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苗山风云-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川的,是周抚跟他儿子周楚跟着桓温做手下。后来周光,也就是周楚的叔叔,才进入哥哥跟着桓温打下的地盘到了蜀国,因为周抚在那地面上非常需要人,而周家好不容易在成都站定了,所以不肯让让别人来成都做主。
周大人一家对于五铢钱,各种各样的五铢钱可是都十分熟悉的,这要打个比方也是不合适的比方,现代只有银行里工作过的接触外汇的人才能接触万国货币,普通老百姓,能够认识其中几种都已经非常难得。现代老百姓除了学说话学了外语,还得学认钱,这样说就和对认识五铢钱的事情差不多了。不是一般人能够什么五铢钱都认识的,这样说可能会有错觉,以为能够认识各种五铢钱的家伙在这年头可都了不起在,周大人家里去已经不是。
开始不是这样的,开始周大人一家,从周访开始,确实可能有过正确认识,他们毕竟知道的比平头百姓多。当年周访老先生生活在吴国,在江西境内,他怎么认识其中手段的,说起来可是一段历史。
吴国有吴国的五铢钱,到了晋国又有晋国的五铢钱。司马皇帝和王敦家的争斗就与晋国的五铢钱有关。和王敦一起与司马皇帝争半壁江山的人里面,有一个叫做沈充的家伙,这家伙是认识五铢钱而又利用他做大事的一个,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帮着王家一起代替皇帝发行五铢钱的作用,他发行的五铢钱今天还留下名字,就叫做沈充五铢钱,别名又叫沈郎五铢,这种钱当然不会是人民币这样优秀的货币,也属于五铢钱历史中比较差劲的一种,要说好,与王莽那时起发行的乱钱好一点,如果王莽发行的钱叫做乱钱的话,也就是这样。
沈充最后随着兵败身死,脑袋都给砍下来送到都城建康。王敦却是在兵乱之间病死的,当然,王家的人在兵乱中死了不少。周家的人见王家倒台当然高兴,周家的人见识到了其中的各种权术和手腕,学到了其中沈充的手段,给周家以后进入巴蜀之地谋取权势打下基础,要是他周家在五铢钱这上面没有几斤几两,早就给巴蜀之人看穿,一下子就要把周家打回原形发配原地。
尽量发行小钱,用小钱套大钱,夺来的铜铁制造兵刃兵器,用来武装自己,控制巴蜀的人,就是从王敦沈充一伙手上缴纳转让费之后学到的,不过他周家学到的没有桓家的大人多,所以真正从王敦沈充手里得到技术到整体包装等等转让的,只是桓家而不是周家。周家的人比起毛球将军一家好多了,周家人不愿意毛球一家代替他们,就像当年王敦手下姓郭的不让周家代替一样。周家可是亲自跟着桓温进来的,毛家的那时候在哪里,所以誓死抵制毛家。没有想到风水轮流转,还要让毛家给骑在头上了。
巴蜀之地这年头就没有平静过,魏国的五铢钱蜀国的五铢钱还有吴国晋国的五铢钱都在用,所以很乱,从这个上面就可以看出来。除了三国时期五铢钱的信用,在巴蜀到建宁南中之地,曾经有一种钱也在讲信用,这种钱的信用一度还被巴蜀到建宁之地的平头百姓使用。
这就是汉兴钱,成汉政权李家人手里铸造的钱。这种钱很好辨认,上面就写着汉兴二字,钱的文字排列有两种,一种从上往下排,一种从右往左排。这可是咱朝代货币上第一个以皇帝年号作为名称的钱币,这钱本身很不受到欢迎,所以虽然有个第一,却是不好的第一。
但是,汉兴钱不好和成汉政权不好,有的要相对来说,三国以后,天下归晋国所有,巴蜀百姓日子一过上来,就得寻思这晋国是不是比蜀国好,哪里知道,这晋国就真的除了乱子,一乱子直接乱倒了成汉李家的崛起,这里面时间过去了几十年,不是一朝一夕。
第二百三十章节 大钱套小钱 '本章字数:3311 最新更新时间:2011…02…28 22:53:32。0'
西南大西南百姓,原来在蜀国的钱上就不满,这个不满就是对蜀国的五铢钱不满,要不然这刘备和诸葛亮打下的政权就不会断送在扶不起的阿斗身上。
据说从蜀国造的五铢钱来看,这诸葛亮身前就无力阻止蜀国五铢钱的乱来,就是钱币越造越小,越来越轻。新的钱发出来就是让百姓吃亏,后代人找出来的蜀国钱可以证明。诸葛亮那时候发行的钱币叫做直百五铢,钱上面这样写的字,字面意思就是一值百了,所以这样一值不得一的时候,百姓就会埋怨不满,还不要说一值百了。
百姓又几时对钱永远满意过的。蜀国之前的五铢钱,汉代了,汉代的五铢钱一度信用了几百年,中间出了一个王莽,王莽的钱很快就被五铢钱淹死了,淹没得只剩下乱钱的看法。直百五铢钱和汉兴钱最后都小得可怜,是面值小,份量也轻。周家那伙儿跟着桓温进入四川以后是进去了,那是在桓家正刚刚发迹的时候,那时候桓家不过是做了冲锋敢死队的头头进入四川,桓温大都督当年入蜀之后,仍然没有彻底安定四川,所以朝廷还是假作振作地派遣官员和队伍陆续进入,周家在桓家调兵的时候,觉得可以跟去冒险,除了周抚和周楚带的兵,后来就陆续全家甚至全族都进了蜀地。
这事情也是李家的人弄的不好,虽然留下了第一种以年号作为名称的钱,可是他们的政权被百姓彻底颠覆了,取而代之的是相对经营得比较好的晋国“余孽”,说他们叫余孽因为晋国从西晋到了这年头的东晋,东晋也是最后灭亡了的。桓家的周家的都是晋国的官员大人人物
,周家恨过的王家郭家的同样也是,那时候王家的郭家的比桓家的周家的大。发行汉兴钱的李家的人可不是李焉本人,李焉真名叫谢维,因为弟兄们需要姓李的,百姓又接纳姓李的,所以才化名谢维。要说谢维的弟兄们没有把谢维当作李家人的心思,那也恐怕是假的,要不然谢维也就不会同意化名李焉,而且是告诉了阿朵其中一些原因的,就是和李姓在巴蜀之地南中之地的活动有关,而且李家有声望也有诽谤。
李家皇帝的声望在桓温带兵打进去之时,已经到了低谷,但是桓温伐蜀之后几十年,百姓又失望了,对晋国朝廷失望,还有不知道秦国会不会是下一个统治者,这下子才弄出李焉这个名字来,权当就是为的思念李家皇帝吧,希望出来一个明君。从根本上来说,汉兴钱和李家的“明君”从一开始就没有被看好,这个钱不是很等值的钱,不是一个充满生气适合存在的钱,汉兴钱对于满足巴蜀南中百姓的期待不多。但是,这年头和前些年头李家的人特别多,姓李的用李姓的特别多也是事实,就是这年头的百姓家的心思的一个影射。
沈充死了,可是晋国的钱以沈充五铢钱为主代替了汉兴钱,所以巴蜀南中的百姓对沈充钱又有些失落,这个失落直接就是说晋国忘记了天下的变动,北方大旱大寒又大饥荒,年年闹事情,这些子穿动着西南这地儿。百姓又在忙着认识北方的钱,蜀国给魏国打下来代替就用了一伙儿魏国的钱,现在秦国人来了又在用魏五铢钱了。
周大人学到了沈郎五铢钱的奥秘,他手下有一帮子在做削钱的事情,用来满足他的声望。霍宾身前是不是直接发现了周家的人做削钱的贼,这一点大有可能,就是说霍宾被从朱提郡调走,调到了湖北做枝江太守,就是周大人的目的,他可不想被人发现他家是最大的贼,是贼后台,削钱的贼平台就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说不定桓家的人还是他上头的贼呢,可是霍宾自己都在返乡途中客死他乡,到底谁是最大的贼,只能说霍长空一家非常的愤怒。
先发行大钱,这才是小钱套大钱的前提,这个叫做大钱套小钱。这个手段周大人当然一整套都从沈充的事情上得到了。这个如果是技术过程,其中牵扯的确很多,直接牵扯到晋国朝廷存亡的大事上来了。晋国不管是西晋还是东晋,在钱的上面就是没有一种和汉代比较的。五铢钱是怎么来的?还不是秦国以后汉代开始铸造的。
先不说汉代铸造五铢钱。东晋这个时候,代表文化的知识为了保持独立性,所以出现王羲之这样的行草字体是必然的。因为不管什么时候的钱币,他们代表的文字都必须是正统的至高无上的,要说体现一点点民主,就得开始考虑在钱上面的文字有一种永远特别的,钱上面写不上来的文字。
当然,说的钱,仅仅是说古代的铜钱而已,不是说今天的钱。今天的钱只有阿朵才能解释,阿朵却认识古代的钱去了。古代铜钱上只能写什么字体就是什么年代。秦代写小篆,秦代正统的文字就是小篆。汉代写汉隶,汉隶就是汉代的正统文字,铜钱上面看起来比较模糊不清楚,其实很好辨认,秦汉交替多近啊,所以汉代的五铢钱上面写着秦代的小篆模样一点不奇怪,要说五铢钱上面写的是小篆又不对了,因为这就是汉隶,正宗的汉隶,还经过几百年的演绎变化,要不然也不会给楷书和行草书留个开道的名声。
东晋开始新发明了楷书,早期的,可是东晋的楷书没有成型,远远没有成为流通的字体,东晋的早期楷书开始篡位,篡五铢钱的位子,谁都知道五铢钱肯定是已经不行了,可是要出现一种新的钱币和字体,平头百姓那个盼啊盼,不知道要盼望多久。
百姓盼望的时候,大钱套小钱的事情层出不穷,别说这是沈郎的专利,可怜他沈郎连皇帝的宝座都没有做过一下。远的说王莽发行过许多稀奇古怪的钱币不说,近的需要讨论的,就是秦国的钱了。这秦国天王就用了大钱套小钱的套路。他不用不行,他的地盘越来越大,军队越来越多,必须有令人振奋的事情传下去,所以他造大钱,为自己的用意是好的。
秦王造大钱,对于这年头未必是坏事,可是要命的是,他造的大钱没有用到他所有的地盘上,就连巴蜀之地怎么用都是问题,他造大钱,自己朝廷上的阻力就很大,但是王猛大人是支持者也是大钱主义的推荐者。
王猛并不是王莽那样乱发钱,他主张用一种积极的货币政策发行。由秦王这里专断发行,暂时不把发行权力交给?的姓苻的子弟,这样王猛与苻坚家的王爷们矛盾就暴露出来,从中挑拨的人大有人在,王猛在世还用说,只要皇帝信任他,他的积极的货币政策就会越来越具有影响力,这可是一个非常的大的凝聚力,只会让秦王这里的权力越来越大。王猛这个主张在朝廷里还行,到了地方上,尤其是刚刚收归秦国管辖的地盘上,实行起来就真正的具有难度。这首先要求地方官员,只要是一方大员,都得坚守贞操不得监守自盗。
可是削钱这样的活计,技术含量并不很高,要禁止下来哪里那么容易,哪里百姓不想过上好日子?而一方大员却想从中收刮,所以原来收归秦国的地盘,凡是有二心的家伙都在私下削钱,对于朝廷发行的大钱阳奉阴违,实际上是秦王派下来的地方官因为私欲阻碍了秦王和宰相王猛的统一大业。这些家伙心存二心,对于秦国没有忠诚。
晋国也好不到哪里去,沈充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后台很硬就是姓王的。周大人从爷爷辈那里以后学到这一套,而且用在在巴蜀这一大片土地上,欺瞒愚弄这一方百姓,只要这百姓文化低下,生活没有方向的,不管是大到虾兵蟹将,小到部族卡巴头人,都要在他欺瞒愚弄之列。用上层套下层,一级一级套下来,套得最后大家对于钱没有一点想法。
大钱里面的问题,首先是面值的问题,这个面值在古代一直都是以皇帝的名义来规定。不同面值的钱,只是为了流通需要,而皇帝根本就不管百姓懂不懂什么等位货币,等位货币可是近代才开始有的金融概念,要说古代,这铜铁铸造的钱,一是和开采能力有关,而是和查禁削钱甚至私自铸造钱币有关,只有这两方面做好,才是开始使用钱的前提,这两方面就是古代用钱的信用,来自皇帝的威信程度。
皇帝管理得有力,觉得这发行铜铁的钱对百姓生活,对他自己的皇位有保证,才能使用他的信用,皇帝不使用也就没了。东晋的皇帝一直都没有使用信用得好的。下面的人不是没有二心的,想做皇帝取而代之,这削钱到私自铸造钱,就是直接的对抗。削钱还是秘密的,铸造钱呢那就是公开的,一是要有很大权力,往往这个权力只有王爷到重臣里的重臣才有。往往管事的王爷和大都督就是这后一种铸造钱的人,能造钱就能造兵器,这才是重点,只有把铸造权力握在手里才是权力。
周大人现在很想有私自铸造的权力,可是他有矿场他没有这份能力,在古代开矿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他控制的铜铁矿场不是可以大肆开采的,他组织不出来大规模的人力物力从事这等伟大的事情。有的规模很小,开采所得数量不多,争夺上也是非常激烈的,他想隐瞒起来根本就做不到。所以说私自铸造都是公开的。在凉山,他还是为自己找到了很多开采点,可是却没有很多奴隶可以驱使来做这等大事。做了就会把他的主子和秦国人都引来。
第二百三十一章忘记亲家又吃人肉 '本章字数:4021 最新更新时间:2011…02…28 23:10:11。0'
周访大人的儿子进入成都,可是周家天大的机会,他又不是一个人一家人从江西到了四川,他是有军队的。可是周访到周家后面两代三代没有懂得珍惜机会。
汉兴钱不好,在百姓这里声望很低了,你带着晋国的五铢钱来了,作为地方官员,还不是一个很大的局面,这可是一个伟大的事情,要是做好了就是流芳百世。这时候甘肃陕西的所有钱币,信用都很差,你周访儿子周抚还有孙子周楚,用好了你的信用,还不是会形成很大势力。周防跟着陶侃的时候,秦王的几代人还在枋头做一个部族卡巴没有完全崛起呢。那时候王猛还在寻找他的真命天子,找得到找不到周访大人都可以决定。北方混乱,周访大人起初不是没有平定河洛的雄心。可是他早死,不然世间就要多一个大大的英雄,什么叫名将?平定河洛,这就是名将就是中兴。洛阳嘛,这年头太重要了,中原之都。
可是周防的儿子孙子既然到了成都,就得安心不去想什么洛阳神都了,要想也是想着大西南和大西北这等贫瘠地区,想着想着,想好了做好了就可以到咸阳长安去,要不然坐在咸阳宫殿里的可能就是他周家的子孙了。
周大人的后代也是周大人,周大人不仅没有想到这些,还忘记了过去帮助过他的人,他忘记他的亲家公陶家的人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家不该被他忘记的人家。也难怪他,他嫁女儿到陶家,可是又看不起陶家亲家公的贫穷。他忘记自己家原来不过是行伍出生,虽然没有陶家贫穷,可是日子原来也不是一步登天的。他一步步走进豪门,成为豪门愿意交结的对象,他家渐渐从行伍之家变成了门阀,他在晋国军队中地位一攀升,就立刻忘记了这亲家公的旧日相处。这周家女儿是谁啊,竟然是后世为人称赞的陶渊明的二奶奶。不过陶家的儿子很多,这陶渊明的爷爷多,奶奶自然也就多起来,而且夭折的中途死去就退场的也不少,陶渊明的二爷爷和二奶奶不幸,死的早,在王家的王敦的兵乱中没有死去,可是另一个家伙叛乱,二爷爷和二奶奶就一起因公殉职了,那伙儿正是陶侃当都督的时候。
周家女儿,也是现在这周仲孙大人的姑奶奶,算是近亲却远在阴间了。这家人从周访身上就得了健忘症,忘记自己的女儿和姑奶奶,忘记了亲家公,虽然亲家公家里的后来曾经给周仲孙的爷爷和大爷爷都联系过的,可是都联系不上。当年的同乡,都做了晋国的官,好聚好散。喜欢互相联系,来往殷勤,做个援助。当年乱兵四起,陶侃对周访应该说是有引荐的,而且从中出了很大的气力,周访当然愿意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按这时候礼节,这门结亲陶侃可是上位,陶侃却没有忘记提携这亲家,周防也一度懂得拥兵自重,对亲家也不是不支持。
反而是陶侃去世,陶家便衰落下来,这周访也死了,儿子在成都安定下来了,却不思上一辈的事情了,不愿意把陶家的人找到给予帮助。用现代的话说叫做此一时彼一时,典型的过河拆桥。周抚和周楚的理由很充分了,这山路迢迢的,哪里可以找到陶家的后人,陶家和他周抚和周楚也不亲。他们在成都,多的是机会托人舟行寻阳,寻阳可是祖爷爷周防和陶侃大都督共同的老家。陶侃提携周抚的爹周楚的爷爷,而且为官清正廉洁,做到了大都督,可是陶侃遭到政治对手嫉妒与报复的时候,这时候周防的后代有能力有影响,却借口所知甚晚而掩盖。
最重要的事情显然是周抚找到自己妹妹的下落,可是这周防的儿子周抚以公务在身,忙碌不堪就这样放置一边了,看着陶家的后代无人理会,七零八散。
即使周访当年,虽然陶侃曾经对他感激涕零,可是周防心里认为自己的官职还太小,他只做到了将军。所以到了儿子周抚这里,大都督的事情他哪里管得了。陶侃做将军做刺史做都督那伙早就言明,只是虚有其名,为了黎民百姓着想,只能担待责任不甘旁落。其中的苦衷,周访亲家里很清楚,他们就是不愿意帮忙而已。时局乱,他们就只想带着他们的队伍保存实力扩充实力,对陶家的事情来个坐井观天。陶侃感谢周防啊,那个感谢到很来了不起的程度,陶侃到广州去上任,这里面文章故事多。
陶侃和周防那时候手下已经很多很多了,姓丁的姓华的,就是陶侃和周防一起杀掉的。后来就是杀贼,周防跟着陶侃到了湖南,江西湖北湖南三个省杀得天昏地暗。军队当然主要是归陶侃管理,但是朝廷里那姓王的王敦对陶侃不放心,陶侃只好到广州去,陶侃去广州不可能带那么多兵的,他悲天悯人不愿意耗费军费开支,尽管广州并不平静也没有带着队伍去上任。陶侃去广州闹过事情出来,陶侃的手下一听陶侃要走不干了,要求朝廷留下陶侃不要到广州去,王敦还为这事情想杀掉陶侃,周防那时候和陶侃已经是亲家,王敦担心周防等陶侃的手下闹事,所以没有杀掉陶侃。陶侃要去广州,原来军队的事情自然交给感激涕零的亲家公老弟。
这时候周防的权力就扩大了,十多年陶侃广州回来不久,周防却病死了,不过儿子周抚周光带兵已经很得到他的真传。陶侃回来,陶侃威信仍然在,所以周抚周光面子上依然听从陶侃的,但是拥兵自重却更加严重,陶侃在广州生了一堆儿子回来,回来后是做大都督,不久却不太平,陶家的老大老二等原来的江西的儿子都在?的叛乱中死了,周抚周光的妹妹也死了,亲家没了,亲也慢慢不亲了。王敦后来的那场叛乱也很厉害,周防之前已经去世,陶侃和周家的儿子还好没有在战乱中战死,陶侃毕竟是大都督,只是死了两个儿子罢了。这场叛乱是一个姓苏的制造的,让陶周两家亲家的关系就此断线了。
当年,周访跟着陶侃一起杀贼,他杀得卖力,这是他的功劳,可是到了不该争权夺利的时候,他又争夺得异常卖力。从杀贼到做贼,从做贼到排除异己、贼喊捉贼,周家一路走来,还真的是世事艰难,东晋这年头就是好人少坏人多。做贼的人比做兵的人多,做贼的事情也比做兵的事情多。
周访的后代不知道陶侃的重孙子想找一个避难的地方,他周家如今在成都根深叶大,要提供陶侃后代非常容易,可是他们不愿意,他们不说不接济曾老爷子的亲家,又是乡里的老家来的,拼命地让自己忘记老爸和爷爷曾经在陶侃手下做事。他们认为自己的家业都是奋斗得来的,别人要想从他这里得到,那是比登天还难。
创业可不是唱歌写字,他周家的创业版在成都的市面一度风云。周家的子孙何止周仲孙和养子周胜舆周灭舆周所守匪亲几个,周家的上司公司多得不计胜数,周家后代多得不计胜数,光是现在跟着周仲孙的这几个,这是残枝败叶而已,因为是养子,这周仲孙的儿子是谁可是大事。
周家姓周的最多时候有百人以上,这些人都到哪里去了,是死是活?是去是留?是继续跟着周抚周楚还是周光大爷在军队里举起屠刀,还是下海经商去了?这是周家天大的秘密。他周家秘密太多,没有人能够承担得起。像李焉这等低下下民,居然轮到周仲孙来在他面前做孙子,周仲孙当然是恨得牙齿痒痒,要是能吃李焉的肉他早就吃了,熟了吃蒸了吃炒了吃凉拌了吃,还是生吃最好,他周家不是没有生吃人肉的时候,周家那伙生吃人肉,那是因为他不想被别人吃,他要吃别人才能吃到后来的吃山珍走兽。
周家的人依靠吃人肉壮大起来,吃到人气旺盛,枝繁叶茂。他家什么人肉都吃过,晋国的秦国的燕国的,大西南大西北的,这个那个部族的,各种各样的人肉,比起山珍走兽的品种来更加繁多,吃人肉里面的名堂也是大有名堂。有的砍下脑袋吃身杆,有的砍下身杆吃脑袋,有的吃胳膊有的吃大腿。吃胳膊的时候分着黑的吃白的吃,黑的胳膊肉粗糙炖烂了喝汤一起吃,白的胳膊肉爆炒凉拌了葱蒜一起吃。腿子肉和猪牛羊一样,要腌制可以做腊肉储存起来的,备份了以供缺粮的时候吃。
周胜舆没有吃掉李焉,听说还被李焉吃掉了,李焉没有派人把他送回到凉山,多半是周胜舆不在李焉那里。这个不用李焉来假惺惺地通报,以周大人的智慧早就知道他到秦国人那里去搞统战工作去了,他这是属于借调性质,借调完了就回到凉山来陪陪他周仲孙这把老骨头。这年头,指望孩子们多尽孝心,也真是为难他们了。尽孝心是要本钱的,他周家的本钱越来越少,被土匪强盗流氓无赖还有疯子肆无忌惮地掠夺,眼看越来越少,眼看他周大人自己成为奴隶。尽孝心就要去成都,周家的根子就在成都了,哪里都别想去,只想回到成都。至于周访曾祖老爷的老家江西,那里是什么样子,也只有尽孝心尽好了,才能带着周大人杀出一条血路回到祖籍。尽孝心就得和老爷子一样吃人肉,吃得轻微一点,少了一根胳膊一条腿都不行,可是这周家的后代过于娇嫩,他们的肉被别人吃掉了许多,而他们根本就吃不到别人的很多的肉。
现在秦国人吃肉比他晋国人会吃了,这成都的鲜活肉市场和冷冻肉市场都要转让给秦国人了,这孙子尽孝心,却和周访周抚老爷子获得转让一样,成了一个掮客。掮客不是好做的,想当初周老爷子做掮客,把陶老爷子好好的耍了一回,这下子风水轮流转,自己家里的儿孙开始做耍猴子的了。这成都来的猴子是不好打发的,谁叫周家怕的人太多,从晋国的人开始,怕出了一个秦国来。
想当初,周老爷子周抚利用成都人怕姓李的,他从中好好得捞一把人肉,自己家里吃得又肥又壮了,自然要等到别人来吃。只能说周家吃的秦国人太多,他们吃秦国人的时候秦国人还不叫秦国人,他们随便叫什么都可以。老鼠、蟑螂、肉糜、白粉、黑奴、病夫、蛮夷,统统都是被吃的肉。这些肉都是瘦肉,瘦肉才好吃,肥肉谁愿意多吃啊。陶家的人大概就是怕被亲家吃了,所以不敢跟着他来到四川,陶家人想吃周家的人也?想做梦,周家的人注定是吃人的而不是被吃的,陶家不敢跟着来淘宝,自己穷光蛋了也就别想来巴结周家,周家配不上陶家这门上亲,周家自己这是发配边疆守土有责,他们是爱国主义份子,发扬吃人肉爱国主义。这年头野人多,野人不是人,吃起来味道比人肉好,当年周老爷子想吃别人不想被别人吃的时候,有没有到过神农架这个野人堆里,大概是到过的,要不他怎么从江西到了四川,他不到神农架就得到雷山,雷山一样也有野人,他不吃神农架的野人就要吃雷山的野人。
神农架在巫山,巫山在长江三峡上面,穿过巫山才能进入三峡,经过三峡才能到成都。四川虽然有平原,到平原上就吃正宗的人肉。但是四川的四周都是山地,山地上比神农架和雷山更多野人,就是吃得到吃不到,他周家老爷子是至少见到了的。各个地方的野人没有把周老爷子吃掉也是十分客气了,对这个来专门吃人的家伙客气,就是对自己的不客气。
第二百三十二章周家的自责(1) '本章字数:3475 最新更新时间:2011…03…01 17:31:56。0'
周家到成都来,可不是为了喜欢大山,要喜欢他周家的就不会呆在凉山,呆在凉山如同囚犯一样。他既不想到到更大的山里去,又时刻想着回到平原上来。
要说周家世代就是平原上的也不对。至少周访和陶侃就是水网上的后代。水网之所以叫做水网,比沼泽来说清楚一些。洞庭湖过去就不叫洞庭湖,而是叫云梦泽,叫大泽,这时候许多地方都探明了,没有各种水怪出没了,对于这云梦沼泽开始可以规划了。周家和陶家都是江西的,而洞庭湖是湖南的,江西的湖更大,大得比洞庭湖大一万倍。
江西的湖叫鄱阳湖,那也是一个不确定的名字,周家和陶家就居住在寻阳江上,要是家里有舟子,要到哪里去就得坐船到哪里去,他们是大湖边上的后代,对于平原他们只是非常向往而已。江西的山在周家的看来比蜀国的山要舒服多了,春天来了远远地看上去非常优美,而不是蜀国的山。蜀国的山看上去同样优美,可是蜀国的山会忽然变得可怕起来,蜀国的山上仿佛住着真如摩梭族族里说的雪山之神。周家的人高兴的时候还无所谓,一害怕起来,就比部族里的人更喜欢拜倒下来。要是他是真心拜倒磕头也好,可是周家的人已经不纯洁了,他们都被皇帝教坏了,他们只喜欢磕头的时候带着满腔的恨意。越是把恨意埋藏得越深,就越是一个可怕而能够适应的人。这样的恨意是礼节,是尊敬的人不如狗的秩序。这年头,一个人一辈子要磕头多少次,越是磕头多的人身份越卑微,磕头多了的就是猪狗不如。只有比谁磕头少,没有比谁磕头多。要比磕头多那就是周家此时在比,他希望给他磕头的人越多越好,他希望山林里的树木都变成可以给他磕头的人,每一棵树都变成了一个人来给他磕头,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这些人能够给他磕头,就可以给他开矿,可以给他凿盐,可以给他种地,什么都可以做,做得他周家的人就是周公,周公不仅会做梦,还会做皇帝。树木变成的人,什么都可以做,做金银珠宝,做牛做马,做鸟做鱼,当然还可以给做成肉饼让他吃。
这年头怕人白痴,白痴的人宁可吃掉,活着也是没有意义的。可是,做皇帝的就是反对做人聪明了,做人聪明了就不能做他的臣民,皇帝不需要太聪明的臣民,只有皇帝才会相信百姓都是白痴,皇帝手下难道都是白痴不成?周家的人没有一刻不希望皇帝白痴的,因为他距离皇帝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