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荀子-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头部锐利而畅通无阻、尾巴摇曳而缠绕的吗?

它一往一来地活动,把尾打结才开始。

没有羽毛也没有翅,反复来回很不迟。

尾巴一长工作就开始,尾巴打结工作才停止。

把大型簪针当父亲,而母亲就是那盛针的管子。

既用它来缝合外表,又用它来连结夹里。

这是关于针的道理。

——针

[原文]

26.6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1):

天地易位(2),四时易乡(3);

列星殒坠(4),旦暮晦盲;

幽晦登昭,日月下藏(5)。

公正无私,见谓从横(6);

志爱公利,重楼疏堂(7);

无私罪人,憼革贰兵(8);

道德纯备,谗口将将(9)。

仁人绌约(10),敖暴擅强;

天下幽险,恐失世英。

螭龙为蝘蜓(11)鸱枭为凤皇(12)。

比干见刳(13),孔子拘匡(14)。

昭昭乎其知之明也!

郁郁乎其遇时之不祥也!

拂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15)!

暗乎天下之晦育也!

皓天不复,忧无疆也。

千岁必反(16),古之常也。

弟子勉学,天不忘也。

圣人共手(17),时几将矣(18)。

[注释]

(1)此下一首佹诗与一首小歌与上面的赋文体不尽相同,但古人也把它们当作赋(参见 26.7 注(6)及《成相篇》题解),所以编者把它们附录在本篇之末。佹(gu!诡):同“诡”,奇异反常。因为诗中揭露了天下各种奇异反常的现象,所以称“佹诗”。(2)天地易位:喻指战国时君臣易位的现象。(3)乡:通“向”。四时易乡:四季变换了方向,指四季的运行次序颠倒了,比喻历史的进程错乱了。(4)列星:见 17.3 注(1)。殒:通“陨”,坠落。列星殒坠:比喻百官被罢免废弃。(5)日月下藏:指光明磊落如同日月的君子被埋没在民间。(6)见谓:《集解》作“反见”,据《艺文类聚》卷二十四引文改。从(z^ng 纵)横:合纵连横(参见 26.5 注(3)、(4)),比喻结党营私。(7)重(ch¥ng 虫)楼:重叠之楼,即楼房。疏:见 19.2 注(5)。这两句是说:心里热爱国家的利益,所以想担任重要的官职,却被认为是追求住高楼大厦和窗户通明的殿堂才谋求高位。(8)憼(j!ng 警):同“儆”,戒备,防备。革:铠甲,指代战争。贰:当为“戒”字之误(王念孙说)。戒兵:戒备兵器,与“憼革”同义,指防备仇敌的武力报复。(9)将将(qi1 ng 羌):同“锵锵”、“玱玱”(参见 10.12),象声词,这里形容声音吵吵嚷嚷。(10)绌(ch)矗):通“黜”,废,贬退。约:穷困。(11)螭(ch9 吃):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此文喻指圣贤。蝘蜓(y3nt0ng 眼廷):蜥蜴的一种,一名守宫,即壁虎(参见《说文》),此文喻指低劣的庸才。(12)鸱枭(ch9xi1 o 吃嚣):猫头鹰。旧传猫头鹰食母,所以常用来喻指凶残邪恶主人。(13)见 8.15 注(8)。(14)见 25.11 注(1)。(15)拂:违背,指违背时世。孔子行礼义,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见《论语·宪问》);比干知纣王不可能行礼义,仍以死强谏纣王。所以荀子说他们“欲礼义之大行”是“拂”。(16)千岁必反:千年一定有反复,即古人所说的“治久必生乱,乱久必归治”的意思。此文用来劝勉后学,增强学生们的信念,意为:以上所说的黑暗混乱局面,总有一天会回归清明。(17)共(g%ng 拱):同“拱”,拱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18)本章韵脚:治、诗,之部。乡、盲、藏、横、堂、兵、将、强、英、皇、匡、明、祥、行、盲、疆、常、忘、将,阳部。

[译文]

如今天下无秩序,请把怪诗叙一叙:

天地交换了位置,四季颠倒了方向;

天上恒星都坠落,早晚昏暗不明亮;

阴暗小人登显位,光明君子在下藏。

正直为公无私心,却被说成结私党;

心爱公利去做官,却被以为要楼房;

没有袒护有罪人,却被作敌来严防;

道德纯洁又完备,横遭毁谤瞎嚷嚷。

仁人被废遭穷困,骄横暴徒逞凶狂;

天下黑暗又凶险,时代精英恐丢光。

蛟龙被当作壁虎,鸱枭被看成凤凰。

王子比干被剖腹,孔子被困在陈匡。

明明白白啊他们的智慧是这样聪明亮堂。

忧忧郁郁啊他们碰上的时运是这样不祥。

违背时世啊他们想把礼义普遍推广。

黑沉沉啊天下是这样的昏暗不明亮!

光明之天不复返,忧思无边无限长。

千载定有反复时,古来常规是这样。

弟子努力去学习,上天不会把你忘。

圣人拱手来等待,即将重见好时光。

[原文]

26.7“与愚以疑(1),愿闻反辞。”

其小歌曰:

念彼远方(2),何其塞矣(3)。

仁人绌约,暴人衍矣(4)。

忠臣危殆,谗人服矣(5)。

琁、玉、瑶、珠(6),不知佩也。

杂布与锦(7),不知异也。

闾娵、子奢(8),莫之媒也。

嫫母、力父(9),是之喜也。

以盲为明,以聋为聪,

以危为安,以吉为凶。

呜呼上天!曷维其同(10)?

[注释]

(1)这两句为假设的弟子之辞。与:通“予”、“余”,我。(2)远方:这是一种委婉之辞,实指荀子所在的楚国。(3)塞:阻塞,指仕途不畅,贤能不被任用。(4)“衍”与上下文不押韵,疑为“得”字之误。得:得意。与“绌约”相反,即 26.6 所说的“擅强”。(5)谗人:说人坏话而陷害好人的人。服:被任用。(6)此句至末,《战国策·楚策四》及《韩诗外传》卷四均记作荀子给春申君的赋,其词句与此文稍有不同。琁(xu2n 旋):同“璇”、“璿”,美玉。瑶:像玉一样的美石,美玉。(7)布:麻布。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8)闾娵(j&居):战国时魏惠王魏■的美女。此文指代美女。奢:通“都”。子奢:即子都,春秋时郑国的美男子。此文指代美男子。(9)嫫(m¥摩)母:传说是黄帝的妃子,容貌虽然很丑,但黄帝却很爱她。参见《吕氏春秋·遇合》、《刘子新论·殊好》。力父:即《淮南子·览冥训》及《列子·黄帝》所提到的“力牧”,是黄帝的大臣,可能也生得很丑。(10)本章韵脚:疑、辞,之部。塞、得(今误为“衍”)、服、佩、异、媒、喜,之职对转(“佩”、“媒”、“喜”属之部,其余属职部)。聪、凶、同,东部。

[译文]

弟子说:“我因愚昧而疑惑,希望听您反复说。”

那短小的诗歌唱道:

想那遥远的地方,多么蔽塞有阻碍。

仁人被废遭穷困,暴徒得意多自在。

忠诚之臣遭危险,进谗之人受委派。美玉琼瑶与宝珠,竟然不知去佩带。将布与锦相混杂,竟然不知区别开。美如闾娵与子都,没人给他们做媒。丑如嫫母与力父,这种人却被人爱。认为瞎子视力好,认为聋子听力好,误把危险当安全,还把吉利当凶兆。呜呼哀哉老天爷!怎能和他们同道?

卷十九 大略第二十七

[题解]

本篇收集了荀子的学生平时所记下的荀子言论,因为这些言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难以用某一词语来概括,而这些言论从总体上来看大都比较概括简要,可以反映出荀子思想的大概,所以编者把它总题为“大略”。本篇论述最多的是荀子“隆礼尊贤”的思想及各种礼节仪式,其他如“仁义”、“重法爱民”、“义”与“利”的关系以及教育、修养、学习、交友等内容均有涉及,且颇多警策妙语,可与《论语》媲美。

[原文]

27.1 大略:

[译文]

要略:

[原文]

27.2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译文]

统治人民的君主,崇尚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天下,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贪图财利多搞欺诈就会危险。

[原文]

27.3“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译文]

“想要接近那四旁,那就不如在中央。”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一定住在天下的中心地区,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4 天子外屏(1),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注释]

(1)屏:照壁,对着门的小墙。

[译文]

天子将照壁设在门外,诸侯将照壁设在门内,这是一种礼制。把照壁设在门外,是不想让里面看见外面;把照壁设在门内,是不想让外面看见里面。

[原文]

27.5 诸侯召其巨,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诗》曰(1):“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2),礼也。《诗》曰(3):“我出我舆,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注释]

(1)引诗见《诗·齐风·东方未明》。(2)辇(ni3n 捻):拉(车),这里是使人拉的意思。诸侯辇舆就马:诸侯去见天子虽可乘车,但也必须抓紧时间,所以让人拉着车子去靠近马,以便加快套车的速度。(3)引诗见《诗·小雅·出车》。

[译文]

诸侯召见他的臣子时,臣子不等驾好车,没把衣裳穿整齐就跑,这是一种礼制。《诗》云:“颠倒歪斜穿衣裙,因人召我来自君。”天子召见诸侯

的时候,诸侯让人拉着车子去靠近马,这是一种礼制。《诗》云:“我把我车往外拉,到那牧地把车驾。有人来自天子处,叫我快来就出发。”

[原文]

27.6 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1),士韦弁(2),礼也。

[注释]

(1)裨:见 10.3 注(3)。(2)士:官名,地位次于大夫。韦弁:古冠名,熟皮制成,颜色如爵弁而呈暗红,形如皮弁(参见 10.3 注(4))。

[译文]

天子穿画有山形图案的礼服、戴礼帽,诸侯穿黑色的礼服、戴礼帽,大夫穿裨衣、戴礼帽,士戴熟皮制的暗红色帽子,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7 天子御珽(1),诸侯御荼(2),大夫服笏(3),礼也。

[注释]

(1)御:用。古代把君主使用称为御。珽(t!ng 挺):古代帝王所执的大型玉版,长三尺,上部削尖呈椎形,下部宽而呈方形,用作为信符。(2)荼(sh&舒):玉版,上端呈圆形,下部呈方形。(3)服:用。笏(h)互):古时大臣朝见君主时手中所拿的记事用的手板。大夫用的笏以斑竹制成,诸侯用的以象牙制成。

[译文]

天子使用上端呈椎形的大玉版,诸侯使用上端呈圆形的玉版,大夫使用斑竹制的手版,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8 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译文]

天子用雕有花纹的弓,诸侯用红色的弓,大夫用黑色的弓,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9 诸侯相见,卿为介(1),以其教士毕行(2),使仁居守。

[注释]

(1)卿:天子及诸侯所设置的高级官员,其地位低于君主而高于其他大臣,分上、中、下三级。介:副手,介绍人,传宾主之言的人。(2)士:《集解》作“出”,据《大戴礼记·虞戴德》改。

[译文]

诸侯互相会见的时候,卿做介绍人,使自己那些受过礼仪教育的士人全部前往,让仁厚的人留守。

[原文]

27.10 聘人以珪(1),问士以璧(2),召人以瑗(3),绝人以珪(4),反绝以环(5) 。

[注释]

(1)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叫“聘”。珪(gu9 规):同“圭”,用作信符的玉器,上部呈圆形或尖锥形,下部呈方形。(2)问:小规模的或不定期的“聘”叫做“问”。士:通“事”。璧:扁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其边阔比孔大一倍的叫“璧”。(3)瑗(yu4n 愿):扁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其孔比边阔一倍的叫“瑗”。“瑗”与“援”古音相近,“援”是拿过来、领来的意思,所以用瑗来召人。(4)玦(ju6 决):一种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器。“玦”与“决”、“诀”同源,所以与人决裂、断绝用玦。(5)反:通“返”,使…回来。环:扁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其边阔与孔大小一样的叫“环”。“环”与“还”同音,所以用它来反绝。

[译文]

派使者到诸侯国去问侯人用珪,去作国事访问用璧,召见人用瑷,与人断绝关系用瑗,召回被断绝关系的人用环。

[原文]

27.11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译文]

君主要存立仁爱之心;智慧,是仁爱之心役使的东西;礼制,是仁爱之心的完备体现。所以称王天下的人首先讲究仁德,然后才讲究礼节,自然的安排就是这样。

[原文]

27.12《聘礼》志曰(1):“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2)。”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3)?《诗》曰(4):“物其指矣(5),唯其偕矣(6)。”不时宜,不敬交(7),不騹欣(8),虽指,非礼也。

[注释]

(1)《聘礼》:《仪礼》中的篇名。此下引文大概引自古本《仪礼》。今本《仪礼·聘礼》记为:“多货则伤于德,币美则没礼。”与此文所引义同而辞异。(2)殄(ti3n 忝):灭绝。(3)这两句是孔子的话,见《论语·阳货》。荀子引来重申《聘礼》之意,强调玉帛等物虽用作为礼品,但它们只是礼的次要方面,礼的主要方面是尊君治民,所以行礼时应该轻财而重德。玉帛:瑞玉和缣帛。古代祭祀、会盟时用的珍贵礼品。(4)引诗见《诗·小雅·鱼丽》。荀子引此诗是为了进一步强调行礼时要注意轻财重德。(5)指:通“旨”,味美。(6)偕:通“谐”,和合,协调,指适合口味。(7)交:当为“文”字之误(俞樾说)。文:见 1.8 注(8)。(8)騹:同“欢”。

[译文]

《聘礼》记载说:“礼物丰厚就会伤害德,财物奢侈就会吞没礼。”礼呀礼呀,难道只是指玉帛这些礼品吗?《诗》云:“各种食物味真美,因为它们合口味。”如果不与时节相适合,不恭敬有礼貌,不喜悦快乐,那么即使味道很美,也不合乎礼制。

[原文]

27.13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译文]

在水中跋涉的人用标志来表明深度,使人不致于陷入深水淹死;治理民众的人用标准来表明祸乱,使人不致于失误。礼制,就是这种标准,古代的圣明帝王用礼制来彰明天下的祸乱。现在废除礼制,这是在丢掉标准啊,所以民众迷惑而陷于祸乱。这就是刑罚繁多的原因。

[原文]

27.14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1)。”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2),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注释]

(1)舜:见 3.1 注(10)。维予从欲而治:《尚书·大禹谟》作“俾予从欲以治”,指皋陶彰明五刑来辅助五教,于是舜能随心所欲地来治理天下。荀子断章取义地引用此文,用来说明礼能使人成为圣人,掌握了礼就能“从欲而治”。(2)尧:见 2.2 注(4)。君畴:一作尹寿,尧时人。

[译文]

舜说:“只有我能随心所欲地治理天下。”那礼制的制定,是为了贤人以及下面的群众的,并不是为了使人成为圣人,然而它也是使人成为圣人的一种工具。但是不向人学习是不能成为圣人的。尧曾向君畴学习,舜曾向务成昭学习,禹曾向西王国学习。

[原文]

27.15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存(1)。

[注释]

(1)衰(cu9 崔):见 19.10 注(9)。

[译文]

五十岁的人不需要全部做到守丧的礼节,七十岁的人只要丧服在身就行了。

[原文]

27.16 亲迎之礼(1):父南乡而立(2),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3):“往迎尔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子曰:“诺,唯恐不能,不敢忘命(4)。”

[注释]

(1)亲迎:古婚礼六礼(见 10.1 注(12))之一,即新郎于预定的婚期之日穿上礼服亲自到女家

去迎接新娘回家的礼节。(2)乡:通“向”。(3)醮(ji4o 较):古代用于婚礼的一种斟酒祭神的仪式。

(4)不敢忘命:《集解》作“敢忘命矣”,据《仪礼·士昏礼》改。

[译文]

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的礼仪:父亲面向南站着,儿子面向北跪着,父亲一边斟酒祭神一边嘱咐儿子:“去迎接你的贤内助,完成我家传宗接代以祭祀宗庙的大事,好好带领她去恭敬地做你亡母的继承人,你的行动则要有常规。”儿子说:“是,我只怕没有能力做到,决不敢忘记您的嘱咐。”

[原文]

27.17 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1),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注释]

(1)弟(t@替):同“悌”,弟弟敬爱兄长的一种道德规范。

[译文]

所谓德行,就是指奉行礼义。所谓礼义,就是对地位高贵的人要尊敬,对年老的人要孝顺,对年长的人要敬从,对年幼的人要慈爱,对卑贱的人要给予恩惠。

[原文]

27.18 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国家也;忿怒其臣妾(1),犹用刑罚于万民也。

[注释]

(1)臣妾:奴婢。古代的奴隶,男的叫臣,女的叫妾。

[译文]

在自己家庭内进行赏赐,应当像在国家中使用表彰赏赐一样;对自己的奴婢发怒,应当像对民众使用刑罚一样。

[原文]

27.19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译文]

君子对于子女,疼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露神色,用正确的道理来引导他们而不强迫他们接受。

[原文]

27.20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1),皆礼也。

[注释]

(1)亡(w*无):通“无”。《礼经》:见 1.8 注(2)。

[译文]

礼以顺应人心为根基,所以在《礼经》上没有而能顺应人心的,都是礼。

[原文]

27.21 礼之大凡:事生,饰驩也;送死,饰哀也;军旅,饰威也。

[译文]

礼仪的大致情况是:用于侍奉生者的,是为了润饰喜悦之情;用于葬送死者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悲哀之情;用于军队的,是为了装饰威武之势。

[原文]

27.22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1),仁之杀也(2)。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虚之(3),非礼也(4)。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推恩而不理(5),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不知(6),不成礼;和而不发,不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7),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注释]

(1)庸:功劳。庸庸:以庸为庸,把功劳当作功劳来对待。前一字用作为意动词。(2)杀(sh4i晒):等差。(3)里:乡里,住处。这里与“门”一样,喻指礼制。虚:当为“處”(处)字之误(王念孙说)。非其里而处之:指不遵守礼。(4)非礼也:当作“非仁也”(王念孙说)。(5)理:道理,此指礼制道义之类。推恩而不理:指只有物质上的恩赐而不合乎礼义,如父子之间只有物质的供养而没有孝敬慈爱的道义。(6)知:当为“和”字之误。(7)反:通“返”。本:根本,指仁义。末:末梢,指礼节仪式。

[译文]

亲近父母亲、热情对待老朋友、奖赏有功劳的人、慰劳付出劳力的人,这是仁方面的等级差别。尊崇身份贵重的人、尊敬官爵显赫的人、尊重有德才的人、敬爱年老的人、敬重年长的人,这是义方面的伦理。奉行这些仁义之道能恰如其分,就是礼的秩序。仁,就是爱人,所以能和人互相亲近,义,就是合乎道理,所以能够实行。礼,就是适度,所以能够成功。仁有安居之处,义有进出之门。仁,如果不是它应该安居的地方却去安顿在那里,就不是什么仁。义,如果不是它应该进出的门户而从那里进出,就不是什么义。施行恩惠而不合乎道理,就不成为仁;通达道理而不敢遵行,就不成为义;明白制度而不能使人们和睦协调,就不成为礼;和睦协调了而不抒发出来,就不成为乐。所以说:仁、义、礼、乐,它们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君子根据义来处置仁,然后才有了仁;根据礼来奉行义,然后才有了义;制定礼时回头抓住它的根本原则从而再完成它的细节,然后才有了礼。这三者都精通了,然后才是正道。

[原文]

27.23 货财曰赙(1),舆马曰赗(2),衣服曰禭,玩好曰赠,玉贝曰唅。赙、赗,所以佐生也;赠、禭,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故吉行五十,犇丧百里,赗赠及事,礼之大也。

[注释]

(1)赙(f)傅):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财物。(2)赗(f8ng 奉):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

车马。

[译文]

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财物叫做赙,赠送的车马叫做赗,赠送的寿衣衾服叫做赗,赠送死者所玩赏嗜好的物品叫做赠,赠送的珠玉贝壳供死人含在口中的叫做唅。赙、赗,是用来帮助死者家属的;赠、禭,是用来葬送死者的。送别死者时不见到棺材里的尸体,哀悼死者而安慰其家属时不达到悲哀,是不合乎礼的。所以参加吉礼时一天走五十里,而奔丧时一天要跑一百里,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东西一定要赶上丧事,这是礼节的大端啊。

[原文]

27.24 礼者,政之挽也(1)。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注释]

(1)挽:牵引,引申为引导。

[译文]

礼,是政治的指导原则。治理政事不按照礼,政策就不能实行。

[原文]

27.25 天子即位,上卿进曰(1):“如之何忧之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授天子一策(2)。中卿进曰:“配天而有下土者(3),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4),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授天子二策。下卿进曰:“敬戒无怠!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豫哉!豫哉!万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注释]

(1)上卿:依周朝的官制,宗周及诸侯都设置卿,分上、中、下三级,上卿是朝中最尊贵的大臣,相当于后世的宰相。(2)策:通“册”,成编的竹简。此指写有上述文字的册书。(3)配天而有下土者:指天子。古人以君权为神授,天子被看作为天帝的儿子,所以说他“配天”。(4)接:通“捷”,敏捷(杨倞说)。

[译文]

天子刚登上帝位时,上卿走上前说:“忧虑这样深长,您怎么办呢?能够除去祸患就有幸福,不能除去祸患就会受害。”说完就把第一篇册书交给天子。中卿走上前说:“和上天相配而拥有天下土地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要考虑到那事情,在祸患来到之前就要考虑到祸患。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考虑到那事情,这叫做敏捷;能够敏捷,那么事情就会圆满成功。在祸患来到之前就考虑到祸患,这叫做预先准备;能够预先准备,那么祸患就不会发生。事情发生以后才加以考虑的叫做落后;落后了,那么事情就办不成。祸患来了以后才加以考虑的叫做困厄;困厄了,那么祸患就不能抵挡了。”说完就把第二篇册书交给天子。下卿走上前说:“慎重戒备而不要懈怠!庆贺的人还在大堂上,吊丧的人已到了大门口。灾祸和幸福紧靠着,没有人知道它们产生的地方。要预先准备啊!要预先准备啊!亿万人民都仰望着您。”说完就把第三篇册书交给天子。

[原文]

27.26 禹见耕者耦,立而式(1);过十室之邑,必下。

[注释]

(1)式:通“轼”,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叫“轼”,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低头表示敬意。

[译文]

禹看见耕地的人两人并肩耕作,就站起来扶着车厢前的横木;经过十来户人家的小镇,一定下车。

[原文]

27.27 杀大蚤(1),朝大晚,非礼也。治民不以礼,动斯陷矣。

[注释]

(1)杀:指猎取禽兽,一说当作“祭”。大(t4i 态):同“太”。蚤:通“早”。

[译文]

猎取禽兽太早,上朝太晚,不合乎礼。治理民众不根据礼,一动就会失足。

[原文]

27.28 平衡曰拜(1),下衡曰稽首(2),至地曰稽颡(3)。

[注释]

(1)平衡:本指衡器两端重量相等而秤杆处于水平状态,此指弯腰后头与腰像秤杆平衡时一样呈水平状态。拜:两手相拱抵头弯腰以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即后世之作揖。(2)稽(q!起)首:古代跪拜礼的一种,跪下后两手相拱拜至地,低头至手。一说低头至地。(3)颡(s3ng 磉):额。稽颡:古代跪拜礼的一种,跪下后两手拜至地,低头使前额着地。

[译文]

弯腰后头与腰相平叫做拜,头比腰低叫做稽首,头着地叫做稽颡。

[原文]

27.29 大夫之臣拜不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辟君也(1)。

[注释]

(1)辟(b@避):通“避”。

[译文]

大夫的家臣对大夫只拜而不稽首,这不是为了提高家臣的地位,而是避免大夫和国君在礼节等级上的相同。

[原文]

27.30 一命齿于乡(1);再命齿于族;三命,族人虽七十,不敢先。

[注释]

(1)这一章指乡内以射选士前饮酒时的礼仪(参见《礼记·祭义》郑注)。一命:命,官爵等级。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一命是最低一级的官,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属下的士和子爵、男爵属下的大夫。再命(二命)包括公、侯、伯的大夫和子、男的卿。三命包括公、侯、伯的卿。见《周礼·春官·典命》。齿:按年龄大小排列次序。乡:古代行政区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