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小地主-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大明朝的税并不重,连家的田地算得上是中上等的田。折算了一下,简单地说,大约是按照每亩亩产二百五十斤,收取五个百分点的税。这样算起来,三十亩地,要交税粮大约是三百七十五斤。

这样,还有一多半的粮食富余出来。

就算作是一半的粮食送到镇上去吧,一部分是给连守仁一家的口粮,其余的则是变卖换成银钱。

“大伯一家,就算上不到两岁的妞妞,是七口人,也按每人每天六两口粮算。一年要吃一千五百多斤的粮食,那还剩下三千斤的粮食,就按高粱的均价,每斤五文钱算,也有十五两银子的盈余。”连蔓儿问张氏,“那这个十五两,大伯都交回来了没有,大伯做馆的钱,交给奶不?”

“这些年,就没见他们往家里拿过钱。”张氏道,要不然家里的日子怎么过得这么紧巴。“哦,他们也往回拿过几次钱,就像这次要发嫁花儿,不是拿钱回来了,那次你继祖哥娶媳妇也是这样。”结果拿回来多少,还要翻几倍的拿回去。没钱怎么办,卖地。结果就是连家现在只剩下三十亩地。

“咱每年的收入都给了他,他一点都不往回拿?”

“你大伯年节回来给你爷奶还有你老姑买东西,就像今天。”张氏道。

“那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连蔓儿喃喃自语道。

“啥意思?”

“就是说那礼物的钱,也是咱们一家子赚的。爷平时一两烧酒都舍不得,今天一坛子梨花白,高兴成那样,其实还是花的公中的钱。”连蔓儿道。

张氏愣了一下。这个道理很简单,她也不是没有想过,只是都含糊过去了,不曾深究。

“你大伯是秀才,日子过得好些也是常理。”张氏道,像大多数乡村人一样,张氏对读书人是怀着敬意的,总觉的读书人就该比他们种田的享福,日子过得好。“不过,唉……”

张氏有些欲言又止。

“娘,你有啥话就说呗。这里又没外人。”

“好吧。……按我说哪,你大伯一家子也太不会过日子了。就说房子,租个几间房子就够住了,可嫌他们住的憋屈,说不方便,就租了个院子。有一次我路过看见了,是两进还是三进?房子少说有二三十来间。你大伯娘说是要分成前院内宅,都是城里大户人家的规矩,我也不懂。还有吃的,也不能按你说的算,你大伯他们不吃粗粮,咱送去的粮,都卖了换大米白面吃哪。”

“娘,这些你都知道?”

“他们是想瞒着人,可镇上离得太近了,风言风语的也有。你大舅有一次路过,亲眼看见,跟我说了,我才相信。”

“爷和奶也知道?”

张氏这次没有说话。

“爷不是在外面做过好些年的掌柜,账上能不精吗,看来肯定是知道的。”

“你大伯是秀才,你大伯娘,还有你大嫂,都是金贵人,该吃用些好的。”张氏道。

“那我们就是天生的贱命?”连蔓儿恼了。

张氏那样说,源于根深蒂固的读书人金贵的想法,但也有一部分是无奈自我安慰。她见连蔓儿眉毛竖起来,小脸气得通红,马上就后悔了。

她毕竟是做娘的,自己任命也就罢了,真要说到自己的孩子,她还没有“贤良”到那个程度。不得不说,这对于连蔓儿几个孩子来说,还算是比较幸运的。

“不,当然不是。”张氏连忙改口,接着叹了口气。

“娘,你那个想法不对。”连蔓儿道。她觉得张氏肯定被洗脑了,“既然不分家,那就该一碗水端平,没有咱们苦哈哈的,她一家吃喝玩乐的。”

“咱也不求他把他赚的钱拿出来,就是咱们想他也不愿意。咱自己个儿过,也照着就这样节省,每年咋的也能攒下点钱来,还能送哥和小七去读书哪。”

“这些年打粮食富余的钱,要不是都填给了大伯他们,我哥和小七已经念上书了。”连蔓儿又道。

张氏拿了一块布,在水盆里,无意识地搓着,越搓越用力。她并不是没有这样想过,但是都压制住了。更没人跟她讲过这样的道理。

“哥说他不想读书,我看见他一个人拿树枝在地上学写字哪。”连蔓儿看了一眼五郎,又道。

“我就算了,要是能行,起码让小七能去读书。”从连蔓儿说到读书开始,五郎都低着头。现在他才抬起头来。

娘几个正说着话,连守信从外边进来。

“说啥哪?”连守信看见连蔓儿激动地红着脸,张氏、连枝儿、五郎和小七脸上都有些难过的神色,忙问道。

张氏终于放下手里的布,看着连守信叹气。

连蔓儿不管那些,让连守信坐炕上,就把刚才算过的那笔账给连守信又算了一遍。

连守信也沉默了,和张氏一样,这笔账他也心中有数,这是第一次有人这么明确地算给他听。

“我是啥话也没有了,他爹,咱……为孩子们打算打算吧。”张氏道。

“爹心里清楚。唉,不就是为了大哥能出人头地,给连家争口气吗。”连守信道。

“出人头地,不是应该好好读书?每天下馆子,挑吃挑穿,就能出人头地了?十年寒窗,可没见谁寒窗出个肥肚子来。”连蔓儿道。

连枝儿几个都捂着嘴笑了起来。连守仁长的不算胖,但是却早早地有了肚腩。

连守信和张氏都板着脸,连守仁一家的某些做派,他们心中和连蔓儿同样的心思,并不认同。

“要敢说分家,你爷得劈了我。”连守信道。

连蔓儿的眼睛亮了一亮。连守信这样说,表明他心里也倾向了分家,只是碍于连老爷子。

“我听人说,树大分枝。咱们和大伯一家差距越来越大,早就该分家了。”连蔓儿道。

连守信坐在那想了一会。

“分家这事,我也想了,这是迟早的事。”连守信道。

连蔓儿忙坐直了身子,张氏和其他几个孩子也都静下来听连守信说话。

“大哥要是得了官,上任去,爹和娘还有秀儿就得跟去,我看二哥的意思,也是要跟去。大哥到时候要养这么多人,到时候这家不分也得分了。”

连蔓儿眨了眨眼睛,连守信不傻啊,虽然话里没有明说,到时候连守仁会翻脸不认人,但是显然是对情况还有某些人的性情都有比较客观的评价。

“我想着,到时候咱就分出来。那时候,他们也再不用咱们出力赚的这几个钱了。”

连蔓儿翻了个白眼,往旁边一倒靠在连枝儿身上。

“蔓儿,咋了?”连枝儿还以为连蔓儿病了,低头一看,连蔓儿脸是红扑扑的,没有一点事。

咋了,当然是气的。

归根到底,连守信还是包子,典型的包子的想法。

“我看人家现在也未必就看得上。”连蔓儿道。就算他们辛苦劳动,省吃俭用,但是看大房的言谈举止,根本就不感激,反而高高在上,根本就看不起他们这些乡下人。

连蔓儿说得很直接,张氏和连守信没法反驳,因为他们也看出来了,只是为人厚道,不肯去深想,也不肯说出来。

“我看,不如早点分。”要等连花儿嫁进宋家,然后还要宋家走关系,给连守仁补监生,再到得官,谁知道还用多久。早分早干净,她也好全心全意进行她的小地主计划。

“到时候再分,大家该说大伯一家发达了,就不认人了。现在分也不差啥,人家不差咱那几个土坷垃里扒出来的钱。没准还因为咱们土,嫌弃咱们丢人哪。”

连蔓儿说着,看向张氏。

“娘,你说路过大伯家,可没说去他家,人家都不让你进门吧。”

张氏脸就红了。

“你这个孩子,嘴咋这样,以后肯定得罪人。”

“这里又没外人!”连蔓儿笑。

张氏挨着连蔓儿身边坐下来。

“不知道咋回事,听蔓儿这么说说,好像心里痛快了不少。”张氏道。她又不傻,还看得出眉眼高低,一直以来都是因为贤良淑德,为大局着想,而压抑着真实的感受。

“老四媳妇,做饭来。”周氏在上房门口喊道。

第四十二章 祖孙

连家的长孙回来了,又是秋收,这顿午饭,自然要比平时丰盛许多。张氏、赵氏和何氏都在厨下忙活,连枝儿、连蔓儿和连叶儿也要帮手,择豆角、削土豆皮、烧火。周氏亲自监督指挥,张氏是最忙的,她刀工最好,要负责切菜,另外还要炒菜。

上房前后门大开,炒菜的油烟和香气传出去很远,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

最后端上桌子的是一个凉菜旱黄瓜丝拌豆腐丝,三个热菜:一个青椒土豆丝,一个干豆腐炒尖椒,一个是五花肉炖土豆茄子,还有一道汤是肉皮片粉汤,都是用盆装着上桌。这在平常的庄户人家就是极为丰盛的饭菜。主食也有了变化,不再全是粗粮,杂面窝窝里加了白面,蒸出来更加宣软好吃。

依旧是男女分成两桌吃,饭菜都端上桌,古氏才和蒋氏、连花儿、连朵儿从西屋过来吃饭。

本来吃饭的人就多,添了蒋氏,就更挤了。连蔓儿咬了一口窝窝,正要去夹菜,鼻子里忽然闻到一股腥臭的味道。

连蔓儿扭头看了眼旁边的小七,小七皱皱鼻子,表示他也闻到了。两个人顺着那味道低下头,原来是正对着她们坐着的连芽儿,将两只小脚从桌子底下伸了过来。

连蔓儿就想开口让连芽儿把脚缩回去,她们坐在炕上吃饭,都是盘腿坐着,没有伸直腿把脚丫子伸到人家面前的道理。不过,看看何氏是个不讲理的。那就别怪她不客气了。

连蔓儿趁人不注意,拿了筷子,狠狠地往连芽儿脚上戳了一下。

就听得连芽儿大叫了一声,差点没将饭桌掀翻了。

“咋回事,咋回事?”

“脚,谁戳我的脚。”连芽儿疼哭了,脚也缩了回去。

周氏低头看见了,立刻斥道:“芽儿你那是咋坐着哪,越来越没有规法了。”周氏说着话,抽了抽鼻子,又看了看连芽儿的脚,就训斥何氏,“芽儿的脚这是熟了吧,你也多给她穿两双袜子,现在像什么样。”

何氏就不说话。

连蔓儿不动声色地放下筷子,只拿汤勺舀菜吃。

“该叫李四奶奶来,给芽儿裹第二遍了。”周氏又道。

“就给她裹,芽儿裹这脚可受了罪,倒小了不少。”何氏飞快地夹了一块肥肉给连芽儿,又给自己也夹了一块。

蒋氏坐在古氏身边,她是古氏的外甥女,一张瓜子脸,眼睛很大,眉毛描得细细弯弯的。现在她正不言不语地喂着妞妞,妞妞吃的是另外熬的大米粥。蒋氏一边喂妞妞,一边自己有一口每一口地吃着。

很快吃过了饭,大家忙着收拾桌子碗筷。

连花儿还是坐在炕上,和连秀商量:“老姑,晚上我和朵儿来给你做伴。”

“行啊,我早叫你过来睡。”连秀儿很高兴,“继祖他们回来了,你们那屋也住不下这么多人。”

歇过了晌午觉,一家人还是要下地干活。何氏说要给连芽儿裹脚,下午就不去地里了。周氏点了头,又问连老爷子。

连老爷子倒是没说什么,只是招呼连继祖。

“继祖,你跟爷下地。”

连继祖看看连守仁,忙点头答应了。

下午下地干活的人群中,就少了一个何氏,多了一个连继祖。要下地干活,就不好穿着直缀。连继祖就脱了直缀,蒋氏打开衣箱,拿出一身半新的细布裤褂来,给连继祖换了,看来是早有准备。

“继祖,下地替爹多干点活。”临出门,连守仁还嘱咐连继祖。

往地里走这一路上,也遇到同村里好些下地干活的人,大家相互招呼,话都说得差不多。

“哎哟,继祖回来了。”

“读书人也下地干活,连大叔/连家大哥是有福气的人。”

连老爷子就呵呵地笑,格外的高兴。

“继祖哥会干活吗?”连蔓儿走在后面,小声问连枝儿。

“等会你就知道。”连枝儿不肯说,只是捂嘴笑道。

到了地里,连老爷子就让连继祖拿了镰刀,和他挨着割高粱。因为连枝儿的态度奇怪,连蔓儿一边干活,一边关注连继祖。连继祖挥舞镰刀,竟然跟得上连老爷子的速度。再仔细一看,才看出名堂来,原来是连老爷子在前面将连继祖那条垄的高粱都割了,连守信在连继祖的另一边,也帮着割了不少。

“这是……演的哪一出哪。”连蔓儿有些无语了。

“爷就是给大家看看,以前是大伯,后来继祖哥大了点,大伯连这样都不肯了,每次都打发继祖哥来。”连枝儿小声道。

姐妹俩正小声说话,就听见连继祖哎哟了一声。

“继祖,咋啦,继祖。”连守信忙扔下手里的活计,赶到连继祖身边。

连继祖翘着一条腿站着,脸上表情痛苦。

“四叔,我脚脖子崴了。”

“咋样,崴的厉害不。”连老爷子也放下手里的活计,走过来问。

“没事,爷,我还能接着干活。”连继祖勇敢地将崴了的那只脚落在地面上,却马上有哎哟了一声,身子就是一个趔趄。

大家都在跟前,当然不会让他摔着。

“脚崴了还咋干活,爹,要不让继祖回去歇着吧。”连守信提议道。

连老爷子没有立刻答话。

“是啊,继祖是读书人哪,爹,你看哪个读书人能干地里的活。”连守义笑嘻嘻地道。

“是啊,让继祖回去吧。”连守礼道。

连继祖就不肯,说还要继续帮连老爷子干活,连守信兄弟几个就在旁边劝说。说是连继祖这伤不轻,必须得回去歇着。

“爹,就让继祖回去吧。”众人求情道。

“得了,那继祖你就回去吧,好好歇着,二郎,你扶你继祖哥回去。”连老爷子终于道。

这样,连继祖就靠在连家二郎的身上,一瘸一拐地回去了。

这个下午,连蔓儿是囧囧有神地渡过的,时不时忍不住就笑一声,她这样,就连续被人鄙视了,先后挨了连枝儿、张氏和连守信的白眼。

第二天吃过早饭,又要下地。连继祖崴了脚,自然不能去了。何氏就说连芽儿刚裹了第二遍脚,她要留在家照顾连芽儿。

“让秀儿照看着,家里这么多女人,还照看不了芽儿?”连老爷子头也没抬就给驳回了。

这一天,还是去北边的地里,割的是糜子。糜子的杆要比高粱秆细长一些,穗子也必高粱穗长,是散穗。

“今年的糜子长得好。”张氏捻了一颗糜子粒,高兴地道。

糜子脱了壳的米,他们这里俗称作大黄米,区别于谷子脱壳之后的小黄米。大黄米有粘性,一般是留到过冬的时候,将大黄米细细地磨成面,然后按照一定比例掺上一些黍米面和小黄米面,合成面做皮,里面包上小豆,也就是红豆馅,做成粘豆包,俗称作饽饽。这个粘饽饽可以充当这里乡村人家一个冬天的口粮。

连蔓儿记得这种大黄米的营养是很丰富的,而且最好的食用方法就是和豆类一起食用,能够全面补充营养,对胃很好,能强壮身体,还很适合小孩子生长发育的时候吃。

真是好东西哪,连蔓儿心里想着。

去了米粒之后的糜子穗子也有用,是扎笤帚的原料。他们平时用来扫地、扫炕的笤帚,就是用这个做的。连家还有一把大个的扫帚,那个是用竹枝子做的,并不是本地产的,算是稀有的东西。

“大嫂跟个仙女似的,每次吃饭就吃那么一点。”连枝儿和连蔓儿在一起干活,少不了要唠嗑。这次的话题是蒋氏。

“花儿姐、大伯娘、她们也吃得少。”连蔓儿道。“应该是吃不惯粗粮。”

“我看见朵儿背着人吃点心。”小七凑过来道。

连蔓儿就想,看连老爷子的意思,是要大房一家在村里常住。他们吃不惯粗粮,一天两天靠吃点心还能过得去,时间长了,就不知道他们撑不撑得住。

又到了歇息的时候,连蔓儿去抱水罐。她以为会费些力气,可是却一下子就抱起来了。水罐的重量很轻。连蔓儿晃了晃水罐,又把水罐盖子打开,才发觉里面根本没有水。

“早上谁拿的水罐,咋忘记灌水了?”连蔓儿就道。

“早上是二伯娘装的水罐。”五郎道。

“咋没装水哪,不是路上洒了吧。”何氏大大咧咧地道。

“二伯娘,这罐子里外都是干的。”连蔓儿道,如果早上装过水,是绝不会这样的。

何氏打了个哈哈,走过来从连蔓儿手里拿起水罐。

“我回家里装水去。”何氏拿了水罐,就要往回走。

“老二家的,你站下。”连老爷子叫住何氏,“让蔓儿和五郎去。咱们等水送回来再歇着。”

何氏不愿意,却不敢和连老爷子犟嘴。

连家的规矩,到了地里,没有连老爷子的话,谁都不能离开。连蔓儿知道,连老爷子知道何氏懒惰,怕她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所以才让她和五郎去。

“快去快回,路上小心。”张氏嘱咐道。

连蔓儿就和五郎抱着水罐,往家里走。

一进连家的大门,连蔓儿就闻到喷鼻的油香气。

“现在就做饭了,太早了点吧,而且,这是做啥,咋舍得用这么多的油?”

第四十三章 吃小灶

连蔓儿和五郎对视了一眼,都觉得很奇怪。他们在地里干活,虽说是周氏和连秀儿在家做饭,但都是等到他们回来,还是让张氏和赵氏做饭,就是周氏动手做饭,现在也太早了些。

连蔓儿心中一动,对五郎使了个眼色。两个人都不吭声,故意放轻了脚步,快步往上房走。

很快就听见了连秀儿的笑声。

连蔓儿走到上房门口,猛地推开前门,就看见连秀儿正在灶下烧火,蒋氏手里拿着铲子,将铁锅里的油饼翻面。那油饼白白的,一看就是精白面做的,一面已经用油烙的发黄,因为油用的比较多的缘故,还滋滋地冒着油泡。

原来是在偷开小灶吃。连蔓儿看明白了。

蒋氏听见门响,一抬头看见连蔓儿和五郎,她的手顿时停在那里,脸上也露出尴尬的神色,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连秀儿却是呱嗒一下落下脸来。

“你俩不在地里干活,咋这个时候回来了?是想偷懒吧。”连秀儿站起来指着连蔓儿和五郎斥道。她完全没有偷吃小灶被抓住应有的愧疚,或者不好意思。

蒋氏本来还不知道怎么办,见连秀儿这样,脸上就堆出了笑容。

“回来就回来吧,蔓儿和五郎还是小孩子哪,累了就回来歇歇。”蒋氏柔声道。

“是爷让我们回来灌水的。”五郎道。

“老姑,大嫂,咱们中午吃白面烙饼啊?”连蔓儿故意装出惊喜的表情,“太好了,我们这就回去告诉爷,爷肯定高兴。”

连秀儿的脸更黑了。刚才连继祖、连花儿都说早饭没吃饱,就商量着做点什么吃。连继祖就说带回来半袋子白面。连花儿就让连秀儿跟周氏说一声,没提她自己想吃,是拿连守仁和连继祖做的借口。

周氏心疼大儿子和大孙子,没说什么。她们就开始和面烙饼,自然不会只有连守仁父子的份,古氏、连花儿、连朵儿,连同蒋氏也是希望拿烙饼垫垫肚子,当然还得带上连秀儿,因此,连蔓儿就看见了这一锅的白面饼。

“你胡说啥哪,这是给大哥和继祖烙的饼,没有你们的份。”连秀儿马上道。

连秀儿说出连继祖来,自己并不觉得怎样,蒋氏的脸就红了。

“那就中午吃烙饼吧,面,还有……”蒋氏小声道。

“有也不给她们吃。”连秀儿掐着腰,气势汹汹地道,“你们也不照镜子看看自己那样,像是该吃白面烙饼的?这面是继祖带回来的,馋哭了也没你们的份。你俩不是回来灌水吗,还不赶紧灌去。”

“老姑……”蒋氏似乎是想劝连秀儿,又不知道该怎么劝。

五郎已经气的脸色通红。

“老姑,你就这么看不上我们!”

连蔓儿扯了扯五郎,示意他不要再说了。

五郎有些奇怪,依连蔓儿的脾气肯定和连秀儿吵起来,怎么现在还不让他说话了。

“哥,咱灌水吧。”

连蔓儿拉着五郎将水罐装满了水,两个人抬着就往外走。

“蔓儿,五郎,”蒋氏笑着叫住了他们,手里拿着两张饼递过来,“拿着吃吧。”

连蔓儿和五郎还没有接,连秀儿就恼了。

“继祖媳妇,你干啥把饼给他俩?放心吧,他俩不敢说出去。”

蒋氏无奈地看了连秀儿一眼,又扭回头来,笑着对连蔓儿和五郎道,“你大伯身子不好,这是奶叫给你大伯烙的饼,统共就这么几块。嫂子做主给你们两块,你们赶紧趁热吃了,再下地。”

这蒋氏明显就比连秀儿聪明、委婉多了。

连秀儿觉得蒋氏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但觉得还是要给蒋氏这个面子,不过她还是走过来,抢下一块饼。

“给他们一块就够了。”连秀儿说着,指着连蔓儿和五郎,“你俩可别不知道好歹。”

五郎就要拉着连蔓儿走,他不想接这白面饼,虽然,那白面饼的香味一直往他的鼻子里钻。

连蔓儿却看着白面饼,脚下不肯挪动。

蒋氏就将白面饼塞进连蔓儿手里。

“蔓儿,吃吧。”

连蔓儿不顾五郎瞪她的目光,将白面饼接了过来。

“你吃了饼,可不能说出去,不然我撕烂了你的嘴。”连秀儿恐吓道。

连蔓儿点了点头。

连秀儿更得意了,最近连蔓儿不像过去那样乖顺,但是现在面对好吃的东西,就厉害不起来了。

连蔓儿和五郎抬着水罐往外走。

“哥,这饼咱俩一人一半。”连蔓儿就对五郎道。

五郎对连蔓儿如此没有骨气的行为,已经气的不想说话了。

“多亏二伯娘早上就带了个空水罐,还让咱俩这个时候回来灌水。”连蔓儿还喜滋滋地对五郎道。

连蔓儿的这些话,自然被连秀儿和蒋氏听了个正着。

出了连家的大门。

“哥,你别走那么快,我都跟不上了。”连蔓儿叫连五郎。

连五郎依旧涨红着脸。

“你还要吃饼哪,水罐也不用你抬了,我一个人抱着吧。”

连蔓儿见连五郎气成这样,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起来。

“蔓儿,你还笑。”连五郎更气了。刚才在连秀儿和蒋氏面前,要不是想着给妹子留面子,他非要说连蔓儿不可。

“哥,你别生气,听我说。我并没打算吃这个饼。”连蔓儿把那块饼拿出来给五郎看了看,“我打算,让大家都吃上白面烙饼。”

“蔓儿,原来你有打算了?”五郎顿时转怒为喜,“不过这饼,你不该拿,那个什么不受嗟来之食。”

五郎将后背挺得直直的。

“凭啥不拿,这个面里,有咱爹娘赚的钱哪。”连蔓儿笑道,“而且,这可是证据。”

五郎哦了一声恍然大悟。连秀儿他们吃小灶被发现,肯定是很快地吃完,或者把饼藏起来。

“蔓儿,你刚才说的二伯娘的话,也是故意的。”五郎也是个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透,还知道举一反三。

“哥,二伯娘最懒了,你啥时候见她主动抢活计干?”连蔓儿道,“可她今天早上抢着搬水罐,刚才还抢着要回来。”

“蔓儿,你是说,二伯娘知道大伯他们要偷吃小灶?”

“肯定的,二伯娘应该是想回来分一份的。”可惜被连老爷子给拦住了。

很快回到地里,大家都围过来歇息喝水。连蔓儿倒了一碗水,送给连老爷子。

连老爷子接过水,就看见连蔓儿在东张西望,脸色也是红红的。

“蔓儿,咋了,累着了?”

“爷,这个给你。”连蔓儿拿出那块白面饼,递给连老爷子。

连老爷子愣了。

“蔓儿,哪来的……”问了一半,连老爷子就顿住了。

“爹和娘说,爷你这么大年纪,还干这么重的活,也吃不上啥好的,让我们能干的就多干点,不让爷那么累。爷,这块饼你快吃了吧。”

白面饼虽然好吃,但是连老爷子如何吃得下去哪。他已经隐隐地猜到了是怎么回事。

“爷不吃,这饼蔓儿你吃吧。”

“爷……”连蔓儿就哭了起来。

“这是咋了,五郎你和你蔓儿吵嘴了?”张氏忙赶过来。

“不是。”五郎也跟了过来。

“那是咋回事?”

“是这么回事……”五郎就把回去看见连秀儿和蒋氏在烙饼,连秀儿怎样说他们的话都学说了一遍。“蔓儿看见老姑和大嫂烙了满满一锅的饼,就以为是给大家伙中午吃的。”

连老爷子板着脸,半天没有说话。

“我和哥咋了,不是爷的亲孙女、亲孙子?老姑让我和哥照镜子,看是不是能吃白面饼的。”连蔓儿一边哭,一边道,“老姑还说是继祖哥带回来的白面,没我们的份。爷,继祖哥不是连家的人,还是我和哥不是连家的人,还是连家现在是分家过日子了?”

连老爷子霍地从地上站起来。

连蔓儿赶紧抓住连老爷子的袖子。

“爷,我拿了饼,答应不说的,要是老姑和大嫂知道了,我……我怕老姑,……大嫂也该把我和哥当坏孩子看了。”连蔓儿可怜巴巴地道。

“爷不说,爷啥也不说。”连老爷子道,又转头对连守礼道,“老三,你回去一趟,和你娘说,中午咱全家吃烙饼,白面烙饼。”

连守礼答应了一声,却站在那没动。

连老爷子就明白过来,这事只有他自己去说,才行得通。

“我去说,今天中午,咱们大家都吃白面烙饼、管够。”连老爷子大声说着,就大步流星地往家里去了。

一张饼,连蔓儿就叫了小七、连叶儿、六郎几个最小的分着吃了。

“爷可气得够呛。”五郎小声道,“蔓儿你说,爷这回去……”

“我啥也不知道,”连蔓儿笑,“我就知道,咱今天中午,白面烙饼管够吃。”连老爷子回去,少不得要训斥连秀儿他们。

连秀儿他们肯定也会想到是她和五郎漏了口风。但是连老爷子会维护她。而且,就算是怨恨,还有何氏在一旁分担那不是。她临走时说的话,蒋氏那个聪明人肯定听到了。一个懵懵懂懂,没瞒住好吃食的小孩子,和一个处心积虑能预知他们的行为的大人,哪一个更值得怨恨。

“中午有更多的烙饼吃啊。”小七凑到连蔓儿身边,“多亏了二姐给咱争来的。”

连蔓儿捏了捏小七的脸。

“那句话不是说,不蒸馒头争口气吗,咱这是不争烙饼,争口气。”连蔓儿道。没错,她争的就是这口气。

第四十四章 矛盾

不得不说,白面烙饼的号召力是很强大的,等连老爷子从家里回来,就看见几个儿子和孙子们,已经又割完了好大一片的糜子。

这天中午收工,大家都是笑着回去的,尤其是二房的三郎、四郎和六郎,恨不得撒欢地往家里跑。

何氏看见了就有些心里不自在。

“他大伯家成年家大米白面,鸡鸭鱼肉的,咱这几个孩子,一年也不能好好地吃上一顿。都是他爷和他奶的孙子哪。”何氏冲着连守义嘟囔道。

“等他大伯当了官就好了,以前没吃过的,都补回来。”连守义道。

是啊,要不是有这个奔头,这些年她也不会一直忍过来了。何氏这么想着,又打量了连守义一眼。

“别以为俺不知道,每次你去镇上,跟着你哥没少吃。上次去还钱,你们还上酒楼喝酒去了是吧?”

“别瞎说,让人听见。”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