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贵娇-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给人一种感觉,似乎这表书和傅家没有关系一样。

    这种淡定不惊的态度,看在裴公辅和王璋眼中,既赞赏又惋惜。可惜了,傅通可惜了,皇上,可惜了。

    裴公辅和王璋知道,傅通会出现在宣政殿,会上这样一份表书,背地里不知经历多少争斗博弈。如今,事情已经成了定局……

    果然,皇上接下了傅怀德的请辞表书,甚至都没有经过“三请三辞”那一套程序,就这么接下来了。

    然后,崇德帝表称了傅家在西疆的功劳,只是惋惜傅怀德身体有疾,国不能用此贤才。同时,为了肯定傅家在西疆的功绩,特地擢升傅怀律为西疆卫副将,云云。

    至于最为重要的西疆卫大将军接任人选,则没有公布。当此时刻,也没有人会询问这个问题。

    傅家的西疆卫大将军之位,就这么平静地交出来了,让人如此意外,却又觉得理所当然。之前有朝官弹劾傅家贪权用兵,就连尚书令大人都说“不敢置喙”,回想起这些,朝官们心中一阵唏嘘。

    宣政殿中站着的任迟,脸色涨红,感到无地自容。前不久,他还大言不惭地说了一句“西疆卫都是傅家的,傅家何需养什么私兵?”,现在,傅通的举动就是“啪啪”打了他一巴掌。

    然而,打一巴掌还是轻的,傅通接下来上奏的事情,就让很多人觉得,傅通简直往他们胸口狠狠刺了一刀。

    傅通,这是想揽着大家一起死啊!(未完待续)

    ps:二更!感谢冷面热心、xiyanqiu、焦小铮、不书的鱼、书友120520194435797、a、tinapa、迷恋自由的猫、江冷诗同学的粉红票票,感谢阿湖湖的评价,谢谢大家!
236章 点兵一刀
    (第三更!提前祝军人及军人家属们节日快乐!致敬最可爱的人!)

    傅通上奏的事情很简单,概括起来就只有两个字:点兵。

    当听到“点兵”两个字时,兵部尚书霍韬脸色顿变,裴公辅和王璋亦有所动容。

    与军中有着密切利益关系的官员,则是不可置信地看着傅通。他们十分清楚,点兵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傅通连根基不要了,不仅如此,还有将另外十五卫大将军的根基都挖掉!

    傅家没有了西疆卫大将军之职,竟然如此丧心病狂,连点兵的建议都能说出来!点兵?若是朝廷真的下令点兵,西疆卫必不能幸免。傅家自作死也就罢了,何苦要拖着其他人一起死?

    傅通没有理会众人的反应,继续说道:“皇上,臣知道,先前京兆出现了私兵,有官员疑心是西疆卫的士兵。为表西疆卫清白,故臣恳请皇上恩准点兵!”

    如此一来,有官员连剐了他的心思都有,连任迟也挨了不少眼刀:叫你多事!现在,惹怒这个老狐狸了。

    这个时候,有人才记得,傅通众多称号当中,还有一个“老狐狸”,听说他当年,将大盛最出名的将军窦德耍得想哭都没地!

    现在,果然不声不响地插了十六卫一狠刀!

    不想,任迟挨了这些眼刀后,竟然双眼一亮,不自觉地点了点头。然后,他出列了,附和傅通之言,奏道:“臣以为,傅老将军此奏言甚好!皇朝承平既久。是应该点兵了!臣恳请皇上准许!”

    这一下,官员们的眼珠子碎了一地。任迟这个人真是……奇葩啊!

    他脸上坦荡荡的表情在告诉大家:点兵,便可知十六卫的真实情况。这个,本来就是兵部的工作,他作为兵部尚书,是应该出言的。

    如此想法,如此行事。倒真是任迟这样的人会有的!

    傅通的目光。也落在任迟身上。点兵这样的奏请,还有人附言,不怕成为众矢之的吗?——他尚不知。这个人就是说出“西疆卫都是傅家私兵”那诛心之言的人。

    任迟出言之后,宣政殿就陷入了一种怪异的沉默。他们任何一个人都不敢像任迟这样,就算是反对上奏之言,他们都要掂量许久。皆因。点兵这两个字的分量,太重了!

    大定上一次点兵。还是崇德元年,崇德帝登位那一年。那一年,是为了整合二王之乱后的兵力,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施加帝王威严。才有了那一次点兵。

    点兵,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也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清点士兵数量。而是包含众多内容。主要的有三方面:军籍的清点、财册的核算、军械的存耗费。

    这三点听起来十分简单,实际上要完成这三点。甚是艰难。

    须知,大定有十六卫,平均每卫有十万兵马,计有一百六十多万士兵。一百六十多万士兵的所耗所用,包括吃穿用度,包括军械辎重,还包括战马的粮草场地。如果真要进行点兵,那么必是一场浩大的工程。

    参与到点兵这项工程里面来的,除了兵部之外,还须户部核对钱财这一方面的内容,还须卫尉寺和兵器司查看军械的情况,而且,还须有御史台的官员监察点兵过程!

    牵一发而动全身,换言之,主要点兵进行,那么朝廷就有众多部司都要动起来,涉及的方方面面可想而知。

    是以崇德帝登位以来,就只有那么一次点兵,唯一一次。

    现在,傅通由此奏言,若是皇上有允,那就是第二次点兵。知道何谓点兵,知道所涉之大,官员们怎么能不审慎思量?

    而令朝官神色惊变的,令有人想撕了傅通和任迟的,除了点兵所涉重大之外,还因为现在军中有一种现象,他们心知肚明。

    这种现象就是:冗兵!

    只要有军/队存在,就会有冗兵现象。因为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士兵的数量是难以精准的。为了战役的胜利,也为了充足的保障,实际士兵的数量一定会比军籍造册的多,这无法避免。

    冗兵现象在战乱之时,出现得最少。因为接连不断的战役会极大地消耗士兵的数量,有时候士兵的数量还远远低于所需。连士兵都不够用,又哪里会有冗兵?

    相应地,冗兵的现象,在承平之时十分突出。没有了一场场残酷的战争,士兵们便能最大限度地活下来,又因为军中条件优渥,渐渐地,士兵数量会越来越多。

    在这个时代,士兵可算是终身制,除非是残了、病了、死了,不然就会一直在军中,如此巨大的士兵数量,有很多是没有用的士兵,但朝廷又严格规定各位有相应的士兵人数。

    那能怎么办?便只能瞒上,只能私底下补充青壮力量。这些青壮力量,有部分是朝廷默认的,但有更大的部分,是各卫私自招募的。

    按照朝廷的说法,现在国朝承平,哪里需要这么多士兵?应该不断淘汰削减才是,又怎么会承认士兵越来越多?

    因此,表明上,十六卫共有士兵一百六十多万人,但实际士兵的数量,远远不止这个数量。

    这多出来的这些士兵,实际上就是各卫大将军所养的私兵!这些私兵托于各卫之中,听令于各卫大将军,却是朝廷在资养!因此,每卫的军需耗费,一年比一年多……

    冗兵的情况,熟知军中的人都心照不宣。如果朝廷点兵,这些私兵的存在必无法隐匿,到时不仅多余士兵会被扬出来,各卫大将军养私兵之举也必被朝廷问罪!

    如此,不是自掘根基自寻死路,又是什么?!——他们就不相信,西疆卫会独清!

    立于殿中的朱宣明,心中骤然升起了一种恐惧。因为他太清楚冗兵的情况了,尤其是与他关系甚深的那几卫的情况!

    如果那几卫因此遭受巨大损失,那么他要怎么办?他在军中的势力怎么办?

    没关系,方集馨一定会出言阻止的。他双眼张皇地往尚书省那边一扫,却发现那里最前面那个位置空空如也。是了,方集馨现在还躺在家中,半死不活,又怎么能出言反对?

    方集馨的分量是最大的,除了他,还敢有谁会清楚当中厉害,并立即出言反对呢?

    现如今,兵部尚书霍韬没动,虎贲副将薛守藩没动……军中的人都沉默!

    中书和门下两省的主官都像棵木头一样,根本就动都不动,其余的官员闻风知意,全部都低头静默,谁会站出来,驳斥傅通这个上奏?

    就在这个时候,御史大夫俞恒敬出列了。他那双永远像含着深情的凤目,缓缓扫过了傅通和任迟两人,似是露出了一丝笑意。

    然后,他说道:“皇上,臣以为,傅老将军此奏甚对!皇朝承平已久,正好趁着私兵这个契机,点兵!”

    他此言一出,朱宣明等人便觉得头皮发麻,眼前一阵阵发黑。俞恒敬,他怎么敢?他怎么敢?!

    (章外;哈哈,正好明日是八一,写这一章向pla现在的风气致敬。)(未完待续)

    ps:第三更!第四更……还是不确定。555,今日票票好少,感谢风华2011、见月已非昨、今夜月色倾城的粉红和打赏!
237章 有人怕了
    (第一更!八月开始,不求月票的话,就太不敬业了。所以,请大家用保底月票砸我把……)

    俞恒敬是御史大夫,他既附言傅通的上奏,就意味着御史台站在点兵这边,表示他们愿意对点兵事宜进行监察。

    这对朱宣明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好不容易才有个官员出列,却是赞同点兵的。他看着俞恒敬那双深情的双眼,恨不得戳瞎了它!

    可是宣政殿中的情况,不会因为他的好恶而停滞。紧接着,侍御史房莘出列了。而这块石头,也不是朱宣明想踢走就提走的。

    这个被称为房顽石的人,声音如石头落地那样硬邦邦的:“臣亦认为点兵可行。点兵和括隐一样,对朝廷大有益处,可防止贪腐,可激浊扬清……”

    房莘的话语冷硬,说出的道理却是一条又一条,而且条条都听着很对,顿时让官员们升起一种想法:点兵,真是好啊!

    不管是俞恒敬还是房莘,他们出列附言的原因都很简单:他们想知道现在冗兵现象有多严重。

    朝廷养兵,是为了用兵。冗兵最恶劣之处,不在于靡费朝廷资财,而是在于削弱军中的战斗力!

    他们担心的是:士兵数量越来越多,朝廷军需支付会越来越大,军中作战能力会越来越弱。一旦到了朝廷用兵之时,怕这些士兵会不堪一击,到时候大定危矣。

    就算没有傅通这个上奏,俞恒敬和房莘都打算找机会监察军中情况。

    现在,趁着私兵这事,趁着傅通上奏,就是御史台最佳的监察机会。不管皇上是否准奏,他们都不会放过此良机。

    御史大夫和侍御史都观点一致,作为监察机构的御史台已经表态了,剩下的人会怎样呢?

    户部尚书张龟龄也表态了,他是三皇子的岳父,知道三皇子与军中联系甚深,背后有很多不能扬出来的事情。当然表示了反对。

    只是。他的理由有些牵强,道点兵乃一项浩大的事情,若真的动起来。会影响正常朝事的运作,而且没个一两年便不能完成点兵,如此一来,极大损耗朝廷的精力和钱财。云云。

    至于卫尉寺和兵器司的官员,则继续一言不发。立志当木头人。

    傅通没有想到御史台的官员会附言,一时心情有些复杂。他知道朝廷不乏有识之官员,但是现在怕事怕势的人太多了。点兵就是拿十六卫开刀,会大大得罪十六卫的大将军。他没有想到,会有官员敢不怕死,这么快就站出来。

    点兵。现在对朝廷来说,是极有必要的!虽则会耗费很多官员的时间心力。也会耗费朝廷部分钱财,但其益处也十分深刻长远。

    不能因为麻烦,就放任十六卫这样下去,有病当治,有腐当剜,如此,十六卫才能康健正常。不然,就算士兵数量再多,最后都会不堪一击。

    想必,这些官员明白了这些,才会出列。他心底,不期然地生起了一丝自豪,非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敢附言的官员。有这样的官员,实乃朝廷之幸!

    御椅上的崇德帝,看到御史台官员的表现,心中十分满意,面上也罕见地表露了出来。

    当下,他嘴角上扬,说道:“诸位爱卿所言极是。朕即位已十年,距上一次点兵快十年了。为了更清楚军中的情况,查漏补缺,勘误扬正,故朕有意点兵!”

    先前,傅通在紫宸殿和他说的请求,就是点兵!其时他错愕不已,意外傅通敢提出点兵,但觉得傅通的说法甚有道理,觉着点兵可行,便允了傅通所请。

    经过这几天的详细考虑,他更觉得当时的允许是对的。此时点兵,对他这个帝王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点兵,是为查实军中士兵、财物、军械的具体情况,以便更清楚军中的情况,最终目的当然就是摸清十六卫的战斗力。

    与此同时,通过点兵,还可以知道各卫大将军是否真的尽忠尽责,各种资财是否用到了实处,兵将的考核擢升是否循实,可有贿赂之事……

    所以,在此时,他才会露出笑容,采纳了傅通的上奏。

    随即,他还下了十分明确的指示:令兵部主理此事,令御史台、户部、虎贲军协助。至于如何点兵、何时开始、何时结束这样的具体事宜,当然是退朝后再议。

    经此,众官便知道皇上早有决断,点兵势在必行。或许,皇上早就想拿十六卫开刀了,傅通的上奏,只是给皇上一个由头而已。

    一时间,宣政殿官员的心潮起伏。西疆卫换将这个事情,已经够意外够重要的了,但接着还出现了一件更意外、更重要的事情。一波一波的,他们觉着心血都不太够了。

    沈度没有想到,傅通所说的“揽着一起死”就是这个意思。点兵,确实将十六卫都圈在其中,无一卫能够挣脱。通过点兵,每一卫都要动一动,他相信,每一卫都藏着诸多内幕,点兵真的落到实处,这些内幕必见光,可不正是大家一起死?

    傅通这一招,真是高!沈度佩服得五体投地,起码他自己就没有想到这个办法。从私怨出,但成大义之事,傅家的反击,真真让沈度开了眼界。——他又学到了东西,名为釜底抽薪。

    晚上,他回到东园将傅通的上奏告诉了沈肃,还微微笑道:“父亲,这个傅老将军真是厉害!孩儿佩服佩服。”

    沈肃点点头,赞同沈度的说法:“此计的确甚好。傅通能在西疆盘桓那么久,还立下那样的功勋,的确不是一般人物。傅通选择的时机也很好,现在朝廷无大事,有了私兵的出现,正好给了皇上下手之机。”

    只是,点兵关系着各卫的身家性命,各卫必然会极尽所能地阻拦此事。就算朝廷派了官员去各卫核实情况,都极有可能接触不到真正的情况。各卫藏着的东西太深了,要挖出来并不容易。。

    想到这,他又加了一句:“这事,必会有很多艰难。真要动摇各卫的根基,还不好说。”

    听了这话,沈度便知道了沈肃的意思,于是问道:“那依父亲之见,有什么办法可以挖出他们的根基呢?”

    傅通提出的上奏,必然要执行才能有意义。如何做,才能知道真实的状况?

    如何做?沈肃想着,脸上阴冷越发明显,阴测测地说道:“要想点兵有用,唯有一途:死不了!保证这些去点兵的人怎么都死不了,就行了。”

    他对军中那些手段太清楚了,那是实实在在见血取命的,比宣政殿这种耍嘴皮子要恐怖太多。面对这种恐怖的手段,那就只有比他们更恐怖,才能成事。

    只有比他们更恐怖,才能成事。——沈度咀嚼着这句话,似乎有些明了。

    他明了,也有些人明了别的事情。那就是皇上要对十六卫动手,必要见血才行。对此,他们怕得要死,心中恐惧连生。

    此刻,在三皇子府的务本楼内,有几个人正在说着话,他们都是因为担心点兵才齐集这里。

    “殿下,臣已经朝军中送去了急信,请大将军早作应对。现在才有此奏,距离真正执行还有一段时日,足够让大将军准备足够了。臣也会从中阻挠的……”尚书左丞蒋钦这样说道。

    他在三皇子面前称“臣”,是承认其“君”的身份了。若是崇德帝听到他此自称,会有什么反应?谁知道呢,反正此刻他身处朱雀东路的务本楼,而不是在宫中的勤政楼。

    蒋钦是朱宣明的人,只是没有方集馨那么明显而已,但他为朱宣明所费的心力并不少。

    “只能如此了,当避开点兵,不宜直接对上。那些多出来的士兵得藏好才是。”朱宣明回道,神色甚显阴沉。

    现在尚书省没有了方集馨,幸好还有一个左丞蒋钦,倒也算接得上。这会儿,朱宣明倒希望尚书令一直缺着了,如此一来蒋钦便实际上掌管着尚书省。

    要将蒋钦推上尚书令这个位置,还真是比较艰难……不知不觉间,朱宣明的神绪游移了。

    “殿下……”秦绩适时低低地唤了一声。他的目光一直在朱宣明身上,立刻就发现了这种失神。

    “殿下不用着急。点兵一事虽涉重大,却并不是无计可施。其余各卫的情况几乎不用理会,我们的人就专心盯着那一卫就可以了。如此,不管有多少情况都可以及时掩抹掉。”秦绩这样说道,露出一个自信的笑容。

    朱宣明和蒋钦都看向秦绩,细想的确是这个道理,专心抹平那一卫就可以了,其他的,倒关系不大。

    “再说,不管谁去那里点兵,总要顾着小命才是。不怕死的人,可是很少的……”秦绩又笑道,意有所指。

    这轻柔的笑语,不知怎的竟令蒋钦心里一阵发冷。他开始有些同情将会去那边点兵的人了。

    听了这话,朱宣明仍是皱着眉头。他的心里,总有一丝不祥之感,觉得点兵真会出什么事。现在,就只希望兵部那边能拖沓行事了……

    (章外:月初的事就只有一件,那就是求保底粉红!啊啊啊啊~)(未完待续)

    ps:一更!感谢月下闻笛、kssherry、卿卿冷冷、花桔子、爱猫乐园、aly1121、只怀念的月票!谢谢大家。还有的书友投了没显示出来,网站抽了;……谢谢大家!
正文 238章 挂上我的名字
    (二更,保底月票在哪里~555)

    然而,让朱宣明失望的是,这一次兵部的办事速度比以往都要快,而且要快得多。

    就在傅通上奏后的第二天,兵部就着手处理此事。没两天,一份详细的奏疏就递到了崇德帝面前。据说,崇德帝看了这份奏疏后龙颜大悦,当即就下了旨意,令兵部会同户部、卫尉寺和虎贲军立即执行。

    当然,崇德帝通过这个奏疏的时候,裴公辅和王璋是在紫宸殿内的,因此这奏疏快速地盖上了中书、门下的大印,等朱宣明等人知道时,奏疏早已经下达了。

    这个速度,完全不符合朝廷往日拖延的作风,让他们怀疑兵部是不是早有准备,不然不可能这么快!

    况且,这么重大事情,在三两天内就落定了,这简直儿戏!

    但皇上已通过、加了中书门下两省大印的奏疏,怎么会是儿戏?而是实实在在的王令,是当前立即执行的事情。

    这极快的速度让朱宣明等人措手不及,但兵部奏疏的内容,就令他们心惊胆战。他们万万没想到,兵部会想得那么周全,还想得那么狠!

    还让不让十六卫有活路了?

    这纸奏疏的内容很多很详,真正吸引他们注意的,唯有这么一句话:“宜分东、中、西三路,各五百虎贲士兵护之,逐卫而点”,而其中,“五百虎贲士兵”这些字样高亮得简直要刺瞎他们的眼。

    须知,虎贲军就只有三千人而已。如今,为了点兵,皇上竟然分了一半的人出去。虎贲士兵是皇上的专属护卫。这五百的虎贲士兵,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如朕亲临”,这是一种巨大的震慑,足以让十六卫生怕。

    就算他们不怕,也没有关系,以这五百虎贲士兵的战斗力,也可以打到他们怕为止!

    这么大的手笔。这么强的护卫力量。说明了皇上的决心,必要将点兵执行到底。

    想明白了这些,朱宣明等人的脸色又白又绿。这样的速度。这样的设置,都显出兵部在点兵一事上的不同寻常。霍韬,什么时候变得又快又狠了?

    朱宣明总觉得,霍韬的背后。肯定有人在推动这一切,究竟是何人呢?在密切关注事态进展的同时。他也令人去查霍韬了。

    点兵的事情仍在推进,这个奏疏通过中书门下下达之后,兵部、户部、卫尉寺、虎贲军和御史台就立即动了起来。各处的官员在主官的安排下,都聚集在兵部。

    为此。兵部还临时辟了一司,就名之为点兵司!

    先时,户部尚书张龟龄早打定主意。一定要拖延推搪点兵一事,但兵部那纸奏疏。直接建议户部侍郎柳缙云处理此事。换言之,点兵司越过了张龟龄,直接将柳缙云要了过来。

    张龟龄同学,你慢慢拖延吧,龟速也没有关系了……

    点兵司甫成立就这么强横,然后张龟龄只能目送柳缙云去点兵司,不敢加以阻拦,就连朱宣明,也没有半句话可说了。

    因为,他们知道了点兵司的主官是谁,朱宣明也知道了背后推动点兵的人是谁。这个人,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心生畏惧,根本没有勇气与之抗衡。

    这个人,就是帝师沈肃,铁血帝师!

    正是他,主理着点兵司,统管着兵部、户部、卫尉寺、虎贲军和和御史台这无五处聚集的官员。难怪,兵部的速度会这么快,难怪,皇上会有这么大的手笔。

    有沈肃这个金漆招牌挂在点兵司上,就如同法力最强大的镇兽神一样,根本就没有妖魔鬼怪敢动一动。

    可是,怎么会是沈肃呢?沈肃怎么会参与到点兵当中?自沈肃带着沈度出现在京兆以来,就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也极少参与朝廷政务,就连皇上多次征辟,他都拒而不受。

    所有人都以为,沈肃会一直这样下去,在沈家养老至终的。先前,他还得了重病,半截身子都埋到土里的了。现在,怎么会出任点兵司主官?

    朱宣明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何沈肃会插手点兵之事,非但他想不明白,就连崇德帝也想不明白。

    就在傅通上奏的当天晚上,沈肃进宫见了崇德帝。他自三月初受伤以来,就没有进过宫了,就算被救回之后,听到崇德帝有召都推搪说出行不便。现在,竟然主动进宫了。

    乍听到他要进宫,崇德帝既疑惑又欣喜。毕竟,沈肃是他的老师。再怎么说,崇德帝还是希望有人可以说说话的。

    崇德帝没有想到,沈肃进宫竟然为了点兵之事。一番寒暄过后,他就直接说道:“皇上,点兵之事草民已经知道了。草民不才,愿为皇上分忧。”

    他顿了顿,然后抬起头,直视着崇德帝,慢慢地说道:“草民建议成立点兵司。点兵司,就挂上草民的名字吧。”

    点兵司,就挂上草民的名字吧……崇德帝想明白这话的意思后,眼中有不可置信,还有无法掩饰的狂喜。老师,愿意出任官职了?愿意继续为他办事了?

    沈肃继续说道:“皇上,草民就帮着您管着点兵司。至于官职,就不必了。”

    他愿意主理点兵司,是为了点兵之事,这并不代表着接受官职。再说,他这个人本身,比任何的官职会更有威信和说服力。

    “好好好,老师您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崇德帝顺从地说道,心中十分高兴。

    只要老师肯为他办事,受不受官职都无所谓。他相信,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老师既愿意就点兵一事为自己分忧,那么,就会继续有其他分忧之事。

    不怪崇德帝会如此高兴,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沈肃的本事了,有了他主理点兵司,那么就可以放心了!

    点兵之事,必然会执行到底。十六卫的情况,必定会十分清楚,他想知道的事情,就一定会有答案。

    老师镇守在点兵司,魑魅魍魉就不敢有动!

    (章外:二更,顶着炎炎烈日求保底月票!)(未完待续)

    ps:二更!感谢小夜saya的月票,感谢水璃6133,感谢kaiyanwang55的评价票。继续求求求月票!
239章 即将去
    (第三更,继续求保底月票)

    一大早,平时甚是安静的沈家就变得很热闹。陆陆续续的,不断有人进入沈家。

    细一看,这些人都是朝廷重官,当中不乏有一动就令人抖三抖的官员,譬如御史大夫俞恒敬,又比如兵部尚书霍韬,一个监察百官,一个掌管军令,这两个人,朝中没有谁敢忽视。

    与他们一起进沈家的,还于户部、卫尉寺和虎贲军的人。这五处官员齐聚,不消说,是为了点兵司的事情。

    沈肃没有品阶职位,只有他这个人而已。名义上他是点兵司主官,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做什么具体事,只是挂上个名字而已。

    但对俞恒敬和霍韬等人而言,有了“沈肃”这个名字就足够了。如果没有沈肃,点兵司或都不会辟设,兵部奏疏不可能这么快完成,也不可能会这么快就通过……

    这一切,都是因为沈肃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沈肃指明了一条可以将点兵顺利执行的道路,那就是借助虎贲军的力量。

    “大人,多谢了!这一次点兵事,劳烦大人了。”霍韬这样说道,语气十分感激。

    他官居正三品,权力有之,势望有之,雄心亦有之。但说到点兵,他还没那么大的信心和勇气,如果不是沈肃主理点兵事,他的雄心会深深藏起来。

    说他胆怯也好,说他识务也罢,他在接下点兵之事后,的确觉得此事太难办,而且办不好。他本想着,这事能意思意思走过场就很不错了。

    没想到。沈肃竟然出现了。有这样一尊大神在,霍韬马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