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小地主-第2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四,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你是有点钱了,可你不能这么抛费。你填给老张家多少,你不说,我不知道。可你看看,你给枝儿准备了多少?你给五郎和小七留多少,那都是应该的。可枝儿一个丫头,你看看你这前前后后给预备的,这还都是明面上的,都够咱家娶三四个媳妇的了。你给枝儿预备这些,到蔓儿的时候,还得翻番吧。”周氏并没有再张采云的问题上再纠缠,她自认退了一步,很为连守信着想地道,“一个丫头,你给她那老些,说出去经讲究吗?”

“你知道外边人都咋说吗?一个丫头你给那老些东西,你亲侄子你就不管?就二郎那,你要是能拿出来哪怕一成,那二郎能找罗小燕,能上老罗家去当牛做马去?四郎这年纪也到了,还没定亲,还有六郎,你就眼看着亲侄子打光棍?”

重男轻女,自己的闺女比不上侄子,因为闺女要嫁到别人家,替别人家延续血脉,而侄子要延续的是自家的血脉。这是这个年代的很多男人们所秉持的、或者被灌输思想。有的时候,还会被强制执行。

幸运的是,连守信并不这么想。

连守信腾地站起来,将周氏吓了一跳。

“娘,我问你,你早就开始给秀儿预备嫁妆了是吧?那你给枝儿、蔓儿预备了吗?”连守信问周氏。

“我……”周氏哑口无言。

“对,枝儿和蔓儿是我闺女,你老给你自己的闺女预备,我的闺女,我给预备,是这个理不是?”连守信又道。

“别的事先不说,就说二郎他们几个,他们的爹娘死了吗?没有,这不都好好的在这,也没病没灾,天天活蹦乱跳,东家串西家,正事不干,竟往下道里钻。”连守信气急了,老实人说起狠话来,也是不留情面的。

被连守信这样说,连守义和何氏两个都没敢吭声。

“咱们早就分家另过了,他们的事轮不上我管。我家的事,也轮不上你们管。有这个工夫想用不着的,还不如去干点活。净想着吃现成的,没出息!”

连守信说完,谁也不看,拂袖就往外走。

“老四变了,老四变了一个人……”周氏冲着被摔落的门帘子,痛心疾首,“我好好的儿子,都是分家分的,让人给带歪了……”

连守礼陪着连守信来的,一直做着隐形人,这个时候看没人注意他,就忙跟着连守信也从屋里出来了。

“老四,咱娘她就是那个脾气。啥事咱心里有数就行,当着面,好歹……”连守礼追上连守信,就小心翼翼地说道。只是好歹怎样还没说出来,迎面就遇上了连老爷子、连守仁和连继祖三个。

“老四来了,咋这就走?”连老爷子就道,看见连守信脸色不善,又道,“老四,你娘老糊涂了,她说啥,你都不用听,也别往心里去。”

“爹,这院子里几张嘴,你老还是管严着点吧。这院子里,你老当家。别把人老张家、老陆家扯进来。脸丢到亲戚那,可就捡不回来了。”连守信说完,也不等连老爷子的回话,就扬长而去。

第七百一十章 进城、进城

连守信扬长而去,连老爷子站在原地,半晌都没动地方。直到连守仁和连继祖觉得有些不对劲,上前去扶住连老爷子询问,连老爷子僵硬的身子顿时就有些瘫软。

连老爷子是被连守仁和连继祖给扶进屋子里的,周氏这个时候还坐在炕上抹眼泪,嘴里喃喃地咒骂着。

老两口子对视了一眼,不用说话,相互就什么都明白了,他们都没能在连守信那讨到什么好处。

连老爷子上炕坐了,打了个唉声。

“女大不由娘,儿大不由爹,算了吧。”连老爷子叹气道。

“老四他咋就变了个人似的,”周氏依旧不甘心地道,“你没听见啊,他是咋跟我说话的。要搁以前,他跟我说话都不敢大气儿。”

“那还不是人家发了,脾气大了,眼睛里没人了呗。”连守义就插话道。

“闭上你那张臭嘴。”连老爷子立刻瞪起眼睛来,盯着连守义道,“老二,你把你媳妇看住点,别每天啥活都不干,就知道到处呱啦去。招人嫌知道不,刚才我碰见后街的王六子,人家就给我话听了。”

“你们几个都在内了。”连老爷子又扭过头,将屋内的几个儿孙都打量了一眼,“老张家嫁闺女的事,你们少在外面胡咧咧,得罪人。这两家都啥样人?人家打上门来,到时候看你们咋办?”

张家曾经打上门来过,而陆家也是顶厉害、从不受屈的人家。连守义当然知道厉害,蔫蔫地耷拉下脑袋。

自家里闹破了天,连守信那边也不好对他们下狠手。可是人家张家和陆家,如果不碍着连守信那一家的面子,是根本不会对他们留情的。

“都是亲戚里道的,好歹也维护着点。以后我没了,你们过日子,少不了用着人家的时候。就算不求人家给你们帮忙,也别结了仇,让人家给你们下绊子。”随后,连老爷子的语气和缓了下来,慢慢地说道。

最近这些日子,连老爷子说话,时常是这样的声口,总是说如果他没了之后,会怎样怎样的话。

和往常一样,只要连老爷子说起这样的话,屋里的气氛就会变得异常的沉闷,就是周氏也没了精气神,两只眼睛呆呆地盯着前面。

“各回各屋吧,都早点歇着,明天早上起来,跟我去捡粪。老四人家种冬小麦,一年两熟,一亩地当两亩地用。也怨不得人家发财,那也真是干出来的。你们啊,都学着点吧。”连老爷子说了明天早上的安排,就挥了挥手,将连守仁、连守义几个都打发了出去。

屋里就只剩下老两口子,相对无言。

“老四、是变了。”半晌,连老爷子叹气道。

“咱都是直肠直肚,啥都在面上。老张家人心眼子多,会卖好。人家那说话柔和的,咱就不会!……这个儿子,咱白养活了,是给人家养活的。”周氏恨声道,“秀儿是他亲妹子,出嫁的时候,她们大老远地去了,就给了那么点东西。我当时就说老四媳妇心眼子不好使唤,你还说我。你看看现在,人家是咋对人家侄女的?估计,那嫁妆都是她们给包圆了。”

“得了,得了,你是亲眼看见了还是咋的。”连老爷子心里也很烦闷,不过他毕竟要比周氏理智些。“老二媳妇的话那是能信的吗?老张家也是好日子,手里头有钱。他们嫁闺女,老四那边给填补俩这个肯定有,啥包圆啥的,那都不可能。”

“老四刚分出去那会精穷的时候,人家是没少给出力。现在老四家好过了,报答报答人家,那也是人之常情。”连老爷子轻轻叹息着道。

“老四家现在金山银山,就是包圆,那几两银子,对他也不算个啥,咋就不能了?”周氏却并不同意连老爷子的看法。“他老张家帮着老四,那也是为了他自己的闺女。不为他闺女,他能帮老四?再说了,他就算是帮,他还能帮多少?老四家过年过节送的那些东西,早就还回去了,就不欠他们的!”

“人家说话柔软,会卖好。不像我硬撅撅的。老四媳妇,还有那几个孩子,那心里对偏向着那边哪。”

“咱是没帮着他们啥,可咱那时候不是没那个能力吗?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老四他要真因为这么跟咱们生分,恨咱们,那他就丧良心了。”

连老爷子一直没吭声,很多时候他让着周氏,不仅因为周氏是他老婆,老两口子要相互扶持,还是因为,跟周氏辩理实在是一件太耗费精力的事情。他如果每次都要跟周氏辩个明白,他这辈子就不用做别的事情了。

“老四从前不这样,这还是因为离得远了,让他媳妇给带歪了。”周氏又道,“那个娘们,她跟我是解不开的仇啊,她恨不得我死了。她还要装好人,要那个贤良的名。有事她都不出头,就背后拱火,让我儿子来对付我。丧良心,肉尖心子……”

周氏这次没有大声叱骂,而是在屋里小声地咒骂着,一直到入夜,睡下了,才罢休。半夜,她起来解手,然后回来,坐在炕上,点着蜡烛又咒骂了半晌,才又睡下了。

连老爷子一直打着呼噜,也不知有没有被吵醒。

……

连守信从老宅回到自家,他刚进门,就被张氏接进了屋里。屋里面依旧是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见连守信回来了,孩子们都争相招呼着。

没人问连守信在老宅发生了什么事,只有张氏让人端了一盅冰糖银耳羹来给连守信,说是解秋燥的。

在连守信进门之前,张氏、连蔓儿就已经从小厮的嘴里知道了事情的经过,连蔓儿又将这件事悄悄地告诉了五郎、连枝儿和小七。

连守信这次能挺直腰板,能如此有力地维护妻儿,一家人都特别开心。她们都知道,只要连守信这边把持住、不再被拿捏,老宅那边根本就翻不出浪花来。

“你们那三当家的,跟老宅那边,走得还挺近?”李氏偷空问了张氏一句。

“亲父子吗,走得还算近吧。没事就去老宅看看啥的。”张氏就道。

“也是这个理。”李氏点了点头,“老宅那边,对他咋样?”

“比以前强了。”张氏想了想,就道。

可不是比以前强了吗。连守礼自己盖的房子,如今自家养自家,从不会朝老宅伸手。就是伸手,那也是帮扶老宅。老宅的人自然不能再对人家颐指气使,想怎样就怎样。

“就跟我们当初刚分家的时候差不多一个样。”张氏又道,“老宅那边,就那么几个人。老爷子、老太太都指望他给跑腿。哪次有啥事,多数都是让他来。”

“三当家的,是个好人。”李氏就道。

就是糊涂,在某些事情上掰扯不清楚。不过这样的话,李氏和张氏都没有说出口。

一夜无话,第二天,连蔓儿家就派了一辆车,将张王氏送回了烧锅屯。李氏和张采云留了下来,每天就和连枝儿一起做针线。

随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爽,连蔓儿家的第一批填鸭已经养成了,第一批的烤鸭师傅也培训成功。用填鸭烤出来的烤鸭,大家也都尝过了,都是赞不绝口。权威人士鲁先生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边都准备好了,连守信和五郎又去了府城,花了两千两银子盘下一座酒楼。鲁先生、连蔓儿、五郎和陈掌柜商量画了图纸,并请工匠按照图纸将酒楼改建翻新,作为连记烤鸭店的店址。陈掌柜被提拔,就做了烤鸭店的掌柜。他也不负众望,带着人在三十里营子和府城之间来往奔波,将能准备的都准备的停停当当。

连记烤鸭店择了吉日打算开张,连蔓儿自然要去。

这天吃过午饭,外面准备了三辆马车,鲁先生、连守信和小七坐一辆,连蔓儿带着两个丫头小喜和小庆坐一辆,第三辆马车是家里的管事和小厮押送着几个人的行李,一行人离开三十里营子,先往锦阳县城来。

张氏和连枝儿娘儿俩则是留在家里,正好还有李氏和张采云在,娘儿四个正好做伴,院子里的事有李氏帮着照看,张氏也能轻松一些。另外,还将管事韩忠留了下来,照看外头的事情。

三十里地并不算远,一行人到了锦阳县城,就住进了柳树井胡同的宅子。因为三十里营子距离府城路程遥远,他们也没有赶路的必要,因此,就在锦阳县城歇息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就起身,往府城来。

从锦阳县城到府城,途中要经过三个县,晌午,一行人就在抚远县的县城内打尖,然后才继续上路,将近傍晚的时候,一行人终于来到府城的南城门前。

辽东府的府城,名为沈城。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要塞,经过多次的扩建。虽是傍晚,进出城门的行人和商旅依旧络绎不绝,连蔓儿吩咐出去,让马车慢行。

夕阳的余晖,将高耸的城墙和巍峨的城楼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第七百一十一章 沈城新宅

沈城,因为是作为一座要塞存在的,它首先的一个特点就是坚固的青砖城墙,呈正方形,高而且厚。沈城的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为一丈八尺。四面分设八个城门,方便进出。城门上设城楼,城墙四角设角楼,都是三层围廊式的建筑,巍峨高耸。

沈城城内,街道呈井字形分布,将城内的建筑分隔成规规矩矩的方块。城内主干道皆宽阔平坦,适于跑马已经兵车和炮车通过。而总兵府,也就是沈宅,正处于沈城的中心,也就是那个大井字形的中心。

连蔓儿一行人进了城,因为天色已经有些晚,所以特意绕开了中心较为繁华的街道,而是向东,沿着最外围的宽阔街道绕行。

松树胡同位于沈城的北面,是因为东街口两棵百年老松而得名。马车到了街口,五郎早已经打发人前来迎接。等到了门口,就见门楣上,还有两侧的灯笼上都写着连宅两个大字。

大门打开,五郎带着人亲自迎了出来。

沈城内的建筑,与这座城的风格很统一,大开大合,都是方方正正的大院子,宣朗开阔,房舍也是宽敞、气派。

连蔓儿在大门口就下了车,因为她和小七是第一次来,所以就一层层房舍这么一路看了过去。

进了院子的第一层房舍,进门的两侧有倒座房各两间,上面是五间正厅,两侧东西厢房各三间。再往两侧,是两座跨院,下人的房舍、马厩等都在跨院,东跨院还有一个小小的演武场。

第二层院落是内宅,也是五间上房,两侧各三间厢房,四周抄手游廊,有月亮门通往东西两个小跨院,以及第三层房舍。

第三层的院落实际上是个大花园子,花木掩映中也有几处房舍,那是夏天乘凉消暑,或者是闲居静养的静室。

连蔓儿将整个宅子大约看了一遍,觉得很满意,那一千多两银子花得很值。而这一会工夫,小喜和小庆已经将她的住处安顿好了。

宅子内房舍众多,鲁先生、连守信、五郎和小七都住在前院,只有连蔓儿住在内院。连蔓儿将东屋空出来不住,只住在西面的屋里,她住里屋,外间屋是小喜和小庆上夜。

如今这宅子里,除了一家人从三十里营子带来的人,还有五郎另外买的几房人口。前面的事情并不用连蔓儿理会,五郎只打发了掌管厨房的周大娘、内院伺候的赵大娘和两个十一二岁的小丫头过来给连蔓儿磕头,听连蔓儿的安排。

正是安排饭食的时辰,周大娘拿了晚饭的水牌过来请连蔓儿的示下。连蔓儿仔细看了,略添减了两样,又嘱咐了周大娘几句,就将她先打发下去安排晚饭,另外留下赵大娘和那两个小丫头细细地说话。

赵大娘已经在宅子里伺候了一些日子,是个内管事,她将如今宅子里伺候的人员花名册拿出来给连蔓儿看了。

连蔓儿一边翻检着花名册,一边和赵大娘说话。赵大娘为人极老道,连蔓儿问一她能答十,一会工夫,连蔓儿就将这宅子里里外外的事情都弄清楚了。

如今宅内人口并不多,事情自然也不会太复杂。连蔓儿见事事妥当,也就安了心。

“回姑娘,这两个小丫头,是大爷特意买了,伺候姑娘的。如今还没个名字,大爷说,还得请姑娘赐个名字给她们。”赵大娘就让两个小丫头在连蔓儿跟前跪了,赔笑着说道。

小丫头原先当然有名字,不过如今到了连家,自然是要随着连家的规矩。

连蔓儿想着她已经有了小喜和小庆,就干脆给这两个新来的丫头取名叫做吉祥、如意。今年十一岁,个子稍高,长瓜子脸的叫做吉祥,今年十岁,个子略矮,圆脸的叫做如意。

两个小丫头磕头领了名字,连蔓儿就叫她们跟着小喜和小庆学着做事。

晚饭摆在前厅,连蔓儿略做洗漱,换了一身衣裳,正要往前厅去,小七就先过来了。

“姐,我来接你去吃饭。”小七也洗漱过,换了一件银红色的团花袍子。

辽东府的大多数人家,到了冬天,就讲究一个猫冬,而进入秋季,则讲究贴秋膘。连蔓儿家自然也是如此,因为小七晚上还要念书、做功课,夜宵都是张氏看着给做。小七在秋收的时候掉下去的那一点点肉,如今已经都长了回来。一张脸白里透红,肉呼呼的,让连蔓儿看见就想捏。

因为小七年纪小,长得又可爱,所以张氏也好,连枝儿和连蔓儿也好,都喜欢用鲜亮颜色的料子给小七做衣裳,恨不得每天都将这小家伙打扮的跟画上的善财童子似的。

连蔓儿跟小七到前厅吃了饭,大家就围坐着喝茶,一边聊起明天的安排。

“先生这些天,还是住在我家吧。这里离沈府也不远,我专门安排一辆马车给先生,有什么事,来回很方便的。”五郎就先对鲁先生道。

一家人都期待地看着鲁先生。

沈谨十月份要进京,京城里已经有旨意下来,虽然没有写明给鲁先生安排什么职位,但却写明了,要他随同沈家的人一同进京。

这样,鲁先生似乎是住到沈家去更好些,不过,连蔓儿一家人都舍不得鲁先生,离别在即,也希望他能多留在自家。

“好。”鲁先生笑着点头应了。

沈府或许生活条件更好,但是鲁先生也与连家的人一起住习惯了,这里有他的两个学生,在感情上,他自然更倾向于住在这里。

在离开辽东府之前,鲁先生都会住在连家,他还会趁这段时间,替小七另外寻一个好先生。

将鲁先生的事情说定了,一家人又说起烤鸭店的事。

烤鸭店如今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只需要等到吉日开张。在府城,又和在三十里营子不同,烤鸭店又不同于那时候已经在锦阳县很有名气和口碑的连记包子,安安稳稳地只等吉日开张,显然还不够。

“酒香也怕巷子深,明天我去店里看看,咱们再好好商量商量。”连蔓儿想了想,就道。

第七百一十二章 酒香也怕巷子深

赶了一天的路,大家都累了,因此略将事情安排了一下,大家就都各自回房的休息。虽说是自家的宅子,但因为是第一次来府城,第一次到这宅子里来,环境还是陌生的,因此,连蔓儿躺在炕上,并没有立刻就入睡。

此时已经是深秋,夜晚尤其透着凉意。沈城的气候,和三十里营子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毕竟两地的距离还没有超过二百里。连蔓儿裹着晒过的新棉被,想了一会三十里营子的家,然后就思考起她们在府城的发展。

等终于想出了一些眉目,连蔓儿才渐渐地进入梦乡。

第二天,连蔓儿近年来养成的生物钟让她依旧早早地醒来,外间屋,几个丫头比连蔓儿起得还要早。在几个丫头的伺候下洗漱过了,换了衣裳,赵大娘就过来请安,问连蔓儿早饭在哪里吃,是依旧去前厅和一家人一起吃,还是单独摆一桌来后院吃。

大户人家,人口众多,很多人家惯常的习惯是分开来吃饭。连蔓儿家早可以这样做了,但是一家人谁也没想过要这样做。

似乎在自己的院子或是屋子里单独吃,是更方便一些,但是他们还是喜欢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亲亲热热地吃饭。

或许等以后,五郎和小七都各自成亲,生了一大堆的孩子,那些孩子再成亲生子后,会因为人太多而分开吃饭吧。不过,那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连蔓儿想。目前,他们一家人都接受不了各自吃饭这件事。

“去前厅吃。”连蔓儿告诉赵大娘。

连蔓儿一家,还有鲁先生,都习惯早起。连蔓儿甚至是这几个人里面起的最晚的。连守信不用说,那是庄稼人勤劳的习惯,鲁先生、五郎和小七都要早起念书。

连蔓儿起身到前厅来,看着伺候的人将早饭摆了一桌子,很快连守信、鲁先生、五郎和小七也来了。大家相互问候,然后才就坐吃饭。

饭后,五郎和连蔓儿一商量,就先打发人往沈府送帖子,一面吩咐外头准备马车,一行人坐了就往烤鸭店来。

五郎盘下的这家酒楼坐落在沈城最繁华的广聚大街上,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层楼阁,飞檐斗拱,其外形与沈城的城门楼和角楼极为相似。不止这家酒楼的外形如此,从昨天进城的时候,连蔓儿就发现了,这沈城里面,很多建筑都是这个形式的。

而早上这一路看过来,连蔓儿更加发现,沈城的建筑外形,大体上是相当的统一,并没有过多的花样。连蔓儿想,这也许是因为沈城最初建城,就是一座要塞、军事重地,许多建筑都是官府和军方建造的缘故吧。

五郎似乎看出了连蔓儿的疑问,他告诉连蔓儿,城内的这些样式统一的建筑,都是仿照沈家的凤凰楼建造的。

“……等你去他家看看,就知道了。”五郎告诉连蔓儿。

酒楼在盘下之后,进行了翻新和改造。尤其是门面,采用了最明亮、喜庆和富贵的红、金、蓝三色,即便是在周围的一片繁华中,也格外的醒目、气派。

酒楼翻新改造的图纸还是连蔓儿帮着定下来的,如今看到了实物效果,连蔓儿觉得很满意。

几个人下了车,陈掌柜早已经带着几个伙计迎候在了门口,众人簇拥着走进了酒楼。

酒楼内,桌椅摆设都已经准备停当,一楼是散座,二楼和三楼则都是雅间,连蔓儿将三层楼都看过,又去厨房、仓房等处看了,见事事妥当,心里非常满意。

最后,大家在账房坐下,陈掌柜吩咐人端了茶水、点心上来。

“可都准备齐了,还缺什么不?”连蔓儿问蒋掌柜。

“回姑娘,万事俱备。”陈掌柜赔笑着答道。

万事俱备,也就是说只等着吉日开张了。

“……咱们连记的包子,那是一点点创出的口碑。县城的连记酒楼,是借着这个口碑的光。连记百货开张时,咱们都做了些什么,陈掌柜想必也都知道。如今咱们的烤鸭店,虽说这些天改建翻新多少弄出些动静来了,可还差得远。”

“要论经营之道,陈掌柜自然比我们都懂。我想问问你,可想出了什么好法子?”连蔓儿问陈掌柜道。

要开店,必须得在推广上下工夫。昨天晚上,连蔓儿睡得很晚,就是在想这件事。她心里已经隐约有了计划,不过,她还是想听陈掌柜说一说。

现在家里只有这几家店铺,她们还能够亲力亲为,等以后规模扩大了,很多事情,还是要交给底下的人去办、去想法子。给这些掌柜们高月薪和分红,并不是让他们只是听从指令办事。连蔓儿的想法,是自家人并不直接参与管理。

“这件事,我已经想过了。”陈掌柜沉吟了一下,就道。烤鸭的定价偏高,这决定了它的消费人群。想要烤鸭店的生意红火,就要让府城的达官贵人们认可连记的烤鸭。

“光是认可还不够,还得让他们追捧。”连蔓儿笑着道。

也就是将连记烤鸭的身价抬高。

这需要一个契机,就像连蔓儿前世那个年代,推广新产品要办盛大的发布会一样。

“陈掌柜,你可知道这几天,府城里可有这样的机会?”连蔓儿问陈掌柜。

陈掌柜想了想,遗憾地摇头。

没有现成的机会,那就需要她们自己来创造一个机会。

一行人看过了烤鸭店,就又坐车回来。去沈府送帖子的人此时也已经回来了,沈府还派了一个人跟来,正在等候。

沈府打发来的人,正是伺候沈谨的罗大娘。

“……六爷、九爷和五姑娘都在,五姑娘知道姑娘来了,很是欢喜。五姑娘还说哪,说巴巴的学那些人送什么帖子,姑娘就该直接上门才好。”罗大娘笑着跟连蔓儿说话,“五姑娘一直盼着姑娘哪,请姑娘过了晌午就去。”

鲁先生、五郎、连守信和小七也是下晌一起去沈府,拜见沈六,还有见沈九。

为了沈谨进京的事情,罗大娘很是忙碌。因此跟连蔓儿客套了几句,就起身告辞。连蔓儿示意小喜将一个大大的赏封给了罗大娘,并送罗大娘出去。

送走了罗大娘,一家人又坐下来商量烤鸭店开张的事情。

要做开店的推广,单独做神马发布会之类的,在这年代并不现实。但是,有一点却可以借鉴,就是明星效应。而在省城,要做这样的推广,制造这样的效应,没有哪户人家比沈家更合适。

而且,正巧,他们跟沈家也最熟。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沈六的大腿已经牢牢地抱住了,要他帮这样一个忙,应该并不过分。连蔓儿就将想要借重沈家,宣传连记烤鸭的意思说了出来。

鲁先生、五郎、连守信和小七都点头。

“……我是这么想的,咱们求他帮忙办事,也不白求。咱们将这烤鸭店的干股送给他一部分。咱们这烤鸭店在府城里,以后还有很多事要沈家照应才好。”连蔓儿又道。

这个想法,早在五郎开始盘酒楼的时候,连蔓儿就和五郎模糊地谈论过,只不过现在想法更清晰了。

要在府城开大铺面,背后的靠山必不可少。就说那一条广聚大街上林立的那些家店铺,哪一家的背后是没人的哪?这并不是一时一地的特殊现象,而是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的一种联合。

在锦阳县城,她们自家就足够做背后的靠山,但是在府城,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只是小铺面还可以,可连蔓儿对连记烤鸭店的期许,明显要宏大许多。

而在府城,已经有了和沈家的良好交往,她们自然不会放弃沈家这尊大佛,舍近求远地去拜别的小菩萨。

一家人都没异议,鲁先生见多识广,知道这是一般大店铺通用的做法,自然也点头赞同。大方向定了,一家人又商量了半晌,将细节部分也定了下来。

下晌,沈家打发了两辆马车来,接了鲁先生、五郎、连守信、小七和连蔓儿,就往沈府来。

沈宅在沈城的正中,也就是那个大井字的中间方块内。这方块内从南到北又分为两部分,北面,正对着沈城的北门,是总兵衙门。沈府与总兵衙门隔了一条街。连蔓儿所坐的马车经由总兵衙门的东侧,横跨衙门前的街道的时候,连蔓儿偷偷地将车帘掀开一个角,朝衙门口张望了一眼。

侧面的一瞥,并不能看见全景。不过这一瞥之间,留给连蔓儿的印象已经足够深刻。那是一股子威风凛凛的肃杀之气。

经过总兵衙门,最后来到沈府前。沈府为皇命赦造的国公府邸,其门庭绚丽、器宇轩昂。平常日子,沈府的正门紧闭,马车转入东侧一个角门,在一座粉白的影壁前停下来,之后,连蔓儿一行人换乘小轿,最后在一座三层的楼阁前停了下来。

“这就是凤凰楼。”下了轿,五郎悄声对连蔓儿道。

第七百一十三章 冷香

沈家的凤凰楼修建在高高的青砖石台上,周围苍松翠柏环绕。凤凰楼青砖碧瓦,上为三层楼阁式的歇山式顶,楼四周是朱红栏杆,气派非凡。

众人拾级而上,楼门口匾额上是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紫气东来。据说,是先有的这凤凰楼,后来才有的沈宅。而紫气东来这四个大字,则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亲笔御提。

凤凰楼外已经足够气派,走进楼里,就见雕梁画栋,一几一案、一瓶一盏,各处装饰摆设,无不华丽非常。

沈家几代经营辽东,自然府库丰厚,而这凤凰楼里的摆设更有许多是御赐之物。

小丫头在前头领路,进了楼里又顺楼梯向上,来到二楼。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