去。对于家长来说,这正是表现爱心的好机会,很少有人在这上面吝啬的。于是,孩子们的这顿点心也就异常丰富,奶油饼干。草莓蛋糕、巧克力甜点、水果、冰淇淋……应有尽有。
有一天,妻子带着儿子去超级市场买东西。一进门,矿矿就硬拉着他妈妈往冰冻食品的地方走。到了摆满五颜六色冰淇淋的大冰柜前,他停住了脚步,然后细细地寻找起什么来。突然,他高兴地大P4了起来,“妈妈,我可以要这种popsicle吗?”
POPSicle类似中国的冰棍,有的是用果汁做的,也有的是用色素加调味素做的。
他指的那种冰棍是极普通的一种。矿矿井不喜欢吃冰棍,有时一盒冰棍(12根)吃上一个月还有不少剩在冰箱里。但这次不同,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盒子,一根一根地吃起来。结果,一口气吃了三根冰棍。妻子望着我,一脸的纳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也觉得这事有点蹊跷,这种冰棍怎么能让这个挑吃桃喝的儿子如此感兴趣?我把儿子拉过来,开始盘问他。
“能让爸爸尝一口冰棍吗?”
矿矿犹豫了一下,把冰棍往后一编:“不!你可以自己吃一条嘛。”
我逼他说:“这么好吃的冰棍,还是留给儿子吃吧。”
矿矿看看我,没吭声。
看着他津津有味地啃着那冰棍,我说:“这么好吃的冰棍,我们以前怎么不知道呀?你是怎么知道这种冰棍好吃的?”
“今天在学校里,杰西的妈妈带了这种冰棍去,小朋友们都吃了……”说着说着,矿矿的眼圈一红,“可是我没得吃。”
听儿子这么一说,我不禁一愣。这怎么可能?哪有这么不公平的老师?在我的一再追问下,矿矿才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原因。原来,当天矿矿在上课时同小朋友讲话,结果老师给他和参加讲话的另外三个小朋友的惩罚就是不给吃午点。据说,最容易使狗发怒的方式,就是让这条狗看着其他的狗或动物吃东西,而不让它吃。真不知矿矿是怎么熬过这个惩罚的。看着其他孩子吃东西,而自己不得吃,这种惩罚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
儿子很敏感,看我的表情不太对,他又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那些小朋友故意用冰棍来逼我们,想惹我们生气。我们就装出没看见他们的样子。”说完,又补充一句,“我才不在乎呢。”
一口气吃下三根冰棍,他当然可以说不在乎啦。
几个星期后,开家长会时我见到矿矿的老师利波尔太太,提及矿矿一口气吃下三根冰棍一事。我告诉她,我认为这种惩罚非常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同她谈起了美国教育的基础理论所推崇的个性发展,谈起了“吃”在弗洛伊德儿童心理学中的重要意义。我最后强调说:“可以考虑其他的惩罚方式,千万不要在吃上做文章,惩罚孩子…”
科波尔太太一脸的不以为然。她认为,正是因为“吃”能刺痛孩子,在这上面作文章才能对孩子起到刻骨铭心的惩罚和警戒的作用。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科波尔太太的观点正好反映出美国惩罚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在“ego”。“ego”是一种膨胀的自我,“o”与人之本性共在。它表现为过分的自负和过多的自我中心。个性的过度发展,会衍生出“eso”的膨胀。孩子在成长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非社会性行为,例如,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听从老师的指导,打架,等等,其实都是“o”膨胀所致。要矫正这种非社会性行为,扼制“旺p”膨胀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因此,惩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扼制“o”的膨胀。
在美国的电视、电影、小说及各种文艺作品中,这个可怕的“ego”就像个惹是生非的魔鬼。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描写:当一个人处于两难境地时,特别是处于“天人交战”的道德选择中,往往会有两个象征性的小人出现。一个身穿白袍长着一对翅膀,另一个身穿红袍,头戴着两角帽子。穿白袍者是天使,是正义、道德和一切美好的东西之化身。穿红袍者则是魔鬼,是非正义、不道德和一切丑陋的东西之化身。英文把这个魔鬼叫做“aevil”。“aewl”总是会把个人的“o”推向极端,最终毁灭人的幸福。
我在前几章谈到了美国教育所推崇的个性发展。相对来说,与那些来自中国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孩子相比,美国孩子往往更开朗,更敢做敢为,而且更富于表现欲。用中国的一句话说,这些孩子“主意大着呢”。
由美国电视老明星比利·卡斯比主持的“孩子说的有意思的话”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节目。这个节目其实很简单,在每次30分钟的时间里,由“天才老爹”比利·卡斯比对三个四五岁或者七八岁的孩子进行现场采访。参加这个节目的孩子都是从自愿报名者中选出的,并无事先排练。节目的最精彩之处,是看这些孩子如何应付、回答比利·卡斯比机智、风趣的提问。参加节目的孩子似乎个个具有表演天才。虽然有的孩子稍微有那么一点点腼腆,但他们面对观众所表现出来的selfesteem。自信、镇定以及自我的充分流露,不得不让我们这些中国家长叹为观止!
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告诉比利·卡斯比他会拉小提琴。比利让他拉个曲子听听,那孩子一本正经地说:“尽管你没付钱,但我还是决定为依拉一首。”像模像样地拉了几下琴弦后,说:“对不起,昨天我的音乐老师迟到了,所以我没能学好。”然后把琴夹在腋下,鞠躬作谢幕状。
比利·卡斯比风趣地说:“谢谢你!”
那孩子马上接着答:“you——are wele。”直译成中文是“你是受欢迎的”。但这不传神,应意译为“您是值得我为您拉琴的”。
尽管那男孩儿并不怎么会拉小提琴,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孩子的自信和自然流露出来的“舍我其谁”的“自我感觉良好”,让所有的观众笑成一团。
这一幕在我心中久久没有落幕。它使我意识到,“self-esteem'是一把双刃剑,这把剑既可以为”冉p“那个膨胀的自我割破一切道德的束缚,也能够为打破常规或旧意识的束缚挥刃斩棘。这正如我在第二章里说到的,用人的二元性和行为的两重性的纵横坐标划分人的四个行为区,这种划分只表现它们的不同,并无好坏之分。换句话说,”自主行为“可以是一种好的行为,也可以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我们只能说”自主行为“不同于”确认行为“,而不能说”自主行为“比”确认行为“要好;也不能说”确认行为“比”自主行为“要差。例如,矿矿的老师在他连续两次击败全班美国小朋友获得拼写擂台赛的第一名后,既没有公开赞扬也没有私下鼓励。在我打电话提醒她以老师的身份就此事鼓励矿矿继续努力以后,她表面上答应了我,但一直未就此事对矿矿鼓励过哪怕只言片语。作为一个英语老师,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角色规范所约束的独立的、超然的反角色行为。很显然,她的这种”ego“膨胀导致的”自主行为“不是一个好的行为。当然,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选择投降或反战的日本士兵、德国士兵、意大利士兵所采取的独立的——Af意识行动,却是值得鼓励或称道的。
这就是”selfesteem“——一把双刃剑。
在美国,一般的观点都认为孩子自我膨胀太多,因此,学校对孩子的惩罚也多是以扼制孩子们的”ego“膨胀为目的。不像我们中国那样,惩罚只是一种手段,道德教育才是根本目的。美国学校对孩子的惩罚,有时只要是能达到抑制”eso“之目的,甚至不惜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显然,那位自然科学老师创造的一系列惩罚学生的方法,目的是抑制孩子的”ego“。最有代表性的是她叫犯错误的孩子当众大声承认自己的错误。”当众削面子“,让学生的自我受到损伤,感到”不好意思“,而停止继续犯错误。在课外活动时间,罚站墙根,罚留校,给家长打电话,还有罚不让吃午点,甚至在墙上画一个小圆圈,让孩子把鼻尖顶在小圆圈内,直到老师”解放“你为止,等等,无一不是以抑制孩子的”eec“为目的。
福兰莫小姐是矿矿小学五年级时的数学老师。在五年级以前,美国的许多学校一般是实行”hornerOOteacher“的教学制度。
我在前面谈到过,这种家庭教室的特点是由一个老师负责孩子的各科教育。老师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家长,去熟悉、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需要,而孩子则不必去适应不同的老师和环境。作为一种从家庭向学校的过渡,这种教学制度对刚刚从母亲身边走出来的低龄儿童很有好处。孩子们能在较自然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的阶段。一般来说,从五年级开始,学校有了分科的老师。这种教学制度较像中国的普通中、小学了。英文。数学、自然科学、音乐、美术都有专科老师。但学生还保留着自己的家庭教室和自己的home room teaher。不过,此时的home room teacher一般只担任一门课,有些类似中国的班主任。再往后,从六年级或七年级开始,学校就开始实施”走课“制。尽管,每个学生还有自己的家庭教室和自己的horn-。teacher,但那已是不很重要的了。每天到学校后,首先去家庭教室报到,home room teacher(班主任)会到教室里察看。然后孩子们根据各自的课程安排,独自到不同的教室去上课。
福兰莫小姐是矿矿的第一个数学专科老师。她刚从大学毕业,矿矿所在的那个班,可能是她工作后接手的第一个班。这些刚从四年级上来的孩子,还不很习惯每天有几个不同的老师来给他们上课。福兰莫小姐很年轻,性情急躁,加之缺少对付孩子的经验,轮到她上课时,教室里总是乱成一锅粥。在那几个最捣蛋的孩子中,矿矿也算一个。
福兰莫小姐上课的第一天,矿矿给老师出了一道几何题,名为请教,实为考考老师。此时矿矿虽仅上五年级,但由于美国学校数学教学进度非常之慢,矿矿的数学已自学到初中的几何学,而班上的同学还在算乘除法。这样,众目暖暖之下,福兰莫小姐很认真地回答了矿矿的几何学问题。矿矿的评语是:答案对了,但证明的过程有问题!
其实,矿矿又懂得多少几何,充其量是老师的证明过程与他的不太一样。不过在不少同学的心目中,矿矿是他们班上的数学权威。如果矿矿说不行,那这个老师一定不行。
于是,孩子们就想着法子同她”玩“起来。老师要求每天要带红笔来上课。有几次,矿矿忘了带红笔,福兰莫小姐给了矿矿惩罚。有一次甚至给了他留校半小时的惩罚。有几次,矿矿和他的小伙伴们商量好设陷阱去”装“老师:故意大声说忘了带红笔,等老师准备给他们惩罚时,才假装突然发现红笔在书包里。弄得福兰莫小姐头疼透了。
有一天,福兰莫小姐想出了一种新的惩罚方法,就是让犯错误的孩子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黑板的一角成了调皮孩子的公告栏。哪个不听话,犯了错误,对不起,请上讲台来,当众把自己的大名写在黑板上。若再犯,在名字后加一个勾。一天中得了三个勾,对不起,放学后别回家,留校半小时。
这一方法一开始就不灵。上讲台写名字,这种出风头的事,对那些极想成为众人注意中心的孩子犹如瞌睡碰上枕头——正好上台”表演“一番。
有一天,矿矿也被罚上讲台写名字。他慢条斯理、一笔一画地在黑板上写了他的中文名字。
福兰莫小姐和全班小朋友莫明其妙地看着黑板。
“嘿!矿,你画的是什么呀?”
矿矿得意地解释道:“这是我的名字呀!中文的。”
我是事后从老师那儿听到这事儿的。回来后,我批评矿矿。
他却拿出一副争论白马非马的架式来,煞有介事地说:“福兰莫小姐只叫我写名字,她又没讲清楚是写英文名字,还是写中文名字。”
中国的教育界有一种说法,惩罚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教育人。因此才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一说。教育就得说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力求做到不但使之口服,更重要的是心服。
美国学校这种以扼制“ego”膨胀为目的之惩罚方法根本不注重说理,甚至根本不说理。什么是错?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错。为什么错?对不起,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错。学校的规章制度一开学就人手一册,该惩该罚一条条白纸黑字写在那里。既没有争辩的余地,也没有什么耐心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惩罚就是惩罚!就像现在国内的许多交警罚违章车辆一样,罚款就是罚款,指出哪一章哪一条,照章办事,按条罚款。通也得通,不通也得通!哪里还有什么思想工作要做的?
对美国学校的惩罚形式和动机,我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开始,无论是对惩罚的形式和动机,我都很反感。我对我的教授们以及我的同学们介绍中国式的惩罚教育的形式和目的,他们中的不少人都点头称是,特别对“家访”这种美国学校没有的形式,更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现在,尽管我对美国学校对学生惩罚的简单、粗暴甚至不惜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如让犯错的孩子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吃午点,让孩子的鼻尖去顶墙上的圆圈,等等)仍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也慢慢地理解到,这种惩罚方式与美国所推崇的个性教育看似冲突,实则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说理、教育都是外在的东西,调动自我才是根本。老师苦口婆心的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如果学生听不进去,就全部是白费功夫。
以扼制“o”膨胀为目的的惩罚就简单得多。是对是错,翻条文。不理解吗?那是你自己的事。总之,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其结果是,调动学生内在因素,让孩子真正从自己心里去认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j从教训中学会社会法则。自己改造自己?
看美国人管教孩子,“放任自流”一词会立即蹦到你的脑子里。
我们刚认识阿莱希欧博士一家时他们才有第一个孩子,名字叫泽克。后来跟阿莱希欧博士一家熟了,我们大家都用阿莱希欧博士的呢称“海琳”称呼她。那天我们在学校的冰球馆看打冰球,正好同他们一家坐在一起。当时泽克才一岁多,金发碧眼,像个小金丝猴。冰球馆里的温度很低,一进到馆内,妻子就忙不迭地让矿矿穿上早准备好的长袖外衣。儿子很不情愿,扭来扭去地反抗着。妻子连哄带压地硬是让矿矿穿上了外衣。
儿子指着海琳怀里抱着的泽克说:“看,他那么小,为什么他不用穿外衣。”
泽克穿着件小短袖,衣服太短了,半个小白肚皮露在外面。泽克的小脸青青白白的,两条青鼻涕挂在鼻子下。
妻子捐了指泽克,对海琳说:“你不觉得他可能冷吗?”
中国人对旁人的孩子往往是关照有余的,并不大想到这关不关自己的事。
海琳低头亲了亲儿子的脸,问道:“你冷吗?”
“NO!”泽克使劲摇摇头。
海琳对我们笑了一笑,算是回报妻子的关心。一场球赛一个多小时,泽克就这么光着小肚皮挺过来。
妻子百思不得其解:“美国人到底是怎么养孩子的?孩子说不穿就不给穿。哪能纵容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后来,我们一家同海琳一家的交往越来越深,两家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度周末。妻子对海琳夫妻管孩子的方法也就见多不怪了。
泽克快三岁的时候,他有了一个妹妹杰西卡。杰西卡从小就喜欢小动物,看见猫啦狗啦什么的,就非要上去扯尾巴、扯耳朵,又搂又抱,不把那些小动物玩得乱叫唤决不放手。开始时,妻子怕小动物忍受不了会伤了杰西卡,每每看到“险情”就将孩子抱开。杰西卡当然不肯,总是大哭之后又如愿以偿。久而久之,妻子也学会对放任自流的孩子泰然处之。
在杰西卡之后,海琳又有了一个男孩科笛和一个女孩爱瑞卡。对这两个小的,海琳更是放任自流有加。有一年的感恩节,我们一家,还有丽莎一家到海琳家聚餐。大大小小十多号人又吃又喝,很是热闹。
不知是因为什么事,两岁的爱瑞卡大哭起来。她先是躺在客厅里的沙发上哭,接着连踢带端地从沙发滚到了地上,在地毯上打滚哭闹。
海琳安详地微笑着,不停地哄着爱瑞卡:“宝贝,你想要什么?”
海琳每问一句,爱瑞卡的哭声就升高一级。海琳无可奈何地对丈夫说:“你来试试。”
古瑞克坐在地毯上,想把女儿抱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哄着她。爱瑞卡拼命扭动着身子,站了起来,接着又跺脚大哭。这回古瑞克也无计可施了。在座的每个人几乎都试了一回,但谁也没有本事让爱瑞卡停下来。
海琳笑着说:“爱瑞卡就是这样的。她不高兴就是不高兴,谁的话也不听。有时哭到兴头上,她还会把自己的衣服一件一件扯下来。”
话声刚落音,爱瑞卡就开始拼命地扯自己的衣服,然后光着小屁股又在地毯上滚起来。海琳不在意地对我们说:“没关系,等她哭累了她就会停止的。”看着我们惊异的眼光,她又补充道:“每次都是这样的。”
就这样,爱瑞卡整整哭了半个多小时,直到她已躺在地毯上睡着了。
怪孩子大哭大闹,在客人面前尽情耍性子而不加制止,中国的家长绝难做到。如果是我们的儿女,我们一定好好治治他们,非把他们的丑脾气改过来不可。
海琳和她先生心地非常善良,但脾气也很急。然而,他们对儿女们的任性的容忍,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他们的解释很简单。孩子哭闹自有他们的道理:不舒服了、渴了、饿了、心情不好等都可能是哭闹的原因。哭闹也是孩子的权利。孩子哭够了,闹够了,到头来也会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办?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应给孩子留下自决的余地。
在他们家的厨房的墙上,挂着一个用木头做成的小屋子。旁边围挂着六只也是用木头做的可爱的小狗,每只小狗身上都写着名字:爸爸、妈妈、泽克、杰西卡、科笛、爱瑞卡。海琳告诉我,谁犯了错误,谁的小狗就会住进小狗房受惩罚。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谁也没有例外。如果自己觉得自己认识到错误了,可以把代表自己的那只小狗从小房子中挪出来。
我们搬到西金库市后,因为离牛津市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各忙各的,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每次见面,我们都发现泽克和杰西卡变了不少,变得越来越懂事了。
我在写这一章时,正好碰上泽克的10岁生日,我们去参加他的生日晚会。
吃完生日蛋糕后,孩子们玩他们的、“疯”他们的去了。
我们四个大人在聊天。
突然楼上传来科迪一会儿干嚎、一会儿痛哭的声音。
我们望望阿莱希欧博士夫妇,他俩习以为常地说:“一定是科迪玩电子游戏机,玩不过电脑,输了,就发脾气,就哭…
科迪就这样时哭时停的,大人小孩没一个理他。后来,我实在忍不住了,上楼去劝他,谁知,越劝越哭得厉害。
于是,我就叫矿矿去帮他。
矿矿说:“这里就数科迪玩那个游戏最棒,他赢不了,谁都赢不了,我去更糟糕!”
“也得想个办法呀!”
“爸爸,不要管他那么多!泽克小时候在我们家玩电子游戏机,玩不过,不也是大哭大闹吗?长大就好了……”
泽克在矿矿身边做了个鬼脸。
我突然“悟”到什么似的,赶快下楼与阿莱希欧傅立夫妇交流教养孩子之道。
中国的家长事无巨细多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和设想来改造孩子,大到成人后的志向,小到脾气、爱好、吃饭、穿衣,甚至交朋友,等等,无不唯家长之意为尊。漫说填志愿、选学校。找对象这种大事,就是孩子的哭笑也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像科迪、爱瑞卡这种“无理取闹”,早就挨“修理”了。
中国的家长有如制盆景一样,扭这枝、弯那根地按照自己的设计来“改造”着孩子……
美国家长则不同。他们不按自己的设想改造孩子,不强迫孩子接受家长的意志。是非曲直由孩子自己去判断,去认识。家长只是尽力为孩子创造环境,孩子最后怎么长?能长成什么样?是孩子自己的事。阿莱希欧博士的两个小的,还很小,按中国人的观点,脾气早到要整治的地步了,但看来,他们夫妇是要“放纵”下去的。孩子能否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自己“改造”自己,成才立业,我们将拭目以待……·
有一阵子,矿矿迷上了中国功夫。李小龙、成龙的电影令他如痴如醉。每天晚饭后,他都要在地毯上模仿明星们的动作翻来翻去,打来打去,说是在练功夫呢。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下来,他竟然能像模像样地打出一套套棍棒刀枪来,每做一个动作,还能叫出名字。据说,他是将录像带停停放放,一个一个动作模仿下来的。
这一来,不但矿矿自己认为他的中国功夫天下第三(很谦虚地排在李小龙、成龙之后),连他的那些美国同学、朋友也知道矿矿的中国功夫了得。为了证明自己的功夫到家,矿矿每天午饭后在学校的餐厅都要找人扳手腕。几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